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由之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必由之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必由之路范文1

关键词:灌区发展;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我市地处黑龙港流域的边缘,决定了我市的地下水资源有全淡区,微咸水区及咸水区。在我市951平方公里的面积中,全淡区占540平方公里,微咸水及咸水区占411平方公里。处在全淡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易开采。地处微咸水及咸水区的地下淡水资源补给困难,开采较难,且水量不足,为井渠双灌区。现在,我市的渠灌面积都处在该区域。

我市的灌区概况,我市灌区属于石津灌区的一部分。1977年以前我市灌区属于石津灌区管理局直接管理,为地上渠是自流灌溉。而1977年我市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对耕地进行了划方,将原来的地上渠毁掉,重新规划开挖新渠,将原来排灌分离的灌溉模式自流灌溉,变成了排灌一条沟,管理方式也就由原来的省石津灌区管理局管理变成了由辛集市自己管理。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灌溉用水基本上相当于福利用水,水价低,用水都是以生产队为单位,水费都是以生产队为单位支付,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条件下,靠行政命令放水收费,用水与交费的矛盾并不明显。但随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体制也由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用水主体也由生产队为单位,变成了一家一户为单位。水也由“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观念转变到淡水资源成为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水价一路攀升。群众用水费由原来村集体负担,群众免费用水,一直发展到村集体负担不起高额水费,村集体向各家各户收取水费,这时就出现了水费收取困难,发展到收不上水费来,村里不要水,该村停灌。这样灌溉面积开始萎缩,而且该村一旦停灌,造成斗渠被埋,群众处理掏浇工具,再想恢复非常困难。特别是近几年,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了能源、资源、劳动力的紧张,提灌用的柴油价格大幅上涨,水价大幅上涨,水费由原来的浇一亩地十几元涨到现在的近三十元一亩地,农民工资也由一天十几元涨到现在的七、八十元一天甚至更高,粮价并没有大幅上涨,这样农民就开始算帐浇一亩地水费、柴油、工资得三十几元的成本,而用机井浇一亩才用不到二十元,渠水比井水浇地成本高进一倍。这就出现了经济学的价格挤出效应,造成大面积村集体收不上水费来,至使一个村一个村停灌,使得灌区,一条支渠一条支渠停灌,造成了分干停灌。我市六条分干,停灌三条,其他情况也不好,有的分干就剩一个村用水,有的两、三个村用水,都存在停灌风险。使得灌溉面积由原来的二十二万亩,萎缩到现在的八万亩左右,这面积也不一定能保得住。如果都不用渠水,由原来的井渠双灌变成纯井灌,必然使本来就非常紧张的地下水资源,变的更加雪上加霜,加速地下水开采,造成地下水加速下降,造成地下水资源浅在危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排灌一条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不适应市场要求,不能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落后的灌溉方式就会被市场淘汰。

任何适应新情况,适应社会进步和跟上社会发展方向,就是要找准问题,找出制约和影响群众用水积极性的原因,解决群众浇地难浇地贵的问题。

我们认为首先对渠道进行改造,逐步恢复自流灌溉,但在现在的条件下,大规模重修分干、支渠困难很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1)先以斗渠为单位,建设提灌站,实现由每家每户自己提灌浇地变成集中提灌,由单一机灌变成机电双配,以电为主,因电灌比机灌节省费用在一倍以上,农户只管浇地,这样可大大减轻农民负担,这样还能以斗渠为单位,对水量进行测量,提高农民节水意识,降低浇地成本,达到扩大面积的目的。

2)有条件的地方将斗渠直接修成地上渠,进行自流灌溉,这样浇地成本更低。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可以实现以点带面,以面带片,最终实现灌溉面积扩大及恢复。以达到节约地下水资源,充分利用地上水资源,实现井渠双灌,实现水资源最优配置,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灌区得发展,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造福灌区群众,这才是重振辛集灌区的必由之路,否则,将面临停灌风险,使国家投入巨资修建的水利工程浪费掉。而我市的灌区又在黑龙港流域,存在农田大面积返碱的风险,一旦返碱必然会给农民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影响灌区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周恩斌,王小娥. 东雷抽黄灌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00-301.

[2] 薛涛,孟辉,相锋. 加强灌区创新机制建设 实现灌区可持续发展辛集市水利区划[J].改革探索,2011,(10),46.

[3] 叶红,浅谈水利工程混凝土工程的老化与维护[J]. 甘肃农业,2013,373 (19),60-61.

[4] 张国占,北方几种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J]. 现代农业,2014,(1),88.

必由之路范文2

一、对灌区末梢渠系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是发展灌溉的必由之路

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的是三级管理模式,即管理局管理骨干渠道工程,乡镇管理次级渠道工程,村队组织管理末梢渠道工程的三级管理模式,曾为灌区迅速发展壮大做过积极的贡献,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灌区灌溉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矛盾:一是农村中农户分散经营,贫富差距开始出现,适时灌溉不好组织;二是控制性工程不健全,水费计收颇为困难;三是由于各种利害关系和经济矛盾的产生,乡村管理人员搭车收费和挪用水费经常发生,群众对立情绪也越来越明显;四是部分村级组织不健全,渠系维护资金难以筹措,使不少基层水利工程处于国家、集体、用水户三不管的状态,强行用水事件时常出现,经常发生下游群众出钱用不好水,上游群众不出钱却要偷水或强行用水;五是由于投入不足和管理混乱,水的利用系数逐年下降,渠道的维修养护也越来越困难,灌溉面积日益衰减。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农村联产承包形式发展的要求,对基层渠系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一种产权清晰,责、权、利明确的新型管理体制――用水者参与管理已经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形式,发展灌溉事业的必由之路。

二、用水者参与管理的形式

目前用水者参与灌溉管理主要有拍卖、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形式

三、对用水经营者必须依据标准公开招标、慎重对待

用水经营负责人的个人素质是用水制度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必须慎重对待。选择用水负责人必须首先进行资格审查,用水负责人应该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有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有经济头脑和理财经验,热爱公益事业,诚实守信。资格审查的结果向广大用水户公示,征求群众意见,从中选出三到五家,然后进行公示招标,选出群众信任、政府支持的用水户负责人。

四、对用水负责人的行为必须以契约的方式进行规范

为了更好地发挥效益,减少纠纷,适应市场经济形式,必须改变过去的行政干预方式,与用水者建立公平合理的合同关系,以契约的方式规范经营管理行为。

凡经过改制的工程,不论哪种形式,都必须服从灌区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服从水量调配指令,承担防汛分洪义务。

五、对于用水经营者必须建立监督激励机制

必由之路范文3

新媒体业务的构建

北京周报多语种新闻周刊网站 于2006年底在原期刊电子版的基础上建成,有英、法、日、德、中五个版本,内容围绕BeijingReview英文印刷版,针对不同对象国有所调整,既保持新闻周刊深度报道的特质,又体现互联网报道时效性强、容量大的特点。

几年来,北京周报网坚持“新闻周刊的核心阅读价值与网络媒体的表现形式相结合”这一理念,坚持内容建设与业态创新并重,追踪新技术的发展,陆续推出了原版原式和互动创新型电子杂志(英、日、中)、邮件订阅、RSS定制、手机杂志等新媒体产品,使多语种新闻周刊的品牌竞争力有了较大提升。注重网络营销,在利用多种新技术手段拓展纸刊在线销售的同时,分别与龙源期刊网、悦读网、掌媒网、豆丁网等第三方平台合作进行印刷版杂志的电子版、PDF版或TXT文档销售,并加入了万方、中国知网和维普三大数据库。同时,还在中国外文局信息技术中心的支持下,积极开发囊括《北京周报》各文版自创刊以来全部数字化内容的多语种期刊数据库,目前已有实际销量。

2010年初,集浏览网页、收发邮件、阅读电子书刊、多媒体播放和游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ipad问世,追捧者无数。业界人士纷纷预测以ipad为首的平板电脑将引领一种新型的传播形态。北京周报社及时把握技术发展动向,积极与美国最大的电子杂志营销平台Zinio合作推出适配苹果ipad宽屏阅读及iphone和其他移动终端的Beijing Review电子版。2010年圣诞节期间,ipad上的Zinio应用软件在其首页将BeijingReview作为重点媒体向全球用户进行推荐。目前,通过Zinio网站及其应用订阅和付费下载BeijingReview的用户有300多名,来自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最多的是美国,其次为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订户中还包括了英属维京群岛、荷兰安地列斯群岛、美国本土外小岛等常规纸质版未发行的区域。

除成功登陆ipad外,2010年,北京周报社北美分社还加大利用Facebook、Twitter等社会化媒体进行推广的力度。

启示与思考

当前,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催生新的传播形态,并且推动着平台、产品、内容和终端的多层面融合和互动,使国内外传媒业的生态与业态环境都开始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在新的技术条件下都在向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融合化发展。

在此历史背景下,《北京周报》这个走过了五十多年传播历程的优秀品牌要做强做大做优,就必须把握新媒体发展趋势,实施新媒体发展战略,使之从单一媒体、单一品种的运作转为多媒体、全媒体的运作,全面实现业务转型。以下是笔者几点粗浅的思考:

思考一:抓住移动终端就是抓住了“阅读的未来”。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玛丽米克预测,2014年将成为手机上网超过电脑上网的转折点。届时全球将有30亿人通过智能手机使用互联网,读者获取资讯的主要载体将转移到高度智能化的手机或者说移动终端上。

移动阅读终端颠覆了传统新闻载体和人们的阅读方式,融入了诸多时尚因素,具备了一种“现代阅读”的气质。它让阅读变得更便携、更碎片化、更个性化,也更便宜。“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得“任何想要的资讯信息”,这是移动阅读终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的。

除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依然会大行其道,因为她是音视频、多屏广告等多媒体广告的天堂。从广告实践上,Pad终端集高清多媒体展示平台、便捷在线支付平台、随时随地互动平台于一身;从广告用户的吸引上,Pad代表了最具广告价值的用户群。美国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的一项调研发现,56.1%的ipad用户是男性,49.4%的人年收入超10万美元,而且用户群正向年轻人迁移。

由于ipad的意义在于不仅仅是消费者接触内容产品的一个界面或者渠道,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一个媒体可以利用并创造价值的平台,因此,期刊社在布局ipad时,不仅可以依托内容集成商(除了Zinio,目前国内还有读览天下、ZCOM电子杂志、悦读杂志、龙源网、VIVA等电子报刊平台),更要走独立开发应用程序之路,以保证为后期运营留下增长空间。

思考二:既要重视社会化媒体,又要坚守“内容为王”的理念。

除了获取即时资讯,类似微博这样的社区互动型产品也跟互联网终端移动化一脉相承,将有可能彻底改变读者到门户网站看新闻的习惯,今后读者看新闻将逐步走向用户向用户推荐,传播渠道将进一步细分化、圈子化、小众化。

以2011年7月23日晚发生的“温州动车脱轨”事件为例,事件发生后短短几小时内,新浪微博几乎每一条都是对该事件的报道、转发、评论、质疑,以及呼吁救援等信息,仅从新闻事实提供的角度来看,读者似乎不再需要到任何传统媒体那里去寻找有关该事件的报道了。

专业人士认为,要特别关注Twitter、新浪和腾讯三大微博平台,他们建议互联网产品尤其是新闻资讯传播一定要与这三大微博平台对接打通,把微博用户引入到自己的网络平台上来。

同时,必须相信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依然非常明显。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化媒体的催生下,“用户制造内容”(UGC)的流行加剧了垃圾信息的过剩。因此,言之有物的杂志比内容琐碎、盲目追逐热点的在线杂志更有竞争力,尤其对于像Beijing Review这样有多年专业出版水准的老品牌来说。SNS可以率先传递信息,但事件背后的含义和真伪,权威人士的评论和政府观点,人们依然需要有资质的内容供应商来提供,尽管这些“高附加值”的内容可能需要支付高成本,而这些高成本则用于保障权威媒体的新闻品质。

思考三:媒体融合乃必由之路。

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传统媒体的角色和功能的界限已经不再,媒介融合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的媒介综合集团是美国最早应对传播科技发展而进行跨媒介融合的试验田,今天国内外的许多媒体融合方案都是建立在这家公司的经验之上。

媒介融合最少可以在三个层面来进行:技术融合――目前技术融合主要体现在通信、广播电视与网络和其他媒介等方面,而最终都会促成终端的融合;经济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方面,垂直整合和水平整合是媒介企业为了在数字化的时代求得生存和发展而采用的两大主要策略;内容融合――同样的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介进行传递,不同的服务平台可以提供同样的内容。

媒介融合的核心和优势是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资源共享。坦帕媒介综合集团的报纸、电视、网站的编辑记者通过日常性的互动相互分享对方的新闻线索、思想与创意;同时媒介间可以稍作修改甚至未经任何变动对方的内容产品。二是设备资源共享。集团内各媒介,对新闻中心的生产场地、机器设备共同使用。这样可以避免各媒介间的重复建设。通过资源共享,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体现了跨媒介集团化运作的极大优势。

媒体融合趋势要求传媒的经营管理突破其原有架构,重新定位并解释,在合理的情况下,重构传媒集团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从而建立全媒体的生产能力,形成多介质的传播能力,提高全方位的经营能力。

必由之路范文4

我刊本期的专访《适应新形势 探索送达审计》介绍的就是江西省审计厅行政事业二处在探索送达审计方面所做的尝试与创新。送达审计是审计机关在加强审计管理和审计方式方法的一项重要的创新,在提高审计效率、减轻被审计单位负担,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改进审计机关工作作风等方面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送达审计有利于有效地改进审计过程,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机关可以借助审计信息系统对审计过程和质量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监督,一定程度上确保审计过程完整、准确、有效,进一步规避审计风险。

其次,送达审计极大地改变了以往的审计工作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人员不必往返被审计单位,减少了不必要的迎来送往,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再次,送达审计减少了审计机关的费用支出,降低了审计成本,节约了审计经费。同时,还可减少对被审计单位工作的影响,减轻被审计单位相应的负担。

最后,送达审计基本上切断了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联系,一方面有利于审计机关贯彻落实中央的“八项规定”和审计署“八不准”等相关规定和精神,促进审计机关廉政建设。另一方面,减少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影响途径,有利于审计工作更加全面、客观和公正。

必由之路范文5

【关键词】二人转;生存;发展

中图分类号:I28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20-01

作为东北地方戏的二人转,如何才能在艺术的百花园中根深叶茂不让群芳呢?笔者认为,适应时代是二人转生存发展之根本。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作内容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同步,与当代观众同心

二人转是东北人民喜爱的乡土艺术,关东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二人转作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天地,他们积极投身生活,观察、体验生活,悉心捕捉、撷取那些最能表现生活神采和时代风韵的火花,反复提炼,熔铸于作品之中,通过导、表演的二度创作,展示于舞台之上。这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剧种特色和地方特色,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趣的创作剧目,会使观众在欣赏愉悦之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受到教益与启迪。

二人转的创作题材非常广泛,既可以展示新旧道德观念的冲突,也可以展示伟大社会变革中的新生事物。如《傻子相亲》,通过傻子在相亲过程中的一系列傻嗑儿、傻相儿、傻事儿,把近亲结婚所造成的恶果揭示得淋漓尽致,从而强调了优生优育的重大意义。《假戏真情》则写了一位病危老母盼见儿媳,儿子为满足老人心愿,去请女同学假扮夫妻,女同学在新婚之夜抛下新郎应约而去,新郎心怀醋意赶去偷听,被假婆媳的真情感染,同为大娘尽孝的故事。它以精巧奇妙的结构、真实感人的情节、细腻深情的唱段,塑造了一位善良、贤德、通情、明理的年轻女性和慈母、孝子、好丈夫四个典型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真情善意与美德。再如《老男老女》、《墙里墙外》、《窗前月下》、《摆渡姑娘》、《离婚夫妻》、《抢祖宗》等等,都是适应时代、贴近生活的成功之作,因而博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二、从当代观众的视角出发,整理改编传统剧目,挖掘历史题材,使之再生新意

人类的全部艺术史,是一部继承、借鉴、革新、创造的历史。地方戏艺术也是如此。

东北地方戏从其形成、发展到今天的二百多年里,积累了三百余部传统剧目,这是二人转的祖业根基,是无法定价的宝贵财富。但是,由于传统剧目产生于旧社会,又不能不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打上那个时代的印记,所以精华与糟粕并存。因此,继承前人的艺术成果,按新时代的要求推陈出新,使传统剧目顺应时势民需,代代相传,是当代地方戏艺术家的历史责任。聪明勤奋的地方戏作家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精检阅卷,寻根挖宝,缜思细虑,再造奇文。

如改编的地方戏《姜须搬兵》,根据剧情需要,一改原来的少说多唱为多说少唱,并把现代民歌《小串门》巧妙地糅了进来;《马红眼上当》让“资源开发利用”和“掏弄回扣”等现代用语从传统剧目中的“马红眼”口中说出,既符合剧中情境,又富于现代意识;新编神话故事《佛祖封官》,更是以荒诞的手法,诙谐、辛辣的语言,通过“佛祖”在任用“干部”时思虑社会裙带关系,猪八戒、沙僧等为了功名利禄互相诽谤、诬陷的不良现象,使观众透过舞台表演感悟其深邃的思想内涵,令人捧腹后深思其现实意义。这些成功的改编和新编戏,都取得了翻旧成新、化朽为奇的艺术效果。

三、音乐、舞蹈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满足当代观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

必由之路范文6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征

(一)转移渠道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

农村劳动力就业由20世纪80年代初从事“五匠”为主的建筑业到90年代的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方向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呈多元化趋势。

(二)转移层次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用工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社会各行各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招工录用的农村劳动力中18―3 5周岁,初中以上学历的青壮年占绝大多数。许多农民自费参加驾驶、会计、文秘、电脑、打字员等技工培训,以适应劳务市场的需求。

(三)转移方式逐步由自发择业向市场配置转变

目前城市已初步建立起以城乡一体的就业登记制度、录用备案制度、就业服务平台和劳动力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服务体系,市县基本建立起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各镇也都建立了劳动力职业介绍所,方便了农民就业登记,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信息,搞好服务。

(四)转移地域由本地向异地转变

原来农村劳动力一般在本乡镇、本村企业就业的居多,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工业集聚区就业空间不断扩大,不少农民进蜮就业并购置房产移居城镇从事二、三产业。

(五)转移方式由受雇打工型向自主创业型转变

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劳动力已不再局限到企业打工,一些知识型的农民开始运用积累的资本和学到的技能,自主创业“闯天下”,致富后还带动本地的富裕劳动力就业,为周边的县市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出路问题

目前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有些临时打工如季节性用工的就业岗位不够稳定。要解决这部分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必须拓宽就业渠道,寻找转业的门路。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问题

农村中大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已经得到转移,剩余的劳动力一般是文化偏低、年龄偏大。如果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他们很难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就业。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平衡性问题

凡城镇化进程快、非农产业发展好的地区,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的人数就多,农民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比例就高。部分地方因工业企业偏少,三产项目不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相对缓慢,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性还是比较突出。

(四)被征地农民的转移问题

有些失地农民没有稳定的职业,有部分失地农民“上班无岗、种田无地”,他们的生活保障问题虽然已经得到基本解决,要使这些失地民实现增收,关键是要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正在以自发为主向市场配置转变,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还未完全到位,缺乏统一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管理服务机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就业管理、劳务市场等由相关部门分块运作,难以配合协调,这种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新阶段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新情况和新要求。

三、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对于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更好实现农民增收,各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通过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将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作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农村,关键是减少农民。因此必须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繁荣农村经济、致富广大农民的兴农工程,政府引导,社会关注,从上到下形成一股帮助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从事非农产业的合力。

(二)大力发展本地经济,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

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经济群体,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引进外资、发展民营企业重点应在第三产业,这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出路所在,由于第三产业的传统服务业创业资金、技术等门槛低,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对乡镇企业进行必要的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民企、外资企业流动,完成由“离土不离乡”向“离土又离乡”的身份转变,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

(三)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育农民竞争就业的后劲

政府应通过政策和公共服务,为农业富余劳动力的继续转移创造宽松的环境,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门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使农民进可从事非农产业,退可从事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业生产。同时开展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法律法规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活动,普及科学技术教育,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帮助农民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

(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我国农业的优势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如蔬菜、水果、畜牧、水产品等,人世后如果能大量出口这些产品就意味着大量出口了劳动力,挖掘了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我们应优化品种结构、质量,以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品种,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增强竞争,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为推进城市化、加快工业化提供良好条件。

(五)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维护农户的切身利益,从而克服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的劣势,吸纳部分农民就业。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能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指导,组织农产品的运输与销售,帮助采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农民提供资金调剂服务,保护农民利益,增强农业保护意识等。国家应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制定合作经济法规,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逐步形成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农产品品牌化,通过提升农业档次,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六)扶持经济薄弱镇、村,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要调整区域经济政策,适当向经济发展缓慢的地方倾斜,尤其是对经济相对薄弱的镇、村予以重点扶持,加快发展二、三产业步伐,缩小地域差别,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使农村劳动力就业稳步趋于平衡。

(七)完善村劳动力就业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一是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管理服务机构,统一协调就业登记、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就业管理、劳务市场、中介服务等。二是完善就业管理制度。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公平的就业竞争,清理各类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的政策规定,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三是制定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在流动、择业、投资经营福利待遇、子女受教育等方面,给予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位。四是完善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上岗,同工同酬,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凭借市场机制调节,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