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服务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服务业发展

现代服务业发展范文1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绍市委发〔*〕17号)及《*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推动现代商贸、文化旅游、信息技术、中介服务、金融服务、公共服务、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确立市区服务业中心地位,增强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现就优化市区产业结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鼓励工业企业腾地发展现代服务业

对历史形成的市区范围内的工业企业,凡属根据产业导向要求必须禁止、淘汰或调整升级的,因环保、安全等问题影响人居环境的,因城市规划调整需要改变用地性质的,在3年内都要腾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业企业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或搬迁改造的,经批准,执行下列政策:

(一)凡企业实施搬迁的,土地和地上合法建筑可按《*市区土地储备办法》或市政府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进行补偿。生产设备补偿可按下列标准执行:化工企业按设备净值的50%给予补偿;印染企业按30%给予补偿;其他企业按20%给予补偿。企业的误工损失、停产损失可按在册员工年平均工资进行补贴,补贴最长不超过2个月。对市区二环以内腾空的土地原则上不再发展工业企业。

(二)凡在企业原址就地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8号)及《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第21号令)的有关规定,依法按现行的土地市场价格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后,允许改变用地性质(不含已征用、未建的闲置工业用地)。

(三)大力推进生产制造企业主辅分离。对从原企业中分离发展现代物流、投资服务、信息咨询、工业设计、技术服务、检测检验、仓储运输等生产业的,3年内,新办企业利润形成地方财政收入部分,财政给予全额补助。就地发展生产业的,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保持用地性质不变。

(四)袍江工业区等园区要规划安排一定数量的符合产业布局要求的工业用地,用于市区企业搬迁。搬迁企业投资额不满500万元的一律进入标准厂房。

(五)搬迁企业在市区范围内实施易地改造的,原厂址所占用的水、电、气使用指标、排污指标,由供水、供电、供气、环保部门按原指标移至搬迁改造新址,不再收取费用。超过原有指标部分,由相关部门予以优惠收费。新建厂房及配套设施所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实施全额征收,上缴财政专户,其中属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全额扶持。新上改造项目按市重点工业项目标准享受有关优惠支持。

二、鼓励创新、引进现代服务业项目

鼓励引进有特色、有影响,能促进市区消费、就业、税收,提升市区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对引进的项目,经批准,执行下列政策:

(一)项目业主可享受市区招商引资及《关于鼓励外地企业来绍投资的意见》(绍政发〔*〕58号)等有关政策。

(二)地上建筑物实际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型现代服务业项目,按固定资产投资额1.5%以内给予贴息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补助不超过100万元。对投资规模特别大,并能增强区域功能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奖励办法。

(三)完善项目生成、推进机制。按照“引进一批、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原则,建立现代服务业大项目和大活动的项目库,实行专项管理,落实项目责任,给予专项扶持。各开发区要优先安排土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市区每年用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含住宅类项目)的土地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5%,确保项目落地。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市领导联系制度和审批“绿色通道”。

(四)鼓励市直有关部门根据自身职能,创新项目,吸引投资。对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创新、引进工作,列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每年评审一批项目创新奖、项目引进奖,给予通报奖励。

三、鼓励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

(一)在市区安排一定地块,重点发展建筑产业研发总部基地、文化创意总部基地、商务服务中心。对在市区注册登记并纳税的入驻企业,年实缴税金首次超3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2亿元的,分别按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和200万元的标准,一次性奖励企业经营者。对新入驻的大企业、大集团总部,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奖励办法。

(二)对建筑面积在6000平方米以上,出租率达到50%以上,入驻企业在市区注册登记纳税的比例达到50%以上的商务楼宇,经认定,楼宇建设企业执行下列政策:

1.对登记注册并在市区纳税的楼宇建设企业,在市区新开发楼宇竣工时,按商务建筑面积给予每平方米20元的一次性补助,用于楼宇的维修保养。

2.对来市区建造楼宇的企业,3年内,按地方财政分成年贡献额400万元为起点基数,比上年基数增长的,其增长超过20%以上部分全部给予奖励(房地产企业不含在市区开发的房地产税收);对市区内企业建造楼宇的,3年内,按该企业上年地方财政分成贡献额为起点基数,其增长超过当年市区平均增幅以上部分给予50%奖励(不含房地产企业)。

3.以楼宇为单位,对楼宇建设主体引进市区外企业的,视对地方财政贡献大小给予一定奖励,凡地方财政分成年贡献额超100万元的,一次性给予10%的奖励,奖励额度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四、鼓励新办现代服务业

凡在市区新办现代服务业的,除享受《关于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优惠政策外,经批准,还可享受下列政策:

(一)凡在市区新办现代服务业的,其投资项目应缴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按规定征收,上缴财政专户,其中属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全额扶持。服务性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按低限标准收取。水、气、排污收费与工业企业一并执行经营类价格。

(二)对财务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收的新办服务业企业,其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对上述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开发费项目,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允许再按技术开发费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企业年度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当年不足抵扣的部分,可在以后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结转抵扣,抵扣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三)对新办物流服务类的,其从事报关、进出口、物流咨询、信息技术服务等业务实现的利润形成地方财政收入部分,第一年给予50%补贴,第二、第三年给予30%补贴。

(四)对新办会展业的,凡在市区举办的国家级会展活动(展示会、展览会、博览会等),每次奖励会展主办单位10万元。

(五)对新办社区服务业的,凡在社区内新办的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服务、体育健身等服务业所得盈利,免征企业所得税1年;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等社区服务业,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附加。

(六)大力发展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咨询认证机构、融资租赁公司、专业技术培训机构等各类中介组织,放开中介服务市场,推进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对新办中介服务业的,其相关业务实现的利润形成地方财政收入部分,第一年给予30%补贴,第二年给予15%补贴。?

五、附则

现代服务业发展范文2

近年来,温州市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不断促进全市服务业扩规模、优结构、提水平,服务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瓶颈或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简要回顾温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着重分析存在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献计建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发展现状

第一,服务业规模迅速壮大。近年来,温州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2012年温州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694.1亿元,2006-2012期间年均递增14.2%,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业对地方税收贡献超60%,成为地方税收的最主要来源;全社会服务业从业人数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39.2%,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在促进社会稳定和提高居民收入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二,服务业占比稳步提升。近年来,温州服务业各行业均有不同程度发展,创意产业、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旅游休闲等一批新兴的现代服务行业迅速崛起,初步形成了以商贸流通、金融、地产为主要支撑的产业格局,整个服务行业结构正逐步向新领域、高层次发展,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第三,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从全市来看,“三区两市“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市的比重达到53%,在服务业发展中起着主力军的作用。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成为温州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形态,如滨江商务区、车站大道金融集聚区、欧洲城购物中心等重点服务业集聚区已初步形成或加快建设中。这些集聚区的建设为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平台。

二、存在瓶颈或问题

第一,内部结构矛盾依旧突出。温州服务业以批零商贸、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及邮政、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为主,但四个行业增速呈现逐年下降态势,将难以支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在产业体系上,温州生活业相对发达,而生产业却依然落后,尤其是在生产资料供应、仓储物流、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较为薄弱。另外,全市传统的小商贸、小餐饮、小市场、小地产等所占份额依旧较大,缺乏综合性、上规模的服务业大企业或城市综合体,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第二,发展要素制约严重。中心城区可用于发展服务业的土地存量小,项目用地“低小散”现象严重,难以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城市功能根本性转变的需要。服务业企业由于行业特殊性,投资项目融资困难,中小服务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难问题依然严重。另外,温州市服务业企业中高素质人才缺乏,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制约要素,现代物流、科技信息、中介咨询、金融上市、涉外法律等方面高层次专业人才短缺现象比较严重。

第三,发展面临赶超压力。温州服务业总量规模虽然稳居全省第三位(列杭州、宁波之后),但发展形势严峻。温州服务业投资增速虽快,但服务业投资基数不大,2011年服务业投资额只有杭州的50.4%、宁波的69.6%。从发展结构来看,温州服务业发展,在现代物流、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高层次服务业领域也难以与杭州、宁波相提并论。与嘉兴、湖州等后八位地区比,温州服务业总量与它们总量之和的比值不断下降,反映出温州服务业被其它地区有逐渐赶超之势。

表2-1 2011年浙江省各市服务业发展对比

地区 增加值(亿元) 占国民经济比重 近五年年均增速

杭州市 3453.58 49.3% 13.4%

宁波市 2419.35 40.3% 12.6%

温州市 1493.21 44.6% 11.7%

嘉兴市 985.79 36.9% 13.3%

湖州市 578.26 38.1% 14.1%

绍兴市 1275.44 38.8% 12.8%

舟山市 344.39 45.0% 12.7%

金华市 1077.03 44.0% 12.7%

衢州市 324.71 36.5% 12.1%

台州市 1162.04 41.6% 11.7%

丽水市 320.35 40.8% 11.7%

数据来源:浙江省各市统计年鉴

第四,管理体制有待理顺。温州虽然制定了《温州市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机制》,并制定出台了以《关于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意见》为龙头的1+X政策体系。但总体上,服务业工业推进力度有待加强,统分结合的工作推进机制有待完善。分行业、切块使用的服务业资金管理模式有待改进,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整合协调难度较大,不能有效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市场准入限制、发展平台缺乏等问题仍然存在,鼓励服务业企业成长、壮大的政策环境有待全面改善。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结合温州服务业发展现状、瓶颈及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为加快温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言献策。

第一,加快现代服务重点领域发展。

根据温州自身特色,应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休闲业、现代商贸业等领域,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利,推动温州市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金融服务业。建立面向小微企业的专营机构,加快地方非银行机构金融发展,做强做大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健全民间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建设温州产权(股权)交易市场,大力推动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和设立,全力推进企业多渠道上市融资,试点私募债券基金,发展温州债券市场;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促进民间金融阳光化和规范化,组建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服务平台,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强化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地方金融监管,维护民间金融秩序,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现代物流业。以港口、航空、公路等大都市交通体系建设为契机,加快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发展城乡配送物流,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多式联运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为一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旅游休闲业。重点推进雁荡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永嘉楠溪江风景旅游区等优秀旅游资源建设。在主城区开发中融入旅游元素,完善旅游功能,形成若干个旅游特色街区,打造城市休闲旅游综合体;在乡村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地方特色。充分利用连绵的海岸线以及独特的海洋群岛优势,推出海洋休闲度假旅游。

现代商贸业。大力推进市级商业中心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格局转变,积极推动县级商业中心的商业设施建设和商业氛围打造。改造提升和建设培育一批传统特色商业街和现代化的休闲时尚街区,提升商业层次。推进专业市场商场化改造;推进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设;推进“农改超”、“农加超”等多种业态发展。

第二,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载体建设。

定期组织筹办服务业重大项目融资推介会、银企洽谈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组织实施《温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重点推进金融、现代物流、总部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区、商贸综合体、科技创业园等几级去建设。建立健全服务业集聚区的统计监测制度,加大考核管理力度。引导各主要集聚区发展,成立由集聚区内重点企业或行业负责人组成的集聚区管理机构,共同谋划集聚区的运营和发展。

第三,支持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发展与品牌建设。

培育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大企业集团,并有限支持其上市,成为引领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鼓励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发境外资源,发展境外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大企业有限办理自营进出口权和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申报手续;鼓励大企业参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吸引众多的中小企业入园,加速发展壮大。

支持现代服务业企业分离发展。进一步出台鼓励工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态创新的政策。大力支持企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拓展延伸,对相关模式先行试点、逐步推广,最终实现二、三产分离发展,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鼓励制造企业二、三产分离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鼓励服务业品牌建设。研究制定温州服务业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服务业品牌建设工作机制,完善服务业品牌认定办法,积极创建服务业品牌。加大对新认定的服务业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以及省市著名商标、浙江名牌产品的企业的奖励力度;引导服务业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建设。支持品牌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对有条件直接上市的企业予以积极培育,享受有关培育上市企业的扶持政策。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发展。对在全市服务业发展中起巨大示范带动作用的品牌进行评比,并给予奖励。

第四,做好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紧抓海西区国家战略机遇,重点做好对外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加强对台合作交流。建议发挥苍南对台合作“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加快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建设。研究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打造特色化外包产业基地。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建立支持温州服务外包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平台,扶持出口导向型服务企业发展,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重点引进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大型商务、国际营销、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信息技术、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商业模式创新等新兴服务业。

第五,进一步理顺现代服务业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市服务业部门联席会议小组对全市服务业发展的统筹推进作用,及时调整和充实市服务业部门联席会议小组,切实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管理、综合协调只能。建立健全服务业工作机构,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尽快成立服务业机构,为本区域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现代服务业发展范文3

关键词:机遇问题意见建议政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城阳区要发挥好在青岛市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必须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城阳区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扶持,引导形成了服务业聚集区,积极打造青岛北部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总投资100亿元的天安数码城项目日前正式签约落户城阳,将打造高科技产业总部管理基地,并吸引金融服务、信息中介等相关产业入驻,建成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城市产业综合体。据了解,在日前城阳区集中签约的50个大项目中,现代服务业就达到24个。城阳区提出三年内培育形成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三大百亿产业集群,十二五末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20亿元以上 。

一、城阳区发展现代服务业面临的机遇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带来发展机遇。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消耗资源最少、产出最大、最符合生态优化的产业。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克服资源瓶颈制约,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服务业战略地位提升带来的机遇。

党的十七大对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区委、区政府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当前和今后的战略重点,成立了服务业发展局,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

(三)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带来的发展机遇。

面对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央确定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部署,这为城阳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山东省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作为半岛城市群“龙头”,青岛市将建设国际性旅游、会展城市,打造“东北亚航运中心”,形成辐射山东半岛的现代服务业中心,承担向周边区域辐射的功能,有利于吸引周边服务业集聚,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五)打造“青岛国际航空城”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当前,城阳区提出了打造以区域性航空枢纽港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空港经济特征明显的现代化国际航空城发展战略。航空城的提出除有助于航空业自身的快速发展外,还将有助于高端服务业的聚集。

二、城阳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业比重偏低,贡献率不高。

相对于城阳区较发达的经济现状来讲,服务业发展显得有些滞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没有明显提升 。2010年城阳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达到自建区以来的最高点,但与青岛市平均水平的46.4%存在着较大差距。

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分工的细化程度和产业链的延伸长度,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现代化水平的高低。从产业贡献率看,2010年城阳区现代服务业贡献率35.8%,达到历年新高,但低于工业贡献率,产业带动功能较弱。

(二)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一方面,由于受体制、机制的制约,目前城阳区除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相对比较高以外,现代服务业众多领域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特别是像金融、电讯、铁路、航空等,还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管制经营、限制经营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服务业发展的资源归不同部门所有,缺乏统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构多头管理、交叉管理问题比较突出,因而难以有效配置资源、形成竞争比较优势。同时,目前部分行业市场准入限制多、门槛高,抑制了民间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另外,行业协会、商会发育缓慢且不规范,导致现代服务业的有效供给不足。

(三)政策导向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城阳区虽然陆续出台了有关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的激励政策,在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中对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做出了比较明确具体的规定,但在如何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方面,还显得不够完善,基本上是按照产业或者行业制定的单项政策。同时,其政策措施也还存在一个落实到位的问题。

(四)现代服务人才短缺。

与其他地区相比,发展现代服务业所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严重短缺。同时,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高校教育和科研机构相对较少,科研能力明显不足。不要说与北京、上海比,就是和省内地区比也不占优势,中高级专业人才排位落后。

三、城阳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深化现代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政府和阳光政府的理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尽快解决政出多门和多头管理的问题。以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为原则,合理划分服务业中的竞争性和公益性行业,实行不同的运行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扶持公益性行业发展;竞争性行业应逐步推向市场,政府要逐步减少直到取消补贴;以公益性为主又兼有经营性的行业,应合理区分营利性业务和非营利性业务,推动营利性业务走产业化道路。科学界定文化、卫生、邮政等行业的经营范围,适当引进市场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化发展道路。加快企事业的改革步伐,打破封闭式的自我服务体系,把隐性的服务业转化为市场化、社会化的服务业。逐步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内容和范围,探索将会议服务、公务交通、环卫保洁等可以交由社会提供的服务,通过社会招标等方式实行服务外包。在明确行业要求和经营资质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标准,切实废除或修改不利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与管理规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引导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的格局,促进现代服务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增大。

现代服务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是以高知识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密集度、高劳动附加值为特点的,是为了满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商务活动与公务活动主体功能强化与职能外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主要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商务活动与公务活动降低成本、扩展功能、提升效率而提供专业化、社会的相关产业部门。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主要标志之一,也是反映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并且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现代化与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中心一般在大都市地区,大都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也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极化点和领头羊,所以对于大都市而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其整体发展的客观要求。把重庆打造成为西部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化大都市,离不开其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基于此,本文结合重庆服务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重庆运用多种模式来发展其现代服务业的建议。

一、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重庆自直辖以来,市政府就把现代服务业发展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重庆经济发展过程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就业压力的缓解及保持社会的稳定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其不仅有量的增加也有质的提升。从2010-2012年,重庆现代服务业产值分别为1619.34、2129.39、3748.7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5.06%,足见其在量上增长迅速。2012年,全市服务业产值为4494.41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为3478.73亿元 ,占服务业的62.21%,比前一年增长了43.20%,现代服务业比重呈加速上升趋势,并且突破了50%,从传统服务业为主跃升为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主,达到了质的转变。

从现代服务业内部个产业来看,2012年金融业增加值为915.65亿元,占现代服务业的32.74%,房地产业增加值为620.17亿元,占现代服务业的22.18%,二者之和达到了全市现代服务业比重的54.92%,说明重庆市现代服务业是靠金融业、房地产业作为其支撑的,而现代服务业的其它行业如教育业(8.2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7.4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9.1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4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3.39%)、文化、体育与娱乐业(2.11%)等所占的比例相差不大。由此可以看出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在产业内部结构上存在一定问题,呈现金融业,房地产业两头独大,而其他产业发展则比较滞后。

二、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

基于上述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本文对于重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以下三种模式:

1.市场驱动+创新驱动+政府推动的合力模式

根据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重庆在直辖以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现代服务业得到了加速发展,但结构不是很合理。因此需要市场驱动和政府驱动来促使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在市场引导各生产要素和流动的同时,政府也要采取措施使其要素流动更合理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驱动是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动力,而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根本动力,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重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要提升自身层次,依靠创新驱动,在产业链的高端发展提高。依靠市场驱动、政府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合力模式来推进重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内生主力+外生助力的共同推动模式

重庆是西部最年轻的直辖市,也是西部的中心城市之一,其自身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是有目共睹的。而在区域分工合作的背景下,仅仅只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有限的,因此必须要运用内生主力和外生助力的共同发展模式来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此运用外商投资以及政府在内的外生力量的推动,是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

3.跨越式发展模式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有了比较成熟的模式。如纽约-曼哈顿模式、伦敦-金融城模式、东京-新宿模式等,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利用这些现代服务业发展成熟地区的先进经验,利用“后发优势”来实现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而不是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逐渐探索模式。

参考文献:

[1]晃钢令:现代产业与现代服务业[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晓磊: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途径和驱动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周飞舟:吉林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探析[J].区域经济,2012:15-42.

现代服务业发展范文5

一、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意义重大,势在必行,务必认清发展形势,统一思想认识

一是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扩张,我市现代服务业规模也同步良性增长,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0.75亿元,增长12.5%,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1.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9.8%,已经成为服务一、二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产业;主体队伍不断壮大,全市现有各类服务业企业97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3家,年营业额五千万元以上企业18家,成为市场主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财政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20*年,服务业实现税收3.31亿元,增长11.6%,占全市地税收入比重达到53.3%,成为地方财政增收的一个主要来源;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约有7.56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员比重的27%左右,成为吸纳就业、促进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城乡居民的服务需求得到不同层次的满足,2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47亿元,增长20.9%。

二是结构逐步优化。生产业起步发展,全市有生产业经营单位(含个体户)2305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新型流通业态不断涌现,商品市场整合和农村“千万工程”扎实推进,城市核心商区的品牌专营档次不断提高,农工商、万购、加贝、好又多等大型超市相继运营,左邻右舍、新红塔、兴合农资等千镇连锁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全市现有连锁商店1036家,形成了遍布我市城乡并辐射周边的商贸和连锁配送网络。金融总量和质量快速提升,拥有浙西第一家证券市场,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温州商业银行在*范围内率先落户我市,2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16.7亿元,贷款余额95.7亿元,存贷款总量和增量在周边县(市、区)中遥遥领先,民间资本丰裕且流动活跃。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无论是开发销售的总量、规划建设水平、开发企业素质、市场规范程度等,都具有明显的先行优势。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发展较快,所占比重逐年提升。社区服务、中介、文化、保险、职业培训以及律师、会计等服务业也不断兴起和成熟。

三是基础全面夯实。通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项目投入,特别是近三年的系统谋划和集中推进,服务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城市建设方面,在全国县级城市中率先全面实施CIS城市品牌推广系统,系统深入地推进了城区“4471”绿化提升、“1348”文化融入和“9166”功能优化等城市“三化”提升工程,扎实有序推进了“一江两带”提升、*健身公园、须江游览桥、城北大型超市、时代广场(精品商厦)等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务实有效地开展了“四城联创”等创建工作,先后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教育强市等,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快速提升。旅游方面,围绕核心景区建设,突出特色景点开发,相继建成并开放了浮盖山景区、和睦彩陶文化村、清漾毛氏文化村、西塘人家古民居等,积极开展了*组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全面启动了廿八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等项目,并建成了国际大酒店等一批高档次旅游接待设施,区域特色生态人文资源得到充分发掘,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交通方面,实施了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京台高速公路黄衢南段建设、205国道和48省道、46省道改建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成功争取了杭长客运专线途经*,积极谋划推进*港航道开发,融铁路、公路和水路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为巩固和放大特定的区位优势,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特色更加明显。在广泛的服务业门类中,我市的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以及商贸商务业发展较快,已经成为最具发展基础和潜力的特色服务业。以“千年古道·锦绣*”为主题品牌的休闲旅游在区域内外名声鹊起,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各1处,每年的游客量、旅游收入、门票收入均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物流市场发育良好,以各类仓储运输为主要方式的物流网络逐步形成,物流企业队伍不断壮大,20*年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86064万吨公里,铁路货运总量806万吨,在周边地区的物流周转中心地位越加突出,成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物流节点。各类专业市场运营活跃,全市27个专业市场(农贸市场)年商品成交额达55.48亿元,其中贺村木业市场年交易量达到150万立方米,交易额9.82亿元,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国产原木交易集散中心;农贸城年经销白菇13.4万吨,全部农产品交易额11.21亿元,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传统批发零售贸易稳步发展,餐饮业近年来也有显著提升,大型卖场和连锁经营逐步主导消费品市场,已发展成为城乡居民的理想消费目的地。此外,近年来,我市还围绕特色产业、特色文化和特定区位,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木业科技洽谈会、中国蜜蜂文化节、全国企业羽毛球赛、浙闽赣边际县域经济协作区会议等一系列全国性和区域性节会活动,区域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总的来看,我市服务业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一定的特色,特别是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商贸商务等领域,在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无论是服务业自身的发展质态,还是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差距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水平不高。虽然近年来我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仍然存在总量偏小、比重偏低、素质不高等问题。服务业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8个百分点,并且呈逐年下降势头。服务业结构转换升级较为缓慢,传统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但主导产业并未真正形成,生产业、科技水平高的新兴服务业占的比重很小、资质较低。服务业与制造业整合配套程度不高,与当前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总体上低、小、散特点明显,且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二是思想认识不深。各级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尚未形成共识,研究服务业发展的办法不多,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力度不大;区域人文氛围偏向于办实体、创实业、重实干,经济主体普遍存在“重生产、轻服务,重自营、轻外包”的传统观念,大部分工商企业仍沿用“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三是机制体制不活。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不充分,部分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公共服务业社会参与度较低,市场竞争不充分,服务业发展活力没有充分展现。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这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但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认识不到位、研究部署不深入以及体制机制不适应所造成,必须高度关注,深入研究,扎实推进,加快解决。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既是事关区域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各级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应对复杂化局面,增创发展优势的现实需要。面对宏观形势变化造成的优势弱化和区域竞争带来的现实压力,我们必须尽快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和发展资源,为我市经济社会提升发展、实现“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加快发展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当前,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高端服务业继续向大城市集聚,中低端服务业开始由大城市向城市郊区及周边中小城市转移疏散,面临着一个分工不断调整、布局不断优化的过程。*作为华东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交通节点,“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辐射内陆的“桥头堡”,这一特定区位条件,既为我市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发展理念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又为我市接受产业辐射和转移提供了重要机遇。我们要敏锐把握时机,主动对接产业发展方向,适度超前谋划发展服务业,才能突破瓶颈,创新发展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区域竞争的新热点。当前,我市面临着发达地区“极化”效应和欠发达地区“洼地”效应的双重挤压。特别是周边县市,纷纷采取各种有力的政策举措来加快发展,争先发展。因此,在制造业“高成本时代”全面来临、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成为常态、区域竞争更趋白热化的情况下,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面对竞争,我市积极提出“一高两进”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首先就是要立足区域发展,构建三省边际县域发展高地,而加快服务业提升发展正是这一目标的重要内涵之一。与周边县市相比,我市的服务业发展基础更为扎实,区位、交通等条件更为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抢占先机,充分发挥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贸商务等方面的基础优势,进一步提升服务业产业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形成率先发展的强势,在三省边际区域发展中继续领跑。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应对时艰的新要求。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扩散和蔓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其严重后果还将进一步显现。受此影响,世界经济明显减速,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我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对严峻形势,中央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举措。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提出了“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要求,于去年专题召开了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应对当前挑战、实现保稳促调的重要措施来抓。面对新阶段新变化,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已成为我市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顺应发展趋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2、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加速工业化步伐,推进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从国际发展经验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逐步发展成为经济的主体。国内外多项研究成果表明,当人均GDP越过1500美元后,产业结构和服务业比重将发生重大变化,达到3000美元后,服务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特别随着工业社会迈向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服务业的创新带动和比重提升。去年我市人均GDP达到3200美元,已经到达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转折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正是这一时期的内在要求。从产业发展沿革看,服务业与工业始终是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工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服务业的兴起和繁荣必须建立在工业的发展基础上;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发展的支撑与保障,其发展水平将直接促进或者制约工业的发展。到一定阶段,服务化发展倾向将成为一种趋势。同时,由于服务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可以以较小的代价做大经济总量,从而降低单位GDP的综合能耗、污染排放,有利于我市更好地完成节能降耗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从工业提升需求看,工业化进入到中后期阶段,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变为工业、服务业共同支撑,这是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而且生产业正成为工业不可缺乏的重要支撑,工业发展到高端,就需要有技术、有研发、有培训,到下游就需要有物流、有营销、有金融支撑,这些都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今后几年,正是我市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进一步加快演进的重要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非常艰巨,工业提升对现代服务业配套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在这一个关键阶段,抓现代服务业的培育提升,不但不会冲淡主攻工业的氛围,削弱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而且,现代服务业提升将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促进工业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更有力地支撑工业实现新飞跃。

3、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途径。城市是服务业的“舞台”,服务业是城市的“名片”。城市化带来的城市规模扩容、基础设施改善、城市功能强化等,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理空间和物质条件;而现代服务业不仅能够推动城市化的进程,还能够实现城市化“质”的提升,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发展服务业是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当前,城市经济已成为区域发展的主体,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城市的综合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城市经济就是现代服务业。*的城市化战略,就是要通过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做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经济总量,进而扩大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半径和规模效益;就是要通过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有效载体,形成服务业与城市化相互支撑、互为推动的良性格局。发展服务业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径。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比拼,更重要的是城市功能软环境的较量。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城市框架有效拉开,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4.2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15.9万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拓展,城市人口的不断集聚,迫切需要完善诸多服务功能,这就要求我们把城市建设的重点从拉开框架向完善功能、提升品位转变。一个城市具有生活居住、商贸物流、产业承载、旅游休闲、文化传播、社会组织六大功能,要增强和完善城市的这些功能,都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和支撑。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吸引各类优质要素向城市集聚,旺人气,兴商气,提高城市的竞争力、集聚力和辐射力。

4、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落实人性化理念,全面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服务业涉及到千家万户,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紧密相联,是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刺激需求的增长点在服务业。服务业既连接生产与消费,又直接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服务型消费热点不断涌现,人民生活需求由物质型、生存型向高级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只有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贸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组织外地人来*和开展“*人游*”等刺激消费活动,才能更好地满足和扩大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创业就业的主渠道在服务业。服务业门类多、就业弹性大、就业方式灵活,其许多领域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技术要求低等特点,比较适合民间资金进入,能够有效地开辟多元就业空间和创业途径。从目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看,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和就业空间还相当大。尤其是在当前应对工业生产领域中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力的趋势,以及大量返乡农民工就业难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解决创业、就业问题上担当着重要角色。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在服务业。高度关注和全面改善民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增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所有这些,都需要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双轮驱动,通过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才能得以实现。此外,改善民生需要政府加大投入,需要以财政实力作支撑,而现代服务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下一步主动顺应税制改革、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的重要增长点。可以说,现代服务业既是人民群众创业的大舞台,又是城乡居民增收的主渠道,更是改善社会民生的大平台。

总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意义重大,势在必行,与主攻工业不仅不会互相冲突,而且是推进工业提升的题中之义,与发展工业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清醒认识,积极行动,真正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一高两进”目标的战略重点来抓,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努力把服务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功在当前,利在长远,务必理清总体思路,明确目标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建设“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的城市定位,按照“立足*,依托浙江,辐射闽赣”的要求,抢抓战略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政策洼地,破解发展瓶颈,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专业市场)业,鼓励发展商贸商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总量做大、行业集聚和产业提升,构建浙闽赣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高地,把现代服务业培育成为我市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提升我市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基于上述总体要求,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4.5%,到2012年达到7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2.5%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8.5万人以上,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28%;到2015年达到105亿元,占GDP比重力争达到34%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达到30%,建设三省边际休闲旅游胜地、现代物流集散地、商贸商务名城等“两地一城”取得初步成效;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以上,现代服务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浙闽赣三省边际服务业高地的位置得到进一步巩固。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内涵广泛、门类众多且不断发展变化的产业,因此,在提升发展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我市打造成为“浙闽赣三省边际服务业高地”,其实质就是基于我市处于三省边界、浙江向内陆拓展前沿的区位优势,从服务业众多的行业中选准发展重点,经过一个时期的重点培育,使这些领域在三省边际地区处于“功能最强、品质最优、名气最响”的领先地位。从我市实际出发,综合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发展潜力、现实需求等因素,把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贸商务确定为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全力打造“两地一城”:

打造三省边际休闲旅游胜地:积极整合优势资源,扩大产业规模,完善接待设施,参与区域协作,打造知名品牌,建设浙闽赣三省边际特色明显、文化内涵深厚、服务水平较高的休闲旅游胜地和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到2012年,实现年接待游客45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收入达到2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实现年接待游客70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收入达到3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

构筑三省边际现代物流(专业市场)集散地:依托三省边际的特定区位和产业优势,构建公铁水联运交通运输网络,加强主体培育,加快推进专业市场、物流基地建设,形成以服务本市域为基础,辐射周边区域和省份的相对完善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打造浙闽赣三省边际地区的现代物流集散基地和浙江重要的物流节点。到2012年,现代物流业(含专业市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不含零售业)增加值达到14亿元,年均增长15%,占GDP的比重达到6.5%以上;到2015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以上,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7.5%。

建设三省边际商贸商务名城:大力发展生产业,精心打造城市核心商圈,加快建设城市特色街区、现代大型综合购物中心和商务休闲区,大力提升商贸业品位和档次,增强城市的商务服务功能,营造区域最佳人居、休闲和创业环境,逐步打造三省边际地区商贸商务名城。到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2亿元以上,商贸商务业(不含专业市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达到2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占GDP的比重达到13%以上;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0亿元以上,商贸商务业增加值达到4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14%。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强化“融合、统筹、开放、特色、联动”十字方针,坚持五个基本原则:

一是要坚持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要特征。一方面,要推进区域融合。既立足*现实基础,发挥已有和潜在的优势,更要跳出*,置身于三省边际,以更宽广的胸怀和视野统筹谋划,主动融入,抢先布局,做好借势发展、错位发展文章。另一方面,要推进产业融合。必须把握产业互动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融合,促进结构提升,拉动经济增长。要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金融、物流、信息、科技等生产业,带动工业转型升级,带动农业提效增收。同时,还要注重推进现代服务业各行业门类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承接,打破行业界限、摆脱行业束缚,培育一批跨产业、跨行业的企业龙头,整合资源,协同推进“两地一城”建设。

二是要坚持统筹发展。农村服务业与城区服务业是有机统一的,城区服务业是城市经济的主体,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体;农村服务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抓好城区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因势利导,加快打造核心商圈、特色街区、商务休闲和接待服务中心,发挥城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过程中的主平台作用。另一方面,要引导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服务业的互促共进,在农技、金融、保险、信息等农业服务组织和行业中,为农村的生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城乡服务业合理布局和一体化发展。

三是要坚持开放发展。我市服务业发展多以内源发展为主,但现代服务业搞封闭发展、单一的本地化经营是行不通的,必须在不断激发内力创业创新的同时,切实加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非禁即放”,借力发展,借梯登高。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来,承接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加强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招商引资,把最有吸引力的项目包装好、推介好,努力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另一方面,要积极走出去,开展项目外包、品牌输出、连锁经营等,在更大的领域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更要深入研究国家刺激经济增长、省委省政府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认真把握*市打造“浙江对内开放西部门户”、“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组织强大力量进行研究,做好规划、政策和项目对接,争取国家、省、*市的更大支持。

四是要坚持特色发展。特色就是竞争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也要抓住特色,创新载体,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与众不同的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之路。一方面,要立足产业特色和区位特点,突出发展休闲旅游业、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贸商务业等重点领域,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特有的品牌和优势。另一方面,要在工作中强化抓手,创出特色。我市的服务发展有一定基础,但优势并不明显,要构建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高地,就必须有创新精神,在氛围营造、政策服务、项目建设、规划布局、体制机制等方面有超常规的工作抓手,创出特色和亮点,从而形成产业发展优势。

五要坚持联动发展。服务业的发展过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政府推动的过程,政府要在服务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要坚持“政府主导力、市场主体力”两种力量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努力走出一条“建设主体企业化、资金筹措多元化、资源利用市场化”的联动发展之路。一方面,要强化政府推动作用,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领导,创新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尤其在宏观规划、政策引导、项目投入、要素配套等方面加强研究、引导和推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功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制定出台并认真落实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商贸商务等三个专项规划和扶持政策的前提下,鼓励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加大投入,积极拓展领域,在服务业的新发展中创造出更大的业绩。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领域广阔,任务繁重,务必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有序推进

全力打造“两地一城”,构建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高地,既是一项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工作,必须跳出传统的思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举措,抓住重点,各个突破。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要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力争取得有效突破:

1、紧紧抓住规划龙头,力争在明晰服务业发展布局上取得有效突破。

牢固确立全市一盘棋理念,对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有一个统一的指导和设计,促进各类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一要完善规划促提升。认真制定和完善服务业发展规划,吸纳先进的规划理念,切实做到服务业规划与城市布局、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有机统一。要完善规划体系。坚持高起点、高水准、高品位,在现实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规划水平,不断深化细化,修订完善规划体系,特别是要着眼于积极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和商贸商务业,抓紧研究出台总体规划纲要和三个专项规划,切实做到规划先行。要强化规划执行。本次市委全会将审议通过《关于全力构建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高地的决定》,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决定》和三个专项规划的要求,在制定细分规划的基础上,坚持规划的权威性,依据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坚决防止随意性,做到不符合规划的项目不备案、不核准、不审批、不安排用地指标,通过规划引导优化服务业产业布局。要加强项目设计。对每一个服务业重大项目,都要高要求,严把关,做精做细规划,确保建设档次。二要合理布局促协调。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科学安排,在空间布局上,围绕加快打造浙闽赣三省边际服务业发展高地的三大重点领域,完善“一中心三景区”的休闲旅游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二区四中心七市场”的现代物流和专业市场空间布局,“一核四街五点六中心”的商贸商务业空间布局。“一中心三景区”,就是指*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即市区),以及*—清漾、仙霞关—戴笠秘宅和廿八都—浮盖山等三大核心景区;“二区四中心七市场”,就是指在城南重点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区,在贺村镇重点规划建设浙闽赣边际现代物流区,并围绕两个区域规划建设四个物流中心、七个专业市场;“一核四街五点六中心”是指以市区为主的大南门核心商圈以及四条特色功能街区、五个大型商业网点、六处商务休闲中心。三要打造平台促集聚。现代服务业要走集聚发展的路子,以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成和资源集约利用。关键要按照“一心三区”市域总体规划布局,抓好集聚平台的建设,以“一主二副三点”为主,打造一批服务业集聚区。“一主”是指城区核心商圈,突出把满足市域服务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既要满足居民在物质文化方面的消费性需求,又要适应工业转型升级对生产业的需求,增强对市域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二副”是指以贺村镇、峡口镇作为服务业发展副中心,进一步增强中心镇联系城乡发展的服务功能;“三点”是指以石门镇、廿八都镇和保安乡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乡镇。各乡镇(街道)要据此明确各自的发展重点和方向,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加快形成规模和特色,工业平台优势明显的乡镇要突出发展生产业,生态及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要做精做优休闲旅游业,两个街道要立足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全面发展旅游接待、专业市场、商贸商务等城市产业。

2、紧紧抓住项目投入,力争在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上取得有效突破。

项目是各类经济活动的根本载体,发展服务业也必须抓住项目建设这一着力点和生命线。一要加大服务业项目谋划。不断完善《*市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储备库》,超前谋划预留一批项目,进一步深化项目前期工作。要跳出服务业、统筹三次产业谋划项目,紧扣工业提升和现代农业发展谋划包装生产业项目,根据市场需求谋划开发休闲旅游和商贸商务项目,围绕现代物流业发展谋划争取交通枢纽项目。当前,要重点突破*综合物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等重大服务业项目的前期包装,待时机成熟后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招商。二要加强服务业项目招商。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服务业发展的主抓手,不断推出规模较大、特色明显且成熟度高、吸引力强的服务业项目对外招商,借助外力迅速提升服务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同时,要注重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参与服务业经营管理,注重引进先进技术、新型业态和先进管理理念,着力推动我市服务业尽快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当前,要及时包装推出南方安保市场、华东木业家居交易市场、*汽车综合市场、浙闽赣边际农资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对外招商,广泛运用推介活动、中介招商、媒体公告等形式,扩大项目宣传推介的范围,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确保服务业重大项目有序接替。三要加快服务业项目推进。积极落实服务业重大项目实施计划,实行服务业重大项目实施责任制,对已确定的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要排出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制定责任清单,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和工作班子,加大力度,紧抓不放,全力以赴促开工、抓进度。要加强要素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合理调整土地,通过各级领导联系重大项目、下达年度计划推动项目、加强项目工作督查考核等途径,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对投资重大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土地出让价格给予优惠,财政安排贴息补助,行政性收费给予免收或减半收取。当前,要加快城北大型超市、时代广场、廿八都古镇开发、*景区及周边环境整治、中国良种马繁育基地、清漾一期后续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抓好江滨路特色餐饮街、*文化风情休闲街等项目的动工建设。

3、紧紧抓住培育重点,力争在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上取得有效突破。

企业主体是发展服务业的中坚力量。要像抓工业企业一样抓服务业企业的培育,对重点服务业企业、景区和平台,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在各项资源配置上优先考虑,

鼓励培育其做大、做精、做强。一要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以市区为依托,尽快做好旅游集散中心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游客集散中心集票务、租车、导游、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产品对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按照“规划引导、区域联动、主打品牌”的原则,重点打造*-清漾、廿八都-浮盖山、仙霞关-戴笠秘宅三大核心景区,在项目投资、对外宣传、整合开发上突出“三大景区”,整合低小散景点,不断提升三大景区的品位和档次,实现从遍地开花向重点开发转变。根据我市乡村自然生态资源状况、交通条件和文化特色,重点开发以*、浮盖山、良种马繁育基地为主的山地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一江两带、月亮湖、峡里湖、白水坑为主的滨水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清漾毛氏文化村、廿八都古镇、仙霞关、戴笠秘宅、和睦彩陶文化村、三卿口古瓷村等为主的文化旅游产品,以观光型、品尝型、游乐型、自驾型等“农家乐”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加快发展旅游相关配套产业和旅游企业,大力支持旅行社扩大业务,做大规模和影响,鼓励企业建立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店和购物中心,积极引进国内知名酒店集团来江投资创办高星级酒店,重点培育高层次、高品位的中外特色餐饮企业,着力提高旅游接待水平。二要促进专业市场的提档升级。要按照“新建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来改造、提升专业市场。坚持特色专业市场与地方特色产业有机结合、互促共进,规划建设与特色产业对接的南方安保市场和华东木业家居交易市场等2个重点专业交易市场,通过安保市场吸纳引进消防器材大企业,真正把市场网络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最终把消防器材产业培育成为“市场、制造”双强产业;通过建设集信息、产品展示、市场交易、要素配置、物流仓储和木材加工产业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木业家居市场,为打造中国木业家居之都和世界木门制造基地提供综合服务平台支撑。根据发挥三省边际区位优势、抢抓区域发展先机、增强集聚辐射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在整合原有市场的基础上,规划建设服务三省边际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浙闽赣边际农资交易中心、浙闽赣边际农特产品交易中心(农贸城)、*汽车综合市场和*商贸城等专业市场。同时,要引导骨干市场突破简单的物业管理方式,积极开展信息咨询、共同、展示展销、配送服务等,促进市场功能多元化。三要加强物流基地的培育繁荣。大力发展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和配送高效化的现代物流服务,加快*综合物流中心建设,满足城南市场区、开发区城南新区、山海协作示范区、市区及城北区域的物流综合需要,同时辐射本省、江西、福建、安徽等地,形成三省边际连锁配送基地。适时启动贺村综合物流中心建设,满足我市中部特色经济区等重点工业平台开发以及竹木家居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物流配套的需要,同时满足辐射浙闽赣三省边际地区的要求。依托高新产业园区建设,适时启动危化品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满足我市化工原料及产品的输入输出与仓储需要,同时承担浙闽赣三省边界地区的危化品转运。要整合我市现有货运企业和营运车辆等资源,引导企业向重点物流中心、大型专业市场等重点物流园区集聚;大力支持总部型物流企业——联城消防集团建设,推动虎山、红火等有条件的物流公司与原企业脱钩,组建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引导和鼓励我市更多的大中型工商企业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业从核心生产业务中剥离出来,转化为业务外包,推动扩大第三方物流需求。四要推动商贸商务业的提升发展。要精心打造核心商圈和特色街区。依托老城区商业中心的发展基础,加快时代广场和大南门商业步行街区建设,优化功能和档次;按照做精做特的要求,有序推进江滨路特色餐饮街、解放路服装鞋帽精品购物街、中山路金融科技中介商务街和市心街传统老字号商业街等特色街区建设。要努力提升商贸企业规模和层次。加快推进财富中心、时代广场等大型购物中心建设,继续扶持万购、农工商、万隆、加贝、好又多等商贸龙头企业发展,大力支持万商控股、左邻右舍、新红塔、0570、兴合等本地商贸龙头企业建设配送中心,实施跨地区经营的总部经济战略,促进其发展成为大型商贸企业集团,积极争取引进大型连锁企业来江设立中心店,以先进经营理念与模式,带动我市商贸水平的提升。要着力强化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多管齐下,鼓励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总、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业态;合理规划建设一批社区商业网点,完善多层次流通网络,构筑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加快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提升,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工程,推进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完善城市商务休闲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企业商务办公集聚区建设,鼓励大企业、大集团设立总部研发办公写字楼,加快*商务休闲中心、须江商务休闲中心、碗窑生态休闲中心、峡口生态休闲中心、*职教中心、会展中心等商务休闲功能项目建设,注重商务休闲元素的融入,不断优化城市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努力打造精品城市,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4、紧紧抓住营销推介,力争在扩大服务业品牌影响上取得有效突破。

市场经济竞争是主题,有竞争就有营销,就要推介。营销推介是创造、提升城市价值,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战略,同时也是集聚人、财、物等要素资源,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集中力量加以推进。一要加强*旅游的专业化推介。要积极走出去,参与区域协作,加强旅游资源的推介和营销,打响*旅游品牌。要融入区域品牌建设,主动接轨我省“旅游西进”战略,借助周边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推进与黄山、武夷山、三清山、婺源、龙虎山、千岛湖等主要景区的协作,增强我市旅游的辐射效应。要以*丹霞地貌申遗为契机,积极探索专业有效的宣传营销方式,精心组织毛氏文化旅游节、廿八都古镇开业庆典等各类节会活动,积极谋划开展区域旅游联合宣传营销,进一步打响“千年古道·锦绣*”主题品牌。要积极推出*旅游消费券措施,重点面向周边及长三角地区,刺激、拉动周边一日游、二日游客源市场。要引导企业挖掘利用特色文化和自然资源,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和大众旅游商品,增加旅游购物消费,不断提高*旅游在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要加强城市形象的系统化营销。要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服务产品来规划、设计和营销,排出具体可操作的方案,通过旅游推介、广告投放、节会举办、影视拍摄、名片争创等方面的系统化营销手段,对内提高城市品位,对外提升城市形象,最终打响城市品牌。在具体工作中,既要注重对外营销,使省内外、国内外有更多人知道*,也要注重对内宣传,通过组织“千年古道·锦绣*”主题口号诠释、CIS标识的全面推广、市歌传唱、“*人游*”等活动,使*人更加了解*,更加热爱家乡,让全市人民都成为城市营销主体;既要注重制定长期的实施方案,持续宣传和推广*,也要注重短期内的集中式营销,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阶段性操作成效。三要加强行业规范的标准化管理。加强营销推介的前提,是极具*区域特色的标准化风格。一方面,城市的硬环境要有标准化,在整个市域,CIS就是城市风貌和标识的标准化;在旅游风景区、特色街区、商务休闲区等区块的规划设计中,在城市家具、标牌广告、门店装饰装修等设施的审批审核中,也要注重体现特色化和标准化,形成既统一又丰富的特定格调。另一方面,服务的软环境也要标准化,要加快制订服务业标准体系,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以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推进服务业公平有序竞争,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要在旅游、商贸、餐饮、市场等重点行业中,按照标准制定与产业发展要求相结合、标准实施与规范行业行为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联盟标准、地方技术规范或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并加强管理和引导,大力推进服务业的名牌培育和创建工作。要通过开展*旅游业“十佳服务明星”评比等活动,促进行业服务标准的提升和规范。

5、紧紧抓住业态创新,力争在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上取得有效突破。

现代服务业领域,新型业态和新的经营模式层出不穷,业态创新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必须抓住几个关键节点,推动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拓展服务业新的发展空间。一是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保护、建立多元化科技资金投入渠道等环节,形成系统性较强、含金量较高的政策体系;要以服务特色产业发展为导向,务实推进“4+X”主导产业科技信息平台、公共研发平台、公共测试平台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创办科技研发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提升我市科研创新与应用能力。二是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要努力做大金融总量,服务经济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市外金融机构来*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市外资金,当前,要全力做好温州商业银行落户我市的各项服务工作;鼓励市内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扩展服务领域,试行股权、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存货质押贷款等融资方式,提供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加强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建设,加快组建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高度关注和规范发展民间担保机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规避民间担保市场的风险;继续推进“信用*”建设,搭建信用信息平台,建立企业信用的基本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信用体系。三是要培育新兴服务产业。适时发展会展业,加快规划建设多功能、高规格的会展中心,以举办毛氏文化旅游节和蜂产品、木业产品、消防产品博览会等为重点,努力打造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专业会展品牌;支持发展中介服务业,积极扶持发展工程投资管理咨询、企业形象设计包装等新兴中介服务业,规范提升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业,着力培育一批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高资质规模企业,引进一批市外知名的中介机构在*设立分支机构,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同时,要加强中介行业的规范管理,推动中介服务信用水平的提升。四要做强做精优势产业。要注重稳步发展房地产业,认真执行落实《关于促进房地产业稳健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管理,突出“山水家园”主题和“人居首选”品牌,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的居住区、高档住宅区和商务办公区,形成以高中档为主、居住商务平衡的房地产开发格局,为繁荣城市、吸引高素质人才和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提供良好的人居和创业环境;顺势发展职业教育,解决国家级重点职校在融资、用地、人才、校企合作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职业教育的对外合作,主动融入四省九市职业教育合作的大框架,增强我市职业教育的集散能力;深入挖掘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融入旅游、融入城市、融入经济,鼓励发展文化艺术、文化娱乐、文化创意等产业,提升文化产业附加值;积极支持和引导特色医疗做精做强,发挥其特色专业和技术优势,扩大在三省边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要坚持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着眼于城乡商贸市场配置商贸资源,利用核心城区的商贸辐射功能,逐步将市区先进的商业业态、流通手段和消费方式推广至农村,进一步拓展农村公共服务的覆盖面。

6、紧紧抓住机制创新,力争在强化服务业发展保障上取得有效突破。

现代服务业发展范文6

“十二五”期间,青海经济发展已进入全面提速的新阶段,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也进入了关键时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都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与青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结构不合理。从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的比重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从区域上看,发展区域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协调,产业规模、比重呈从城区向农区、牧区依次递减的趋势,以西宁为核心的东部地区金融、商务、信息、房地产等现代服务型经济明显比较发达,产业结构更趋高级化。第二,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不足。仅以青海服务业发育度较好的西宁为例,2010年该市在城镇单位服务业人员中,传统服务业人员为45.69万人,比现代服务业人员多近30.93万人,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人员之比为3.1:1,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和高素质的人才,产业发展的不规范性和盲目性尤为突出。第三,行业垄断依旧存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得不到最大化的发挥,导致服务业创新意识和能力欠缺、相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招商引资相对滞后。第四,与发达省份相比,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产业之间的融合度不高。第五,青海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不足,城市化水平低,与发达地区相比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有很大差距,致使青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需求,产业发展环境不佳;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青海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扩大就业、提高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加快发展我省的现代服务业,应在全行业内树立“服务也是生产力”的理念。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进行全面布局,目前,应以发展以下三方面为重点:第一,大力发展直接为农牧业和工业以及资源开发行业服务的物流、科技、金融保险、信息和商务服务等生产业。第二,积极培育产业之间关联度大的新兴服务业,如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和服务外包业等。第三,规范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息息相关的商贸流通、中介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十二五”期间,其发展对策主要为:

以园区经济为依托,促进服务产业集群发展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载体。目前青海省已园区经济已初具规模,也逐步形成了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群。为了更好地促进二者之间的产业融合,建议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发展产业集群,如强化区域之间服务业企业的合作。以大中企业为引领,积极培育小微企业,逐步形成分工协作的服务业集群,强化服务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不断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提升产业规模竞争力。重点建设金融、物流、商贸、文化、会展、科技研发和园区产业等服务业集聚区,使服务业集聚区成为青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的有效途径。需要注意的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从全省园区经济的整体出发,统一规划。政府要积极发挥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为各利益主体、各行业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引导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努力创新商业服务模式,通过网络经营、电子商务等方式发展自己的服务并推广自己的品牌,实现各类资源要素的有效利用,为青海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

大力发展生产业

生产业被喻为“产业的中间人”,既是产品增值的主要来源,也是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其产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在70%以上。生产业由于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在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创新也引领世界潮流。生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整个产业链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源泉,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中也起着关键作用。第二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助推了我国东部一些制造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这无疑也为青海发展生产业提供了机遇,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应当突出发展一些面向生产、面向企业服务的“生产业”。如前所述,以园区经济为支撑,以盐湖化工、油气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光伏、生物技术等几大龙头产业为轴心,加快培养和发展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生产业,推动生产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促进产业融合,提高我省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大力推广服务外包业务

服务外包是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服务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企业要缩短差距,加快其发展步伐,必须要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服务外包的优势特征,将信息服务和商务流程等非核心业务以合同方式发包给发达地区的企业或第三方服务供应方,自己则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实现优势互补。通过服务外包加快我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提升青海省服务企业的整体形和走向国际市场的能力。

加快提升城市化水平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向市区集中的趋势较为明显,而与服务业的这一特征高度相关的就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化现象。因此,加快提升青海省的城市化水平将有利于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

首先,确立三个点。以西宁和格尔木为首建立中心城市双核心两端推进模式。第三个点是环湖地区,处于西宁――格尔木的中点,作为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点。

其次,建立两条轴:一条是民和―乐都―平安―互助―西宁,此轴为区域城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轴线。第二条轴线是西海镇―德令哈―格尔木,可以将此轴发展为青海现代物流业的一个新亮点。

再次,加快以西宁为核心的东部城市群的建设步伐,将其发展成青海现代服务业连绵带。第一,以西宁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大力发展科研、信息、文化、卫生、体育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文化及藏医药等现代服务业)。第二,以西宁为核心的青海南部现代服务业集群可以充分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强化生态畜牧业建设,现代旅游业等的发展。第三,以青藏铁路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旅游业。

最后,延伸一个带。一个带即是青海现代服务业城市带的一体化发展。第一步以点轴为基础,由点向线扩散。第二步城镇产业东西轴横向扩散。

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众所周知,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海,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步伐,需要高文化知识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力。目前青海省服务业从业人员大部分仍集中在运输、商贸服务等传统服务领域,适合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需求的人才匮乏。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象,一要多渠道地吸引适合资源大省、经济小省服务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尽快形成与青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结构。二要建立完善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要随时了解企业对服务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优惠的政策和条件吸引人才、保护人才、留住人才,防止孔雀东南飞。三要政府、企业、社会齐抓共管,持之以恒的做好职业培训,在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强化在职培训的同时,还应做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建设高素质的服务业人才队伍。

城乡统筹,促进“四区两带一线”现代服务业共同繁荣、协调发展

目前,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在金融、商贸、物流、科技、教育、楼宇、中介服务、旅游和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具绝对优势,应予以大力发展。且要对处于核心地位的金融业给予高度重视,使其不仅成为中心区,而且成为整个青海省的核心现代服务业。柴达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支撑全省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应以现代物流业为核心,进一步加大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为东部地区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基础原材料支撑。环青海湖地区作为全省生态旅游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示范区,打造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旅游景区,促进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打造全省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基地,为农牧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种源,为东部和柴达木地区提供优质畜产品;打造环青海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示范区,为东部地区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把三江源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为全国和省内其他区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经验和模式、为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种质支撑,加快草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推进全省脱贫致富进程。打造三江源―九寨沟―香格里拉高原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为全省开发探险、登山、科考等高端旅游市场提供支持。

实施轴线开发战略,把“两带一线”打造成全省重要的特色农牧业走廊、新型工业走廊、水电开发走廊、生态旅游走廊和城镇化发展带,成为全省经济、人口的主要集聚区。加快“两带一线”交通、物流、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区域合作互动机制,加强带线之间、上下游之间、园区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产业延伸,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带。加快兰新第二双线、格尔木-库尔勒、格尔木-敦煌铁路及地方支线铁路建设,充分发挥乘数效应,点轴结合,经纬交织,区域联动,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制、透明的政策、高效的管理和灵敏的信息,要实现青海省现代服务业健康稳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要构筑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平台,政府应扮演好政策的引导者、利益主体管理的协调者、法律制度的保障者等角色,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提高市场准入的透明度和便捷性,实行政务公开,简化行政审批制度和程序,鼓励各种资本进入服务业,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