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评价诸葛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评价诸葛亮范文1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课堂评价 语言能力 情感因素
学生是否喜欢英语学科,跟教师的评价有着密切联系。评价不当则会让学生滋生厌学情绪。为增强学生对英语的感情,教师在课堂上要贯彻“两个关注”理念,用最好的、最有用的评价来调控学生的情感,努力把课堂建构成闪烁情感与人文色彩的舞台,让学生在情感的推动下,有滋有味地徜徉在英语学习的天地中。
一、关注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以评价促进能力的提升
英语教学要走出“哑巴”英语的尴尬境地,真正激发学生对英语学科的感情,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不是一味地传授语法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单词、语法。教师要善于通过设计有效的课堂评价,给予适时的激励与引导,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来,在锻炼中获得知识,在参与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比如,教学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 Unit l Comic strip & Welcome to the unit这一内容,在Comic strip完成后谈论greetings的时候,笔者先抛砖引玉,让学生Match the greetings: (A)组与(B)组恰当连接起来。(A) How do you do? MHow are you?MGood morning! MCrood afternoon! M Goodbye! MHello! MNice to meet you! (B) Glad to see you! M How do you do? MMorning!Hello! MBye-bye. MI'm very well,thanks.MGood afternoon! 学生很快完成了匹配,笔者给予肯定性评价,之后又设计了一个问题:“Do you know other ways of greetings?”学生来了兴趣,笔者要求他们以对话的形式来完成:Hi,What is your name?――I'm Katel!M――Hello!May I speak to Millie?――This is Millie speaking! M――Peter, this is my cousin Nancy. ――Hi. Nice to see you!M――It is a fine day, isn't it?一一Yes,I like good weather. M――How are you doing?――I'm doing fine.
上面所述案例,教师能够利用语言匹配的设计和“任务型学习”,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输出的训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进行语言实践锻炼的足够信心。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能适时地进行肯定评价,此举有益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课堂评价,有助于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关注学生情感因素培养,以评价调动参与的热情
英语学习离不开积极的态度、强烈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情感决定态度,态度又可以巩固情感,并左右学习效果。因此,英语课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师要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借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发展学生智力。譬如,教学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l Reading部分,笔者跟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对话――T: Yesterday we learned about how to talk about your friends, didn't we?MSs : Yes. MT: Now will you please talk about your friend? You can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your friend's appearance, personality, hobbies and future plans.MSs :…(No one raises his hands. All the students keep silent.)MT: OK. Maybe it's too difficult. I'll give you some questions to help you. What does your friend look like? What kind of person is your friend? What does your friend like? What does your friend do? What does your friend want to do in the future? What made you become good friends? MT: Can you try to talk about your friend with the help of these questions? MSs : …(Still no hands are raised.It seems that the students don't want to say anything. 0nly silence. embarrassing silence.)笔者决定打破这种无人应答的气氛,指定了几位学生来回答,他们随便说了几句,没点到名字的学生如释重负。笔者开始举了自己的一个例子,又对个别勇敢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了鼓励或欣赏性评价:“You are brave!”“You are great!”,接下来,学生的参与热情渐渐被调动起来。
评价诸葛亮范文2
司马懿,字仲达,公元179年-251年,72岁,(河内温县孝敬里(河南温县招贤镇),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晋书宣帝纪》)。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司马懿生在乱世中,“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晋书宣帝纪》)。30岁时受曹操三请,才出仕相助曹操,任丞相府文学掾,后任丞相府出簿。曹丕继位后,司马懿并没有什么大用。 曹叡继位后,司马懿被封为荆、豫两州的都督。以后几年,诸葛亮连续北伐,司马懿数次击败诸葛亮。其间,司马懿顶替了曹真成为魏都督。234年,司马懿用疲军之术将诸葛亮拖死在了五丈原。
历史上的司马懿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野心家,他城府很深,连曹操也看不透他。由于后人对诸葛亮的神化,司马懿就成了反面人物。其实司马懿在带兵作战方面,远比诸葛亮要厉害的多。 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评价诸葛亮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一、 司马懿对诸葛亮用人的评价案例
一是在京剧《空城计》中,司马懿有一段唱词,是评价诸葛亮失街亭用人之事的:“用人不当你罪难容,马谡本是无能辈,山上安营理不通。我军截断他汲水道,他山上即成乱马营。原这等窝囊废早该撤掉,哪成想你去用他去守街亭!你愧对蜀军、蜀地老百姓,还有什么脸在台上装明公!”这主要是评论在街亭要道诸葛亮失败因为用“大将”不当的例子。
二是在用魏延的问题上。魏延是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诸葛亮却一直对他的态度有问题,导致团队内部矛盾。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小说《三国演义》里把魏延写成一个“脑后有反骨”的一个反贼,这是非常不公正的。历史上的魏延是蜀国的一位非常优秀的军事将领。魏延跟随刘备是在荆州,由于他做事果敢、有魄力,当年刘备在夺得汉中,特意封魏延为汉中太守时,以致于“一军皆惊”。魏延对刘备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见《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蜀军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所提出的袭取长安之计,也可以充分看出魏延的勇略过人。而且魏延本人还很会打仗,在北伐中,曾两次大破魏军。“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见《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和“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在当时蜀国中,无论是从资历还是威望来说,魏延都是首屈一指的。对于这样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人们历来对诸葛亮未能重用,“未尽其才”,而持批评意见。但诸葛亮是否又真得是“未尽其才”呢?
在讨论诸葛亮究竟是否重用魏延的问题上,首先要把怎么样地用才能算是“重用”,讨论清楚。“重用”一词,查字典后得知,其意为“(把某人)放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
首先看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的问题。诸葛亮对魏延,一是“拒”。对魏延的建议,诸葛亮几乎一概拒之门外,不加采纳。
其次诸葛亮对魏延是“疑”。诸葛亮认为魏延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最后自己安排人逼魏延反,然后杀之。(参考:沈宗南、张京宏《管理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版)
对此,司马懿才评价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胸怀有问题,不能容忍比自己强的人。在刘备股份有限公司中,刘备死后,诸葛亮手下根本没有强过诸葛亮的人,一个魏延比诸葛亮稍微强一点,一直处在被怀疑和排挤的境地。
二、 司马懿自己用人的案例
一是司马懿在抵抗诸葛亮军队的时候,重用大将张合。张合当年是大战张飞的猛将,其战斗战术能力在司马懿之上,司马懿以包容山川之胸怀重用张合,为战争战略全局的取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正是由于司马懿的博大,也同时赢得了张合的敬重,其团队内部相当团结一致。
二是司马懿对桓范问题的处理。司马懿和曹操一样,历来重视人才。在司马懿夺取曹爽兵权的过程中,对曹爽的门下一概不究,对桓范等人首先是尽力争取。其气度和胸怀不得不叫人佩服。
三是司马懿对夏侯家四大将的起用。在诸葛亮五出伐魏的时候,司马懿推荐夏侯家四大将和自己抵抗诸葛亮。夏侯家四大将在许多方面远在司马懿之上,但其重而用之,为最终战胜诸葛亮提供了人才资源。
三、 司马懿用“将”成功和诸葛亮用“将”失败带给企业用“将”的启示
一是要博大包容,这是基础。诸葛亮心胸不能包容魏延,司马懿之心胸开阔,可容山川,故在用人方面相当得心应手,为三国归晋创造了良好的资源和基础。
二是要注意倾听建议和意见。要善于采纳建议。采纳建议不仅仅是对建议本身的接受,也是对他人思想和价值观的认可,这很重要。
三是欲用大将,必施大恩。中国人有古话说的好,庸才好用不顶用,人才顶用不好用。因此,对符合企业价值观的有用之才,应当施大恩,充分尊重,从经济待遇,授权等方面进行恰当调整。人才一般都比较有个性,要包容其个性。
四是诚实信用。凡用将者,不可失信于大将。
四、 结束语
评价诸葛亮范文3
深入群众客观评价干部
一顾茅庐时,刘备虽在书童面前吃了闭门羹、碰了钉子,但是刘、关、张三人的隆中之行,却从农夫的歌词中了解到诸葛亮体悟人生之深刻,从其居住的环境了解到诸葛亮的心性品格。童子的回答“我记不得许多名字”,也从另一个角度让刘备看到诸葛亮不畏权贵的处世态度。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刘备途遇诸葛亮好友崔州平,在与这位荆州名士的对话中,进一步肯定了诸葛亮是可比管仲、乐毅的大才。
古语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对干部的日常工作情况最有发言权,往往能还原干部的真实形象。常言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而有的组织、人事部门在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由于缺乏基层考察支撑,很难全面、真实了解和掌握干部工作情况,以至于考察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一些干部被“带病提拔”的现象。因此,考察识别干部要实现干部评价主体多元化。要重视“官评”,更要重视“民评”,多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要注重上评下,也要注重下评上,使其互为补充。在平时,要多深入干部群众,近距离听、看、记、问,面对面倾听群众声音,在干部工作一线进行民意调查、实地分析、实绩评价,最大限度地“用事实说话”,保证干部考察工作的客观、公正、全面。
咨询亲朋深刻了解干部
二顾茅庐时,刘备选择在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的时候再去拜访诸葛亮,以表他寻求惊世大才的诚心和诚意。不曾料想,第二次拜访遇到的却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在与其弟的交谈中,刘备从亲人这个层面进一步深入了解了诸葛亮的身世情况;特别是在遇到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听闻《梁甫吟》之后,对其德才更加坚信不移。俗话说“天下之本在家”,看其家庭、家世、家风,观其弟和岳父行为举止,就能比较全面地推断出诸葛亮的为人和才识。
在平时的干部考察工作中,要按照关联度高、知情度深、代表性强的原则,注意听取被考察对象“知情人”“身边人”的意见。综合工作经历、专业素养、廉洁自律等情况,重视延伸考察,把社交圈、生活圈、亲属圈等“8小时”内外的情况,都纳入考察范围。“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以色交者,色衰则尽”。不仅要了解干部所在的“圈子”是作风正派、积极上进的人员居多,还是由酒肉朋友、不思进取的人员构成;是爱“傍大款”、分不清“亲”“清”关系,还是经常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也要了解干部教育子女的方法、与亲属邻居的关系、对待老领导的态度,进而判断其品行是否端正、心地是否善良,还要了解干部的生活习惯、性格爱好,判断其生活情操是否高尚、生活作风是否检点。
正面交流准确识别干部
三顾茅庐时,虽有诸葛均“不尊重”和诸葛亮“高卧不起”的小插曲,但是最要紧之处却是后世广为流传的“隆中对”。见到“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诸葛亮,刘备并没有赏重金赐厚禄,也没有直接拜相封侯,而是抛出自己“欲伸大义于天下”的鸿鹄之志,看诸葛亮的反应。显然,诸葛亮的回答语出惊人,一语道破“三分天下”之玄机,让刘备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也让他对诸葛亮的考察得出了最终结论。可以说,诸葛亮与刘备在草堂上的“隆中对”,是沟通的过程,也是具体考核的过程,刘备通过正面交流,更加全面地考准、查实了诸葛亮的品行德才。
在进行干部考察时,最后一般都需要找被考察对象进行面对面的谈话。被考察对象说的每一句话,以及谈话时所表现出的态度,甚至一个细微的动作表情,都有可能成为上级任免的依据。“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所以,注重与被考察对象的正面交流十分必要,关注被考察对象的细节表现更是重中之重,这是准确识别干部的重要手段。在谈话中,可以把前面了解到的情况作为话题,向被考察对象进一步了解情况,看其对相关情况的心态和反应;也可以就日常的工作、生活提问,听取被考察对象的真实想法,看看其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甚至有时还可以让被考察对象写点东西,如开列一个自己读过的书目、写一个简短的自我评价等,多方面地了解被考察干部的情况,更加准确地识别干部的“全像”。
评价诸葛亮范文4
诸葛亮生于东汉末年,少年失去父母,跟随叔父从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辗转迁徒到荆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在这里,他投师于当地名士水镜先生,是水镜先生最得意的弟子。
一天,水镜先生叫诸葛亮清炖一条鲤鱼。鱼炖好了,接着又叫挑水。诸葛亮在家种过地,肩膀有劲儿,很快就挑着满满一担水回到厨房。一进门,却见水镜先生正对着一班弟子发脾气。原来,刚炖好的鱼,不知被哪个弟子偷吃了一半。十几个弟子谁也不承认自己偷吃了鱼。诸葛亮眼睛一眨,假装惊慌地扔下水桶,跑到水镜先生面前,大声说道:“坏了,坏了,要出人命了!那鲤鱼是用荆芥炖的,荆芥炖鲤鱼就是八步断肠散,我是用它药野猫子呀!”
他这么一说,有个弟子顿时变了脸色,“扑通”跪倒,大声喊道:“先生救命,先生救命!鱼是我偷吃的!”
评价诸葛亮范文5
孙权可谓三国中第一位能授权的行家。这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孙权的父亲孙坚,其兄孙策都有好勇斗狠,孤身犯险的气质。他们二人在沙场的名号一为“破虏”,一为“讨逆”,可谓名不虚传,其骁勇的名声在战场上天然就是一只响亮的号角。二人每有战事,必亲临前线指挥,以一国之任而犯重险,结果都年仅壮年便遭横死 (孙坚过江夏时遭刘表部将乱箭射死;孙策在攻袭许昌之前,在孤身打猎时被仇家的刺客刺死)。 孙权后来也想仿效乃父乃兄,至有合肥一役亲征。然而这一战张辽八百勇士破了十万吴军,孙权本人也差点让势若疯虎的张辽生擒。此役之后,孙权绝足于疆场,只在后方选贤任能。每当大战来临,他先是召集群臣廷议,然后毅然决断,选派大将,赐以假节(朝廷特授的权力,可对犯军法者先斩后奏);自己则退居二线,督运粮草,任由前线主将发挥,绝不遥控指挥。《三国演义》中周瑜阻止蒋干劝降的话是对孙权充分信任属下的良好注解,也是臣属对信任自己的君主一个掷地有声的回答:“瑜执干手曰:‘大丈夫处世,遇知遇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
有君主的充分信任,前方的帅才就能大展拳脚,屡立大功。三国的三大战役之二: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东吴都是大赢家;而这两场战役都是东吴的两个小辈英雄:周瑜和陆逊一手导出。孙权安坐银鞍殿,前方高唱凯歌还,可见善于授权的用人者有福了。韩信对汉高祖的称谓也非常适合孙权:“臣善将兵,陛下善将将。”惜权如命的君主不会明白,君主的才能和权力不是体现在亲领大军,耀武扬威于疆场;君主的才能和权力体现在战前庙堂选将,战后论功行赏。此即为“垂拱而治”。
孙权用人之时固然善于授权,然而他却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安乐的人。每当用人之际,唯恐施恩不厚,荣宠已极;而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国无外忧之时,他对于贤臣的劝谏则不大听得进去。陆逊是东吴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第四任大都督,对孙权的三分天下可谓有韩信、乐毅之功。陆逊不仅富有军事谋略,对政事也每有真知灼见。其时孙权既立孫和为太子,又宠爱鲁王孙霸,致使两宫并立,朝臣各有依附,彼此不和。陆逊以国家为重,上书孙权,力荐保安太子,黜降鲁王 。而孙权反疑心陆逊离间骨肉,遂将陆逊的亲近左右放逐的放逐,下狱的下狱,致使陆逊这样一位大功臣“愤贲而卒”。后来,陆逊的兒子陆抗颇有政绩,孙权视其为可用之才,就又哭着对陆抗说,以前听信谗言误会了陆逊,要陆抗将他以前责问陆逊的诏旨全部烧掉。
读书至此,不禁深喟帝王御人之术,也不禁想到诸葛亮对孙权的评价:“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贤乃一时之贤,尽乃一世之尽;诸葛亮观人,可谓入木三分。
在那个君择臣,臣也择君的乱世,诸葛亮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刘备呢?在此,笔者不敢苟同裴松之所说:诸葛亮选择刘备乃是“义不背本 ”,也不认为诸葛亮辅佐刘备是一心一意为了匡复汉室江山。(如果刘备不姓“刘”,不是汉室皇叔,诸葛亮就会另找一位姓刘的庸才辅佐不成?如果刘备真的不姓刘,只怕诸葛亮也要改弦易辙,闭口不提匡复汉室,而要义正词严地宣称“天下有德者居之”了。) 刘备赢得诸葛亮的真心辅佐,无疑是靠其人格的力量。对当时普天下的群雄诸侯,高卧隆中,心怀天下的诸葛亮必然都有过考察评价,其最后出山辅佐刘备,固然有感于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最重要的还是由于诸葛亮志向高远,欲仿效伊吕、周公,但求造福黎民,不求闻达诸侯;因此必要辅佐一位仁君明主,以求能尽展所才。刘备当时虽然屡战屡败,但其“信义著于四海 ”,草庐一席谈话,更觉君臣意气相投,脾性相合,“遂许先帝以驰驱 ”。归根结底在于刘备“宽仁有度 ”,能“尽”诸葛亮之才。
终刘备一生,不但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对所有投奔他的臣下都优渥有加。因而刘备创建的蜀汉政权绝少有诛杀功臣,爆发内乱的事 (刘备曾狱杀彭羕,在于彭羕确实有谋反的企图 ),比魏、吴两国要稳定地多。因而若说授权任人,在三国中刘备是施行得最为彻底的一位君主。(可能也是因为刘备除用人外,本身其他能力都比不上其臣下,不过他能做到不疑心,放心授权,就很不容易了。)
虽然说诸葛亮成就了刘备的三分天下,也只有刘备这样的“宽仁有度”的君主,才能成就诸葛亮这样的“王佐之才”。如果说蜀汉的诸葛亮与北魏的司马懿、东吴的陆逊在智谋才干上不相上下,互见伯仲的话,则其中以诸葛亮的君臣机遇最为难得。他从未受到来自君主的牵制,更不用说猜忌和迫害了。刘备宽仁有度,刘禅乃中人之主,从而使得诸葛亮真正达到了“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 ”这样一种完全自主,不受製肘的局面,而超越司马懿、陆逊的境界,将自己的智慧才能完全地发挥出来,最终成为“千古贤相”。
评价诸葛亮范文6
我认为不傻,理由如下:
1、刘禅从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下台,称帝共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若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亦不合适。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
2、《三国志》记载:“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这段话意思是诸葛亮对射君称赞刘禅的智慧,射君又将这赞辞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诸葛亮不会是阿谀奉承之人,刘备也颇有知人之明,可见刘禅非鲁钝之人。
3、《晋书·李密传》记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