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读后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1

学习传记,首先要有对话意识。阅读传记的过程,就是与古今中外的各色人物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也是与传记作者就对传主的评价(或传主的自我评价)展开思想碰撞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交流、对话,可以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体验传主的内心世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一部优秀的传记,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传记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人格教育。就一部具体的传记作品阅读而言,所谓“读懂”,应包括以下内容:能把握基本事实(何人、何地、何事),能够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能分析所陈述的客观事实与作者个人所持见解、观点之间的区别及联系,理解传记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具体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能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简言之,就是弄清基本事实、理解作者情感、形成自己的观点。

传记,作为一种记录人物生平的叙事性文体,写人记事是其本事。人物的行动、对话、心理活动,以及作者的抒情、议论,都是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进行的。读一部传记,最起码的就是要了解文本所叙人物的生平事迹。例如,读朱东润的《李方舟传》,应了解选文写了李方舟哪几方面的事迹,从中折射出了她的哪些品质。细读文章可以发现,李方舟是个普通的女性,传记记取的也是她的日常生活,通过她“积极参加兴办公共食堂”“帮助乡村妇女”“到南翔给丈夫过七十岁生日”等,从社会、他人、家庭三个方面写出了她办事认真、对人热忱、无私奉献的品质,塑造出了一位可敬可亲的寻常妇女,从中也可领略到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感。

传主的人生阅历,尤其是一生中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与其生活的时代总是息息相关的。连“李方舟”这样寻常巷陌中的寻常女性的一生也折射出了中国跌宕多灾的艰难时代。因此,在基于对“何人、何地、何事”的基本了解后,还要联系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深刻思考传记人物的所作所为、所言所思的核心价值取向,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和卓越贡献。如学习《马克思传》,不仅要了解马克思在完成和出版《资本论》过程中所遭受的种种生活磨难,了解他对信仰的苦苦探索和追求,更要了解其巨著《资本论》对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解和认识。这样,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行动中体现的对民族、对人类、对整个世界的关注及其远见卓识对人类历史的推动。

此外,传记虽然是一种纪实性作品,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正如没有纯然的历史一样,所有的传主都是作者心目中的传主,作者的思想、个性乃至喜好都可能投射到传主身上。不同的作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出同一传主不同的灵魂风貌。因此,阅读传记,既要读反映传主生平的事实叙述部分,还要读作者对传主及相关事实所作的分析和评价,理解作者的情感、观点。如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书中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细节描写,作者关注的是传主的精神世界的生成和发展,因此行文不沉溺于繁枝末节而以彰显传主的精神取胜,自成一家。要真正读懂这部传记,不仅要研究传主,更要研究作者。为此,更需读一读罗曼·罗兰,只有在了解作者和传主在个性、思想上的相近、相通之处,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眼中的传主。如果条件允许,还可再读一读其他作家撰写的同一传主的传记。在比较中阅读,才有辨别;有辨别,才会引发思考;有思考,才会有真正的自我理解。

就一门选修课程而言,学习《传记选读》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了解体类特征,注重知识积累

传记是一种纪实性文体,类型复杂,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常见的传记有自传、他传、评传、小传、画传等。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不同形式的传记写法不同,具有的情态韵味也不同。

如自传和他传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叙述角度上,而且体现在材料的选择和语言的风格上。前者为自我所写,翔实可靠,自然亲切;后者从旁观者的角度,跳脱现实利害关系,更为客观公允。又如评传,则由传主、本事、作者的评析三个基本部分构成,兼具历史性、学术性和思想性,因而具有浓郁的学术研究特征。画传则将图画和文字熔为一炉,形象、丰富。小传则是相对于大传而言,不是全面详尽地介绍传主,而是撷取传主的一个或某几个侧面加以介绍,往往更具情趣。如《启功传奇》记叙了启功先生的许多逸事,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明确不同传记的基本区别,懂得不同传记的具体侧重点,有助于我们准确解读作品。

二、 掌握文体特点,赏析艺术手法

人物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其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真实性是其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又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学习这类作品,当然需要掌握写人叙事类作品的写法特点。比如选材的典型性,传记作者在概括人物全貌的同时,特别注重从各种素材中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把不能表现人物特征的事件摒弃或一笔带过。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不仅可以表现人物一生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特点。为了渲染人物个性,作者往往还选择一些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形象特征。叙述的方法和技巧、细节描写的作用都是应该重视的。如《居里夫人》(艾芙·居里著)中,作者从女儿的视角描写了一些惟妙惟肖的细节,使得居里夫人的形象鲜明灵动,使读者感受到居里夫人不仅是一位品格高尚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温柔体贴的母亲,更是位个性鲜明的伟大女性。学习传记作品,需注意文本选材的特点,赏析其叙述技巧、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的作用。

三、 扩大阅读视野,促进读写结合

教材中人物传记多为节选,虽然窥一斑也可见其一斑,但更好的理解还需建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需走向课文外面,阅读全传,至少应选择部分全传来读。这“部分”可以是一些典范的优秀传记,如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坡传》(林语堂著),就应该通篇阅读。只有完整阅读,知人论世,才能具体感受东坡仕途坎坷、历经磨难的一生,才能感受其在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才能感知其豁达乐观、幽默智慧、热爱生活的可爱天性,才能给我们的心灵提供无穷的滋养。同时,也不必局限于教材所选的篇目,更广泛地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传记,甚至是当下的一些时代人物的传记也非常值得一读,如《乔布斯传》。此外,还可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不同作者撰写的同一传主的传记,分析不同的作者在材料选用、主旨提炼、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得失与优劣,如梅林的《马克思传》和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的《马克思传》就很值得比较阅读;或比较阅读同一位作家写的若干篇传记,分析作家创作的风格特点,如罗曼·罗兰《巨人三传》或茨威格的《三大师》;或者比较阅读社会身份、历史地位等有相同之处的两位人物的传记,谈谈对两部作品的评价。

传记学习还可因“课”制宜,读中学写。阅读传记是体验,是感受,滋味无穷。若将这种感受体验转化为文字,可以是精彩片段的欣赏,可以是读后感,也可以是小论文、剧本改编等,更可以是以自己熟悉的人物为对象而尝试写作的人物传记。读写相互促进,语文能力自然也就长进了。

四、 开展丰富活动,做到学以致用

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2

[关键词]小学生;语言积累;现状;对策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需要学生从小培养出良好的语言积累习惯,同时,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并且有能力进行略读、浏览、精读以及赏析,还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体及相应的阅读要求,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在课下,培养学生自己进行自主积累好词佳句和美段名篇的好习惯。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得到逐步的培养,并且改善课外盲目阅读的情况,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正确方法,使得学生真正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受益,达到培养学生语言积累的教学目标,为日后语文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重视教材资源的使用

毫无疑问,课堂是教学效果最佳、教学效率最高的时间,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时间,将对学生语言积累的培养方式融入到教学设计当中,借此达到更佳的效果。教材应该作为教师指导学生的切入点,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语言材料及不同的年级,进行有效语言的积累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汲取更多的养分,提升语言积累,并且能够“化乎其心”,准确运用。在阅读、写作实践活动中,架设积累与运用的高速公路。

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相关内容,做到对教材内容了然于心,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把知识点与语言相关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于课堂中,无形中就能培养语言积累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并适当加以拓展,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学会读书、学会运用,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对教材课文的分析,让学生自己从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北大荒的秋天到底美在哪里呢?通过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们进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并且更好地进行相关的语言积累,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与课本相比更多的知识。

二、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

语言积累的指导模式是构建课外阅读,当然,若要是进行积累,那么理解则是积累的基础;强化的过程中,背诵是关键;迁移积累的时候,活动与实践是载体。具体可以分为几种模式,“聚沙成塔”语言积累模式,这个要求分类识记、对好词好句进行摘抄。比如积累成语、歇后语、美词佳句,类似描写人物、景色的词句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的语言储备得到丰富;“百花齐放”语言积累模式,即积累同一内容的不同语言形式。比如说对秋天的描述,有成语、诗歌、散文,也有古今中外的大家之作,学生们可以进行广泛的搜集、阅读、背诵,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变得更加丰富而灵动;“众里寻他”的语言积累模式,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学生们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之后进行深入的领会,学会在阅读之中比较,在比较之中鉴别,在鉴别之中吸取。

比如,在学习《军神》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以由这篇课文延伸到优秀的人物传记的推荐。让学生们对人物传记有更多的了解,并且产生阅读和欣赏的兴趣。在这个拓展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机会去进行更多的语言积累,并且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了解到了更多的历史人物,还能懂得更多的人生哲理,无疑是有着非常多的益处的。

三、营造阅读的书香氛围

学生需要大量的阅读量才能更好地进行语言积累,课外阅读是一个非常好的积累途径,既能让学生开阔眼界,有更加丰富的见识,又能更好地进行学生的语言积累。首先,教师要注意创设合适的环境,让学校充满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无形之中就熏陶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当然,校园阅读氛围的营造离不开教师的示范作用,要从教师做起,以身作则,以阅读为乐,以书本为趣。并且,教师还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校园报、校园广播、黑板报等等各种形式,来进行优秀书籍的推荐。

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进行更大力度的图书投放,建设好图书馆、图书室等相关设备,让学生们有足够的硬件条件和设施去进行阅读。并且,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增加专门的“阅读课”,让学生们有专门的时间进行阅读。其他的方式还有组织学生们进行班级读书会的交流活动,教育学生们学习和探索课外阅读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好词佳句的交流与分享,采用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兴趣。

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3

一、创设自主管理机制,增强读者阅读的主动性

现在信息的获取途径极为广泛,但如果青少年习惯了不费脑力的、被动的、随意的、碎片式的阅读,往往会变得浮躁,人云亦云,不利于养成静心阅读、专注思考的习惯,长此以往,会造成我国国民思考水平的降低和思维能力的弱化。作为图书馆管理员,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厚重”一些、严肃一些、正式一些的阅读,去阅读一些好的作品,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高贵的沉静,让他们体会独立思考的自由的感觉。

怎样才能把学生吸引到图书馆来呢?图书管理员首先要做好新生入馆教育,同时尽早给他们办理借书证,使新同学对图书馆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尽快开始使用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要经常开展各种主题的导读活动,如“新书推介”“好书必读”等等,编制不同主题的书目,把藏书介绍给学生,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图书馆要与各学科整合,真正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比如,与语文科的阅读课合作,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感受文字之美的同时,受到人类共同美好道德情感的熏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与历史科的老师配合,引导学生阅读历史和人物传记,让他们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了解世界几大文明灿烂的历史和现状,从历史、从英雄人物身上吸取精神力量。与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合作,推荐学生阅读学科性、专业性比较强的读物,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当学生们要参加学科竞赛,或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更要为他们翻查书本、搜寻答案提供各种便利。

二、建立和谐的情感育人机制,激发读者的读书兴趣

图书馆管理者如能以亲切的态度鼓励读者借阅书籍,并细致地体察他们的需要,给他们及时、到位的帮助和指导,为他们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让他们感觉到你的真诚,慢慢对你产生信赖,对图书馆的好感也会带动他们喜爱书籍。

图书馆管理者还可以利用一系列活动增进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如定期开设阅读辅导课、形式多样的新书推介或学生自荐推介、学生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沙龙等,吸引读者到图书馆参加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三、设立人性化的自律管理机制,增强管理效能

入馆教育时学生都已经知晓了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也明白了借还的流程,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却仍存在种种不良的行为。因为是全开架形式,图书馆管理者不可能观察到整个书库的情形,有一些不自觉的同学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如不使用代书板,浏览过的书随便乱放,或是选好了书之后,看到更想读的,就把之前拿的书胡乱塞到哪个角落里,更为恶劣的是偷书、撕页、涂画等。中学图书馆人员有编制限制,不可能增加人手,这就要进行学生的自律管理。图书馆管理者可以取得班主任的配合,在每个班都推选出几位图书馆志愿者,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每个班一周地进行轮值,让他们参与到整个借、还书工作流程当中,与他们共同劳动,让他们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知道只有按规则办事、让书籍呆在自己的位置上,才能让读者快速地找到它;只有及时还书,才能让更多读者使用;并在还书、上架等劳动中,体会到图书馆员管理员的工作强度,从而知道应该怎样尊重别人的劳动。然后,让他们回到班级进行宣传,提高学生读者的自我约束力。

四、建立合理的时空管理和激励机制,充分开发馆藏资源

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4

一、阅读内容的丰富化

想要培养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兴趣,这首先应当从阅读内容的选择入手。在给学生制定或者推荐阅读范本时教师应当充分参考学生的兴趣取向,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给学生推荐那些有营养又能够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的读物,这才能够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阅读情绪。许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课外自主阅读时对于这一点的考虑都较为欠缺,教师们很容易从自己的视角与观点出发,给学生推荐那些教师看来有价值,但学生并不是太热衷的读物。如果是这样的阅读素材学生很可能会提不起兴趣,课外自主阅读的效率也会十分低下。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尽量让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更为丰富。可以让学生自己选定他们感兴趣的读物,首先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当习惯养成后学生自然会在课外阅读中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课外自主阅读的成效也会更高。

在与学生平时的交流探讨中我会有意识的去了解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类型,并且去积极了解大家的一些读书心得。我发现,不同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素材差异是很大的。许多男生都喜欢读鲁迅的作品,班上不少男生都在读《朝花夕拾》,这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它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文集,是一本如良师益友的文集。虽然《朝花夕拾》不只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趣盎然,而且随着年岁的增加,我们总能从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来,这就是鲁迅作品的魅力所在。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女生的兴趣点则不一样,许多女生都喜欢读冰心的作品,例如《繁星・春水》就是一本很受女生喜爱的读物。这是诗人平时随便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后来,她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启发,觉得自己那些三言两语的小杂感里也有着诗的影子,这才整理起来,而成为两本小诗集。教师应当尽量让学生丰富化自己的阅读内容,让大家自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外读物。这不仅是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最直接方式,这也能够让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中有更多收获。

二、阅读形式的多样化

想要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的兴趣,应当让阅读的形式更为多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阅读方式也在不断拓宽与延伸。与传统的纸质书本阅读方式相比,现代的阅读形式变得非常多样。大家可以在互联网上读到任何自己想要读的作品,不仅如此,许多作品还会以话剧、电影等形成呈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这些都是变相的阅读过程,都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想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更为有效,教师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通过多样化阅读形式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1906)、《列夫・托尔斯泰传》(1911)三部传记。20世纪初,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2)、《米开朗基罗传》(1905)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在我给学生推荐这部作品时不少学生都表现出好奇,为了进一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会给大家介绍多样化的阅读形式。这三部作品首先可以从纸质书本上读到,不仅如此,这三部传记还被拍成了纪录片,片中涵盖了书本中的大部分文字内容,还有许多记录影像来深化文本。我让大家选择任意他们感兴趣的阅读形式来完成这部作品的阅读,不少学生对于这个阅读任务都很感兴趣,阅读效率也在提升。

三、检查方式的灵活化

想要深化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更高,教师很有必要在课外阅读检查方式上做出改善。不一定非要学生完成读后感,这种检查方式学生一般都不太乐意。可以让检查方式更为新颖与灵活,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深化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认识与体验。

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创新发展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想象力、创造力和好奇心最强的阶段,而语文阅读课是发展孩子天性的地方,通过对书本人物的理解,学生不仅可以总结学习人生最初阶段的关乎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而且可以开发智力和想象力,而现行的传统教学方式下,局限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小学老师综合素质等因素,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课效果差强人意,通常学生的阅读课要么被老师占课,或者学校根本没有开设语文阅读课,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真正的贯彻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程创新,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全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

1 教学过程注意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学不同于教育,成功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过程,也应当是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意志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崇敬,语文文化极具丰富度,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无所不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的生活态度。每个人都有权力享受生活,而珍爱生命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基础,珍爱生命才能做到热爱生活才能爱护他人,小学生还缺乏对生命的直观认识,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全身心的投入,带领学生阅读这类文字,同时自己的灵魂也在文字中得到洗礼,而学生自身也会受益终生。其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让学生从小领悟到人类存在于自然之中,在欣赏自然的同时,对人类自身有了深刻清醒的认识,在文字中间感受自然的馈赠与温情,获得美的享受到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

2 老师要积极主动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阅读课也是偏重于老师对文学作品的人物情节进行剖析,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度提升,但是缺乏了自身的理解,禁锢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学创新使得语文阅读课堂更加开放,老师的干预减小,学生的主动权增加,但是并不意味着老师对学生应该放任不管,而是应当加大对学生的引导,比如阅读的方向或者阅读的话题,可以确定一个阅读的话题,让学生集中选择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获取信息进而进行读后感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发展自己想象力的自由空间,于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另外,语文阅读课堂是最富生命力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再创造,让学生自由的挖掘埋藏在文字中的信息,探究文章,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具有开放的意识,在重视阅读话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敢于质疑,敢于有不同于老师的不同文学观点,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3 善于运用外部环境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

首先,教师在选定阅读话题之后,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直观具体的展现文学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对其理解文字也会提供更多的帮助,比如有人物传记或者任何描写人物外形的作品时,可以展示几张有关人物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文字进行鉴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了解,也让学生学习作者的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期达到阅读课的最佳效果;其次,老师要“ 授人以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比如区分朗读和默读,在阅读过程中详略得当,学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从文字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最后,老师要将课内和课外的素材联系起来,有新思路新方法,在立足课内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课堂之余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积累阅读素材,学会评析并学会举一反三,对课本文章进行鉴赏。

4 结语

阅读教学关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沉淀,在小学生写作能力方面有着指导推动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 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通过学生的广泛阅读,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问题的思索,为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和交际能力夯实基础。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更新教学观念,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过程和手段。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小学阅读课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建华,李克东.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1997(1):46-54.

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6

关键词:德育;班级管理;重要性;贯穿

在班级管理上,有的老师花费了不少精力,却收效甚微,有的反遭到学生的反感,引发了学生的抵触情绪。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这些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德育是教育的灵魂,许多老师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却仅仅是集中在思想品德课和班会课上,而忽视了德育应贯穿在班级管理的每个细节中。他们往往只对发生在学生中的大问题予以重视,而对小事情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正是因为这些小事,成为个别学生身上原有的自私、消极、冷漠等缺点得以存活的土壤,使得班级管理变得困难重重。

二十多年的班主任经历告诉我,在班级管理中除了利用思想品德课和班会课进行德育外,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合理利用课程资源,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始终把课堂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品质。比如,学到描绘祖国秀美山川的课文时,我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自豪感;学到描写人物的高贵品质的故事时,就用他们的英雄事迹去感染学生;学到有警示作用的文章时,引导学生明白:此乃前车之鉴,切莫重蹈覆辙……总之,在我的课堂上,德育像是“随风潜入夜”的春雨,始终“润物细无声”,日子久了,学生的道德认识自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教学《三个儿子》时,我引导学生讨论: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一个儿子?通过学习讨论,学生明白了“百善孝为先”,只有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在不同的情况下,怎样做才是孝顺父母。最后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请他们说说自己准备怎样孝敬父母,鼓励他们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第二周的班队课上,学生兴奋地汇报了自己这一周为父母做的事,家长的称赞让他们很有成就感。

二、巧妙运用各种方式,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外界的认识还比较粗浅,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所以行为上很容易出现一些偏差。无论这些行为小到什么程度,我都会对他们进行引导。比如,低年级的学生有的喜欢向同学讨要东西吃,有的学生不经别人同意就动用他人的东西,有的学生悄悄将垃圾扔到别人座位下,有的学生碰倒别人的东西却假装不知道,还有的喜欢说脏话等等。当然,在处理这些小事时要特别注意方法。有时直接指出;有时则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对大家都进行教育;有时通过树立模范来提示做得不好的同学;有时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总之,既要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又不要伤及他们的自尊。

这学期开学那段时间,教室里总能看到学生乱扔的垃圾。每当我发现地上有垃圾时,总是默默地走上前去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有的学生看见了,也跟着来捡。我马上在班上表扬这些学生,感谢他们为教室的整洁做出了贡献。记得有一次课间休息时,我正在给一个学生讲作业,突然听到有个学生在嚷:“谁把纸扔我这里?快给我捡了!”周围的学生忙分辩说:“不是我扔的!”我抬头寻声望去,看到后面的小阳,一个箭步冲上去,弯腰拾起垃圾,转身放进垃圾桶里,然后睁大双眼,继续寻找地上的垃圾。我问小阳:“你捡的垃圾是你扔的吗?”他摇摇头。我在班上表扬了小阳,还把这件事写在了班级日记里。从那以后,一到课间休息,学生就在教室里展开了“抢”垃圾行动。我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到现在,学生养成了看见垃圾就捡起来的习惯,教室里一整天都干干净净的,纸屑的踪迹难以寻觅,使人神清气爽。

三、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我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关系很融洽,课堂民主,气氛活跃。曾听过我课的片区许艳督学说:“做李老师的学生真幸福!”但是该严格的时候我绝不允许他们放纵。课堂上可以随意提问,但却不能搞小动作,作业一般不能拖欠,参加学校集体活动时必须遵守纪律……要让学生从小就知道,该做的事就一定要努力做好。当然,在严格要求的时候,我还是深深地理解,学生毕竟是学生,爱玩、爱闹,会蹦、会跳,缺乏控制力是他们的天性。所以,他们上课时的一句话、一次作业没有完成或相互之间的小打小闹,本是小事,但严厉地批评,或是重罚,或是通知家长,这样一些小失误就会导致学生的反感、厌学情绪或家长的一些不好看法等。这些做法都是因为对学生缺乏感情,只是片面强调班规、校纪的简单而又粗暴的处理方式,实不可取。

四、用好书熏陶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因此,阅读在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就是让学生从一个个充满灵性的故事中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他们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小学生独立、自由、健康地成长,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因此,我常常向学生推荐好书,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关于读书的主题活动,如好书推荐会、诗歌朗诵、讲故事比赛、写读后感等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一举多得,难怪大文豪雨果说:“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学生在阅读中,思想受到洗礼,精神得到熏陶。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与德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只要我们做好了德育,使学生有一颗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心,班级的管理工作就会变得轻松愉快,也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教书育人的目的。同时,我们也会成为一个幸福的班级管理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