电功率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功率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功率教案

电功率教案范文1

知识目标

1.会根据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算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和用电器的电阻.

2.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初步综合运用学过的电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有关电功率的计算涉及的物理量较多,综合性较强,而且灵活性强,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本节习题课就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在选择例题时应精心选择,要有目的性,如:课本上的例题1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学生学会在使用电功率的公式时,应注意公式各个量的对应关系,熟悉电功率公式,为下道例题做铺垫.

例题2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解电功率习题的思路,抓住解题中的变量和不变量,其中不变量在初中就是电阻不变.电压变电功率、电流变.

教材(人教版)中的例题2没有从最简便的方法解题突出了电功率的决定式的作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教法建议

有关电功率的计算涉及的物理公式较多对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讲例题前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一下电功率的公式和欧姆定律的公式.讲例题前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要在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上下功夫.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教师也应在一体多变上下功夫.

计算涉及的物理量比较多,题目的难度比较大.解题时要认真审题,理清解题思路,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加深对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电压、实际功率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弄清串、并联电路中电功率的特点,加深对计算过程中必须对各物理量一一对应的重要性的认识.

明确目标

会根据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算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和用电器的电阻.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运用电功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理解计算实际功率的思路.

培养归纳解题思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重点电功率公式的运用,难点是灵活运用电功率、欧姆定律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引入新课

问:(1)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有什么特点?

(3)什么叫电功?什么叫电功率?

(4)用电器在什么情况下正常工作?

(5)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之间有什么关系?

方案二:直接引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解决问题:

1)已知用电器铭牌,求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电流.

2)已知用电器铭牌,求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电压或电流或功率.

3)电功率在串联、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例1:课本中的[例题1].

例题小结:

①若已知用电器的额定状态,可求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P额/U额和用电器的电阻R=U额2/P额.(一般地说,应当把用电器上所标明的额定条件,理解为给出了用电器的电阻.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②额定电压相同的灯泡,额定功率大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分析:当电灯两端电压发生变化时,可认为灯丝的电阻没有改变,根据欧姆定律I=U/R可知,I随U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灯泡实际发出的功率也变化.

解题思路:

①根据额定状态求出灯泡的电阻.

②根据I=U/R求出灯泡在新电压上的电流.

③根据P=UI求出新电压下的功率.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分别算出灯泡在210伏和230伏电压下的功率P1和P2,其他同学在课堂作业本上解此题.

讨论:本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学生回答,教师指出:用比例法P1∶P额=(U12∶U额)2求P1较为方便.

例题小结:

①用电器的实际功率是随着它两端的实际电压的改变而改变的;

②求实际功率的思路.

例3:将灯L1(PZ220-25)和灯L2(PZ220-60)并联接在220伏的电压上再将它们串联接在220伏的电路上,两种情况下哪盏灯泡亮些?为什么?

分析:要判断两灯的亮与暗,只要比较二灯的实际功率大小就可以了.

解:并联时,每盏灯的实际电压均为220伏,则其实际功率就等于灯的额定功率,因此可直接判断出灯L1比灯L1亮.

串联时,因每盏灯两端的电压均小于220伏,所以两灯均不能正常发光,根据例1的结果知道,灯L1的电阻R1大于灯L2的电阻R2,又因为两盏灯串联,所以通过它们的电流一样大.因此可根据P=UI=I2R判断出P1>P2,L1这盏灯亮些.

例题小结:在并联电路中,电阻大的用电器消耗电功率小;在串联电路中,电阻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功率大.

例4:标有"6V3W"的小灯泡能不能直接接到9伏的电源上?若要使小灯泡接上后正常发光,应怎么办?

分析: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不难判断,因为9伏已大于灯泡的额定电压6伏,如果直接接上去,因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大得多,灯泡会烧坏,所以不能直接接入.若要接,应和灯泡串联一个电阻R再接入,让电阻R分担3伏的电压.

解:不能直接接入.应和一个阻值是R的电阻串联后再接入.

I=I额=P额/U额=3瓦/6伏=0.5安.

R=(U-U额)/I=(9伏-6伏)/0.5安=6欧.

讨论此题还有哪些方法求R.

例题小结:当加在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比额定电压大许多时,用电器可能会烧坏,应和它串联一个电阻再接入.

探究活动

【课题】观察比较两只灯泡灯丝的粗细,判断额定功率的大小.

【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或个人

【活动方式】

1.提出问题

电功率教案范文2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1.先学后教

“先学”中的“先”字,是更多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希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先入为主,主动探究 .

“后教”中的“后”字是强调教师要转变角色,走下讲台,以服务者、促进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

“先学后教”的实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像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使用权还给农民一样,这是学习方式重建和课堂教学模式重建的“支点”.

2.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要求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教师根据学生在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作适时、适当的引导、点拨.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要依据学生的学、提升学生的学.

3.导学案

随着高效课堂成为共同追求,导学案应运而生,导学案与传统的教案不同,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目的地.依据导学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二、“先学后教、练在课堂” 教学流程

结合“电功率”一节课,简要说明“先学后教、练在课堂” 的教学流程.

1.介绍学习目标(一分钟左右)

主要通过投影等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简明扼要,明确本堂课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教师不做任何具体内容的讲解.

2.自学指导(导学案体现)

(A) 明确自学内容,具体到几页几行,什么内容和范围

(B)明确自学要求,也就是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C) 明确自学方法,告知学生怎么自学

电功率导学案

阅读课本P42—44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知识点一:电功率(阅读P42)

1.电功率意义:是表示的物理量.

2.电功率定义:用字母表示

3.电功率的定义式是P= =,(阅读P44电功率的测量)

4.电功率的主单位是,它的符号是; 1 kW= W

5.根据P42(左上角)小资料填写下列电器的电功率:

空调约W,电熨斗约W,电视机约W,电冰箱约W.

知识点二:“千瓦时”的来历(P43页1-5行)

6. P=公式变形之后可以计算电功W=.

前一节我们学过电能的单位是J和kWh,为什么1 kWh=3.6×106 J?

3.学生自学(12~15分钟左右)

这个环节老师要特别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自学状况,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要及时引导纠正. 自学后要及时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检测题必须精心设计,检测的内容须紧紧围绕自学的目标,跨度、难度不要太大.

自学检测题

1. 下列关于电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多少的物理量

(B) 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C) 电功率大的用电器消耗电能一定多

(D) 电功率大的用电器工作时间一定短

2.如图所示,下列用电器的功率最接近1000 W的是

( )

3. 某电视机的电功率是250 W,每天使用3 h,一个月用电多少千瓦时?(按30天计算)(参考P43例题)

4.问答题:一个“220 V,100 W”的灯泡正常工作6 h,另一个“220 V,0.8 kW”的电炉正常工作0.5 h.问:(1)谁消耗的电能快? (2)谁消耗的电能多? 4.后教(5~10分钟左右)

“后教”的出发点是解决学生“先学”后的问题,“后教”要做到:学生读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学生能解答的问题教师不答.

5.练在课堂(不少于15分钟)

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出题,要分层次出题,可以有必做题,选做题,选择的权利在学生.

练习分三个层次:

(A) 自练:配置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基础题,学生独立完成,这也是为达成目标所进行的又一次自我学习的过程.

(B) 互练:围绕学习内容配置相应的灵活的中等难度的题型,学生可以讨论.

(C) 导练:针对学习内容配置另户灵活多变综合性强的题型,实现对本节课知识的拓展提升,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教师适当点播、指导.

三、练在课堂

自练题:

1.有一台家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约为2 kW,则它可能是( )

(A) 电风扇 (B) 电视机 (C) 空调器 (D) 电冰箱

2.家用手电筒用干电池做电源,正常发光时的电流为0.32 A,则小灯泡的功率接近( )

(A) 1 W (B) 10 W (C) 0.1 W (D) 1 kW

3.斌斌家最近买了一个微波炉,他发现,当微波炉工作时,家里的电能表转得飞快,他想了想最近学过的物理知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

(A) 微波炉消耗的电能很多

(B) 微波炉的电功率很大

(C) 微波炉里有很多食物

(D) 微波炉消耗的电能很少

4.一度电可以供“220 V,25W”的电灯正常工作( )

(A) 40 h (B) 100 h (C) 30 h (D) 220 h

电功率教案范文3

关键词: 科学教学 生成性教学资源 处理

所谓预成性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就已存在和形成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师的预设性资源和学生的携带式资源。“预设性资源”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为开展教学活动而准备的一切教学资源,包括课本、教案、教参、练习册等。“携带式资源”是指学生进入课堂之前自身就已存在但未表现出来的各种资源,如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学习风格等。无论是预设性资源还是携带式资源,都是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业已存在的教学资源。生成性资源与此不同。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现场伴随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够推动教学行进的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例如:学生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

理想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之处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课堂中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理所当然就被当成了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然而“生成性资源”不会凭空而至,却往往会稍逝。那么,在科学教学中面对“生成性资源”,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一、抓住契机,促进“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生成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从宏观课程的观点看,课堂中的各种因素:教师本人、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当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真情互动时,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学生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这时,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就可以催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加以利用,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

例如在“液体内部的压强”这堂课的教学中,需要使用压强计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压强计由U形管,金属盒,以及连接两者的橡皮管组成,课前有个调皮的学生由于好奇把连接U形管的橡皮管拔了下来,结果在课堂演示时引起学生一阵大笑。在有人听课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一件令人很不愉快的事。我本想发火,但突然一个主意在头脑中闪过,于是我调整了一下教学思路: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

“两边液面在同一高度。”学生大声回答。

“很好,这就是我们使用压强计之前应该做的,为观察的方便,要先将两侧的液面调到同一高度。那么,我们现在要将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为使连接顺利,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沉思片刻,有学生回答:“把U形管一端用水湿润,然后插到橡皮管里。”

我按此操作,很快解决问题了。

“这样做有什么科学根据?”

“用水润湿,可以减少摩擦。”

“减少什么摩擦?”

“滑动摩擦。”

这样一来,不仅很快化解了课堂的尴尬局面,而且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接受和巩固了知识。因此,对于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教师需要敏锐地加以捕捉、放大,否则契机稍纵即逝。

二、扬沙拣金,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性提炼

教师在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获取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师不能随波逐流,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要在课堂上不断锤炼,炼就出一身扬沙拣金的真功夫,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电功和电功率的复习课上,我举了这样一个练习题:如下图所示的电路图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A逐渐向B移动。

根据以上条件,你可以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能解答提出的问题吗?

问题刚一提出,学生就在下面讨论开了。

生1:滑动变阻器接道电路中的电阻大小如何变化?

逐渐变小。

生2: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如何变化?

逐渐变大。

生3: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又如何变化呢?

逐渐变小。

……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可以,八年级的电学学得真不错,但这些问题与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有点距离,显得不够“档次”,可以提几个九年级的问题吗?

生4:电阻R1消耗的电功率如何变化呢?

由于流过R1的电流逐渐变大,因此该电阻两端的电压也随着增大,根据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UI可知,它消耗的电功率逐渐变大。

……

师:很好,同学们所提的这几个问题紧扣本堂课的知识点,而且每一个问题都提得很有价值,几乎涵盖了电功和电功率的一半题型。有的问题我们很快能发现答案,有的也可以到课外再去讨论,我们下节课再进行课堂交流。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教师适时进行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使课堂教学向着纵横方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虽层出不穷,然而并不都是有效的资源,这需要教师慧眼识金、果断取舍,让有价值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趁热打铁,对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拓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学强调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发展,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自然规律,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课本只是一个窗口,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必须凭借教材提供的信息和内容,引导学生有机地扩充延伸,以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闻,培养他们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

在学习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之后,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我给出了一道讨论题:我们已经知道了金属铝、铁、铜的活动性顺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上述结论。

生1:可以先让这三种金属样品与稀盐酸反应,不会反应的铜理所当然就是活动性最差的,对于两种能够反应的金属,需要比较它们产生气体的快慢,产生气体较快的金属铝就比产生气体较慢的铁活泼,由此就能验证。

生2:可以考虑先让铁和硝酸铜溶液反应,反应能够进行,表明铁比铜活泼;同样的思路,再让铝和硝酸铁溶液反应,反应能够进行,表明铝比铁活泼。

师:那如果反应不能进行,又能说明什么呢?

马上有学生回答:当然是前者不如后者活泼了。

师:回答很好,还有新的主意吗?

生3:我把他的思路倒过来,先让铜和硝酸铁反应,反应不能进行,表示铜不如铁活泼,紧接着,再让铁和硝酸铝反应,反应又无法进行,表示铁不如铝活泼。

生4:我可以不用两种溶液,而是拿铝和铜分别与硝酸铁溶液反应,铜不会反应,表明活动性不如铁;铝会反应,表示铝比铁活泼,这样就可以了。

生5:我把前面这位同学的想法倒过来:用铁分别和硝酸铜溶液、硝酸铝溶液反应,前者能够进行,表明铁比铜活泼;后者不会反应,表明铁不如铝活泼。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动态生成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叶澜教授认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应学生而变,应临场实际情况而变,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方案,通过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教学进程,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惠共享,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郜凤.我们如何应对生成性教学资源.

电功率教案范文4

2001年,国家教育部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核准立项编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此,由“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一纲一本”体制被打破了。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导下,多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相继出现,可谓是“一标多本”,百花齐放。(下面为了叙述方便,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简称“课标”;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简称“教材”)。全国目前主要有以下六个版本的教材:“人教版”、“沪科版”、“苏科版”、“教科版”、“粤沪版”、“北师大版”。这六套教材都通过了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由于某些地区频繁更换教材版本或教师间主动交换教材,使大多数教师拥有了2—3套不同版本的教材,有的老师甚至拥有了全部六套教材。但任何一种版本的教材都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存在的地理条件、教学环境、教学设施以及学生知识结构基础、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教材中设置的教学情景不一定都具有普适性,因而,在教材资源多彩纷呈的现代物理教学中,整合教材资源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 教材利用的现状

(1)只顾教好当前版本教材。有的老师只顾教好学生手中正在使用的一种教材,把以前在本地用过的别的版本扔在一边,不关心、不研究,对其他版本教材更是不闻不问。这方面的情况还是相当严重的。

(2)多种教材并用,迷失在各种版本教材之中。看到不同版本教材对同一知识点的处理方法不同,既想讲这个版本的处理方法,也想讲那个版本的教学设计,甚至把各版本教材所有的处理方法都排在一块全部教给学生!这样由于分不清主次,应该掌握的重点知识反而受到影响,到头来,学生只会什么都没学好。这样做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与减负背道而驰。

(3)参照多种教材,只讲各个教材都涉及的,对其他知识一笔带过,就是取知识的交集。这种教师有自己的思考:都有的肯定是重点。殊不知,这种教法只是注重了知识的传授,阻碍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看似重点突出,实则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素质的提高。

3 教材整合的瞻望

《课标》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中提到:“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和当地环境,从大量的教学资源中精选适当的教学内容,不要受某一种教科书的局限,要吸取不同教科书的长处。”使用多种参考教材,有利于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利于选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利于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每个版本的教材都集中了大量专家的心血,都有不同的特点,都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我们既不能无视这些优秀资源的存在,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也不能在教学时出现资源的拥挤、泛滥。而应该在理解《课标》和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删减、补充、替换、改编、扩展、调整,组合等。正如《课标》编写组组长廖伯琴教授所说:“当你拥有不同版本教材的时候,你的空间,你的选择就更大了,而你教学设计的台阶也就更高了,视野也更开阔了。所以,对我们老师而言,应该更广阔地吸纳不同版本的优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百花齐放,博采众长。这样才能更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全面科学素养的目的。对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研究《课标》

《课标》不仅是实施教学的依据,也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更是中考命题的依据。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标》对各部分知识的具体要求,理解《课标》要求的本质和意图,从而准确把握住教学的重点、难点、考点。做到“《课标》在我心中,教学有理有据”。最大限度的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减轻学生负担。教师在接触不同版本的教材时,需要明确这部分教材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应什么样的《课标》要求。当明确了这些问题后,我们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们老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不仅要看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看《课标》。只有把《课标》和教材结合在一起,老师的教学才有依据。

(2)准确理解教材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地分析、理解教材,科学地使用教材。所谓认真地分析、理解教材,就是要认真钻研、理解教材所承载的内容、重点难点、文化内涵和知识体系,还要认真分析理解其设计意图和活动策略及其对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所谓科学地使用教材,就是把教材作为“活”的载体而不是“死”的陈述性知识,不是一味地机械“照本宣科”,而是灵活地使用教材。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要综合比较一下不同教材的优势。但这种比较,一定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排在一块全部教给学生,可以吸收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然后整合到自己的教案里。有可能你用的是“沪科版”教材,但你发现“苏科版”的这个设计(或图片、课题引入、探究活动、例题习题、编排顺序)对你的学生更有效。比如在学习“电功、电功率”时,《课标》中要求“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该知识点属“理解”水平;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分析电功率与电流和电压的关系,从而得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地计算。各版本教材的处理方法如下:

人教版对该知识点没有设计实验;苏科版、教科版、粤沪版利用了图1所示装置;北师大版利用了图2所示装置;沪科版利用了图3所示装置。综合比较会发现,图l所示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学生操作、便于利用控制变量法做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我虽然使用的是沪科版教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用图1所示装置让学生做了实验,效果很好。认真比较不同教材对同一知识的解决策略,有利于教师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更方便学生接受、理解,减小教学难度。

(3)以“学”定“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根本和出发点。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这是一个核心的东西。想学生所想,思学生之惑,真正以学生为本。若教学过程设计的天花乱坠,但不能被学生所接受,不能促进大部分学生的发展,也是枉然。比如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质量、密度”时,要用到科学记数法,对于指数运算特别是负指数的运算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经询问后才知道,数学上的教学进度还没有学到负指数。我看到在北师大版教材《探究——物质的密度》中有“科学记数法”的补充材料,对指数和负指数及其之间的计算进行了举例。我把这些内容引入到课堂中,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再比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沪科版教材编排顺序如下“第一节科学探究:熔点与沸点、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第四节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大多数学生感到知识点编排太乱、重复、第一节安排太难。而其他五个版本的编排顺序大体是“第一节温度的测量、第二节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第三节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第四节升华和凝华、第五节水循环和水资源”,学生认为这样

安排符合学生实际,易于接受。通过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4)因“地”而异

不同教材的教学都要求有一定的教学资源,特别是一些实验器材,但是不同学校的这些教学资源的情况是不同的,很多时候因为没有合适的器材而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比如在在学习“电功、电功率”时,老师们也可以根据本校实验器材配备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在学习某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借鉴其他教材的内容,根据当地的学生情况、地理环境,使学生能够分别找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同的材料,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使老师与同学交流起来言之有物。比如在学“机械能”时,若对城里学生举例“过山车、摩天轮、蹦极”,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大量体验与兴奋点,而大多数农村的学生对此缺乏直观的体验,用在教学中效果未必理想。但农村学生对“荡秋千、滑滑梯、打弹弓”则比较熟悉。结合不同版本的教材的处理方法,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更有利于教师找到更加适合教学实际的方法。

(5)一本为主,博采众长

电功率教案范文5

教师将实验教案从物理课时教案中分离出来,在实验案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备写出来。教师还应该在实验案中备写出“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猜想、实验探究设计(其中分为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图、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探究数据统计表设计、实验论证、实验结论等六大环节”。并且,不是写在纸面上,而是都要亲自预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实现“探究”。然后,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抓住“观察、操作、记录、分析、整理”。

观察:所谓“观察”,即通过眼、耳、鼻、皮肤等感官感知。如选择测量工具时,我们一定要看清它的量程、刻度值、仪器是否完好无损等。实验中,数据的读取角度、现象的鉴别、线路的连接等,几乎每一个实验的全过程,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窗口。经常要求学生一定要仔细观察,防止走马观花,粗枝大叶。

操作:它是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例如天平的平衡调节,电表的机械调零等,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做一些带危险性的或损坏性的实验时,应先通过教师的检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一个方面。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操作过程。应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记录:即在实验中,正确的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刻度尺数值在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错误的读取姿势或方法,加深学生对错误和误差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掌握。同时,也应注重实验的事实,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真实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再次对于实验数据的记录,还应该让学生自己制作实验数据统计表,使学生很容易从数据中总结规律等。

分析: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记录的数据,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导致的结果,哪些是误差造成的原因,与学生共同探求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例:做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实验过程中,实验的结果与理论的数值存在偏大的现象,我们应帮助学生指出,这并不是错误实验的原因,而是由于摩擦力存在导致的结果,为了使实验结果更趋于理想,我们应想办法,减少摩擦(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加以归纳和总结)

整理:实验器材的适当选取,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实验数据的准确读取、记录和分析,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完整结束。做完实验后器材的归类、整理是各类实验的扫尾工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它是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培养学生有始有终的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为了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教师在平常实验操作技能检查中,还可以通过口试、笔试、操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具体内容根据教学要求设定,时间可安排在单元结束、期中、期末考试之前进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真正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景实验考查:这几年中考试题中经常有课本上的小实验出现,如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测量爬竿的平均功率,测自己的步行速度、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电磁继电器的使用、制作橡皮筋测力计、蜡烛跷跷板、分子力、楼梯电灯开关电路、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等实验。

学习最根本的途径是学习者自己的活动,把这一原则应用于教学过程,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万物,通过活动及其协调,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物理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基本活动形式,应当努力通过动手做的实践活动,突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1.要开拓实验的范围。演示实验在物理实验中占有“绝对多数”的比例。我们有必要想方设法将尝试实验扩展到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可以把演示实验通过改进、改组和改造等方法适合于学生自己去实验。2.增加实验时间。将主要在课上实验的时间向课外延伸。由于课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充裕,形式上可灵活多样,并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点,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电功率教案范文6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52-01

新的物理课堂要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让学生有创新精神,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怎么学。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是否愿学,会不会学,能否积极主动地学。结合心理学的知识,笔者认为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人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

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说,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五、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人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六、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比例:在初三的串、并联电路实验后,利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中没有电流这一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只有串联这些学生已有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光,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

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就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七、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

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