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课本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课本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课本

电子课本范文1

电子课本的出现是教育信息化走进课堂的体现,当前国内外研究学者对电子课本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很多人把电子课本和电子书混为一谈,认为将纸质课本转变成电子文档,再加上电子阅读器,就成为电子课本,其实这仅是简单的“教材搬家”。电子课本是一个基于全新产品的组合概念,在WIKIPEDIA里电子课本被称为DigitalTextbook,它的功能有五大块,即基本功能是教和学(TeachingandLearningFunction),在此基础上还有资源管理功能(ResourceManagementFunction)、学习管理功能(LearningManagementFunction)、互动功能(InteractiveFunction)以及助学功能(LearningAssistanceFunction)。我们认为电子课本不但包括电子教材,同时还应提供学习资源、笔记记录、练习巩固、测试评价等学习支持,而且每部分内容应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把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学习中的部分环节整合到电子课本中,以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活动多媒体化,评价反馈及时化,学习控制智能化。电子课本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提供学习支持,创设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把学生从灌输式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从课后孤独的学习情境中解救出来,使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产生变化,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目前,国内外有关电子课本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早在2002年,我国就试行推广电子课本,当时的电子课本,只是简单的书本搬家。直到2009年开始,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与硬件设备价格的降低,电子课本的教学承载能力在不断提高,国内一些出版单位、IT公司陆续启动了电子课本的研发项目,并提出电子课本的新内涵:教育内容+移动终端+服务平台。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门开始关注电子课本。2010年全国信标委和教育部着手电子课本有关标准的制定,同年上海市教委提出将在五年内推广电子课本,电子课本的研究开发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国外,电子课本的研发和推广取得一定成效的主要有日本、美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

二、电子课本教学资源的技术分析

当前的电子课本,已经融合了数字出版、多媒体、电子阅读器、互联网、无线通信等前沿科技,产品的硬件指标和软件开发水平都已经日趋成熟。但由于产品都是由专门的公司开发,在方案设计上很少考虑到课堂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因此在适应课堂教学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前缺乏指导电子课本设计的理论模式与标准,在内容上还没形成统一的规范与标准。总之,适合的软件平台和技术、产品硬件指标已经不是制约产品发展的关键问题,而标准的制定已成为电子课本开发与推广的瓶颈。2010年11月,全国信标委联合教育部在上海成立“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负责制定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并积极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目前电子课本标准化工作已经初步完成,进入产品研发阶段。该标准主要包含电子课本信息模型、电子课本包装规范、电子课本元数据、电子课本XML绑定与扩展等部分。

1.信息模型(ContentModel):定义电子课本内容表征的概念模型与逻辑层面的信息模型。在概念模型中要求内容元素能够兼容E-Publishing领域与E-Learning领域的泛在资源;电子课本信息模型自底向上分为微资源体(item)层、聚合内容体层、行为操作层三层结构。通过对资源进行符合教育特性的模块化包装,并从电子课本角度,对新的模块进行分类、重组、集合。在信息模型的第三层,引入电子课本应用特有的行为操作定义,完成对资源内容层次的互操作。

2.内容包装(ContentPackaging):参考EPUB标准系列与SCORM标准等,定义电子课本的一系列资源如何封装在一个单独的容器内,并结合富媒体与多媒体技术,被电子课本阅读器所识别读取。电子课本元数据参考引用IEEE1484.12.1-2002LearningObjectMeta-data(LOM)标准和IEEE1484.12.3关于可扩展标识语言(XML)绑定学习对象元数据数据模型的草稿标准,以及DublinCoreMetadata(缩写:DC)元数据标准。3.XML绑定和实践指南:提供一种基于严格一致或一致的XML绑定的方法和实例,以及如何在电子课本阅读终端使用严格遵循电子课本标准要求的相关资源进行互操作的实践指南。

三、电子课本教学资源的分析与设计

(一)需求分析

电子课本取代传统的纸质课本,其应用的核心场所还是课堂。为此,笔者参加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前期的需求调研,调研的对象包括苏州、北京、上海等地方的一线教师、学生、学科专家以及一些和教育相关的机构,如电教馆、出版社等。这些电子课本潜在使用者的需求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四点:第一,电子课本资源能够重复利用,一些学校多年积累的电子资源可以直接用于电子课本或者说能够和其他资源共同组成电子课本资源。第二,使用的技术壁垒要低,操作简单易学。如果中小学的一线教师和学生不能很快熟悉并使用电子课本,那么将电子课本推进课堂的愿望只是句空话。第三,电子课本资源和教学大纲要紧密结合。电子课本资源的目的就是为了教学,一线教师偏爱和教学大纲结合紧密的资源,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效率。第四,交互性强。如果仅仅是将纸质课本电子化,没有丰富的人-人交互和人-机交互,那么电子课本和传统的纸质课本只是形式上的转变。

(二)电子课本教学资源设计的若干原则

电子课本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它集研究、建设、应用于一体,涉及的环节众多。笔者认为电子课本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遵循如下原则:

1.课堂教学的方式仍然是学习最基本的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子课本要探索的是如何运用新技术更好地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2.电子课本以相应的文字教材为蓝本,应遵循教学内容组织和表述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循序渐进等原则,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电子课本可实现网络化知识组织结构,但要注意知识关联的合理程度与优化程度,以符合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迁移理论。

3.教和学的配合,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是电子课本的基本要求。要有利于教师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也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设情境,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使教和学的形式多样化。

4.界面设计上要遵循清晰性和流畅性原则。导航清晰,交互设计合理。视听效果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并兼顾美学效果。

(三)电子课本教学资源模型的设计

根据教育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提出的电子课本标准的信息模型,结合前面的需求分析和设计的若干原则,我们提出以下电子课本资源设计模型,如图1:图1 电子课本资源设计模型(外框表示电子课本)图中多边形表示电子课本中的微资源体,为最小的知识单元,不可再分。可以是教师自己制作的资源,也可以是已经存在的其他资源,比如课本中的某个定义、例题、问答题等。图中的小圆表示由微资源体组成的聚合体,而聚合体还可以继续重组为更大的聚合体。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和设计,形成个性化的课本或教案。图中的虚线箭头表示相对于资源的操作行为,如超链接、注释、调用工具、调用服务等,以实现教学任务。这样的学习资源结构模型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人-人和人-机交互性强。

下面笔者以上海市九年级化学第四章某节为例进行的资源模型设计。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点(如定义、实验现象、方程式等)、问答题、学生讨论条目等,它们都是不可再分的微资源体。从聚合体角度看,思考与讨论、教学实验、资料库、拓展视野、思考与复习等即属于聚合体。这样,对不同的微资源体可以形成聚合体,不同的聚合体重组形成了最终的电子课本教学资源(见表1)。

四、电子课本教学资源部份功能模块实现案例

由于电子课本资源涉及到丰富的人机交互,笔者选取了JavaScript脚本语言作为主要的开发语言,利用HTMLDOM编程的灵活性精确控制教学资源元素,从而实现丰富的教学功能和开放的教学设计。为了优化电子课本资源的界面表现力,开发过程还涉及到CSS、HTML语言以及jquery框架和Ajax技术。以下为化学课本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资源模块的实现:

(一)思考与讨论模块

思考与讨论模块为一个聚合体,组成部分的微资源体包括讨论主题、讨论过程、讨论结论。按照电子课本的需求分析和设计思路,每一个小的微资源为相互独立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重新排列每个知识点、可以增加知识点、也可以删除知识点,同时提供一些完成教学活动必需的行为支持,如标注。下图为思考与讨论模块的功能实现图。该模块分为两个活动区(如图标号2、3),左侧为讨论进行区,控制思考与讨论活动的进行;左侧的知识单元可以移到右侧“我的讨论库”,从而收集个性化或者特定的知识集合,完成个性化学习和教学。每个知识点可以拖动重排(标号1),类似iGoogle个性化主页,标号7、8、9完成知识点右移库、删除、添加功能,标号4、5、6作为电子课本辅助工具,可以实现选择讨论主题、知识点展开和收起、标注等功能。

(二)课文学习模块

类似思考与讨论模块,课文学习模块也分为左侧的课文学习活动区和右侧个性化学习库。组成课文的知识点或者资料库为一个基本模块,可以实现拖动重排和重组(如图中1、2、3、10)。对于每个知识点,使用者可以动态增加或者删除教学内容(如图中4、5)。另外6、7、8、9还分别提供了标记难度、弹出详细解释、内容展开如收缩、注释等辅助教学功能。

(三)其他模块的开发

电子课本中其它常规的部份如课堂实验、课后习题等模块,同样要让使用者体验到电子课本资源开放的可设计性、丰富的交互性、较高的可重用性等。由于篇幅的限制,其实现方法暂不赘述。最后,我们对以上开发的各教学资源模块进行了试用,在实际的课堂中去评价和验证它的教学功效。初步得到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的认可,并给出了修改意见。我们将基于专家意见和实践反馈情况进行迭代开发,不断完善系统功能。

电子课本范文2

2、从打开的“文档属性”界面中,切换到“安全性”选项卡,在此就可以查看“打印”属性内容啦,是允许打印输出的。

3、针对PDF电子文档无法打印的问题,有一种比较好的破解方法,就是利用“PDF虚拟打印机”来实现。利用浏览器打开PDF文档,点击“文件”-“打印”项。

4、从弹出的“打印”对话框中,选中“MIcrosoft PRINT To PDF”项,点击“打印”按钮。

5、最后将弹出“另存为”窗口,此时输入新的PDF文档名,点击“保存”即可。最后就可以对新生成的PDF执行打印操作啦。

电子课本范文3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本。

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简称“杭电”,位于杭州市,是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的5所高校之一。

3、学校始创于1956年,初名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而后历经杭州航空工业学校、浙江电机专科学校、浙江机械工业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管理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等时期,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是中国较早成立的一所以信息科技(IT)学科为主导的高等院校,先后隶属于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和信息产业部等中央部委,2003年原杭州出版学校整体并入,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4、据2019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下沙、文一、东岳、下沙东及青山湖等5个校区,占地面积2500余亩。

(来源:文章屋网 )

电子课本范文4

关键词:应用技术主导型; 电力电子; 教学改革

1 引言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又是本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种变流装置的组成及其电磁过程、工作原理、控制方式、设计计算和技术指标等内容,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今后从事自动控制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应用型本科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必然有其自身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同,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以及对专业的知识的要求就会有差异。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在校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成为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一种既符合《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特点,又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综合素质教学,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都有积极意义。

2 课程特点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力、电子及控制技术领域间的交叉学科。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教材内容丰富,具体表现为概念多、公式多、波形多。随着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出现及控制技术的发展,课程内容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进一步扩展;二是课程综合性强。它是《高等数学》、《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拖动基础》、《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求学生较好掌握前授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基础上,既能作定量的应用计算,又会作定性的波形分析;三是课程实践性强。学生在掌握原理、熟悉计算的基础上,还应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能完成电力电子装置组装、集成、调试、运行、检测及诊断等实际操作。

近年来,结合课程特点,有步骤地对课程的教学方法作了改革,着重对课堂理论教学、课程设计与实验教学等环节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努力探索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现作简要介绍。

3 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

3.1 理论教学坚持贯彻“知行合一”原则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课堂理论教学采用精讲多练,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刚接触本课程时,就有一个较深的认识,授课时通过图1简述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结构,即整流、逆变、斩波、调压、变频等变换方式,结合实例分析电力电子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让学生对课程涉及知识有了基本认识,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图1. 电力电子技术框图

在课程的理论教学改革中,着重抓两个重点:

(1)将知识课堂转变为能力课堂。理论教学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课堂讲授的效果,而精选教学内容又是提高讲授效果的前提。因此,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确定将“整流”、“逆变”和“器件与触发电路”列为重点内容,其他则有所涉及。在“整流”、“逆变”部分内容学懂理解后,学生再学习其他变换电路也就比较容易了。

为了便于学生系统掌握课程内容,将教材内容分为五个知识板块,即元件与保护、整流电路、逆变电路、触发电路和其他变换电路等,而且对五个知识板块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便利学生消化课程内容,有系统有重点进行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突出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坚持贯彻“知行合一”原则。

(2)确定科学的讲授体系,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根据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特点及近年来教学实践体会,将课程确定为:电力电子元器件整流电路触发电路逆变电路其他变频电路,这样一个讲授体系,能将各章内容合理衔接,又使重点难点内容相对分散。授课中,结合概念,对重点内容集中时间进行深入透彻分析,使学生形成深刻印象;结合实例,对难点内容进行分析对比,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实际效果比较理想。

3.2 结合工程实际组织课程设计

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为了巩固课程理论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不仅在课堂授课时要结合工程实际内容,而且还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进行工程应用实践。

如何选择设计课题和内容是搞好课程设计的关键,所以在提出设计方案前,指导教师应先行一步,在大量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做方案比较,进行完整的计算及实验调试,再确定设计内容,设计步骤及实验调试要求,编制完整的设计任务书,然后再去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目的很明确,有三点:一是结合教材有关“整流电路”、“元件选择与保护”、“触发电路”内容讲授,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立竿见影地用于工程实际设计中去,让学生对设计产生较大兴趣;二是把设计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要求学生根据设计任务要求,独立完成电路设计、线路形式选择及主要参数计算,保护电路设计及元件参数选择,确定移相范围及触发电路等,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是通过设计加强应用能力训练,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计算机CAD绘图技术完成电路图的绘制,应用综合实验教学平台进行实验调试等,有目的地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要求既有一定的难度,也有相当广度,但确实可行。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实践,增强了独立思考能力,开阔了视野。不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单元电路设计;也有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触发电路进行了改进设计;还有学生对保护电路提出了不同见解。总之,学生间相互探讨,相互启发,活跃了学习气氛,提高了应用能力,为从事专业工作打下了基础。

3.3 依托实验教学平台加强实验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应用型工科培养的人才除了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形式,不能简单依靠知识注入来获得,必须经过长期的培养、系统的训练,不断的积累,而逐步形成的。在这种能力形成过程中,实验教学具有独特作用。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具体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1)科学系统地编制实验指导书,精心选择实验项目,使每个实验都能起到“工程训练”的目的。

(2)强调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实验。对实验确实存在困难的学生,指导教师要耐心启发学生,帮助分析实验要领,但决不包办代替。

(3)注重参数的定量分析和波形定性分析。变流装置在运行中有大量的参数和波形,需要检测和分析。例如:检测元件的端电压,就能判别元件的工作状态;检测输出电压,就能推断装置的运行状况。又例如,在三相全控桥式电路中,测试输出波形时,发现波幅不一致,缺波头等现象时,也能分析出装置出现的问题等。因此,要求学生重视参数定量分析和波形定性分析,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课程实验教学,将封闭的教学转变为开放的教学,确实起到既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实际操作训练,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有较大推动作用。

4 结束语

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从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把课堂上的理论讲授、设计室里的分析计算以及实验室中的实际操作等多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各教学环节的衔接、交差和融合,充分发挥综合教学优势,达到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最佳教学效果。通过《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深深感到要使课程教学满足培养目标,需要不断地科学探索、不断地认真总结,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兆安、刘进军. 电力电子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7

电子课本范文5

在这期间,BAT的整体估值从55亿美元涨到5000多亿美元,其投资布局和并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市场风向标式的三巨头,在投中集团CEO金建华看来,BAT投资对中国市场影响非常大。

从以往BAT的投资项目来看,基本体现为三大方向:第一是完善平台建设、建立完整的生态链;第二是O2O的布局,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O2O布局;第三是深入金融、医药健康、文化领域等,实现流量变现。

所以,在投中集团董事长陈颉看来,现在是一个创业最好的时代。虽然当前有资本泡沫论出现,但很多TMT领域的投资人,一边叫喊资本泡沫论,另一边抢项目丝毫不手软。在过去的几年里,无论创业公司的数量,还是获得的融资数量都有一个巨幅的提升,主要集中在TMT等新兴领域。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投资回报率已经开始远远超过在PC端的投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朋友圈跟上千朋友保持很好的联络、沟通,可以和成千上万的司机、房产中介、餐厅、医生、美甲师、快递员等形成无数的小节点关系。把这些叠加在现有的商业模式上,产生的商业价值就是几何数的增长。

就在刚刚过去的11月,投中集团举办了“2014年中国投资年会”,投资领域的大鳄云集,集体回顾2014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优化升级,探讨了推动了中国产融结合的核心因素,分享了产业整合进程中的投资机遇,评估未来市场可能聚焦的投资热点。

投资热点

移动医疗

近些年我国已初步完成资本积累和人口老龄化,可见预期,医疗领域将变得炙手可热,民众不止希望寿命能够延长,更希望有质量地生活。

就在近期,就已出现几起移动医疗的巨额融资案例。红杉资本合伙人陈鹏辉认为,移动医疗和移动互联网其他细分行业可能殊途同归,最后出现一到两个平台型的公司,但这不代表其他公司没有机会。在移动医疗领域,还将出现很多重度垂直型公司。所谓重度垂直,首先是专注于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病种,真正能够给医生、患者以及生态链上的药厂、保险公司提供价值。“重度”的意思,就是挖掘得比较深。在重度垂直领域将机会多多,这一领域很多公司目前估值并不高。陈鹏辉认为,移动医疗肯定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但是目前还看不到明显的变现途径。“但是我们相信,这个方向是非常好的方向,在某些细分领域仍然能找到有价值的、便宜的公司。”

但移动医疗行业依旧存在难题。投中研究院分析师李鑫认为,虽然资本对移动医疗的热情不减,但是很多移动医疗企业至今尚未有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投入的资金不能实现良性回收,未来的移动医疗将难以持续火热下去。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市面上的多数移动医疗企业均未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所有数据的最终接收端应为医生,但我国公立医院医生很难通过移动医疗设备及App为客户提供详细的专业建议。移动医疗虽然发展火爆,但真正解决了国内医疗供需矛盾的屈指可数。

投资热点

消费类O2O

在O2O领域,生鲜O2O与旅游O2O直接与消费市场相关联,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专注于消费和服务产业投资基金的加华伟业资本董事长宋向前表示,人们越来越愿意用移动互联的方式进行生鲜消费。O2O是围绕消费体验的,如果线下的体验和线上的体验差距甚微,消费者往往会选择高效率的方式。专注于消费品投资的钟鼎创投合伙人孙艳华表示,生鲜类O2O将会大行其道。当然现今中国的冷链运输还不够发达,钟鼎创投在供应链领域投资了十几家企业,特别是最近在消费升级的驱动下,市场对冷链的需求非常旺盛。

在旅游业方面,新的旅游销售模式频现,其中非常著名的是“今夜酒店特价”。

但在冰点CEO朱毅看来,酒店行业非常传统,直到今天酒店客房还只有20%左右是通过互联网销售。根据酒店行业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整个酒店行业出租率为56%,意味着每天有近40%的房间卖不掉,寻找新的销售渠道对酒店业来说迫在眉睫。冰点采取直销和尾单销售相结合的新销售模式,对酒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当然,新的渠道不能破坏酒店原有的价格体系。

孙艳华表示,旅游的链条比较长, O2O在整个旅游链条中,有很多机会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因此钟鼎创投非常看好这个领域。通过互联网手段,能够真正给消费者带来实惠和更好的体验。除此之外,用技术的手段打通信息,消费者还可进行评价。因为评价系统的出现,使得服务提供商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建立信用,这是一个良性的互动。

投资热点

互联网影视

互联网影视与内容本身在2014已经是投资市场的热点,2015年热度还将持续。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表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网看电影,将形成电影的点播收费模式。目前对盗版的管控已经取得成效,支付手段非常丰富,可以预见的是,形成点播收费模式的电影市场,将有大幅度增长。

王长田对当前电商介入电影业的现象进行了解读,他认为电商介入电影最重要的是为了获取用户,这也解释了之前打车软件成为各大电商公司争抢热点的原因。因此,在接下来的寒假和贺岁档,几乎各大电商平台都卷入了电影票房和用户的争夺战中,包括猫眼、淘宝、百度、新浪微博等。“如果陌陌哪天跟电影挂钩了,就可以看电影交朋友,大家相约在电影院看电影,看完电影拉手回家。”王长田笑言。

投资热点

智能机器人

德勤在一份2014年全球科技领域风投信心调查中表示,2014年全球在机器人领域的投资信心较2013年增长了14%,仅次于清洁技术的16%,远高于包括云计算、移动、半导体、医疗IT、硬件等在内的其他所有科技投资领域。

软银中国合伙人宋安澜非常关注智能机器人产业,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正在丧失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很多制造企业都有很大的工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先进制造、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软银中国将与大学教授一起共同关注机器人和先进制造方面的项目。软银中国新近投资了大连机床厂,做高端机床数控机床、机械手机器人,已经建成非常好的机器人实验室,也有相应产品推出。宋安澜觉得先进制造、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这个方向非常正确,符合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求。

电子课本范文6

【 关键词 】 电子商务;计算机技术;教学改革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Reform to Explore

Tian Tao 1 Qin Yue-ning 2

(1.Business Schoo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angxiNanning 530006 ; 2.The Xiangsi Lake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angxiNanning 530008)

【 Abstract 】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commerce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teaching system, combined with electronic business professional ability to develop a target for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specialized in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all kind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computer class, and puts forward the technical foundation course in electronic commerce in the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nd function,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some reform measures.

【 Keywords 】 electronic commerce; computer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1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与计算机技术能力要求

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等多种知识和电子商务综合技能的,较好掌握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商务技术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东南亚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及其贸易政策,熟练掌握英语和一门东南亚语言,能够较好地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从事网络环境下的商业、贸易和营销管理等的实践或研究、教学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以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对网络贸易人才的需求。

1.1 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结构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近年来发展较快的综合性学科,从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的角度来看,主要由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讯工程构成其知识体系;要求培养对象在3~6年时间内,完成本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并通过管理、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实战训练,达到掌握经济管理、网络贸易、市场营销、在线交易、物流管理等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商务应用系统规划、可行性论证及评估、需求分析、设计、开发、部署与维护的技能;侧重在分析和规划的能力培养。

1.2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运用能力包括:商务应用平台规划、网络集成运营、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应该具备:①掌握软件工程理论与规划方法,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与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的知识;②掌握大规模商务应用平台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其中包括规划、可行性论证、概要分析、需求分析、需求设计、设计、测试、培训、评估、部署等方法。

2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不够准确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该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电子商务专业建立初期,我院为提高学生就业率,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分成两个方向,一个技术方向,一个商务应用方向。大一基础课程结束后,学生必须确定其方向,每个方向的课程设置也存在差异,技术方向的课程偏向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侧重于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数据库、高级语言、商务应用等;而商务应用方向则偏重于会计、营销、管理、物流等专业内容;两个方向的交集是数据库、会计、营销等专业内容。这样,偏重于技术的学生,缺乏商务知识,而偏重于商务应用的又缺乏信息管理能力,导致最终的结果是技术方向的学生可以被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替代,商务方向的学生可以被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替代,电子商务专业的优势完全没有得到体现,甚至学生都无法理解电子商务专业到底能干什么。

2.2 电子商务专业师资严重缺乏

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缺乏电子商务专业的复合型教师,专业教师分别由机电、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领域教师组成;各专业领域教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认识程度存在差异,无法明确商务和信息技术真正、合理的切入点,导致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商务应用知识类课程的随意和简单组合;在实践环节,教师缺乏相应的实战培训和应用经历,仅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讲解并引导学生,难免出现教学实践和现实应用的脱节。

2.3 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

计算机课程设置随意性比较大,目标不够明确;例如为便于学生考二级,将Access数据库原理列为基础课程,大二学生要学习高级语言,又开设网络数据库作为先行课程,两种数据库课程的开设,缺乏整体考虑。计算机类课程设置不合理,例如计算机类课程设置课时均在50个左右,未能考虑该类课程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综合实训类课程,先行课程安排不合理,例如管理信息系统、Web站点设计,所需的先行课程包括高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动态网页设计及网页设计、项目管理等。一般为了拿出更多课时安排商务类课程,将必须的先行课程压缩数个,导致综合实训课程无法正常进行,甚至成为演示课程。

2.4 实践环节薄弱

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应该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其培养目标是商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取得了较大发展,建立了相应的专业实训基地和实验室,但建设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重硬件轻软件,认为组建了实验室,配置了电脑,接入了网络,就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这种思维在各高校都普遍存在。

2.5 缺乏综合性实践环节

综合性实验是高校培训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潜质的重要实践环节。目前理工科教育开始逐步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了许多综合性实验环节,例如电子器件设计,给学生一个课题名称和内容介绍(或者学生根据课题方向,自拟题目),让学生综合所学内容和翻阅各种文献,完成设计工作,最后提交一个产品,并要求学生对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对于许多有创造性实用价值的产品,指导老师会协助学生申请发明专利,通过校企合作推向市场。和理工科相比,电子商务专业在综合实验环节还比较薄弱,其原因在于电子商务专业实验环节起步较晚,高校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和缺乏高素质实践性教育人才。

3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3.1 将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明确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的定位和作用

重新审视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树立“商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意识,熟悉商务过程、精通信息技术是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对象的绝对优势。在教学过程,应该合理规划计算机课程体系,明确计算机类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计算机课程与商务类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不能片面的剥离;例如在讲述市场营销、物流、经济管理课程时,可将涉及到的各类信息系统融入其中,并对各类信息系统所涉及的技术、架构、服务等进行讲解,同时完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熟悉商务过程,同时掌握系统平台的架构、技术、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3.2 完善实践教学的软硬件环境,逐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计算机信息类课程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和平台,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实验教学是整个培养体系的重点,实验环境、实训基地的建立和完善,将直接影响理论教学的效果。在构建各门课程实训任务的同时,不能忽略综合性实训平台的搭建,综合性实训平台应作为一项独立实践环节开设,由专门的教师团队负责,旨在培养学生参与商务体系的整个生命周期,并灵活运用各类信息技术,为学生进入社会角色提前做好铺垫。

3.3 推动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电子商务专业对教师队伍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侧重几个方面。

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不限于学历、职称的提升,应该“走出去”,和各类电子商务企业相结合,对教师进行培训,甚至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商务活动,进行深入锻炼、学习,教师的商务素养提升了,自然会影响到教学的实践环节。

加强课堂教育。在当前科研氛围浓重的高校,教学过程被许多教师轻视,这种趋势要遏制,课堂教学必须保证质量,让每位任课教师都能站稳讲台。

加强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按学科分类,加强各专业学科与交叉学科间的交流,促进各专业知识体系的融合。

提高专业教师待遇。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实践任务和其他专业相比,比较繁重,因涉及到信息技术,要不断学习,在薪资待遇方面,要对其进行补偿,这样才能留住人才,稳固教师队伍。

从企业、高校引进专业领域有一定建树的专家,学者,作为学术顾问或者学科带头人,创建良好的学术和人才培养环境。

3.4 营造自由学习氛围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该突破常规,去除说教思维,根据前沿的商务信息技术应用,实时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团队可以走出学校,加强和商务企业合作,从企业获取各种应用项目,为学生营造实战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项目规划、分析、论证、设计、开发、测试、试运行、部署上线、维护等全过程;让学生在实战中成长,在实战过程发现问题,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在实战过程,可加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团队思维能力的提升。该教学模式是电子商务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在设计综合实训项目时,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题目,根据自身情况,自由组合团队,并协调团队内部分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5 引入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高校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就是要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转化,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向转化,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传统的实验教学是学生集中做实验,密度比较大,时间安排比较紧促,学生很难很好地消化和吸收。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后,学生要做实验,必须提前预约,学生预约实验就需要提前主动的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有助于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验效果更佳,使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

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是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对学生来说,相应地增加了学习时间,强化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教师来说,意味着教学时间的延长、工作量的增大。在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中引入开放式实验教学不仅可以解决实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也为综合性实验科目、独立实验项目的设立奠定了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曾凡奇.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等理科教育,2005,(2):109-111.

[2] 瞿彭志.经济管理类院校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23(4):76-79.

[3] 徐学军.实验教学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经济师,2004 (4):106-107.

[4] 郭广生,齐再前,白守礼.构建科学合理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57-58.

[5] 孙刚成,田伏虎.谈创新性教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教育探索[J].2008(7).

[6] 孙军军,赵明清.企业信息安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信息网络安全,2012年第10期(总第142期)第90页.

[7] 周国勇,陈磊.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工作体系设计研究.信息网络安全,2012年第8期(总第140期)第167页.

基金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10GXNSFB01305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