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吹泡泡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吹泡泡教案范文1
一、问题设计要注重趣味
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
在教学“0”的认识时,师:小朋友,你们在家里一定玩过吹泡泡吧,好玩吗?生:玩过,很好玩。师:你觉得泡泡像我们数学王国中的谁呢?生:像“0”。师:那老师今天想和小朋友一起来玩一玩吹泡泡。小组合作吹泡泡,让学生边玩边观察师:小朋友估计一下,刚才你们这一小组一共吹了多少个泡泡,这些泡泡现在到哪里去了?生:泡泡都破了。师:哎,现在一个泡泡也没有了,可以用几来表示呢?生:可以用“0”来表示。师:生活中除了像泡泡一个也没有的可以用“0”来表示外,你还知道其他的吗?生1:小鱼全都游走了,可以用“0”来表示。生2:鸟都飞走了,可以用“0”来表示。生3:教室里一个人也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
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
二、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其重点、难点,每堂课提问应该围绕这些重点、难点进行。知识是无边的海洋,不突出重点、难点,舍本求末,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谓课堂气氛活跃,就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原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提问方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远没有解决的教育学上的问题。他要求采用“教育上合理的提问方法”。如果提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且学生又不可能照搬课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认为,进行了“教育上合理”提问。
三、问题设计要适应学生能力和水平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需对全体同学的综合情况(主要指个性;知识;素质;能力;基础等)全面分析和正确把握。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实际需要,掌握好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问得太平直、太浅显,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等,学生几乎不用通过思考就立即回答,齐答了事,整堂课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样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益处。而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教学也没什么好处。
四、问题要有始有终,注重评价
有问必答,这是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在教案设计的时候,教师应把本课时该提哪些问题,该作哪些回答,标准答案怎样等详细程序全部编入设计,还要估计学生对这问题可能有几种解答,可能会出现哪些差错,该怎样引导。
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线段》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片段:
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四个圆点每两点相连可以连出四条线段,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已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对,有的说错。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教师没有判定谁是谁非,而是鼓励双方进行辩论,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学生课堂辩论。
正方:刚才我们三个圆点可以连出三条线段,那么四个点就可以连成四条线段。
反方:“不,四个点不仅可以连外面四条线段,还可以在里面连出两条线段。共连出六条线段”
正方:“对!”
反方:“我们既可以用先连外面再连里面的方法,还可以用通过一点与其他每一点连接的方法,这样也可以连出六条线段。”
师:正方同学,你难道不想说什么吗?
正方:“是。我现在认为他们说的是对的,我们这种连线段方法是不对的。”
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
自始至终,教师以微笑鼓励着学生,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辩论结束,教师紧握着反方学生的手,说:“祝贺你们,是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深情地握着正方的手:“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咱们全班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讨论!”教师彬彬有礼地向他们深深鞠了一躬,孩子们笑了。教师接着向全班学生说:“从上面的例子可以体会到,连线段我们要慎重思考,不是每次连线段连出一幅图形就是每两点都相连了,一定要认真思考我们是真的每两点都相连了吗。我们一定要仔细认真。”
我听完这节课对这一幕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正是教师延迟了对标准答案的判定,才有了这个精彩片段,它使成功者体会到快乐,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体现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只有成竹在胸,上课提问之后才能很好地组织讨论,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全对的,要肯定其成绩,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全错的,教师要耐心倾听,让学生把话说完,并设计好纠错方法,及时更正,同时要注意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不全对的,应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将问题考虑得全面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错中有对的,既要肯定学生什么地方答得好,又要指出什么地方答得不够完善,不够正确,并点明原因,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吹泡泡教案范文2
活动目标:
1、欣赏剪纸艺术,喜欢剪纸活动,知道剪纸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
2、学习连续纹样折剪和四瓣花折剪的方法,能发现剪纸作品中的对称关系。
3、能将纸屑放在指定的地方,养成整洁有序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特色的剪纸作品,布置剪纸作品展。
2、各种色纸、蜡光纸、剪刀、胶水、铅笔。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和幼儿一起欣赏搜集的各种民间剪纸作品,观察作品的色彩和图案。
基本部分:
1、在幼儿欣赏剪纸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说一说用这些漂亮的色纸剪成了什么图案。鼓励幼儿说出欣赏剪纸作品的感受。
2、了解幼儿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漂亮的剪纸?
3、探索、尝试剪纸方法。
为幼儿提供连续纹样折剪和四瓣花折剪的作品,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探索剪纸的两种基本折法,并尝试剪出简单的作品。
4、在 幼儿探索折剪的基础上,教师示范两种基本的剪纸方法:
(1)分别将长方形色纸对边折四折,用铅笔画出简单的图形,再剪出来。
(2)将正方形色纸对角折两折,用铅笔画出简单的图形,再剪出来。
5、观看剪纸作品,引导幼儿发现对称关系,学习辨认对称图形,了解对称的美。
6、幼儿进行剪纸活动,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自由创作,引导幼儿完成作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使用剪刀;剪窗花时要仔细、有耐心;剪掉的纸要放在指定位置,不乱扔纸屑。
结束部分:
展示欣赏幼儿的作品,鼓励幼儿继续创作剪出更多的作品。
活动延伸:
幼儿继续欣赏剪纸作品,并一起拍手学说童谣《小剪刀》。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多变的风
活动背景:天气渐渐转凉,风儿也从浮躁转为凉爽了。为了体验和了解风和我们生活的联系结合幼儿的喜好,特别设计了这样一节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肤觉,视觉,“听觉于感官感受风。”
2.知道制造风的方法。
3.体验和了解风和我们生活的联系。
活动准备:
风车、风筝、肥皂水、吸管、扇子、碎纸片、塑料袋、电风扇等。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摸一摸,抓一抓四周,让幼儿体会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引导幼儿描述自己所理解的风。
(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可以看见风造出来的效果,风吹过来,有什么样不同的感受,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皮肤感觉风的存在。)
3.操作活动,请幼儿思考风是怎么来的,如果没有风,我们可以制造风吗?如何制造风?(幼儿自选材料,制造风。)
4.活动后,让幼儿互相分享刚才制造风的方法,并进行比较。
5.请幼儿想一想后发言:风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利用风可以进行那些活动。-
6.总结:通过画面介绍风的功能。
结束活动:
带领幼儿到户外,吹泡泡,放风筝,进行体验风的活动。
中班教案――送礼物
活动名称:送礼物
活动目标:
1、在装礼物、送礼物的过程中,感受迎新年带来的欢快气氛。
2、进一步感知6以内的数量,能进行数物匹配。
活动准备:
1、绢花、小玩具、玩具水果、玩具糖若干。
2、贴有2-6数卡的毛绒绳若干,贴有2-6数卡的礼物带若干,贴有2-6数卡的小篮子若干,贴有2-6数卡的透明小糖盒若干。
3、四份已包装好的礼物。
4、贴有4、5、6数卡的礼物展示台,几只大篓子
活动过程:
一、包装礼物。
1、新年快到了,很多小朋友想送礼物给好朋友。
2、出示贴有4、5、6数卡的展示台,引导幼儿观察各种礼物包装的方法,如用毛线绳扎出花形、用礼物袋装小玩具、用小篮子装水果、用透明小盒装糖果等。
3、幼儿自选材料操作,按数取物,进行包装,然后将包装好的礼物放到几只大篓子中。
二、给礼物分类。
1、引导幼儿按包装上的数卡给礼物分类。
2、提醒每个幼儿自己检查礼物上的数卡和展示台上的数字是否一致。
3、篓子中为什么有一些礼物没放到展示台上?
三、送礼物。
引导幼儿与好朋友互赠礼物,并说一些祝福的话。
建议:
1、礼物种类、数量可视幼儿人数而定,尽量保证每个幼儿都操作的机会。如果数量有限,可以分组进行。
2、礼物的包装方法应尽量简单,使每个幼儿都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3、最后环节教师应尽量帮助每个幼儿都能收到好朋友的礼物。
4、可利用幼儿活动材料第四册第12页,继续有关练习。
幼儿园中班美术活动教案:会变的树
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会变的树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所讲故事的内容画连环画。
活动准备
1.实物投影仪、录音机、钢琴曲磁带。
2.每位幼儿一本绘画练习本,上有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等字样。
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用提问帮助幼儿记忆故事内容。
老师富有表情生动地讲述故事:“离我们很远,有一个奇妙的花果山,那里长着一种奇妙的树,会变的树。这种树种下去第一天,就会长成一棵大树,树上只有一片叶子。第二天的时候,这种树就开始变了,它会一下子长出各种形状的树叶:有的叶子像圆圆的苹果,有的像弯弯的月亮,有的像圆圆的轮子,有的像芭蕉扇,有的像葫芦,有的像小朋友张开的手……颜色也变得丰富多彩,红的像火,黄的像金子,绿的像青草,蓝的像天空……真是美极了。到了第三天,你猜,这种会变的树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停顿一下后继续讲述)
“每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树叶精灵,有的像在哭,有的像在笑,有的两片叶子靠在一起,两片树叶精灵手拉手好像在做游戏……到了第四天,这种树还会变下去,每天都会变出新模样。”
提问:这种树叫什么树它第一天是怎样的?第二天、第三天是怎样的?
2.师幼一起讨论绘画方法。
组织幼儿讨论:现在请你们把这个故事画下来,你认为该怎么画?
幼儿个别讲述。
师幼一起小结:可以把第一天树的样子画在写有第一天字样的那页纸上,依此类推。
3.教师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幼儿画自己想出来的树,涂色要均匀。
4.利用投影仪展示幼儿作业,并让幼儿相互评价。
孩子的讲述能帮助教师发现、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及创造性表现,也使其他小朋友学到同伴的优点。
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画自己听过的故事或创编的故事。
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多变的沙
幼儿对沙有着浓厚的兴趣,每次在沙地里玩起来总是乐此不疲。根据我园的特色及我园沙场场地的提供,于是我便抓住这一幼儿感兴趣的课题,生成了此次系列探索活动。意在让幼儿在玩沙的过程中自然地了解沙的特性,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探索,发现沙的许多有趣的现象和变化,同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合作的温馨,并且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
活动目标:
1、利用各种玩沙工具进行操作,运用对比的方法,感知沙子的特性。
2、通过玩沙活动激发探究的兴趣,体验玩沙的快乐。
3、了解沙和人类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各种玩沙工具以及辅助材料,筛子、漏斗、铲子、尼龙带、纸、小盒子等。
2、各种颜色的沙子标本。
3、各种盒子
4、双面胶、胶水、水彩颜料等
5、小脸盆10个、小棒子15支
6、歌曲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活动一、流动的沙
1、请幼儿随意玩沙,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摸、用细管吹、用鼻子闻等来感知沙子的基本特征.
2、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归纳沙子的特性:细细的、软软的、一粒一粒的。
3、几个幼儿为一组玩装沙游戏:用筛子、尼龙带、铲子、漏斗、纸、小盒子、瓶子等想办法怎样能使沙子流动起来,感知沙子流动的特性,发现放在哪些材料里能发出声音。
吹泡泡教案范文3
一、教师角色要随心所欲――“入情入景”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美术老师抱着厚厚的一叠绘画本走进教室,首先把上堂课画得好的作品的同学表扬一番,然后把画得不好的作品的同学指出来,得到表扬的同学洋洋得意,受批评的同学沮丧着脸。而且,上课时强调规矩:要求身体端正,不要“乱讲乱动”,更不要弄出声音,眼睛注视黑板和老师。你瞧,规矩太多,学生如何创新,学生兴趣如何激起。这样的教学只会束缚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孩子们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有想法也不能说出来。
因此,我认为我们美术教师角色要转变,努力改变“一言堂”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把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坐到学生的座位上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真正地理解美术作品。当然这不是每节课都适用,因此,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点,随时改变我们老师的角色。我们可以在不同的范围,不同的环境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可以是朋友关系或者是亲人关系。总之,学生希望你像谁你就尽量去满足他们,当然在某些严肃的场所,学生会自动你当老师,尊敬你。
二、教学情境创设要随心所欲――“意想天开”
1、导入课题情境要出奇制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一样。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进入课堂,要改变以往的“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请坐”……导入课题模式,要用生动幽默的开场白,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很快能被教师的话所吸引,并注入自己的兴趣,换言之即是学生的思维会不自觉地被教师牵引着往纵深走去。美术教师尤具需要这种课前导入艺术。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美术课开始就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进入角色,是提纲挈领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抓好了,就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比如,我在上《童话王国》这一课时,我一走进教室我就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看什么电视啊。”同学们异口同声说:“动画片!”我就问:“那你们想不想自己演呢?”这样,同学们一下就来了兴趣,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来了。又比如我上《美丽的昆虫》这一课时,我先来个抛砖引玉,自编故事,题目叫《我的外形最漂亮》导入新课,我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把昆虫用拟人的手法进行描述,学生个个听得很投入。这时,我发动学生自己编故事讲给大家听。学生们的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富有童趣,不知不觉把小朋友的思路带入昆虫王国,产生无限的遐想……作画中,小朋友们落笔大胆、线条幼稚、外形奇特的十几个“昆虫”被邀请到了黑板上。
2、创设问题情境要“捕风捉影”。
问题情境就是要在教学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课题,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美术教师须充分发扬民主、和谐的教学思想,将自由、开放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敢说、想说、要说。要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使学生进入“心欲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一方面针对不同班级的水平差异,对同样的问题灵活把握,用不同的问话方式或难易程度不同来创设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自己大胆创设问题。如:我在上《春天的畅想》这课时,不急着让学生去表现春天,而是先设计有关春天景象特征抢答题目,用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冬雪消融、小溪潺流、嫩柳生机萌动这景色描绘的是哪个季节景象。想当然,学生这时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回答是春天,趁这学生沉浸在得到答案的喜悦中,我却提出:“还有更恰当的答案吗?”学生顿生疑窦重新投入到思索之中,有学生突悟:“早春”。这时又可提出春一般可有几种分法及各时期的景象。一时间群情沸腾;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学生在成功-----受挫……成功的过程中磨练了思维,拓宽了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爱美术、学美术的热情。
3、反馈信息时言语要不吝其辞。
我们有些美术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往往就一个分数就算是批改了。在课堂上画得好的就夸几下,画不好的就批评。其实,每个人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而且都希望得到赞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获得赏识、增强自信是他们心灵深处强烈的需求。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在进行教学时,善于并抓住每一个机会,使用“不错”、“很好”、“非常好”、“真聪明”、“老师相信你”等话语鼓励学生,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就会有愉悦感,从而增强自信。另外,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用一些简短的赞美的批语,这些信息也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反对一味地、简单地为学生叫好,一节课中“你真棒”“真了不起”“表扬他”“不错”……不绝于耳,这种过滥的激励,不求实际的“廉价的表扬,非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反而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歧途,甚至步入误区。因此,相同的夸奖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如:可以夸奖学生想的不一样:“你真爱动脑子,会联系生活想出与众不同的内容”“你真会创新……”等;当提出开放性或答案多样化的问题时,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不过早做总结性评价,可以表扬学生“爱思考,有独到的见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能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以此鼓励引导其他学生说出更多的想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体验成功的快乐。所以在课堂上不仅要多夸学生,还要夸到骨头上,不动脑子不负责任地以“你真棒、真聪明”一概而之,久了学生也会对表扬产生麻木。因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评价尺度,针对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以自然、真诚、恰当的语言,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否则被表扬的学生就会骄傲,还需努力的学生呢,也不知该如何努力。有一次,我让学生们画一幅想象画,一个平时画画不是很认真的学生画了很多在云上建造的造型简单又可爱的房子,同时很仔细地涂好了颜色,虽然在造型的塑造上面还是存在一定问题,但是总体来讲,比平时的画有很大进步,我适时表扬了他。从那之后,他在美术课上都表现得十分积极,兴趣十分高涨。看来,这次鼓励对他内心的影响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绘画相对较弱的同学自信心尤其不足,他们对于老师的鼓励更加敏感,更加需求。只有发自肺腑的表扬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形式和方法要随心所欲――“幻影迷踪”
大部分美术老师上课都是一本教案,几只彩色粉笔走课堂,努力点的花点时间画个范画,课堂设在教室。而且不少美术教师也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要改变,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我也尝试着做了些改变:首先我尽量打破常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操场上,菜市场去写生,让他们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了解大自然的风景及人文景光、了解不同职业的人们的形象,收集生活中的形象帮助自己提高创作,由于平时的积累,所以学生画《卖菜的老爹》《我的家乡》等课时创作兴趣极浓,采用的技法也各异,创新出不少活生生的画面。其次,在中低年级的教学中多数通过游戏活动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我在上《吹泡泡》这一课时,我与学生一道玩起了吹泡泡的游戏,有的同学玩累了就去画,画好了就来玩,随心所欲,自由创造不受拘束,创造的作品也丰富多彩,有写实的,有夸张的,有变形的,令人耳目一新。再次,在方法上面我变化多端,有时用课件的直观法,有时组织学生主动论法,角色对换或用观察发现,操作等相结合的方法。我认为,我们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旧围,创造新的见解。
四、学生的思维要随心所欲――“天马行空”
在传统的教学中,“闷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思维呆滞,课堂没有一点欢声笑语。这样的结果就是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思维的发展。传统的儿童画教学总是按照先勾线,再涂色的方法进行。这样画面是工整了,但也从另一方面局限了一部分儿童的思维。
在作画的过程中,我经常鼓励一些胆子比较大,喜欢创新的儿童敢于突破绘画程式,大胆尝试、实践,不断发现、寻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创作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掘儿童的思维潜能。比如:在《太阳》的绘画活动中,教师可提出疑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让学生知道太阳光有七种颜色;用不同的墨镜看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太阳。当学生了解、尝试了的时候,教师及时的加以肯定,就会发现学生选用了不同的颜色画出了不同的太阳。随即教师还可以提出疑问:“太阳一直是圆圆的脸吗?”孩子们就会对太阳的外型进行装饰:圆脸、长脸、三角脸、梯形脸、花型脸、长头发、短头发、卷头发――通过教师对学生一些提问,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物象。又如,我在教(装饰画)《神鸟树》时,进行“树”的装饰画学习,这是对学生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更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上次课前,我要同学们自己准备好了材料。上课时,我只强调“造树”的要求后就让学生们自己组织小组讨论,充分展开想象。几分钟过后,学生有了自己的创作想法,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一个个便迫不及待地准备“开战”。这时,我又故意打扰了一下学生,我拿出一幅范图让他们看,问“这样的画好看吗?”“不好看!”“好乱,不像树。”……于是,我趁热打铁,讲起装饰画的树要有树的基本结构特征,树叶也要有疏密的变化,装饰的手法虽然可以多种多样,但统一、整齐、有序是它的美的法则。所以,创作时,也一定要注意装饰画的美感。在接下来的创作活动课中,几乎每个同学都能利用自己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树”的装饰画的创作,还有不少同学在实践中能够开动脑筋,举一反三,创造性的开展活动。有的同学利用水粉颜料的粘性特点,用白色颜料画出树形,然后用直尺刮出各色的粉笔屑,粉笔屑落在颜料上,自然就形成了一棵“彩色粉笔树"。有的同学用一把橡皮筋拓印出一幅树的装饰画,画面活泼轻松,效果独特。有的同学直接用手掌的边沿进行拓印。还有同学用废弃的扫把毛,压印出一幅别致的装饰画。还有同学用采摘来的长草,沾上颜色,在纸上“摔打”出一棵有趣的树。看着孩子们创作出的一幅幅美妙的图画,感受着孩子们全身心投入的激情,我的心也在沸腾。孩子们并不缺少学习美术的热情,也不缺乏创造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我想如果缺少什么的话,缺少的其实是我们老师的观念和引导的方法。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学生,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激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儿童的想象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以新的启迪。
二十一世纪的创新教育,任道重远,我们师生携起手来,勇敢地去迎接新的挑战,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走出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相信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周伟芸,《做个享受型的美术老师》少儿美术期刊
2、鲁洁著,《超越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