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情壮志的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豪情壮志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豪情壮志的古诗

豪情壮志的古诗范文1

一切知识都源于无知,一切无知都源于对知识的认知。最根深蒂固的无知,不是对知识的无知,而是对自己无知的无知。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1诗词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8.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0.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2.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秋瑾《满江红》)

13.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秋瑾《满江红》)

14.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秋瑾《满江红》)

15.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

1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定**》)

1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

18.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19.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20.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2《满江红》

主题思想: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又”字体现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年华虚度的感慨。

(2)自选角度赏析“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拭”字,写秋色澄明,十分传神。然而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3)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4)任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三字短句,短促有力,通过身心对比和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抒发了作者渴望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5)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直抒胸臆,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内容介绍:

上阕写军营中的生活,写了看剑、吹角、分肉、奏乐、点兵五件事情;下阕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主要写了骑快马、挽强弓、收失地、留美名,最后回到“可怜白发生”的现实中,词作从雄壮转为悲壮,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1)《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作者自称是“壮词”,说说“壮”表现在哪里?

①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

②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③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2)“醉里挑灯看剑”,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醉”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愁苦,“挑灯看剑”可见作者仍然希望浴血征战,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

(3)“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描绘画面: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发的烤牛肉,军中奏起了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4)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隐含词人仍渴望再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愿望。

(5)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典故和比喻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生动再现了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场面,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6)简要分析“可怜白发生”在内容上和情感上的作用。

内容上:起点明主旨作用,从回忆到现实;情感上:化雄壮为悲壮,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情。

(7)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4《江城子 密州出猎》

内容: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 密州出猎的盛大的场面;下阕写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主题:这首词通过太守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体现在哪些地方?

“狂”字是上阕的文眼,奠定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

“狂”的表现:①劲装出猎;②千骑相随;③全城人随观;④自比孙郎。

(2)任选角度赏析“千骑卷平冈”。

①描绘画面: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

②炼字:“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时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行走之快,精神抖擞。突出大军席卷山冈的宏大气势。

(3)赏析“亲射虎,看孙郎。”

化用“孙权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比,表现自己打猎时的英勇形象,写出了词人狩猎的豪情与狂放。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运用“冯唐出使”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比,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5)任选角度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炼字:“挽”表现出拉满弓的强劲姿态,信心百倍。激情无比。

情感: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坚信终有一天会为国杀敌立功,抒发了词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5《渔家傲》

内容: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塞外秋景,下阕抒发边关将士的愁情。

思想感情:《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荒凉萧瑟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1)写景以“异”字统领上片,描写“雁去衡阳”、“边声四起”、“落日孤城”三个画面。通过雁去、边声、孤城、长烟、落日等景物,渲染了西北边塞 荒凉萧瑟气氛 。

(2)赏析“衡阳雁去无留意”。

拟人,把大雁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西北边塞的荒凉寒冷,侧面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艰辛。

(3)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借用东汉窦宪“刻石勒功”的典故,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4)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互文,悲怆含蓄地表达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情怀,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豪情壮志的古诗范文2

抬头,便会想到“一行白鹭上青天”;俯首,便会想到“疑是地上霜”;观河,便会想到“一江春水向东流”;叶凋,便会想到“我言秋日胜春朝”。

古诗词,我喜欢。吟一首《江南好》,优美的意境令人流连,我喜欢。唱一首《龟虽寿》,“老当益壮”随机浮现在眼前,我喜欢。哼一段《无题》,无私奉献,蜡烛春蚕,我喜欢。

在我看来,白话文太过单调,文言文太过枯燥。唯有古诗词,我打心眼儿里喜欢。遇到挫折想打退堂鼓时,想想杜甫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满腔的热血,那豪情壮志,我欣赏,我敬佩,我说要向杜甫学习,我要吃透这句诗,我要奋发,要拼搏,我也想在努力的汗水挥洒过后,一览成功的喜悦!

从诗词中,我看到了美,无与伦比的美,独一无二的美。

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我看到了;孔子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壮志,我看到了;李白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我看到了;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怅,我看到了。

夜深人静之时,我细赏古诗词,皎洁的月光洒下凄美的种子,我徜徉在小巷中,抒写出“散荃染别离,落苕抑割舍”的原创。哦,可爱的古诗词,领我步入美妙,怡人的意境。

日落黄昏之迹,花败叶凋之痕,皆被古诗词揽入心中。阅读后,便刻入了我的灵魂。轻吟“我是断了线的纸鸢,无人懂就任其消散。化为一缕炊烟,岁月将其搁浅,又拂诗篇,可别越走越远。有了??O般的这些字眼,我不再是断弦。风又澜起,我的心扉不散。”

从古诗词中,我学会了好多。我知道人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既然这样,那我就学会承受,携手我最爱的古诗词,与所谓的命运抗衡!我的世界,只有一叶孤帆,风浪太大。我曾因此而沉沦,是古诗词教会我要坚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立誓要惊起人生中最美的那道波澜!

豪情壮志的古诗范文3

一、学习经典古诗词,积淀语文知识

我们的祖先留下灿烂的文化,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要学好和传承下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是小学学古诗的基本标准,首先,教师要计划好这些古诗的学习,安排好学习时间,如可以利用每天早自习的部分时间,和学生畅游古诗,感受古诗的思想境界,感受山河的壮丽,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70首古诗之外,可以选择与课文所选的古诗风格、情境、抒感等相近的古诗推荐给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推荐的古诗时,要求要降低一些,不要给学生增加负担,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三字经》《论语》《弟子规》也要列为学生去接触、去学习的内容,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及审美情趣,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后有所想、所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读书,讲完一组课文后,要向学生推荐有关类似的文章,有要求地让学生去阅读,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班级的图书角,还要让学生养成做摘录笔记的好习惯,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名人名言,要有目的、有选择地加以摘录。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就有所增强了。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校、班级要有计划地开展有关读书方面的竞赛活动。

三、坚持写日记,积累素材

写日记是学生练笔的很好形式,日记一定要写生活中的真实事情,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为作文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要把生活中许多精彩的画面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思考,并记录下来。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捕捉精彩的瞬间,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随手记下来,既锻炼了写作能力,又积累了写作素材。为将来写作时“有米下锅”奠定基础。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写日记要有不同的要求。一年级要求学生每天写一句话,能完整地表达意思即可。二年级要求写几句话,表达所看到的一个场景、一个情节等,使别人知道表达的内容。三年级以上要求高一些,要体现写日记的具体要求。

四、在课堂教学中借助重点句子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豪情壮志的古诗范文4

关键词:古诗词 类别 鉴赏方法

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题目,分值为8分。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这类题目很不容易把握,得分率很低。究其原因是很多学生缺乏鉴赏的技巧,读不懂其中的意蕴,不能领悟作者的情感。

要读懂古诗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古典诗歌从题材和内容上可分为很多类型 ,我们可以借助类型知识来把握诗歌的题材,从而确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熟悉了诗歌的这些知识就如同拿着一把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的帮助。

1.咏物诗

自然界的万物大到山川河岳,小到花草虫鱼都是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诗人往往借此表达情感,抒写自己的志向。咏物诗一般有三个特点:①题目有“咏”字②意象主要有“柳”“竹”“松”“梅”等③手法多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鉴赏这类诗歌应抓住所咏之物的特征,透过所咏之物把握诗人的情感,做到“不即不离”。

2.边塞诗

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反映边疆将士奋勇杀敌,誓死报国,思念家乡等思想感情为基本内容。这类诗歌的主要意象有:边塞、大漠、长城、楼兰等。例如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的意象有:雪山、孤城、玉门关、楼兰,找出这些意象再结合最后两句话分析出该诗的思想感情为戍边战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3.送别诗

这类诗歌主要抒发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坦陈心志的送告白。这类诗歌常用的意象有:柳、长短亭、南浦、灞桥等。且题目中有“送”、“赠”、“别”等字眼。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的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激励和劝勉。

4.思乡诗

封建社会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抱负很多人不得不离开家乡,这一去山高水阔不知何时才能回家,敏感的诗人身处他乡无处不起故园情。这类诗歌的标志性特征是〔1〕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念亲,日暮思归。〔2〕托物意象:明月、大雁、杨柳等。〔3〕因梦寄情:如,“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4〕触景生情:如“何事因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5.怀古诗

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抒发诗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感叹,揭批统治者昏庸荒,以此借古讽今。怀古诗常用意象有“六朝”“金陵”“赤壁”“秦淮”等和历史相关的名城、事件或人物。常用对比、借景抒情、渲染烘托等手法。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身临古赤壁追忆周瑜抒发自己被贬有才无处施展的感慨。姜夔的《扬州慢》运用对比手法描写扬州今昔不同的景色,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6. 山水田园诗

豪情壮志的古诗范文5

关键词:古典诗词 文学作品 思政教育 文化底蕴

一、引言

古典诗词是我国劳动人民精神财富的艺术结晶,其中凝结了我国古代文人志士的思想情感,生活阅历和时代特色等丰富的文化内容,对现当代的青年学生有着很重要的人文素质修养和思想觉悟的提升作用。当代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主要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对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文化素质涵养不高,综合素质能力不高,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创新力薄弱,发展后力不足等问题。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的结晶,是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文化奇葩,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和高尚情操的陶冶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本文将对古典诗歌的思政教育价值进行分析。

二、充分挖掘古典诗词中人文素质修养的精华

(一)古典诗词对于大学生爱国忧民的教育价值

古代伟大的诗人从楚国的屈原到盛唐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再到风雨漂泊宋王朝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直到晚清时期的秋瑾等,无不用诗词来传达出自己的爱国情操。他们不仅拥有着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同时也表现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关心,并且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着自己富国强民的人生抱负和理想。

屈原虽然遭到排挤,但是在《离骚》中还是发出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情高歌。诗仙李白一个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出自《送孟浩然之广陵》),欣赏着“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出自《渡荆门送别》)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出自《前出塞九首》)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出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出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自己对于关心百姓疾苦和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诗魔白居易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出自《卖炭翁》),“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出自《买花》)表达了自己对于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出自《示儿》),“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出自《诉衷情》)传达出了自己渴望收复河山,一统天下安定的爱国豪情壮志。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出自《满江红》)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的一片赤胆之心,“精忠报国”的志愿誓死不变。辛弃疾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出自《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现了自己渴望沙场上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英雄不得志的感慨。

通过以上对这些古典诗词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古典诗词中都包含着一种伟大的爱国之情,诗人词人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着深厚的感情,热爱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关心这里的劳苦人民,关心自己国家的前途,个人的生死荣辱一切都服从于国家民族的利益,保持高尚的民族气节,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完整,用自己那才华横溢的生命之笔为大家谱写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捍卫国家,维护祖国统一的壮丽诗篇。每每读到这些士气高昂的诗篇,总是让人热血澎湃,浩然正气油然而生,大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学习,能够时刻树立维护国家完整和领土不可侵犯的思政意识。

(二)古典诗词对大学生正确友情观和爱情观的影响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形成了游子思乡,戍边思乡和思妇盼归的感情主线,人与人之间的淳朴友谊也是慰藉寂寞人生的灵丹妙药。在古代众多的诗词中,文人骚客从不同的角度对友情进行了千奇百怪的描写: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描写的是纯真的友情,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写的是朋友间的分别鼓励之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的是对友人远行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对朋友的期望叮嘱之情,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朋友之间无法言说的难兄难弟之情。在古典诗歌中,友情最为感人,但是亲情也不逊色。

《游子吟》中孟郊为我们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华民族的养儿不记回报的伟大母爱向我们展露得淋漓尽致,使多少人为之动容。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王维为我们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不论身在何方,团圆节里都割舍不断对家人兄弟的那份牵挂之情,一直被后人所传诵。在《江城子》一词中,苏轼深情地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直接表达出自己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生死别离后的内心凄苦,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通过对这些古典诗词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古人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友情和爱情的珍贵性,是大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人世间真情的可贵,爱情的美好,以及那种使人内心欢悦的内心体验过程,从而正视大学阶段的恋情,自觉处理好感情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健康成长。

(三)古典诗词对于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塑造有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古典诗词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分析诗人的内心世界,更好地了解诗人,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活泼开朗,自立自强的人格。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生可谓是传奇,但是诗人有着健康的心理品质。他曾感慨道:“欲上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抒发的是对于仕途不顺的内心抱怨和愤懑,但当求职得成的时候,他又说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洒脱和豪爽,但在政治上失意不得志的时候又充满自信地感慨道:“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对自己的认可和前途的期望之情;忧愁苦闷的时候又说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通过诗歌来排遣自己内心的忧愁。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学习诗人那种豁达的性格,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结语

通过对古典诗词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古典诗词中包含着大量的爱国主义情怀,维护祖国完整的教育精神,也有着培养正确的友情观和爱情观的教育,同时也有对健康心理塑造的诗文,大学生通过对古典诗词的有益阅读,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正确的友情观和爱情观,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提高自己的道德人文素质涵养。

参考文献:

[1]鲁金波.治国诗词殷鉴[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豪情壮志的古诗范文6

一、读出音韵美

诗歌具有音韵之美,初读诗歌,我们就要让学生走进文本,以读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脚,解决诗词中的生僻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好韵脚。

1.读准字音

朱熹先生说:“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所以读诗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得文通字顺。达到字正腔圆的程度。

2.读出节奏

古诗词的朗读讲究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可按音节划分和按意义划分,而按音节划分较多。四言为“二二”节奏,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七言有“二二三”节奏,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落红/不是/无情/物”。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等等。学生读准了字音和节奏,就为进一步理解诗意打下基础。

二、读出思想美

读的第二个层次是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懂句子的基础上,读出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美。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词的内容作如下的探究:

(一)知身世,解读诗人的心境。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知人论世”,了解了诗人,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作。杜甫二十岁时开始漫游生活,饱览祖国壮丽的河山,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交为肝胆相照的朋友。了解杜甫读书和壮游时期生活和创作,也就读懂了《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和抱负。了解战乱流离时期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底层的苦难,学生才会感受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伤和凄凉。了解杜甫漂泊西南时期耳聋、偏瘫、肺病的身体状况,才能读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

(二)抓意象,解读诗人的情感。

诗歌中的意象凝聚着作者的感情,是物象与情意的结合,是我们分析诗人心境的一把钥匙。

1.沧海,长江、长风、高山、奔流等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寒风、冷雨、梧桐、沙漠、古道、夕阳、杜鹃鸟等意象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3.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意象多用于抒发闲情雅致。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三、读出意境美

诗歌的最高的境界是达到意境美。何谓意境?指的是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中的“景”便是意象,意象是带上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在上述的诗词学习的第二阶段,我们引导学生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所体现的情调,就能真正走入诗的意境。

(一)想象法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没有想象就没有意境。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应发挥合情合理的想象,去填补诗中的空白。例如,当我们解读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佳节又重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就要穿越时空,想象以前重阳节诗人和丈夫把酒吟诗的欢乐场面,就能反衬出诗人如今的孤寂。

我们可借助自己的想象将诗词中描摹的画面在脑海中绘制成一幅幅图片,这样既便于理解诗词内容,也便于读出诗的意境。如在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时,我就请同学们结合注解再次朗读诗词后,充分发挥想象,描绘词中“雄壮”的场景、画面,并以下列句式来表达:读“梦回吹角连营”,我仿佛看(听)到了……。学生跃跃欲试地朗读并描摹出“看宝剑、分麾下炙,沙场点兵”等这些极勇猛,雄健的画面。

(二)品味法

1.“品”诗眼。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在诗中用得灵动跳脱,贴切传神,耐人寻味的字称为“诗眼”。在教学中应注意抓住“诗眼”,反复推敲,咀嚼鉴赏,自然妙趣横生。比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中为什么是“看”剑,而不是“挥”剑或者“舞”剑呢?学生品评之后,理解了这位饱经沧桑、两鬓微霜的老人壮志难酬的落寞和无奈。“五十弦翻塞外声”中为什么是“翻”而不是“弹”?学生在比较品析之后感受到了塞外军营军歌嘹亮、乐器轰鸣的场面。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品中读,声调时而低沉,时而高昂,时而绵长,时而急促,一种豪迈、悲壮的意境回荡在课堂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