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学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学艺术范文1
关键词:语言美学艺术,跨文化意识,艺术语言,文化的共性,激发动机
一、语言文化的共性——跨文化意识语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语言作为人类文明思想与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工具,与其说是思维与交际的工具,毋宁说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
世上的语言成千上万,但除了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手语(gesture language)或脸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等辅助语言(paralinguistic)外,它们之间却鲜有可以共通到可以自然交流与沟通的目的。只有使用同一种语言——如本族语(native language),包括不同的人掌握了两门以上不同的语言,并在交际时与对方使用共同的语言交流的时候,语言的交际性才会被充分展现出来。而更具有沟通力与价值的则是以各种辅助语言为基础,结合科学语言发展而来的艺术语言及其语言艺术。例如音乐、诗歌、美术、设计及各类肢体、体态语言艺术的演艺、戏剧等等。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思想文化又或是语言文化即便有再大的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亦会有其共性(general characteristics)。而思想文化及语言文化的共性,大都集中并表现在其文化语言及语言文化的美学艺术性,即艺术语言(art language)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化的美学审美价值、美学意识以及艺术语言和言语艺术的创作与表现的过程中。这也正是各类语言的美学审美艺术(the art of aesthetic)与实用价值的意义所在,即语言美学文化(aesthetics culture)的跨文化意识(cross-cultured awareness)的共性与魅力。
二、思想与文化的瑰宝: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
1.艺术语言与言语艺术释义
什么是艺术语言?着名语言学家骆小所认为:“艺术语言是情感思维的言语形式”。他将艺术语言中的文境解释作“一种虚无之境”,“是发话人主观情感和反映对象的统一,是—个深层境界的创造(形与神统一,情与理统—)……它不仅给受话人感到直观无隔,而且气韵生动,传神显心。它具有美的韵味”。按骆小所所说,“语言学可分为科学语言学和艺术语言学,艺术语言依据的是情感、想象、直觉和下意识等。所以,好的艺术语言读者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穿过眼帘用心感受的”。孙志刚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语言艺术化本质是语言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
邓瑶则将艺术语言释义为物化形式的感性显现(Artistic language-perceptual appearing by object concreting)。杨育彬则将艺术语言解释作审美形象的符号和载体,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而,艺术语言当属跨文化共性意识的语言文化范畴。
而从人类语言(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都应属于语言的美学艺术范畴,是交际语言的升华。交际语言则是艺术语言的基础及基本的生存及营养素材。科学语言既有交际语言,也有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从属于生活的美好思想、文化及愿望的审美美学需要。
艺术语言学虽是骆小所先生于1992年提出的,他却将该学科定义为一门边缘学科,认为艺术语言与修辞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文学、美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思维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并且与其他相关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骆小所对艺术语言的解析可谓透彻。然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联系越来越密切及人们对美好生活及思想文化越来越高的追求来看,如今的知识爆炸式信息化社会使得人类社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它们之间的关系已成了相辅相成和相互提高的互动发展关系。故而,艺术语言早已成为非纯粹的边缘学科或偏殿型语言了。它已融入到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精神与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言的美学艺术则可以称之为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与艺术语言一起构筑了美学语言文化。它涵盖了各类文学艺术中各种语言艺术的表达、运用与创造,是生活美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包括演讲、歌唱及诗歌的朗诵艺术等等。还有诸如语言的幽默艺术、课堂语言艺术、诗歌及各类音乐等美学语言艺术和艺术语言。
2.艺术语言与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文化意识形态上的语言文化差异,是以千姿百态而又绚丽多姿的不同形式呈现于世的。而文化意识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以各语言之间的区别性差异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语言文化更多反映出了不同区域及地理环境里形态各异的人文思想、伦理道德以及风俗习惯。这种艺术审美价值的跨文化性及跨民族、疆域的共性,就像是一位妙曼婉约的美少女,或是一首婉转动听的音乐、诗歌,甚至是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无论是身处何时何地为何人所见闻,其欣赏及美学价值、结果和效果都是一样的。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唯有这种共性能够使人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跨越语言与文化在思想意识领域、地理环境乃至基因方面的差异与障碍。语言的这种特征,我们称之为语言(艺术及技巧)的互通性。而这恰是人类历史文化中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共性。她的主要表现形式除了前面所说的音乐(如古典音乐、蓝调、传统与民间民族音乐等各类音乐),诗歌以及美术(包括街头艺术、绘画、摄影、雕塑、现场艺术、平面等各类设计、手工艺与应用美术等等)外,还有戏剧[如古典歌剧、音乐等现代剧、现场喜剧(Live Comedy)、马戏]、文学艺术(小说、诗歌、寓言、童话、故事、传记、短剧、电影文学、报告文学等)、文学艺术节、奖项、艺术家电影(Artists Film)、视频、广播、舞蹈、广播与新媒体舞蹈(如正在流行的与摇滚乐、电脑技术、表演艺术或者电影艺术相结合的舞蹈表演)、博物馆、文化遗产、电影制作、广告乃至电脑游戏等等。这些林林总总有关艺术语言乃至语言艺术方面的主导和主流文化,可谓为
外语学习者提供了绝佳的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绝好外因与内力——由内在渴望、爱好以至追求而激发的内在动力。
总而言之,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即人类文明历史与历史文明的文化共性(the similarities in culture),它们涵盖了动态与静态的美学世界语言文化范畴。
三、真正的世界语——英语及其语言文化
英语语言文化则在近、现代和当代演变成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沟通与交流的主流文化。英语也就相应成了全世界交流与传播以上形式与特征的这些主流语言文化及内容的主要手段,并为世人所周知、共享。
1. 英语的历史渊源与历史地位
作为世界上至今仍没有第二门语言可以取代的近、现代世界最主要的通用语,即使曾屡次被世人欲以其他的语种或语言所取而代之,如以柴门霍夫创立的“世界语”取代,英语依然在近几百年来独自散发着其独特的光芒。
英语与世界的融合主要是通过被三次语言入侵及后来两大英语国全方位的扩张形成的。三次文化入侵分别是公元6世纪末基督教会及拉丁语的传入——第一次文化入侵。第二次文化入侵:公元793年开始,北欧的维京人(Viking)开始入侵不列颠岛,英语的词尾变化逐渐消失。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入侵不列颠岛,使得法语对英语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这是英语受到的第三次文化入侵。
自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起,英语就开始了它的“世界语”之旅。她之所以成为世上最为广泛使用的通用语言,除了几个世纪来,以英语为母语和官方语言的英美两大超级大国在经济及政治制度、文化和思想高度发展为基础和前提条件下的相续殖民扩张及与其相应的强力思想文化传播等因素外,世界对其语言美学的认识、接受以及与其发展相应的大力宣传与传播,亦成为其功成名就的极重要因素。就如人类对美与真理的感知、认同与追求一样——唯有在真与美的面前——譬如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前面,他们的心灵才能够毫无障碍地做到相通与相知,同时也激发了人类追求美的思想与欲望,成为人类追求理想的动力,更赋予了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更大更多的想象空间与激情和灵感,提高了美好的思想情感,升华了人们的思想、生活与憧憬和愿望。而思想乃至语言文化的广泛传播,若没有雄厚而强大、领先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为基础后盾是无法做到的。
英语等许多的语言就具有这种独特的美学(aesthetics)艺术魅力。它的文学与艺术发展主要有以下各个阶段:古代、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代、20世纪初期、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和现代及当代的文学与艺术。早在中世纪的杰弗瑞·乔叟(1340-1400;Geoffrey Chaucer)到文艺复兴的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时期,英语就已经奠定了其文艺和艺术语言在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与作用。这就是英语得以独领并被经久不衰 “传诵”的真正原因——任何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是不至于永久为世人所遗忘的。这也是人类长久以来追求真与美达成的心灵与思想的默契与共识。故而,英语在近、现代社会完全扮演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语的角色和联合国主要的官方语言(English as a world language/Esperanto: A. Esperanto B. United Nation official language)。更为重要的是,英语语言文化的历史地位是在世界及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中吸取了其他先进语言的艺术精华而发展和确立的。这也使得它能够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通用语④。
2.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世界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
英语美学语言文化可谓是世界语言文化的奇葩。英国历来以绅士风度闻名于世。而言行举止得体而温文尔雅,语言谈吐文明优雅而有感染力则为一名绅士所必备的条件。这要求人们在平时讲究语言谈吐和言行举止,注意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应用,包括言辞措词的修饰与表达,以增强语言的艺术表达及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人们从日常生活中开始发现与挖掘语言的美学价值,甚至在各种艺术创作中也尝试并充斥着这种美学价值观念。英语的艺术语言和语言艺术也由此相应发展了起来。这正是英语语言美学艺术及其美学价值(aesthetic value)的集中体现。而英国语言的全球化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大英帝国之后又是美国的雄霸世界,随之而来的就是英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入侵及思想文化的加速传播,以至英语文化成了世界文化近几百年来沟通与交流最重要的主流文化。
四、英语艺术语言和语言艺术对英语学习与文化交流的影响
由于英语的特殊社会历史背景及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使得英语思想文化演变成了人类近现代和当代的主流思想及文化——特别是在各民族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更展现无遗。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就连古罗马帝国时期也无法做到。
人类只要还有对美的向往、愿望与追求,就永远不会失去对生活的追求与勇气。通过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欣赏、学习与交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营造英语学习的最佳环境及思想与审美的氛围,提高学习者的自身语言意识、语感与情感交流以及审美观、思想情操和道德观念,拉近各民族与国家间的距离,更使得我们在追求民族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在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竞争中能走在世界与时代的最前沿并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名真正的世界公民。这也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故而,学习或是欣赏英语的语言文化,促进并提高、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这恰是思想开放与先进的表现。世上任何国家与民族的强盛都是在开放思想与沟通交流中走向世界甚至引领世界的。英语如果没有被多次的文化入侵,并依托先进而强大的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为动力基础,在发展中实现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不会有今天的历史地位。只要翻开不同时期的英语文学及艺术作品,你就不难发现这一点。
五、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文化与学习动机的激发
由于英语的世界语言主导地位,导致全世界范围的英语学习热潮。连创建“疯狂英语”的李阳也不禁惊呼“整个亚洲都是英语学习的海洋!” 但同时他也提醒英语学习者:“英语首先是一项技能(English is a skill.)。第二,英语只不过是工具(English is just a tool.)。只有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个工具去学习、交流、谈判、推销,我们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第三,英语很简单,类似中国的拼音!(English is easy, just like Chinese pinyin.)第四,英语不是外语(English is no longer a foreign language.),是全世界各个民族用来交流的国际语言。中国人应该把它当作第二母语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英语!第五、英语能让中国人更加聪明、更加有智慧和气质。”
作为当今世界英语语言文化的主流,对其跨文化性艺术语言的学习、了解、欣赏及探索,不仅仅能够在其文化与艺术的天空获取充足的精神与思想的食粮,也体现了与世界沟通、交流及与世界发展同步或自身发展的强烈愿望。
所以,英语学习无论是教还是学,关键是寓乐于教与学中。在学中享受对美与追求的快乐,在快乐中收获知识的乐趣。故而,教与学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严肃教学氛围,而是应该开放思想,大胆尝试,让学生去欣赏并享受艺术语言的快乐氛围与魅力。不必只为教而教,更不应该只教而不育;学生也不须只为学而学,而应乐在其(学)中,学而乐得其所。
人类对知识的渴望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唯有在艺术与思想的氛围里人类才能够充分激发自身的想象 力与创造力。教与学者不妨从电影、音乐、戏剧及文学艺术中获取充足的兴趣和满足个人的审美情趣与欲望,在丰厚的知识海洋里得到思想的升华,也可以从摄影、绘画、雕塑乃至动漫甚至电脑游戏中获得精神的慰籍与思想文化的充实与满足。或许,我们更应该为开放与激发思想的灵感与源泉,让学习英语变成英语戏剧的欣赏与小品表演、歌唱及其他的艺术演绎等等,还可以在教学中利用音乐自然优美的旋律作为朗读或朗诵的背景或伴音配乐,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英语的韵律美、线形美和意蕴美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教学中可以通过其他艺术手法来加强英语教学的审美情趣及艺术思想教育。譬如学唱英语歌曲或是学习极具艺术美感的英文斜体书法等等。这些对英语学有裨益。
是而,教育机构与英语教师应多创造和谐而浓厚的语言文化及艺术氛围,通过艺术语言培养学习者的审美情趣,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思想创造欲望,从而更提高学习者的思想情操、审美及道德感情,增强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的意愿。
六、让英语语言文化成为文化交流与民族振兴的工具
如今,神州大地上的中华巨龙正在慢慢的苏醒,华夏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中。如何高效利用英语这一语言文化利器,将直接关系到民族振兴的速度乃至成败。既然英语是全世界各个民族用来交流的国际语言,而我们则希望通过与世界的交流与共同发展中实现民族的宏伟目标,那么这一与世界沟通的工具不仅要为我们所正确使用,更应“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服务。
参考文献:
[1]骆小所. 艺术语言:物化形式的感性显现[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2]孙志刚. 论语言艺术化的本质——语言与现实审美关系分析[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1).
[3]邓瑶. 语体学方法:艺术语言研究的基本思考方式[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4]李赋宁. 英语史[M].商务印书馆,1998.
[5]杨育彬. 艺术语言的美学功能[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6]莫塞,水天同译. 英语简史[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5.
美学艺术范文2
关键词:大众健美操;教学艺术;美学
健美操课是一门以技艺性为主,科学性、人文性、情意性兼备的课程, 它的教学过程遵循教育学的一般原理, 而它又是一门技艺性为主的课程, 因此它的教学艺术又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将系统科学的美学原理与健美操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互相渗透, 从健美操教学艺术的普遍意义上把握它的教学规律,不但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还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热爱健美操、热爱体育的兴趣。健美操教学艺术体现了在审美关系中实现教育目的的宗旨,能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习知识,从而提高健美操课堂的教学质量。
1健美操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
大众健美操教学艺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一,健美操教学语言讲究的艺术。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语言的技术”和“艺术化的语言”是健美操教师在教学中的必备的两大法宝。二,健美操情境教学的艺术。创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气氛是提高健美操教学艺术的核心。学生们只有在良好的气氛中才能不断刺激他们的求学欲。三、健美操创编的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另外,健美操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艺术、健美操教师的仪态和教态艺术和健美操场地布置艺术这三点也是大众健美操教学艺术的具体表现内容。
2美学的概述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3 大众健美操教学艺术与美学
3.1 大众健美操语言艺术美
大众健美操语言艺术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有声语言艺术表达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一种职业,它具有专业性。要求健美操老师语言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口令声调和谐融合。除此之外,健美操教学语言美还应该做到准确无误、生动形象,和蔼可亲言,以达到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二、体态语言艺术展现美。体态语言是指用整个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作及面目表情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和传递信息。根据健美操项目的特点,健美操教师应从表情语、目光语、手势动作语和身姿语4个方面进行艺术美的教学。
3.2 大众健美操情境教学艺术美
健美操情境教学艺术美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情境教学理论基础。场效应是有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诸多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教学气氛。这些因素中既有物理的,也有心理的。二是健美操教师想要建立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美,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伴随着人格、感情的交流,这样形成了一种情感的共振。在这样和谐的情境下,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相互激发碰撞,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都活跃起来。教师还应该多运用教学手段有意识的营造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情感浓厚的课堂上让教师感受到如“春风化雨”,使学生沉浸在“如沐春风”中。
3.3 大众健美操创编教学艺术美
培养学生创编力可以从将强基础知识、技能、技术和基本动作、组合动作和套路动作的学习方面入手,创编中所有动作美是健美操编排的最基础的美学元素。在健美操锻炼中,每一个身体动作、面目表情无时无刻地都在体现美的因素,要求全身协调,动作优美,力度适宜,矫健多姿,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是形体美与精神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3.4 大众健美操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美
随着人们对“快乐体育”的追求,增强体质已经不是健美操项目唯一的目标,而是把体育作为一种枯燥生活的调味剂。健美操运动时能产生机体的舒适感,欢快的音乐调动高涨的情绪,有利于美感的产生。健美操另一个特点是具有表演性,通过动作展示生动形象,给人以审美享受。健美操教师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那些教学方式多样化、灵活化的教师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并更愿意亲近。
3.5 大众健美操教师仪态和教态美
形体美的实质在于表现、象征真正生命的健康形式。因此,长期的坚持健美操练习可改善学生不良的身体形态,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种优美的气质与良好的修养,给人以美的享受、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感觉。健美操教师在教学中衣着美观大气,教态和蔼可亲,热情洋溢,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生动、最真切美的感受。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让学生在美的感染下学习健美操知识、动作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3.6 健美操场地布置美
健美操场地的要求很高,宽敞明亮的体育馆,健美操房的体操镜、音响系统、把杆、进口pvc地板、健美操垫等配套设施。另外,对场地的合理规划和器材有调序的摆放也很严格,学生物品的摆放也要以整齐整洁有序为主,这样才能形成美观轻松愉快的环境,其蕴含着美的教学气氛。学生们进入这样的课堂感觉焕然一新、满足视觉上的美感、心情愉悦明快、摆脱传统体育课的紧张、厌烦的心态。从而激发学生对健美操的热爱。
4小结
总之,健美操教学艺术在健美操学科中,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充分体现出了美学的意蕴,大众健美操教学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好的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作为健美操教育的执行者,应尽可能的将健美操运动中的各种美感挖掘出来,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地运用艺术表现形式,不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更有利于师生之情快乐情感的交流,以便在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让喜欢健美操这项运动的学生们感受更多的美,在课堂上感受更多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李玲玉.论大众健美操的教学艺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3
美学艺术范文3
[关键词]巴洛克艺术;色调;构图;升格镜头
《这个杀手不太冷》这部影片的摄影手法与吕克·贝松其他作品一样,保持了丰富的,甚至是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体现了贝松本人对富丽堂皇、绚丽多姿的影像世界的极度偏爱。
一、影片的色调和视觉效果
影片的视觉效果体现在“幻”和“动”上。所谓“幻”,当然是指画面中渗透出的梦幻般色彩。滤色镜的使用大大丰富了其画面中的梦幻色彩。全片以黄色为主基调色,都市的外景是中低调,显示出昏黄的颜色,尤其是在后半段以及斯坦出场的场景别明显。内景则多采取中高色调,呈现出耀眼的金黄色。两种环境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昏黄的外景代表了外在世界的昏暗与阴冷,金黄色的内景象征着两位主人公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两种对比并非真实世界的本相,而是人为着色,显现出了银幕影像塑造出的幻觉魅力,并直接为影片的主题服务。
广角镜头的频繁使用是本片“幻”的另一表现特征。最具标志性的运用即是开场时的众多大广角镜头。广角镜头本身展现的是较为狭小的空间,而在影片中,大广角与大特写镜头配合得几乎是天衣无缝,极大限制了观众的视野,创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产生了强大的张力,由此生发出悬念。在中景或运动镜头时使用广角镜头,则使人物显得更加张扬、卡通化,富于动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人物运动的速度,进而加快了影片的整体节奏。斯坦出场时使用的大广角、大特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人物的疯狂和扭曲,而且扭曲的程度更多,使用几率也更大。广角镜头的运用让影片里的人物造型更加得突出,特点更加明显,悬念感更强,画面也更加夸张。
同吕克·贝松的其他作品一样,此片所使用的是235∶1的宽银幕比例,这种比例的使用,一方面让影片的动作场面运动空间加大,另一方面也使得人物与环境更好地结合。当莱昂和玛蒂达走在城市中时,他们像是被包围在房屋之中,画格的宽度保证了这种“包围”效果的实现。在表现单独或人数不多的时候,要么是利用广角镜头,要么是运动镜头来拓展画内空间,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运动感。至于“动”即是运动镜头的使用。运动镜头是吕克·贝松钟爱的电影拍摄手法,使他的影像呈现出强烈的立体动感。这种运动是贯穿全片的,片头和片尾的航拍与升降镜头显示出一种平缓的、具有深长意味的运动格式。中间枪战戏时的摄影运动则更加灵活自如,摄影师充分利用场地的宽度,或推或拉,或摇或跟,与银幕上的人形成了有效的互动,使动作场面更加得行云流水。在镜头运动时,景别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很少有从中景推至近景或特写,也很少有这样相反的摄影机运动,更多时候是由一个景别推拉摇移至另一个相同或相似的景别,这体现了动作的连贯性,空间环境的统一性。
片中人物的运动和摄影机的运动同样引人注目。无论镜头的运动如何,是怎样运动或者不动,人物总是在行动当中,这又让影片运动的感觉更强烈,人物也更加具有活力。人物运动的快慢也是左右影片节奏运转的又一重要方面。快速的运动总是配合快速切换而产生强烈的紧迫感,而人的行动突然从快速慢下来,那么这时就会产生一股张力,使观众去猜想,而慢的同时,画内空间就变得有悬念、有意思了。
二、影片的画面构成
在取景时,影片采用的多为特写与中景结合的方式,很少出现全景。取景的角度也并非一定,更多的时候是在不停变换之中。一些特殊的取景具有其画面自身的独特功能,如仰俯拍摄更多的时候不是表现人物的地位与处境,而是体现空间的方位感以及某些被忽略掉的重要细节。对斯坦进行的高角度拍摄通常是表现出他异样的、疯癫的样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对于城市的取景,其构图总是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多是以倾斜的或是不规则的构图方式,产生一种别样的效果——都市仿佛成了歪斜的、变形的,给人以强烈的压迫之感,高耸的楼群看上去像是要倒塌下来似的。城市的镜像是影片里为数不多的全景,这无疑更增添了它在整个影片里的象征意义,这一象征意味又赋予了其表现对象以一种奇异的幻象。
三、巴洛克艺术在影片摄影中的体现
巴洛克艺术的特点首先是具有豪华的特色,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极强调运动。
商业电影的开场一般是要引出悬念、生发出剧情。本片亦不例外,但法国人的精明在于他在进入情境之前首先做的是引出主题。
全片的第一个镜头便是那个著名的航拍镜头。摄影机从湖水、森林掠过,接着镜头摇至远处耸立着的高楼大厦。从开始的俯视湖面到森林,直到最后与远处楼群的平视,这一系列镜头是蕴含深意的。当镜头与城市外观平行时,我们感觉到的是摄影机与城市的一种对视。这种对视在这儿成为“对立”,摄影机被导演赋予了情感,也成为影片里的一个角色而存在。这种“对立”便将本片的主题以最视觉化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在这个航拍镜头里,湖水、茂林和楼群被放置在一起,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物质本身上讲,湖水、树木是自然的生物,而远处的楼群则是人为建筑的,是无生命的,与大自然比起来,它显得冷漠、麻木。从运镜上看,对自然界采用快速划过的俯拍,而对城市则用的是近乎于定格的极远景,一种拍摄距离较近,也更加亲切,一种很远,立即产生了疏远的感觉。从声音上讲,在画面出现水和森林时,音乐是清脆的、活泼的,但当镜头摇至城市外景时,背景音乐马上低沉了下来,有种工业社会里的轰鸣感。
开场第一个镜头以清楚的视听语言,表达出了全片的主控思想,并完成了从原始活动、自然的世界向工业都市的转化,为下一个镜头作了铺垫。
紧随着第一个镜头,第二个镜头便从城市外部进入到了城市里来。接下来的三个镜头是三个街道景,这三个镜头用构图的连续性放置在一起,表现的是城市街道景观。在这里,画面是被蒙上了一层滤色镜,昏黄阴暗,显得冷漠麻木。在表现街道的最后一个镜头里,摄影机把焦点对准在一条印有“欢迎来到小意大利区”的横幅上,预示了接下来的场面。
在第五个镜头里,摄影机快速地由街道进入到一家餐馆。这里用了抽格,让节奏突然快了一会儿,色调也由暗黄变成了暗黑。接着,镜头一转,一双手和一杯牛奶出现在了画框中——人物登场。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几个镜头里,人物始终未以正面形象示人。总共十九个短镜头里,又几乎全是大广角大特写:一只圆形的眼镜片里映射着对面的人;用打火机点着的香烟;一张在说话的嘴;一只手和一张照片;一只眼睛;一只手和一个杯子……一系列的局部展现具有多重的功能:(1)未过早表现人物,把这一悬念留在了后面;(2)通过对话和照片,清楚地交代了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3)通过频繁的大特写切换,制造紧张气氛和神秘感,不至于让观众看起来乏味,这便是吕克·贝松的高明。
有一段莱昂和玛蒂达在一起的蒙太奇组接片段,在这个片段里面,画面几乎没有固定的,再加上连续性剪辑以及动作视觉相匹配,使“生活在流淌”的意象立即展现在观众眼前。并且,镜头运动的快与慢也时刻同人物的心境保持着一致。
升格镜头被运用在影片中几个重要的环节里。玛蒂达走过血流成河的家门口,径直往莱昂家走的一段中,升格镜头有力地烘托了现场的紧张气氛,把整个画面的张力拉得满满的。影片最后,莱昂走向光明时同样用到升格,这里也具有一定的烘托紧张气氛的作用,但更大的作用是在挖掘人物内心动向,将时间和空间放大,让观众感觉着主人公从生到死时的运行轨迹。吕克·贝松的慢镜头讲究的是深入人物内心,挖掘视觉张力,这与吴宇森等人追求视觉上的纯粹美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另外,摄影机的运动还造成了亦真亦幻的效果,这与“谎”是相得益彰的。因为摄影机描述的对象都是实实在在真实存在的,这个时候,摄影师一般会借助运动的画面表现出梦幻效果,这一点在莱昂与玛蒂达的生活片段里表现得最为突出。画面本身是梦幻般的金色,流畅的动态画格加强了梦幻的效果,这时的摄影机运动一般是中速或者慢速,在缓慢的运行过程中,生发出生活的宁静、恬美。
《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摄影为影片制造了介于真实与虚幻的双重效果,它是在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之间的一种创造,即它反映了现实,又为现实抹上了一层主观色彩,这亦是本片摄影最吸引人之处。
影片场与场之间的连续经常是带有很强跳跃性的。空间转换的幅度较大,而且中间的过渡很少进行交代或者只是作简单交代。这让观众很快便进入状态,而且空间的大幅度跳跃并没有让人感觉到困惑,而是满足了观众的期待。在影片的一些蒙太奇段落里,构图上的连续是被屡屡使用的,这形成了快速有力的叙事格局。而对节奏的把握更是本片剪辑的中心环节,特别是在枪战戏中,节奏的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影片第一场动作戏,在前三分之二的时间里,枪战一直持续,当进行到三分之二处时,声音和动作好像在一时间突然停止了。之后,随着一连串的枪声,整个节奏又开始快了起来,镜头的切换也在瞬间加快了。同样的,戏的激战也同样用到了这样的手法,激战——暂停——引出新的情境——再激战。在剪辑里,基本上是直接切入,没有淡化等技术手法,对空间的把握则多以运动镜头作交代。动作戏里交叉剪辑运用较多,在最后一场戏里面,莱昂、玛蒂达、斯坦、警察、战斗之外的街道这五条线加以运转,显现出复杂剪辑模式的熟练运用。开场的快速分切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它和大广角的大特写镜头一起,突出了影片的漫画色彩,增强了影片的神秘感。
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称得上是90年代的电影杰作,它具备了富丽饱满、华美炫耀的影像特征,有“巴洛克”式的神奇与激情,它的风格本身便有着很强的情绪特征。《这个杀手有点冷》也能说得上是“作者的电影”,吕克·贝松对影片有着全权的操控,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他的笔触。它继续发扬了贝松电影许多一贯的主题,又有一个鲜明的外框架,无论是哪个部门、哪个零件,都在为影片的核心服务。这部影片所呈现的,是真正属于吕克·贝松一个人的世界。他的摄影手法带有鲜明的个人化倾向,既吸取了现实主义又吸收了表现主义的种种特征,但又对二者双重背离,这一方面体现了导演张扬的个性,同时也表现出“巴洛克”电影人对自我的执著。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这部电影中有太多元素值得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史林平.构图决定一切[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 邵亮.巴洛特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美学艺术范文4
我的形象我做主
朴总的达尔维勒木制品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个实施 “装饰木制作集成化”概念的企业,朴总将设计方案与技术创新放到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公司斥巨资成立一流的技术团队,进行“门对门”的专业定点服务,消费者十分认可这种细致化服务,感觉不仅产品具有独特的美学韵味,还获得了专属服务的尊宠。目前,达尔维勒木制品有限公司所生产的艺术木门,销售遍布全国各地,客户的赞誉就是最好的广告代言。回顾2012年11月,在河北高碑店举行的中国门业产品工业设计高端论坛上,面临国内外门业大鳄竞相争艳,达尔维勒木制品有限公司旗下的“达尔·纷奇”木门品牌,出奇制胜勇摘“2012年中国门业最佳产品设计奖”桂冠。从此,海内外的木门行业多了一个显赫的专业与实力派生产企业。
朴总之所以将公司产品的品牌命名为“达尔·纷奇”,源于他“以技术为内核,以艺术为内涵”的理念。朴总说:“我热爱艺术与美学,决定赋予公司品牌一个充满灵性的名字。于是,我想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涌现大量人类艺术瑰宝,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菲尔等杰出艺术家,用感性的内心和画笔,描绘出了闪耀至今的辉煌艺术作品。而‘达尔·纷奇’这几个字既熟悉又陌生,容易令人产生深思与遐想,正好可以通过展现艺术内涵为思路,缔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产品形象。”公司现在推出的“达尔·纷奇”定制原木装饰配套产品,传承了欧洲传统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风格,同时融合现代原木生产技术与工艺,为追求尊贵生活的成功人士量身定制。特别是“别墅木制集成系统产品”和“会所木制集成系统产品”,不仅满足了高端客户的奢华需求,还提供了超越物质的文化内涵,它们很快俘获消费者的内心,成为了行业里一道魅力四射的风景线。
朴总补充说道:“采用‘达尔·纷奇’这个形象品牌,还考虑到了消费者的内心诉求,这是个速食年代,人们的心灵难以觅得宁静居所,每个人尤其是成功人士都渴望灵魂的救赎,偏爱感性的事物,所以用艺术之名来做品牌名称,感官上舒缓了人们对于木门的生硬质感,能获取更多来自居家享受的温暖和情愫。”目前,“达尔·纷奇”品牌除了生产木门外,还经营实木楼梯、原木衣柜、酒窖、墙面板和装饰木制品系列的整体家居定制业务,即整木家装的实体定制。公司唯一的主打品牌“达尔·纷奇”旗下,还拥有4个系列子品牌,分别是面向高端的“达芬奇系列”、针对中端的“缇香系列”、服务于大众阶层的“米勒系列”,以及寓意长寿恒久的“毕加索系列”。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意大利画家;缇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著名色彩大师;米勒是被誉为平民大师的法国诗意风景画家;毕加索则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他的辉煌之至,在于是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对于这些伟大的艺术家,朴总心存敬仰,他认为绘画艺术蕴含的高贵、优雅、美学与经典,可以充分复制到企业产品中,令产品具有奢侈的品位和绘画般的缤纷色彩与款式,令消费者在享受家居产品的舒适、实用之外,还多得一份艺术欣赏体验的附加值。
朴总坦言,他期望能将公司的4个子品牌缔造成流传百年的经典品牌,同时也能达到真正的艺术高度。朴总深深懂得,企业的一切产品必须靠实力说话,在拥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制基础上,不断完善生产、销售和服务网络,坚持集成化发展的方向,为更多客户提供质量与内涵兼具的现代高端艺术产品。尤其是“达尔·纷奇”品牌旗下的各式精美工艺木门,朴总说:“真正做到了让客户的家门宛如一幅画,韵致灵动、赏心悦目。”
整木家装集大成者
“享开,大成者”是达尔维勒木制品有限公司的广告语,它有两层意思。第一层,享受回到家里开门瞬间的踏实、安然感觉;第二层意思,享开即万事豁达、参透人生,从而达到“集大成”的高度。这是朴总的一个宏伟理想,带领公司走奢华木制家具生产之路,同时给予客户禅意的境界与安宁心情,双重享受令产品真正物超所值。
美学艺术范文5
在研究艺术的美学原理之前,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学。
究竟何为艺术呢?这是一个抽象而且带广泛性的概念。就像万事万物都具有矛盾,时时处处都存在矛盾一样。艺术也具有普遍性,社会、自然界,无处不存在艺术。我们身边充满艺术。比如说我们手中的一支笔,一本书是艺术,窗台上的一盆花是艺术,模具师手中的一幅模具是艺术,画家手中的一幅画是艺术,书法家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门艺术。就我们穿的衣服,我们头上的发型,我们的举手投足都是艺术。然而,这些艺术是需要加工、创造的。比如说一幅模具,全是经过设计师的精心构想,设计加工而成的。一幅画是经过画家认真仔细的创作而成的。它凝结了画家辛勤的劳动;一句话是经过说话人动脑筋思考之后才说出来的。同是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是不同的效果,同一个人用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语气说出来也是不同的效果。因此说艺术是需要加工的,创造的。而有些艺术实体并没有加工和改造的载体而要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臆想去主观创造,去虚构和设计。比如小说创作,有的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完全是虚构的。可以看出,“艺术是艺术家凭人工创造的某种对象”。⑴艺术描述的不是已发生的实有的事,他是一种创造,它可以而且应该虚构。
那么,何为美学呢?
要知道何为美学,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美?美无处不在,秀丽的山川是美,无限的草原是美,奔腾的河流是美,辽阔的海洋是美,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社会生活的领域中,在文学艺术的殿堂内,到处都有美的存在,到处留下美的踪迹。
然而,什么是美呢?
美是什么的问题,就是美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古老的命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家苏格拉底(前469-399)就曾与诡辩家讨论过这一问题,但是没有得出满意的结果,而只能无限感叹地说:“美是难的”,直至后来狄德罗提出“美在关系”;康德提出“美是含目的性的形式”;黑格尔提出“美是感性显现”;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等等概念。对美的问题有了理性的认识。但是,众说纷纭的理论依然只能是使美的定义莫衷一是,美是什么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有的人认为美是观念,是主观感受的产物,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人感到它美。有的人认为美是形式,对象的美,美就在于形式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谐及适当的批例等。认为美观念完全否认了美的客观存在,认为美是形式对象的美虽然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方面来寻求美的根源,但却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忽视了人的社会实践,忽略了人的主观臆断和主观感受。把美仅仅归结为事物的某种自然属性。可以说,这些观点都是不科学的,恩格斯曾经说过:“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⑵要洞察美的本质,定义美的概念,就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密切联系人类丰富的审美活动。从人类丰富的审美活动中去探索美的本质。那么,美是什么呢?美在哪里?在于物,在于心?美是物的客观属性,还是人的主观意识?美既不在于物,也不在于心?美是物的客观属性?还是人的主观意识?美的根源深深地隐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是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美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生活活动。而人在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中所显示出的品质,性格、思想、情感、理想、愿望、智慧、才能等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体现,美离不开人凭自己的本质力量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里,一切美的形象都生动地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形象。由于具体的,可感的,光辉的形象能激发人的情绪,可能使人产生美感,因此,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那美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呢?这要从美学研究的对象说起,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这是因为美是艺术的基本特点,只有艺术和人发生的关系才主要是审美的关系。艺术不但充分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反映了人对现实的审美观点。
因此,只有通过艺术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只有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才能使美学成为一门有客观标准的学科。由于艺术集中地反映了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反映了人类的审美观点。通过对艺术的美学特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掌握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且还可以掌握人对自然,对社会的全部审美关系。因此,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并主要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及在这一关系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审美意识的一门学科。它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随着其它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要探讨艺术的美学原理对艺术美的本质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美,焕发着艺术美光烽的艺术作品,会令人激动,让人陶醉,令人振奋,且有强大的吸引力,艺术是艺术家凭人工创造了某种对象。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可以说艺术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所谓表现,是指艺术美是艺术家主观感情的表现,所谓再现,是指艺术美是客观现实生活的再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形象而得到统一。艺术作品中的美,必须通过艺术的形象才能显示出来,倘若作品中没有艺术形象,就不能成为艺术作品,也就不可能具有审美价值。
艺术美是具有客观性的⑶。艺术形象是通过物质手段创造出来的,因此,艺术美就具有了物态化的形式。艺术美之所以具有客观的物态化的形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艺术家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才能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家不可能在抽象的幻想世界中凭空塑造艺术形象。二是艺术家进行创作,总是为了使人感知,认识,从而发挥其社会影响,如果不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材料,艺术家就无法将审美的感觉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其获得欣赏的价值。正因为如此,艺术作品就成了客观的感性存在。
艺术美具有客观性这只是艺术美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艺术美也具有主观性。艺术家对现实成品的加工,创造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性的活动。歌德说过:“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界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⑷由于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总是融进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因而艺术形象就表现出极强烈的主观感彩。⑸显示了艺术美强烈的主观性。
艺术创作以客观现实为基础,艺术具有客观性,但是艺术美却重于主观性,这是艺术美学原理的一个特点。
艺术有着普通的艺术和杰出的艺术,众多的艺术作品之中突出的典型作品,是鲜明的艺术形象,是独特的艺术精华,是艺术的美的真实显现。“艺术作品的典型性越高,它就越是显得美。”⑹因此艺术美具有典型性。
杰出的艺术作品显得美,是因为这些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的概括,显示着人们的实践的本质力量,是艺术家智慧的结晶。因此,艺术美也是显示着艺术家的本质力量,所以,艺术美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研究艺术的美学原理,还须进一步探讨艺术美的价值的特殊性。
现实生活中的美,是纯自然的美,是没有经过加工塑造和刻画的美。而艺术美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经过艺术家主观符合客观的创造,是现实生活中的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集中体现。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⑺车尔尼雪夫斯意见相反:“真正的最高的美正是人在现实世界中所得到的美,而不是艺术创造的美。”⑻我认为:“现实世界中的纯洁、真实、丰富、是客观的美,而艺术美可以弥补现实美的诸多不足,是现实美的丰富和发展。”“夫然故古雅之致存于艺术而不存于自然。”⑼这是对艺术美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客观论述。现实美与艺术美孰高孰低。还应对两者进行比较:
一、现实美分散,艺术美集中。现实社会中各种各样美的形式是片面的,独立的,独立的美的形式之间没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而艺术家把这些分散的、独立的美集中起来,使之典型化,这样艺术美就比现实美更集中了。
二、现实美复杂,艺术美纯粹,王国维认为“美术者,天才之制作也。”⑽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材料的加工、改造,把现实美中的存在的不美的成份清除掉、完美化。在形式上使之更符合美的规律。因此,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加纯粹和精致。
三、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加稳定,自然界在不停地运动,社会在不停地运动,来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材料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而艺术美一但创造,它就具有永久性,流传性。就能在人们的欣赏中流传下来。
正因为艺术美高于现实美,人们才不满足于现实美而追求艺术。艺术美相对现实美而言,具有其特殊的价值。
艺术美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推动社会生活向前进,这是艺术美的特殊价值。“艺术的目的是追求美”⑾在内容和形式上艺术家都极力追求真善美的结合,追求现实的完美。人们通过对艺术中美的感受和品味,不但提高了艺术趣味,而且也提高了对现实的洞察能力和自解能力,提高了对艺术的欣赏水平,提高了人们的实践水平。促进人们更高的能力追求。从而推动现实社会的发展。
艺术美的特殊价值,是艺术家创造和美化出来的。艺术家通过细致的加工、改造、使现实的美更加形象化。从而发挥美的价值,显示出艺术美的永久魅力。
重视艺术的根本美学问题,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基本原理的根本。艺术的根本美学问题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的具体化,就是艺术形象与典型的问题。⑿艺术是通过观现实材料的形象化和典型化来反映现实美的,人们总是通过艺术美来感受知现实美,社会生活极为广泛,极为复杂,任何一个短暂的,片断的社会生活形象都不可能完满地体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但是人对现实美的直接把握常常只能是片刻的感受,它的对象只能是有限的片面的,表面生活的形象,虽然生动具体,其不能充满集中,深刻地表现生活本质、生活真理。只有艺术创作才能把个别的、分散的,片断生活形象联系起来、集中起来,使它更深刻、更形象、更全面、更普遍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规律,反映生活的真理。
“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是最丰富、最生动的,但它与艺术美相比较又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反映”只有艺术美才是完整的美,就像主观罗辑是现实世界的客观逻辑的反映一样。但是,因为现实美本身的特征之一是它的具体形象性,它形象地诉诸人们的感观,感性地反映着生活的真实真理,从而也就决定了艺术美的特性。所以形象是艺术的生命,没形象就没艺术。而典型的艺术形象是现实材料的提高,升华。只有形象的典型化才是真正的艺术。
美学艺术范文6
教学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具备教学艺术或教学艺术水平高超的教师,总是能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优雅、亲切的姿态,炽热动人的情感,准确精当的讲评,加之充实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赢得学生的好感与尊重,同时启迪学生思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也能在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满族。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其艺术的魅力使学生感受到的教学美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从教学内容感受知识的美
知识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包含真与美。教师讲课要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知识水平以及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围绕教师设置的问题发展。教师要善于从学科知识中引导学生感受美、提炼美。如数学学科,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就拿“简洁美”来说,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多面体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都必须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令人惊叹不已。这种知识本身潜在的美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挖掘、发现,使原有的美更添色彩。
二、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体验教学的美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对学生智能和个性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霍姆林斯基说:“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不可遏止的向往。在学习比较陈旧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从新角度、新方法、新形势方面入手,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学生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在教学情景创设、示例设计、导入设计和提问设计中引用教学幽默美,就能营造欢乐的气氛,诱导学生认知和情感产生共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通过“三情合一”的教学让学生享受情感美
“三情合一”即教材情,教师情和学生情融为一体,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教师没有真挚、强烈的情感和和蔼的态度绝不可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只有在课堂上用微笑和真诚的目光,给学生传递鼓励与信任的信息,才能增强师生情,吸引和稳定学生的注意力,就像演员一样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自己的激情,产生灵感,激活课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例如,我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出了一道题。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5,另一边长为8,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我知道许多学生可能考虑不周,只能得出一个答案,我就让学生相互交流说出理由,于是学生都很快明白了应该是两个答案,18 和21。为了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我又设一“陷阱”说:“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是3,另一边是8,那么周长又是多少?”很多学生不假思索答出是14和19,果然“中计”。我为了让学生知道错的原因,就让他们在纸上画出草图并标出长度。很快,学生发现14不对,只有一个答案19。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对等腰三角形边与周长的关系掌握得特别牢固,使我真正感到把智慧和光明送进了学生的心坎,启迪学生的智慧,也照亮了学生求知的道路。
四、创造和谐、情感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气氛的美
美的课堂气氛,教师精神饱满,讲课生动传情,令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轻松愉快,情绪高涨,个个心驰神往。相反,则使学生木然,毫无反应。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就是说学生的积极思维应从疑开始,当学生无疑时,要寻疑;有疑时,要解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数学课为了克服少数学生厌学、畏难情绪,可以采取下列方法:(1)趣“记”。歌德说得好:“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对于一个概念或一堂课的教学,教师要设计用有趣的语言来完成,这样学生才记得牢。比如在教学平行线的概念时,可以出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猴子为什么讨厌平行线?答案是:无香蕉(相交)。这样,提高了学生兴趣,让学生在笑声中记住了平行线的特征。(2)巧“问”。设计问题要奇特、富有挑战性,使学生有新奇感,主动参与探索,增强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设问:“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易变形呢?”这样为接下来的探索过程做了铺垫,通过探索学生得出,四条边长度一定时所组成的平行四边形并不是唯一的,这就说明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易变形。教师继续问:“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长度一定时,形状、面积都可等发生变化,而引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的面积有规律吗?”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及合作交流最终得出结论,且印象深刻。(3)激“疑”。疑能使人产生困惑,适时激疑,可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例如,在讲方位角、仰角、俯角时,我朗诵坡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设问:“坡是从哪个角度观察庐山的?”学生答:“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在山中看。”我看准火候,及时导入新课,使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了思考。(4)留“味”。一堂课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学生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喜欢刨根问底。所以,教师在课堂结束时要设悬念,不要把有些问题答案的讲“绝”了,要留有充分余地,让学生联想,透过有限去展现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