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范文1

关键词:职教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78-01

职业教育,作为传统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教学对象,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它的特殊性,职校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由于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思想素质不足造成的,也经常会把“学会做人”作为教育的首要问题。而所谓的“学做人”的教育,体现在语文课堂中,正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是“授人以渔”的教育。作为职校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其身正,不令而从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教育中的主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以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思想、言行都可以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的个人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自由具备高尚人文素养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素养高尚的学生,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他们在初中甚至是小学阶段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不少学生早在进入职校之前就被冠以习惯差、成绩差、素质差等头衔,老师的批评那个教育对他们而言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习以为常了,有的学生甚至破罐破摔,与老师逆反敌对。对于这样的学生,就不能只用知识的考核来进行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化素质教育。但是单纯的说教不仅不能起到作用,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这就需要老师在教书育人中注意方式方法,在细微之处融入人文素质修养的教育,“积小善而成大德”,在日常教育教学的点滴中引导学生分清是非善恶,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用这些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就像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先生指出的: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二、抛砖引玉,潜移默化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文学其实也可以理解文人学。是人文素养的学习,是会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堂,较之于普通中学的语文课堂,因为少了高考的压力,少了分数的烦恼,就有了更自由的教学模式,更宽泛的教学内容。尤其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倡导职业教育的文化课教育要为专业教育服务,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学舞台。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堂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感悟,引起学生对语文文本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从读中思考体会,体会文本的感染力,升华情感认知,从而在心里明确善恶美丑的意识。

例如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一个小说阅读单元,选择的就是鲁迅的《阿Q正传(节选)》。我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阅读了课文,但是发现大部分学生流露出不感兴趣的表情。事实上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这篇名著理解时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基本上没有,预习对他们而言往往只是“形式主义”,不能有效地了解课文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引导者,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是给学生的探讨提供了这样几个话题:

1.我眼中的阿Q

2.阿Q精神之我见

3.含泪的笑 ――《阿Q正传》语言剖析

4.阿Q的革命观

5.未庄社会

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讨论、再交流,得出了一些非常精彩的结论,“阿Q的精神胜利其实是种强烈的自卑”“是很可悲的”“是病态的”,“在未庄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阿Q了赵太爷,掌握了未庄乃至县城的大权,也不会推动社会的进步”,“阿Q虽然被‘咔嚓’了,但是和他一样的人到现在还有很多”……

三、古为今用,古今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必然会接触到古代文学。对古典文化的积累,理解传统,并具有历史意识,能够“守经答变,返本开新”,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又一个关键的方面。而事实是,学生对古文有种“谈虎色变”的恐惧。

其实在教授古诗文的时候,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可灵活多样。例如听朗诵、朗诵会、背诵比赛、翻译竞赛、诗改文写作等,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积极性,将枯燥的古诗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和升华,更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了对自身的期望值,进一步明确做人的真谛。

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范文2

一、在直接规定类的内容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的方法

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对直接规定的教学内容,既不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或类推、 转化,也不能由教师硬灌。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呢?我认为要做到“四个结合”。

(1)读说明与读例题结合。如五年制第三册的“混合运算”第一课时,在回答了教材上的四个两步式题( 24+8-6,3×6÷9,47-10+5,28÷7×6)的运算顺序之后,阅读下面一段说明:“在没 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并让学生结合上面的复习题作出解释。在此基础上自学下一段说明:“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并结合例1∶ 47-12+5,对这段说明作出解释。

(2)读书与操作结合。如“毫米、分米的认识”,这两个单位的实际长度是已经规定好了的,学生一读就 懂,因此可采用自学课本的方法进行。但是要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厘米=10毫米,1米 =10分米,1分米=10厘米,又必须通过操作来完成。本课时可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让学生自学第一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要认识毫米、分米,激发求知欲望;第二层,边自学课本边操作,认识1厘米=10毫 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第三层,让学生边自学课本边操作,认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3)读书与讨论结合。有些知识或方法,教材上的叙述比较概括,学生较难理解,可采用读书与讨论相结 合的方法来学习。如“时、分的认识”例2(读出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由于说明比较概括(钟表上时针刚走 过数几,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可让学生边读边讨论,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时针刚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 这样虽然比教师讲解用的时间多一点,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培养。

(4)读书与练习结合。如“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在复习有关旧知识后,先自学例1,待学生读完 例1后,教师出示一根米尺,分别指着4分米、7分米处,让学生回答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几米,1米 9分米写成小数是几米,并说明理由。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例2;再自学例2下面一段结语,并分别举出 几个整数、几个小数的例子。最后自学小数的读法,并出示几个小数让学生读出来。这样避免了填鸭式的满堂 问,省时高效。

以上四个结合,并不是每次学习只用其中的某一个,有时是几个结合同时使用。像上面所述的几时几分的 读法,实际上是读说明、读例题、操作、讨论同时用上。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指导具体的学 习方法,并注意与其他方法相互配合。

二、在起始探索类的内容教学中,指导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指出:“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 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这段话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初步学会上述的思维方法。而起始探索类的教学内容又是引导 学生学会思维方法的极好素材。如“长方形面积”一节,首先,用“直接测量法”量出一个长方形面积,然后 ,依次出示下面四幅图,并提问:怎样较快地说出面积是多少?如果列成算式怎样列?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上面四个长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长 ×宽。这样在直接测量的基础上,利用四个图形,逐步由直观到抽象,概括出面积公式,不仅理解了公式的由 来,而且得到逐步抽象的探索思维训练。

应用题教学也是如此,开始也需要利用学生最熟悉、最喜爱的事件来感知数量关系,或者借助实物、模型 的演示来感知题目中所叙述的问题情境,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经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后,可把实际问题抽象概 括为叙述简练的文字题或数量关系式。

三、在发展变式类的内容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范文3

【关键词】 动机;学习原动力;激发动机;有效策略

所谓“欲”是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一种内在的对学习渴求的驱动力. 致力于学习动机与内驱力的培养是教学领域中重要的课题. 身为教师必须了解这一点,并努力探寻激发动机的技巧,策略,才能进行有效教学. 以下几点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布置舒适优美的物理环境,创造有利的外因

外在物质环境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效有关,学生置身于整洁、美观、亮丽、空气流畅的教室中,不仅容易激起学习的动力,还可能维持较长久的学习活动. 对于座位的安排,学生喜爱的励志标语、口号、名人警句的张贴都应讲究和谐、美观,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物理环境和班级气氛.

二、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激发内在动机

1. 深 刻

深刻就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教师应深刻掌握知识,把教材看懂、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精髓,深入浅出. 案例:在讲述“合并同类项”时,为突出同类项能合并,不是同类项的不能合并,我打了如下比喻:动物园笼子里装进2只猴子,又装进3只猴子,共几只猴子呢?学生异口同声地给出答案. 类似地装进两只老虎,又装进三只老虎,共5只老虎. 正待他们期待我再举同类例子时,我却话锋一转:“如果是装进了2只猴子,再装进3只老虎,你能否说成现在共有5只老虎猴吗?”顿时一阵哄堂大笑. 笑声中学生也就明白了上述理论,并且激发了高涨的学习动机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2. 广 博

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才能使学生如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流连忘返、身心陶醉. 案例: 讲圆这一章时,我就用了这样的开场白:如果把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看成一个圆,圆的外边是我们的无知面. 当我们知识的圆越来越大时,我们接触到的无知面就越来越多,因此学无止境呀!顿时掌声四起.

3. 机 智

课堂教学是充满变化和问题的,事先如何周密设计,也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具备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 案例:一天上课铃声响起,我像往常一样起步奔向教室. 刚进门口就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坐好,但后面却还有两名学生正在“激斗”,双方都抓着对方的脖领子不松手. 见此情景,我也没大声呵斥,而是极具幽默的,带有顽劣语气地跟他们开起了玩笑:“哎哟,外面天气如此美好,你们的脾气却为何如此的暴躁.”全班哄堂大笑,顿时二人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坐回到座位.

4. 绝 招

名师常常身怀绝技,能使教学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叫人赞不绝口. 我们有好多数学教师上课从不带圆规、三角板,但画出的几何图形尤其是圆就像是十五的月亮,丝毫不差. 有的教师信手挥来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再现课本意境,十分让学生惊叹. 有的教师一笔潇洒流畅,秀丽多姿的板书,使学生羡慕不已,反复临摹,不忍擦去. 还有的幽默风趣,妙语迭出,让学生忍俊不禁,笑声不断. 在轻松气氛中领悟深刻哲理,步入知识殿堂. 我们的老师如果都能这样,学生能没有高昂的学习动机吗?

三、营造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思索源于惊异

利用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动机,它必须与主要教学内容在某一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或直接与教学内容有关,或与教学内容在心理上能够产生共鸣. 例如,在讲“中心对称图形”时,用一个小魔术引入. 课前有目的地准备了几张不是中心对称的扑克牌(梅花A,6,红桃5,8,黑桃7,9)学生一听说是魔术立刻来了兴趣,按规则我随便指了一名学生从手中抽出一张牌,让全体学生看过后我收回,并“不经意”地将此牌旋转了180度后(上下颠倒)重新放回手中,经过公开洗牌后,我从容地找出了那张牌,此时的学生都惊讶,好奇. 趁机我又“随意”换了一组牌,重复做了几次. 思考片刻后,有的学生明白了,揭发出我的牌有猫腻,并强调要我换成方片的牌,或者红桃2,4或者黑桃10,J Q K等试试,此时就再也不能蒙混过关了. 他们明白了能变魔术的牌都不是中心对称,不能变的才是中心对称的啊!就这样在玩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

教师若能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身体活动的方式,将使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感觉有变化和新鲜有趣,这就非常有助于高昂学习动机的维持. 在学习“能追上小明吗”这一节时,我就让两名学生真实再现了问题中的情景. 模仿的过程中既充满了滑稽幽默的笑声,又高度刺激了学生的兴趣动机,还揭示出了其中的等量关系. 这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的产生,从心理上有了学习的“欲”.

五、多奖励,少惩罚,适度期望,评价不过于严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范文4

一、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而动手操作,正能达到这一目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片,一张锐角三角形的纸片,一张钝角三角形的纸片,一把剪刀。一上课,就指出:“今天我们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看谁能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通过剪、拼、折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听后,都积极思考,认真剪拼。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小声议论:“好象等于180度。”不少学生争先恐后的举起了自己的小手,都希望第一个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有的说:“我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掉,拼成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我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有的说:“我与他的方法不一样,我把正方形纸片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剪成两个三角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读,而且在动手操作中,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二、动手操作化难为易,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度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单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而数学本身是反映符号化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比较抽象,概括,枯燥。要解决这一矛盾,可利用数学知识的现是原形,把抽象的知识化为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操作,动手动脑,化难学为易学。

例如,在10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教学中,什么叫做不够减,什么叫退位,怎样退位,如何计算,通过操作小棒,就能化难为易,弄清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教学前先复习不退位减法25―4,学生很快说出254可以直接从个位5里去掉4得1,1与20合成21,然后把“”改成“”,引到新授的课题中:“现在要拿掉7根,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57不够减了。”老师问:“怎么办?”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演示,允许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讨论,以便把实际的动手活动通过交流转化为思维活动。通过全班交流,发现都是请十位帮忙:拿出一捆小棒打开,退一做10与5合成15,这样个位有15根小棒就可以减7了;有的学生在打开的10根小棒里拿去7根,余3根,再把这三根与个位上原有的5根合并得8根。进而让学生观察十位的变化,直观的看到计算结果十位少1的。这样边操作边思考边交流,让学生看算式讲,他们就会用刚刚头脑中建立起来的表象讲清算理了。

三、动手操作有助于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变“学会”为“会学”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教师能为他们粗、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和合,在6的分和合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操作学习的:

先让学生拿出2根小棒,分成左右两堆,得到并学会用分与合说组成1 1,再让学生拿出5根小棒,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以怎么分,要求同桌两人要分得不一样,通过相互交流发现有四种:

师:“刚才大家每人只摆了其中的一种,谁有办法把这四种方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

学生自己互相讨论,边摆边分出,真的,“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把5个小棒都放在左边,每次移一个到右边,就是(4、1)、(3、2)、(2、3)、(1、4);也有的讲可以先把5根小棒都放在右边,每次移一个到左边,这样有序的分,就成了(1、4)、(2、3)、(3、2)、(4、1)。两种方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的给予表扬,同学们得到鼓励,主动探索的精神更足了。

在引导学生讨论4的分与合时,学生进一步发现

4 4

uv uv

1 3 3 1

这两种分法只是位置交换了一下,找到了规律,我们能摆一种说两中,简约了操作过程。到学6的分与合时,水到渠成,学生看到6个小棒就可以在头脑中利用表象很快说出:

1和5 2和4 3和3

5和1 4和2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范文5

文/大隐

如皋人有在细雨中漫步的习惯,这或许源于他们骨子里所凝结的江南水乡般的浪漫情怀,又抑或是受当地文化的熏陶,闲庭信步,好似一幅水墨图画,如皋人的生活真是充满诗情画意。老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颐养天年,不长寿才怪了。

如皋气候湿润,常年有降雨。夏季季风期间的雨天多,雨量大,冬季季风期间雨天少,雨量也小,而春秋季的雨量不大,但降雨时间长,春夏之交的梅雨以及冬前雨可以绵绵十数天。雨水净化了空气,使人神清气爽,精神焕发。所以,对如皋人来说,无论是在铺满青石板的小城,还是在绿茵青青的田野,细雨中漫步都是一种极享受的事。在城市,他们可以沐浴“梧桐更兼细雨”的意境;在乡村,他们可以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豪迈。

而把雨中漫步当作一种养生保健的手段,则是如皋人在漫长的生活中体悟出的长寿秘诀。其实,雨中漫步的长寿养生机理与一颗不起眼的粒子――负离子有关。

负离子是空气中一种带负电荷的气体离子,无色、无味,有强烈的吸附特性,能吸引、中和空气中带正电荷的微粒物质、细菌、病毒,并能攻入细菌胞,杀灭细菌;此外负离子还能在进入人体后,使体内氧自由基无毒化,促使人体体液呈弱碱性,为人体延迟衰老提供了良好的内环境,所以科学家把它称为“空气中的维生素”。

如皋长寿老人在细雨中慢步,充分享受浪漫意境给自己身心带来愉悦的同时,还懂得享受饱含负离子的清新空气给身体带来的净化作用。在长寿之乡,有很多长寿老人在细雨漫步的过程中还会停下脚步,向天空发出呼喊,以充分利用腹式呼吸,吸入更多的氧气,改进心肺功能。

长寿村老人的经验告诉我们,雨中散步要选择天气温暖的季节,以春末、夏天和初秋最合适,也要避免大雨、大风和雷电等恶劣天气。散步的时候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选择的地点最好是树木茂密的花园,也可在田间小径。如果要在雨中呼喊,最好选择空旷的地方。呼喊时发声不必太过用力,不要声嘶力竭,以免影响吸氧效果和破坏声带;声音节奏长短自己控制,但不要太过急促。发声可采用“先强渐弱,再从弱渐强”相交替的方法。

中医养生绝活――让你的五脏听音乐(之二)

文/魏清素

肝比较喜欢爽朗、豁达。我们如果长期被一些烦恼的事情所困扰,肝就会使体内本该流动的气处于停滞状态,时间一长,就会逐渐消耗肝的能量,产生抑郁、易怒、胀痛、口苦、痛经、舌边部溃疡、眼部干涩、胆小、容易受惊吓等种种不适。

在五音中,角音属肝,相当于简谱中的“3”。角调式乐曲有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发兴趣;传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27-01

古人曾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在表明传授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是的,我也有如此雷同的观点。但我也认为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作支撑而不是良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我认为,作为奠基的小学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鱼”是成功的标志,是学生体验快乐的载体

我们知道,数学是抽象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象数感的形成、算理的掌握、公式定义的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习得都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些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更难以从中体验到学习快乐。而苏霍姆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参与的前提,学生不积极参与和不乐意作为,即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教学效果也是不明显的。所以,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说得很对:“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我们也有一句常言,成功乃是成功之母。在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得到的感受就是成功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方法,让他们获得“鱼”的机会,体验到拥有“鱼”的快乐,在“吃鱼”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更需要强烈求知欲来维持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的积极性是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质量。但我们知道,小学生由于天性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且易分散,不可能长时专注课堂,加之小学生没有自觉学习意识,没有自我激励目标。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学生有“渔”有方法,他们会去学习吗?即使我们强制,他们学习又有效果吗?此时的教学与其让他们去学方法,不如让他们获得兴趣培养。在贺痴著作的《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的励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想做定能找到借口,想做事定能找到方法。”如果学生兴趣强烈,难道他想不出解决学习困难的方法吗?也难怪有人这样说,好方法源于积极兴趣。所以,我认为托尔斯泰那句话说得好:“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有了这种理念,我们才能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尊重学生学习特点的前提下多想办法,通过外力作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我要学”的动力,使之产生“不学不快”之感,迸发出强烈求知欲,从而赢得学生持久注意力。

三、兴趣和方法是学习需要的两个维度,不可偏废

杨振宁教授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德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其实,兴趣和方法都是数学教学不可偏废的重要法宝,都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武器。它们从不同侧面讲述着个人学习重要“需要”的两个维度,都是爱因斯坦“伟大成就公式W=X+Y+Z”中的两大参数(按他本人解释W代表成功,X代表刻苦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不说空话)。因此,我们不能强调这个而否定了另一个,只是在教学时间顺序上我们要有步骤进行。新课标在教学理念中就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出培养兴趣和传授方法谁先孰后的问题了。

四、兴趣和方法互为促进,共同筑就成功学业

兴趣是持久学习的动力,方法是学有效果的利器。小学生要解决思维不对口问题(数学是抽象的,而学生思维需要借助直观形象),必须要克服很多思维障碍,需要强大动力来支撑。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的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当然,光有兴趣也是不行的,“乐知之不如善知之”,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才是学习的便捷之道,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这个意思,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就能少走弯路,早获成功,在“跳一跳摘到桃”、“摸一摸捉到鱼”中感受到学习乐趣,反过来又促进兴趣提升,增强数学学习爱好,为下一个学业成功又奠定兴趣基础和觅寻到方法支撑。

五、想方设法激兴趣,多种途径授方法

激发兴趣和授予学法都很重要,虽在观念中有先有后,但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可交错进行(因为一个教学情境有一定时间长度),在培养兴趣中传授方法,在学法指导中激发学生兴趣。这样,学生学有动力相助,学有方法相伴,自然就能体验学习愉悦,迎来学习成功。因此,我们教学应从激趣着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愉悦氛围、创设故事音乐情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等,这些都是激趣的好方式、好手段,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有所想”,这些方法都能“为我所用”。

当然,教都是为学服务的,重点要能引起学的良好方法。对于数学学习来说,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课本阅读的方法、动手操作的方法、总结归纳的方法、思考质疑的方法,计算推导的方法等。掌握了这些方法,学生就相当于拥有了尚方宝剑,在学习征程中就能披荆斩棘。

总之,兴趣和方法都是我们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内容,我们在“多抓”、“勤施”中要注重方法,无论是“鱼”还是“渔”都要认真考量,我的观点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求知欲是学生“自能学”的内驱力,是“我要学”的发动机,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一定要以“鱼”激“欲”再授“渔”。

参考文献:

[1] 孙静华.兴趣,学习的挚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4

上一篇中秋节黑板报

下一篇红楼金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