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苏教版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苏教版教案范文1
知识与技能:
咀嚼、吟诵,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能说出本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教师在介绍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帮学生了解康桥在诗人感情世界中的独特地位,理解其眷念之深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对母校的依恋之情
教学重点
1.咀嚼、吟诵,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2.能说出本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构思别致,不流于浅露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块: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播放电视剧片段和电视散文《再别康桥》,让学生谈谈“你所知道的徐志摩”根据预先找的相关资料,交流“我所知道的徐志摩”
2.放《神秘园》乐曲,配乐范读,充分营造读诗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入境。
3.看课文、听朗诵注意重点字词读音与全诗意境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讨论、交流阅读全诗后的感受。
第二块;配乐朗诵,加深理解
1.组织学生边看康桥风光片,边放声朗读,自行品味:诗中哪些字词激起你的共鸣?换一种组织学生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理解诗眼:第一节中的“轻轻的”三个字须重读,节奏整体上呈轻微跳跃之感
②理解意象:第二节中的“金”、“新娘”、“艳”、“心头”重读,“荡漾”用琶音
③理解抒情法:第三――第五节是情感发展段,读时应投入,表现诗人的豪情,突出个别动词,节奏加快。
④理解诗意跌宕:第六节诗人抒情格调陡转,此节读前要有较长停顿,语气突转后再一气呵成。
⑤理解诗的回环美:要将“浓得化不开”的离情充分表现出来,重读“悄悄的”、“云彩”二字可采用拖音或一字一顿,以显示结句的意味深长。读法会怎么样?教师适时点拨。边读边品味交流,与教师可达成互动。
2.小结:这首诗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的品味。
3.再次播放音画,组织全班朗诵。
第三块:课后学习,巩固提高
1.找徐志摩另外一首《偶然》进行自我朗读鉴赏。
2.仿写精彩诗节,多读好诗,有条件可以试着配乐。
3.选择与亲人团聚或分别时的―1―2个场景,学写一首小诗。10行左右,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附板书设计
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开头――感伤、无奈
柳影――由衷欢喜
青荇――永久恋情
清潭――陶然忘情
――快乐至极
苏教版教案范文2
学习目标
1.我能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培养并提高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1.重点是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2.难点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学习过程
师生笔记
一、知识链接
友情小提示: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一大瓶果汁有900毫升,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一小苹果汁有多少毫升?
(1)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线段图。
(2)交流讨论并解答。组内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二、新知探究
例5:一小瓶果汁有600毫升,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一大苹果汁有多少毫升?
(1)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式并解答,算完后梳理一下自己整道题的解题思路?(注意解题格式)
(5)想一想,和上一题比较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试一试:
李刚早上喝了一盒牛奶的,正好是升。这盒牛奶有多少升?(先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在解答)组长检查核对,并可以提出质疑。
(
)×=(
)
达标检测
先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再列方程解答。
1.一桶油用去,正好用去12千克。这桶油重多少千克?
(
)的千克数×=(
)的千克数
2.学校饲养组养黑兔12只,是白兔只数的。饲养组养白兔多少只?
(
)的只数×=(
)的只数
1.一种裤子的单价是45元/条,是上衣单价的。求上衣的单价?
苏教版教案范文3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抓住这个主线,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我们知道,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所以,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我感觉到自己的眼角润湿了,亲情打动了我,也打动了学生。我听到教室一片静默。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能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又能感悟祖孙俩之间的浓浓亲情,就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
精彩教案选录
一、读题
1、读题
2、再读,想像姥姥的剪纸作品
用词语形容
相机板书:惟妙惟肖、形态各异、意味深长
3、再读,想像这样身心入境地剪着纸的姥姥
用词语形容
相机板书:心灵手巧、勤劳善良、舐犊情深
过渡:这些都是初步印象,再走进课文,你会觉得这些剪纸更加栩栩如生、令人赞叹;姥姥更加真实熟悉,仿佛就在身边。
二、学习1——6
自读,圈画批注,思考:是个怎样的姥姥
交流:
1、心灵手巧
(1)第二小节
普普通通、翻来折去(反衬技艺高超)
神了(夸张,以他人之口衬托技艺高超)
理解“深入人心”(不是一个人这么说,也不是只有现在这么说)
小结:简直就是艺术作品,姥姥是一个了不起的民间艺术家!
(2)第五至七小节
摸黑都能剪纸
刁难:为难,出难题
无可挑剔:仿佛看到了什么?
(剪得好;我仔细地看,找不出瑕疵)
耍赖
联系上下文理解“熟能生巧”
小结:技艺真的高超,神乎其神了!
再分角色读对话,还体会到什么?
点化:这样的感觉,你是不是很熟悉?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也曾发生在你的身边?
2、勤劳善良
(1)左邻右舍
(2)广结善缘、有求必应
(3)“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说吧,派什么用场?往哪儿贴?’”这个细节让你想到了什么?
(很忙,忙什么?点化:这样的老人家你是否觉得很熟悉?她是不是就在你的身边?)
(直爽,热情)
(为别人着想,认真负责)
(水平高,仿佛有仓库)
……
再读读
三、学习7——11
读到这里,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都跃然纸上,而字里行间流露着的哝哝的情谊更让我们动容。除了喜鹊登枝、除了家家户户窗户上的窗花,剪得最多的是什么?自己读7——11,剪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剪?
交流
朗读
谈体会:舐犊情深
四、学习12——13
1、引读12
从姥姥剪的兔子和老牛中读懂了什么?
(对兔子的希望和爱)
(老牛敦厚淳朴,就像姥姥一样)
(俯首甘为孺子牛)
……
引读
反复读
2、过渡:是啊,从小……姥姥的剪纸已经成为我心中的一个梦境
然而,我上学了,越走越远,但……
期待些什么?
除了期待,你还读除了什么?
姥姥把所有的心血和爱全部倾注在了剪纸里。就算你远离家乡、远离姥姥,你忘记得掉吗?假如你在外地求学,收到了姥姥寄来的剪纸,你会想对姥姥说点什么?写一两句在空白处
相机朗读,小结,读最后两句话
五、总结
文中的姥姥和姥姥的剪纸以及祖孙之间浓农的情意我想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苏教版教案范文4
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能解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并理解和学会利用“1”列式解答。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提高分数加减的运算能力;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计算、主动思考运算过程,通过自己思考获得方法,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细致验算等学习习惯。
重
点
难
点
重点:异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难点:通分时确定公分母。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导学
练习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题意。
二、学习活动2:探究算法
三、学习活动3:拓展练习
四、全课总结
小组活动一:例2
活动要求:
1)找出题目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互相说一说。
2)明确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3)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4)自己试着列出算式。在小组里交流。
小组活动二:探究算法
活动要求:先独立计算,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然后小组交流明确算法;再通过比较这两道算式,感受它们之间的联系,说一说两步计算顺序:
1)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一种方法是从左往右分步计算,先根据前两个数相减算出,再减去
;另一种方法是一次通分计算,题里两个减数的分母是4和3,通分的公分母应该是12,所以把1转化成
,然后把分子连减,分母不变,算出得数。
2)分数加减两步计算,和整数一样,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这道题计算时,可以先算出括号里
,直接用1减,得出结果
;也可以把1写成几分之几再减。
小组活动三:完成“试一试”
交流:你是怎样算的?这样计算的过程是怎样的?说说这里是怎样通分的。
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一次通分计算。用一次通分计算要方便一些。要注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学习例2。
创设情境,出示例题,了解题意。
提问:从图里知道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板书:
花园面积——“1”
提问:为什么要用“1”作被减数?
要求草坪面积占几分之几,怎样列式?(板书算式)
还可以怎样列式?(板书算式)
1.提问:这两个算式分别是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你是怎样计算的?没有括号的算式是怎样算的?
2.交流:(板书过程、得数)算式里
的1是转化成哪个分数算的?再减
时是怎样算的?
还可以怎样算?(板书过程、得数)这样算是怎样想的?公分母是怎样确定的?
有括号的算式是怎样计算的?(板书过程)为什么先算
+
?
小结:你发现分数加减两步计算按什么顺序算?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比一比、说一说)
指出:分数加减两步计算的顺序和整数相同,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比较算式和得数可以发现,分数连减也有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的规律。
出示“试一试”。
引导:这道题是分数的连加,你想怎样算呢?先想一想,再用你自己想到的方法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板书过程、得数)
有没有不同算法?(板书过程、得数)
3.小结。
提问:上面我们计算的是怎样的算式?(板书课题)
你知道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按怎样的顺序算吗?
1.小结交流。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月季花面积占()
,杜鹃花面积占()
,
题里把花园面积看作单位“1”,在列式时,可以用“1”作被减数去减两个部分的面积和,剩下的就是草坪面积占几分之几。
引导学生独立计算,填写出计算过程,算出得数。
完成“试一试”。
强调:像这样的算式,
这样算的关键是正确地确定公分母是多少,一般把最大的分母翻倍,第一次得到两个较小分母的公倍数时,就是计算需要的公分母,比如上面分母6、5、3的公分母可以把6翻倍:1
2、18、24、30,这时30是5和3的公倍数,它就可以作计算的公分母,然后计算
+
+
得出结果。
苏教版教案范文5
教学目标:1.使学生充分经历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加强对已知条件和问题的整理能力,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正确解决含有加、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初步感知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解题步骤。
3.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能理清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并加以整理,从而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掌握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分析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问题:车上原来有34人,到站后有15人下车,车上还剩多少人?有18人上车,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先自己读题,说说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想想可以怎样列式,然后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检查交流:先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然后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说明思路,揭示课题
点评:小朋友们真厉害,知道可以利用两个有联系的条件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然后再根据算出的结果和另一个条件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过渡:在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实际问题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索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比一比那些小朋友最爱动脑筋,最有办法,获得的星最多。
【探究新知】
活动二:呈现问题,探索解决
1.出示例题3:
同学们期盼很久的春游活动来了!瞧,这些同学们准备乘车出发啦!5路车开过来了,请仔细观察图片。
要求:请小朋友先自己读题,然后思考,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质疑: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5路车刚刚到站,车上有34人,为什么还问车上有多少人呢?到站后,乘客有上有下,离开这个站时,车上的人数和原来一样吗?追问:那这里的离站时指的是?(上下车以后的人数)
2.独立思考,交流思路
猜一猜:先离站时车站的人数比原来车上的人数多了还是少了?
想一想:根据条件,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准备怎样算?
集体交流:谁来分享你的好办法?
引导学生理解交流的思路,学生说教师边板书
先加后减:原有34人+上车的15人-下车的18人=离站时车上有37人
先减后加:原有34人—下车的15人+上车的18人=离站时车上有37人
先减后加:原有34人+上车比下车多的3人=离站时车上有37人
活动三:讨论检验的方法
3.提出检验
点评:小朋友们想到的办法可真多啊!现在请小朋友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办法再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质疑:答案我们是算出来,那怎样知道我们算的对不对?
追问:你打算怎样检验?
可以用算出的离站时的人数减去上车的人数,再加下车的人数,看是不是等于原来车上的人数。
活动四:总结解题一般步骤
4.回顾反思,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引导:请小朋友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解决问题经历了那些过程?
根据回答相机板书:(1)读题,弄清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2)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式解答。
(4)检验并写出答句。
【练习】巩固深化
活动五: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1.
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题。
小朋友们真厉害!
5路汽车顺利到达目的地,小伙伴们先玩个游戏稍作放松。游戏中也有我们今天学习的问题呢!一起看看吧!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质疑:题目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
点评:这也表示了事情的发生顺序。
指出:像这样用箭头连接已知条件和问题,看起来比较清楚明白。
要求:那这个问题你会解决了吗?自己动手试试。
提示:做好的小朋友要进行检查。
组织交流:
追问:这题我们做完了吗?对了,要检验。
提问:可以怎样检验呢?说说你的方法。
提问: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小结:刚刚我们列了两道算式,用两步计算的加减法解决了生活中的下车、玩画片的实际问题。从中发现,我们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解答,比一比谁应用的最灵活。
2.
出示想想做做的第2题。
稍作休息后,小朋友开始了他们的体验。看白板。
体验项目之一:游泳。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可以求出怎样的问题?
你会解答吗?自己完成。
交流。
3.
出示想想做做的第3题。
同学们真棒,已经能很快地用两步计算解决增加和减少的问题。
下一个体验项目:感受工人师傅的辛苦。
工人师傅也有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解决呢!你能用两步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吗?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追问:用去88袋,是指图上的那一部分?谁上来指一指,那剩下的部分呢?就是我们要求的还剩多少袋?
要求:那这个问题你会解决了吗?自己动手试一试。
提问: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提问:可以怎样检验呢?说说你的方法。
4.
出示想想做做的第4题。
春游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下一个体验项目:摘西瓜。
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会列式解答吗?
口头交流。
【总结】全课小结
活动六:全课小结
1.
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解决了生活中的乘车、玩画片、游泳等问题,我们在解答时要注意些什么?
(1)读题,弄清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2)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式解答。
(4)检验并写出答句。
2.作业布置。
课本第64页
第5题
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已知条件:车上原来有34人
到站后有15人下车
又有18人上车
问题: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
方法一:34+18=52人
方法二:34-15=19人
方法三:18-15=3人
52-15=37人
19+18=37人
34+3=37人
或
综合算式:
34+18-15=37人
34-15+18=37人
18-15+34=37人
答:离站时车上有37人
教学反思: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例3教学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要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即“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列式计算检验结果给出答案”的过程组织教学。
① 理解题意包括读题、说题,找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等活动。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你从图画里看到些什么?题目要
求的问题是什么?先让他们自己思考同桌两人相互说说,然后在班内交流。 在学生寻找条件和问题,原来有34人,下车15人,上车18人,现在有多少人?这些信息是分析数量关系、探索问题解法的依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② 分析数量关系时学生熟悉的事情能唤醒他们相关的直接经验,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从已知数量以及未知数量的关系上展开讨论,从而感悟解题思路。学生联系平时乘车的经历,会想到“减下车的人数”“加上车的人数”,甚至会列出34-15+18等算式。仅这样还不够,还应该利用板书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原来34人,减下车15人,得到剩下的人数;再加上车18人,就是开车时的人数。或者,原来34人,加上车18人,得到上车以后的人数;再减下车15人,就是现在的人数。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信他们有经验可以利用。学生中出现不同的思考,正是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经验的表现。我还要求学生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是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思路。
列式计算是具体实施解题步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应该分两步解答,要写出每一步的算式、得数以及单位名称。要让学生明白每一步算的是什么,体会第二步是如何利用第一步计算得数的。
当然,遗憾的地方也不少,老师的讲解和点拨、扶助略显多了一些,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还没有更好的发挥出来,如果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能大胆地放手,效果会更好。
学习卡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1、白菜馅的有36个,韭菜馅的有24个。吃了18个,还剩多少个?
(1)整理条件和问题:
(2)
列式解答:
(3)
检验:
2、上午摘了120个,卖出60个,下午又摘了80个,现在有西瓜多少个?
(1)整理条件和问题:
(2)
列式解答:
(3)
检验:
3、小英看一本72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26页,第二天看了28页,再看多少页才能看完?
(1)整理条件和问题:
(2)
列式解答:
苏教版教案范文6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有效地解决问题。
2.
体会转化策略的内在价值,感悟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思想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
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学好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转化方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迁移,复习导入。
1.
回忆所学的解决问题策略。
2.
例1知识迁移。
二、情景解读。
例2:计算。
1.
已知信息:
?异分母分数计算
?计算它们的结果
2.
交流如何计算:
?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数,再计算;
?按从左往右顺序计算。
3.
思维导引:观察几个加数,你有什么发现?
?后一个分数分母是前一个分数分母的2倍
?分子都是1
三、方法探究。
1.
提出要求,合作探究。
能不能让计算简便些
2.
运用转化的方法解题。
?出示正方形纸片,动手操作,同时课件出示。
?分别折出正方形纸片的一半()
?一半的一半…
3.
观察发现:
?空白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
?阴影部分面积正好是的和;
?阴影部分的大小等于1减去空白部分;
④空白部分的与几个加数的最后一个样;
⑤原式可以转化为1-=。
四、学点总结。
1.
体会转化策略。
2.
体会数性结合的好处。
五、巩固提升。
1.
逐步加大难度
2.
活学活用。
①下图是一个装满了铅笔的铅笔架。你能练习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出铅笔的支数吗?
②观察下面每个图形中圆的排列规律,并填空。
根据上面的规律用简便方法计算。
1+3+5+7+9+11=
1+3+5+7+9+11+13+15+17+19=
六、课堂小结。
数形结合有助于分析、理解题意。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的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想到更合理的转化方法。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