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礼仪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范文1

“很小的时候妈妈就严厉地教育我,包括有礼貌地与别人打招呼,与哥哥姐姐、朋友友好相处等等,见了老师一定要鞠90度躬才可以。头发要短,要给别人一种‘正常’的感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一位韩国留学生回忆儿时父母对自己进行的礼仪教育

从与韩国人的交往中,我们被这个国家人们的言行举止和礼貌深深打动。实质上,许多邻国的礼仪规范都是从我国流传过去的,尊老爱幼、尊师敬长、对客人彬彬有礼,都是东方人的传统美德,这些礼仪在韩国体现得尤其充分。韩国的幼儿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最初的教育都是从礼仪教育开始的。

“孝道”教育

“孝道”作为儒学文化的基石,在韩国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浸透在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角落。韩国人从小就重视对儿童进行“孝道”的熏陶,每到寒暑假,孩子都会听“忠孝教育”讲座,接受“忠、孝、礼”等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因此,韩国孩子从小就认为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一种神圣的义务。一旦哪个不尽孝者被曝光,将被社会唾弃和排斥。

学习谦让

韩国家长非常重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及时交流和沟通,并且鼓励孩子自己协调和解决与同伴的冲突和矛盾。但是,无论错误在谁,大人和小孩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行为是否给别人增加了麻烦和不便,任何时候都应该懂得谦让。

榜样作用

在家庭礼仪教育方面,大人的行为习惯具有无声的影响力。孝道、和谐、为他人着想成为韩国家庭教育的重点。大人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遵守秩序,孩子们就会跟着学,从礼貌精神、礼仪形式到实践行动,都对儿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注重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韩国礼仪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每次大型的庆祝活动都有孩子的参与。因此,孩子对本国的传统节日及其内容都铭记在心。譬如,韩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佛诞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春节正月初一之前,一家人全部都要赶回供奉祖先的长子家,参加祭祖的“茶礼仪式”,给老人拜年……

礼仪教育范文2

关键词:礼仪 体育礼仪 体育礼仪教育

1体育礼仪的含义和功能

1.1体育礼仪的概念。体育礼仪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中,以道德为核心,按一定的程序和规则来表现公平竞争、律己敬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现代体育文明的重要标志。体育礼仪的内涵是以文明和道德风尚来捍卫和弘扬"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在体育活动中,体育礼仪主要通过体育仪式、体育标识、赛场规范和与体育活动人员相关的各种礼貌礼节等形式来体现。大体包括仪表、服饰、语言、礼貌礼节以及典礼仪式等。

1.2 体育礼仪的功能

1.2.1促进和谐功能。现代体育礼仪作为一种体育文化,其根本意义是尊重参与体育运动中的每一个人。体育运动是群众性活动,所以参加的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差异,特别是大型国际赛事,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观众的肤色、衣着、语言、生活习惯以及行为表达方式等都不尽相同。如果大家都懂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就能很好地协调和维系体育赛事的方方面面,从而为体育运动创造出一种和谐与友谊的氛围,使体育工作者能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来看待别人和自己,虚心地吸取别人精湛的技艺,不断丰富自己。

体育比赛激烈紧张,偶然性强,参与者的个性也比较张扬。运动员懂礼仪、自觉地践行礼仪,才能尊重裁判、遵守规程、尊重观众,从而尽最大努力展示自我风采;赛场上的工作人员,包括裁判员、记者、志愿者等懂礼仪、自觉地践行礼仪,才能做到训练有素、行为得体;观众懂礼仪、自觉地践行礼仪,才能按体育项目的要求做到文明观赛。

1.2.2塑造形象功能。体育礼仪的精神内涵是道德修养,外在表现是一系列的规范举止,塑造内外兼修的良好形象是体育礼仪的最终目的。体育运动的各种礼仪都是某种形象的展示。例如,奥运会的开闭幕式,它的礼仪表现反映了东道国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蕴;在赛场上,运动员、教练员和观众的礼仪表现反映出的是他们的素质高低,也间接反映了他们所在国家的文明程度。所以我们说,当运动员代表国家出现在国际体坛上时,他已不仅仅是一名运动员,而是一名传播民族精神文明的使者,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国家的形象和声誉,知礼、懂礼、行礼才能塑造良好形象。

1.2.3感召教化功能。事实证明,一次大型的国际体育盛会特别是奥运会的举办,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如为了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早在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开始,中国就进入了一个奥运周期年。在这个周期年里,中国政府围绕"如何成功举办第二北京奥运会"这一主题有计划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对"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举办理念的宣传,对国民进行"奥林匹克"知识的教育,对奥运会会徽、会标、吉祥物等的征集与宣传,以及大规模的市民礼仪探讨和教育等等。这些活动对普及奥运知识,提升全民道德素养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在大型赛事的筹备和举行过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体育礼仪。为了确保比赛成功,举办国会在赛事前期向社会推行和普及体育礼仪知识,而体育礼仪蕴含着的是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如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运动员与同伴的合作精神,以及怎样公正地看待问题、遵守规则等等。体育礼仪正是通过赛场这一特定赛事对整个社会进行文明教化。

2学校体育实施体育礼仪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2.1体育教学中的合作与竞争。通过组织各种教学比赛,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与人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耐挫折能力等,养成豁达开朗的心态和不服输的心理素质,以及为实现目标顽强拼搏、持之以恒的精神,树立起他们勇敢、自信的人生态度,体育教学中这一现实,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严格的组织纪律、严明的规章制度、文明的优良品质。

2.2体育教学中的形体训练。体育教学中的基本动作,形体训练及健美操与礼仪教育中的举止礼仪、形体礼仪内容相吻合,两者可以形成有机的自然结合。这也是其他课不具备的条件。礼仪教育要求学生精神饱满,站有站姿,走有走相,即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走路时要求轻而稳,胸要挺,腹要收,头抬起,眼平视,两脚踩在一条直线上。这也是体育教学形体所要求的。

2.3加强教师礼仪修养。体育礼仪教育涉及到心理、形象、语言、体态、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教师必须在具备厚实的专业功底、广博的知识面的同时,还要通晓种种体育礼仪规范的操作与科学的教学、训练方式。更重要的还要求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良好的礼仪风范,做到言传身教,让学生在其中耳濡目染,得到熏陶和滋养。

2.4开展多彩的体育礼仪活动。我们首先要认真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如在整队和调动队伍时,教育学生互相尊重、礼貌互让,在练习时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竞赛中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和体谅对手、胜不骄败不馁,在观看比赛时要保持安静、鼓掌要适时适度等等,在有限的时间里使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和生机。其次,要积极开展多彩的体育礼仪活动,如组织观看一些重大的比赛,要求按规定的时间进场、遵守秩序,对号入座。若身边有外国朋友在场时则应主动让路或指引座位。开赛前奏国歌时则应该起立、肃静,不要谈笑或做其它事情。在赛事进行中,不要随意在看台上来回走动或讲脏话,要不断为双方运动员加油,不喝倒彩或向赛场上扔易拉罐、水果等物。使用的口号、标语应有所节制健康而体现特色。鼓掌应注意有张有弛的节奏。还可结合两操评比礼仪、在田径运动会、球类比赛中赛精神面貌、赛纪律、赛礼仪等。

参考文献:

[1]黄寿军.体育礼仪教育及其实施的途径与方法,安徽体育科技[J]

礼仪教育范文3

一、示之以范的榜样示范法

幼儿特别喜欢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因此,我们首先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规范,努力塑造自身的个人魅力。做到在上班时不穿拖鞋、不披长发,见到同事、家长、孩子面带微笑、主动问好,与同事、家长、孩子交谈态度温和、轻声细语、语言文明,同事间相处团结谦让、互敬互帮。在仪表上衣着大方、不化浓装、不穿奇装异服。做事举止大方、不粗鲁、不随地涂痰,看到地上有垃圾能够随时弯腰拣起仍进垃圾桶,用水时水龙头开小并马上关紧,随手关灯,作到节约用水用电。诸如以上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小事我们都尽量作好表率,使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为他们树立良好的礼仪榜样,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另外,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古今中外文明礼仪方面的典范人物、典范事例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使幼儿经常受到渲染、慢慢内化为习惯。如通过图片、影碟、故事,以通俗的语言向幼儿详细讲述有关“孝传五世”、“程门立雪”、“孔融让梨”的礼仪典故,让幼儿从内心深处感受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孝敬父母、礼貌为人等礼仪情感。

二、动之以情的情景感染法

情景感染法就是教师在礼仪教育过程中,积极创设情景,烘托一种陶冶情感的气氛,把孩子引入喜、怒、哀、乐的情景之中。使其为情景所感动,产生情感共鸣。我们从网上下载了“让座”录像片断,并刻成盘,播放给幼儿看,围绕“让座”组织孩子进行主题讨论。我们设计了问题:“为什么要让座?”“你们让过座吗?或是你的爸爸、妈妈给别人让过座吗?”“小朋友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办?”通过幼儿的讨论及老师的矫正、提炼,使幼儿从情感上懂得了礼仪行为的意义,让幼儿更深切地感受人与人之间应真诚相待,人人都要有爱心。

三、导之以行的行为训练法

礼仪教育是文明行为的训练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中经常性地、持之以恒地、因势利导地坚持行为训练,并给予幼儿具体的指导与必要的督促,帮助幼儿将行为内化成习惯。晨间接待时,带班老师在教室门口热情地接待每一位幼儿及家长,耐心引导每一位幼儿能自动向老师、小朋友问候,能清楚地说:“老师早、老师好。”并有意识让别班老师进我们班时都要说“小朋友好!”并耐心等待幼儿的回应。我们还每天轮流让4位小朋友充当“礼仪标兵”,在晨间时站在教室门口站岗,向来园的小朋友、老师鞠躬问好;离园时,向小朋友、家长、老师挥手说“再见”。通过这样反复的实践练习,让幼儿知道对小朋友、老师和客人都要以礼相待,热情迎接,懂得尊重他人。

礼仪教育范文4

【关键词】礼仪教育;儿童教育活动;实践意义

一、儿童礼仪教育的内涵

所谓儿童礼仪教育,主要是对儿童仪表、课堂纪律礼仪、家庭礼仪、待人接物礼仪等教育指导,其是对儿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道德教育活动。它是儿童思想道德水平与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通过将国学礼仪带入儿童礼仪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儿童礼仪的教育。

二、礼仪教育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实践表现

(一)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经过深度访谈与调查报告,分班教学后上经过儿童礼仪教育的学生,其具有良好的利益行为,能够正确熟练使用礼貌用语,比如“谢谢”“没关系”“你好”等。其次,学生的行为得到了规范,经过礼仪教育时间比较长的儿童,能够做到保护环境卫生,主动将垃圾放入到垃圾箱内,特别是在上下楼梯时,能够互相谦让,在外出的时间活动中,可以自觉进行排队,井然有序地进行集体活动。总之,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在学校养成了互相团结、关心的好品德,能够和其他学生和谐共处,做错时能主动承认错误。在家里做到了不撒娇、不任性,主动帮助父母进行家务活的劳动,能够与邻居和谐共处,并得到老师与父母的在赞扬与认可。(二)未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经过深度访谈与调查报告,分班教学后上未经过儿童礼仪教育的学生,其行为习惯没有得到正确的约束,通常在教育活动中,难以控制自身的行为,甚至还会出现骂人的现象。其次,由于儿童的自制力比较若,未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课堂表现虽然活跃,但是难以服从老师的安排。在课后容易造成学生之间的小摩擦,影响班级的和平共处与团结。总之,未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在学校实践活动中难以管理,当出现问题时,会隐瞒或推卸自己的错误,甚至还会造成撒谎的现象。在家里表现的比较任性,时不时发生调皮捣蛋的现象,不能与邻居和谐共处。儿童的种种表现,会让老师进行批评与教育,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其未来的成长[1]。

三、礼仪教育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传统文明。早在春秋时期,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就开始重视学生的礼仪培养。儿童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对其进行礼仪教育,有利于继承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儿童的礼仪教育,一是把传统美德内化成学生内在的素质,二是促进美德的广泛传播。因此,对儿童的礼仪教育,要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进而满足弘扬传统文明的需要。(二)推进了素质教育。随着教育体质的改革,对于我国儿童的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儿童与家庭、社区进行有效的联系,推进儿童的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让学生正确处理好家庭与社区之间存在的关系,使每个儿童能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这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远离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从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因此,重视儿童礼仪的教育,是现代社会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做的事。(三)维护了家庭社会的和谐。儿童作为家庭成员,其行为习惯的教育,通过老师与父母的教育,可以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而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下成长,有利于其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相反则不会形成。另一方面,儿童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可以使儿童能够与邻居和谐共处,有利于孩子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进而监督和纠正了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有益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满足了儿童的发展需要,对维护家庭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2]。现代社会好多家庭都会出国旅游,每个人的个人形象都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形象,因此礼仪教育应从小抓起。

综上所述,礼仪教育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意义,需要我们了解儿童礼仪的教育内涵,根据儿童礼仪在家长、老师、邻居等方面的表现,知道儿童是否经过礼仪教育,将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儿童的礼仪教育。

作者:李丽琴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世纪金源学校

参考文献:

礼仪教育范文5

[摘要]礼仪,作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优良传统文化,是当代高师生提高人文素质和塑造良好形象不可或缺的修养内容。然而,高师生的礼仪修养水平却不容乐观,校园里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现象存在。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高低。因此,对高师生进行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关健词]高师生礼仪教育思想道德素质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美德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和睦谦和的风貌为世人所称颂。礼仪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更能折射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高师生是未来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提高全民素质历史责任,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高低。而礼仪,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师范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对他们将来成为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礼仪的含义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荀子也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礼”广义而言是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狭义而言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仪节;“仪”是指礼节、仪式、法度、准则。仪侧重体现礼的外在形式,使礼更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所以,礼仪既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又是一种行为的规范,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礼貌,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言语和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的表现;礼节,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待人接物的行为规则,如鞠躬、握手等;仪表,是指人的外表,一般包括容貌、姿态、风度、服饰和个人卫生等方面,是礼仪的美的表现形式;仪式,是指礼的秩序形式,即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秩序的规范化的活动。

二、礼仪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现代教育家提出了“千教万教,先教做人”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

首先就要注重培养有教养、知礼仪的人。礼仪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过程。开展礼仪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要提高广大师生对师德和礼仪重要性的认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工作具有示范性、辐射性和潜移默化等特点。高师生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今后要面对的下一代青少年的文明素质,因此,注重在高师院校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和训练,就是在源头上为整体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明确礼仪不是区区小事。诚然,从现象看,礼仪确实是细小琐碎的,并且只是一种外在形式,似乎无关紧要,但由于礼仪是道德的外在形式,因此它折射的是人的行为全貌,反映的是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在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的同时也不忘记“成人教育”。(二)要把礼仪教育作为培养高师生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起点

“德成于中,礼形于外”,礼仪本身是人们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没有对礼仪的正确认识,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产生积极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所以,对高师生的礼仪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而是要以此为起点,引导他们通过“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良好的道德行为实践体认道德,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树立起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礼仪修养准则。(三)要以高师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注重养成教育

以高师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从基本的礼仪为入手,规范高师生的基本行为和基本文明用语,提倡文明举止,扭转不文明行为,增强学生守礼、行礼的实际能力,教会学生尊重他人,完善自己,逐步把礼仪作为一种自觉的待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自尊、自重、自信、自强、自律开始,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良好道德品质和遵守社会公德、国家法律的意识。

(四)开设礼仪课程,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达礼先知书”,礼仪教育的核心是“尊重他人,完善自我”。礼仪教育,一要开发“礼”——让学生知道人与人间要互敬;二要训练“仪”——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因此,礼仪教育要课堂化,让学生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做到既明“礼”又懂“仪”。因此,应该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掌握礼仪规范,并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

(五)制定必要的制度,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礼仪的作用主要是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的、靠社会舆论来监督的。换句话说,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但“自律”是通过“他律”逐步获得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将礼仪制度化,并且严格考评可以强制性地使学生改掉一些不良习惯,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文明礼貌修养。倘能如此,学校一定会形成崇礼尚礼风气,学生会感到“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六)以身立教,发挥教师的表率和垂范作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务必先正已的道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彬彬有礼的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

参考文献:

[1]陆文泽.关于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甘肃科技纵横,2005,(6).

礼仪教育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师范生;礼仪教育

一、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许多高校都强调不允许学生穿拖鞋到课堂,夏天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同学特别是男同学穿着拖鞋去上课;在图书馆的杂志、图书上乱涂乱画,任意损毁;在卫生间、校园里、教室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污言秽语;在公共场合勾肩反搭背,大声喧哗。上课随意迟到、早退等。这些不文明的现象,特别是不该在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的东西,却在校园里时时发生。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大学生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作是有个性。有的大学生只是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道尊重为何物。

大学生这种受教育没有教养,有知识没有文化的现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究其原因,尽管是多方面,但是与大学中的素质教育过大、过空,质量欠佳不无关系,造成学生难以“入耳、入心、入脑”。高校应明确认识,把礼仪教育列入素质教育的内容,开设礼仪课,并有的放矢地将现实生活与理论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了解各类型的礼仪规范并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履行,使之成为习惯。

二、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以礼“显”德,彰显师范生内外兼修的新形象。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礼”的修养,显现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人的道德素质是沉淀在内心世界,可以通过人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对师范生进行礼仪修养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念、规范、内涵的传授和训练。通过教育,使他们掌握并以基本的礼仪规范去完善自我的行为,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彰显自我的良好气质。

2.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有利于塑造未来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教师的职责是以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人格来培养人格。师范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有利于培养优雅的气质和美丽的仪表风度,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对师范生成为未来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礼仪教育有利于强化师范生文明行为,提高社会文明素质。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师范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三、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1.完善高校德育体。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要从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入手,加强师范生的礼仪教育。良好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升华人格、陶冶情操,为未来的发展和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奠定广博的文化底蕴。只有师范生自身具备了优秀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才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途径,在未来的教学岗位上着力塑造学生们的美好心灵,使学生们具备一颗善良的心,具备优良的文化品质。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礼仪素养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地熏陶和知识的内化过程,不但要重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必要的硬件建设,使学生接受环境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加强软件建设,高校教职员工都要十分注意自身的礼貌修养,为人师表,把造就具有高度礼仪修养的大学生的工作落到实处。还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意识及能力的引导和培养高校应开设礼仪修养教育课程,从加强学生礼貌知识入手,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

3.强化教师的身教作用

其一,要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一个对教师职业充满敬意和热爱之情的人,具有献身教育的价值观,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以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使自身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二,注重教师个人仪表。一个气质高雅、仪表整洁的教师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穿着、发式应根据自己的职业、性别、年龄、体型的具体情况做到合体、和谐、合度、整洁而又显示个性。

其三,积极创造礼仪实践的机会。学校应积极给师范生创造社会实践尤其是教学实践的机会,师范生只有在参加社会实践中才能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守礼、行礼的实际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