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鼠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老鼠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老鼠教案

小老鼠教案范文1

纳雍县雍熙一小     蔡雪英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把说的机会更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使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要听取他人的发言,教师和学生都有表达和倾听的义务。”师生之间只有倾听才能实现心灵的沟通,这点我在教学中深有体会。我曾听过一节我校一位数学老师上的“乘法应用题”,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一辆旅游车最多可以容纳20个人,一个旅游团包了这样的6辆车,这个旅游团共有多少人?学生思考后,列出了这样的算式:20×6=120(辆),也有学生列出:6×20=120(辆)。老师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答:“要求这个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6个20是多少”,老师满意地让学生坐下,其他学生也表示赞同。当老师正要出示下一题时,有个学生小声地说:有可能这个旅游团只有100人呢?老师听了,并没有放过这个容易破坏课堂秩序的声音,而是指名让这位学生站起来。师:“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学生自信地站了起来:“其实,我也没有太多的考虑,我只是想车子为什么一定要装满20人?少一点不是更安全吗?”此学生的话使其他学生把话题打开。师:“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根据我们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多少种可能性?”接下来的课堂,学生讨论得非常精彩,得出的结论也是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我真为学生的精彩发言而高兴,更为老师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并让学生说开来而喝彩。

教师在上课前都要进行教学设计,一般都经过了周密的考虑,主观上很努力地想尽各种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但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面对这些即时生成的发现和想法,教师应及时捕捉,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放大,让它“临场闪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课本内容,让师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师生有更多的生活经验融入课堂学习中,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单纯的“传递”与“接受”成为积极主动的“发现”与“建构”。下面是我在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中的片段:

师:请求出8和10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演算题目。

师: 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

生齐答:40

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求出来的?能说出来大家分享吗?

生1:分别依次写出8和10的倍数,再依次找出他们的公共的倍数40、80、120……其中40是最小的一个,所以40是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满意地说:“说得很清楚”。

生2:我是用短除法,8和10都能整除2,8整除2得4,10整除2得5,用2乘以4再乘以5得40,所以40是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生3:我是先依次写出8的倍数8、16、24、32、40、48、56……,再用8、16、24、32、40、48、56……除以10,能整除10的只有40、80……,其中40是最小的一个,所以40是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生4:我的方法和他的刚好相反,我是先依次写出10的倍数10、20、30、40、50、60、70、80……,再用10、20、30、40、50、60、70、80……除以8,能整除8的只有40、80……,其中40是最小的一个,所以40是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生5:我用的是集合法找到40是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从以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几种方法你们有何见解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求最小公倍数只学了以上这几种方法)

生1:一一列举法。

生2:短除法。

生3:集合法。

师:同学们真会取名字,那你们最喜欢那种方法?

生七嘴八舌:短除法。

……

张云(学生)缓缓举起手,老师,我还有种方法更简单(他慢吞吞地说)

师:我心一怔,还有方法,这个同学平时古灵精怪,不但爱想一些怪方法来解题,还爱插嘴。我也好奇他还有什么更简单的方法来求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我从不打击学生爱动脑筋的积极性,更何况我的课堂都是注意以学生为主,尽量给学生说的机会,于是我就让他说。

生(张云):我都举例试了好多次,结果都是对的,就是用它们的乘积除以它们的差,刚好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这题用10乘以8得80再除以10减8的差2,就等于40。

师:这种方法是凑巧的还是你在哪本资料书上看到的?

生:是我一闪之间想到的。

师:你举的数字是哪些?

生:10和15,20和25。

师:板书计算:10×15=150,15-10=5,150÷5=30,20×25=500,25-20=5,500÷5=100,确实是对的。下课铃响了,我让学生下去再举例验证此种方法是否可行。并对学生说自己也要去试一试,下节课大家再一起来讨论。我激动地回到了办公室,但忙于备下节课的我并没有举例证明。当下节课我来到教室,发现教室里还在议论纷纷。

我用亲切的口气问同学们在讨论什么。生:我们举例验证刚才张云说的方法,是真的,可有的数字组合得不了,学生众说纷纭,听不清楚。

我进退两难,要接着讨论,就耽搁上新课的内容,如果讨论不出结果还会浪费时间。放弃讨论,不就是一个说话敷衍学生的老师吗?碍于自己的面子,我还是指名学生说。

生1:1和所有的数都不能用此方法。

生2:一个数是质数,一个数是和数的两个数也不能用此方法。

生3:倍数关系的两个数也不能用此方法。

(张云)生4:除了以上3中情况外,还要加上一种情况就是它们的积不能整除它们的差外,都能用此方法。

……

学生又一次在讨论和举例中,我又一次陷入困境中,这种情况怎么上新课?再说学生兴趣这么高,我能打断他们吗?于是我走下去看学生举的例子,有的举了10来个都不肯停下,还不时传来喝彩声。我也被感染了,自己上黑板举了许多例子,从10以内举到60以内,真的发现,除了1和所有的数,互为质数的两个数(一个是是质数、一个是和数的),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外,基本上都能用此方法。但当它们的积不能整除它们的差时,不能用此种方法。

小老鼠教案范文2

关键词:幼儿; 主动学习; 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91-001

在《指南》学习的背景下,倡导幼儿“主动学习”已然成为幼儿教育的主流趋势,教师要关注如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更多地提供幼儿主动、自我发展的机会。我结合小班音乐《有趣的猫鼠游戏》谈谈如何选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课程、创设生动趣味的游戏情境、有层次地启发引导,从而积极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培养幼儿倾听音乐、用身体动作感知音乐的艺术素养。

一、设置生活角色,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促进幼儿获得最佳发展的一种途径。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我们重新认识了生活、游戏和幼儿园课程的关系,更好地体现了“以游戏为幼儿园基本活动”的思想,推进了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进程。偶然间翻阅《从头到脚玩音乐》,发现这是一套极具价值的音乐素材书,这套书中有着新鲜的教学元素,通过反复研读,并且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兴趣特点,他们更偏向于喜欢一些情境性的游戏,猫和老鼠又是幼儿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动物形象,一切熟悉的、生活的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所以其中《猫和老鼠》的主题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便萌发了本次教学《有趣的猫鼠游戏》的设计灵感。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幼儿游戏的主动性,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包括对教案的再三斟酌,充分考虑教具的有效使用,指偶小老鼠、头饰小猫的出示及时为角色进入做好铺垫;香肠的投放让幼儿的游戏更具生活性、真实性;游戏过程中场景的添置让游戏更富有挑战性。

二、创设游戏情境,鼓励幼儿主动学习

情境教学能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面对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观,教师要善于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自主探索获得新知,那么如何创设游戏情境,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对教师来说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一堂好的音乐教学活动,我们所创设的情境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引情、激情、解情、动情到抒情,带领孩子们遨游在音乐的海洋中,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本次活动我将游戏情境贯穿始终,从一开始的导入环节:小老鼠的香肠被小猫偷去了――小老鼠想办法夺回香肠――顺利夺回部分香肠――小猫发现情况不对,于是把香肠藏在一个更远、更好危险的地方――幼儿再次行动夺回香肠――体验成功,品尝香肠,注重每一个环节的自然性、合理性,连贯性,再如当我们在用手指代替腿做完游戏后,我说:“小猫的耳朵可好了,一不小心就会被它发现,这次让我先去探探情况。”这一衔接语的过渡,让教师的示范游戏更加引起幼儿的关注;另外,还有游戏情境的提升环节,当幼儿原以为就这么轻松、简单的拿回香肠的时候,突然游戏增加了难度,也正是这个游戏情境的提升环节,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挑战性,让幼儿以情入境,游戏的那一刻完完全全把自己当成了一只勇敢的小老鼠,整个游戏过程是放松、自由、愉快的。正如《指南》所说:幼儿本能地游戏,享受活动过程所带来的乐趣,儿童感受的主要是积极情感,在游戏中伴随着儿童欢笑的面部表情,反映的是满足、尽情、自得、轻松等有关的内心体验,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还给幼儿提供了想象、探索和创造的机会。

三、注重启发引导,支持幼儿自主探索

《指南》指出,幼儿艺术教育要强调“感受与表现”,让幼儿真正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人,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适当引导,借助当时情境、材料,提出适宜的问题,注重启发性引导。如在导入环节我让幼儿猜猜“小老鼠会怎样拿回它的香肠?”这个问题的预设重在激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有的幼儿会说:“去抢回来。”我顺势追问:“如果被猫发现会怎么办?”幼儿马上联系生活经验,回答道:“会被猫吃掉。”此时我通过适当、简洁的提示,激发幼儿主动探索思考:“如何才能不被猫发现。”为之后游戏中“轻轻走”做好铺垫;整个活动我注重培养幼儿想说、敢说、乐于表达的学习品质,当我首次扮演小老鼠准备出发拿回香肠的时候,我问:“你们要提醒我注意些什么吗?”抛下这一问题,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虽然暂时他们还没参与游戏,但是他们整个人的情绪早已融入进来。那么如何启发引导?我想首先需要教师客观、真实的观察和了解幼儿,因为幼儿的能力和学习方式存在个体差异,请耐心给予每位幼儿足够的时间和宽容。

综上所述,幼儿学习的方式与特点就是在生活中、游戏中,通过亲身感受、体验、操作、探究、不断地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所以幼儿课堂教学也不再需要教师一味地讲授,幼儿倾听的刻板模式,而是要让幼儿拥有更多参与、表现、表达的机会,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读懂孩子的内心,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才能将孩子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也只有不断进行思考、创新,才能将每个教学活动设计得富有情境性,让孩子享受学在其中、玩在其中,只有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他们才愿意主动地去学,并且乐在其中;虽然始终强调幼儿自主探究,但是毕竟幼儿的年龄有限,知识、能力都有限,所以不管在什么活动中,教师的有效引导还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耐心、细心地观察幼儿、倾听幼儿的表述等,才能真正有效地给予幼儿一个提升的机会,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

小老鼠教案范文3

关键词:新课改幼儿园幼儿多媒体教学

1存在问题

1.1定式化

幼儿园教师将多媒体和教学的结合定式化,将教学内容和多媒体图文生搬硬套,没有从幼儿的爱好和兴趣出发,没有发挥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突出优势,也不能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师之所以将多媒体教学定式化在于幼师不能完全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技术。幼师可能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或者计算机技术不扎实,致使不能把多媒体和教学高效结合,图片或者视频对幼儿教学的收效甚微,定式化的教学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重要优势。

1.2教学设施不完善

在信息技术飞速进步的大环境下,多媒体教学日益成为幼儿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但大部分幼儿园依然存在多媒体设备不齐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发展不是很好的地区,幼儿园教学资金不足,不能保证每个教师都有多媒体设备,幼儿园有多媒体教学规划但由于条件有限而不能实施的情况很多,直接影响多媒体教学的开展课时,不能随时随地的满足幼儿的各种需求,不利于多媒体教学的深入开展。

1.3过度依赖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有它存在的一个规律,多媒体作为幼儿园新发展起来的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除了教学定式化以外还有过度依赖的问题。幼师教学过度依赖多媒体不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琼斯说过:“经验使你在第二次犯相同错误时及时发现。”幼儿时期很容易犯错,动手获取直接经验对他们来说是学习的必备途径。减少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失去获取直接经验的途径,不会犯错幼儿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能获得正确的知识。过度依赖还让幼儿失去了真实体验环节。多媒体的直观性和画面性强的特点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但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对于新鲜事物都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幼儿不能走近真实的世界感受新事物,不能形成幼儿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2策略

2.1互动性

幼师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和幼儿的互动为主,图片或者动画都能让幼儿快速集中注意力,激发幼儿对教学的兴趣。秉承互动性原则可以彰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增添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体验。以大班游戏活动《老鼠画猫》为案例,幼师在游戏活动准备环节时可以准备一小节相关的《猫和老鼠》视频,然后再教学《老鼠画猫》这首生动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幼师可以给幼儿播放老鼠机智聪明斗猫的一些情景,利于幼儿理解歌曲中的某些歌词。幼师开始教授幼儿歌曲,幼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歌词创设情景,用多媒体展示鼠妈妈和鼠宝宝们丰富的表情动作,让幼儿可以在边学唱歌的过程中把猫的形象画出来,比对小老鼠画的猫和幼儿画的一样吗?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通过观察得出眼睛要变得很小,腿变得很短,胡子是往上翘的,那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小老鼠这样画猫?给予幼儿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和空间。幼师再逐步出示课件上的图片帮助幼儿记忆歌词,引导幼儿熟悉歌词,小老鼠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结束环节可以以多媒体播放一声猫叫,配合歌词,让幼儿活动起来。

2.2服务性和多样性

幼师要明确多媒体是辅助教学工具,幼儿是教学真正的主体,多媒体是为幼儿学习服务的,为教师教学服务。多媒体教学实施多样性策略可以更好的辅助教学。其多样性一般有两个层面,第一层是设计多样性。一个课件中至少应该包括两个设计。可以既有图片又有动画,也可以图片和文字结合,图片也可以以多样的形式呈现,增加幼儿的感官体验。另一个层面是指多媒体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不仅仅应用在幼儿的游戏中,也可以在幼儿的各类活动中进行多媒体教学,让多媒体有效地丰富幼儿的幼儿园生活。以中班美术活动教案《森林公园》为例,教学要启发幼儿的想象力,绘出多姿多彩的公园风景,因此,幼师要明确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目标的工具,设计要具备多样性才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教师制作公园场景的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在展示公园场景时一定要以多种动画显示,在展示过程中给予幼儿想象的空间,然后让幼儿根据课件画出公园的景物和布局。幼儿在画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课件上要尽可能的以动画形式展现,完整的呈现可以让幼儿更熟练掌握绘画技巧。

2.3适宜性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宜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定式化的多媒体教学不能从实际内容出发选择贴切的课件来进行教学,因此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制作课件很关键。教师要根据是游戏课程还是活动课程制作的时候注意突出课型的特点。第二,选择适宜的教学设计。教学基于幼儿的年年龄和认知发展等来制作课件,幼师要明确进行的是哪个年纪的教学,小班中班大班幼儿都有各自的发展水平,适宜的多媒体教学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教学效果。以《花儿朵朵》为例,是一个小班的数学教学,多媒体教学要适宜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这时候孩子对数字还是一个模糊认识,幼师可以让幼儿感知3以内的数量,尝试对3以内数量的物体进行归类,让幼儿快乐的体验教学。

小老鼠教案范文4

第一部:坐下来――课前研读教材,精心预设

数学基本思想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得以显化,教材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媒介。作为教师,要成功地站在讲台上,首要的任务是深入地研读教材文本,从整体上认识教材的编排体系,把编者的意图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外化为课堂教学行为,精心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数学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

在执教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猜数游戏》时,课本呈现了“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情景,袋子破了,土豆已掉了3个。一年级孩子们的思维会被这3个简单的土豆所限制。这一教材的呈现不能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怎样既能有效地复习所学的知识,又能让孩子驰“思”遐“想”呢?深入研读教材之后,我对教材的呈现进行合理的“改造”――小老鼠背袋子奔跑,袋子破了,一个土豆露出了一半,快掉下来了。让孩子们猜一猜,当小老鼠回到家,它的口袋里会剩几个土豆,并根据自己的猜想列算式。

生1:还剩1个土豆, 7-6=1

生2:还剩2个土豆, 7-5=2 2+5=7

生3:还剩0个土豆, 7-7=0 ……

大家都说完了,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和他们说的都不一样!缺耳朵(他给小老鼠取的名字)的土豆一个也没丢。因为当一个土豆掉下来的时候,被缺耳朵发现了,正好一阵风从后面吹来,卷起缺耳朵的尾巴,尾巴卷起土豆塞回袋子里,然后缺耳朵停下来,用路边的小草扎紧袋子回家了,所以土豆一个也没丢,算式是:7-0=7。”这个数学童话故事是一个一年级孩子美好的想象,我不禁用掌声表扬他,并鼓励他:“**同学的想象力真丰富,是个数学童话小作家。”其他的孩子也跟着鼓掌,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眼神,而发言的孩子则洋洋自得地坐下来了,成功、喜悦洋溢在他还充满稚气的脸上。

一个简简单单的细节改动,给孩子的奇思妙想搭设平台,一切的结果孩子可以预料、可以想象、可以发挥。孩子们不唯教材、不唯教师,独出心裁,这恰恰就是创新的萌芽。在课堂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收获的是知识,是成功,是数学思想潜移默化的渗透。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在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教材按照原有的编排结构,让孩子们寻找3的倍数,引导学生观察,猜测,验证,从而得出结论“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而孩子们的学习由于受到“2、5的倍数的特征”思维定势的影响,自主探索很容易陷入僵局;如果照本宣科,孩子们也仅仅是注重于结论的记忆,忽视了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数学的学习索然无味。众所周知: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它所有数位上的数字的和。这么简单的一个知识点,要想演绎得浅显易懂并不简单。其实“位值制”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基础,但是由于知识和思维特点的限制,小学生还不可能从“位值制”这样的高度去建构与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研读教材的文本时要站在成人的高度,对于知识发生的过程成竹在胸;对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以及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了若指掌。

深圳市福强小学刘全祥老师的案例,让我豁然开朗――老师围绕“位值制”这一课点,用孩子们数学学习中经常接触的算珠拨数进行知识的建构,由浅入深地设计了三个数学活动,为孩子们的驰“思”遐“想”创造机会:(1)用4颗算珠拨数;学生经历拨数――验证,发现拨不出3的倍数,自然想到用多少颗算珠才能拨出3的倍数?(2)任选一颗数拨数;学生在一次经历拨数,验证,交流,发现只要算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拨出来的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否则就不是。(3)这一猜想是否正确,自由报(或拨)数,验证规律。这三个活动层层递进,互为补充,为学生深度思考预留空间和时间。孩子们亲身经历了数学学习活动,并通过几颗小小的算珠,隐隐约约触摸到了3的倍数特征的实质,可谓是“独具匠心”。在不断的探索、感悟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为数学思想的渗透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慢下来――课中关注生成,雕琢细节

老师们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周密详尽的教学环节,上课时按部就班地执行着教学设计,所呈现的课堂就是一条高速运行的“流水线”,学生的思维与活动完全被“执行教案”所束缚。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近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是鲜活的个体,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意外的生成常常是一个“天外飞星”式的提问,一个出其不意的想法,挑战着教师的教育机智,考量着教师的教育底蕴。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按照原先的教学设计,我指导学生认识了1/4后,让孩子们自己创造一个几分之一,并用学具表示出来。大部分孩子都模仿黑板上的例子,用长方形、正方形等学具表示出了几分之一。正当我准备带领学生进入我精心预设的下一个环节的时候,一个学生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创造的是2/6……”,这是一节赛课,借班上课,面对黑压压的听课老师和严肃的评委们,我的心跳没了规律,是表扬孩子的与众不同还是演示处理呢?最终,我顺着孩子创造的2/6,引导全班孩子一起寻找其中的1/6。

“我看见了2/6里面有2个1/6。”

“2/6旁边有4个六分之一”

“一共有6个1/6”……

我继续追问:“你们创造的分数里也有这样的秘密吗?”

因为这一环节内容的干预,让课堂的节奏放慢了,导致了我后面预设的环节并没有如期完成,但是我依然兴奋,孩子们率真的思想与张扬的个性充盈着课堂,让我邂逅了未曾预约的生成。在对生成有意识的引导中,孩子们探索的欲望高涨。

应该说,精心的预设,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更重要的是要将有形的预设演绎在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及时捕捉课堂上生成的亮点和切入点,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产生新的思维碰撞,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从而实现数学思想潜移默化的渗透。

第三部:静下来――课后反思学习,促进成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反思是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对话:“教然后而知困”,困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出现;教学机智会在反思中激活;教材文本的崭新表达方式会在反思中生成;教师的成长就在不断的反思中实现。

著名的华应龙老师执教《莫比乌斯圈》,让所有的听课教师啧啧称赞。课堂的精彩让我如痴如醉,真恨不得就把自己变成华老师的学生。课堂上华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动手做莫比乌斯圈,然后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中线把莫比乌斯圈剪开。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剪出了一个2倍的长、1/2宽的双侧曲面。但有一个男生直接从边上剪,剪出了一根长长的纸条。华老师抓住这个错例,想提醒其他的孩子。出乎意料的是,男生站了起来,拎起长长的纸条,大声地说:“华老师,我会变个魔术!”对于孩子的答非所问,华老师纠结了,但还是请他上台表演。孩子煞有介事地用一支铅笔和一只圆珠笔玩起了纸带套笔的魔术。原先纸带套住的是铅笔,他将纸带拧紧后,又一圈一圈地松开,最后竟然套住了圆珠笔。同学们和听课的教师一起鼓掌。华老师由衷地夸奖:“真不简单,佩服佩服!”“谢谢这位同学的精彩表演!我们继续研究剪出的纸圈……”

小老鼠教案范文5

一、巧妙运用图片

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图片是必不可少的,怎样更好地发挥图片的教学功效,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呢?(1)适当调整图片顺序,引导幼儿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讲述。以《贪吃的小老鼠》为例,在讲述时,除了以正常的顺序讲述外,我还将图片按3、1、2、4的顺序排列,引导幼儿先看破了的西瓜船,再看图1、图2和图4,找到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也可将图片按不同的顺序编出主题、情节完全不同的故事等。(2)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内容做充分、合理的想象。如《大象救小兔》,“大象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付老虎而救出小兔的?”幼儿想出的办法,只要合乎情理就要予以肯定。这样,幼儿就能根据各自想出的方法编出不同的故事结局。(3)提供半成品,支持幼儿的合理想象空间。还以《大象救小兔》为例。我只为幼儿准备一张背景图和三只兔子、一只老虎的插图,并隐去了大象的形象。这就为幼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讲述空间,讲述的结果就不一定是“大象救小兔”了,也有可能是“河马救小兔”“青蛙救小兔”等,还有可能是“小兔子自救”。

另外,我还利用幼儿的作品、即兴教具等请幼儿进行讲述,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效果当然也是十分理想的。

二、组织形式的改变

小老鼠教案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高中化学

一、模拟化学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内趋动力,而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既是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各项能力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的保障。其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实时播放一些化工生产过程和化工产品的视频材料,增添学生的兴趣,而且我们将一些枯燥的知识点制成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动画,把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东西形象化、具体化。把难以操作、观察的实验、化工生产流程图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其二、网络资源具有极大的丰富性的特点,它把各种声音、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图象等信息通过细致的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通过高速的光纤双向传输,把全运动、高清晰度的视频图像发送出去,融传入与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但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即有利于他们长期保持注意力,又可以同时调动视、听、说等多种感官参与,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体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运用网络技术中的图像缩放、资源下载、重组等功能,可以把化学教学中所涉汲到的有毒、有危险性的化学药品,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运用网络技术中的动画演示,媒体播放等功能,可以模拟化学微观世界,把在化学课上用常规方法难于实现的化学反应、化学实验向学生进行演示,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色彩斑斓的化学信息世界,刺激学生多种感观共同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多媒体强化课前研究

课前研究是讲课教学的准备,只有课前研究进行充分,才能上出高质量的课,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强化课前研究,辅助备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计算机备课便于随时修改教案,当然这并非计算机辅助备课的主要目的。现在很多地方要求老师实行无纸备课,即要电子备课。如果想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备好一节课是不容易的,要输入文字、制作动画等则需花二、三天才能备好一节课。而且不是每个老师都懂得制作电脑动画的。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资源共享,想备好一节含有多媒体的课就容易很多了,不会制作动画可以到网上找,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以修改,这样变成自己的课件,可大大加快老师的备课速度和质量。

三、解决实验教学中的疑难实验,既安全又可以避免污染环境

实验是化学这门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意义勿庸置疑。然而,传统的课堂实验教学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教学困难,如:现象不明显的演示实验、化学反应时间太长的实验、化学反应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毒性较大的实验、工业生产流程等,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模拟,即可迎刃而解。例如:铁的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实验,因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无法观察到实验的整个过程,可制作成如下课件压缩实验的全过程:将二根铁钉分别放在盛有水和酸性溶液的烧杯中,铁钉上罩有小试管,通过电脑模拟两者在腐蚀过程中不同的现象(水面的变化、有无气体产生等)及时间,启发学生思考。这样的模拟使学生如临其境,更易发现、认识问题的本质。再如中学化学课本中有些实验,如氯气、一氧化碳的毒性是无法让学生感知的,这时可借助计算机设计三维动画片,让小老鼠中毒死亡,展示中毒现象的原理。

四、虚拟现实,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