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人物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人物的故事

小人物的故事范文1

大卫・兰克失踪事件

这种现象最早掀起轩然大波的,要数美国的“兰克事件”。此事发生在1880年9月23日的傍晚,事情是这样的:在美国东部的田纳西州,有个叫卡兰迪的乡间小镇。当事人大卫・兰克就在这小镇的郊外经营一家大牧场。事件发生的傍晚,兰克先生正邀请友人――贝克法官以及其妻弟洛伊先生到家里共进晚餐,受邀的两人便乘着马车来到兰克家的门面。当时,站在大门前面的兰克听到马车声,便与妻子及两个12岁与8岁的儿子,一同前往迎接。兰克先生一边热情地挥着手,一边朝正从马车走下的客人靠近。

然而就在这一瞬间,兰克先生失去踪影,出事的地点刚好在马车的正前方。

首先,兰克是不可能进到马车里,而且即使他走进走出,从外面也能一目了然。这令在场的贝克法官极度恐慌,因为从庭院到牧场,是一片宽广的草原,根本没有可藏身的地方。兰克的妻子一时受到过度刺激,也因此失去理智。

接获报案的刑警们开始对整栋建筑物里的里里外外做彻底的搜查,甚至动用了猎犬,却始终没有发现兰克的踪影。

这在美国当地的报纸上引起轰动,媒体几乎整个月都围绕者“兰克消失事件”而展开争论,事件所引起的骚动遍及全美各地。数月后,兰克先生的儿子经过父亲消失的马车前,突然听到诡异的呼喊声音:“我很痛苦!”这一度又使警方紧张起来,虽然又进行了一次排查,不过最后他们还是没有找到大卫・兰克。

英国驻奥地大使失踪事件

同样的事情在欧洲也发生过,一名英国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大使班杰明・巴沙斯特,因为公事必须回伦敦一趟。当时,大使正走出宫邸的大门,乘坐停靠一旁的马车,然而就在脚刚跨上去的瞬间,突然就消失了身影。周遭一些前来送行的官员惊恐地称:“大使的身影就当着我们众人的面,如烟雾般地消失了!”事件发生后,当地的警署出动所有的警察做了一次地毯式的大搜查。可是,却再也没人看见过巴沙斯特大使的身影。

奥立佛・李奇失踪事件

“兰克事件”之后的第十年,刚好是1890年的圣诞节傍晚,美国又发生第二桩消失事件,那就是“奥立佛・李奇事件”。地点是在田纳西州的北部,即伊利诺州的南贝特市附近。这次消失的是李奇家中的次子――当时年方20的奥立佛。而且,奥立佛消失的情况相当富戏剧性。

当天,李奇家邀请了20余名亲友,享用圣诞大餐。在当时,美国的乡下尚没有装设自来水,家庭用水都是取自于庭院的水井。晚餐过后,客人都回到客厅聊天。正在厨房忙着善后的李奇太太,发现储水槽里没水了,便唤来次子奥立佛去提,奥立佛拎起水桶便往外走。然后,大约过了两、三分钟,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刺耳的哀叫声,“救救我!救救我!快抓住l救我!”宾客们朝传来声音的院子奔去,可是,那里已经没有奥立的影子了。从厨房的门到水井之间,可以清楚看到雪上的脚印只到了庭院中间就嘎然停止。这证明奥立佛尚未走到水井,也不可能跌落水井。

叫声忽远忽近,有一段时间似乎是从空中传来,不过不久之后,又归于寂静。在微暗的空中,在场的20余人却什么也没看见。偌大的庭院里,就只剩下一个滚落在地的水桶,年轻男孩奥立佛・李奇就这样消失了。

英国儿童失踪事件

同样的事情在英国又一次上演。1909年冬天,英国威尔士地区覆盖着厚厚的雪层。11岁的托马斯到井里去打水,可是没过一分钟,待在家里的父亲便听到了托马斯的呼救声。听到声音的乡亲们急忙赶到,可院子里已没有人了,只听到从空中隐约传来的呼救声和挣扎声,最后什么也听不见了。托马斯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告诉大家,他此时还未走到井边。

美国母子失踪事件

1956年5月10日,悲剧再次上演:在美国西部俄克拉荷马州一个叫做奥塔斯的城市里,八岁的吉米正和伙伴特姆、肯一起玩“捉强盗”的游戏。由吉米爬上附近一户人家的围墙,抓住从围墙下通过的肯。正玩在兴头上时,吉米忽然大喊一声:“肯,等一下!”就从围墙上跳了下来,就在这一刹那,吉米不见了人影,特姆和肯大吃一惊。警方将其归为诱拐儿童的案件,立即出动进行搜查,但是毫无结果。

一个月过去了,有一天,吉米悲痛的母亲也出乎意料地失踪了。当时由于没有人在现场,所以无从知晓她失踪时的情形。但是,连续发生两起突然失踪的事件使警方紧张起来,再次进行全面侦查,却仍然一无所获。

火奴鲁鲁病人失踪事件

1968年,火奴鲁鲁一位无法移动的病人,正在打吊针时突然失踪,只在床上留下打吊针用的针头。医院把这种大惑不解的怪事报告政府,政府派人进行密集式地寻找,却毫无所获。但是,一个小时之后,他突然又出现了,还是和原来一样,躺在床上打吊针。

埃及新娘失踪事件

1973年,在埃及阿列基沙特亚市,新娘梅丽柏正与新郎沙德散步,走到波亚大道上时,地上忽然裂开了一个小洞,新娘跌了下去,不见踪影,人们挖开了整条马路,都没能找到她。1973年7月,一对美国新人中的新娘,跌进了坦尼亚大道上突然出现的洞穴,也是踪迹全无。1976年1月,同样在坦尼亚大道,新娘玛利亚突然跌进一个小洞并失踪。据当地人回忆:这个洞浅得不过膝盖。

如果说这些离奇的个人失踪案让人们迷惑不解,那么数百上千人的集体失踪,则更加让人匪夷所思!

爱斯基摩部落失踪事件

加拿大哈得逊湾附近,有一个很小的爱斯基摩部落。1930年12月的一天,加拿大骑警乔・拉倍尔对这个部落进行例行巡访,发觉大白天整个部落竟然一片肃静。炉子上还架着锅,锅里的食物冻得坚硬,似乎还没来得及烧煮;孩子们穿的海豹皮制的上衣放在地上,无人收拾;三艘小渔船被遗弃在岸边;更!令人奇怪的是,对爱斯基摩人来说,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来福枪也留在小屋里,被视若至宝、与人形影不离的爱斯基摩狗,也有好几只被拴在离小屋100公尺外的树上,活活饿死了。出了什么事,使整个部落男女老幼30名成员匆忙之中,突然消失在冰天雪地的原野呢?加拿大急忙出动大队骑警搜索,却找不到他们的踪迹。这个部落就在原地蒸发了。

西班牙士兵失踪事件

1711年,4000名西班牙士兵驻扎在派连民山上,他们刚打完仗,已疲惫不堪,在此等候援军的到来。第二天,援军到来,营火仍在燃烧,马匹和大炮原封末动。整个驻扎地一片沉寂,4000名官兵一个不剩地集体失踪!然而没留下任何痕迹。军方调查了好几个月,也没有找到任何线索。这一集体失踪事件后来被记录在西班牙官方文献和军事史上。

白俄罗斯地铁列车失踪事件

1975年,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一辆满载着乘客的地铁列车离开白俄罗斯站向前驶去,本来只需间隔14分钟便可到下一站红色布莱斯诺站,然而,14分钟很快过去了,红色布莱斯诺站却始终没有见到这辆列车进站。地铁管理人员将整个地铁的运行中断,并调集有关工作人员,在整个地铁系统内搜索失踪的列车。

那天半夜,地铁电气机库主任维克多・斯捷潘诺维奇接到通知后,带领地铁站夜间巡视组的全体人员沿着地铁线开始紧急搜索。当他们来到区间一条环形路段时,发现原先在环形路段靠隧道壁一侧,有一段停放待修列车的岔道不见了。而且隧道壁已经前移到道岔转辙器旁,隧道壁下还留有两根平行的铁轨,隧道壁没有发现任何缺口。最后,随行的一位工程师发现这是一座巨大的防水闸门,他找到了开关,按动按钮。很快,人们面前这整块隧道壁便徐徐上升,防水闸门后面,灯火通明的一段铁轨上,停放的正是那列失踪的列车。只见那辆失踪列车的最后一节车厢已被落下的闸门压毁,但原先挤满乘客的车厢,现在空空荡荡。车厢内到处可以发现曾有人逗留的痕迹,地上乱抛着各种罐头和烟头,有节车厢的角落里还放着一个行李卷,似乎曾有人在这里躺过,但是乘客却不知去向。周围连一块活动的水泥墙壁都没有发现,这不由得使在场的每个人感到惊惧:如果说这防水闸门年久失修,由于列车隆隆的振动声,有可能使闸门自由坠落,可是为什么岔道转辙器没有搬动,就把列车送到岔道上?更重要的是,这辆列车的乘客和司机全部失踪!当时列车被围困在闸门里面,无法启动开关,而外面也没有人启动开关,这些人究竟到哪里去了呢?自那时起,几十年过去了,莫斯科地铁方面有关人员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不停地试图搜索着那些神秘失踪的乘客和司机,但是,这些失踪的人再也没有露过面。

小人物的故事范文2

[关键词]组长负责制 小组任务评估模式 办公自动化操作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68-01

一、教学设计

(一)课程概况

办公自动化操作实训是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以技能训练为主,同时兼顾办公设备的基础知识学习的一门课程,作为文科部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由于办公事务技能训练无法像许多工科学生那样到生产线上实训,且容易受人文因素的影响,所以办公室职业意识和业务技能操作必须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培养。本课程仿真工作情景,设计具有典型意义的工作任务,采用项目驱动法组织教学。以项目为主线,以工作情景为载体,设计相互关联的工作任务,考虑从能力层次和能力拓展方面培训学生。受校内实训条件有限,实训过程中教师有可能看不到每个学生的练习及操作状况,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效果也难以进行量化的评价。

(二)本课程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3年制的文科专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由以往多年教学的经验得知,本课程针对的学生多数是普高文科类的高中毕业学生,之前没有学习过办公事务知识以及办公设备的使用经验。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能力一般,相关基础知识缺乏,仍需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仍保留高中价段被动模仿与训练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与自学能力较弱。

二、教学方法

通过对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完成办公软件和设备的实际安装和使用项目,培养其从事办公事务的良好职业素质。因此,我们设计采用实训小组轮训的方式,每个班按设备类型进行分组,采取组长负责制,小组内学生之间进行任务评估,即学生按照任务评估表的评定标准,对照任务评估表分项目进行操作练习,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并各自完成实训作业。这不但要求组长及组员需要非常熟悉实训项目的操作规程及操作步骤,还有助于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配合,也能对实训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从而提高整个实训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

首先,由指导教师示范讲解项目的操作过程,以工作情景为载体,设计相互关联的工作任务,即实操的训练项目。然后,将实训学生进行分组轮训,并演示学习,实训指导教师每次课后布置学生完成当天的实训工作心得(问题与收获)。

四、教学效果

首先,以组长负责制的实训小组任务评估模式提高了学生在办公自动化操作训练中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实训过程中相互指导,对照设备的操作规程来互相纠错。从多轮实习看到,学生对采用小组任务评估模式的实训效果感觉很好,按照实训任务评估表的单项技能考核对技能学习有很大的促进和帮助作用,同学之间在实际操作练习过程中相互指导、相互纠错、相互评定,小组中每一个同学操作过程也是对自己这个单项技能加深印象的过程。通过调查所知,80%的同学能够在本项实训操作过程中主动帮助动手能力差的同学,指出其不当操作,达到了教师在实训之初希望小组是一个小团队的目的。这种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学生对改革后训练与考核方法的评价:学生认为提高了训练的积极性,在练习中更注重精益求精。同样,也说明只有通过有效的措施,才能达到学习目标。

以“办公技能训练模块中的项目二——掌握日常工作中PowerPoint中任务一酒店简介及优惠信息幻灯片的制作”为例的实训任务评估表,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见,通过以组长负责制的小组任务评估模式在办公自动化操作实训中的应用,学生们体验了在做中学的乐趣,促进课堂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培养都有较好的效果。

小人物的故事范文3

一个不靠谱的爸和一个早熟的娃

>> 小人物也出好故事 《我叫苗金花》大格局讲小故事 小人物显大情怀 小人物的故事 对话孙博:通过小事看小人物身上的“小劲儿” 走近“小人物”写出“大故事” 小人物的“温暖”生活 黄渤:小人物也疯狂 小人物也能改变国家 黄渤故事:小人物的电影江湖 小人物也能写出大文章 职场小人物也遭陷害门 小人物也能成就大精彩 用小人物的故事记录、传递最美声音 大时代小人物的故事则更能打动人心 感谢小人物 小人物 小人物蓝洁瑛 小人物不小 小人物Style 小故事影响大人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小故事 小人物 小温暖也还是小格局 小故事 小人物 小温暖也还是小格局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魏頔")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小故事:

一个不靠谱的爸和一个早熟的娃

《小爸爸》一上来就是文章去接机,以为自己即将接来在美国的艳遇对象,不料艳遇没来,接到一个小孩并晴天霹雳地得知,是自己多年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然后孩子就成了这个戏的一个炸弹,这个爸就是有上顿没下顿,住在一个车库里靠修车为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出国交流的时候没有好好读书或者赚点钱,可能回国会在汽车修理部工作)可是这个在美国生活的孩子,好像特别迷恋这个第一次见面、还每一秒都想撵自己走的爸,于是当爸的就拼命想甩掉他,可如果甩掉了就消化不掉这些投资,于是就不得不改变自己接受他,然后发现这是一个阴谋,是孩子的舅舅知道自己不靠谱才让孩子来找自己,逼迫自己放弃抚养权blabla。对了,修车工还有个富二代女友,会对着孩子说,你是谁啊,你怎么躺在我的床上之类的。然后把孩子吓尿了,真的尿了。孩子呢特别强大,不到十岁丧母之后,活在四六不着的爸、神经质的女朋友、算计自己未来的舅舅的人群中,每天都有“今天我们又迎来了崭新的一天”的活力。 小人物:

一个骑摩托车的女滴和一个修车的男滴

马伊琍在《小爸爸》里叫三妹儿,听名字就知道洋气的范围是多么的可控。职业是机场的地勤,现实中地勤说话的凶猛无礼在片中一再反转,李三妹不仅义务照看孩子,还因此被孩子的大律师舅舅看上,顿顿都被带去吃俏江南。这位舅舅看样子是做跨国律师的,前一分钟还在首尔,后一分钟就飞来北京了,但是可以为了吃俏江南推掉大老板。酷爱骑摩托车的马伊琍和修车师傅文章还有文章的朋友卖墓地的、朋友的女朋友人民教师,一众都是小人物,文章欠李三妹700块钱,都要分三年付清。可是小人物之间却有着很多阴谋——比如王耀庆演的孩子舅舅,之所以让孩子一个人从美国来中国见自己的爸爸,就是为了让生父放弃抚养权。而文章在剧里的表现呢,就是告诉你如果奋斗没成功,就会是这样,如果裸婚之后发现留学的时候有一个孩子,孩子要来了,那日子就是这样,如果黄小仙失恋之后和黄小仙好了,那生活也一样是鸡鸣狗叫。 小格局:

小爸爸成长了,可是文章的成长呢?

从文章出道以来,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都有着共同的都市小青年气质。基本上都是在都市小伙儿的调调上加一些改动,不知道文章本人对这种风格,什么时候会厌倦掉,会想要开掘自己的其他方面,或者想挖掘更多深层次的人格特点。当然,这也许是文章导演经过考虑之后,选取的最省力的表达方式,反正电视观众根本不在乎谁来演小青年,他们只是永远都需要一些小青年罢了。还是说《克莱默夫妇》和《西雅图夜未眠》吧,其实也不过就是都市男人带孩子的小故事,可克莱默的夫妻产生的背景,是在美国女权主义发展到社会普遍有一种观念认为,女性应该勇敢地走出家庭成为一个职场人之后的反思,克莱默夫妇就是一个这样的反问,女性离开家庭,真的获得了那么多的幸福和成就感么?如果文导今后的作品,能加入自己更多思考,可能就会在现有的轻松活泼、段子够多的情况下,多一些再看一遍的理由吧。 小温暖:

小人物的故事范文4

摘要:进入网络时代,由于受受众的心理喜好及生活节奏的影响,传统先进人物报道逐渐从“高大全”向“小人物”转变。本文从新闻事件打头、做强深度报道、创新报道方式和报网联动等四个方面来谈报纸媒体如何在网络时代做好“小人物”报道,枯木逢春重放光彩。

关键词:网络时代 报纸 小人物报道

2010年年初,湖北黄陂“信义兄弟”的感人故事经《楚天都市报》率先报道后,迅速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据统计,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全国约50多家主流媒体关注此事,其中半数媒体配发了评论。媒体如此高密度关注“小人物”,实属罕见。

先进人物报道作为一种常青的报道题材,在中国盛行了半个世纪。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大全”到改革开放的“家国兼顾”直到现在的“小人物”,先进人物报道越来越显示出平民化视角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无论是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誓死保护奥运火炬的金晶,还是服务麻风病人的潘美儿,他们都不是某个领域的“成功人士”或是“神话人物”,而是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普通人。网络具有互动性强的特征,其先天的“草根性”成为公众“草根表达”的最佳平台。由此,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如何做好“小人物”报道是值得关注的新的课题。

网络时代受众呼唤“小人物”

“小人物”报道,这种新闻写作的转变,可以看做是网络时代对受众本位论的有力体现。互联网普及后,尤其是进入Web2.0阶段后,由博客、wiki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媒体手段的涌现,标志着交互式网络新闻时代的正式来临。于是,对受众的争夺就成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一场大战,受众的心理、喜好也就成了媒体研究的对象和制作的依据。那些“高大全”式的典型对网络时代下的受众来说太有“历史沉重感”,他们需要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他们追求的是那些贴近生活、贴近心灵的先进人物报道,于是,“小人物”报道被越来越多的媒体采用并逐渐成为主流。如《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16年来大量的“小人物”报道深受读者喜爱。

而且,网络时代也改变着受众的阅读方式。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高强度的生活状态决定了受众只能大致扫描、速览报道内容,如只看报纸头版的导读,或是网站首页的新闻标题;在单篇报道中,只抓关键词(句)、小标题等。“扫描式阅读”的跳跃性和忽略性也要求新闻写作有相应的调整与改变。

网络时代报纸如何报道“小人物”

报纸,作为传统三大媒介之一,网络时代既有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受众被各种各样的阅读终端层层包围,内有广播、电视、网络的竞争,外有手机、iPad 、户外大屏、楼宇电视等新媒体威胁,该如何扬长避短,既保持自身优势又不断创造新的“加分点”,显然已成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那么,网络时代,报纸该如何做好“小人物”报道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新闻事件“打头”,突出时效性。网络时代海量的信息速度成就了信息消费的短注意力和速食文化——人们只关心新鲜的人、突发性的事件。因此决定了网络时代先进“小人物”报道必须有别于其他时期先进人物的报道模式。以往先进人物的报道模式通常是:先遴选出一个相对优秀的报道对象,然后记者再用他以前做过的先进事迹去塑造他、丰满他。这样做就导致了一个最致命的缺点——事实陈旧,人物静态化。

看一看网络时代那些成功的“小人物”报道,无一不是事件“打头”:

一群大学生在长江上救孩子,三个救人的学生死了!

一个妈妈为了给孩子捐肝,7个月日行10公里,走掉脂肪肝!

洪战辉从13岁起就支撑着一个父亲患病、母亲出走、弟弟读书、妹妹待哺的困难家庭……

这样就把静态的先进人物变成了动态式的先进人物,增强了时效性和真实感。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报纸赢得更高发行量的关键。当今网络化时代,新闻时效观已经被推向“全时化”,即“全时新闻报道”①,“抓活鱼”成为许多新闻单位提高时效性的一个生动口号。其实受众最想知道、最容易接受的,首先不是一个先进人物,而是他所做的事情。三个救人的大学生是怎么死的?当时是什么情况?事后社会各界的反应如何?当把这些新闻要素交代清楚的时候,“小人物”也就丰满了,再无去刻意塑造他的必要。同时,新闻的时效性又很好地得到体现,成功抓住了“活鱼”。

做强深度报道,充分开发新闻资源。网络时代的受众虽然能自由地占有大量信息,但由于缺乏把关人的素质,尤其是缺乏职业的新闻敏感、宏观的透视角度以及对信息材料过滤和二次加工的能力,所以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这项工作,是受众无法胜任的。谢丽尔·吉布斯曾在《新闻采写教程: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一书中说道:“今天报纸上最吸引人和最有影响力的报道,是由经验老到并有高深写作技巧的记者写的深度报道。”②可见,网络时代,做强深度报道是报纸扩大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2010年2月21日,《楚天都市报》在头版以《为了哥哥的遗愿 弟弟代兄发工钱》为题在全国率先报道“信义兄弟”的故事。文章读后让人思考:为什么称孙家两兄弟为“信义兄弟”?为什么他们一定要在年底结清农民工的钱?他们究竟是怎么样的人?受众有太多的疑问。议程设置成功后,紧接着《楚天都市报》编辑部又连续刊发了《新年不欠旧年薪 今生不欠来生债》、《守信义者得人心 得人心者得财富》、《信义无声动神州》等长篇通讯并配发评论,成功为受众解惑。正如著名记者张建伟在《命运备忘录》里说:“不要试图寻找什么新闻,而要努力使新闻变得重要起来——变成‘解惑性’的深度报道。”③据统计,从2010年2月21日起至3月3日,《楚天都市报》每期1至5版,11天共30版,全程跟踪深入报道,深入挖掘“信义兄弟”“新闻背后的新闻”。这种深度报道,体现了编辑部的主动性和进取性。从题目的选择,到报道形式、报道篇幅、文字风格、版面安排,甚至参与采写的编辑、记者都一一落实,运作起来严丝合缝、绝无疏漏,成功引发了“轰动效应”。所以,在数字化传播时代,深度报道仍大有可为,它是报纸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所在,也是应对新兴媒体的重要举措。

创新报道方式增加加分点。网络时代,是一个新闻同质化的时代,如何创新报道方式,成功突围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以“故事模式”进行深度报道,即新闻故事化,“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显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④,如今16年过去了,“冰点”几乎成了《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的代名词。笔者以“冰点”的开栏之作《北京最后的粪桶》为例,谈谈它是如何讲好“小人物”故事的。

(1)设置矛盾和冲突,使情节起伏跌宕

陈述故事与一般报道的区别在于,一般报道着重展开事件的5个W,新闻故事重在事件的矛盾冲突,尤其是戏剧性冲突。在《北京最后的粪桶》中,我们可以看到,记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无须刻意体现,各种矛盾就已经显而易见了。老知青的斯文儒雅与化粪池的污浊,知识型人才与挑粪工作,世俗的偏见与渴望被理解,捉襟见肘的薪水与大款们一顿普通的饭费。这些矛盾真实而深刻,矛盾中的人也因此而形象丰满。

(2)依靠大量的细节描写,写出“活”新闻

李希光在《转型中的新闻学》一书中认为:“能让读者看到、听到、闻到,甚至能触摸到,这就是活的新闻。”⑤所以在故事化报道中,记者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依靠细节写出“活”的新闻。在《北京最后的粪桶》中,有一个细节是:化粪池的盖子冻上了,老知青“先用石头砸了半天”,“再用铁杆把井盖挑开”,“用铁杆捅半天”,最后“背桶的人下蹲,右脚一使劲,桶就上肩了”。这里记者完全采用白描手法,准确抓取了人物的动作,特别是“砸”、“捅”、“一使劲”等词,向读者展示了挑粪的艰辛、酸楚,是一种无声的控诉和悲凉。

(3)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是由悬念构成的,新闻是一个叙事的过程,对读者而言更像是一个解谜的过程。《北京最后的粪桶》一文中,记者在文本结构中充分运用了埋伏悬念的手法。文章开始,记者并没有正面介绍那一群背粪桶的人是谁,而是通过早上出街运粪卸粪、打扫公共厕所等系列工作为读者大致勾勒了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读者读到这里自然会产生疑问: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接着记者在告知他们是一群26年前离开北京去下乡的老知青后,以一句“可是,北京还有他们的位置吗?”又一次引起读者对这群人物命运的担忧。最后,小标题“都以为他们挣得多”再一次成功埋好伏笔。就这样层层剥茧、环环相扣,记者用一个一个的伏笔诱惑着读者步步深入。

报网联动使新闻价值最大化。网络时代,如何充分开发新闻资源,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这无论对传统媒体还是对新兴媒体而言都是一个挑战。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其舆论场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可以在草根表达和情绪疏导上发挥作用。而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其舆论场也有议程设置的能力,具有长期的品牌优势和权威优势,可在权威引导和理性说教上发挥作用。所以报纸与网络的联动必定产生一个新格局。

2005年《郑州晚报》联手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国内主流门户网站,共同报道洪战辉事迹就是一次成功的报网联动。2005年12月6日,《大学生带着捡来的妹妹求学12年》长篇报道在《郑州晚报》刊发的同时,稿子也出现在新浪网上。当天新浪评论就达近千条。第二天,新华网、人民网等70多家网站纷纷转载。为进一步加大新闻的纵深与立体感,《郑州晚报》与新华网等媒体建立了“洪战辉携妹求学”新闻专题。12月8日,《郑州晚报》还发表了洪战辉的《致新浪网、新华网网友及郑州晚报读者的公开信》,实现了洪战辉与网友的首次互动。12月9日,《郑州晚报》又先后联合新浪网、新华网,邀请洪战辉兄妹分别做客两大门户网站,与全国网友进行在线交流。通过互联网的转载,洪战辉的事迹引起全国公众及海外华人的强烈反响。这固然与事件本身感人、后期新闻策划有重要关系,但也与互联网的推动力量更加密不可分。

结语

网络时代,随着新兴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该如何逆流而上枯木逢春,笔者认为报纸媒体除继续做强深度报道,形成自己的个性化风格外,还需要不断提高新闻写作能力,打破倒金字塔的单一格局,创造出既“可口美味”又“方便易食”的新的报道方式。同时也应积极寻求与其他媒体合作,特别是利用互联网跨地域的优势,和全球、全国性的门户网站联手互动,充分利用新闻资源,将新闻价值最大化。做好“小人物”报道是报纸媒体枯木逢春的一次绝好机会。

注 释:

①杜骏飞:《论网络时代的全时化新闻理念》,博客中国,2004年12月19日。

②谢丽尔·吉布斯[美]、汤姆·瓦霍沃:《新闻采写教程: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331页。

③陈力丹:《深度报道“深”在哪儿?》,《新闻导刊》,2004(3)。

小人物的故事范文5

新闻工作的“草根情怀”、“平民意识”,是新闻观的必然要求,是在新闻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良知。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我们的报道当然要关注重大活动、重大会议、重大决策、重要工作、典型人物以及科学技术的最新发现和创新成果等。但是,还有一大批与群众贴近、贴心的普通人,为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生活质量的改善而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着。这个群体与专家、劳模、标兵比起来也许是“小人物”,他们没有顶尖的科研成果,也没有辉煌的业绩,更没有感天动地的故事,在媒体关注度方面处于弱势。但他们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积极进取的工作热情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他们把青春洒在了我们不曾刻意留心的各个角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新闻单位纷纷建立基层联系点,组织编辑记者广泛开展蹲点调研活动,认真调查研究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鼓励记者走进田间地头、学校厂矿、边疆哨所,在群众中行走、倾听、记录,创作出了一大批清新朴实的作品。

走进基层,关注员工群众,也是华北油田电视台这样一个企业电视台的报道之根。我们的电视节目也在不断尝试着更多地走近钻井、采油、作业等基层队站、班组的“小人物”。华北油田电视台在新闻栏目之外,专门开设了一档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电视杂志性节目《油城家园》。在这个栏目中,设有“新闻聚焦”、“生活361”、“社区大舞台”、“大乐讲故事”等小板块,这些板块的主角就是油田的职工。尤其是“大乐讲故事”这个板块,不仅向观众讲述发生在矿区职工家属身边的一些奇人奇事、新鲜趣闻、民间风俗或重要时事等,还讲述了一些家长里短的好人好事,如工作自主创新、业绩突出的先进工作者,孝敬老人、尊老爱幼的道德模范,自主创业、自强不息的典型人物故事等。同时,这个板块也以构建和谐矿区为宗旨,着重表现矿区职工家属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因为这些故事来自基层,内容积极向上、新颖脱俗,讲述方式简单直白、幽默风趣,当这些“小人物”五彩斑斓的生活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之后,很快就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关注,收视率也不断提高。

“大主题”要体现重要性和关注性

一个时期,人民群众最关心什么、需求什么,我们的工作重点是什么,我们的宣传报道要以什么为主题。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这种思考落实到采编工作中,就是报道选题的策划。

有人说,现在独家新闻越来越少,要使自己的报道有特点、有不可替代性,拥有更多的观众,就要更多地在独家策划上下功夫,做出自己的角度、深度和特色。因此,在选题上立意高是报道成功的基础。

那么,如何去选定这个“大主题”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第一,政治上的重要性。当前的重点工作是什么,影响全局的问题是什么,怎样才能围绕中心工作做好舆论引导,从最迫切的问题中抓新闻选题,是做好报道工作的一般规律。第二,大众的关注度。当前群众关心最多的问题是什么,议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能否解决、是否解决,要使报道的主题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报道必须对公众的思想和社会生活产生影响,能够回答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这是选题策划的基本出发点。

按照以上两个原则,精心提炼主题,新闻报道才会主题鲜明、有深度,才能让观众入眼、入心,让百姓叫好。从这几年两会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幸福”可谓一大热词。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已成为共识。比如说,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其实,“幸福”这个词,不仅在北京、广东、重庆“热”,同时,在华北油田也是一个热点话题。也就是说,构建和谐,关注民生是我们当前的一大主题。

2010年,华北油田提出了“提高油田居民群众幸福指数”这样一个目标,并通过践行“三个不让”(不让一个困难员工家庭生活得不到保障,不让一个困难员工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个困难员工看不起病)和“四个始终不渝”(始终不渝地关心关爱生产一线员工,始终不渝地关心关爱先进模范人物和优秀人才,始终不渝地关心关爱困难家庭、困难员工和困难学生,始终不渝地关心关爱离退休老同志),大力实施一线环境、基础设施维修改造、住房改造、社保惠民等一系列民生工程,把发展成果惠及油城的员工群众,使提高居民幸福指数这一目标不断向前推进。于是,经过讨论我们确定了“幸福”这样一个主题,策划创作了《幸福像花儿一样》这期春节特别节目,而正是这样一个选题立意,成为这个节目在全国电视协会企业电视分会评奖中获得一等奖的决定性因素。

“小人物”要具有代表性和故事性

主题确定了,那么,怎样才能让主题凸显出来呢·现在很多媒体都喜欢把新闻当故事来讲,对于具备视听传播条件的电视媒体来说,更具有天然优势。我们通过精心选择与新闻事件有着直接关联的“小人物”,讲述他们妙趣横生、感人肺腑的故事,讲述他们在新闻事件中的经历、感受,以及新闻事件带给他们的影响,从而“不露声色”地表现新闻主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小人物”来解读“大主题”。

用“小人物”来折射“大主题”,并不是什么样的“小人物”都能完成这个任务。“小人物”的选择也有两个原则:第一,要有代表性。这个人物虽然普通,但是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他所代表的一个群体的共性,包括生活状态、思想状况、精神面貌、行为习惯、所关注的话题等。第二,要有故事性。这个人物不一定要善谈、要有镜头感,但是在他身上,一定要有与主题息息相关的故事,要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能够承载一些社会问题,或者对于推动我们的体制机制改革有一定的帮助。

按照以上原则选择的“小人物”,才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才能让主题凸显出来,达到发人深省、引导舆论的作用。还是以《幸福像花儿一样》这期节目为例。幸福是什么·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不同的人物对幸福的认识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节目中选取了几个不同层面的代表人物:才景荣——一线员工代表;赵遵——员工家属代表;史玉良——离退休老同志代表;高世贤——幼儿家长代表;郭宏浩——救助学生代表。

这些人物都是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平凡而又颇具共性的故事,同时又都是油田各项民生工程的受益者,在他们身上都能从不同侧面反映油田人幸福指数的提高。因为是油田企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线采油员工的无私奉献。所以第一个故事从在一线工作了26年,25个春节在一线度过的才景荣开始。26减掉25是多少·答案很简单:1。也就是说,才景荣工作26年来,只在家里度过了一个春节。他把合家团圆的时间全部奉献给了他所坚守的岗位。仅此一个细节,就足以生动体现华北油田广大员工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面貌,就足以打动人、感染人。

而在才景荣的故事之后,我们有这样一段解说词:“一线员工能够恪尽职守、坚守岗位,还因为他们身后有着坚强的后盾作为支持。父母和孩子是广大员工最大的牵挂。老人老有所乐、颐养天年,孩子身体健康、快乐成长,员工工作起来自然就会安心、就会踏实。”这样,很自然地就从一线员工的故事,过渡到了离退休老同志史玉良如何安度晚年的故事上。从这个故事到幼儿园孩子们快乐成长的故事,我们选择了孩子们大声朗读“幸福”二字的同期声过渡,从幼儿园的孩子到郭宏浩的故事,我们选择了《让爱传出去》这段音乐作为衔接,解说词、同期声、音乐等不同的过渡手段,使得几个人物的故事衔接有序、生动流畅。

通过讲述这些具有代表性和故事性的“小人物”的幸福生活以及他们对幸福的认识,《幸福像花儿一样》突出地表现了这样一个“大主题”:华北油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关注民生,使油田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这期节目播出之后,因其既完成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任务,又发挥了“关注民生、聚焦热点”的作用,受到广大油田居民群众的好评。

总之,用“小人物”演绎“大主题”,实际上就是“三贴近”原则的具体运用。“小人物”就是群众,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切实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集中反映广大群众的喜怒哀乐,体现群众的切身利益,向广大观众提供他们最为关心、最渴望知道的各种信息,就必然会受到群众的关注。

小人物的故事范文6

策划花絮

《张小五的春天》在策划的时候,最先考虑的是这本书的立意。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大时代里的小访客,和张小五一样普通,为了生活而奔波,有一些小理想,却又处在实现理想的路上。故事中以张小五为代表的多个小人物的生活,接着地气,冒着炊烟,非常生活,勾起一些在都市年轻人以及城市里的外来务工者,一种对本真的回归和渴望,让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的真正所在。这个故事能触及人的心里最深处,打动看故事的人们。作为一名图书编辑,一直认为内容大于形式,好的内容是一本书存在的基础,也是一本书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实现的根本。因此,针对书的内容(如文字风格、人物对话的描写)及封面设计等项,编辑与作者不断联系沟通,达成一致后付诸实施和操作。大的原则是尊重作者的创作,编辑适当提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

在拿到《张小五的春天》这部书稿后,从目录、字体,到书眉等的设计,第一感觉是非常舒服,不花哨,就似阅读一本已经出版的图书,文字流畅,对某个具体场景、人物表情等的描写非常具有画面感。尤其是看过电视版《张小五的春天》后,每一处的描写都把人带入到一种情境当中,极具吸引力,而且书中错别字、误用的词语、病句等情况出现得不多,从头至尾无论是审稿还是阅读都会很顺畅,审这部书稿会有非常愉悦的感觉。这一点是与其他稿件的最大区别。

(《张小五的春天》是一部以第一人称写作的小说,描写的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在遭遇生活、事业、爱情困境时,用阳光、执著的态度走出困境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彷佛生活在你我周围,又好像是谁家的亲戚,他们或命运沧桑,或身世坎坷,或为了谋生辛苦奔波……构成了故事中的波澜跌宕。在这高低起伏之间,留给人的不是深深的压抑、窒息和抱怨,反而是他们乐观幽默、坚持坚韧的态度,以及人们期待中的皆大欢喜。书中的角色设置具有典型性和戏剧冲突性,既有土生土长的都市人,也有海外归来的高富帅型男,还有一群外来务工者。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人,其成长背景、生活环境、人生理想迥异,本来是平行的、互无交集的人生,却因为时代造就的机遇,使得多条生命轨迹在一座城市里发生了交汇:都市大龄剩女带着一群外来务工者经营装修公司,历经波折,“丑小鸭”似的剩女在被未婚夫抛弃后又与高富帅海归经历了人生对对碰……平凡人的人生反而具有了传奇色彩,反观这种“平凡——传奇”的逆转,其发生的宏大背景是当下的时代。是时代为人们提供了创造美好生活的可能性,也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的权利,所以那些拥有抱负和才华的人才拥有了施展自己的舞台,才有了从白手起家到创造奇迹的可能。也因为这个时代铸就的人与人的关系,使得不同人之间能够走得更近。

《张小五的春天》是一部大时代里小访客们的自传,是一部轻松阳光的时尚励志剧,是都市平民的《士兵突击》,是小人物白手起家的成功日志,是青年朋友迷途中的指南针,是灰姑娘华丽转身的现代版,是熟剩女脱胎换骨的经典样板。

作为一本小说作品,我们认为《张小五的春天》题材紧扣时代脉搏,主题阳光向上。结构安排、语言描写、情节发展等方面,再现了在城市中为生存奔波的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用生动的笔触及典型语言塑造典型形象,使得每个人物既贴切又真实,一个个场景似一帧帧电影画面般在眼前略过。生命的张力是时代所赋予小人物的特质,即像石缝中的杂草一样顽强而自由地活着。书中的一个个人物形象不仅是个人化的,同时蕴涵了中华民族在新的形势下,面对困境、处理困难时的态度和做法:阳光、积极、幽默、智慧。

封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