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雪的经典短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雪的经典短句范文1
[关键词] ROC曲线;曲线下面积;深静脉血栓;诊断试验
[中图分类号] R446.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2-0061-03
骨科创伤患者,尤其是严重创伤患者,术中因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脱落引起肺栓塞而致患者死亡的报道屡见不鲜[1]。当前判断骨科患者创伤后血栓形成可能性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日益受到重视[2],而血浆D-二聚体作为评价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客观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DVT的辅助诊断[3]。临床上常用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VIDAS)荧光酶免法定量检测D-二聚体含量,因其检测快速、准确。但通常参照试剂盒说明书提供的D-二聚体截断点,我们发现以≥500 μg/L作为诊断截断点来排除骨科创伤患者术前DVT诊断时效率不高。为此我们应用ROC曲线分析2009年6~12月住院骨科创伤患者术前用荧光酶免法测定的D-二聚体结果,探讨其最佳的诊断截断点及临床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骨科创伤住院术前(术前1~3 d)患者62例,男44例,女18例,年龄26~91岁,平均47.7岁,诊断均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文献[4]标准。以同期收集、排除DVT的骨科创伤住院患者312例为对照组,男200例,女112例,年龄19~88岁,平均48.1岁,均排除血栓性疾病。正常对照60例均为健康体检人员,男30例,女30例,年龄24~88岁,平均47.5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静脉采血1.8 mL,用109 mmol/L枸椽酸钠0.2 mL抗凝,4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出乏血小板血浆,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VIDAS)及原装配套试剂盒以荧光酶免法测定D-二聚体。具体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DVT形成的确诊
采用常规下肢顺行性静脉造影的显像学特点[4]来确定DVT,即出现以下情况判定血栓形成:①造影剂造成阻塞的静脉内出现固定缺损;②造影剂在正常充盈的静脉内截然中断,在血栓的近侧又再显影,二者被非阻塞的静脉段分开,周围有侧支;③静脉主干不显影,完全通过侧支转流;④小腿静脉反复造影中同一支静脉在同一部位始终不显影。根据造影结果确定DVT组患者。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MedCalc 9.3统计学软件以不同的检测值为截断点,以每个截断点对应的敏感度为纵坐标,以1-特异度为横坐标作图得到ROC曲线,算出不同截断点时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度、特异度和阳性似然比并进行比较分析,选取AUC值最大时曲线图中最左上方的点对应的值为最佳诊断截断点。
2 结果
2.1 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的比较
DVT患者组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平均为(3 665±2 001) μg/L,非DVT患者组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平均为(1 992±1 436) μg/L,而正常对照组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平均为(326±216) μg/L,组间D-二聚体浓度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2.2 健康人群与试剂厂家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平均浓度的比较
60例健康人群中,血浆D-二聚体平均浓度为326 μg/L,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的范围为(96~693) μg/L。见表2。表2结果显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的健康人群D-二聚体正常值范围为(0~500) μg/L;健康体检人群D-二聚体正常值范围为(0~642) μg/L。
2.3 D-二聚体诊断骨科创伤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
D-二聚体诊断DVT的有效性可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来检查,见图1。
2.4 血浆D-二聚体浓度在DVT组的诊断截断点及诊断的灵敏度、1-特异度
根据Youden指数(YI)最大法[5],求得最佳截断点,见表3。表3结果显示:当D-二聚体诊断截断点1 575 μg/L时,AUC最大为0.802(图1),此时敏感度97.1%、特异性48.7%、阳性似然比1.90;当诊断临界值为689 μg/L时,敏感度为100%、特异性为19.1%、阳性似然比1.23。由数据可知:当D-二聚体<1 575 μg/L时,诊断骨科创伤患者术前排除发生DVT有一定意义。
3 讨论
骨科创伤患者因卧床时间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病,约占栓塞患者发病总量的50%以上。国外文献报道每年其发展成致命的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引起的死亡率达0.5‰[6]。为降低其发病率及术中的死亡率,早期预防、准确地诊断至关重要。以往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静脉造影[2],但造影具有一定的侵入性,注射造影剂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严重者可使血栓加重且价格昂贵,因此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彩色多普勒超声逐渐成为诊断DVT的首选方法,其具有无创和可重复检查的特点,诊断符合率为97%。然而仍属于影像学诊断,且费用较高,且得不到动态数值。而通过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高低,则可以预测体内有无DVT。而现实的状况仅根据试剂盒说明书提供的500 μg/L作为诊断截断点,存在较高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诊断效率不高,导致漏诊率和误诊率都很高。如何确定D-二聚体在骨科创伤患者术前诊断深静脉血栓最佳截断点,做到最大性价比的诊断策略,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正常参考值是发现异常的基础,也是了解异常程度的对照。本研究中我们首先比较了正常参考人群D-二聚体与试剂厂家的参考值,非DVT人群与DVT人群。建立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正常值可为骨科创伤疾病患者的诊断、预后判断提供一个更准确的标准,结果显示,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的范围为(96~693)μg/L,与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的参数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可见建立不同人群的正常值范围很有必要。
本研究中我们主要分析D-二聚体诊断DVT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下面积达0.802(P < 0.001),说明D-二聚体是一个较理想的DVT诊断指标;然后寻找D-二聚体的排除诊断DVT的截断点。当截断点为689 μg/L时,D-二聚体排除诊断DVT的敏感度、特异性、1-特异性、阳性似然比分别为100%、19.1%、80.9%、1.23;当截断点为1 575 μg/L时,D-二聚体排除诊断DVT的敏感度、特异性、1-特异性、阳性似然比分别为97.3%、48.7%、51.3%、1.90。可见D-二聚体是一个敏感度、阴性预计值较佳但特异性不足的指标。所以临床常用其敏感度、阴性预计值高的特点用来排除DVT。亦即D-二聚体<689 μg/L时骨科创伤患者除外DVT的可能性100%;而D-二聚体<1 575 μg/L时骨科创伤患者排除诊断DVT的可能性97.3%。截断点太低将导致敏感度、阴性预计值上升而不适用骨科创伤患者排除诊断DVT,故我们用D-二聚体<689 μg/L时为排除限,D-二聚体<1 575 μg/L时作为骨科创伤患者术前排除诊断DVT,而不是诊断DVT患者,但有一定的漏诊率。
同时国外研究并不支持将D-二聚体列为单一的检查项目[7];此外,D-二聚体水平在诸多非血栓性疾病中升高,包括近期大手术、外伤、妊娠、恶性肿瘤等均可出现D-二聚体升高,从而限制其在住院患者上的应用参考。本研究确定的D-二聚体截断点仅对骨科创伤患者术前诊断DVT时应用,应当引起临床注意,定期检测D-二聚体的浓度变化对有无DVT的发生非常必要。
国外学者已研究表明,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对DVT的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8-10]。临床诊断仅根据试剂盒说明书提供的500 μg/L作为骨科创伤患者DVT诊断截断点,存在较高的假阳性率,诊断效率不高。根据ROC曲线并兼顾灵敏度和特异性,以1 575 μg/L作为D-二聚体诊断DVT的最佳诊断临界值,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提高临床诊断效率。从大量数据中得出ROC曲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方法简便,结果准确,临床应用效果较好,而且可降低诊断费用,具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大志,李世忠,郝茵,等. D-二聚体检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2):138-139.
[2]王海,齐新,芦杰. 下肢骨折病人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8):838-839.
[3]Wells P. Overview and comparison of D-dimer assay kits for DVT and PE[J]. Clin Adv Hematol Oncol,2004,2(3):160,178.
[4]乔林,王长江,陈福文,等. D-二聚体对老年人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J].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2):332-333.
[5]李良寿. 临床医学研究原理与方法[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81.
[6]Wu O,Clark P,Lowe GD,et al. Thrombophilia and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total hip or knee replacement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J]. J Thromb Haemost,2005,3(4):811-813.
[7]凌宙贵,明莫瑜,刘卫,等. D-二聚体阴性排除肺栓塞的临床价值[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23(3):263-264.
[8]Karami-Djurabi R,Klok FA,Kooiman J,et al. D-dimer testing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pulmonary embolism and impaired renal function[J]. Am J Med,2009,122(11):1050-1053.
[9]Prisco D,Grifoni E. The role of D-dimer testing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venous thromboembolism[J]. Semin Thromb Hemost,2009,35(1):50-59.
雪的经典短句范文2
现在有关于“中国风”流行歌曲的释义,最主流的解释就是黄晓亮提出的“三古三新”,即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与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从这个解释出发,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风流行歌曲的解构主义色彩,即解构中国传统的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与当代的编曲、唱法、概念相结合,进而重构中国当代流行歌曲。本文就是基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探讨中国风流行歌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构。
一、解构经典辞赋文本,构建古韵唯美歌词
中国风流行歌曲的盛行,首先要归功于其歌词的古风古韵、清新脱俗。通常一首歌曲所描绘出的艺术形象,是由旋律描绘出来的音乐形象与歌词描绘出来的文学形象相结合的产物,在大众艺术接受过程中,歌词形象的鲜明性与通俗性远胜于音乐形象,因此,一首歌曲的好与坏、能否为大众所接受,首先就要看歌词文本的质量与吸引力了。而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歌词恰好吻合了这一特点,古色古香、除去旋律其本身就是一首很好的诗词了,比如方文山为周杰伦所写的系列中国风歌词《青花瓷》《兰亭序》《东风破》等。
分析典型的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歌词,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歌词都是有一些来源出处的,比如方文山为周杰伦所作的《发如雪》中,“发如雪”的歌名本身便化用自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的经典句子“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接下来的歌词中“是谁打翻前世柜,惹尘埃是非”中的“惹尘埃”源自于南北朝禅宗慧能大师的名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如方文山创作的《东风破》,其歌词名本身是取东风破的曲牌名,而其中的“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让人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经典诗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中国传统辞赋中的经典文本进行解构,然后再与词作者的情意表达相结合,创作出格调清新淡雅的新律歌词是中国风歌词创作比较常用的手法。
除了对于经典诗词文本的解构,中国风歌词中还经常使用拆散经典文本的结构习惯,进而构筑非常规词句搭配,这一点连方文山自己本人也是认同的,在其新浪博客的介绍页中,引用百度百科中对他的描述“擅长拆解语言使用的惯性,重新浇灌文字重量,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建构后现代新词风。”(引自百度百科,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3026.htm.)
这种写作方法与解构主义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解构主义的理论认为,文字先于语言,基于文字的差异性可以说明文化和文学的开放性、边缘性、多重性和多义性,从而否定结构主义的语言、语音中心论、文本的封闭论、语义的简单论(蔡亚洲《浅谈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的解构主义及解构意义》,《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6期)。比如,方文山为周杰伦所写的《东风破》中的一句歌词“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就是非常典型的对传统语言结构、逻辑的解构,这句歌词按照通常的语言结构来分析,可以将其细化成几个小短句,如“岁月如流,涂在墙壁上的油漆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已经开始剥落,透过油漆剥落的斑痕,我仿佛看见小时候的光景。”方文山用庖丁解牛般的手法拆解传统的语言结构习惯,以“油漆在墙上剥落”作为句子的结构核心,大胆将岁月比拟成斑驳的油漆直接替换为主语,然后将主人公的“我”舍去后,用“看见小时候”作为句子的补语,这样,一个具有多重结构性、多重意义的句子就创作出来了,意境深远而耐人寻味。
总之,不管是基于传统音乐辞赋内容本身的解构,还是对于文本结构、逻辑、搭配习惯的解构,一首好的中国风流行歌曲,必然会有一首极具古风古韵的歌词。
二、解构传统音乐体系,建构现代流行音律
从音乐的本体来说,中国风流行歌曲在音阶、调式、音色等方面均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特征是其区别于其它流行歌曲的主要因素。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些特征是基于对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解构之上,而与当代流行音乐元素重新构建而成的。
首先,在调式、音阶的使用上,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阶视音级的多少而进行归类,比如包含有五个音级的称为五声音阶,包含有六个音级的称为六声音阶,以及包含七个音级的七声音阶。从调式的角度划分,五声音阶也称为五声调式,其基本的音级为宫、商、角、徵、羽,由这五个音级分别作为主音就可以构成最基本的五个传统调式,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如果添加任何一个偏音,比如清角、变徵、变宫、闰,就可以构成六声调式,而如果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添加两个偏音,那么就构成七声调式,最基础的七声调式分三大类,一共十五种基本调式,这三大类分别是添加变徵、变宫的雅乐音阶,添加清角、变宫的清乐音阶,以及添加清角、闰的燕乐音阶。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调式音阶非常的繁多复杂。中国风流行歌曲在众多的传统调式音阶中,去繁存精,大部分都采用五声调式来进行旋律的写作,自然而然,音乐中就充满了古色古香的韵味。
其次,在编曲配器上,中国风流行歌曲揉合了很多的中国传统乐器音色来作为情感表达、彰显风格的重要手段。如果站在解构的立场上,换句话就可以说,这是对中国传统音乐音色体系的解构,之后与当代电子、电声乐器音色相结合而重新构建了中国风流行歌曲的编配体系。
中国传统音乐的音色体系自古以来就有一些比较科学的分类,在西周时期,依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八类,也称“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在各个不同的发展历史时期,音乐的表演与演奏都有各自不同的音色体系,比如先秦时期的钟鼓之乐,就是以编钟与建鼓为主要乐器,辅以编磬、笙、排箫、瑟等乐器的大型管弦乐队;再如唐代大曲中使用的清乐乐队主要由编钟、编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等十多种乐器组成,丝竹、打击、吹管乐器成为该乐队编制的主要乐器;再如元杂剧使用的伴奏乐队,以笛、鼓、板为主,有时也加笙、琵琶、三弦、锣等乐器;等等。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种类的音乐都均有其相对应的乐器编制,中国风流行歌曲并不是要承袭这些传统乐队编制体系,而是选取最具古韵代表性的乐器,比如《青花瓷》中使用的古筝、竹笛,《千里之外》中使用的钟、古筝、二胡等,与现代流行的电子、电声乐器相结合,重构了中国风的音色使用体系。
当然,传统音色的使用并不完全籍由演奏人员实施演奏,中国风歌曲中使用的传统乐器音色有很大部分直接用的是该乐器的采样音色,比如《霍元甲》《忍者》《七里香》中使用的笛子,《龙拳》中使用的古筝、琵琶等等,这些音色的制作,首先解构该传统乐器的单音弹奏,进而分解该乐器的演奏力度,再拆开各种演奏法,在此基础上进行采样,然后在采样器中进行重构并合成该音色,这也是具有非常典型意义的解构主义。
最后,在有些中国风歌曲里,会直接截取传统音乐中的某些旋律元素用于歌曲的前奏或间奏中,有的甚至直接在主旋律中与其它乐句进行融合,创作出极富古典韵味的音乐旋律。比如周杰伦的歌曲《双刀》《黄金甲》在前奏中引用了两首中国传统民歌的片段,而李玉刚演唱的歌曲《新贵妃醉酒》则是将传统京剧的元素融入到旋律当中。这些都是中国风流行歌曲直接汲取中国传统音乐养分的典型例子。
三、解构传统审美意象,传递当代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的文化,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传统和文化的分支与组成,其结构的核心是“同中求异”,不论是句式结构、主题材料的发展变化,还是节奏的变化处理、曲式安排,都是在统一性的原则下追求些微的差异性。在音乐的审美上,讲究朦胧含蓄的意境美,强调作品的气韵生动、传神风骨,注重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统一、即天人合一,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圆满,并追求艺术表现中情感与伦理道德的渗透与融合,推崇艺术表现手法的蕴蓄婉曲、动静相成、虚实相生,喜好艺术形态简约质朴、协调适度,以中庸平和为最高审美理想。
流行歌曲作为俗文化的一种,通俗易懂、便于传唱是其标志性的文化特点,而饱含艺术蕴味与深远意象则不可避免的成为缺憾,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在描绘理想的歌曲创作时憧憬“让艺术歌曲通俗化,让通俗歌曲艺术化”,中国风流行歌曲可以说正在践行着这一理想。它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解构,分解传统艺术审美趣味,攫取典型意象,融合现代俗文化的元素,从而重构出当今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并传递着当代的人文精神,在制造流行的趋势上提升了流行文化的艺术品位。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主题、内容上,中国风流行歌曲破解传统音乐朦胧含蓄的形象,籍由更细化、并兼具视听色彩的具象,来塑造新时代的人物情感。比如有崇尚武学、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双截棍》《龙拳》《霍元甲》《曹操》《盖世英雄》《十八般武艺》等,有如山水素描般唯美意境的《青花瓷》《发如雪》《兰亭序》《东风破》等,有娓娓道来、细说故事般的《娘子》《斗牛》《爷爷泡的茶》《半岛铁盒》《最后的战役》等。在单个歌曲中,也会具有多重典型的传统音乐意象,比如《东风破》中歌词写到“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入木三分的刻画了离愁别恨和寻旧感怀两种典型的艺术意象。
其次,突破传统音乐中的结构核心原则,敢于求异,勇于对比。在速度较快的歌曲中,段落的对比、音色的对比、织体的对比、力度的对比,无不体现异中求同,比如《半兽人》等;而在速度偏慢、比较抒情的歌曲中,音区的对比、织体的薄厚、音型的构成,又无不体现出传统音乐同中求异的特征,比如《台》等。
雪的经典短句范文3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文言文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它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实现文言、文章、文学与文化的“四位一体”。近来,很多学者提倡基于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言文教学要回到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上,从语言基础层面上升到文学鉴赏层面,做到“言文统一”,但怎么有效地做到“言文统一”一直困扰着一些教师。本文所评议的两篇论文,倡导“因言解文”,着眼于“炼字炼句”处来充分打开文本,对实现“言文统一”的路径进行了分析,这对于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实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
【评析论文】刘宏业《文言文教学转向: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上)》,原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第7期。
【原文提要】在中学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需要进行一次转化性创造:用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通过工具理性体现价值理性,把文化渗透、精神重建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文言文教学应从文章、文学的层面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汉语、文化有所了解、有所传承,努力追求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四文”的统一。因此,价值理性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现路径有:探寻文字本源,感受文言魅力;关注不同体式,领悟文章思维;学会言中窥文,获得文学熏陶。
如刘宏业《文言文教学转向: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上)》一文(以下简称作“刘文”)所言,当下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过分注重文言文教学的工具理性,重“言”轻“文”,具体表现有:一是重讲轻读;二是结构松散;三是形式单一。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未能体现文言文教学价值的综合性、整体性,严重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基于此,刘老师转变文言文教学的方向,主张用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通过工具理性体现价值理性。刘文中的“工具理性”就是文言文教学中的“言”,是指“把字词句翻译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不厌其烦地讲解文言基础知识。”而“价值理性”就是文言文教学中的“文”,指的是“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或借鉴文章写作方法,或提高文学素养,或获得文化熏陶。”不难看出,刘老师主张“言文统一”,是一种“文化本位”的文言文教学。朱自清在《经典长谈》序中说到:“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项目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①因此,文言文教学不能缺失文化。
“言文统一”可以说是针对当下文言文教学的弊病所开出的一剂“解药”,它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然要求。无论是王荣生老师所提出的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的主张,还是黄厚江老师所提到的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文统一”的观点,又或是褚树荣老师提及的“文化渗透”的文言文教学,都强调文言文教学要实现“ 言文统一”。可是现今,很多教师不清楚文言文本的基本内涵,不了解文言文教学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的特征,在谈论所谓的“言文统一”时,往往是将“言”与“文”机械地割裂开来进行“拼合”,又或是将“文”狭隘地理解为古代的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以及古代历法职官之类的具体内容。
那么如何实现文言文教学中“言文统一”呢?对于这个问题,刘老师提出“从文字本源来感受文言魅力”。文言文以其不同于白话文的独特“语言形式”,千百年来承载着汉民族文化的密码,蕴涵着汉民族丰厚的思想情感,其本身就是不同时代历史风貌、文化风情的绝好体现。刘文中以《六国论》中三个带有“灭”的词语――“破灭”“迁灭”“革灭”为例,这三个词,都有灭亡的意思,但语素不同,语义殊异。刘老师通过探寻“灭”前面的“破”“迁”“革”这三个语素的本源,辨析三个词语的不同,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六国灭亡的原因,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体味作者用词精当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言的意味。此外,刘老师还举了《〈指南录〉后序》之用例,从“穷饿无聊,追购又急”一句中的“穷”字出发,和“贫”字进行区别,明确在文言文中表示没有钱时,用“贫”;而“穷”的繁体字是“F”,表示人曲身在洞穴之中,比喻失意、困顿。因此,“穷饿无聊”写出了作为北宋重臣的文天祥,在遭受内外逼迫、多方通缉下的失意、困顿和落魄。如果我们忽略这个“穷”字背后深层的含意,只是简单的把它翻译成“贫穷”,则失去汉字所体现的文学意味,变成了单调的字词解释了。一言蔽之,文言文教学中适时渗透一些汉字的本源探寻,可以有效地增加文言文教学的文化厚度,进而实现“言文统一”。
其实,每一个汉字其实都是汉文化的全息码,每个字的字义,词汇的意义,语法的意义,修辞的意义,表面的意义,深层的含义,都是从一个字里面的文化而来。朱光潜先生也曾提到汉字有两层意义:一是直指的意义,二是联想的意义。他认为“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幻莫测。”②因此,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应该关注到文字的联想意义,通过文言文中的“言”来读“文”,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很多学者都提倡从语言文字文化赏析的角度来实现“言文统一”。例如,王荣生、童志斌提出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③又如褚树荣老师提及的“从文字层面来渗透文化”的观点;李卫东老师在《如何确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中也指出,要通过“咬文嚼字”来实现“言文结合”。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刘老师所提出的“从文字本源来感受文言魅力”和这些学者的观点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他为我们实现文言文教学“言文统一”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可以通过“炼字炼句”来实现“言文统一”。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表面上斟酌文字的分量,而要因“言”解文,扣住关键词句,重锤敲打,通过文字来斟酌文本的思想和情感,领会文章的精华。
@:形声。从R,敬声。本义:R受惊。
E:形声。从R,聚声。本义:R疾步也
看了这些之后,我们再来看“波涛夜惊,风雨骤至”,我们会联想到一群野马受惊狂奔的场面,我们会感受一种激烈的情绪反应,能够体会到秋声的“形色”与“异态”。而《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译文“像波涛汹涌,暴风雨骤然来临一样”,这样苍白的翻译,只会导致原文中“美学要素”的流失。
(2)辨析意义相近的字词,体会其“言志载道”。 以《鸿门宴》中的一段话为例: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这两句中有两组意义相近的字,一组是“操”与“持”,一组是“献”与“与”。“操”字的常用义,表示手的动作娴熟,含有稳定不变的意思,与表示“惯常”意义相通。古代诸侯之间往来,捎带礼物是惯常的做法。“持”的常用义,表示手往上托,有“奉”的意思,显示态度之恭谨。从“持”字可见,当时刘邦虽心存灭项羽之心,但表面上还是要显出臣服恭敬的样子,所以用“持”字相当贴切。“献”与“与”两字意义相同,但为什么不说是“我持白璧一双,欲与项王;玉斗一双,欲献亚父”呢?可见刘邦的说话艺术之高。这些字词我们教学时不应该轻易放过,而要深入体会。
(3)体察独特的句式结构,感悟其“言志载道”。例如,《满井游记》第二段中的句子: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u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这段话短句居多,诵读时,语气稍快,表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但细看之下会发现其中有两句长句,乍一看显得颇为突兀:
廿二日天稍和,
偕数友出东直,
至满井。
高柳夹堤,
土膏微润,
一望空阔,
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
鳞浪层层,
清澈见底,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如倩女之u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我们将文本的书面形式转换一下,其中句式的长短变化便清晰可见。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这些句式,短有其短的味道,长亦有其长的独特韵味。上述文本中的这两个长句中有很多虚词,假设把这些虚词去掉,效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甲)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如镜新开冷光乍出匣。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u面髻鬟始掠。
(乙)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u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甲)(乙)两句的差别,就在于原文句式总共寥寥十几个(前句16字、后句13字)文字,却分别密集使用了5个、4个虚词。细加体会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相比较而言,这两句话中如果略去虚词,其节奏感显得局促逼仄,与文本作者面对眼前光景时的优游自在完全不相称。用上这些虚词,朗读起来节奏变得迂徐从容,与情境两相契合,真切地展现出作者内心的心旷神怡、怡然自得,产生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如果王力先生所言:“这一类的助字,省去也可以;不省则更觉其顿挫有韵致。”――这也正是作者写作时有意为之之处,当然也是我们阅读时要特别留意,要作细心玩味的地方。
总之,从“炼字炼句”处着手,细品语句,是实现文言文教学“言文统一”的一条有效之路。“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而“炼句”就是根据表情达意或结构的需要,在句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或对句子做语法方面的调整。这需要我们因“言”解“文”,在字词句的解读和赏析中,把握作者的“言志载道”,从而真正实现文言、文章、文学与文化的“四位一体”,达成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朱自清:《经典常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②朱光潜:《谈文学》,漓江出版社,2011年版第65页。
③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8页。
④王荣生,童志斌:《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⑤王荣生,童志斌:《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29期。
⑥〔英〕特雷・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雪的经典短句范文4
中国古代歌曲如诗经、楚辞、乐府、律诗、绝句、长短句意味雅致,内涵丰富,由于当时记谱限制,大都失传,留下者凤毛麟角。建国后杨荫浏等人对汉代乐府“军旅之歌”—关山月,以李白“明月出关山”(3)一词重新配作,恢复古曲韵味。全曲紧密,采用连环乐句,以戎马生涯豪放气质为底层铺垫,体现深切的关怀之情。又如“阳关三叠”,现有曲子由古琴谱挖掘整理,叠唱三旬,故称三叠,每一叠分前后两段,前段用王维原诗,后段续加唱词,全曲音调纯美,柔和细腻。再如岳飞之“满江红”,将元词家萨满刺的“满江红—金陵怀古”曲调移植过来,采用五声音阶,徵调式,彰显了民族英雄慷慨、激昂、壮烈、悲怀、沉郁之“壮怀激烈”的内心写照。在教学中把历史文化与音乐文化融合,潜移默化中华民族传统精髓。
2中国民歌—浪漫与自由的激荡,民俗文化与音乐文化的撞击
生活如海,生命似歌,中华各族人民用歌的海洋浸漫自己的一生。山歌、田歌、牧歌、猎歌、渔歌、船歌、樵歌、茶歌、悼歌、战歌、儿歌,扬扬洒洒大地飞歌。仅采撷两例:川、黔、湘、渝边际水系纵横发育,乌江号子、湘江号子、澧水号子应境而创。挖掘梳理澧水号子,第一曲“三幺台”,风平浪静,动作优雅的摇橹,节奏平缓,曲调舒展;第二曲“数版”,迎风破浪,节奏紧凑,段领短合,歌词工整;第三曲“高腔”闯险滩、迎恶浪,彼此急促呼应,声部加厚,衬词呐喊,震天撼地;第四曲“平板”,又称“幺妹嗬嗨”,是勇闯急流险滩后的舒缓歌唱。大家熟知的“小河流水”,平调山歌,采用五声音阶、羽调式、一段体,在悠扬、舒展的歌声中,展现了一幅小河波粼月光的场景直观画面,此际深情姑娘“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叠声连呼“阿哥!阿哥!”,情至深处,感人肺腑,其后歌声渐渐回弱,以达“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情感诉求。民歌是淳厚的民族风情的写照,是民俗文化的积淀产物,是音乐化的诗歌,是浪漫与自由的真实写照。
3时代的强音变奏,世纪脉搏的跳动音符,创新与开拓的融合
主要呈现是五四,反帝、反封建、抗日救亡的现代歌曲,化为中国民众战斗的呼声奋勇拼搏的意志和利器,犹如声音炮弹,呼啸轰鸣。建国初期红色歌曲激励民众积极参加祖国建设,20世纪末期改革开放时代,映射了创新与开拓的社会现实,歌曲紧扣时代脉搏,传递巨变跳动。可分为三类:进行曲,如“中国人民进行曲”;抒情曲,如“在太行山上”;舞曲格调,如“浏阳河”,仅剖两例,耳闻详熟的“游击队之歌”,通过短小精悍的进行曲,将八路军鲜明形象生动立体通过歌声树立起来,该曲用带再现的二部曲式,头段四句弱势起,造成动力启动感,产生跳跃、轻松音效,再现革命乐观精神。“松花江上”是张寒晖写于1936年作品,作者在东北目睹颠沛流离的难民,国破山河在的惨景,作者含愤啼血,把坟上哭丈夫,母亲泣儿女,炎黄哭山河的悲声,升华为音乐曲调,全曲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旋律回环萦绕,扣人心扉,成为悲与壮、美与慨、激情与战斗的引领曲。让学生跟随时代的跳动而促动,与时代的脉搏协调,领会时代前进的韵律和精神,潜移创新与开拓的内涵。
4阳春白雪的艺术歌曲,艺术殿堂的经典熏陶
艺术歌曲除指德国、奥地利职业作曲家的名曲,后来内涵外延扩展为各国经典性歌曲。如意大利美声歌曲、歌剧咏叹调等,再推演到艺术性强,技术水准高的歌曲,与下里巴人是游离和模糊的分界。概略梳理两例:门德尔松流行最为广泛的“乘着那歌声的翅膀”(4)一曲,旋律清新甜美,偶尔下行大跳,表达情绪平稳,无对比度,分解式和弦流动性伴奏,紧配歌词,在悠扬的歌声中,呈现了美轮美奂的幻景,乘着歌声的翅膀,与亲爱的她在圣洁的恒河岸旁徜徉,月夜的星空映照下,紫罗兰在亲昵戏语,玫瑰花在悄然绽放,清静的恒河啊!波涛节律般喧嚣地配乐情人欢唱的歌唱。“跳蚤之歌”是穆索尔斯基的讽刺歌曲,以歌德“浮士德”诗剧中魔鬼梅菲斯特和一群狂欢朋友在酒店聚会时的吟唱为背景改编而谱成。以皇帝畜养跳蚤讽刺德国豢养宠臣,暗讽沙俄统治专横跋扈。歌曲以模仿跳蚤弹跳的音型为引子,以音乐戏剧张力开合自如,歌曲分为三段,第一段曲调为朗诵风格,第二段曲风故作威严,第三段加速为蔑视,表达强烈捏死它的愿望。阳春白雪以其高雅的曲风侵引人的灵魂,使学生端庄心态,中规中范行为,初登人类音乐文化的圣洁殿堂,接受心灵的洗礼。
5大合唱与组歌,声乐的联合王国,黄钟大吕的冲撞
雪的经典短句范文5
生活之于物质的追逐永不会停止,酒、车、服饰、美食,可有了这些我们还是在期待,在精神之上我们总在期冀已有的生活能发生或优雅、或更具特质的改变,为此便极力搜索时尚的信息,或是追逐永远追不上的潮流。其实,用不着询问到底谁能教授我们如何更艺术地生活,只要细心就能从其他人的视线里捕捉到他全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以及生活中被我们常常疏淡的精彩瞬间。
艺术酒精
精致的产品的确需要无限的创意,在与社会生活各种媒介的衔接中,酒产品与艺术创意始终相伴的情景也令当今酒文化更关注不同地域人们的生存背景和语境。
从2006年末起至今年春季结束的 ABSOLUT和LOMO掀起的参与广泛的无国界创意活动,也在北京和上海引起了热爱时尚与视觉的人们不小的关注。其实,这种与艺术家的合作方式早就为全球的酒文化推崇者所喜爱。仍以ABSOLUT为例,其一向推行倡导的生活文化及创意自Andy?Warhol的ABSOLUT?WARHOL起至今,已经引起全球范围内的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种因创造汇聚艺术和创意文化的方式,使得今天的ABSOLUT已经有超过400位诸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不同领域的创意大师,为其当代艺术宝库奉献了自己的得意之作。这样的经典合作也使人们在了解酒产品的同时更被与之相关的文化吸引,从而建立起产品对大众生活风尚的影响力。而对“经典”“精致”生活的追求,则让消费这种文化产品的受众在消费产品的同时收获到更多的精神层面的内在需求。
至于这种无国界创意方式的征集,首先是从艺术家个人入手,利用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推出包括中国视觉艺术家黄岩在内的6位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的作品,并利用LOMO影象诠释各自对ABSOLUT原创精神的独到见解,以带动更多的普通人参与到艺术创意生活的乐趣之中。在这样同一主题的交流中,让更多的人能通过组织方在网络上搭建的全球化无限扩张的交流平台上,表达自己的主张,阅读含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的作品,通过视觉体察不同地域的生存文化,为每个对生活有所期待和热爱的参与者不断带来惊喜,让全世界的普通人看到艺术和创意的新生力量。
黄岩:现在的艺术已越来越象产品,而产品也越来越像艺术了。当人们选择一件产品的时候,已经体现了他对某种消费文化的认同。而对消费者来说,无论是艺术还是产品,只要能为他所用,就是有价值的。对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艺术家而言,生活环境的变化会使创作更多地吸收当下的流行文化因素,而以往各种各自独立的门类系统的领域之间也在相互靠拢渗透。今天的艺术家们已在不断地参与到有关工业产品的视觉创作,以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种潮流之中来。在个人价值更被看重发掘的今天,产品设计也需要朝个性化转变。如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能被判定为艺术作品,那当这个艺术家能参与研发设计一种产品时,这种产品兴许也会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车的衣裳
除了美酒佳酿,最近更多与艺术作品相结合的展会则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时尚名车的展会现场。而由全球知名艺术家创作的BMW Art Car已在其全球巡展中来到中国的艺术空间之中。无论这是否能真的勾起观者希望为自己的爱车换件艺术衣裳的渴望,但都不影响我们对这种汽车外衣形象的欣赏。关于Art Car的构想,早在1975年就在BMW诞生了,那正是身兼艺术拍卖商与赛车手的Hervé Poulain第一次参加利曼24小时大赛的时刻。Poulain一直在寻找一个方式能将他对艺术及赛车这两项毕生热爱的内容进行融合,于是就想出了邀请艺术家重新塑造赛车外观的提议。而他的艺术家朋友Alexander Calder 也正值此时有幸设计了第一款艺术车,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包括Andy Warhol在内的15位全球杰出的视觉艺术家受到邀请,参与到为汽车创作艺术外衣的规划之中,此举,使BMW Art Car系列集纳了5大洲9个国家的15位世界著名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当多年之后,人们依然能从他们借汽车媒介展示的作品中,真实地看到他们通过作品所反应出的不同的地域文化,对当时社会文化带来的具有指向性的独特的文化思想。
不可否认,商业作为一切产品的生产推动力,一直在与之联动的生活魔术柜的消费大机器里运转着,有时,这种动能的参与也的确赋予了人们对生活充满无限遐想。在这面魔镜的照耀中,越来越多的商业与艺术的联手合作,让我们重新打量着不断变化的生活和我们生活观念的变化,激发我们更多的期望和畅想。艺术的魔棒每天都在点化生活的细节,让我们更开心地主动拿起改变生活趣味的魔棒,带着放大镜来调整我们看待生活的视角。
Alexander Calder 德国 1975
“如果世事皆完美,就会再没有实现梦想的乐趣了。”在重新创造汽车的外貌时,Calder并没有以车身原本的线条作为创作的依据,他保留了静态及活动雕塑的风格,以抢眼的色彩,大幅度运用于扰流翼、引擎盖及车顶上引人注目的曲线,对跑车进行重新塑造。
Frank Stella美国1976
“我的设计就像蓝图上的图样转印到车身上一般。”其四平八稳又精确的黑白方格网,易使人联想起特大号的方格纸。从这些遍布车身的方格与点线中,表达出他想要将车辆的形体进行切割,然后再重新塑型的概念。“这件作品经彩绘表现出来的效果,应该被视为一种令人愉悦的装饰。”
Roy Lichtenstein1977
“绞尽脑汁,全力以赴。我想以线条当赛道,为车辆指引前进的方向。这项设计也展现出沿途的景色,你可以看到天空、阳光等所有驾驶时会经历的一切景物。它能让你在还未上路前,就可先从车身上看到即将经历的沿路景致。”
Andy Warhol1979年
摒弃古典艺术,大量复制,从事颠覆传统的概念创作,这就是Andy Warhol。“我热爱这辆车,因为它不仅是件艺术品。”以Andy Warhol 对艺术的评断标准来看,将这款汽车视为一件行动艺术品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他以即兴、直接的创作态度和快速横扫的笔触作为创作手法,在汽车上清楚地烙下了个人的艺术特色。
Robert Rauschenberg1986年
“我认为行动博物馆太棒了。对我来说,这辆车的诞生就如同美梦成真。”该作品利用摄影技法将画作进行修改后重现于车身上。车身左侧是Bronzino的作品“饱经世故的人”(Man of the World),车身右侧则是Ingres的绘画作品“大宫女”。树与草的照片,强调了与汽车有关的环境而轮圈则用古董瓷盘照片组成。
Ernst Fuchs 奥地利 1982年
“这辆车不需要任何装饰,它的独特魅力不言而喻。我将这辆车命名为‘猎兔中的火狐’(Firefox on Harehunt):夜晚时一只野兔在高速公路上狂奔,并且跃过一辆在燃烧中的汽车――就像我们对超越现实环境的一种原始恐惧与大胆想象。我听见它充满速度感的呼唤,彷佛看到一只利落的野兔在跃过爱的火焰,将恐惧驱离,这是种要超越极限的时空欲望。
Michael Jagamara Nelson澳大利亚1989年
巴布亚岛流传的古老绘画技巧,被视为澳洲原住民起源地Papunya-Tula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 “这辆车彷佛就像从飞机上俯瞰到的风景――我把水源、袋鼠和袋貂都画进去了。”这种由几何图形与样式呈现出令人迷惑的抽象画,但熟悉澳大利亚神话的人仍可从中辨识出袋鼠、食火鸡、蚂蚁与袋貂。
Ken Done 澳大利亚1989年
“我画了鹦鹉和鹦哥鱼,这两种动物皆具有美丽的外貌与惊人的移动速度。我希望我的BMW Art Car也能表现出同样特质。”来自家乡的生命力与乐观主义,是艺术家特别珍视澳大利亚的原因。当他察觉鹦鹉和鹦哥鱼与BMW M3之间微妙的关联时,他决定让它们成为画中的主角,将速度与美感以独特的澳大利亚风格展现出来。
Matazo Kayama日本1990年
“当这辆BMW完整地被颜料覆盖后,让我更清楚地感受到其简洁利落的线条。”主题“雪、月、花”是艺术家利用喷枪以及需小心处理的日本压箔技术完成的。Kayama创作这辆BMW Art Car的意图,并不是为了赛车或上路驾驶,而是希望让它成为一件艺术作品。
Cesar Manrique西班牙
利用高超的技艺和无声的基调,将火花、熔岩和与它们相互作用过程,可视化地表现出来。“这解释了我在BMW Art Car上的绘画构想,它彷佛很顺畅地流过空间,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抗拒。汽车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塑造了城镇的形象,并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观察周遭世界的方法。”
A. R. Penck 德国1991年
“我对艺术与艺术之间的关联、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联,以及最重要的――艺术与物体之间的关联很感兴趣。”艺术家认为,原来Z1的设计就已充满工程师与设计师的创意,将车辆独特的自由感以充满想像力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就此而言,Z1早已透过科技与生活的诸多层面与艺术相结合。
Esther Mahlangu南非1991年
传统的恩德贝勒民族(Ndebele)的绘画技法是南非部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壁画艺术形式,此种绘画风格独特,每个图案都具有不同的重要性与意义,但其中的许多图案已经失传。“我的艺术是从这些部族的饰象传统演变而来的。我在BMW上,采用了融汇传统艺术与BMW精神的图案。”
Sandro Chia意大利1992年
这位艺术家擅长以轻松愉快的表达方式,与大城市中的坚硬环境形成对比,而且始终坚持以自己的感觉作画:超越时空的限制,将神话人物置于田园背景中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这个社会,大多数人都想拥有汽车,而汽车总是吸引众人的目光,使人们能近距离观看到汽车。而我现在所彩绘的这部车,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正在注视它的人们。”
David Hockney 英国 1995年
“驾驶与设计,在某个层面上讲是形影不离的,开车四处游历意味着体验自然美景――这就是我选择绿色的理由之一。”一边听着古典音乐,一边沿着丘陵之间蜿蜒的乡间小路尽情驰骋。显然,艺术家非常懂得享受生活。
雪的经典短句范文6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广西南宁530222)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ff.S.W.1873.4.1~1943.3.28)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俄罗斯音乐界的杰出代表。集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为一身,是俄罗斯晚期浪漫派最优秀的人物之一。文章所研究的《音乐会练声曲( Op.34.N0 14)》属于他的中期作品。这首富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族气质和浪漫诗意的“无词歌”,它不仅常常被女高音选为音乐会的独唱曲目,而且被改编后还成为了小提琴独奏的经典曲目。深入了解并针对其艺术特征,把握好其艺术风格,然后结合自身的演唱实践,以便能更好地诠释这首音乐会练声曲。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会练声曲;俄罗斯民族气质;演唱
一、拉赫玛尼诺夫的生平
拉赫玛尼诺夫( Rachmaninoff) 1873年4月1日出生于俄国斯塔罗鲁斯基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在他的钢琴生涯中担任着启蒙老师的角色。父亲和祖父都是很杰出的业余音乐家,正是这样的家庭背景成就了他在音乐界上不平凡的成就。他五岁开始学习钢琴,1882年带着奖学金就读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随后转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尼古拉·兹韦列夫学习钢琴,师从谢丁盖·塔捏耶夫学习对位法,师从安东·阿连斯基学和声学。1891年以作曲大金质奖而光荣毕业。1897年因作品《第一交响曲》首演失败,从此创作进入低谷。三年后精神恢复,创作和演奏进入人生的鼎盛时期。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和室内乐,标志性作品是《第二钢琴协奏曲》。1917年,因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苏维埃成立后,他定居美国。晚年作品较少。1943年于美国纽约病逝。
他创作的作品包括有三部歌剧,三首交响诗,音诗《死岛》及其他管弦乐曲,其中《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最为人知的。钢琴音乐(包括五首协奏曲和一系列重要的前奏曲和图画练习曲),合唱曲,室内乐和83首浪漫曲。
二、社会背景对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影响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俄罗斯出现了各种音乐风格和流派并存的局面。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浪漫主义,其代表人物有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对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影响很大。他的初期作品时常会流露出所受影响的痕迹。如《是天神降临了吗?》钢琴尾声在大调再次强调的手法成为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春潮》的榜样。拉赫玛尼诺夫在继承浪漫主义传统的同时,还将西方的音乐体裁技巧与俄罗斯风格的音乐语言巧妙地结合,使其作品更富有个人魅力。
三、拉赫玛尼诺夫的声乐作品创作时期和特点
在欧洲音乐史上,1814年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纺车旁的格莱欣》问世标志着艺术歌曲的诞生。艺术歌曲便成了作曲家们抒感的重要手段。1890年到1916年期间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了83首浪漫曲, “他的歌曲被公认为俄罗斯歌曲中的珍品”。
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创作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第一时期:1890~1890年,(N01~N033)这个时期的作品夹杂了一些柴可夫斯基的影子在里面,其旋律、和声、织体都略显稚嫩,因而也影响了音乐的表现力。第二时期:1900~1906年,(N034~ N062)这时期的作品表现出他内心深处对音乐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作品线条上、结构和音响的表现层次方面,也有了相当的提高。这首音乐会练声曲就是这个时期诞生的,它把钢琴和声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虽然没有歌词,但是,旋律中蕴含着歌词所要表达的所有意思。而且将音乐风格赋予器乐化,人声传达的音乐情感就更加生动而深厚。第三时期:1912~1916年,(N0.63~ N0.83)这个时期的创作基本上是器乐作品,是他音乐创作的成熟期,几乎每部作品都相当精彩。
拉赫玛尼诺夫所创作的许多浪漫曲的音乐素材来源于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音乐的执着无一不在他的创作中表现出来。他的浪漫曲旋律悠长宽广,和声语言丰富多彩,一听便能深深地体会到俄罗斯民族风情浓浓的忧郁。他所选谱的诗歌总是和生活紧密相连,让听者能在音乐与情感之间感受默契。而伴奏部分的写作则体现出他作为一位杰出钢琴音乐作曲家的风范。钢琴伴奏一方面起到衬托和推动的作用,和歌唱之间形成了细致入微,情景相溶的境界;另一方面,其自身的音乐语言丰富,在乐曲中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他的创作特征总体上表现为:(1)细致丰富的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的完美结合,通过长、短句的灵活组合而得以体现。(2)器乐化主题陈述的发展过程中,大量运用多层次线条组合及随乐思展开而不时变化,流动着的音乐织体。在曲式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3)结构内部的扩充、展开,常使结构变得模糊,亦不时超越了尾声的功能,而直接参与了曲式构造。(4)以非方整性的写法构成方整性结构,而占主导地位的却是非方整性结构。在主题陈述中,亦多用不按比例长度的句法结构。这一切,显示出作曲家强烈的个性色彩及审美趣味,也为作品增加了曲式构造的内在张力和节奏动力。
他的声乐作品如此出色跟他的钢琴专业息息相关。很多人把他誉为“钢琴建筑师”,是因为其对作品的诠释往往投射着一个作曲家的丰富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极度敏感。他具有精湛的演奏技艺,以坚强有力与悠长宽广的音响常见。他能把钢琴的敲击转变为优美的吟唱。所以他创作的钢琴作品也在后世广为流传。比如,妇孺皆知的《升c小调前奏曲》和国际钢琴比赛的保留曲目,以大技术难度见称的《第三钢琴协奏曲》。
四、小结
《音乐会练声曲》这首曲子( Op.34.No.14)是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中期的一首非常出色的声乐作品之一。本文通过对作品音乐体裁曲式、作曲家音乐风格和演唱等方面进行分析,能使歌者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演出风格。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展现了他对新音乐语言的不懈追求与探索,具有鲜明的时代和个人特色的。他的旋律简明、明朗、优美流畅,这些扣人心弦的旋律,诗意盎然而极具有表现力。
参考文献
[1]牛津简明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中央音乐学院学士论文选[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