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虫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毛毛虫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毛毛虫教案

毛毛虫教案范文1

乡下没有幼儿园,上小学前,要到学校念一年书,叫读学前班。

印象中,学前班的教室不大,里面的书桌长长宽宽的,两个小伙伴并排坐在长凳上,两只脚垂在半空,不着地。教室四周,是松木制成的壁面,窗户开得老高,得站在书桌上,用双手抓住窗户的栅栏,提起身子,才看得见外面的操场。

那时,我们的班主任姓张,叫张腊珍,所有的课都是她一个人教。张老师被我们惹生气的时候,对我们讲,我是你们的娘,也是你们的爹,都好好听话。我在下面想,张老师是我们的娘,可怎么会是爹呢?

张老师住在村头的寨子里,家里有两个几岁的娃子,还有一头黄牛,每年到秋末的时候,总忙得手慌脚乱。清早,张老师赶到教室,满头大汗,说,同学们,你们先把昨天讲的声母、韵母练习好了,老师屋里有些事,马上就来。说完,张老师快步回到家里,把老黄牛往山上撵。

老师一走,教室里立马炸开了锅。

女娃子在讲台上跳皮筋,男娃在书桌上滚弹珠,只留一个伙伴,弓着身子,攥在窗户上。

你的橡皮筋放高了……

打到了,就挨着那么一点,我看到了……

……

张老师从山上下来了。

大伙一哄而散,爬上椅子,端端正正地坐好。

张老师走上讲台,打开备课本,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两个词,“大山”“小鸟”。

来,大家跟我一起读。

“大三”“小了”……

张老师指着黑板上的词读着,讲道,同学们,你们都是“大三”的孩子,要好好念书,才能像家乡的“小了”一样,越飞越高……

大伙看着张老师满脸的汗水,腰挺得更直了。

过了几天,时间一久,伙伴们就把张老师的“大三”“小了”忘了,早上张老师不在,大伙一个个风风火火地又闹腾起来。

那天,我站在书桌上,把着风。可张老师上了山,半天不见下来。

我抓着栅栏,盯着山顶。

突然,一个伙伴说,不好,张老师从后门进来了。

原来,张老师从另一面下了山。

我一慌,松了手,想跳回书桌。慌乱中,一颗钉子,勾了衣裳,把我狠狠地拉回壁面。

我的肚子上被划出一条长略半寸的口子。

上大学那年,学校组织体检,医生看着我的左腹,问,你的胃做过手术?

没有。

那这是什么?

医生指着我的伤痕。

我说,这是我学前班的纪念。

特权阶级

上小学了,我的成绩一直不坏。

老师都喜欢听话,成绩好的学生,对我也就有一些偏爱。

早上,大伙都在上早自习,班主任陈老师走到我的书桌前,轻轻敲一下,说,你去看看教室的卫生。

我得了令,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骄傲地站起来,走到教室后面拿起扫帚,这里看看,那里扫扫,心里美美的。同学们知道,除了被罚,只有老师喜欢的学生,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

过了早读,上课了。

老师拿着课本、教案走进教室,有时会叫一个学生去她办公室,把批好的作业本拿来。我又一次起身,取来作业本。老师说,按小组发下去。

班上有八个小组,我把作业本分好,该怎么发,这就有趣了。

我抱着分好的作业本,班上的同学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因为如果我把小组的作业本给他,他就也可以骄傲地站起来,给本小组的其他同学发作业本,这该是多威风的事情啊。

我目空一切地走在教室里,把作业本都给了跟我要好的伙伴,我不喜欢的,欺负我的,全部不给,就算他是小组长也不给,有老师在,他能有什么办法呢,顶多也就只能对我瞪眼睛了。

傍晚,太阳歪到山头上,同学们都放学了,陈老师叫我去帮他拣点柴火。

陈老师住在学校,用煤炉做饭,但不烧煤,烧柴。

煤炉已经很旧了,四面糊着水泥,炉口再架三个石子,撑起一点空间,就可以做饭了。

我点燃柴火,从炉口放下去,可柴到了炉心里,怎么也不着,浓浓的黑烟,熏得我眼泪直落。

同学们从老师门前路过,看见我在给陈老师烧柴火,脸上又露出了羡慕的样子。

我一得意,抬起黑黢黢的脸,仰得老高。

柑橘林

五年级那年,学校在后山开辟了一块柑橘林。

这一来,是为了开展素质教育,二来,等柑橘挂果了,可以给学校增加收入。

柑橘苗运到那天,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把果园分配下来。伙伴们从家里拿来父母的锄头、铲子,一齐涌进了后山。

挖坑,有椭圆的,方形的,也有看不出形状的……

种苗,有直的,歪的,还有被风吹倒的……

大伙忙了一天,像大人一样,扛着锄头从山上下来,累得连回家的力气都没有了。

第二天,柑橘苗乖乖儿立在果园里;第三天,果苗也好端端的,这一大批柑橘苗竟然都存活了下来。

伙伴们喜出望外,早上来学校的时候去果园浇浇水,下雨天,还跑到地里去挖排水渠,一个个满脚黄泥,鞋印跟老师一样大。

柑橘苗渐渐长大了。

一天,几株果苗枯萎了,老师们走进果园一看,树叶稀稀拉拉的,是遭了虫害。

学校拿不出钱,给整个果园的柑橘苗都打上农药,思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办法,举行抓毛毛虫大赛,哪个班抓得多,就评一个优秀班级。

比赛那天,伙伴们把整个果园翻了个底朝天。

突然,一个伙伴问,地后面荒草里的毛毛虫算不算?

老师一愣,说,怎么不算,都给我抓来。

于是,地后坎的毛毛虫也遭了殃。

比赛持续了一个下午,评比的时候,我们班算上荒草里的毛毛虫,竟然也没拿到奖,第一名被三年级的同学拿走了。

他们那么小,怎么可能捉到那么多虫子?

班上的同学不服气,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次比赛走漏了风声,三年级的同学提前知道比赛的消息,老师前一晚就布置了任务,让大家先上山把毛毛虫捉好,第二天放在一起参加比赛。

大伙很生气,选了几只壮硕的毛毛虫,放回三年级的果园去了。

小学毕业那天,我到柑橘林看了看,里面的果树不及我高,还没长成。

老师告诉我,树苗种下去,要三年才能挂果的。

可我的时间到了,要离开了,走之前,要是能吃一个自己亲手种下的柑橘,那是多好啊。

老师看出了我的不舍,说,孩子,去吧,将来有出息了,再回来,老师亲手帮你把果园的门打开。

我点点头,把老师的话深深记在心里。

我喜欢的女孩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女孩。

那个女孩姓姚,圆圆的脸,眼睛水亮亮的,扎一个芦苇样的马尾,穿上一件碎花上衣,那模样很好看。

她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跟我中间隔了两个伙伴,所以我们说话不多。偶尔,在教室里遇见了,她也不看我,低着头走了,脸红红的。

上课要发作业本了,我把她们组的本子放在她的桌子上,她站起来,脸更红了。

有一回下课,她悄悄问我,你为什么每次都把作业本让我发呢?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就说,你手细细的,发本子快。

然后,窘迫地跑开了。

腊月的时候,我从老师的花名册上,看到她的生日快到了,想送她一个礼物。

送什么呢?我想了几天,最后跟母亲要了两毛钱,走了几里山路,在乡里的供销社给她买了一支圆珠笔。

我把圆珠笔藏在书包,下午放学后,偷偷放到她的书桌里。

要留一张作业纸吗?

留吧。

写些什么呢?

就写“给你的生日礼物”。

要不要写名字?

不写,她会认得我的字的。

我呆想着,傻傻地笑了。

第二天,她来上学了。我看着她走进教室,在凳子上坐下,把小布包放进书桌。

她愣住了,似乎要转过身来,但终于,还是认真地听课去了。

她没有给我回一张作业纸。

是她太羞涩呢?还是没有认出我的字迹呢?或许……

我猜不到答案。

小学毕业后,我去城里读中学,而她再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后来,我听说,她是家里的长女,下面还有两个弟弟,能够读完小学,已经是家人的厚爱,其他的一切,她不能奢求。

她的家在一个名叫马头寨的地方,我每年回老家过年,要从寨子的中心走过。

要进村寨了,我的心一颤,眼睛细细抚过土地上每一间瓦房,田坎旁每一个行人……

农人下山了,牛羊也进栏了……

毛毛虫教案范文2

                (第1课时)

课程名称

 0-3岁婴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家长了解0-3岁婴幼儿运动发展的规律,掌握促进婴幼儿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方法,促进婴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家长掌握促进婴幼儿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方法

教学思路

 0-3婴幼儿家长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本教案的设计,站在家长的地位,根据0-3岁婴幼儿家长家庭教育的水平、需求、经验为出发点的。对于需要家长了解的0-3岁婴幼儿运动发展的规律以讲授法为主,并配合PPT;而对于促进促进婴幼儿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方法,采用实际的操作演示法为主配合互动法,便于家长的直接掌握。

教学环节

三优工作的导入婴幼儿运动发育的规律0-3岁各年龄阶段婴幼儿运动发育的水平如何促进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小结交流

教学资源

  《浙江省优生优育优教培训教材》;《0—3岁婴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PPT; 红绒球、小球、摇铃、积木、响环、拨浪鼓、图画书、珠、画笔、纸剪刀等用品和玩具;手指操互动;家长指导资料;照片等。

参考资料

 《浙江省优生优育优教培训教材》、《婴儿心理学》、《儿童早期教育与训练》等。

 

 

 

 

 

 

 

 

 

 

《 主题九  0-3岁婴幼儿的智力潜能的开发》

教案的基本内容

                (第2课时)

 

课程名称

 0—3岁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家长了解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掌握促进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方法,促进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家长掌握促进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方法

教学思路

 0-3婴幼儿家长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本教案的设计,站在家长的地位,根据0-3岁婴幼儿家长家庭教育的水平、需求、经验为出发点的。对于需要家长了解的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以讲授法为主,配合PPT;而对于促进促进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方法,采用实际的操作演示法为主配合互动法,便于家长的直接掌握。

教学环节

导入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如何促进0—3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小结交流

教学资源

 《浙江省优生优育优教培训教材》 ;《0—3岁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PPT; 《右脑记忆对对碰》,益智玩具;家长指导资料;照片等。

参考资料

 《浙江省优生优育优教培训教材》、《从零岁抓起——0-3岁婴幼儿关心与发展文献研究》、《婴儿心理学》、《七田真0-6岁育儿法》、《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南》等。

 

 

 

 

 

 

 

 

 

 

 

《 主题九  0-3岁婴幼儿的智力潜能的开发》

教案的基本内容

                (第3课时)

 

课程名称

 0-3岁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课时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家长了解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和语言发展中的常见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掌握促进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方法,促进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家长掌握促进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方法

教学思路

  0-3婴幼儿家长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本教案的设计,站在家长的地位,根据0-3岁婴幼儿家长家庭教育的水平、需求、经验为出发点的。对于需要家长了解的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以讲授法为主,配合PPT;而对于促进促进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方法,采用实际的操作演示法为主配合互动法,便于家长的直接掌握。

教学环节

导入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如何促进0-3岁婴幼儿语言的发展小结交流

教学资源

《浙江省优生优育优教培训教材》;《0-3岁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PPT; 《0-8岁宝宝阅读计划》;《东方宝宝》书籍;《好饿的毛毛虫》、《好饿的小蛇》、《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绘本;家长指导资料;照片等。

参考资料

 《浙江省优生优育优教培训教材》、《0-8岁宝宝阅读计划》、《婴儿心理学》、《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南》等。

 

 

 

 

 

 

 

 

 

 

《 主题九  0-3岁婴幼儿的智力潜能的开发》

教案的基本内容

                (第4课时)

 

课程名称

 0-3岁婴幼儿早期阅读的

家庭教育指导

课时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家长了解0-3岁婴幼儿亲子阅读的定义、意义和亲子阅读的教育理念,掌握如何开展亲子阅读的方法,提高亲子阅读的水平,促进婴幼儿早教阅读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家长掌握如何开展亲子阅读的方法

教学思路

 0-3婴幼儿家长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本教案的设计,站在家长的地位,根据0-3岁婴幼儿家长家庭教育的水平、需求、经验为出发点的。对于需要家长了解的0-3岁婴幼儿亲子阅读的定义、意义和亲子阅读的教育理念以讲授法为主,配合PPT;而对于如何开展亲子阅读的方法采用实际的操作、朗读法、演示法为主配合互动法,便于家长的直接掌握。

教学环节

导入0-3岁婴幼儿亲子阅读的定义和意义0-3岁婴幼儿亲子阅读的教育理念如何开展0-3岁婴幼儿亲子阅读小结交流 

教学资源

 《浙江省优生优育优教培训教材》,《0-3岁婴幼儿早期阅读的家庭教育指导》PPT,;《母鸡萝丝去散步》、《爷爷一定有办法》、《猜猜我有多爱你》、《好饿的小蛇》等一些经典的绘本;专家书籍;优秀绘本推荐目录;家长指导资料;照片等。

参考资料

毛毛虫教案范文3

关键词 微课 微视频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核心,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加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形式多样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资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本身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有着紧密关系。因此,“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能体现其特征及价值。

1“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2“微课”特点

(1)短小精悍,方便使用。“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按照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微课”更能让学生接受知识。“微课”的容量小,一般在50M以内,常见格式为flv、H5网页格式,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微课”是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考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主题突出,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简洁,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教学中的知识点。

(3)教学资源“情境化”。“微课”实现了教学视频化,微视频集成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元素,通过这些元素,刺激学生听觉、视觉,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4)具有交互性。“微课”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在“微课”设计中,可以通过“概念导入―授课视频―巩固测验―练结”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交互,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

3“微课”理论依据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简单是教师将知识传递或灌输给学习者,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成为教学的核心。“微课”正是通过微视频、微课件、微教案的方式,创造教学情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

3.2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学习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微课”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移动学习、“泛化学习”,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教师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3.3教学最优化理论

尤・康・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是指以最小的代价(资源、时间等的投入)得到最令人满意的效益(产量,质量等的产出)。“微课”应用于教学符合教学最优化理论。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4.1教学导入“情境化”

“微课”实现了教学视频化,微视频集成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元素,通过这些元素,刺激学生听觉、视觉,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信息技术《形状补间动画》时,教师通过加工《毛毛虫变蝴蝶》的视频,给视频添加卡通人物、添加字幕、添加教师的配音。这样学生观看了后,对学习flas产生兴趣,迫不及待的想要尝试。此时,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追求成就感,开始进入新课,制作形状补间动画。这样,课堂变得充满趣味性,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4.2转变教师角色,开展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学生自主去发现,教师负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信息技术第二单元第11课《编辑主页―插入图文》这一课内容时,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插入图片,制作导航栏两个知识点,制作了两个微视频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可反复观看视频,直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4.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随着微课的推广与应用,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从案例设计、微课专业软件使用、PPT制作的技巧以及制作过程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微课”记录教师成长的轨迹,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5“微课”制作方法

5.1单播式“微课”录制方法

单播式微课录制方法具有单一视频格式呈现,单一学习路径的特征。目前主要方法有“录屏软件+PPT+教师的声音录制”、“摄像机+屏幕PPT演示+教师讲授”等模式。具体做法,首先撰写微教案,准备教学素材。其次,用ppt演示教学中的知识点,然后用录屏软件或摄像机录制教学过程,讲解教学中的技术操作步骤。最后,录制声音文件,进行整合,形成作品。

5.2交互式的“微课”录制方法

交互式微课以网页动画和视频多格式呈现,通过点击、拖拽、选择、填写、反馈等操作形式,完成教学内容,及时测评教学效果,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具体方法如下图所示: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时,“微”概念已经占据我们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时展需求的合格学生。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毛毛虫教案范文4

――题记

这是一节新授的音乐欣赏课《民族歌舞欣赏》,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欣赏学习,使学生体会民间歌舞的特点,了解地域特征与民间歌舞风格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各民族歌舞音乐的感情。本节课我分别为山东、内蒙古、重庆教育考察团、以及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开设公开课。这其间我记录下了它的三次蜕变过程。

第一次――左思右想,编排精彩

由于课前未有时间试场,所以很担心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会把课堂活动搞的喧闹杂乱而影响整堂课的效果。于是我预先教会几名学生跳家乡的舞蹈和黎族的竹竿舞,告诉他们一些特点,请他们课上举手表演,还反复叮嘱他们一定要按我的要求做。课上我按照预先设想的――

问:有哪位同学能演绎江南的舞蹈?

学生们积极准备,参与性强纷纷举手,因有顾虑,所以任凭其他同学举的手有多高,我还是让预先安排好学生出来表演,她的舞姿如我所愿轻盈优美,我露出了笑容,但有些学生眼里充满了失望。我夸奖道:表演的很好,请同学们回答一下江南的歌舞特点。

生:曲调优美,动作柔美。

在给同学们欣赏彝族竹竿舞芝后,我又问:谁愿意出来试试表演竹竿舞呢?

看的出来很多同学很兴奋,都想出来跳,我邀请几位学生,他们娴熟的舞姿迎来了阵阵掌声,也迎来了羡慕的目光,这也在我的预料之中,因为他们接受过课前的“培训学习”。

师:请同学们总结这两个地方的歌舞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答……

反思:整堂课看上去很顺利,表演也很精彩,但是一看就知道是学生在演戏,教师在作秀,观摩的在装傻。应该请学生自由分组,比如跳竹竿舞可以一部分同学先跳舞,另一部分同学先打竹竿,教师重在观察指导,遇到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练习几遍后,交换角色再做练习,直到每个学生都得到双重体验为止。有效的音乐教学活动,是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学习,创造精彩,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活”起来,不然反而会禁锢学生的思维。

第二次――小心翼翼,预约精彩

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可是新加坡的学生对中国的民族歌舞了解不多,怎样使他们能和我们中国的学生一起学习我国的民族歌舞呢?如果能让国外的学生通过这节课大体了解我国的民族歌舞,体会几个地方歌舞特点,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那么这节课才会成功。于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我将探讨各个地方歌舞的不同之处这个环节重新修改了一下,决定不再“作假”。上课班级是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与我校学生组合而成的班级。

我用古筝为学生自弹自唱了一首《太湖美》后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它的曲调如何?音乐风格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流畅、委婉曲折。

我又问:谁能为我们演绎一下《太湖美>。很多学生举手,这次是没有预先“培训”的,出来表演的那位同学演绎的很精彩,完全不逊色于上节课事先安排好的那位学生。另外几位学生也伸手向我示意,我看了下时间,有点担心,于是就匆匆继续下一环节――带大家欣赏海南黎族的歌舞。欣赏完影片,我又请了几位学生来尝试表演,很多新加坡的学生都积极举手,气氛非常热闹。一位来自新加坡的学生说:“我感觉《太湖美》音乐的特点是清雅、明晰的,这个音乐带给我的是一幅优美的画,而黎族歌舞特点是很欢快的,节奏感很强。今天我们感受了中国民族歌舞的魅力,学到了几种常见的中国民族舞蹈的表演,了解了他们的风格特点,这极大丰富了我们的眼界及知识……”另外一位新加坡学生总结完后又说:“我们的歌舞就相对没那么丰富了……”这时我们很多的学生就喊着“那你们的什么样的?唱唱,跳跳给我们看看呢?”我一想这偏离了我今天的课题,于是立即制止了这段没有预约的精彩……

反思:本次课堂比上次要精彩,因为这堂课是真实,但是由于没有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肯定、鼓励,害怕课堂乱,担心时间上的拖延而草草的结束学生体验的过程。另外在这节课上可以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讨论各民族舞蹈的特点,达到生生、师生互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音乐,这样课堂就会闪烁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三次――大胆放手,生成精彩

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生成的精彩与否则取决于教师能否灵活的应对学生的各种表现。教师将学生分为几组,分别讨论各地民歌的特点,然后请每组代表上台表演。

甲组的组长挑选了四位同学一起表演,一位同学偷偷的对我说:“老师,我能自己弹古筝吗?”我一愣以后马上“醒悟”,立刻同意她的要求,于是这位学生弹古筝,另一位学生随歌声翩翩起舞,另有两位创设情景:杨柳青青,碧波荡漾,一叶扁舟上两位少女随风吟唱《太湖美》。引得其他学生都情不自禁的跟着一起唱起来。

乙组是表演竹竿舞,你们看: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几位跳舞的同学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有的敏捷地进退跳跃,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但也有的不熟练的和胆怯的还被竹竿夹住脚或打到头,持竿的两位学生还高声地呼喝出“嘿!呵嘿!大家一起来”,很多座位上的同学也都跃跃欲试,我立刻鼓励说:“同学们也可以依次去试试。”好多平时内向的学生也都穿梭其中,在气氛热烈中而坐在后排观摩老师有的已经跑到教室的前面和中间了,几位学生马上邀请所有的老师一起来跳。没有预约的精彩就此诞生。一位学生的精彩总结给在场的很多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组的表演通过优美动听的曲调、轻盈柔媚的舞蹈动作,表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江南的鱼米之乡风光。而第二组表演的竹竿舞,我听说文学家苏武离开海南时,得到黎族父老乡亲的“黎歌变舞祝公归”的欢送,就已经写下了“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的诗句。可见,黎族的歌舞不但历史长,而且有其独特的魅力。”

反思:同学们的回答和浓厚的参与度使我的心灵很受震撼,因为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和表现力是我所没有想到的,如果每次都将课堂像演出一样给学生排练好,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死的,是灵气尽失的课堂。而这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自然生动,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创造表现的空间,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子。下课了,学生意犹未尽,还在继续探讨各地民歌的特点……

很多时候,我们都担心公开课或是评优课如果学生不配合或是换了一个班级上课会出现预料不到的状况而不能灵活的做出调整怎么办,而我要说的是,如果你有娴熟的教育技巧、能细腻的处理看似微不足道的教育细节、能根据学生的反应因势利导的生成许多富有灵性的东西,那样你的课就会精彩不断。反之你要的所谓的精彩瞬间也只能是瞬间的精彩,或是偶然的精彩,而永远成不了永恒的精彩。

毛毛虫教案范文5

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好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还能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等。那么,如何提高有效问题,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1 提问应有目的性

教师的提问必须紧扣教学重点,要有一定目的性,要紧紧围绕教学中心来进行。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这个道理,因而教师课堂中的提问应具体明确,不宜抽象模糊,问题设置得过大,学生不宜回答,不知该如何入手,回答就会不着边际,答非所问。

案例:《求平均数》

师;同学们,前周我们学校进行了趣味运动会,不但同学们玩得十分开心,而且老师们也玩得很高兴,接下来有两张关于教师投篮比赛的统计图,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表现。

这两幅统计图中孩子们,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知道男教师参加的有陈老师、许老师……

生2:我知道女教师参加的有胡老师、罗老师……

生3:我知道纵坐标第一格表示1,一共有11小格。

……

显然这些学生说的 “新发现”并不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由于学生的回答没有“中”老师的意,所以对这些学生的发现教师置之不理,几个回合下来,学生的积极性也消退。慢慢地在后来的课堂中,学生的情绪就越来越低落了。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呢?回想一下,这不能怪学生,只能怪老师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目的性。在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本课时的内容给予学生以明确的方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学生就无从答起,只有实话实说,看到什么就直说什么。这样一来,老师是又急又尴尬,可这又能怪谁呀?其实我们想,如果问题单刀直入,给学生明确的研究方向,还会出现那些让人尴尬的答案了。我们完全可以这样问:从这两幅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那么4位男教师,5位女教师不同的人数我们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吗?你觉得这样公平吗?现在问题清楚,目的明确了,我想学生的回答应该不会偏离“轨道”。 因此在课堂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提问,要提到本课的关键之处,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又能使学生的课堂思维更积极更主动了,相信他们一定学得很快乐。

2 提问应具有准确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为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教师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提问是:“”“孩子们,你有什么新发现?”“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新感受?”……这些提问虽然体现了“内容设计要具有开放性”的课标要求,但如果使用不当往往会使学生答非所问,误入歧途,使课堂节外生枝。

案例:《9加几》

问题情景――

课件演示运动会场的情景图。

师:小朋友们,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小朋友在跑步

(由于思维的迁移接着有人抢着回答)

生:我发现有人在数饮料

生;我发现有人在踢毽子

生;我发现地上有小草,有毛毛虫

……

师;那除了这些你还发现发什么?

此时,学生大眼瞪小眼,感到束手无策,一副茫然的样子。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问题一个,但离题千里,看起来热闹地课堂,目标还没有完成,分析原因只有一个,教师提问缺乏准确性,因为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她们只会从最简单的东西入手,回答问题自然也一样,所以我在想,如果教师在提出“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之后,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补充一个具有明确性的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既能对学生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还能对本课时的9加几这一课题展开讨论,这样的提问给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情景。所以,在课堂上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表述必须清楚、明确、简洁,不能含糊其词,更不能模棱两可,教师一定要切忌不能提那些语言不明确,那种意义含混不清的问题,搞乱学生思维的问题。

3 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提问要有启发性,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提问”。在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要促进学生思维的过程,提高思维水平和能力,就象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使之顿然注入活力,生起波澜,使学生的思泉随之喷涌,智慧之花灿然开放。但是众观现在的课堂,问题设计过于繁琐、处处都问,多而乱,老师所提问问题的答案,都是用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可不可以”之类的答案来回答,一切流于形式,让人心寒。其实过多的提一些诸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这样的问题,不但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也被磨损了,表面上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并无实效。

案例:一年级P19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这幅美丽的图片你看过吗?

生:没有

师:那你想不想知道这里面藏着什么数学小奥秘呢?

生:想

师:现在观察这幅图片,把你看到的告诉老师,好吗?

生:好的

师:那谁能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朋友在捉迷藏

生;我看到了6个小朋友在寻找,有些躲藏了起来

生:有6个躲藏了起来

生:不对,老师,有7个

师:那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

……

(在1分半钟后学生才开始加到正题上来)

以上案例,老师作了这样的3个“有没有,想不想,好不好”之类的问题铺垫后,才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我在想,这位教师在预设教案时有没有前先想一想他提问目的在哪,到底需要学生回答他什么,虽然这样的课堂学生回答的声音响亮、整齐,看似热闹,但真正有实效吗?学生回答“没有,想,好的”就说明课堂气氛好吗?有意义吗?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请你说一说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问的简洁又明了,学生的回答也不会一直在绕圈子,不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又能引导学生把图文有机的结合起来,收到了“投石击水”的效果。所以教师提问要少而精,多提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问时多用“为什么”“怎么算”,少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选择性问语,这样学生既明白老师问什么,又可以使学生踮起脚来或者跳一跳便能摘到桃子的目的,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4 提问应有一定的开放性

在数学课堂中,开放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引发性,有“抛砖引玉”的功能。它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自己去想、去议、去做、去说。在解答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 、发散的。只有学生的思维发散了,我们才能从课堂中捕捉机会,提高创造成功的课堂效率。

案例:《两位数加一位数》

师: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怎么才能求出35+3的得数呢?

学生很快说出得数是38。

师: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生:35本数学书,添一本就是36 本,再添一本就是37本,再添一本就是38本。

师:你真了不起,你创造了一种计算的方法,实际上就是:35+1=36,36+1=37,37+1=38。谁能给这位同学创造的计算方法取个名字吗?

生:接数法。

生:添加法(教师板书:接数法或添加法)

生:我还可以这样想;35元加3元,先把5元加3元就是8元,再加30元,那么一共就是38元。(学生边说边用人民币进行演示)

师:谁又给这种方法取一个名字呢?

生:就叫“先加个位数”吧!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我这里有“小棒图”,先将5根与3根合起来就是8根,再加上30根,那么就是38根。

师你可以用小棒边操作边说明吗?

生:我把这个叫作“小棒法”……

学生大笑,且表示赞同。

师:你的方法真好,想的真周到,我想我们班的小朋友一定会感谢你的这种方法的。

教师再对学生的每一种方法进行评价,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随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讨论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用成人的眼光看是再简单不过了,但儿童的眼里是抽象的,按照过去的教法,教师教学时往往会直奔主题,即教学生学会用唯一的计算法则:先加个位,5+3=8,再加30就是38。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地训练,使学生达到计算精确和熟练,便完成了教学目标。我想这种教法,学生只会觉得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现在教者打破传统的学习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局面,打破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被动局面。教师在一开始就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怎么才能求出35+3的得数呢?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思考,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解题思路。重视的是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即使有时是不恰当的甚至荒唐的或错误的,但是,只要有自己的解题方法,证明他就动过一番脑筋,这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反之,如果教者这样设计:我们一起看一下,35+3的个位5+3=( )呢?30+( )=( )呢?不用思考都知道这种标准化答案会禁锢学生的思想,导致死记硬背,课堂只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老师怎样教过的,学生就怎样跟着回答,久而久之,就会扼杀创新意念,创造力就得不到发展。

5 提问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不同方式的提问,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提问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临场表现,教师及时地调整课堂策略,做到提问的灵活多样。

案例;《有余数的除法》

小红带了28元去肯德鸡,她喜欢吃汉堡,薯条等好多的东西,其中汉堡10元一个,薯条6元一包,香辣鸡翅8元一对,可乐5元一杯。请问28元钱可以买几个汉堡,还剩几元?( )

A、2……4元

B、4……4元

C、5……3元

D、3……4元

师;小朋友们,现在请猜一猜,小红想把用28元买汉堡,那么能买几个呢?还剩多少钱?

生:选A 2……4元

生;选 D、3……4元

B、4……4元(其中有个别的学困生选BC)

C、5……3元

师:请选A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的理由,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 28÷10=2……4元

师;如果要选B的话,请你想一想,小红会买哪一种喜欢吃的呢?

生:28÷6=4……4元

师;那如果要选C的话,请你想一想,小红又买哪一种呢?

生:28÷8=3……4元

师;如果要选D的话呢?

师:小朋友们真棒,看来所有的问题都难不到你们了。恭喜大家!

本来这内容简单,大部分学生选择A,教师可以一下子就过去的,但是这位教师没有这样做,却是灵机动,如果要选B的话,请你想一想,小红会买哪一种喜欢吃的呢?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学困生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让学生在轻松和欢乐中学到知识。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

6 提问要有可接受性

儿童阶段的思维特点是非常明显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处于萌芽时期。所以特别是在低年级,教师提问时要遵循适合性的原则,即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提问要注意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注意分散教学的难点,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深入的问和答,使孩子进入顺畅的知识轨道,形成知识结构。

案例:《平移》

感知平移现象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运动现象:平移(板书)

师:你觉得怎么样的现象才是平移呢?你能用一个手势表示吗?

生;很平很平的移动(加手势)

生:一个东西就这样很平的移(加手势)

……

师;那你说一说这些是不是平移的现象吗?为什么?

(课件):电梯、推窗户、拉抽屉……

生:是,因为它们都是平平的移。

生:是,它们有些是从上往下平移的,有些是从左往右平移的。

生:是,因为它们是沿直的线平移的。

师:你能举例生活中平移的现象吗? 有哪些?

……

师:通过刚才的认识,你觉得平移现象有什么样的特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