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厌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厌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厌学

儿童厌学范文1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学习能力  厌学  预防为主

 

 社会的经济模式决定着教育模式,教育又转过来服务于经济。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以知识生产、知识应用和知识消费分配基础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知识是经济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它对经济的贡献率极大地超过了其他各生产要素之和。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劳动是从事知识的创新与改造,知识的生产,知识的收集、整理、加工与传递,知识的应用与消费等。因而,知识经济从客观上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知识的创新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知识的消费能力。然而,知识的创新、生产、应用和消费必须建立在知识学习基础之上,劳动者只有具备了很强的学习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形成知识的创新、生产、应用和消费的能力。另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与经济的相互推动作用,导致了知识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劳动者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个体才会成为一个有用之人,才有立足之地。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显得非常非常的重要,已经成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个人生活与发展的第一需要。

 为了顺应时展的要求,全社会都在着力于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单位、学习型集体、学习型团队如雨后竹笋,正在不断形成。然而,正值成人的再学习生机勃勃、方兴未艾的今天,少年儿童厌学情绪却与日俱增,不断蔓延。这是多么让人揪心的反差呀!由于少年儿童厌学情绪的不断滋生和漫延,不仅给他们自身的学业与健康发展造成心理障碍,还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给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产生了重大的负面作用。更重要的是,由于厌学情绪的日益加重,导致了一些学生逃课甚至逃学、攻击、偷盗等极端行为,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和后果。因而,解决少年儿童厌学问题已是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

 那么,解决少年儿童厌学的根本途径与方法在哪儿呢?我认为应重在预防!

 小时候,听妈妈讲过扁鹊的故事。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在当时声名显赫、家喻户晓。其实,扁鹊有兄弟三人,他最小,两个哥哥都是医生。当时的魏文王得知此情后很感兴趣,便召问扁鹊:“你兄弟三人都是名医,到底谁的医术最高明?”扁鹊回答道:“长兄最好,二兄次之,我最差。”魏文王吃惊地追问:“你的名气最大,你中兄次之,长兄名气则小,为什么反而长兄的医术最高明呢?”没想到扁鹊给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回答:“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在骨肌上开刀动大手术,救人于危机之时,所以人们都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传扬全国;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我中兄虽说病治得好,但他只能治些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是及于乡里,人们觉得他的医术水平一般;而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并不知道他事先已经铲除了病因,做到了防患于未然,所以觉得他的医术普通,但在医学专家眼里长兄才是真正的医艺高明者。”

 的确,“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树立了“防大于治”的医学观和教育观,我们的现代教育更应该牢记祖先遗训,发扬与广大“防大于治”的思想,牢固树立“学校教育,以预防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在少年儿童厌学教育的问题上,应着眼源头,把教育的重点放在“铲除病因”上,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儿童厌学范文2

关键词:地宝土家族乡留守儿童厌学对策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1](本文的留守儿童特指三峡库区民族乡的留守儿童)。教育是影响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但是有的留守儿童由于各种原因有明显的厌学情绪,为了解留守儿童的厌学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法,特以万州区地宝土家族乡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厌学现状为主要对象,对其进行了调查研究,再结合当前我国的农村教育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地宝土家族乡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

地宝土家族乡常住人口为8276人,由于20―50岁年龄段的人口大多外出务工,因此该乡常住人口中大多是老人、妇女以及儿童,其中约三分之一是儿童,而留守儿童则占了大约85%,是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根据有关专家推算出的我国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的8.05%的比例[2]的十倍多。

(一)家庭及周遭环境不利于养成学习自觉性

很多留守儿童都缺乏家长管教约束。一方面,他们有很强的自理能力,只有四五岁以下的孩子需要照顾,其余的孩子基本上都具有自理能力;另一方面,这些孩子的言行往往缺乏家教,有的孩子跟周围的大人们学着 “出口成脏”,更为严重的是偶尔出现不同程度的偷盗或者霸王行为。经过走访了解,他们基本上都是留守在家由老人照顾,放假期间空闲时间太多,家里老人不会或者很少督促他们学习,除了给家里干农活、做家务、放牛羊,就是集合到一起玩耍。

这些情况表明,农村的留守儿童在上述的家庭环境和外界环境下,从小就缺少家长约束或者过早承担家庭的责任,很难养成学习上的自觉性,在假期里很少有人能够有充裕的时间主动认真的学习,他们在学习上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乡里办学条件差,学生求学艰难

通过调查,上学难这个问题是该乡大多数农村家长极其忧心的,我们走访调查的家长几乎都谈到过这个问题。每个村小最多只有一二年级,且没有住宿,村里的学生上学往往要步行山路到学校去。这当中只有少数的家长会在学校附近租房陪孩子读书,大多数还是选择在家务农,送孩子去住校。十岁不到的孩子就要开始住校生活,这是很多家长感到无可奈何的地方,他们希望政府可以多建小学或者扩建小学,可是政府由于经济原因始终对此事无能为力。

同样也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现在也还没有乡中学,乡里的学生只能到相邻的白土镇白土中学或者是耀灵乡中学去读初中。孩子们在那不同的环境中很容易缺乏归属感,表现得不合群,或者是在学校遭遇各种不公平的待遇,甚至在学校打架闹事等。总之,该乡的办学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况,造成学生厌学是很直接的影响。

二、影响该乡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的因素

为了更好的了解地宝土家族乡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以及造成留守儿童厌学的原因,针对整个乡的7岁到18岁留守儿童设计并实地做了一份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为7岁―12岁、13―15岁、16―18岁三个年龄段,但是在走访过程中,16―18岁年龄段读高中的学生很少,访问到的少数高中生都是学习成绩较好且考入万州市区的中学的学生,对于这一部分人则是采取谈话的方式向他们了解情况,因此调点放在了该乡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身上。

(一)该乡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表明,留守儿童中68%的人对学习没有特别的感觉,对学习抱着很平常的心态,有30%的人觉得学习是一件轻松的事,只有2%的人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而69%的人表示他们偶尔会在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做小动作或者开小差,7%的人表示他们总是上课不认真听讲,只有24%的人表示他们不会在上课时开小差。有43%的人会在上课时无精打采,一旦下课就精神抖擞,其他57%的人则选择不会这样,但是有5%的人表示他们自控能力差,会沉迷于网络和游戏。

通过谈话了解,几乎所有的被访问对象都说班上总有几个不爱学习的人上课无视纪律、很喜欢讲话,不仅他们自己讲还要影响其他人,老师的话也不听,这个是他们公认的厌学的表现,而这部分不爱学习的同学几乎都是留守儿童。。

(二)家庭方面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学习方面,现在很多厌学甚至是误入歧途的孩子都是因为家庭教育缺失或者家庭不健全造成的,所以在分析影响留守儿童学习的因素中家庭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

在问卷中家庭方面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统计结果如下:有30%的学生表示他们的监护人会辅导自己的学习,而70%的人选择不会;监护人会干涉贪玩不学习的行为的比只占27%,73%的则表示不会干涉;11%的人表示父母和家中其他亲戚曾经说过要自己不要读书,出去挣钱;有一半的家长是极少会去主动和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基本上是老师要求了才去;只有19%的家长平时不会要求孩子帮忙做农活和家务活,有60%的人表示只是偶尔帮忙,可见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程度有待提高;有11%的人表示家长会因为自己的成绩不好而态度恶劣;当做到父母外出打工对学习有无影响时,61%的人选择有一点,12%的人选择影响很大,27%的人选择没有。

(三)学校教育教学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学校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影响与家庭的影响是不相上下的。在管理方面,40%的人觉得学校管理过于严格,让自己不自由;生活方面,有12%的人表示老师只关心他们的成绩,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关注,而40%的人选择老师会经常体罚学生;在教学方法方面,24%的人觉得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不能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有54%的人选择老师没有平等对待学生,偏爱优生,但是只有27%的学生选择老师会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不喜欢自己,这表明也不是全部老师都是按照学习成绩的好坏来给学生定位的。

(四)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

由于民族乡位置比较偏远,地域范围狭窄,一些不良的行为很容易在当地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虽然地宝乡地处偏远,但是大约40%的人选择学校周围有娱乐场所,而学校附近也有许多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和流浪者。在“你觉得周围不爱学习的同学们厌学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哪方面”题目选项中,选自身原因的有40%,选家庭原因的有27%,选学校原因的占了11%,而选择社会原因的占了22%。

三、三峡库区民族乡留守儿童厌学主要表现

(一)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消极应付式上学

外出务工的父母一般不懂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如何在学习上给他们加油打气,只会反复叮嘱要好好学习,这样往往就使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内心变化,在无形中让孩子形成了学习是家长逼迫的事情这一误区。这导致孩子们在主观上没有了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每天将上学当成应付家长的差事,不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出发的,这样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厌学的状态。

(二)学习习惯差和学习主动性不强

留守儿童由于在家里、宿舍或者寄住的地方缺少家长有力的管教,容易导致自控能力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很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学校的教育中,除了老师的教导,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决定成绩好坏的关键,而成绩往往是评价一个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最客观公正的依据。学习习惯差的孩子往往不能取得较优异的成绩,不能得到充分的肯定,这对在心理和感情上都比较敏感的留守儿童来说,很容易引发厌学。

(三)逃课、旷课行为时有发生

有的监护人由于思想观念落后,受教育程度低,不能理解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让孩子帮忙承担田间劳动,耽误孩子上学。甚至有的监护人为了节省开支和增加劳动力而反对孩子读书,有的孩子经常因为做农活而旷课。在亲属看管的情况下,亲属也不好把握对这些孩子进行教育的分寸,有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一旦出现离家出走等一些意外事情,不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因此,亲属对孩子的看管一般比较松,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这样就造成有的孩子容易在外受到社会的不良诱惑,而最终整天不想学习只想玩乐,因此常常发生逃课等违纪事件。

(四)中途辍学现象严重

有部分学生逃学接触到一些品性不端的社会人员,被影响着寻求刺激,惹是生非,甚至有的参与不良娱乐活动,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生)觉得学习无望,又听说别人在外面打工挣钱过得很好,甚至有人在外安家落户,因此非常向往外出打工挣钱的生活。有的人在学习的压力以及外界的诱惑下迷失了方向,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就选择了放弃学业,外出闯荡。这两种情况是留守儿童中途辍学的主要情况。

四、改进民族乡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学生家长改善自身的教育方式,多从外界吸收教育经验。家长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有的农村父母自整天在家里和朋友打牌喝酒,把家里弄得很吵闹,或者是整天“出口成脏”,毫无顾忌的在孩子面前与别人对骂。这些情况很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在农村的家长要想教育好孩子就应该多向周围成功的家庭或者是电视节目中相关的案例学习,改善自身的教育方式。

2.家长尽力避免将孩子交给老人照顾,或是选择信任的亲属照顾孩子。没有选择好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可能是极负面的。父母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时要根据老人的自身素质、教导能力以及教育方式等来决定,选择具有自理能力强的、脾气好的、会管教孩子的或者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老人来照顾孩子。当家中老人都不具备照顾孩子的能力而必须将孩子交给其他亲属照顾时,则应该选择自己信任的、有责任心的人。

3.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家长与孩子增进感情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和他们沟通,用正确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各种想法。如果家长能正确掌握了与孩子交流的方式,不再是像以前一样只是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教导他们如何学习,而是真正的去了解他们的内心,那么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会更轻松愉快,留守儿童厌学的情况也可以有所改善。

4.家长要多和老师交流,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孩子的教育不是单靠自身、家庭或者学校哪一方面就可以完成的,成功的教育更多的是要求三者有一种良好的配合和互动,缺一不可。大多数家长抱着“自己没文化,什么都不懂,不会和老师交流”的心态去对待学校要求的家长会。只有改善了民族乡的这种家长不主动和老师交流的情况才能更好的推动学生的学习,增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由乡中心小学组织培训一批知识丰富、教学经验足、心理辅导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定期在中心小学以及各个村小进行专门针对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缓解他们的厌学情绪。

2.提高老师素养,培养学生读书的爱好。学校应该为老师们订购《班主任之友》之类的教学刊物,提高老师们的教学素养,改善他们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在班级建立图书角,为学生订购课外读物,培养他们读书的爱好以及交流学习经验的习惯。

3.在节假日为学生送上关怀。学校应该在春节、儿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假日开展活动,例如地宝土家族乡的连萧表演、唱当地自己创作的“镐草锣鼓歌”或者是山歌等,让全校师生一起参与。这样既可以传承他们当地的民族文化又可以增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而且学校还可以对放假期间父母不在身边的同学进行慰问,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如亲人般的温暖。

(三)政府和社会方面

1.乡政府可以向上级政府反映乡里的教育情况,争取可以加大教育的投入。不过必须有严厉的监督机关负责监管,务必实现专款专用,以保证当地政策的扶持力度。政府提供的经费用于改建校舍、增强师资力量、完善基础设施等,解决当地教育上面临的难题。

2.乡政府以及社会可以通过媒体等方式向外界社会征集一批有知识、有爱心的志愿者对乡里的留守儿童进行帮助和关怀,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帮扶活动,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通过科学的途径了解外面的世界,让他们明白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外面的社会,不要盲目的向往外面的打工生活,甚至辍学去打工。

3.政府或者社会各界可以发动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向民族乡的教育出一份力,对于需要帮助的孩子进行一定的物质援助,弥补财政经济落后造成的教育投入缺失。

如果真的将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这几方面有效的组织起来对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的关怀,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让他们寻找到自己学习的意义和乐趣,积极主动的学习,相信解决我国民族乡留守儿童存在的厌学等一系列的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将不再是难事。并且对推动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和民族团结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任涛,胡勇华.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缺失与应对 [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儿童厌学范文3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育;能力培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期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时期。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应该以言语教育为手段,以一日生活为途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灵活、随机地引导幼儿的语言活动。使他们乐意地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技能,进而使幼儿在品德和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一、幼儿语言教育的含义及重要性

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主要通过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来培养幼儿听和说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因此,幼儿的智力开发重点在于给灌输一些有用的东西,发挥记忆力好的特点,只要记住就行,不需要理解,幼儿智力开发的主要途径是语言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是针对性强,由于长期的共同生活、亲子间感情亲密、互相信任,在熟悉的环境中孩子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其次,家庭语言教育具有灵活性与随机性、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丰富性。家庭语言教育中家长教学具有特殊的权威性,孩子更容易听从,但家庭教育的局限性存在缺陷。幼儿园儿童语言教育的主要是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培养儿童语言交往的习惯,提高儿童语言交往的能力;同时引导与提高儿童倾听和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儿童入学后的继续学习做好准备。这些优势比如固定的环境、专业性是家庭无法提供的。因此本文选取了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研究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从而为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对策。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观念落后。首先,是部分幼儿园和教师受惯性思维的影响,习惯对儿童进行统一授教,没有充分意识到孩子间的个体差异。其次,语言教育的观念仍是在语言教育中由教师主导,忽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一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单纯以填鸭式的教学,不注重创造幼儿主动说话的情境。另外,一些幼儿园对新观念采取排斥的态度,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语言教育。

(二)内容的选择脱离实际。“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在开展幼儿语言活动时,很多教师为每个阶段的幼儿组织安排的活动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离,没有充分挖掘幼儿生活、环境中熟悉的且可以被利用和展开的语言资源,造成幼儿理解困难,幼儿语言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方法的运用不切实际。“在教育实践中,不同的活动内容可以选择相同的活动方法,同一个活动内容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活动方法。”但我们的幼儿教师往往忽略活动内容及幼儿的实际特点,从而没有运用适当教育方法开展语言活动,不能正确地引导幼儿获得语言的发展。

(四)活动的整合与迁移不够。卡洛.乌尔福克和伦奇的四范畴理论反映了有关儿童语言学习的整合观,Odlin认为:“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造成的影响,”教师组织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时,缺乏整合的意识,在这方面没有考虑到或者是考虑到了但是却没有做到。

三、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培养策略

(一)宏观上要改变传统语言教育理念。新的幼儿教育观必须适应相关要求,幼儿园要想设计一个完善的语言教育活动,就要选择教育内容真正体现教育目标,并能够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教师一定要遵循:根据语言教育目标选择内容,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内容和在幼儿的新旧语言经验间建立联系的原则。因为幼儿的语言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幼儿自主进行的语言学习。学习必须以幼儿的经验、自我、实际需要为核心。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在发展幼儿语言的过程中是否考虑到了语言环境的因素,是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能力的首要前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时刻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这时,教师使用的教育语言就要用易于被接受的正确的儿童化语言。例如教师在课上提问、做小结,用词要准确,句型要简单。语言环境作为学习、理解、积累、运用的基础,因此,并不能仅局限于在语言课上讲故事、读诗歌,可以选择在在午餐前和午休前,给幼儿朗诵有品质的诗歌,让幼儿体会诗歌中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通过不断地积累,幼儿能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

(三)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学龄前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关键阶段。首先应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并摆放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让幼儿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其次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跟孩子建立起共同阅读的互动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第三,好的语言教育活动也是促进幼儿语言领域能力的发展的重要环节。来自于幼儿自身及日常生活的内容,通过老师的合理组织和引导,加以整理组织成较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四)注意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重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方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比如:丰富幼儿的词汇量,鼓励幼儿说完整话等。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因此,幼儿期语言的训练值得重视,幼儿园语言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五)发展语言能力应渗透到各种活动之中。一是,在音乐课的活动中渗透。音乐是陶冶情操的一种艺术,凭借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充分感受音乐,理解、体验音乐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如:可让孩子欣赏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后,对孩子进行提问。不仅能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更能使幼儿根据不同的音乐性质用相应的语言来表达。二是,在美术活动中渗透。幼儿的世界到处充满着美的色彩,他们爱画、爱玩、爱制作,教师可抓住幼儿这一特点,让幼儿对自己作的画进行讲述。如:在孩子作完一幅画后,请孩子把画面内容讲出来,再请小朋友给画中的小动物说句话等等。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培养了幼儿的绘画能力,又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三是,在计算活动中渗透。在上计算课时,可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玩玩说说中学会计算知识。

【参考文献】

[1]吴晓玲.当前幼儿园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2(17)

儿童厌学范文4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学现状;对策研究

社会在不断发展,农村的教育问题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等重视,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和进步,成了当前农村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希望,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就是使祖国在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学现状

1.学校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小学由于地理位置、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学校办学条件差,一些基础设施不到位。许多老师想讲一些知识给学生,却苦于没有相应的教学器材,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不少学校的老师想在农村小学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但是这些小学却连每个教室一台电脑这样的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学生处在这样落后的教学环境下学习,学习的动力将大大降低。

2.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师了解学生需求

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照顾,使得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内向、胆小,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在学校里,他们虽然在课堂上将教师当做权威,习惯听从教师的安排,但是大部分学生与教师的年龄差距较大,不敢甚至是不愿意与教师沟通。这使得教师的教学无法得到有效的反馈,教师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只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3.学生的厌学情绪重,在学习上缺乏管教

留守儿童多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爷爷奶奶的年纪较大,对孩子的教育也缺乏正确的方法,有时会过度溺爱孩子,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他们了解得较少。同时,在农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较多,这种不良的风气也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以后,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厌学的情绪更重了,这也导致许多留守儿童进入初中之后就辍学打工的现象频发。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办学质量

农村小学要改善当前的留守儿童教学现状,首要的就是要改善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加入教育资金的投入,做好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引进先进的教育人才,满足农村小学生的基本发展需求。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许不能像一些大城市一样先进,但是在农村小学教学中至少不应该出现课堂上教师要教学都缺乏教学器具的现象。

2.师生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在平时由于生活习惯、家庭条件等外部因素的制约,致使大部分小学生在平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有些学生甚至在学习上显得不自信,与教师缺乏沟通。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应将自己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留守儿童的身上,给予这些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更多的爱,使他们能够处在一个充满爱的学习环境中,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让他们明白自己和其他学生也都是一样的。

比如说,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可以经常让班级里的留守儿童来回答教师的提问,并对积极回答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加强与这些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3.加强思想教育与管理,转变学生观念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收入的提高,教育观念的改变,农村学生辍学外出打工的现象,与过去相比降低了许多,但是在不少农村这样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基于这样的原因,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和管理,令这些学生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教育措施,转变他们的教学观念。

同时,在平时的生活中,这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管教,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也应当及时纠正,教师还可以经常与学生的父母进行电话联系,双方加强沟通与联系,做到细致了解学生的发展动向,争取在班级里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环境,令留守儿童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化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改善留守儿童的教学现状。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里一个特殊的存在,并且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而农村要想在未来取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只有将教育发展好,儿童才可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未来的农村建设才有可能往好的方向发展,国家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曾祥文.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业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大学,2013.

儿童厌学范文5

儿童鼻窦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其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与成人不尽相同。各窦之发病率与其发育先后不同有关:上颌窦和筛窦较早发育,故常先受感染,额窦和蝶窦一般在2~3岁后才开始发育,故较迟受累。儿童鼻窦炎的诊断比较困难,鼻窦CT对成人鼻窦炎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儿童鼻窦炎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分析和细致的临床检查。如果孩子得了鼻窦炎,该怎么治疗呢?

早期辨识儿童鼻窦炎

由于儿童鼻窦炎的症状不典型,儿童不能准确地表达病情,以及临床医生经验不足等原因,使其诊断率低于实际发病率。儿童鼻窦炎与成年人鼻窦炎的症状相似,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但小儿鼻窦炎症状比成人重。

急性鼻窦炎

以全身症状为主急性鼻窦炎发病较急,成人以头痛症状为主,而儿童则以全身症状为主。表现为高热、脱水、精神不振、呼吸急促、拒食,严重者会出现烦躁、抽搐。也经常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咽痛、咳嗽,患儿大多不会准确述说症状,也不会擤鼻涕,因而鼻涕常倒流入气管、支气管,从而引起吸人性肺炎。

鼻塞、脓涕伴头痛患儿可有鼻塞、一侧或两侧流脓涕等局部症状,年龄稍大的孩子能够述说头痛的特点;如患额窦炎时,头痛在起床和上午较重,下午较轻,有时感到前额胀痛,咳嗽或擤鼻涕时疼痛加重,检查额窦时有明显压痛,有的儿童则诉牙痛或一侧面颊疼痛。

慢性鼻窦炎

局部症状有间歇性或经常性鼻塞,流涕以黏脓性或黏液性为主,常拖挂于上唇。有时鼻涕倒流入咽部,则无流涕症状。有时可出现鼻出血,或鼻前庭湿疹症状如鼻唇沟潮红、糜烂、渗液。头痛及嗅觉障碍较少见。

全身症状患儿可有精神萎靡、或急躁易怒、胃纳不佳、形体消瘦、发育不良、低热等,由于鼻部脓性分泌物向后下流或被咽下,患儿可表现为咳嗽及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

并发或继发病症状由于长期鼻阻塞和张口呼吸,导致患儿颌面、胸部以及智力等发育不良。儿童发育尚未完全,鼻窦炎感染容易扩散,炎症侵及邻近器官可导致上颌骨骨髓炎、咽喉炎、慢性中耳炎、颈淋巴结肿大、结膜炎、泪囊炎等;因喉部保护功能差,分泌物易呛入气管、支气管而致下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窦炎还可出现继发性贫血、风湿、关节痛、胃肠或肾脏疾病,易感冒及脐周腹痛等。

家长误区:怕用抗生素

大多数人出现鼻窦炎这利,疾病往往与细菌有关,在急性鼻窦炎向慢性鼻窦炎转化过程中,鼻窦中的细菌也会产生变化,慢性鼻窦炎的致病菌变异很大,导致消炎类药物治疗很难取得效果。抗生素具有杀菌的作用,因此,在治疗鼻窦炎的时候人们往往会用到抗生素。但根据专家多年的鼻部治疗经验,当儿童患上鼻窦炎的时候,并不是在什么情况之下都可以使用抗生索。

导致儿童鼻窦炎的原因可以是病毒或细菌感染,也有一部分与过敏有关。鼻窦炎发生后,原发或继发感染的细菌多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等,因此在治疗上抗生素是必要的。

儿童鼻窦炎治疗首选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药物,推荐使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头孢类药物主要使用一代和二代,三代头孢主要针对高耐药的肺炎链球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的鼻涕主要是黏白或清鼻涕,最好就不要使用抗生素了。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不推荐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因其对儿童骨骺发育有抑制作用。另外,不推荐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

使用激素会有不良反应吗

对年幼儿童,应避免使用口服和肌注糖皮质激素治疗鼻炎。鼻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变应性鼻炎效果很好。

目前全球治疗鼻炎指南中推荐的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一线用药是鼻用糖皮质激素。它能在有效控制炎症的同时,抑制过敏反应,并且能明显改善过敏性鼻炎的主要症状,帮助恢复鼻功能,长期定时坚持使用更能预防过敏性舁炎的发作。

但是,临床观察发现,很多患者对鼻内糖皮质激素的认识并不多,认为是一种激素,有依赖性,副作用大,很多患者担心陡期使用会产生依赖性,因此,经常擅自用用停停,导致鼻炎反复发作。

鼻内糖皮质激素是人工合成的高效类固醇药物,其抗炎作用非常强,局部使用,用药后经鼻黏膜吸收和经鼻咽部下咽的药物很少,且可在肝脏内迅速灭活,不至于产生口服激素类药物所发生的副作用;而凡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遵医嘱长期使用是安全的,且疗效持续,不产生耐药性。因此是非常安全的。

鼻用激素和抗生素与黏液促排剂配合使用,非常有效。可以稀释鼻涕,促进鼻涕的排出,恢复鼻黏膜的功能。

不要长时问使用血管收缩剂

许多人会自己上药房买支麻黄索或滴鼻净药水来滴鼻。但是,有些人用药后,鼻子通气会暂时好转,但隔不多久,依然如故,甚至塞得更加厉害,鼻涕也流得更多。这时患者往往以增加滴药的量及次数来维持效果,结果鼻塞反而长期不愈,滴鼻药难以离身。找专科医生一查,说是患了药物性鼻炎。

血管收缩剂,顾名思义就是能使血管收缩的一种化学物质,用药后能使鼻黏膜皮下的毛细血管、静脉和动脉收缩,从而缩小鼻甲,起到改善通气等效果。使用血管收缩剂能在短时间内缓解鼻塞现象,但是一旦停药后就会复发,如果用药过量,血管收缩过度,持续时间过久。就会产生明显的血管继发性扩张,出现所谓“反跳性充血”,使鼻甲更为肿胀,鼻子通气也就更差;时间一长,血管对药物的敏感性就逐步下降,造成恶性循环和对药物的依赖性。

研究表明,长期不恰当使用血管收缩剂,还会引起鼻黏膜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并影响到鼻内纤毛和植物神经的正常活动。长久下去,还可能继发肥厚性鼻炎或萎缩性鼻炎。而且血管收缩剂也是一种激素类药物,频繁使用血管收缩剂会诱发药物性鼻炎。甚至破坏鼻黏膜的结构和功能。

为了预防药物性鼻炎,首先应掌握好用药征候,不要滥用血管收缩剂。

鼻子不通气,先得查找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因为像鼻中隔偏曲、鼻腔肿瘤堵塞、增殖体肥大,以及有些全身性疾病(如心功能不全)和全身用药(如利血平、奋乃静、心得安)引起的鼻塞,不是靠滴鼻药所能解决的;其次,正确掌握使用方法,避免长期、连续、过量用药。要知道连续滴药,积少成多,通过鼻黏膜吸收,不仅对局部有害,还会诱发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全身不良反应。

对老年人、小孩用的滴鼻剂浓度宜淡,间隔时间需4―6小时,每次滴药一侧不超过3滴。新生儿鼻塞,则禁用滴鼻净。即使成年人连续用药也不宜超过7天。

负压置换疗法有利也有弊

负压置换疗法足用间歇吸引法抽出鼻窦内空气,在窦腔内形成负压,停止吸引时,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滴人鼻腔的药液可以经窦口流人窦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患儿处于仰卧位,肩下垫枕、伸颈垂头,鼻孔朝向天花板,使颈部与外耳道口之连线与床面垂直。连接负压吸引器的电源并调节好压力,负压不能超过180毫米/汞柱。每次塞住鼻孔约1~2秒后急速移去。

儿童厌学范文6

道格拉斯•凯尔纳和斯蒂文•贝斯特指出:“所有的‘后’(post)字都是一种序列符号,表明那些事物是处在现代之后并接现代之踵而来。”①既然“后现代”是“接现代之踵而来”,如果持着历史的目光,就应该深刻地理解或走进现代性,否则不可能准确地理解各种后现代思想和理论。所以,我认为,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而言,还不能急切地“走出现代性”。我这样说,是因为在我看来,一方面中国儿童文学在创作实践上没有完成应该完成的“现代性”任务,另一方面目前的儿童文学理论在“现代性”认识上还存在着诸多的语焉不详乃至错误阐释。反对“现代性”必须“在场”,必须首先身处“现代性”历史的现场。人们曾经对激进的后现论的代表人物博德里拉作过这样的批判:“博德里拉的这种‘超’把戏,只是一名唯心主义者匆匆路过一个他从未莅临、也不了解,甚至根本没有认真去对待的环境时,浮光掠影地瞥见的一点皮毛而已。”②中国儿童文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操持后现论话语的研究者,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在“现代性”历史的现场这一问题。吴其南的《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阐释》和杜传坤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是两个用后现论批判现代性的典型文本,前者的“结语”以“走出现代性”为题,后者的第一章“反思与重构:中国儿童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中的一节的题目就是“发生论辩证:中国儿童文学起源的现代性批判”。对于儿童文学史研究的这两部著作来说,通过对史料的梳理、辨析,通过对当时的思想、文化、教育的中国“环境”的历史性把握,来阐释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历史,乃是应该具有的“在场”行为,但是,在我看来,这两部算得上运用后现论的著作,在解构“现代性”时所提出的重大、重要的观点,都出现了不“在场”的状况。下面,我们稍稍作一下具体的说明和分析。吴其南认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经历了三次启蒙。……前两次,从戊戌维新到五四,中国儿童文学尚处在草创阶段,启蒙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不可能在儿童文学中有多大的表现,……只有新时期、八十年代的新启蒙,才在儿童文学内部产生影响,出现真正的启蒙主义的儿童文学。”

③我的观点恰恰与吴其南相反,纵观中国儿童文学的百年历史,“真正的启蒙主义的儿童文学”恰恰发生于“草创阶段”,它以周作人的“儿童本位”论为代表。我在《“儿童的发现”: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思想源头》一文中指出:“以往的现代文学研究在阐释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一文时,往往细读不够,从而将‘人的文学’所指之‘人’作笼统的理解,即把周作人所要解决的‘人的问题’里的‘人’理解为整体的人类。可是,我在剖析《人的文学》的思想论述逻辑之后,却发现了一个颇有意味、耐人寻思的现象———‘人的问题’里的‘人’,主要的并非指整体的人类,而是指的‘儿童’和‘妇女’,并不包括‘男人’在内。在《人的文学》里,周作人的‘人’的概念,除了对整体的‘人’的论述,还具体地把‘人’区分为‘儿童’与‘父母’、‘妇女’与‘男人’两类对应的人。周作人就是在这对应的两类人的关系中,思考他的‘人的文学’的道德问题的。周作人要解放的主要是儿童和妇女,而不是男人。《人的文学》的这一核心的论述逻辑,也是思想逻辑,体现出周作人的现代思想的独特性以及‘国民性’批判的独特性。”“其实,在《人的文学》一文中,周作人所主张的‘人’的文学,首先和主要是为儿童和妇女争得做人的权利的文学,男人(‘神圣的’‘父与夫’)的权利,已经是‘神圣的’了,一时还用不着帮他们去争。由此可见,在提出并思考‘人的文学’这个问题上,作为思想家,周作人表现出了其反封建的现代思想的十分独特的一面。”①在《人的文学》发表两年后撰写的《儿童的文学》一文,其实是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表述的一个方面的启蒙思想,在儿童文学领域里的再一次具体呈现。此后,周作人在《儿童的书》、《关于儿童的书》、《〈长之文学论文集〉跋》等文章对抹杀儿童、教训儿童的成人本位思想的批判,都是深刻的思想启蒙,是吴其南所说的“专指意义上的启蒙,即人文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冲突”。周作人的这些“思想革命”的文字,对规划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方向至为重要。“吴其南认为‘只有新时期、八十年代’才‘出现真正的启蒙主义的儿童文学’,其阅读历史的目光显然是被蒙蔽着的。造成这种被遮蔽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整体的历史事实,比如对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理念,对周作人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思想的全部面貌,没有进行凝视、谛视和审视,因而对于周作人作为思想家的资质不能作出辨识和体认。”②再来看看杜传坤的“中国儿童文学起源的现代性批判”。杜传坤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这部著作中对“儿童本位”论这一“发现儿童”的现代性思想进行了批判,认为“五四儿童本位的文学话语是救赎,也是枷锁。”③杜传坤这样分析现代的“儿童的发现”———“儿童被认同才获得其社会身份,而其社会身份一旦确立,马上就被置于知识分子所构筑的庞大的社会权力网络之中———只有满足了国家与社会需要的‘儿童’才有可能获得认同,因此,成为‘儿童’就意味着获得监视。监视实践要求为儿童立法的那些人,比如儿童文学专家、教育专家、心理专家从事一门专业的监督任务,在这一监督中,一种社会无意识逐渐得以形成———儿童具有内在的不完美性、有欠缺,为了能够在未来的成人世界里生存,儿童必须习得成人为其规定的知识、道德与审美能力……”④我认为,这也是对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性的不“在场”的阐释。要“在场”就得从笼统的宏观叙事,走向具体的微观分析。在中国,“儿童的发现”的代表人物是周作人,“儿童的发现”具体体现为他的“儿童本位”理论。当杜传坤指出“成为‘儿童’就意味着获得监视”时,最应该做的是在最能代表“现代”思想的周作人的“儿童本位”论中发现“监视”儿童的证据,发现周作人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不完美性、有欠缺”的证据。我翻遍周作人的著作,非但找不到可以支撑杜传坤的批判的只言片语,反而随处遇到的是她的指控的观点。我们信手拈来两例。

“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岁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因为全生活只是一个生长,我们不能指定那一截的时期,是真正的生活。我以为顺应自然生活各期,———生长,成熟,老死,都是真正的生活。所以我们对于误认儿童为缩小的成人的教法,固然完全反对,就是那不承认儿童的独立生活的意见,我们也不以为然。那全然蔑视的不必说了,在诗歌里鼓吹合群,在故事里提倡爱国,专为将来设想,不顾现在儿童生活的需要的办法,也不免浪费了儿童的时间,缺损了儿童的生活。”①周作人的这样的言论不恰恰是对杜传坤所说的“只有满足了国家与社会需要的‘儿童’才有可能获得认同”这一观念的批判吗?“昨天我看满三岁的小侄儿小波波在丁香花下玩耍,他拿了一个煤球的铲子在挖泥土,模仿苦力的样子用右足踏铲,竭力地挖掘,只有条头糕一般粗的小胳膊上满是汗了,大人们来叫他去,他还是不歇,后来心思一转这才停止,却又起手学摇煤球的人把泥土一瓢一瓢地舀去倒在台阶上了。他这样的玩,不但是得了游戏的三昧,并且也到了艺术的化境。这种忘我地造作或享受之悦乐,几乎具有宗教的高上意义,与时时处处拘囚于小主观的风雅大相悬殊:我们走过了童年,赶不着艺术的人,不容易得到这个心境,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既不求法,亦不求知,那么努力学玩,正是我们唯一的道了。”②在这样的话语里,我们看到的完全是与“儿童具有内在的不完美性、有欠缺”这一观念相反的儿童观。如果按照杜传坤的观点,即将“监视”儿童视为“现代性”,那么周作人的“儿童本位”论就是反现代性的;如果认为周作人的“儿童本位”论是现代性的,那么杜传坤所判定的现代的“监视”儿童,就不是现代性的。我本人是将周作人的“儿童本位”论视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性的最为杰出的代表。我在《论“儿童本位”论的合理性和实践效用》一文中指出:“绝对真理已经遭到怀疑。但是,真理依然存在,我是说历史的真理依然存在。

‘儿童本位’论就是历史的真理。‘儿童本位’论在实践中,依然拥有马克思所说的‘现实性和力量’。不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对于以成人为本位的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的中国,‘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都是端正的、具有实践效用的儿童文学理论。它虽然深受西方现代思想,尤其是儿童文学思想的影响,但却是中国本土实践产生的本土化儿童文学理论。它不仅从前解决了,而且目前还在解决着儿童文学在中国语境中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根本问题。作为一种理论,只有当‘儿童本位’论在实践中已经失去了效用,才可能被‘超越’,反之,如果它在实践中能够继续发挥效用,就不该被超越,也不可能被超越。至少在今天的现实语境里,‘儿童本位’论依然是一种真理性理论,依然值得我们以此为工具去进行儿童文学以及儿童教育的实践。”③钱淑英在《2013年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热烈中的沉潜》④一文中,指出了当前围绕着“儿童本位论”的学术分歧。从钱淑英的“与此相反,以吴其南为代表的研究者则站在后现代建构论的立场,对‘儿童本位论’进行了批评和反拨”这一表述里,似乎可以读出关于“儿童本位论”的认识、评价上的分歧,似乎是“现代”与“后现代”的分歧这一信息。可是,我却想说,在本质上,我与吴其南、杜传坤的分歧不是“现代”与“后现代”的分歧,而是是否置身于“现代性”历史的现场,准确、客观地把握了“儿童本位”这一现代思想的真实内涵的分歧。我对于哈贝马斯将“现代性”视为“一项未竟的事业”,抱有深切同感。现代性思想的相当大部分,依然适合中国的国情。在中国这个正在建构“现代”的具体的历史语境里,或者用哈贝马斯的话说,在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性”还是“一项未竟的事业”的时代里,我们只能、只有先成为现代性的实践者。不论在现在,还是在将来,这都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合法性。至少,我们也得在自己的内部,使“现代”已经成为一种个人传统之后,才可能对其进行超越,才有可能与“后现代”对话、融合。这体现出人的“局限”,但是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规律。

二、必须“走进”的后现论

我虽然批评了杜传坤、吴其南的后现代话语中的某些观点,但是对两位学者积极汲取后现论资源的姿态却怀着尊重,并且认为,这样的研究能够把对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我从他们的研究中悟出的道理是,在儿童文学、儿童文化的发展方面,现代思想和理论依然富含着建设性的价值,可以在当下继续发挥功能,而后现论也可以照出现代性视野的“盲点”,提供新的建构方法,开辟广阔的理论空间。现代社会以及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结构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出现的某些后现代思想理论就是对这一变化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反应。后现论关注、阐释的问题,是人的自身的问题,对于知识分子,对于学术研究者,更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从某种意义、某些方面来看,后现论是揭示以现代性方式呈现的人的思维和认识的局限和盲点的理论。与这一理论“对话”,有助于我们看清既有理论(包括自身的理论)的局限性。因此,“走进”后现论是中国儿童文学学术研究不可绕过的一段进程。后现论中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的那些部分,对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后现论中有我所需要的理论资源。不过,如同“现代性是一种双重现象”(吉登斯语)一样,后现代主义理论也存在着很多的悖论。我的基本立场,与写作《后现论———批判性的质疑》一书的道格拉斯•凯尔纳和斯蒂文•贝斯特的立场是一致的———“我们并不接受那种认为历史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断裂,需要用全新的理论模式和思维方式去解释的后现代假设。不过我们承认,广大的社会和文化领域内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它需要我们去重建社会理论和文化理论,同时这些变化每每也为‘后现代’一词在理论、艺术、社会及政治领域的运用提供了正当性。

同样,尽管我们同意后现代对现代性和现论的某些批判,但我们并不打算全盘抛弃过去的理论和方法,不打算全盘抛弃现代性。”①“自觉地进行学术反思,在我有着现实的迫切性。我的儿童文学本质理论研究和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在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上,面临着有些学者的质疑和批评,它们是我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我愿意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要回答本质论(不是本质主义)的合理性和可能性这一问题,而与这一问题相联系的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起源即儿童文学是不是“古已有之”这一问题。”②我所说的“有些学者的质疑和批评”指的就是来自吴其南、杜传坤等学者的后现论话语式的批判(尽管没有指名)。在中国儿童文学界操持“后现代”话语的研究者混淆了“本质论”与“本质主义”的区别。吴其南在批判现代性时说:“关键就在于人们持一种本质论的世界观,现实、历史后面有一个本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在那儿,人们的任务只是去探索它、发现它。”③杜传坤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一书中认为:“联系当代儿童文学的现状,走出本质论的樊笼亦属必要。对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而言,五四儿童本位的文学话语是救赎,也是枷锁……‘儿童性’与‘文学性’抑或‘儿童本位’似乎成了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创作的一个难以逾越的迷障。如同启蒙的辩证法,启蒙以理性颠覆神话,最后却使自身成为一种超历史的神话,五四文学的启蒙由反对‘文以载道’最终走向‘载新道’。儿童本位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同样走入了这样一个本质论的封闭话语空间。”①我的立场很明确,“本质论”与“本质主义”并不是一回事,我赞成批判、告别“本质主义”,但是不赞成放弃“本质论”,为此,我特别撰写了《“反本质论”的学术后果———对中国儿童文学史重大问题的辨析》一文,以事实为据,指出了以吴其南为代表的“反本质论”研究的学术失范、学术失据的问题。我在文中说道:“犯这样的错误,与他们盲目地接受西方后现论中激进的‘解构’理论,进而采取盲目的反本质论的学术态度直接相关。从吴其南等学者的研究的负面学术效果来看,他们的‘反本质论’已经陷入了误区,目前还不是一个值得‘赞同的语汇’,‘反本质论’作为一项工具,使用起来效果不彰,与本质论研究相比,远远没有做到‘看起来更具吸引力’。”在论文的结尾,我作了这样的倡议:“我想郑重倡议,不管是‘反本质论’研究,还是‘本质论’研究,都要在自己的学术语言里,把‘世界’与‘真理’、‘事实’与‘观念’区分清楚,进而都不要放弃凝视、谛视、审视研究对象这三重学术目光。我深信,拥有这三重目光的学术研究,才会持续不断地给儿童文学的学科发展带来学术的增值。”②近年来,我本人也在努力理解后现论,希望借鉴后现论,解决自己的现代性话语所难以解决的重大学术问题。尽管我依然坚持儿童文学的本质论研究立场,但是,面对研究者们对本质主义和本质论的批判,我还是反思到自己的相关研究的确存在着思考的局限性。其中最重要的局限,是没能在人文学科范畴内,将世界与对世界的“描述”严格、清晰地区分开来。有意味的是,我的这一反思,同样是得益于后现论,其中主要是理查德•罗蒂的后现代哲学思想。在借鉴后现论的过程中,我反思自己以往的本质论研究的局限性,明确发展出了建构主义的本质论。我做的最大也是最有意义的一项运用后现论的学术工作,是运用建构主义的本质论方法,解决中国儿童文学是否“古已有之”这一文学史起源研究的重大学术问题。

一直以来,以王泉根、方卫平、吴其南、涂明求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古已有之”,而我则反对这种文学史观,认为儿童文学是“现代”文学,它没有“古代”,只有“现代”。但是,在论证各自的观点时,双方采用的都是将儿童文学看成是一个“实体”存在这种思维,而这种思维具有本质主义的色彩。所谓将儿童文学看成是一个“实体”存在,就是认为儿童文学可以像一块石头一样,不证自明———如果一个文本是儿童文学,那么就应该在所有人的眼里都是儿童文学。在我眼里是儿童文学的,在你眼里如果不是,那就是你错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使中国儿童文学是否“古已有之”的讨论,陷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困局之中。然而,中国儿童文学的起源问题不说清楚,儿童文学这一学科就没有坚实的立足点。是借鉴自后现论的建构主义本质论帮助我打破了思考的僵局,我认识到儿童文学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现代人建构的一个文学观念。依据建构主义的本质论观点,作为“实体”的儿童文学在中国是否“古已有之”这一问题已经不能成立,剩下的能够成立的问题只是———作为观念的儿童文学是在哪个时代被建构出来的。于是,我撰写了《“儿童文学”的知识考古———论中国儿童文学不是“古已有之”》一文,对“儿童文学”这一观念进行知识考古,得出了“儿童文学”这个观念不是在“古代”而是在“现代”被建构出来的这一结论。在《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念的发生———以美国影响为中心》①一文和《现代儿童文学文论解说》②一书中,我进一步考证了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概念的建构过程。

三、未来指向:融合“现代”与“后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