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一语文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一语文课程范文1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是指供给课程活动,满足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如果把那些与新课程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课程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就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赋予教师极大的自主性,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待课程资源,认真研究,深入细致分析,去发现学校和周围已经存在的可以利用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将其精心提炼,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和活跃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
一、善用教科书。
编入教科书中的课文都是文道合一的美文,但,“文章是给我们用的,而不是给我们教的。”使用文章,首先要把编者选取的意图搞清楚,认真研究,把握其教学意向,统筹安排,用好文章,保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必须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课文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中,师生互动,团队合作,共同落实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情感上产生审美的享受,课文成了塑造灵魂的最佳材料,学生的认识过程必须是一个“高度浓缩和简化”了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文只需作精确点评,引导学生学习,而不必为学生代劳。例如,教《孙权劝学》一文,我把朗读课文、理解疑难词语、翻译、复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等内容都交给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只抓住“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师生共同探讨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和意蕴。全班讨论完毕集中意见:这句话描绘出鲁肃惊奇的神态,从侧面写出吕蒙的巨大变化,表明学习的神奇力量,在赞美中含有打趣的意味,表现了两人人情关系的亲密。这样的点评学生能迅速理解努力学习就会有长进的道理,也能被人物间的友情所熏陶。实践证明,这样教学起到以点带面、辐射全篇的效果。
二、借助网络资源开发制作课件。
“现代视听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课程资源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延伸。”利用网络搜索下载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或风光美景图片,配上背景音作为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工具,丰富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文字表达转化为形象具体的视听材料,有效地吸引和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借助网络辅助教学,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例如:教学《与朱元思书》一文,就可以采取这种做法,每个写景的句子都可以配上图片和声音。“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这句配上一幅碧绿清澈见底的潭水图片;“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可配上一道在阳光照射下能看见河底小鱼的溪水,还听见清脆的流水声……图、文、声音的完美组合,能使学生延伸感观,发挥直观想象力,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召开激情辩论会。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观察到,在农村学校,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呈淡化趋势,究其原因,是由于某些语文课枯燥无味,学生语文成绩不能明显提高造成的,因此,提高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刻不容缓,所谓“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召开辩论会,开发辩论会课程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笔者就把全班学生分成正反两队,针对课本上的关于“探险”的两种不同的观点展开辩论。正方的观点是赞成探险论,这个观点容易找到论据支撑,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对正方观点的支持;反方的观点是反对探险论,这个观点不容易论证,在辩论前我给反方队伍作了适当的指导。
辩论会正式开始后,有的学生笔录归纳整理,有的学生独立思考,有的学生质疑问难,正反双方针锋相对,大多数学生的发言中心突出,条理清楚,语言清晰响亮,一方的发言出现漏洞,马上被另一方及时抓住反驳,各团队充满合作精神,堂上气氛激烈,双方的道理说完后,辩论会即结束。最后由主持人对辩论做出评价和总结。开发辩论会课程资源是一条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四、组织堂上演出活动,再现课文内容
组织学生演出,特别是把教材的内容表演出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利于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既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使他们提高了表达技巧和积累交际经验,养成健全的人格。
例如,通过演剧的方式来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演出过程是分步骤进行的。第一步,准备过程:(一)在班中选出四名较具表演力的学生跟随音乐老师学习安塞腰鼓的打法;(二)租借四套白色的衣服、四条红腰带、八条红丝巾、四个腰鼓等道具;(三)在网上下载安塞腰鼓舞的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排练。第二步,演出过程:利用一节语文课进行演出,首先安排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以期熟悉文章内容,用时八分钟;再进行正式演出,四位学生带妆走上教室讲坛,和着音乐,先后表演了拜四方、小缠腰、路鼓、丰收步、大秧歌、闪腰鼓、乱开花、背对鼓共八段打腰鼓舞蹈,其间用时约十五分钟;最后让学生围绕课文中“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展开全班讨论,说说安塞腰鼓好在哪里?鉴于学生们观看了刚才的表演,对安塞腰鼓有了直观感悟,所以很快能归纳出正确答案,他们对安塞腰鼓的理解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五、关注学困生,开发课程资源。
学困生一般指智力发展正常,纪律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对于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要尊重、重视、宽容、理解他们,深入研究他们,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对他们多加鼓励,积极引导和正面评价他们。例如,课文《心声》中的主人公李京京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嗓子沙哑得厉害”,他在程老师的眼中是一名学困生,李京京参与公开课上表情朗读《万卡》的要求被程老师拒绝,但,李京京毫不气馁,坚持训练,他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诵课文,公开课上勇敢举手,最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用不断开发的课程资源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语文教学将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一语文课程范文2
关键词 高中体育 课程改革 问题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063-02
新世纪的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几年,我们惊喜地看到新课改给体育教育教学带来的显著成效,在教学理念更新、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变化,理论界更是对此次体育教学改革作了持续不断和扎实具体的研究。
一、新课标内涵解读
这次高中体育课程改革与以往体育课改相比有鲜明的特点,除了运动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外,充分挖掘和体现体育课程的多种内在功能与价值,更加重视体育与健康的教育价值,并将课程学习的要求具体化,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与策略。注重学生兴趣、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建构了较之更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和发展性好的评价体系。
新课标要求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使之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但是这里并不是一味强调突出运动技能及相关知识的重要性,而是要注重体育与健康的教育价值,充分挖掘和体现体育课程的多种内在功能与价值。因为体育课程体现出的教育价值也是其他课程所要共同体现的,也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但是,必须要注重体育课程的知识性,即以身体练习为手段进行能强化体质的运动技术(操作性知识)传习。也只有在强调操作性知识传习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和挖掘体育课程其他方面的功能与价值。
二、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运动技术教学的淡化
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之初,就有理论工作者提出要淡化技术教学,认为体育教学中,不能再过分加大运动量,不能再偏重运动技能的传授。课标明确表述: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课标也对技术运动的教学做了明确的要求与规定,由此看来,技术运动的教学是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终身体育”“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目标的基础。因此,技术教学依然是我们的教学重点,问题在于教什么、怎样教和教的程度。
2.教学内容的泛化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材与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对象。新课改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思想,教材不再是统领教学的“圣经”,教学要注重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的个体经验结合,注重对教材的补充、拓展与重组,因此跆拳道、轮滑、踢踏舞,甚至跑酷都被教师引入了体育教学课堂,应该说教学效果还是良好的,但是由于新课改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缺乏明确的说明,也没有有效地把握和选择机制,在实施中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一些与身体运动无关的游戏、魔术等内容被引入到教学中来。这些内容笔者认为已经背离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初衷。
3.教学策略的形式化
学习方式的改变亦是此次教学改革的重点关注对象,教学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富于个性而又全面的发展。教师大胆革新教学传统,多种教学策略引入课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另一方面,浮躁、盲从与形式化也给多样化的教学带来了冲击。
如自主学习理论的提出与在教学中的应用。自主学习是教育教学领域炙手可热的理论,可是体育课堂上的自主却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放羊”。自主学习本应是在教师必要的讲解和引导下,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并自主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价效果,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具有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它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而在体育课堂上,有的教师要学生自己练习,缺乏指导、要求与帮助,学生一练到底,没有考核和考察。“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策略亦如此,越来越形式化。
初一语文课程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流程;关键问题;学生主体
在新课改精神的感召下,笔者认真分析了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并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初中语文课堂提出了三点一线高效流程方案,现陈述于此,与大家讨论、交流。
一、深入挖掘教材,掌握基本技能
语文知识丰富多彩,涵盖面比较广,不同体裁的文本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也必然不一而同。比如:针对诗歌学习,我们就要指导学生从音韵、意境、情感等角度和元素来品读和感悟,而教学小说,就要让大家把握好三要素,并以此为基准深刻剖析人物的性格,从而分析小说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要能对症下药,运用自如。
二、还原学习主体,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新课改告诉我们,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习的辅助者和参与者。探究是深入学习的基本方法,要想让学生主动探究,我们就得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发难、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和问题,这样才能通过交流解决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能把握时机,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大家进行讨论和探究,如此不仅可以发扬民主教学精神,还能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三、巧妙设问启发,吸引参与互动
如果没有学生互动,老师讲得再热闹也不是高效课堂。因此,语文课堂上我们也不能一味地牵着学生探索学习,就和爬岩一样,我们要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阶梯,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和提升。
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就要紧抓文章中心思想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牵引学生探究:“今天”和往日的情形不大相同,请联系文本阐述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这些不同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感情?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和探究讨论总结出答案: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不同。如此针对小说文本进行阅读教学,方便围绕小说的叙事艺术和故事情节来展开讲解,体现了循序渐进和由易到难的原则,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设置有效评价来激发学生探索的动力,以此来牵引学生完成知识迁移,形成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定乾.浅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2(1).
初一语文课程范文4
关键词: 意外生成 动态资源 语文
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心的预设,但有时一个意外的生成,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教师善于驾驭课堂不在于他的预设能力,而在于他的教育机智,在于他在课堂中能够及时捕捉动态资源,及时生成课堂有效资源的能力。语文课以其显著的人文性特点,使其课堂教学的动态性和生成性更加突出,更需要语文教师加以及时把握和灵活处理。下面这个教学中发生的故事,便是我捕捉动态生成资源的一次尝试。
一、在非预设性中捕捉思维火花
课堂的基本程序是可以预设的,而课堂中随时都有可能闪现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是不可能预设的。一个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总能从意外中发现独特的教学价值,对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作出灵敏的反应,及时捕捉学生思维中的智慧闪光点。上九年级语文《孔乙己》一课,这是一节教研活动课,学校安排我执教,我比平常更精心地进行了预设。在教学设计中,我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进行了周密的考虑,连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表现都作了充分的估计,以防出现意外时,措手不及。根据教学设计的安排,在学生总体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后,我让学生议一议“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句话的含义。我原本没打算在这个问题上花过多的时间,只是想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议论引出预设的答案:又脏又破,既说明孔乙己只此一件长衫,生活潦倒,又说明他长期不洗不补,好逸恶劳。现在学生手头上的教学辅助用书很多,对于这样的问题,一般的辅导书上都会有明确的提示,甚至答案,要让学生答出我预设的答案并不难。可是我没想到,一位学生没有完全按照给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而是提出一个新鲜的问题:“故事部分,孔乙己是穿着破棉袄出场的,那么他的长衫哪里去了?”课堂上突然提出了这一富有创意的问题,真让我猝不及防,说实在的,我在教学设计时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我一时语塞,课堂出现了短时的沉默,在五十多位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眼前,我不免有些紧张。此时学生已经按耐不住了,以各种神态表现出对我作出反应的渴望。面对这出其不意的学生提问,教师该怎么处理呢?这一问题看似一个简单的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问题,实际上是对教师教育价值观取向的拷问。如果恪守教案,不敢越雷池半步,置学生提出的问题于不顾,或只是轻描淡写地应付一下,原定的教学计划是不会被打乱的,但最珍贵的动态生成就会白白流失,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创意之火就会被熄灭。于是我果断地放弃预设的教学程序,决定以学生的创意提问作为下一步教学的内容。
二、在顺水推舟中促进动态生成
我觉得学生的提问很有教学价值,一方面问题本身没有偏离教学内容,问题的解决对文本的解读有着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另一方面就此问题开展讨论,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而且能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鉴于此,我就顺水推舟:“那好,咱们先放开原来的问题,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故事部分,孔乙己的长衫哪里去了?”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大家参与讨论的热情格外高涨。大部分学生都说,那是因为天气变化的缘故,因为将近冬天,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实在起不了御寒的作用,何况孔乙己这时被打得病怏怏的。我启发学生,这虽然有道理,但按照孔乙己的性格应该是破棉袄外面再套上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作者这样安排会不会有别的意图和暗示?在我的启发下,很多学生提出了新的看法。一位学生说:“长衫被丁举人打他时扒走了,因为孔乙己偷东西,丁举人认为他不配做读书人,不配穿长衫。”另一位学生说:“长衫被打烂了,实在无法穿了,只好先放起来了。”还有一位学生说得更绝:“孔乙己把被打烂的长衫藏起来了,准备到时穿着它到阴间去再摆读书人的架子。”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对孔乙己的人物性格也越来越清晰。我趁机引导:课文中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与孔乙己的人物性格有什么关联?孔乙己是在什么情况下脱去长衫,穿上破棉袄的?作者这样的安排与小说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三、在意外收获中提升教学价值
如果讨论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那么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的教学价值还没有充分实现。要进一步提升教学价值,还需教师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讨论交流等互动真正走进思想的深层次。经过这番讨论后,大家很自然地回到“又脏又破的长衫”究竟代表了什么的话题上。很多学生不满意我根据教参提供的说法:“又脏又破,既说明孔乙己只此一件长衫,生活潦倒,又说明他长期不洗不补好逸恶劳。”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始终不肯脱掉那件又破又脏的长衫,表明了他对劳动、对劳动者的轻视。他要以长衫尽力显示与短衣帮的区别,有一点钱就“排出九文大钱”以示炫耀,可见他的酸臭、迂腐;有的学生提出长衫的“脏”放映的是孔乙己自命清高、好逸恶劳的腐朽旧思想。孔乙己鄙视体力劳动,好喝懒做,不会营生以致将要讨饭,不得已去做些偷窃的事,遭人嘲笑,被人毒打,却偏偏要涨红了脸去争辩,说“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死要面子,最终被打折腿而悄然离去。这样,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刻了。我再次趁热打铁,进行引导:孔乙己是酒客中唯一的“读书人”,又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仅从这副肖像看来,我们也约略可以判定,这是一个颓唐不堪、没有前途的书呆子了。不是吗?旧社会的生活对这个人物显得是那样的残酷无情,几乎把他逼到了穷途末路,变成“讨饭一样的人”了,可是他仍不愿意抛弃那件“破长衫”,仍要摆出一副“读书人”的臭架子、穷酸相,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字,以表示比别人高明几分。可见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毒害是多么的惨重。至此,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已经深入到更高的层面,课堂生成的问题资源得到了最优化的利用,其教学价值也得到了充分实现。
初一语文课程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朗读,是把无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的情感环境, 它是语文学习的中心轴,是阅读感悟的催化剂,是情感体验的磁性石。“朗读是品语文之味的最好方法”,而在基本形成以“读为主线”的共识之下,课堂教学中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泛泛而读的现象经常出现。要使朗读真正馥郁留香,沁人心脾,体现艺术指导的智慧,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用心灵阅读文本,用智慧捕捉生成,用艺术指导朗读,由此走向智慧教学的境界。
一、简单与深刻
简单是指方式单纯,不要花哨,杜绝浮华,一切环节的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的有效发展,充分感受语文的情趣和魅力,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充实,这是朗读教学所要追求的原则。多一些简约,少一些繁琐,多一些朴实,少一些华丽,朗读教学应在简单的理念指导下让学生发出原生态的声音。
光有简单没有深刻是肤浅的朗读教学,简单是朗读教学的外在形式,而深刻却是它的实质所在。教师用本真的方法,发挥自身的资源,或用语言渲染气氛,或用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感悟更深刻。
在教学《怀素写字》一课时,有这样一段文字:“传说当时纸贵,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当纸用。他写呀写呀,日子一长,木板竟被写穿了。”教师可以这样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怀素真是一个写字认真的孩子。白天,当同伴们都在嬉戏玩耍时,怀素却在木板上写呀写呀;夜晚,当伙伴们进入甜美的梦乡时,怀素还在木板上写呀写呀,就这样―――
生1:(朗读)他写呀写呀,日子一长,木板竟被写穿了。
师:夏天,骄阳似火,当伙伴们都摇着蒲扇躲到阴凉的地方,怀素满头大汗,在木板上写呀写呀;冬天大雪纷飞,当伙伴们都围着火炉取暖的时候,怀素还在木板上写呀写呀,就这样―――
生2:(朗读)他写呀写呀,日子一长,木板竟被写穿了。
师:这木板坚硬又厚实,可是怀素在上面写了擦,擦了写,一遍又一遍,不知写了多少遍―――
生3:(朗读)他写呀写呀,日子一长,木板竟被写穿了。师:怀素练字很累很辛苦,可是他春夏秋冬,坚持不懈,天天写,月月练,写了一年又一年,在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中―――
生4:(朗读)他写呀写呀,日子一长,木板竟被写穿了。师:所以,他从小就是这样一位(出示)读:“好学上进”的孩子。
在上述案例中,同一句话教师创设了不同的语境,学生重复读了四遍,形式虽然简单,但每一遍的朗读却蕴含着教师精心的设计,在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朗读体验中,把学生的情感引向纵深推入。简单中见深刻,重复中有递进,这就是朗读教学真正的智慧所在。
二、朗读与感悟
对文本的解读离不开朗读教学,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受到文本的语言美,领略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加深对重点句段的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匠心。在《槐乡五月》的教学中―――
(屏幕出示):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读了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槐花形态很美,抱在一起像圆球,挂在枝头的像小辫儿。
(练习朗读)
生2:槐花开的很多,从“抱”、“一条条”、“挂满”看出。
(再次指导朗读)
师:这美丽的槐花还像什么呢?(出示画面,想象说话)
生3:有的槐花一串一串的,像鞭炮。
生4:有的槐花一朵一朵的,像云朵。
生5:有的槐花飘荡在空中,像风铃。
生6:有的槐花绽放枝头,像蝴蝶。
......
师: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千姿百态的槐花之美。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槐花的多、白、美、香)
教学中,教师紧扣“抱”、“玉雕的圆球”、“一条一条”、“挂满”等词,鼓励学生想象表达,用自己的方式读出槐花的多、白、美、香,在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的朗读激情四溢,读出了感受,读出了情味,读出了智慧。
三、想象与创新
语文教学重积累,重运用。《新课标》理念倡导要学会“用教材教”,阅读教学应把积累语言、学会读写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荷花》第二自然段中具体描写了三种不同形态的荷花,课文中用“有的……有的……有的……”这一关联词将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展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还要合理地运用教材,善于发掘教材潜在的资源。
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想象与创新的训练: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课文中姿态各异的荷花图片,感受荷花的美,并结合课文相关词句反复朗读,从这些优美的语句,恰当的修辞手法中体会每幅图中荷花的色彩美、姿态美,再模仿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将几种不同姿态的荷花连起来说一段话,并用“荷花真是千姿百态”这句话作为中心句,使段落更加完整。
在这一环节的训练中,学生的朗读、感悟和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展现,语言的表达甚至比文本中的更加精彩。如有的学生这样描绘:荷花真是千姿百态啊!有的全部盛开了,雪白的花瓣舒展开,层层叠叠,炫耀着自己的美丽;有的荷花被碧绿的荷叶环绕着,宛如在碧波中翩翩起舞;有的像亲密的姐妹,挨挨挤挤地靠在一起;还有的花儿含苞待放,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在绿叶丛中若隐若现……
学生在看图想象说话和创造性地表达中,既学会了运用语言文字,展现荷花多姿多彩的美,又学会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体现了朗读教学的智慧和真谛。
四、共性与个性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有着独特的思想方式、情感世界和生活经历,对文本、现实、社会的理解有着多元认识和主观感受。朗读教学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和主观表达,使课堂呈现出多彩和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人文关怀出发,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其次,要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辨的时间和朗读的体验,在关注共性的同时,要体现个性的魅力。第三,对于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赞赏。学生的阅读不应全是呼声一片的“大合唱”,有时也可以是张扬学生个性的“多重奏”。
初一语文课程范文6
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本人结合自已的教学,就高中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谈谈自已的几点体会。
1.同行合作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语文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地理、历史、政治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2.师生平等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要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 “ 平等中的首席 ” 作根本位移。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就应以 “ 对话人 ” 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 “ 对话人 ” 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
2.1 民主意识。即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例如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 2 人本意识。既然学生是 “ 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 ,那么,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努力做到从 “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
3.全面评价观纲要指出 “ 改变课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变教学实践的功能, ” 新的课程体系呼唤新的评价标准,为保证新课程实验的深入进行,评价改革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