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北大荒的秋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北大荒的秋天范文1
关键词:写景;特点;顺序;美
语文教师都要求在明确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环节。不同类型的文章,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有侧重点的。写景类文章,在教学中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欣赏景物的美或者是景物自身的特点上。所以在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品读景物的美和语言文字的美上。
一、抓住写景文章的特点进行教学
写景的文章在教学的时候,要紧紧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了解景物特点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年级上册三篇写景的文章分别是《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读完《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给人的感觉是美的。《北大荒的秋天》分别从天空、小河、原野这三方面来形容北大荒的美,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这篇课文的中心句。原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这句话来写的。接着我引导学生选择自己觉得最美的地方读一读,并且说一说美在哪里。整个教学始终围绕着感悟“北大荒秋天”的美上。而《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主要是写拉萨天空的“蓝”,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始终抓住拉萨天空的“蓝”展开教学。只是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拉萨天空的蓝。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拉萨天空的“蓝”。
二、按照一定的教学顺序展开教学
(一)整体感悟景物的特点
在教学第二课时,设计的环节是多种多样的。而我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整体感悟景物的特点。就比如《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我在复习导入的时候,引导学生整体感悟北大荒秋天的美,提出了“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学生交流之后,顺势在多媒体上出示这句话,引导学生读一读,读出北大荒秋天的特点:“美”。在教学《西湖》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整体感悟西湖的美,我便出示一些西湖美景的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西湖的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对西湖的印象,从而整体感悟西湖的美。而《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更需要图片、视频和音乐的渲染,因为我们班的学生都是生活在城镇上,这里工厂很多,根本看不到很蓝的天空,所以在教学《拉萨的天空》的时候,我出示了一段拉萨天空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仿佛跟随着他们的脚步,一起来到了,去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情景交融,学生自然而然会表达出拉萨天空的“蓝”。
(二)明确描写的景物
既然是写景物的文章,所以在学习这类文章的时候,必定要明确这篇课文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对于这些景物进行品读感悟。就比如《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写了三处景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三处景物。整体感悟北大荒秋天的美,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么课文中从哪些景物可以看出北大荒秋天很美呢?于是学生就会去了解课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最终找到了天空、小河、原野这三处景物。在教学《西湖》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这篇课文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不像《北大荒的秋天》一样分成三小节来写。所以在寻找《西湖》这篇课文的景物时,要引导学生一个个小节地寻找。经过查找,学生找到了第二小节描写的西湖的山,西湖的湖,第三小节描写的西湖的堤和西湖的岛,第四小节描写的月光下的西湖。
(三)了解作者观察景物的顺序
在了解了景物特点之后,在具体感悟景物美的时候要了解作者观察景物的顺序,教学《北大荒的秋天》第四小节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感受了小河的清澈见底之后,让我们放眼远眺,来到北大荒的原野上去瞧一瞧。从“放眼远眺”这个词语让学生了解作者是从近处往远处看的。整个教学环节思路十分清晰。在教学《西湖》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自己去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体现“由辅到放”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第二小节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抓住“放眼远眺”“湖的南北西”来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到近、由四周到中间的。
(四)让学生读句子,展开想象,展现具体的、生动的景物,从而感受景物的特点
北大荒的秋天范文2
一、以情激情,心理相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要调动学生的情感,首先教师自己必须先“动情”,要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要善于通过自身丰富的表情和情真意切的语言等,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每一个学生进行“辐射”,以情激情。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时,其中有个环节可以这样设计:教师先出示有关北大荒的景色秀丽的图片,接着就激情导入: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引出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对于北大荒的秋天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然后教师范读课文,把那美丽的北大荒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和声情并茂的语调表达的淋漓尽致,引领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接着教师便可放手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开始自学:围绕“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天空一碧如洗;绚丽的晚霞令人陶醉;小河清澈见底;原野热闹非凡。最后利用多媒体演示:北大荒秋天的美丽景色,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进一步体会北大荒秋天的美,学生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语文课标实验教材所选入的文本都是一些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富于人情味的好文章。作为语文老师,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让学生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心灵的碰撞,形成强烈的共鸣,这就是“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因此,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
二、品词析句,思中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将朗读感悟作为主线推进。无论是全篇课文还是某一段落,我们都可以从读入手,以读为主来组织教学。特别是文中有一些重点词语,这些词语就是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吃透了文本,才可能引领学生深入学习文本,理解文本的真正内涵。例如:在教学《槐乡五月》这篇课文时,我紧紧抓住最后一小节:“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句展开教学。在教学第一部分“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的时候:我先以图片激情,让学生感受槐乡的花洁白而美丽,继而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美美地读一读。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句和同学分享。如:清香、醇香、浓香这三个词所描写的香味程度不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了让学生感悟到这三种不同的香味,我就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到入情处,配上音乐。学生通过朗读,然后感悟到:槐花的美和香,令人陶醉。在教学第二部分“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时,我又抓住了“飘”和“塞”这两个字,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感悟,学生在我的引领下,反复朗读感受到小姑娘和小小子的快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品读重点字、词,有助于他们自主感悟。教师以导读代讲代问,学生以读代听代答,以读书促思促悟,即通过准确到位的朗读来感悟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感悟事物事理。
三、句式训练,读中练写
语言训练要力求体现语句的情意美,就应该通过朗读感悟来悟出句式,巧妙设练,以求语言训练之浓浓情意。我在执教《庐山的云雾》一文时,首先对于2、3两个自然段从结构上让学生认识到:总――分的结构方式。继而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这样的写法是为了突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这两个特点。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有所感悟,对于语言中的比喻和排比的用法也深有感触,这样的描写句式工整,有利于学生模仿。例如:第二小节把庐山的云雾比作:绒帽、玉带、大海、天幕。多美呀!学生在我的引领下也学着用美美的语调朗读,有的还摇头晃脑,颇有情致。利用这个契机,我又让学生进行了关键的句式练习:公园里一年四季都很美。……!接着让学生继续写下去,学生仿写的很具体。语言文字的咀嚼已经成为语文课的切入口,但是句式的训练又不可缺少,让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学过的语言,这才是语文学习的关键。
四、课后拓展, 读中延伸
在教学完《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我启发学生思考:此时此刻,我们心中涌动着爱的暖流,有多少话想说出来,请把你心中的感动、感激、感怀写下来。可以对文中母亲说,可以对自己的母亲说,也可以对普天下所有的母亲说;可以是一句话、一句祝福、一句感谢、一个问候、一首诗……(配乐《烛光里的妈妈》 学生在柔和的乐曲中写话)学生在音乐声中,笔尖的爱在轻轻地流淌。在交流中,很多学生都做到了声情并茂地朗诵那一份特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具有供人想象驰骋的知识空间。而小学生爱追根求源,课文阅读后,他们总会牵挂着文中的事情,惦记着文中的人物。根据学生上述心理,在课文阅读后,引导探究,启发想象,延伸课文,可让学生在情节的延伸和课文的拓展中,加深对语文内涵和语言感情的感悟。因此我们不仅要想法把学生引向广泛的课内外阅读,引向广阔的知识天地,引向丰富的情感世界,而且要把握科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系,调动学生去积累,让它作为语文解读的原始材料。
北大荒的秋天范文3
关键词 学生视角 教材分析 惯性思维
由于惯性思维使然和教育出发点的错位,教师在面对教材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文本所要表达的意图是什么?编者安排此课文的初衷是什么?国家要求我们教育取向是什么……诚然,这一切都是教师在教材分析时不可避免要回答的问题,但是却忽略了:学生需要什么?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学生在学习这个文本时会得到什么?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生命的成长。为此,应重新审视、定位教育的出发点以学生学习的视角看教材分析。
一、紧扣“学什么”,看教材“写什么”
“学什么”不仅是我们教师教学时要面对的问题,更是学生学习时需要明确的问题。据建构主义理论观点,学习者只有明确了“学什么”这个问题,才能产生出学习的指向,才能建构、顺化自己的知识体系。离开了“学什么”,学生的学习就会被动地进行,就无法在有效时间内顺化自己的知识架构。因此,作为教学实施者,首先应从学生“学什么”的视角出发,来找寻教材文本“写什么”的问题。否则,教学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身在庐山深处而不知所踪之困惑,也使得学生整天埋头苦学而不知所以然。
分析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的《北大荒的秋天》时,首先应撇开“我要教什么,我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的思路,而应该循着学生的视角,慢慢理清学生需要“学什么”,然后基于学生这些“学什么”的话题进入教材。就《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学生“学什么”呢?我想首先应该是读准、读通这个文本。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接触一个全新的文本时,迫切需要扫除文本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了解的理……这些都是学生的“学什么”,基于学生的需要,再来分析教材“写什么”,哪些字词学生容易读错,哪些词语学生不知其意,哪些道理学生不甚明了。当我们总是基于学生的这样需要来分析教材,学生定会学到他们想学到的知识,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抓住“怎样学”,看教材“怎么写”
“怎样学”是一个非常具有个性的行为。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每一个群体都有着与其他群体不一样的学习行为——诸如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正是这些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才形成了各具个性的学习个体。”然而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几乎是“被动的”,教师常以己之力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咬文嚼字,进行着支离破碎的分析,最终筋疲力尽、不知所踪。为此,应摒弃越俎代庖式的做法,从学生“怎样学”的视角分析教材是“怎么写的”话题,力求让教学行为成为助推学生学习的推进器,力求让学生在教学里形成非常“自我”的能力体系。
当教师明白学生要从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的《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里“学什么”的问题后,就要进一步循着他们的视角,看他们如何解决这些“学什么”问题,比如学生要解决“课文梗概”时,他们不可能通读课文就能归纳出课文梗概,更多的是通过一节一节的疏通,然后逐步归纳课文的大概内容。此时,教师在研读课文时,应基于学生的这种视角,考虑课文是如何呈现北大荒秋天之美的?是从哪几个角度呈现的?哪个角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如何让学生从课文语言整合出文本的梗概?当教师以这样的视角进行分析教材时,学生定会学得轻松,学得自然。
三、围绕“为什么学”,看教材“为什么写”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只学习不思考,就会因迷茫而无所收获。也可以这样说,当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时,也会因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学”而迷茫,也会因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学”而陷入人生苦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感受到学生潜意识中的疑问,“为什么要学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可不是我喜欢的那种。”“为什么要这样学,我觉得有更好的方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渐渐地养成“随遇而安”的心态,渐渐失去了“为什么学”的原始冲动,也失去了生命最本真的东西——自我。为此,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应更多地基于学生的视角,努力地从学生的“自我”出发,努力地找寻教材让学生“为什么学”的理由。
北大荒的秋天范文4
一、优化语言,活跃课堂氛围
课文课堂离不开师生言语和表情的交流。教师的神态举止可以传递信息,沟通师生的感情。实践证明,教师亲切的目光,阳光般的微笑,会给学生温暖、自信,有利于营造和谐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爱上这个老师讲的课。通过恰到好处的手势动作,能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会增加表达的效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课堂上教师准确,通俗,鲜明,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能调动学生思维,使之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教师语调的抑扬顿挫,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会让学生感觉轻松、愉快。因此,教师只有不断锤炼课堂的语言和表情,才能打破课堂的沉闷、乏味,营造出民主、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运用情境教学,从语文教材挖掘趣味的所在。教学《三袋麦子》一文时,我让学生准备了小猪、小牛、小猴的头饰,讲读完课文后,请几名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学生将小猪的憨厚可爱、小牛的节俭、小猴的聪明表演得惟妙惟肖,并大胆想象了来年的场景,台上台下笑声一片。学生从中熟读了文本,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启迪了心智。
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时,我先让学生一边听多媒体图文并茂的配乐朗诵,一边想象北大荒秋天的美丽富饶,使北大荒在他们心目中有个总体印象。再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进一步体会北大荒的美。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抓住“一碧如洗”“清澈见底”“热闹非凡”“沉甸甸”等词语,想象天空的蓝、小河的清、悦耳的声响,庄稼的丰收,物产的丰富,理解作者用词的精确,体会人们的喜悦自豪之情。最后,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品味北大荒的美丽、迷人,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沉浸在北大荒美丽的画卷之中。
三、引导质疑,组织合作探究
“疑”源于思,它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思维活动始于发现问题。它是对一些问题产生了渴望了解或解决的需要后才开始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启发学生多疑多问,进而开拓学生思路。
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初读课题,让学生大胆提问题,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有的说:“衣袋里为什么装的是昆虫,而不是其他东西?”有的说:“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目?”……看到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于是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进一步理解感悟,从文本中找到了部分答案。对于文中的重点问题“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目?”学生一时想不到要点上,老师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探究,小组探究气氛热烈,你一言,我一语,阐述自己的看法,老师再把小组意见综合,慨括出以此为题的目的:课题已成为法布尔对昆虫痴迷、喜爱的特征,可以充分表现他对昆虫的痴迷程度。课结束了,有学生还问老师:“我们这儿为什么没有这么多虫子?”老师笑着告诉他,正是生活环境的不同,才造就了昆虫学家法布尔。
四、尊重学生,弘扬个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学生个体有差异,有智力好的,有智力平平的,有善于讲话的,有沉默寡言的,有体格健壮的,有身材瘦小的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平等对待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提出难易适度不同的问题,开展各项兴趣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学生在学习中不乏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并不一定都是正确、合理的,这时教师不应用严厉苛刻的话语来批评,而应该把这些批评的话转变成“你很聪明,如何再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又会是什么呢。”“你的想法真独特!”等鼓励的话,引导学生往合理的思路去理解。记得有一位赵老师让班里有一个年龄最大,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用“相信”造句,她造的句子是:我相信石头会开花。他的造句让全班同学笑成一团,可是赵老师却亲切地抚摸着她的脑袋说:“你造的句子最好。”全班同学都不服气。一个月后,赵老师把一块开着小花满是窟窿眼儿的石头拿进课堂,让同学们见证了那个学生的造句。从此,那个学生受到激励,愉快地度过了天真烂漫的小学时光,长大成了一位很有名气的童话作家。多年以后,谈及往事,她总是深深感激慧心的赵老师。一个教学有方的老师,让学生相信奇迹会诞生,也一定会照亮一个个精彩的人生。
北大荒的秋天范文5
一、在阅读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德育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课文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家庭、历史、自然等,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是多角度、多侧面的,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将德育渗透其间,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写景的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这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北大荒的秋天的基础上。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学生在说和读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北大荒的秋天美,美在它的天空和小河,美在它有丰富的物产。他们都被深深地陶醉了,并为祖国有这样的地方而感到自豪。教学写人的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进行品析,在品析的过程中了解人物。如教学《向命运挑战》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霍金特点的词“坚强”。然后让学生找出表现桑兰坚强的句子,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通过对这些描写霍金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的品析,学生感受到了霍金面对困难时那种坚强乐观的精神,也明白了自己今后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该怎么做。教学说理的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析理明理。如学习《蒲公英》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小种子的做法和由此带来的不同结果和原因。然后让学生列举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例子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通过讨论,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明白了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要听从长辈的正确教导。
二、在作文指导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是学生思想的表达,生活的写照。它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为教育帮助学生打下基础。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作文的德育功能,在作文指导中渗透德育教育,做到练笔和育人和谐统一。如我班的张某做事马虎,不讲卫生,一次,他写了作文《我的好朋友》,文章选取了好朋友陶某的几件真实的小事,表现了陶某爱清洁,讲卫生,做事细心的优秀品质。文章内容具体,写得十分出色。我在作文评语中写道:“你的作文写得真好,你有这样的朋友,老师真为你高兴。如果你也能像陶某一样爱清洁,讲卫生,做事认真细心,你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喜欢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会更多。”看了这段评语后,张某变了。变得爱清洁了,做事也不像以前那样马马虎虎了。
另外,学生正处于成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多,由此所产生的困惑也越多,因而情绪极不稳定,一次挫折,可以使他情绪一落千丈。所以,在作文指导中渗透德育教育,及时因势利导,把他们迅速引上正路。例如我班的顾某,关心集体,热心公务。要求同学很严,当然自己难免也有某些缺点。在一次班干部竞选中,他落选了,觉得很委屈,情绪低落,他把这种情绪写在作文中,我看后,在批语中写道:“你的成绩有目共睹。老师欣赏你,同学感激你。只要你扬长避短,继续努力,你一定能重新赢得同学们的信任。”他看到我的批语后,露出了笑容,又恢复了以往的干劲,严于律己,终于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
三、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北大荒的秋天范文6
一、在朗读中感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让学生在变化训练中体会朗读的快乐。我教学《二泉映月》一课,在指导学生的朗读时,将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因为阿炳的悲惨命运就体现在他的这首二胡曲中,学生从音乐中能体会到阿炳深沉的呼唤,伤心的哭泣,倔强的呐喊……配乐朗读就能读出阿炳的内心感受,使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语感。再如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我主要采用范读的形式,先调动自身的情感,再引发、调动学生的情绪,在老师那饱含深情的范读下,他们仿佛看到了在忍受着不打麻药的剧痛,数着医生的刀数,竟然抓破了崭新的床单,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对的敬佩。教师的范读可以给学生的朗读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在赏读中领悟语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饱含着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思想道德观念。学习这些文章对培养语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文章应该精读,但不能面面俱到,应该抓住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赏读,领会遣词造句之精妙,学习其语言规律,增强语感。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学生对北大荒这个地方的了解是陌生的,如仅靠教师的介绍,学生感受到的北大荒秋天的美丽也是肤浅的,如果我们能抓住文中的一些优美语句让学生赏读,就能很快地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中。文中有一段对天空中流云的描写: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教师指导学生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去赏读流云的美,进一步体会北大荒的秋天因天空中流云的美而变得更加美丽。《推敲》一课中诗人贾岛也在不停地斟酌诗句中的字眼,“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经过诗人韩愈的指点,昀后还是觉得用“敲”好,因为“敲”字能表现友人的礼貌,更能衬托月夜的宁静。正如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三、在积累中体味语感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写作技巧、语言运用都十分典型。因此,要求学生将那些感受较深的,精彩的有价值的语段或句子进行摘抄,并加以点评。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语言积累方法如《九寨沟》中对九寨沟周围美丽景色的描写部分写得很美,课堂学习时学生很积极,印象颇深,但是过一段时间就会忘了这些精彩的语言。如果经过摘抄,再加上批注,印象会更深刻。如果坚持摘抄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可以积累一些好的词句,而且有助于形成敏锐的语言感悟力。
阅读中语感的培养只靠课堂,只限课文中摘抄的语句是不够的。还要重视阅读的拓展延伸,扩大读书的范围,把学生的读引向深入。在教学中除了紧紧抓住多读、多背、多记,发挥好教材的示范作用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我介绍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去感受施耐庵对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去体味《水浒传。的语言魅力。
四、在想象中深化语感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想象是思维重要的表现形式,所以语感与想象是紧密联系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言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含蓄性。我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总喜欢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如《海伦・凯勒》一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词语描写,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海伦付出的艰辛努力,从而体会她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此外,也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遭受到了和海伦一样的悲惨命运,是不是也会像海伦一样,不分昼夜,拼命地摸读盲文,直到手指头都摸出了血呢?这样通过想象、对比,感悟课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从中培养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