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国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唯美国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唯美国风范文1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成功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旺盛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中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1.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自然提高,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易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2.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3.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19时开始升值,到4月末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2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8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0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性的行业都嚷嚷着要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3.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具体有四点:

1.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2.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的时候,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也很脆弱,就到泰国去了,在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

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赌博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3.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4.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辩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翀.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尹中立.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李翀.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何东.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

唯美国风范文2

摘要: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道德风险在本次次贷危机中起了很大作用。分析了次贷参与各方的道德风险。指出应通过减少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和加强资本市场监管来对道德风险进行管理。

关键词:次贷危机;参与各方;道德风险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11202

1美国次贷危机历程

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s,简称“次贷”)是美国金融机构向信用等级较低的购房者提供的一种抵押贷款。美国的利率上升和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是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从2005年至2006年6月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准利率从1%提升到5.25%。连续17次加息导致了80%的次级房贷贷款者的每月按揭在不到半年时间里猛增了30%-50%,付不起按揭并被处以罚款的贷款者大量涌现。贷款违约的不断增多使全美多家次级贷款市场放款机构深陷坏账危机。2007年3月13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次级房贷市场出现危机。消息传来,美国股市全面下挫。2007年4月2日,美国最大次级抵押贷款企业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爆发。这一危机扩大并波及到债务担保证券市场,2007年6月,美国知名的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公司陷于困境。次月,贝尔斯登宣布两只陷于困境的对冲基金已向法院提交文件申请破产保护。7月至8月,次贷危机扩散至股市。投资者的担忧,引发了股市和信贷市场的剧烈波动。全球主要股市每个交易日股价下跌2%以上的事件经常发生。8月至9月,次贷危机造成了全球性信贷紧缩,各国央行被迫入市干预。对美国次贷问题的担忧日益加剧,已远远超越了美国银行业和小型专业贷款机构的范畴。

2次贷危机中的道德风险

2.1次贷申请人的道德风险

2000年至2003年美国推行的低利率政策推动了贷款的增加,过剩的流动性促使物价上升。2003年美国通货膨胀压力显现,为了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美联储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的两年间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利率的上升直接导致浮息贷款利率上调,借款者面临的还款压力骤然增加,与此同时房地产业进入萧条期,贷款申请人很难获得新的次贷,即使出售房地产也不能偿还本息。而次贷申请者大多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信用记录也良莠不齐,当他们发现无力还贷的时候,拖欠和违约也就不可避免。即使一部分购房者有能力继续维持还款付息,利率的上升也会削弱其提前偿付的意愿。因此道德风险随着利率的上升逐渐暴露。

2.2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的道德风险

2001年以来的房地产牛市使美国投资房产的热情空前高涨,当大多数美国民众形成对房地产市场长期看多的预期之后,房价震荡上升的格局就很难在短期内被打破。繁荣的房地产市场扩大了购房者对房贷的需求,对房贷的需求人群从原来信用较好的高收入阶层扩展到信用等级相对较低的中低收入阶层。这就促使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向中低收入阶层开拓市场。另一方面,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可以通过发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因贷款占用的资本得到释放,回收的资金可以继续扩大贷款,从而加大了房地产投资者的杠杆的乘数,增加收益的同时也使风险成倍的增长;随着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流动性的增强,它们有能力进行业务的创新,这也使得信用等级较低的中低收入阶层有可能成为次级按揭贷款的贷款对象。因此,一方面由于对贷款客户的争夺,另一方面由于可以通过将贷款进行证券化来转移风险,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没有对贷款申请人进行严格的审核,无视贷款申请人的还款能力,鼓励其对现有的抵押贷款进行过度再融资,甚至教唆贷款申请人通过一些技巧和手段在经济条件未发生任何改变的情况下,提高信用分数,从而获得较低利率的贷款。还有一些住房抵押贷款公司为了扩大业务,未根据有关规定向贷款申请人真实、详尽披露有关贷款条款与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这都使得次贷工具的风险不断升高。

2.3投资银行的道德风险

在传统的资产证券化流程中,发起人将已发行的贷款“真实出售”给特殊目的载体(SPV),形成与该资产组合的“破产隔离”,投资银行根据该发起人剥离资产的情况对现金流进行重组,设计出与资产组合的特征相匹配的次贷担保债务凭证(CDO)产品。在此过程中,由于CDO产品的设计是以资产组合的特征为基础,因此能够更有效地规避风险。但是过热的资本市场使对高收益债券的需求急剧增加,投资银行为了扩大业务,他们会根据不同的信贷标准制定不同的债券条款和利率。此时CDO产品的设计更多地是依据投资者的需求而非资产组合的特征,这就从根本上增加了投资者的风险。

2.4机构投资者的道德风险

投资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将面临四种主要风险,即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提前偿付风险。机构投资者运用复杂的模型和定价工具来评估上述风险,经过计算将次贷定义为低风险高收益的债券而大量增持。但复杂的定价模型也不可能涵盖市场上所有的信息,一旦模型的假设条件不复存在,那么由该模型推导出的理论价值便没有任何的意义。次贷危机是房价改变上涨的趋势引发的引用风险,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对这样的风险估计不足。此外,机构投资者并不完全公开内部核算收益率的模型以及相应得防范风险的方式与能力,因此市场对自身所承担的次贷风险并不了解。

2.5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

信用评级是资产证券化中的重要一环,被证券化的资产组中可能包含众多的单项资产,投资者无法直接了解到投资标的的基本信息,信用评级就成为投资者了解证券风险和收益的重要途径。独立性和客观性是信用评级机构生存的基础,即不被市场的情绪所左右,但是在次贷危机爆发的整个过程中,信用评级机构却没能将市场引向健康的轨道,反而加剧了市场的崩溃。由于评级机构大部分的收入来自发行方支付的评级费用,也就是说评级机构一方面收取咨询手续费,另一方面又对这些产品进行评级,这就出现了委托人和被评估人相同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评级机构难以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此外,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信用评级公正性和客观性降低的一个原因。尽管评级机构十分了解自身设计的评级模型以及如何提高信用评级,但他们在网站上或评级报告中只是简要介绍评级的方法,并不公布评级的数据来源与核心的评级方法。这就导致了评级过程的透明度降低,使得投资者、监管机构与被投资方和评级机构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两端。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市场和监管当局对评级机构的约束作用减弱,难以阻止评级机构通过设计出高评级的证券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样的信用评级无法保证其应有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2.6监管机构的道德风险

监管部门有责任对市场各类参与者进行及时的风险提示,规范各类金融机构,正确处理房地产金融创新和有效管理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原因是监管部门对市场进行早期预警做得不够。

资产证券化本身是一个工具,其结果好坏取决于金融资产质量和整体金融监管环境。由于前些年美国资本市场形势较好,金融机构的竞争比较激烈,使得金融资金流向一些可能在正常情况下得不到融资或者还款能力比较弱的主体,金融资源获得的难度低于正常标准,这就降低了金融资产的质量。若监管当局采取有效措施,将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此次危机的危害还不至于如此之大。但美联储受制于不干涉企业经营活动的惯例,未能及时与相关监管部门合作对已经露出危险苗头的次贷业务进行干预,及时抑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过度放贷和投资银行过度投机的行为,终于酿成危机。监管部门的失职为次贷危机埋下了隐患。

3次贷危机中的道德风险管理启示

3.1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

次贷危机中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和获取信息的高成本,因此解决道德风险的根本途径在于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降低获得信息的成本。因此必须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首先应完善贷款规范,严格审核贷款申请人的财务状况与信用状况,降低日后的违约风险。其次,应促使从事住房抵押贷款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各类贷款和保险产品的营销中,要向借款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让借款者有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权益的损害。推进标准化的合约、贷款审核程序、借贷标准,规范银行贷款和贷后的服务。最后,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管理。信用评级机构主要通过证券评级和企业资信评估来传递信息、控制风险以降低整个社会的信息成本。投资者的信任是投资行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有来自于专业市场机构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即通过信用评级机构对项目评价认可,将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另外,信用评级机构作为专业性的机构,其收集、传递信息的功能较之其他机构更为迅速准确,能够辅助投资者进行信息分析与决策,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失误,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

3.2强化资本市场监管,防范中介机构道德风险

资本市场监管能够剔除市场中的不稳定因素,制约影响市场公平的行为,促进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资本市场监管的重点在于防范中介机构道德风险。这场次贷危机说明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特定的条件下,难免会产生一些参与者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换取自身利益的行为,影响市场的公平和公正。

这就要求监管部门及时更新市场规则,积极对市场加以引导,严厉打击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应严格规范现有中介机构的行为,以建立起一批高质量,具有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的社会中介机构,使中介组织成为一种能真正具有制约力的、公正的社会公众力量,为投资主体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准入机制、金融市场行为监管机制和金融市场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

[1]Hayne E.Leland and David H.Pyle.Informational Asymmetries,Financial Structure,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77,(2).

[2]巴曙松.次贷危机暴露美经济结构性问题[N].第一财经日报,2007.

[3]付同青,汪娜丽.金融资产证券化风险与防范[J].证券市场,2005,(3).

唯美国风范文3

关键词 美国白蛾;危险性风险分析;风险管理;山东临沂

中图分类号 S7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146-01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属鳞翅目灯蛾科,原产北美,后传入欧洲、日本、朝鲜。美国白蛾适应性强,繁殖量大,每年可向外扩散至35~40 km,由于危害的寄主植物种类多,缺乏原产地有效天敌的制约,易暴l成灾,造成重大损失[1]。我国目前已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29个县级行政区严重发生,2015年新增58个,临沂市12个县区均为疫区(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2016年),防控美国白蛾的任务艰巨。

1 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征

美国白蛾属杂食性的食叶害虫,寄主植物十分广泛,在我国可以为害的植物达49科108属300余种,不仅对林木和果树产生危害,还会对附近的农作物或蔬菜等产生危害,是我国目前唯一被林业、农业共同检疫的重大危险性有害生物[2-3]。

美国白蛾在山东省1年发生2~3代[4],在临沂市1年发生3代。老熟幼虫在老树皮下、地面枯枝落叶和表土内化蛹越冬。发生期从每年的4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虫出现到第3 代老熟幼虫下树化蛹,即每年的9月底最迟到11月上旬为止。第1育较整齐,第2代和第3代世代、虫态重叠现象严重。成虫喜夜间活动和交尾,交尾后即产卵于叶背,卵单层排列成块状,1块卵有数百粒,多者可达千粒,卵期15 d左右。

2 发生危害规律

美国白蛾幼虫孵出几个小时后即吐丝结网,开始吐丝缀叶1~3片。随着幼虫生长,食量增加,更多的新叶被包进网幕内,网幕也随之增大。幼虫共7龄,5龄以后进入暴食期,幼虫蚕食叶片,只留叶脉,使树木生长不良,甚至全株死亡。

3 风险评估

3.1 寄主植物及其分布

美国白蛾在临沂地区主要为害杨属、悬铃木属、紫叶李、樱桃、柳属、泡桐属、白蜡树、洋槐(刺槐)、臭椿属等植物,寄主植物分布广泛。

3.2 适生性、抗逆性和适应性

3.2.1 适生性分析。临沂市位于北纬34°22′~36°13′,东经117°24′~119°11′,根据GARP生态位模型预测,处于最适生区范围内[5]。

3.2.2 抗逆性分析。临沂市属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近年来,≤-10 ℃的低温天气几乎不存在,高于40 ℃的高温天气也不多,利于其生存[6]。

3.2.3 适应性分析。美国白蛾蛹冬季与夏季滞育,可以避开不利环境,维持种和个体生存,利于群体齐整发育,增强雌雄个体间几率,产生更多后代[7]。

3.3 传播渠道

主要包括自然扩散和人为扩散2种途径。美国白蛾主要由成虫飞翔、迁飞及破网扩散后的5~7龄幼虫爬行2种方式进行自然扩散。人为扩散主要是各虫态尤其是幼虫和蛹通过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携带传播。临沂市是有名的“板材之都”和“物流之都”,相关生产活动有利于美国白蛾的传播[8]。

3.4 检疫和铲除的难度

检疫使用的鉴定方法相对可靠、简单易行。但是由于检查站点少、物流量大,美国白蛾隐蔽性好,幼虫、蛹和成虫都能存活较长时间,所以对运输物品的检疫往往力不从心。

一般触杀和胃毒性杀虫剂对美国白蛾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人工释放周氏啮小蜂的防治技术也较为成熟,但防治效果有时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该虫具有极强的繁殖力和扩散性,防治不到位的地方极易暴发成灾,并很快扩散危害。水源保护区、水产养殖和桑蚕养殖区一般禁止使用化学农药,故很难做到全面防治,铲除非常困难[8]。

3.5 定量评估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对指标赋值如下:①区域内分布情况(P1)。5%≤有害生物分布面积占其寄主(包括潜在的寄主)面积的百分率树木死亡率或产量损失≥5%,P31=2;潜在的环境、生态、社会影响中等,P32=2;列入我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P33=3。④受害寄主经济重要性(P4)。受害寄主的种类10种以上,P41=3;分布面积广,P42=3;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社会影响大,P43=3。⑤危险性管理难度(P5)。现场识别非常可靠,简便快速,一般技术人员即能掌握,P51=0.5;50%≤常规方法的除害效率≤100%,P52=1;根除效果差,成本高,难度大,P53=3。根据标准计算风险值R为2.65,属特别危险。

4 风险管理

4.1 加强普查监测,做到精准预测

依据临沂市的实际情况,加大对美国白蛾的监测普查力度,充分发挥疫情监测点功能,建立疫情监测网络,构建全市美国白蛾监测网。建立定期会商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巡查暗访制度,制定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考核办法,将监测纳入考核。

4.2 抓住1代飞防,多措并举防控

加强对飞防的监管,保证飞防效果,做好飞防验收,重点抓第1代美国白蛾防治,使美国白蛾有虫不成灾。在成虫羽化期、卵期、幼虫网幕期和下树化蛹期大力推广剪除网幕、绑草把、涂毒环、释放周氏啮小蜂、灯光诱杀、人工捕捉成虫、飞防和地面喷雾防治、人工摘除卵块和捕杀蛹等防治方法。

4.3 改善现有林分,实现持续控制

在园林绿化和植树造林时,完善林分结构,充分考虑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根据不同植物的不同生态位,构建美国白蛾灾害持续控制体系。

5 结语

按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原则,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对美国白蛾风险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其风险值为2.65,属于特别危险的重大外来有害生物。迫切需要对美国白蛾高度关注,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防止美国白蛾大暴发[9]。

6 参考文献

[1] 林晓,邱立新,曲涛,等.美国白蛾发生现状及治理策略探讨[J].中国森林病虫,2016,35(5): 41-42.

[2] 魏建荣,杨忠崎,王传珍,等.天敌昆虫对美国白蛾的生物控制研究[J].林业科学,2004,40(2):90-95.

[3] 杨忠岐.利用天敌昆虫控制我国重大林木害虫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防治,2004,20(4): 221-227.

[4] 闫家河,王文亮,刘芹,等.鲁西北地区美国白蛾主要发生规律的观察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1(2):1-8.

[5] 陆霞,杜新民,安建梅.基于GARP的美国白蛾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J].农业与技术,2016,36(19):46-50.

[6] 孔雪华,杨洛宾,韩世德,等.高温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9(6):35-37.

[7] 刘慧慧.山东地区美国白蛾的滞育特性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2.

唯美国风范文4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了,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一)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也就高了,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二)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三)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

(一)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上19:00开始升值,到目前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它的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5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10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8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碳等资源性的行业都提出要求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

(一)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二)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并很脆弱,便到泰国的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赌博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三)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四)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辨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

唯美国风范文5

关键词:次贷危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次贷危机起源于美国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这种贷款分为优质贷款、次优质贷款和次级贷款。在2000年以前,美国的金融机构一般只发放前两类贷款。9.11后,由于IT新经济泡沫破灭,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连续多次降息,使联邦基准利率达到1%的历史低点,同时通过两个政府背景的上市公司,房利贷和房地美公司提供贷款保证,从金融机构收购个人住房贷款的债权资产来鼓励个人购置房产。上述两个公司通过发行企业债来筹措购买抵押贷款的资金。

由于次级按揭贷款利息较高,一些金融机构降低贷款风险标准,发放次级按揭贷款,还出现零首付贷款、可调利率抵押贷款等降低贷款门槛的金融产品,出现了专门经营次级按揭贷款的金融机构。各种经营次级按揭贷款的金融机构根据信用风险评级,将这种债权资产划分为不同的住宅抵押支持证券。再由投资银行购买这种证券后,再出售给各种投资者。房利美和房地美就是资产证券化最大的公司。这使银行可以在既定的条件下发放多轮个人住房贷款。为了让保险基金、退休基金、政府基金等大型投资机构购买住宅抵押支持证券,投资银行将低等级的债务重新组合,打包成债务抵押凭证,再次进行证券化融资,此外还针对对冲基金等其他投资者发明了各种债务抵押凭证,大大扩展了证券化的市场。到2006年,全球以次级按揭为基础的债务抵押凭证发行量达到了5600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45%。

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在于美国房价、次贷、次债和相关金融衍生品的过度膨胀。尽管在起初次贷大大刺激了房地产业,但2006年初美国房价开始出现了下降的态势,银行利率从2004年开始上升,借款人债务负担明显加大,2007年比上年又下降了30%,这时借款人由于无法偿还房贷,就出现了大量的违约,违约率的提高使人们对住房抵押债券和债务抵押凭证的价值产生了怀疑,两种金融产品价格下跌,持有该产品的机构蒙受损失,很多依赖短期融资券的机构都陷入流动性困难,这些坏掉的资产最终又回到了银行,损害了银行的整体基础。

综上所述,危机根源就来自于放松监管的次级按揭抵押贷款,次级按揭抵押贷款公司犹如生产工厂,将次级按揭贷款加工后,让其规模扩大,再经过美国投资银行的进一步加工销售,由对冲基金、中介公司等批发零售。由商业银行、银行间市场提供信贷支持,保险基金、养老基金、政府托管基金、外国机构投资者变成了最终的消费者。一时间从美国扩展到全球,一派繁荣。

我们试想如果当初的美国银行,从一开始就不要降低信贷标准,如果没有次级按揭贷款抵押公司进一步推波助澜,如果美国投资银行对“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评估的更足一些,如果美国商业银行不提供大笔的信贷支持,那么今天的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面金融危机,就不复存在了。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测、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乃至金融体系的安全。目前,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已成为国际化商业银行谋求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方式。要确定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首先要明确其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分析角度不同,对银行风险分类的标准也不一。一般可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一般业界所说的三大风险是指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这是国际上巴塞尔委员会要求提取资本金的三类风险,是国际银行业和银行监管机构重点关注的三类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不能到期偿还或者延期偿还本息,可能引起银行净收益的损失。不同资产有不同的违约风险,其中贷款信用风险最大。虽然目前已将原国有商业银行的大比例不良贷款剥离到了几个资产管理公司,又经过了股份制改造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大大降低,但我国整个银行体系中仍蕴藏着很大的风险。经济发展过多的依赖于银行贷款,银行贷款的多少直接影响到GDP的增长、就业、社会稳定等。

目前,由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主要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贷款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这次的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具有深层次警示作用。近十年来,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30%,各家商业银行普遍将房地产信贷作为低风险、高收益的优质资产加以大力发展。但是次贷危机的爆发提示我们,我国当前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同样蕴涵较大的信用风险。前一阶段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爆,房价不断上升,积累的风险不断增加。在当前通货膨胀和宏观调控形势下,央行在今年的上半年主要以加息为主,下半年进入四季度后开始降息,主要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已经有了大幅下跌,出现了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相似的局面。尽管我国没有房贷次级市场,没有将次贷资产证券化,短期内不可能爆发类似的危机,但是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在本质上却是相通的。庞大的房贷资产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房贷风险也几乎完全集中于银行体系中,没有其他的释放渠道。一旦发生问题,这些风险可能集中爆发,产生大量的呆坏账,甚至会因为银行的核心地位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包括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资产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水平变化引起银行净利息收入和有价证券市场价值的潜在变化,主要根源在于资产负债的搭配不当,今年由于央行多次升降银行利率,对各商业银行的影响还是很大;汇率风险是指,外汇市场引起外币资产价值或出售价格的变化,集中表现为币种的选择问题,随着商业银行各种外汇交易和外汇业务的不断拓展,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在日益增大。资产价格风险是指被用于交易的资产或可交易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业务的企业,每天处理着大量的资金借贷和结算业务。在银行的经营活动中,如果发生业务差错,就可能给银行和客户带来巨大的资金损失。对这些银行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差错及损失,我们称为银行的操作风险事件。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源于银行内部系统缺陷、内部程序、以及外部事件。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对操作风险进行控制,唯有加强内部控制。设置合理有效的内部监控体系。以防止人为操作的错误,以及内部欺诈等事件的发生。目前商业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可以分两个层面,一个是银行总部的操作风险,另一个是基层银行的操作风险。

以上风险中,信用风险处于处于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前端,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利率风险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波动剧烈时期最为明显,汇率风险则受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操作风险主要涉及银行的内部管理,也是目前商业银行的最主要风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述的风险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出现了风险的重叠,有的商业银行偏重了信用风险而忽视了市场风险,因而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制度。还有的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形成因素中借款企业信用变化因素与银行内部管理因素分析不清,进而将大量的银行不良资产归咎于信用风险,而忽略了银行内部控制落后而造成的操作风险等,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1.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识别风险,鉴别可能带来的财务损失,将业务和客户按风险大小排队,编织风险状况表,作为选择防范策略的依据。对信用风险主要是分析冲销贷款和追回贷款、逾期贷款、有问题贷款及贷款增长比例等。流动性风险主要分析资本金、大额负债、流动资产对总资产的比率等。对上述风险可以采取规避性策略,就是将风险状况表中揭示风险太大的业务和客户从经营计划中剔出;另外还可以运用财务型技术补偿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保证财务稳定;再者还可以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来防范和控制风险。对流动性风险可以选择,在投资活动中选择风险小的项目,降低资产平均期限,提高短期资产的比重。

审慎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从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看,尽管资产证券化业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美国的金融市场比我国成熟得多,大力推动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着力化解信用风险。通过对次贷危机发生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业务并非危机产生的罪魁祸首。相反应该看到,美国的金融市场极为成熟,正是资产证券化、信用分级设计等风险释放渠道以及大量对冲工具的广泛使用,避免了房地产金融市场全面危机的发生。因此国内的商业银行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次贷危机而放弃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的发展,应该积极学习跨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动金融创新,提高风险评价和管理水平,在信用分级的基础上,采用证券化等方法,化解积聚于银行体系内部的信贷风险。

2.操作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对总行方面操作风险的防范:

(1)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商业银行的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衡、运转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董事会下的各种专业委员会,如:战略发展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在良好的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包括内部审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在内的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

目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多数已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商业银行的上市不仅要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资本金对承担风险的“软约束”问题,这种约束“硬化”的过程就是现代治理结构和有效内控体系建立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等各个方面。

(2)将商业银行资本金提高至于其风险承担相适应的水平,各商业银行应该在统一的风险政策下,依风险配置资本,做好风险预算,各业务部门或地区要在所配置的资本份额的硬约束内开展经营和承担风险。目前提高资本金最好的方式,就是各商业银行夯实基础,创造条件争取在证券市场上市筹集资金来补充资本金。但达到上市的条件,需要商业银行在产权的清晰度、运作的独立性、内部管理的规范性等方面要下功夫,当然上市的过程就是最好的规范的过程。

对基层行操作风险的防范:

(1)以人为本加强风险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把以人为本作为经营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管理工作的亲和力和透明度;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风险防范教育,树立员工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道德水平和法纪观念;坚持科学的用人观,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制度,保证内控制度的实效性。要严格按金融法律法规,规范各岗位的职责,规范内部授权授信制度,同时加大对各项业务制度的学习培训,让每位员工了解掌握各项制度并在业务办理过程中规范操作,把防范操作风险贯穿于一切业务始终,为稳健经营提供保障。还要加大投入,保障业务运营对设备设施的合理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高防范水平。也要改进经营绩效考核办法,从单纯重业务发展和经营利润的考核转变至以风险管理为体系的全面质量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秦广,邵磊.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警示.中国房地产金 融.2008(5):25-27

[2]乐友华.试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企业经济.2008(7):175-177

唯美国风范文6

就在人们担心放松银根将引发通胀之际,通缩风险却已降临。三大发达经济体之中,美国和欧洲正在走向通缩,日本更是已经陷入了通缩。初级产品价格和初级产品出口国的货币都有所下跌。金融危机具有通缩效应的原因在于,危机会导致现金需求上升、银行中介功能瘫痪,从而降低货币乘数,令基础货币的增长无法推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这会在产能严重过剩之际抑制总需求。通缩是危机的延伸,它会增大实际债务负担,并损害利润率。持有巨额债务的全球银行业将面临资产负债表的严重恶化。

进入2010年下半年,金融市场的注意力被欧洲债务危机所吸引,同时却忽略了可能造成更大威胁的其他一些动向。目前,美国和欧洲正在走向通缩,日本更是已经陷入了通缩。通缩是危机的延伸,它会增大实际债务负担,并损害利润率。

目前,美国的同比核心通胀率已降至0.9%,创44年来的新低;按年率折算,6月期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已降至0.4%。欧洲的同比核心通胀率也降至0.8%,为1991年计算该指标以来的新低。欧洲的高负债国家中,西班牙的同比核心通胀率已降至0.1%,而爱尔兰的通缩率已达到2.7%。随着初级产品价格的下滑,短期之内就会出现全球性通缩。

就日本而言,分析家们都在强调该国1季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高达5%,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其GDP平均指数同比下降了2.8%,这意味着其通缩速度进一步加快。自2004年以来,日本的价格水平连年下降。以核心消费价格指数衡量,日本5月份的同比通缩率为1.6%。

通缩风险在通胀担忧中悄然降临

2008年金融危机促使大多数政府大力强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美国,美联储一方面将隔夜贷款利率降至零点,另一方面,自2009年1月以来,已将其资产负债表扩大了两倍。同时,政府则实施了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

许多市场参与者和决策者警告说,如此大力放松银根将引发通胀。但如上所述,事实却与此相反:美、欧的核心通胀率稳步下降,并走向通缩,而日本则已经处于通缩之中。今年年内,持久的过剩产能就可能令美、欧陷入通缩。此外,近期美元的升值(尤其是对欧元的升值)将加剧美国的通缩威胁。

面对金融冲击,央行如果为了缓解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而放松货币政策,而后总会对通胀风险感到担忧。大萧条期间,美联储之所以放任货币供应量迅速下滑,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联储决策层担心通胀抬头。这种做法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大大加剧了泡沫破裂后的经济下滑。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日本央行没有及时放松货币政策,令持续二十年之久的低通胀转变为通缩。由于通缩和经济增长乏力,日本的名义GDP在过去两年间下降了7%。到2010年,日本的名义GDP仍然等于1993年的水平。令人鼓舞的是,日本央行5月20日决策会议的政策公报表示,在欧洲再次出现金融风险的情况下,有必要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

两因素导致金融危机的通缩效应

金融危机具有通缩效应的原因在于,危机会导致现金需求上升,从而在产能严重过剩之际抑制总需求。过剩产能形成于危机的酝酿阶段,因为危机前的风险定价偏低,从而压低了资本成本,导致了资本存量的过度增长。

导致现金需求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金融危机导致不确定性骤然增大,从而刺激了凯恩斯所说的预防性动机。再则,在出现银行挤兑的恶性危机之中,现金需求猛增,导致银行存款下降,而这又会降低货币乘数,即货币供应量-银行准备金比率。这种情况下,央行必须增加基础货币(现金与银行准备金之和)的投放,以应对现金需求的猛增。1932年,正是由于美联储没有认识到现金需求猛增的通缩效应,因而导致了货币乘数急剧下滑、货币供应量急剧萎缩,最终大大加剧了经济活动的滑坡。

而在2008年,面对相似的问题,美联储则积极应对,迅速将基础货币增加到足够的规模,从而避免了货币供应量的急剧下滑。过去一年间,尽管基础货币迅速膨胀,但M2货币供应量(现金与银行存款之和)却处于停滞状态。其原因有两方面:居民仍保持谨慎态度,因而增加了持有现金的份额,而降低了持有存款的份额;而银行也不愿扩充信贷,因而提高了准备金持有率,这两项因素导致了货币乘数的下降。

事实上,自2008年以来,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近乎停止,它们普遍用美联储提供的零成本货币来购买国债,而不是向居民和小企业发放贷款。金融危机过后,银行的避险倾向会大大增强,它们只愿向政府放贷而不愿向居民和企业放贷就说明了这一点。这种状况也具有通缩效应,因为这意味着,在不确定性增大导致货币的预防性需求急剧增长的情况下,美联储大力增加基础货币难以转化为货币增长速度的加快。

正如货币供应过剩具有通胀效应,预防性货币需求上升和银行创造货币力度不足导致的货币需求增加具有通缩效应。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急剧膨胀反映了基础货币的猛增,有人担心这种情况具有通胀效应,这种观点忽视了两个问题。首先,由于货币乘数迅速下降,因而货币供应量(关键的通胀决定因素之一)没有增长。再则,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增加具有通缩效应。

更大的风险在于,一旦价格水平开始下滑,现金需求就会进一步增加,这就有可能导致螺旋式通缩,即自我强化、逐步加速的价格水平下跌。这是因为,价格水平的下跌意味着现金购买力的增强,这相当于原本是不生息的现金能够产生“利息”。所以,正如通胀会推升名义利率,通缩也会压低名义利率。随着通胀率的下降,现金的“实际”回报率会上升,这会导致现金需求进一步增加,从而进一步增大通缩压力。

随着通缩的加剧,闲置现金的实际回报率会上升,最终,即使是零利率也将不足以刺激需求,这就是可怕的“零利率底限”。美联储降息到零点后,通缩率的上升必然导致现金实际回报率的上升,从而令通缩进一步加剧。这种情况下,美联储被迫买进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以增加基础货币,以图应对货币需求膨胀导致的通缩效应。

过剩产能进一步增大通缩压力

除了危机导致的预防性现金需求的增长,以及与此相关的银行金融中介功能的瘫痪,危机过后,加剧通缩压力的因素还包括产品和服务的过剩供应。原因在于,资产价格上涨在导致泡沫形成的过程中,也会推动资本成本的下降。随着高风险股票和债券价格的上涨,感到借贷成本下降的企业会进一步扩大产能。另一方面,在廉价信贷的鼓励下,居民又会购买更多的汽车和住房,这又会带动相关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长。

一旦泡沫破裂,财富就会缩水,居民大批失业,两因素都会导致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急剧滑坡,而其产能又在金融泡沫膨胀时期大幅增长。这种情况下,过剩产能将加剧通缩压力。

通缩迹象对全球经济构成重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