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孔子拜师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孔子拜师的故事范文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一.文学小常识(判断)
1. 孔子名丘,字仲尼。( )
2.孔子著有《论语》一书。( )
3.孔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 )
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2.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于他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他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3.孔子拜师,他是拜谁为师?(老子)能做孔子老师的人,一定也非常了不起。我们也来认识一下老子。出示老子资料。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华夏族,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4.子(第三声)是古代对品德高尚,学识丰富的男子的尊称。师:在古代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如孟子,庄子,韩非子)。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回到2000多年前,看看孔子和老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通读顺了再往下读。
检测生字词
①出示 曲阜 洛阳(及地图)让学生说发现。(感叹句子的遥远)
②出示 远近闻名知识渊博 风餐露宿 不远万里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点名读,齐读)
③出示第三组词语:迎候 等候 毫无保留 传授。(请学生读)找近义词,说区别。
三.再读课文,概述大意。
请同学们概括课文大意。谁来补充完整。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我们的同学真是会读书的孩子,能把长长的文章都成这么短短的一段话。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用横线划出孔子拜师途中遇到的困难的句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生齐读)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距离遥远。从哪些词感受到的?(上千里,几个月,终于)出示图片(曲阜到洛阳)谁能读出距离的遥远。(个别读,齐读)。
2.重点分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在风里吃饭,露天睡觉,白天黑夜一直在赶路)不是一天,他风餐露宿,日夜兼行的时间是漫长的好几个月,感受孔子不畏艰难的品行。带着对孔子的敬意,再来读读这段话。
2.现在,假如你碰到了在拜师途中的孔子,你想对他说什么?
①(这么累,不如放弃吧)
②路途太远了,还是回曲阜去吧。
③孔子你真厉害,这么辛苦都不怕。真是太了不起来。
你真是孔子的知音啊,孔子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还去拜师,所以孔子能为别人所不能为,所以他成为了万世师表,后世楷模。
3.再读课文,找找孔子的哪些品行让你印象深刻,用波浪线画出来。
①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感受孔子的虚心好学)
②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可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感受孔子的虚心好学。
③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感受孔子的谦虚有礼)(并教写“止”“境”)两个生字。学生写生字,争取一个比一个好。
五.总结课文
总结孔子不畏艰难,谦虚有礼,虚心好学的品行,下节课让我们走进老子。
附课文: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看了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孔子拜师教案的人还看:
1.三年级上册语文《孔子拜师》教案
2.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3.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孔子拜师读后感精选5篇
4.三年级上册语文《盘古开天地》教案
5.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孔子拜师读后感5篇
孔子拜师的故事范文2
《孔子拜师》是三年级上册的教材,这篇课文讲述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这堂课教师由谈话导入,首先提问:“你们知道孔子是谁吗?”学生根据课后资料袋的材料回答后,教师再补充介绍孔子。接着教师让学生快速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几个人,写了他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检查学习情况后,教师再补充介绍老子。随后开始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教师让学生自由读,圈出重点词句,可批注,写出自己的体会。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时,有一个学生说圈出“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这句话,教师马上问:“孔子‘三十岁’还要去拜师,你体会到什么?”没想到班上有个满脸稚气的小男孩抢着说:“我觉得孔子太丢脸了,三十岁了还要去拜师。”教师一下子愣住,慌忙让小男孩坐下,继续按照自己课前预设的教案往下教。这堂课一结束,我就询问那位小男孩,他还是认为孔子三十岁去拜师太丢脸了。望着孩子纯真的样子,我不由地陷入沉思……
上述案例中,教师完全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忽视了课堂的动态生成,未能意识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往往会遭遇一些生成性的问题。我认为把握这些生成性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课前教师对教材的认真钻研,牢记本课的教学要点。例如:《孔子拜师》教学要点之一就是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其次,教师要分析学情,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要进行多种预设,“以学定教”,即关注学生的原始知识情境;最后教师在课堂中“顺学而导”,也就是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学的情况,并根据学情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创造性地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随机应变,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使课堂“无意插柳柳成阴,有心栽花花更发”,呈现出勃勃生机!
此次调研中,我还发现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难有突破,学生古诗难学,教师古诗难教,仍然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为了改变“就诗教诗”的传统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和区骨干教师共同备课,设计了四年级语文上册20课《古诗两首》第二课时的教案,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本节课主要设计两个环节:①观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的多媒体课件,诵读并归纳送别诗的共同特点。②学生自行组织《飞向火星》的活动。
第一环节是根据直观教学原理来设计,赫尔巴特倡导表象力学的统觉原理,作为整个教学的基础。感悟诗句,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因此,我们以儿童已有的经验事实为基础,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平面的诗句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扩大学生已有的表象群。当学生对古诗内涵有了更深层的感悟后,再让学生用“读”来传达自己的感受、作者的情怀。我们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可以看出学生已融入文本,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第二环节根据活动原理和兴趣与自发原理,设计由学生自行组织《飞向火星》活动,活动由两名同学主持。活动设置的场景一是地球人派出代表与小天使告别。地球人派出的六位代表陆续上台与小天使告别。他们朗诵自选的或自己写的送别诗。其中连君小朋友写的送别诗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称赞。(附:《地球送别小天使》 连君 天使从地球来,要往火星去。地球之人,舍不得,挥挥招手,道别去。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接着主持人宣布火箭升空。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观看《飞向太空》录象,教师根据录象讲解杨利伟飞向太空的过程,最后宣布小天使成功到达火星。活动设置的场景二是火星人欢迎地球人。火星人欢迎地球人的诗(词)都是学生自己写的。翁丹枫等同学致欢迎词,表达火星人的良好祝愿,并告诉小天使,他们把心愿写在朵朵白云上,希望地球人看见。接着小天使和宇航员发表演讲,希望与火星人友好相处,并告之此行的目的。
整堂课,孩子们在一个个充满“磁性”的课堂情境里十分愉悦地畅游于古诗词的文化之海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仁爱、充满情趣、充满欢乐的阳光课堂,那一张张由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组成的手抄报,令人耳目一新。
孔子拜师的故事范文3
宋元君半夜梦到有人披头散发,在侧门边窥视,并且说:“我来自名为宰路的深渊,被清江之神派往河伯那里去,但是渔夫余且捉住了我。”元君醒来,叫人占卜此梦,卜者说:“这是神龟啊。”元君说:“有叫余且的渔夫吗?”左右的人说:“有。”元君说:“命令余且来朝见。”第二天,余且入朝。元君问:“你捕到了什么?”余且说:“我网住了一只白龟,直径有五尺长。”元君说:“把你的龟献上来。”
白龟献上之后,元君又想杀它,又想养它,心中犹豫不决,叫人来占卜,卜者说:“杀龟用来占卜,吉利。”于是,元君命人挖去龟肉,用龟甲占卜,七十二次都没有失误。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说:“神龟能够托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渔网。它的智巧能够占卜七十二次没有失误,却不能避开挖肉的祸患。这样看来,智巧有穷尽之时,神妙有不及之处。即使有最高的智巧,也避不开万人的谋害……”
孔子的评论中,让人闻之心惊的是“虽有至知,万人谋之”一语。武侠小说中,没有人可以独自对付武林同盟的人海战术。不论你如何聪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是万人共同对付你?若想躲过这样的灾难,显然需要大智巧。
所谓大智巧,至少要从提高自我修养着手。《庄子・徐无鬼》记载了一只灵巧猴子的故事,可以作为借鉴:
吴王一行人渡过长江,登上一座猴山。群猴看见人来,都惊慌地跑开,逃到丛林中。这时,有一只猴子,从容地攀着树枝跳跃,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的身手。吴王射它,它敏捷地接住来箭。吴王命令左右军士一起迅速连发数箭,它就中箭摔下树而死。吴王回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自以为灵巧,仗着身手敏捷来傲视我,才会落到这样的下场。要引以为戒啊!不要以骄傲的态度对待人啊!”颜不疑就去拜董梧为师,去除骄傲的态度,摒弃享乐,谢绝荣华,三年之后,国人都称赞他。
以上这段故事中的猴子,确实本领高强,但是奈何万箭齐发,无所遁逃,以致死于非命。猴子只有小智巧,那么人呢?吴王最后对颜不疑说的话,显然有警示意味,而颜不疑也立即决定消解自己骄傲的态度,拜师修炼去了。
古代国家设有卜人,是专门负责占卜的官。占卜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周易》占卜。《周易》以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来代表人间的各种复杂处境,并且为每一个卦与爻写下卦辞、爻辞,说明其吉凶悔吝。这一套占卦系统有其灵验之处,但是归结其原理则是强调修德的重要。理由是:有欲望,才会有得失;有得失,才会有吉凶。如果降低欲望,就可以消解得失之心,然后也就不会受制于吉凶之说了。
孔子拜师的故事范文4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从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开始到11月22日或23日结束。你还了解立冬的哪些知识?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立冬的资料最新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
关于立冬的资料1立冬节气注意事项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因此也演变出24个节气。今天主要和大家介绍的是立冬,这个冬日里面的重要的节气之一。
入冬后,就进入了气温降低,同时伴随着气候干燥,皮肤处于收敛状态。就身体而言,此时人体血液大部分集中到皮肤深层;而且皮肤的皮脂腺与汗腺分泌减少,皮肤变得干瘪,缺少弹性,受寒冷刺激易发生冻伤和皲裂。因此,冬季防寒保暖,应遵循“无扰乎阳”的养藏原则,做到“恰如其分”。如果在立冬没有注意穿着问题的话,人们很容易就会生病。因为如果人们衣着过少过薄,既耗阳气,又易感冒;衣着过多过厚,则腠理开泻,阳气得不到潜藏,寒邪容易入侵。
从立冬开始,寒冷气候除了影响皮肤外,还会进而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此时人们需要做的就是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在立冬时节适当多吃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可以达到增加热能的目的。
在进行冬季护肤的同时,需要注意水温的控制,水温不能太热,而且时间不宜过长,在5到10分钟之间是的,否则反而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另外,在沐浴乳方面,应选择无味以及刺激性低的产品,帮助平衡皮肤水分和油分。选择木棉材料的浴巾为佳,避免选用尼龙毛巾,以免损伤到冬季皮肤的角质层。而且泡澡后需尽快擦着皮肤表面水份,否则水份蒸发过后会诱发皮肤更加干燥。
立冬过后,天气逐渐转冷,不少人也深重脑倦,只想待在家中,根本不想走到户外,更不用提参加体育锻炼了。可常言道:“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所以在立冬时候不妨加强体育运动。
关于立冬的资料2立冬养生给孩子喝这9种粥
1、养血健脑:小米红枣粥
功效:红枣和小米营养价值都很高,熬煮成粥可以补气养血、清热除湿、养胃健脾、安神健脑,特别适合身体虚弱、睡眠不好、贫血的孩子食用。
材料:小米、红枣、红糖。
做法:小米清洗后浸泡30分钟;红枣洗净、去核、切小片;将准备好的小米和红枣放入锅中,倒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慢熬煮1小时;待粥煮至粘稠,用勺子不停翻搅,避免糊锅;出锅前10分钟加入少许红糖融化到粥里即可。
2、养肝明目:菠菜猪肝粥
功效:补铁养血、养肝明目,幼儿食用,可以预防贫血、夜盲症,还可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有利于生长发育。不过,猪肝胆固醇含量较高,最多一周食用一次,不可多吃。
材料:猪肝、菠菜、大米、盐。
做法:大米淘洗干净,放入水中泡30分钟;猪肝切成薄片,放在凉水中浸泡去除血水;菠菜洗净切碎备用;将泡好的大米放入锅中加水熬煮成粥;放入猪肝、菠菜搅匀煮至猪肝熟透,加少许盐调味后即可关火。
3、补脾止泻:山药瘦肉粥
功效:滋补脾肾、促进消化、敛汗止泻,非常适合体质虚弱、消化不良、容易腹泻的孩子食用,也是一款非常有效的冬季腹泻食补方子。
材料:铁棍山药、猪肉、大米、盐。
做法:大米淘洗干净放入水中泡30分钟;猪肉洗净切末或小丁;山药去皮、洗净、切小块备用;将泡好的大米放入锅中加清水熬煮成粥,再放入山药块、猪肉末搅匀煮至山药和猪肉熟透;最后加少许盐调味后即可关火。
4、风寒感冒:葱白粳米粥
功效:解表散寒,和胃补中,适用于小儿风寒感冒。
材料:葱白、生姜、大米、白糖。
做法:将葱白摘去外皮,冲洗干净,切段;生姜洗净、去皮、切片;大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将大米倒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加入葱白段、生姜片;再改用小火熬煮成粥;关火前加入少许白糖调味,即可食用。
5、滋阴润燥:鸡蛋蔬菜粥
功效:补肺养血、滋阴润燥、补脾和胃、促进消化,是一道非常有营养的快手早餐粥,非常适合营养不良的孩子食用。
材料:大米、鸡蛋、青菜、盐。
做法:大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煮制成粥;将鸡蛋在碗中搅拌打散,缓慢淋入粥中,边煮边搅拌;再加入切碎的青菜熬煮3~5分钟,起锅前加适量的食盐调味即可。
6、强身健体:胡萝卜牛肉粥
功效:补虚壮健、强筋骨、消水肿、除湿气,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和免疫力的补益佳品。
材料:牛肉、胡萝卜、大米、盐。
做法:胡萝卜洗净去皮,切成碎末;牛肉洗净后用清水泡20分钟,再剁成肉末;大米洗净放入砂锅,加清水大火煮开,转小火熬制;待粥煮至浓稠时,放入胡萝卜、牛肉,大火煮开,小火熬15分钟即可;出锅前加少许食盐调味。
7、明目补锌:南瓜玉米粥
功效:补中益气、补钙补锌、明目护眼,非常适合长时间用眼过度或视力疲劳的孩子食用。
材料:南瓜、甜玉米、大米(或小米)。
做法:南瓜洗净、去皮、切小块;玉米洗净,剥出玉米粒备用;大米(或小米)淘洗干净后浸泡半个小时,倒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开;放入南瓜块和玉米粒转小火熬煮45分钟;待粥煮至粘稠即可。
8、清热养血:红豆花生粥
功效: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和B族维生素,有清热、养胃、养血的功效,特别适合儿童食用。
材料:红豆、花生、大米、冰糖。
做法:红豆、花生仁洗净,用冷水浸泡回软;大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锅中加入水,放入红豆、花生仁、大米,旺火煮沸后,再改用小火慢熬至成粥;出锅前加少许冰糖调味即可。
9、补钙健骨:海鲜粥
功效:增强钙质,富含多种微量元素,鲜香诱人,有开胃的功效。无胃口的小孩,可用这几种鲜物的美味激发胃口。
配料:2小颗瑶柱+牡蛎干一个+大虾一只。
做法:将牡蛎和大虾切成小块,将配料煲至软糯出味,再加入面或米煮熟即可。如果孩子消化不好,可以将瑶柱、大虾、牡蛎剁成糊状,再与面或者米一起煲。
关于立冬的资料3立冬节气食谱
立冬补冬,不可盲目“进补”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接下来推荐几款立冬食谱:
葛根鲫鱼汤取葛根250克,鲫鱼一条约500克,生姜50克,将鲫鱼放在锅中煎至两面微黄泛香,再加入洗净切块的葛根和生姜,加水8碗,煲一个小时左右。有清热、生津、补中的功效。
立冬喝热粥也是养生的一个好选择。如吃“腊八粥”有助于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小麦粥有养心除烦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养阴、萝卜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养阴固精、茯苓粥可健脾养胃、大枣粥可益气养阴等等。
姜母鸭,把中药放入纱布包里,再将炒好的姜条,鸭块放入冷水锅内,倒入米酒,放入中药包,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约1小时,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
羊肉有较好的滋补作用,是冬季重要的肉类品之一。葱爆羊肉,是立冬一道经典菜肴。羊肉提前用清水浸泡出血水,再用厨房纸或消毒毛巾挤干水分,踢去筋膜,顶刀切成大薄片。大蒜切成末,大葱斜切成约5cm长的片,锅热后加入2大勺食用油,烧至7成热时,下入羊肉,迅速滑炒至羊肉变色,立即盛出控油备用。下入羊肉,同时调入白糖和料酒,转大火,迅速煸炒均匀。
关于立冬的资料4立冬节气的养生知识
立冬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阴气盛极,阳气潜藏,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因此这节气养生皆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此时的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每逢这天,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海味,说是这样进入了冬季,才能抵御寒冷的侵袭。
专家表示,冬季气温过低,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就必须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以产生更多的能量,适应机体的需要,所以必须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初冬时节是心血管病的高发期,这个时候要多吃清润甘酸的食物,不宜多吃麻辣类的火锅。比如饮食中适当多吃些醋,能起到软化血管、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水为阴气之源。因此,冬季宜多喝温水,养阴的同时还可以润燥。冬季晨练时间可以适当推迟,,户外活动应选择在上午9时半以后到下午4时之前进行最为适宜。出汗过多既损伤人体之“阴”,又耗心阳,因此,在冬季锻炼身体,要防止运动过度,避免大汗淋漓,以身体微热为度。
关于立冬的资料5立冬习俗
冬泳
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拜师
冬季里,好多村庄都举行拜师活动,是学生拜望老师的季节。入冬后城镇乡村学校的学董(学校管理人员),领上家长和学生,端上方盘(盘中放四碟菜、一壶酒、一只酒杯),提着果品和点心到学校去慰问老师,叫做“拜师”。
有些老师人家,在立冬或冬至这天,像过大事一样,设宴招待前来拜师的学生。在庭房挂孔子像,上书“大哉至圣先师孔子”。学生在孔子像前行脆拜礼,口念:“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孰如孔子!”然后学生向老师请安,礼毕,学生分头在老师家中做一些家务活。
冬学
冬天夜里最长,而且又是农闲季节,在这个季节办“冬学”是的时间。
冬学非正规教育,有各种性质:如“识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于扫盲;“训练班”招收有一定专长的人,进行专业知识训练,培养人材;“普通_”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冬学的校址,多设在庙宇或公房里。教员主要聘请本村或外村里人承担,适当的给予报酬。
祭祖祭天
旧时,立冬这天,人们还要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即便再忙的农人也要在家休息一天,杀鸡宰羊,准备时令佳品,一方面祭祀祖先,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祭祀苍天,感谢上天恩赐的丰年,并祈求上天赐给来岁风调雨顺;而祭祀仪式后的酒食也可让辛苦一年的农人,好好犒赏一下自己。
烧香
满族有烧香的习俗。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汉八旗的祭祀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烧荤香”5—7天,在操办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
吃饺子
北方有立冬吃饺子的风俗。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代人延续着这一古老习俗。
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
孔子拜师的故事范文5
一、读说结合,在说话中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会写不会说”和“会说不会写”的学生。据笔者的调查,学生之所以“会写但不会说”,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是胆小。有的学生在私下和同学讨论时,很能说;可是一旦站在众人面前,可能说得就会很少。这一方面是心理素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语言组织能力的问题,学生可能有一些观点,但是还没有完全想好,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表达。再者就是学生平时积累的有关信息太少,从而导致心理紧张,忘记已经想好的话。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锻炼学生的胆量,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理清要表达的先后顺序,提高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是说,一堂课不仅要让学生读,还要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感悟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也可以是肢体的。这种表达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年级特点有所针对地安排。
二、图文结合,在想象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比较喜欢听故事,而低年级的课文中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且都是文章的主干。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景,达到师生共情,让阅读在想象中更上一层楼。例如在教学《小鹰学飞》时,笔者先让学生看图:图中画了什么?小鹰是怎么飞到了大树上面,怎么飞到了大山上空,怎么飞得很高了却还在抬头看白云上面的鹰呢?同时让学生体验小鹰那种不断进取、坚持不懈的坚强精神,了解“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有志者,事竟成”的真实含义,让学生在图文结合的阅读中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通过图文转换,可以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让阅读达到质的飞跃。
三、读思结合,在感悟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感悟不到文章的真谛的。学生之间由于生活的背景和经历各不相同,对文章内容的体验也不尽相同。要使学生达到共同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鼓励体验丰富、感悟良多的学生动情朗读,让学生的心灵达到共鸣,以读代讲,以读代思,读中来感悟。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指导学生形成读书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指明正确的方向。例如,笔者在教学《孔子拜师》时,就让学生自己先反复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孔子拜到老师了吗?他是怎么拜到老师的?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得十分认真,因为他们都想知道孔子到底拜到老师了吗,他是如何拜到老师的。在自由讨论的时候,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适当地加以引导,让他们思考孔子拜师的艰辛,同时把自己的感悟发表出来。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大大提高,便会养成阅读思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习惯,从而在感悟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
四、读演结合,教师巧用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富有童趣,可以通过表演来诠释和理解。斯霞老师说过:“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很沉。”教师要充分指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充满情趣的表演来表现文章,化难为易,使其重点突出,突破难点,从而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所富含的意义。如教学《狼和小羊》时,笔者让学生自己预先准备好狼和小羊的头饰,上课时同桌对照课文,自编自演,加深理解。如此,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了狼和小羊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形象。由于学生的表现欲望特别强,模仿能力也特别强,所以在教师范读时,应做好领头羊,发挥指导作用。
五、读画结合,在动手中提高阅读能力
孔子拜师的故事范文6
2000多年前,一代圣人孔子出生在曲阜,并从这里开始传道授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人之一。在过去的2000多年里,依托孔子而产生的许多物件,后来都演化成了珍宝,最出名的就是楷雕、碑帖、尼山砚。
楷雕最早发端是在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子贡用楷木雕刻出孔子及其夫人的圆雕坐像;碑帖主要依托孔府、孔庙、孔林的碑刻而生;尼山砚所用的石料,直接出自孔子的诞生地――尼山。
只是现在,三宝各自面临不同的问题,首先,楷雕的原料直接选自孔林中已经死亡的楷树,但目前孔林中的楷木仅存400余株;其次,为了保护那些珍贵的碑刻,文物部门已经禁止在碑上捶拓帖片;此外,随着尼山砚石料越来越少,政府禁止开采尼山石……于是,“曲阜三宝”变得愈发珍贵,做工精美的楷雕制品、过去拓印的著名碑帖的原版、真正的尼山石砚台,都已经成为稀世珍宝……
楷雕:
原材料仅存400株
楷雕的诞生和孔子的弟子子贡有关。当年,子贡为孔子守墓,十分怀念老师,就用自己种植的楷木,按照自己印象中老师与师母的模样雕刻出雕像。让子贡没想到的是,他当时用来怀念老师的随手之作,却在后来的几千年里发展成为了一门令人惊叹的技艺。
西汉年间,汉高祖刘邦游孔庙,看到孔子的九世孙孔腾拄着一根用楷木雕刻,状似龙蛇的手杖,于是嘉许他说:“不忘祖德,可谓孝矣!”从此,楷木雕成为人们纷纷效仿的对象,此后楷木雕制的手杖和如意,也成为孔府象征吉祥如意的礼品,经常被进贡给朝廷。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山东巡抚给慈禧太后的寿礼,就是用曲阜楷木雕制的一根手杖和两支如意,它们通体雕花精美,头部为灵芝祥云状,被慈禧太后称为绝技。民国时期,曲阜楷雕还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
说起楷雕的悠久历史,曲阜楷雕第五代传人颜景新犹如亲历,他说:“楷树俗称黄连木,其中,雌楷树质地柔韧,纹理细密、久藏不腐,最适合用于雕刻。”但是要学好这门技艺,显然也并非一日之功。
出生楷雕世家的颜景新,自幼丧父,11岁时就不得不辍学,跟随祖父学习楷雕手艺。一年后,祖父病重去世,临终前把他托付给自己的好友――楷雕艺人杨玉田,让他继续拜师学习。为了学习雕刻与打磨技法,颜景新练习得手都肿了,有时汗水染黑了楷木,他还得继续打磨出楷木的原色。颜景新说:“楷木就是这样,你磨它,它也磨你,这是磨炼你的意志。”当初,他花了10天时间,才完成了第一件楷雕作品――龙头拐杖。
22岁那年,由于雕刻技艺突出,颜景新被调到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室,专攻木雕造型设计制作。在那里,他接触到了西方绘画和雕塑知识,于是将其融入到了作品里,使其雕刻技艺产生了质的飞跃,他因此先后多次参加国内外美术展并且获奖。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颜景新所在的工厂收购了一根1米多长的楷木树根,一直闲置在仓库里,大家都觉得这是一根没用的根材。但是,颜景新却独具匠心,以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为蓝本,创作出了高约1米的《至圣先师――孔子》雕像。在这尊雕像上,孔子的身体与衣服巧妙地依树根的自然纹理而下,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这件作品在1981年香港首届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引起轰动,被香港一位收藏家收藏。
如今,颜景新年岁已高,很为这门技艺的传承苦恼:楷雕对于雕刻师的耐性、审美和灵性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人难以胜任。他自己也说:“我选择继承人非常严格,年轻人要耐得住寂寞。”因此,他并没有收到满意的弟子,无奈之下,只好像祖辈一样,将自己的三儿子颜世伟作为继承人。
颜景新最担忧的事情,其实是原材料的急剧减少。楷雕的原料直接选自孔林中已经死亡的楷树,但由于孔林的地位特殊,即使是死亡的楷树也必须经省级文物部门批准才可使用。一般楷木要50年才能成材,100多年后才有可能自然死亡,而目前孔林中的楷木仅存400多株,用一株少一株,所以曲阜的艺人们往往把取自孔林的楷树看得比黄金还要珍贵……
碑帖:
5000块碑刻上的书法大全
2013年初夏的一天,上午11点,烈日当头。孔府内的一块清代石碑前,一位皮肤黝黑,身材不高的汉子正将一大张泡湿的宣纸覆在石碑表面,然后敲打宣纸、晾纸、上墨,一番有条不紊的忙碌后,一张精美的拓片便制作成功了,做出拓片的人就是拓工翟建国。
曲阜是孔子故里,人文兴盛,由于几千年的积累,留存的碑刻极多。据统计,曲阜保存有自西汉以来的历代碑刻5000余块,碑刻种类约1000多种,主要集中在孔府、孔庙、孔林、颜庙等处。这也为曲阜人拓印碑帖提供了绝佳的来源,长期积累下来,曲阜已成为我国碑帖的三大产地之一,甚至形成了以此为业的一群人――拓工。
曲阜碑帖,在当地俗称“黑老虎”,书体有真、草、隶、篆、行、楷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因此,曲阜碑帖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它们不仅是传统书法艺术的重要摹本,还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稀有资料。然而,碑刻常在,好的拓工却难求。作为在这一行干了十几年的老工匠,翟建国经验丰富,他的拓本向来以字迹清晰、黑白明润、边真边齐而著称,是拓本中难得一见的“精拓”。
曲阜碑帖的种类繁多,有拓片和裱本两种,拓碑的技法主要是扑拓和擦拓两种,无论用料还是手法都十分讲究。翟建国少年时就跟随师傅学习拓印,对于纸张和墨性的把握非常到位。
翟建国拓印,要求宣纸细薄、纯白、韧性好,不渗墨;墨要求不腐,不遭虫蛀。拓碑时,他把湿纸铺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并用力刷,使纸紧覆凹处,再用鬃制打刷有顺序地砸一遍,如果石刻坚固,纸上要垫毛毡,然后用木锤涂敲,使笔道细微处清晰。往纸上擦墨时,手法要灵巧,墨不能浸透纸背,要使碑文黑白分明。
翟建国说:“干这行,既要有耐心,又得知道轻重,手上的力道一旦重浊了,就很容易粘着,轻了又不够透润,上墨的时候往往要刷很多遍,三四遍算是纯熟的了。”夏天天气热时,他拓印碑刻经常会汗流浃背,但是得忍着,因为每一道工序都要求严格,来不得一丝马虎。
不过,拓印行业也面临着挑战,翟建国说:“这行要求多,赚钱又少,还辛苦,年轻人都不爱干这个了”。而文物部门为保护一些珍贵的碑刻,已经不准在这些碑上捶拓帖片了。因此,很多过去拓印的著名碑帖的原版,已成为稀世珍宝,拓工们也面临着可拓印的碑刻逐渐减少的窘境。“现在技术发达了,据说已经不用手工,用电子扫描就可以做出碑帖了。”翟建国说着某项他不知道的高科技,话里略微有些遗憾……
尼山砚:
中国儒家第一砚
尼山是孔子诞生的地方,距离曲阜城区39公里,海拔仅340米。孔子成为圣人,被封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后,尼山也跟着名扬天下。尼山中盛产一种夹在青石岩层中的桔黄色石块,石质坚细精腻,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是制砚的绝好材料,做出来的砚台被称为“中国儒家第一砚”。
尼山脚下的小村里,男女老少都喜欢舞锤弄凿,是远近闻名的石雕村,不少村民都靠着经营尼山砚为生,“琢砚堂”堂主刘长城正是其中之一。刘长城从小耳濡目染,对石雕很感兴趣。16岁那年,他开始学习石像雕刻手艺。后来接触到儒家文化,刘长城深深地为孔子这位和自己诞生在同一地方的圣人所折服,萌生了以石砚的形式记录儒家思想、展现孔子足迹的想法。
学习制砚的过程是艰苦的,当同龄人上学读书或者赚钱养家时,他却只能对着一块又一块石头,没日没夜地敲打,手上都不知道开过多少道口子,结的老茧一层比一层厚。不过,他从来不觉得这些有什么,刘长城说:“人无论做什么事,想要成功,身上都要具备两种动物的品性――首先是老黄牛的勤恳付出,不怕苦,不怕累;二是骆驼的耐性,一步一个脚印儿坚持下去。”
过去雕工制作尼山砚,就是用从尼山采来的石料,打磨平,顺着石料的自然形状稍作加工,刻上“尼山砚”几个字即成。但刘长城想得不一样,他要把自己家乡的儒学、道德刻在石头上。还是上学的时候,刘长城就在孔子诞生的夫子洞下面的沟里弄到一块石头,后来经过十几年酝酿构思,刻了一年多,终于刻成了长63厘米,宽53厘米的巨型砚台,上面雕刻的是孔子周游列国故事和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相关的情景, 被称为“曲阜第一砚”而载入曲阜史志。
因为没有经过系统的艺术理论学习,刘长城反而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完全从自己内心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2001年,刘长城耗时两个月,借鉴明代雕刻龙的技艺,参考清代的图腾,精雕细刻出一方长宽各70厘米的巨型石砚――“二龙戏珠”,这方古朴庄重的砚台,既有透雕,又有浮雕,还有线雕,形象逼真生动,画面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