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委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陈根委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陈根委翳范文1

陈根委翳范文2

2、《离骚》

屈原 〔先秦〕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惟 通:唯)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

羿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驷玉虬以椉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

苏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芳。

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

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

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

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

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

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陈根委翳范文3

【关键词】十二时辰;急性毒性;最大耐受量;最小致死量;半数致死量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8-0027-03

“十二时辰”为毛茛科植物重瓣铁线莲Clematis florida Thunb var.plena DDon的干燥根[1],为福建福安畲医习用药。《福安畲医畲药》记载,其性温、味辛,具有通经活络、通关窍、怯风除湿、活血止痛、理气通便、利尿、解毒等功效,主治跌打损伤,关节肿痛,虫蛇咬伤[2];《中华本草》记载其“味苦、微辛; 性温,小毒,归肝、脾、肾经,可利尿、通络、理气通便、解毒”,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小便不利、闭经、便秘腹胀、风火牙痛、眼起星翳、虫蛇咬伤、黄疸等[3],是一味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族药,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加以开发应用。关于十二时辰的化学成分,近年已有相关报道[4-5],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棕榈酸及其甲酯、乙酯以及齐墩果酸等。但迄今为止,对于“十二时辰”及其原植物重瓣铁线莲的安全性评价还未见文献报道。研究通过小鼠口服不同剂量“十二时辰”水煎剂,观察毒性症状,记录死亡情况,并计算最大耐受量(MTD)、最小致死量(MLD)及半数致死量(LD50)的值,为其临床安全使用奠定基础。

1仪器与材料

11仪器与试药YP502N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有限公司)、WK2102电磁炉(美的),“十二时辰”生药(批号:20160501)购买自福建福安。

12实验动物清洁级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体重20~22g,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号:SCXK(沪)2012-0002),光暗周期12/12 h(光照时间8∶00~20∶00)下饲养,自由饮食,室温保持 18~22℃,相对湿度 40%~70% ,实验前适应性喂养3d。

2方法

21水煎剂制备用电子天平称取“十二时辰”药材400g,加水12倍体积煎煮1h,再先后加水10倍体积和8倍体积各煎煮05h,合并三次煎煮液,浓缩至200mL,即得2g/mL浓缩液备用,用时再用蒸馏水配成相应浓度。

22最大耐受量和最小致死量的测定预试验中,80g/kg剂量的“十二时辰”水煎剂灌胃造成小鼠全部死亡,而8g/kg及08g/kg两剂量无死亡。因此正式试验中,在80g/kg和8g/kg剂量之间,以070等比组距,设置5个剂量组,其剂量分别为56g/kg、392g/kg 、2744g/kg、192g/kg、1344g/kg。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个实验组及1个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实验前禁食不禁水16h。各实验组按04mL/10g体重灌胃给予上述剂量“十二时辰”水煎剂,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观察其毒性症状,记录死亡情况,确定小鼠口服“十二时辰”水煎剂的最大耐受量(MTD)和最小致死量(MLD)。

23LD50的测定参考22结果,经预试验,得出小鼠口服“十二时辰”水煎剂的100%致死量(Dm)为64 g/kg,0%致死量(Dn)为328g/kg,两者之比接近2倍。故根据改良寇氏法(Krber氏法)[6],参考Dm和Dn,以085等比组距,设置6个剂量组,其剂量分别为753g/kg、64g/kg、544g/kg、462g/kg、393g/kg、334g/kg。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6个实验组及1个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实验前禁食不禁水16小r。各实验组按04mL/10g体重灌胃给予上述剂量“十二时辰”水煎剂,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观察其毒性症状,记录死亡情况,并计算小鼠口服“十二时辰”水煎剂的半数致死量(LD50)。

24统计描述及LD50计算方法实验数据以各实验组动物死亡率表示,LD50采用改良寇氏法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LD50=log-1{Xm-i[∑p-(3-pm-pn)/4]}

其中:Xm为最大剂量组剂量的对数;i为相邻两组高剂量与低剂量之比的对数;p为各组动物的死亡率;∑p为各组p值之和;pm为最高剂量组死亡率;pn为最低剂量组死亡率。

LD50的95%可信区间计算公式如下:

LD50的95%可信区间=LD50±45LD50・i∑p-∑p21n-1

其中:i为相邻两组高剂量与低剂量之比的对数;p为各组动物的死亡率;n为每组的动物数量。

3结果

31一般情况观察空白对照组小鼠精神良好,活动正常,无死亡。“十二时辰”水煎剂组随剂量升高,有静伏不动、活动减少,死亡前抽搐等毒性现象。

32最大耐受量和最小致死量的测定由表1可知,小鼠口服“十二时辰”水煎剂的最大耐受量(MTD)为2744 g/kg,最小致死量(MLD)为392g/kg。

33“十二时辰”水煎剂的LD50的测定各组死亡情况见表2根据改良寇氏法,将表2数据代入计算公式得:LD50=6008 g/kg;LD50的95%可信区间为5442~6573g/kg。

4讨论

急性毒性试验是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第一步,为后续的长期毒性试验、特殊毒性试验及药效学、药理学研究中剂量选择和指标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临床安全应用奠定基础。

半数致死量LD50是药物的重要特征性参数,准确测定LD50是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重要前提[6]。本次试验满足三个条件:①反应量大致呈正态分布;②给药浓度按照等比级数排列;③各组动物数相等,故采用改良寇氏法(Krber 氏法)作为LD50的计算方法。然而单纯依靠LD50作为急性毒性指标具有一定的缺陷,例如,无法反映不引发动物死亡的剂量与引发动物死亡的剂量之间的范围。因此,配合最大耐受量(MTD)及最小致死量(MLD)等相关数据,可以反映药物毒作用带的宽度,更全面地表示药物的毒性。研究中,小鼠口服“十二时辰”水煎剂的最大耐受量(MTD)为2744 g/kg,最小致死量(MLD)为392g/kg,半数致死量(LD50)为6008 g/kg,其95%可信区间为5442~6573g/kg。按照药理实验中动物g和动物与人体间的等效剂量换算,半数致死量(LD50)的值相当于60kg体重成人服用2920g生药[7],根据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该药材属低毒药材。LD50约为MLD的两倍,说明口服“十二时辰”水煎剂后,自出现小鼠死亡的最低剂量至半数小鼠死亡的剂量存在一定距离,毒剂量带有一定的宽度。此外,小鼠口服“十二时辰”后的毒性现象可知,在致死剂量下其毒作用较为明显,但具体的机制以及靶器官尚需要进一步实验研究加以确认,并与同为铁线莲属的其他药用植物加以对比。

参考文献

[1]黄泽豪,张月玲. 畲药十二时辰的本草考证[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1):2-3.

[2]钟隐芳.福安畲医畲药[M].福州:海风出版社,2010:109-110.

[3]《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三辑)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98.

[4]黄泽豪,郭家欣,沈贤娟. 畲药十二时辰挥发油的GC-MS分析[J]. 福建中医药,2014,45(1):52-53.

[5]刘知远,沈廷明,李细彬,等. HPLC 法测定畲药十二时辰中活性成分齐墩果酸的含量[J]. 中国药师,2016,19(9):1758-1760.

陈根委翳范文4

[关键词] 四畔;疮疡;中医外科学;用药规律

[中图分类号] R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9(a)-0096-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suitable for the herbs and external treatment prescriptions of sores perifocal area, based on the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rgical literature information. Methods Taking "Superstar electronic books database" and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base" as an information platform, drug databases of sores perifocal area was built. The laws of medication about sores perifocal was discussed by data mining of frequency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Results Through sorting 237 literatures, according to the frequency in descending order, the frequency of the top 10 herbal medicine were cortex phellodendri, borneol, rhubarb, radix angelica dahurica, calomel, dragon's blood, angelica, frankincense, sesame oil, coptis, which showed that the drug use was concentrated; the main class was antipyretic drugs, blood circulation drugs. Supporting role was played by poison attack insect antipruritic drug, purgating drug, resuscitation drugs; cluster analysis resulted that five categories of external treatment prescriptions were represented for Jinhuangsan and Wuweixiaoduyin. Conclusion The base herbs are antipyretic drugs, blood circulation drugs. Jinhuangsan and Wuweixiaoduyin represent for external treatment prescriptions. Through data mining techniques, overall grasps the drug laws of sores perifocal area provides the basis for clinical research.

[Key words] Perifocal area; Sore; Surgery of Chinese medicine; Drug laws

疮疡是一切体表外科疾病的总称,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包括了体表上的肿疡、溃疡、痈、疽、疔疮、疖肿、流注、流痰、瘰疬及有关皮肤病的内容[1]。“四畔”是描述痈疽疮疡四周的中医学名词,早在《刘涓子鬼遗方》中即有记载,书中描述:“下焦发为流注虚损之候……四畔浮肿,相并伏硬,色青黑”;“宜收毒散外贴四畔”;“治发背疮口内满难合,宜用胜金散……敷周围四畔”。“四畔理论”最早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刘明教授提出,是指通过病灶四畔的特征,来辨识不同证候、不同疾病及其善恶顺逆转归,并着眼于纠正四畔的病理变化进行治疗和施药、施术于四畔的诊疗理论[2]。刘明教授认为四畔辨证论治在中医外科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中具有独特性,尤其在疮疡辨治中的应用,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基于文献整理疮疡四畔的外用药物规律,简要述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的收集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数字化期刊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关于疮疡四畔外治用药的文献,检索词为“疮”、“疡”、“肿疡”、“四畔”、“根盘”、“护场”、“箍围”、“贴弧薄“围药”、“中药治疗”、“中医治疗”、“辨证”、“外治”,通过模糊检索,得到相关论文文献237条。

1.2 研究方法

1.2.1 原始资料的记录 把符合要求的原始资料保存到计算机资料库中,逐项记录文献的题目、作者、文献来源、中医证型、方剂名、药物组成、药物名。

1.2.2 数据预处理 即进行数据再加工,包括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及数据的一致性、去噪声,填补丢失的域,删除无效数据等,使之规范、准确和有序,实现数据的正确表达和合理组织,这是数据挖掘的基本条件。原始文献对方剂、药物名称的表述有差异,同样的药物可能有不同名称,对确保数据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和全国统编第9版教材《中药学》[4]内容予以规范。

1.2.3 建立数据库和录入数据 对数据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并对文献进行基础数据的统计归类,在本研究中选择Excel数据软件,建立数据库关系模型。将目标文献中出现的所有药物设为二值变量,每个方剂中出现的药物赋值为1,未出现的则赋值为0,建立数据库基本结构。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方剂、药物、药类、对应疾病种类进行频数分析、R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从文献中得到的四畔外治药物的频数统计

2.1.1 外用药物频数统计 对搜集到的237条文献中199味中药进行频数分析,得出总频数为1611次,其中使用频数均在5次以上的中药,共66味,累计频率达77.26%,占总药物频次的2/3以上,是治疗疮疡四畔的主要外治药物。使用频数最多的前10味药物,按频率递减顺序排列分别为大黄、黄柏、冰片、白芷、血竭、当归、乳香、轻粉、黄连,麻油,可见文献中的药物使用比较集中。见表1。

2.1.2 药类频数统计 对频数在5次以上的66味中药,总频数为1281次,参照全国统编第9版教材《中药学》[4]内容,按照功效对其进行归类。僵蚕、蜈蚣、壁虎虽然属于息风止痉药,但在治疗中主要取其活血通络作用,归于活血化瘀药类。频数在5次以上的药物中清热药物频数为305次,占总用药的23.8%,在治疗中占主导地位。活血化瘀药频数为156次,占总用药的12.2%;攻毒杀虫止痒药为102次,占用药的8.0%,是治疗疮疡四畔的主要外用药物。赋形剂无具体的治疗作用。见表2。

2.2 从文献中得到的四畔外治药物的聚类分析

对频数在5次以上,祛除赋形药物,共61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本研究采用R型系统聚类方法,采用类间平均链锁法(between-groups linkage)和相关系数测量技术(Pearson correlation)计算出变量聚类的相关系数矩阵。然后根据相关系数的由大到小逐层聚类,每次均将相关系数最大的两类合并成一个新类,直到全部对象聚为一类为止。通过聚类过程可以看出聚4~7类的结果。见表3。

结合专业知识,分为5类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具体内容如下:第1类:白矾、黄连、生地黄;第2类:胆南星、黄柏、大黄、姜黄、白及、天花粉、陈皮;第3类:冰片、铅丹、琥珀、麝香、血竭、轻粉、樟脑、珍珠、龙骨、儿茶、栀子、红粉;第4类:乳香、当归、甘草、川芎、青黛、鳖甲、炉甘石、鸡内金、紫草;第5类: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红花、苦参、肉桂、赤芍、土鳖虫、桃仁。

3 讨论

3.1 外用药物频数统计分析

治疗疮疡四畔的主要外治药物,使用频数最多的前3味药物是大黄、黄柏、冰片。其中大黄外用可治疗痈疡肿毒,疔疮,烫火伤[5]。《日华子本草》中记载:“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作用[6]。外治可用于疮疡肿毒、湿疹瘙痒[7],可配大黄、滑石等研末撒敷。冰片外治用于疮疡肿痛、溃后不敛等[8],《医林纂要》中记载:“冰片主散郁火,能透骨热,治惊痫、痰迷、喉痹,舌胀、牙痛、耳聋、鼻息、目赤浮翳、痘毒内陷、杀虫、痔疮、催生,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然散而易竭,是终归阴寒也。”

3.2 外用药物药类频数统计分析

在疮疡四畔药物治疗中,清热药的使用频率最多,占23.8%。与疮疡热毒、火毒的病机相符合。清热药,是指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9]。性味寒凉,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使里热得以清解,即《内经》所谓“热者寒之”。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清热药一般具有抗菌和解热作用,部分药物有抗肿瘤、抗变态反应及增强机体特异性或非特异、镇静、降血压等作用[10]。

在治疗疮疡四畔的常用外用药物中,活血化瘀药占12,2%,仅次于清热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也与疮疡辨证中瘀血阻络的基本病机相契合。活血化瘀药,是指以消散瘀血、通利血脉、促进血行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瘀血病证的药物[11]。性味多辛、苦、温,部分动物类药味咸,主入心、肝二经。味辛能散、能行,味苦则通泄,且均入血分,故能行血活血,使血脉畅通[12]。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血实者宜决之”之法。活血化瘀药可分为活血止痛、活血调经、活血疗伤、破血消Y等不同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以促进病理变化恢复的作用[13];能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炎性反应,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吸收[14];能改善结缔组织的代谢,促进增生病变的转化吸收,使萎缩的结缔组织恢复[15];调整机体免疫,有抗菌消炎作用[16]。现代医学研究和药理实验证明,虫类药与其他活血、利湿解毒等中药合用,具有降低血黏度、抗凝、抗炎、消肿、促进静脉回流等功效[17]。

3.3 对外用药物聚类结果分析

第1类:白矾、黄连、生地黄。其中白矾外用能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外用主治疥癣湿疮、痈疽肿毒、水火烫伤等,有抗菌作用、收敛作用[18]。黄连配伍生地黄可清热解毒,兼护阴液,体现了清热养阴的外用药物配伍原则。

第2类:胆南星、黄柏、大黄、姜黄、白及、天花粉、陈皮。其中胆南星、黄柏、大黄、姜黄、天花粉、陈皮是金黄散的主要组成。金黄散来源于明朝的《外科正宗》,有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疮痈初起、红肿热痛等病症[19],并配伍白及加强活血化瘀的作用,与疮疡四畔的热毒蕴结证的辨证相吻合,体现了清热、活血、散结的外用药物原则。

第3类:冰片、铅丹、琥珀、麝香、血竭、轻粉、樟脑、珍珠、龙骨、儿茶、栀子、红粉。其中冰片、麝香、血竭、珍珠、龙骨、儿茶为《外科大成》中护心散的主要组成,外敷疮面可迅速止痛。冰片、麝香、樟脑为开窍药物,走窜力强,能够增加皮肤局部对药物的吸收[20];铅丹、轻粉、红粉均为中医外科常用外用祛腐药物;琥珀、珍珠、龙骨外用可生肌长肉;少佐血竭、儿茶活血化瘀,栀子清热利湿。

第4类:乳香、当归、甘草、川芎、青黛、鳖甲、炉甘石、鸡内金、紫草。乳香、当归、甘草、川芎为活血化瘀药物;青黛、紫草外用可清热利湿;鸡内金散结;炉甘石外用可燥湿止痒;鳖甲可固护阴液。诸药配合,活血中又清热利湿、散结。

第5类: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红花、苦参、肉桂、赤芍、土鳖虫、桃仁。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是五味消毒饮的主要组成,药理研究显示,其药物的浸出液和提取物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且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21];连翘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是治疗疮疡的圣药;苦参可清热燥湿止痒;桃仁、红花、赤芍、土鳖虫活血化瘀通络,少佐肉桂温补阳气。与疮疡四畔辨证中热、瘀、湿的病因相符合。

3.4 不足

目前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疮疡的文献众多,所用剂型及药物极其丰富,虽然有些文献中未明确提出“疮周”、“四畔”,但其所用方法、剂型及药物仍隶属于“四畔疗法”范畴,因此基于四畔疗法治疗疮疡的外用中药疗效是值得肯定的。但在疮疡治疗文献报道中,四畔用药组方仍以自拟方及院内制剂较多,这使一些科研成果的继承性、推广性及市场化困难。

目前对疮周外治用药的文献综述多为小样本整理,缺乏对大样本文献的挖掘、研究,难以总结出较合理、普适的用药规律。

[参考文献]

[1] 赵亚男,刘明.疮疡四畔用药概述[J].中医外治杂志,2014,23(1):53-54.

[2] 刘明.“四畔理论”在静脉性溃疡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2-8.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24-543.

[4] 钟赣生.中药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12-354.

[5] 邓理.生大黄外用临床运用举隅[J].中医外治杂志,2012, 21(6):39.

[6] 敖杰.黄柏黄芩与五倍子配伍外用治疗急性湿疹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30-31.

[7] 林清,张建军,李伟,等.五倍子与黄柏外用治疗急性湿疹的配伍合理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9):2126-2129.

[8] 姜建昌,曹雷,姚瑜洁,等.冰片的临床应用研究概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221-223.

[9] 李瑞奇,白明,苗明三.清热药的特点及现代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7):1003-1005.

[10] 严亚锋,张恩户,侯建平.清热药抗炎作用的文献再评价[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29(1):162-164.

[11] 李展,陈业强.活血化瘀药临床应用的中西医结合思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1):2363-2365.

[12] 李艳.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225-226.

[13] 段练,熊兴江,王阶.冠心病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与活血化瘀[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11):1561-1566.

[14] 吴文知,鲁丽莎,李培玉,等.活血化瘀抑制高龄骨伤患者全身炎性反应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4,32(12):74-77.

[15] 冀红,贺环宇,沈云,等.探讨活血化瘀方剂对肺间质纤维化TGF-β/Smad2/3信号转导通路糖基化修饰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3):727-731.

[16] 黄港.中医辨证运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88-89.

[17] 陈晨,刘倩,高华.活血化瘀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事,2011,25(6):603-605.

[18] 张凯.白矾外用治疗急性尿潴留[J].中医外治杂志,2011, 20(5):35.

[19] 陈文莉,周娴芳,杨柳,等.金黄散不同调配方法的抗炎和镇痛作用比较[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6):523-524.

[20] 蔺兆林.芳香开窍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北方药学,2013,10(12):95-96.

陈根委翳范文5

郭宏敏教授强调,老年病工作总的原则为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综合考虑。所谓突出重点,就是导致患者此次就诊的主要症状、疾病,生命体征的稳定;所谓兼顾一般,就是老年患者往往身患多种疾病,主诉多且杂,治疗需兼顾考虑;所谓综合考虑,就是老年人,高龄,体质较弱,多脏器病变,疾病兼夹,对环境适应能力差,脏器衰竭,药物易出现不良反应,要综合考虑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医药干预老年代谢综合征

据了解,代谢综合征由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水平异常组合而成。该类患者死于心脏病的几率比常人高许多,其患中风、心脏衰竭等病症的机会也比正常人高30%,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基础,为老年常见、多发病,在老年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下,西药治疗副作用大,依从性差,因此寻求中医药治疗的老年患者较多。

郭宏敏教授表示,尽管中医学对代谢综合征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至今尚无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在辨证分型上也多是个人的经验总结,尚无标准可循;治疗上多局限于疗效观察,缺乏深入的机理探讨。有鉴于此,应建立老年代谢综合征的中医客观化研究及统一疗效评价标准。代谢综合征病情进展的中心环节为胰岛素抵抗,主要考虑如何发挥中医药整体观、治未病的理论优势,改善胰岛素抵抗,使各种异常成分尽快达标,减少服用西医的剂量及种类,同时保护老年脏器功能,满足老年患者的中医药需求。建议主要研究内容:诊疗标准的研究――制定辨证标准;5型分治优化治疗方案的研究;证治规律的研究;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院内制剂及新药制剂药理实验研究。

以中医理论整体观辨证施治老年代谢综合征的多种成分异常,是中医的优势,从而减缓、减轻心脑血管病变,亦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及治未病的思想。自2006年起,该科室专门开设了“三高”门诊,为该病的收治、临床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郭宏敏教授从长期中医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老年代谢综合征靶器官损害的中医病因病机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证,本虚为肝肾阴虚,标实为痰瘀互结。她首先提出了“阴虚血瘀”“久病入络”这一新观点,并以此为中医理论指导诊治老年代谢综合征心脑靶器官损害,创立了“五型分治”治疗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获得国家专利两项,先后有5项省厅及专项资金课题支撑。

中医药干预老年痴呆研究

老年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及混合性痴呆。据国外资料显示,在65岁以上的老人中,明显痴呆者占2%至5%,80岁以上者增加到15%至20%。近年来我国人民平均寿命明显延长,老年人在人口构成中所占比例逐渐增高,今后本病的发生率必将增高,因此,如何发挥中医药防治特色是其研究热点。

老年痴呆属本虚标实证,本虚为肾虚,标实血瘀。肾精亏虚、瘀血阻窍是老年痴呆的主要病理机制。郭宏敏教授带领科室人员立项省科技厅课题研究,以中医学辨证理论为指导,通过临床观察,探讨老年痴呆以及中医辨证分型与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老年痴呆含ε4基因的基因型与对照组(非老年痴呆,健康组)两两相比,以老年痴呆的ε4基因证型最多,为61.07%;老年痴呆含ε4基因的基因型分组两两比较,以AD含ε4基因证型最多。含ε4基因的基因型增加了老年痴呆的易感性,可作为早期识别诊断的依据之一。

老年痴呆患者E4/E4与对照组(非老年痴呆,健康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中AD组ε4等位基因含量尤其高,有较为密切的相关性。这表明ε4等位基因可能为老年痴呆尤其是AD的危险因子。E4/E4纯合子是老年痴呆的易感性基因表型,肾虚血瘀是老年痴呆的主要病机,肾虚血瘀证是老年痴呆最多见的中医证型、易感证候。老年痴呆患者中肾虚血瘀证与含有的ApoE E4/E4纯合子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且与AD关系密切。ApoE E4/E4纯合子型是老年痴呆中医证肾虚血瘀的易感基因,可从遗传学角度和基因水平确认老年痴呆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临床测定值,为中医证候诊断客观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健康人群今后可能的病变提供了早期干预的防治依据。

老年心病血瘀证治

郭宏敏教授解释说,老年心病成瘀多责之于气虚。老年心病患者从本来说,主责之于气虚甚至阳虚。《灵枢・天年》云:“六十岁,心气始衰。”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心气心阳是鼓动心脏搏动、推动心血运行的原动力,使血液畅行脉中,环周不休。年高体衰,心脏受损或它脏疾病损及心脏,致使心气虚弱,推动无力则血停为瘀,因此心脏虚损,心气不足是产生瘀血的病理基础,即《灵枢・经脉》所谓“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金匮要略》中论述胸痹的病机亦主要为“阳微阴弦”“阴乘阳位”。阳微固然可致阴寒凝滞而血瘀,但阳微不运也可形成瘀血阻心,故有“阳微乃阴盛之前驱,阴凝为血瘀之先导”之说。瘀血阻心,冠脉血流不畅致发冠心病、心绞痛乃至心衰。心病成瘀有急瘀与慢瘀之分。心病急瘀铸成真心痛之重症,如《灵枢・厥病篇》所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同时心病可见血瘀既久,则如《金匮要略》所云:“血不利则为水。”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进一步指出:“淤血化水,亦发水肿。”隧道不通,津液输布障碍,水湿不运,内停外溢则为水肿。故心病血瘀重症患者多伴发水肿。

气虚血瘀为老年心病患者的基本证型,根据郭宏敏教授的临床经验,老年心病血瘀证主以气(阳)虚血瘀证为多。老年心病主为淤血阻于心脉。根据藏象学说,“有诸内必形诸外”,而验之于老年临床。老年人由于正气虚弱,抗邪不力,正邪交争常处于非激烈状态,急瘀真心痛症状并不多见。因而老年冠心病常缺乏典型心绞痛或心梗的临床症状;老年心肌梗死,大多患者无剧烈疼痛感,有的仅表现为乏力或轻度的胸闷气急,常被忽略;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病即以心源性休克,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微欲绝、心阳暴脱为首发症状。因此老年心病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胸闷气短或时有隐痛,神疲乏力,动则气喘,下肢浮肿,心悸,自汗,唇绀,舌质紫暗淡,脉细涩等症。从病机分析看,高年脏衰心气不足,胸阳痹阻,则血运无力停而为瘀。故见胸闷,隐痛,短气乏力;动则气耗,心失所养,诸症加重,致喘甚,心悸不宁;“血不利则为水”可见面肢水肿;苔脉亦示气虚血瘀之象。故老年心病临床以气虚血瘀证为多,呈现气(阳)虚阴凝的证候特点。

郭宏敏教授建议老年心病化瘀治则以益气(阳)化瘀为主。老年心病血瘀病机是脏损气(阳)虚与淤滞心脉并存,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症候特征是气(阳)虚阴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气血,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宜挚引之。”所谓“决之”应为活血化瘀,所谓“挚引”多为益气。针对心病血瘀证的主要病机,益气活血是其主要的治疗法则。在心病血瘀疾病的进展过程中,本虚正损与邪实血瘀的盛衰变化反映着疾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特征,急瘀真心痛以淤血突然闭阻心脉而发病,以邪实为主,慢瘀心病则虚实均可兼见。治疗总不离通补二义,补虚之义重在调补脏腑的亏损,尤其是温补心气心阳的亏虚。

根据病情轻重缓急的不同,急瘀危急重症真心痛、心阳暴脱,补虚急当回阳救逆,益气固脱。郭宏敏教授在临床多选用独参汤、参附汤、王清任的急救回阳汤扶阳以抑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慢瘀心病补虚以温心阳,补心气为主。郭宏敏教授在临床多运用炙甘草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四君子汤等,温阳益气,鼓动心血运行,使气足血活,以防停而为瘀。通瘀之意在于疏通心胸气血痰瘀凝滞,临床多用血腑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桃红四物汤等,以活血化瘀,通利血脉。需要指出的是,临床治疗化瘀亦有利于水肿的消除,唐容川《血证论》谓:“须知痰水之壅,由于淤血使然,但去淤血,则痰水自消。”故老年心病淤血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常见疾患多以益气温阳法与活血通脉化瘀法相辅使用。

老年脑病血瘀证治

郭宏敏教授表示,老年脑病成瘀多责之于阴虚,老年脑病血瘀患者从本来说,主责之于阴虚。肾藏精生髓充于脑,肝藏血主筋而具风木之性。人至老年,天癸欲竭,精血亏损。肝藏血,肾藏精,乙癸同源,水不涵木,形成肝肾阴虚,而阴液内枯导致阴阳失调,阴虚阳亢,燥热内生,煎熬津液,血液黏稠,血行艰涩,瘀滞脑络铸成缺血性中风;或阴不制阳,阳升血逆,络损血溢而酿成出血性中风,此属脑病急瘀的范畴。而腔隙性脑梗塞、中风后遗症,属脑病慢瘀之证,有干血,久病入络的病机特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云:“五劳虚极羸瘦,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唐宗海在《血证论》中亦说:“淤血在脏腑经络之间,被火气煎熬,则为干血。”叶天士认为:“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但无论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急瘀还是慢瘀,中医病机均离不开肝肾阴虚,此为致病成瘀之本。中风多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终末病变,多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病理特征。

郭宏敏教授进一步解释说,阴虚血瘀为老年脑病患者的基本证型。老年脑病血瘀证主为淤血阻于脑络、经络。在临床中,老年脑病血瘀证以慢瘀、即中风之渐的高血压眩晕、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腔梗为多。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根据卒中症情轻重缓急的不同,分为“中脏”“中腑”“中经”“中络”之异。急瘀以标实为主,不外风、阳、痰、火、瘀。而恢复期、后遗症期,多呈阴虚血瘀,属慢瘀,本虚标实之证。当前随着CT、MRI检查的普及,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成为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且随着年龄增高,发病呈正相关,临床多见眩晕耳鸣,轻度偏瘫,肌肤不仁,语言蹇涩等症,进而可导致血管性帕金森症、多发梗塞性痴呆等相关综合征。中医可隶属于“干血”范畴,是由于病久不愈,经络气血的运行受到影响,从而产生淤血,被火气煎熬,停留于体内,此即“干血”。临床辨证析机,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可见眩晕、耳鸣、面红等症;阴虚血液黏稠,血行艰涩,久病入络,脑络淤滞,则铸成偏瘫,肌肤不仁,语言蹇涩等中风之象。故老年脑病临床以阴虚血瘀证最为多见。

郭宏敏教授进一步指出,老年脑病化瘀治则以养阴和瘀剔络为主。老年脑病血瘀病机的关键是阴虚与血瘀。脑病急瘀多为卒中脏腑,突发偏瘫,神志不清;须熄风清火,豁痰开窍,方选安宫牛黄丸或羚角钩藤汤。但不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过后均以阴虚血瘀证为多见,即肝肾阴虚与淤滞脑络互见,本虚标实,有着“干血”,久病入络的病机特点。郭宏敏教授指出,我们在临床中运用养阴和瘀剔络法就是基于这一病机认识,特别是“久病入络”的病理特性而设立的。尤在泾曰:“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祛其闭”,简明扼要地诠释了养阴和瘀剔络法的精髓。养阴即固本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补阴以制阳,且可养阴“增液行舟”,改善血液黏度以助血运;和瘀为治标通络,“疏浚河道,以畅血行”, 且高龄络损血停,决定老年脑病急瘀证化瘀不宜用攻逐破瘀之剂,而宜和瘀之剂缓图。老年腔隙性脑梗塞为本虚标实之候,常因精虚阴亏,瘀血久踞深邃经络,胶着难解,剔络为配搜瘀剔络之虫类药,驱逐痰浊瘀血,陈s于经络之外,有利于机窍之灵动和功能的恢复。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淤血在脏腑经络之间,被火气煎熬,则为干血。盖既系干血,便与气化隔绝,非寻常行血之品所能治也,故用诸虫齿血之物,以消蚀干血。”但不宜多用久用香燥破瘀之品、和瘀剔络之品与养阴药相伍,祛邪而不伤正。

据此,该科组成了养阴和瘀剔络协定方,供临床加减使用。方中制黄精、枸杞子、生地黄益气养阴,补气行血,增液行舟,以治其本;红景天、 三七粉、 川芎、葛根活血化瘀以畅行血;荷叶升清降浊以化脂质;干地龙清热剔络以动其瘀。诸药合之,可益气养阴,化瘀降浊,清热剔络,标本同治、扶正祛邪,因而可治疗高血压、高血脂、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脑血管疾病所反应的气阴两虚、痰瘀内阻,久病入络之血管内皮病变。

陈根委翳范文6

[关键词] 胆汁酸类成分;熊胆;药性预测;药性组合

熊胆是一味常用的历史悠久的中药,为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干燥胆囊。其药性苦、寒,主入肝、胆、心经。具有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之功。据报道,熊胆内服常用于治疗小儿热盛惊风、癫痫、抽搐、黄疸等,外用可治疗痈肿、痔疮、目赤云翳等[1]。中药熊胆的应用始见于《新修本草》,在《唐本草》中被列为上品,历代医书,如《急备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本草纲目》、《本草求源》等对其均有记载。熊胆广泛用于黄疸、霍乱、痢疾、蓄血、癫狂、血淋、小儿疳积、虫积腹痛、小儿惊痫、目赤翳障、喉痹、乳蛾、耳鼻生疮、痔疮、无名肿毒、疔毒恶疮等内科、外科、儿科、耳鼻喉科等各科疾病的组方中,为中国临床常用的名贵药材之一[2]。

杀熊取胆是早期获得熊胆药材的方法。目前用于临床的熊胆主要是人工养殖黑熊的胆汁经干燥而制成的熊胆粉,以及从动物胆汁中提取的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等提取物[3]。

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有学者提出了可以用人工合成的方法来解决熊胆药材稀缺的问题,以满足临床的要求。目前临床上已用人工合成的胆汁酸类成分,如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猪去氧胆酸等来代替天然熊胆粉或引流熊胆粉使用。但是,有学者指出人工合成的胆汁酸类成分的药理作用并不足以代替熊胆粉的功效[2]。此外,对于是否可用熊去氧胆酸或猪去氧胆酸等成分来代替熊胆,从中医角度也无明确结论。本文通过预测熊胆所含主要胆汁酸类成分的药性,从药性理论角度上分析熊胆替代方案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熊胆药性:熊胆药性参考《新修本草》[4]、《得配本草》[5]、《本草纲目》[6]、《玉楸药解释义》[7]、《中药学》[8]中相关记载进行梳理和总结。

熊胆中主要胆汁酸类成分及药理作用:采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总结了1980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熊胆中含有的主要胆汁酸类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和副作用的相关文献。

1.2 熊胆中的主要胆汁酸类成分的药性预测方法 中药的药性与其功效是一个整体,前者重在说明中药的作用性质、趋向和途径,后者重在说明中药对人体的调节作用结果。二者有区别,但是紧密联系,药性理论的研究成果之一正是阐释了中药及其中的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与其药性之间的明确关系。因此,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建立药性预测模型也是明确中药有效成分之药性的重要方法[9]。

本实验室已有的中药药性与药理作用数据库中包括373味中药的24个药性指标和34个药理作用指标。本文运用数据挖掘分类功能中的决策树方法,对数据库中已有的数据进行处理,建立了20个药性预测的决策树模型。在建模的过程中,调节最小叶节点数,控制模型的规模。并运用十折交叉验证评价了模型的正确性。模型建立的具体方法详见论文“药性预测平台的建立” [10]。然后,根据熊胆中含有的主要胆汁酸类成分的药理作用,分别预测其药性,再从药性理论角度探讨各胆汁酸类成分取代熊胆是否具有合理性。

2 结果

2.1 熊胆的药性 中药熊胆的使用历史悠久,历代许多医学典籍中都有关于熊胆药性的描述。唐代《新修本草》记载,熊胆“味苦,寒,无毒。”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熊胆“苦入心、寒胜热,手少阴、厥阴、足阳明经药也。”清代《得配本草》记载,熊胆“苦,寒。入手少阴、厥阴经。”清代《玉楸药解释义》记载,熊胆“味苦,性寒,入手少阴心、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中药学》中描述,熊胆“苦,寒。归肝、胆、心经。”可见,历代医家对熊胆的药性并无很大争议。现代认为,熊胆味苦,性寒,主归心、肝、胆经。

2.2 熊胆中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 熊胆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胆汁酸类、胆固醇类、胆色素类、氨基酸类和微量元素等。其中胆汁酸类成分中含量最高的为结合型胆汁酸类成分牛磺熊去氧胆酸和牛磺鹅去氧胆酸。熊胆中化学成分含量见表1[11-12],其中牛磺熊去氧胆酸和牛磺鹅去氧胆酸含量之和,以及熊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含量之和常常作为熊胆质量评价的指标。

此外,熊胆中还含有少量的胆酸、去氧胆酸和猪去氧胆酸等胆汁酸类成分;以及胆黄素、胆褐素、胆绿素、胆固醇、氨基酸、微量元素等非胆汁酸类成分[13]。卫生部1989年6月1日起颁布执行的熊胆粉试行标准规定熊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的总量不得少于30.0%;含牛磺熊去氧胆酸不得少于23.0%[14]。目前的文献报道普遍认为,胆汁酸类成分为熊胆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

2.3 熊胆中主要胆汁酸类成分的主要药理作用 根据文献报道,熊胆中主要胆汁酸类成分的主要药理作用如下:熊去氧胆酸主要具有抗疲劳[3];保肝、利胆、降血脂[15];抗病毒[16];抗炎[17];免疫促进[18];抗氧化[18];镇静[19];降血糖[19];镇痛[20];抗肿瘤[21];心脏抑制[22];降血压[23];促进消化[24];解毒[25]等药理作用。

牛磺熊去氧胆酸主要具有镇痛[20];镇静、抑制肠平滑肌[23];保肝、利胆[26];抗氧化[27];镇咳、祛痰[28];抗菌、抗炎[29];促进消化[30];抗缺氧[31];抑制细胞凋亡[32];降血脂[33]等药理作用。

鹅去氧胆酸主要具有镇静、抑制肠平滑肌[24];解毒[25];解热、抗炎[34];免疫调节[35];镇咳、祛痰、平喘、松弛支气管平滑肌[36];抗菌[37];降血压[38];利胆、抗动脉粥样硬化[39];诱导肝细胞凋亡及肝脏毒性[39];抑制肝脏胆汁淤积[40];促进消化[41];降血脂[42]等药理作用。

牛磺鹅去氧胆酸主要具有抗缺氧[31];抗炎[43];免疫调节[44];解热、镇痛[45];镇咳、平喘、祛痰、松弛气管平滑肌[46];抗菌[47];抗氧化[48];促进消化[48];对细胞凋亡的影响[49]等药理作用。

猪去氧胆酸主要具有保肝、利胆、降血脂[50];抗炎、解热[50];抗菌[51];杀[52];抗病毒[53];镇咳[54];抗缺氧[55];抗肿瘤[56];强心[57]等药理作用。

胆酸主要具有降血压(胆酸盐)[22];抗过敏[25];解毒[25];杀[30];强心[50];抗菌[51];抗炎[57];抗病毒[58];利胆、兴奋胃肠平滑肌[59];解热[60];镇静、抑制肠平滑肌[61];镇咳、祛痰、平喘、松弛支气管平滑肌[62]等药理作用。

去氧胆酸主要具有保肝(亦有肝毒性)[25];镇痛[25];抗过敏[25];降血压[50];心脏抑制[50];镇咳、祛痰[50];抗菌[51];解热[57];抗炎[57];镇静[61];杀[61];抗病毒[63];利胆、兴奋胃肠平滑肌[64];对部分肿瘤细胞的抑制(如胆管癌)及促进(如结肠癌)[65]等药理作用。

2.4 对胆汁酸类成分药性预测的结果 根据熊胆中主要胆汁酸类成分的药理作用,预测其药性,结果见表2。表2中各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分别为药性预测平台中各药性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具体准确率的验证方法详见文献“药性预测平台的建立” [10]。

3 讨论

3.1 用于药性预测的药理作用的层次性和冗余性 本文在预测胆汁酸类成分的药理活性时选择了一些具有概括性的药理作用指标。因为本文所用的药性预测模型数据来源于实验室已有的“中药药性-药理数据库”,数据库中包括373味中药的24个药性指标和34个药理作用指标。模型运用了数据挖掘分类功能中的决策树方法,研究预测中药药性理论中四性,五味,归经。数据预处理主要解决数据中阳性样本与阴性样本的分布不均匀问题。建模的过程中,调节最小叶节点数,控制模型的规模。因此,数据库中所收集的药理作用指标必须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能涵盖大部分目前已有研究的中药化学成分所具有的药理活性,同时又要将不同的药理作用类型和趋势区分开来。如果所选择的药理作用指标过于具体,例如将“抗菌”改为“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药理作用,则会使模型中的药理做用指标过多,不能简洁准确的预测出相应的药性;但是如果药理作用指标选取过于笼统,例如将“抗菌”改为“抗病原微生物”,则无法将抗菌和抗病毒等不同的药理作用区分开来。

有少量胆汁酸类成分药理作用并未涵盖在预测模型的药理作用指标中,例如鹅去氧胆酸持续服用会升高肝脏谷丙转氨酶的水平,对肝脏有一定的损伤作用,但是由于建立模型所选取的药理指标中没有相应的指标,因此其“导致肝细胞凋亡及肝脏毒性”的药理作用并未在实际预测中使用。此外,其“抑制肝脏胆汁淤积”作用,在实际预测中将其归为“保肝”作用。又如,牛磺熊去氧胆酸和牛磺鹅去氧胆酸均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但是因为建立模型所选取的药理指标中没有相应的指标,因此此药理作用并未在实际预测中使用。此外,“抗过敏”作用也未在药性预测中实际使用,而“杀”作用则将其归为“抗生育”作用。这些药理作用未涵盖在模型指标中,是因为其并不能明显反映化合物的药性特征,对药性预测的贡献不大,因此并不将其作为用于化合物药性预测的药理指标。

3.2 胆汁酸类成分药性的加和性 熊胆味苦,性寒,主入心、肝、胆经。熊胆中主含牛磺熊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前两者为后两者与牛磺酸的结合产物。如表1所示虽然不同来源与产地的熊胆中这4种成分的含量不尽相同,但是这4种成分的总含量之和均可达到95%以上。四者皆为苦寒之品,主入肝、心经,兼入胆经,清心、肝之实热,这4种成分药性的加和基本反映了中药熊胆的药性。

无论是在天然熊胆还是在引流熊胆中,熊去氧胆酸和牛磺熊去氧胆酸的含量分别略高于鹅去氧胆酸和牛磺鹅去氧胆酸的含量,见表2。因为鹅去氧胆酸和牛磺鹅去氧胆酸对肝脏均有一定的损伤作用,而熊去氧胆酸和牛磺熊去氧胆酸均有一定的抗细胞凋亡的作用。熊去氧胆酸虽药性苦寒但有一定甘味。甘味能补、能和、能缓,使熊去氧胆酸在苦寒清热的同时带有一定的补益之功,且其主入肝经,合熊去氧胆酸和牛磺熊去氧胆酸的保肝和抗细胞凋亡作用,可以缓和鹅去氧胆酸和牛磺鹅去氧胆酸对肝脏的伤害,保留苦寒清热之功。

熊胆中的主要成分之一――鹅去氧胆酸主入胆经,见表2。此外熊胆中还含有少量的胆酸、去氧胆酸。三者同样均为苦寒之品,皆主入心、胆经,在清心火的同时引药入胆,除肝胆实火。此外表2所示,各胆汁酸类成分均入心经,皆能清心火而镇痉、抗惊厥,共奏清热解毒、息风止痉之功效。这几种成分中含量最少的为猪去氧胆酸。由于其含量过低,除苦寒之性较胜外在归经上并未反映中药熊胆的特征。

因此,几种胆汁酸类成分药性的加和涵盖了中药熊胆的主要药性,味苦、性寒、归心、肝、胆经。其中4种主要成分熊去氧胆酸、牛磺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的药性反映了中药熊胆药性的主要特征。

3.3 胆汁酸类成分药性的继承性 几种胆汁酸类成分均保留了熊胆的苦寒之性,除猪去氧胆酸外皆归心经,继承了熊胆清热、息风止痉的作用。在熊胆的主要成分中,熊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含量约占35%左右,皆归肝经,继承了熊胆清肝火的作用,且熊去氧胆酸具有显著的清肝明目之功。熊胆中的成分鹅去氧胆酸、胆酸和去氧胆酸,含量约占18%左右,均入胆经,继承了熊胆利胆降压之功。几种胆汁酸共同保留并体现了熊胆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之性。

3.4 胆汁酸类成分药性的涌现性 然而这些胆汁酸类成分与熊胆在药性上仍然存在一定差异。除熊去氧胆酸外,其余几种胆酸均归肺经,这可能与它们镇咳、祛痰、平喘的作用有关;且它们皆归膀胱经,可能与它们抗菌、解热的作用有关。牛磺鹅去氧胆酸、牛磺熊去氧胆酸、胆酸和去氧胆酸都具有辛味,可能与它们的降低胆固醇和对肠道的刺激作用有关;胆酸和去氧胆酸都有淡味,与它们较强的解热、抗惊厥和杀的作用有关。熊去氧胆酸具甘味,可能与其广谱抗细胞凋亡的作用有关[10]。

熊胆中主要胆汁酸类成分在药性上虽然基本继承了熊胆所具有的主要药性,但是相比之下同样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熊胆中除了胆汁酸类成分外还具有胆色素、氨基酸等成分,其含量虽然较少,但也发挥了一定的药理作用。例如,胆红素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熊胆的苦寒之性,因此熊胆较这些胆酸类成分苦寒之性更盛,更具清热解毒之功。

4 结论

熊胆中的主要胆汁酸类成分和熊胆的药性均有相似之处,但又存在差异。各胆汁酸类成分均能发挥熊胆的部分作用,且其药性基本继承了熊胆的主要药性,但是在某些药理作用上并未达到熊胆的药理作用强度,同时亦不具有熊胆的抗溃疡、止泻、促进微循环等药理作用。所以它们单独或配合使用并不能完全取代熊胆。因此临床应用时需根据具体情况注意调整使用方案,以充分发挥各成分的效用,在部分应用方面为弥补中药熊胆来源的稀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英杰,苑述刚.熊胆中药学及临床文献研究概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0(12): 107.

[2] 高晶,李怡文,高学敏.论熊胆的合理应用[J].天津中医药,2012,29(2):197.

[3] 陈瑞兰,徐伟,沙玫,等.熊胆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7):61.

[4] 苏敬.新修本草(辑复本)[M].尚志钧辑校.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69.

[5] 严洁,施雯,洪炜.得配本草[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85.

[6] 李时珍.本草纲目[M].张守康校注.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47.

[7] 黄元御.玉楸药解释义[M].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61.

[8]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9.

[9] 周密,王耘,乔延江.利用数据挖掘方法预测中药缺失药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6): 93.

[10] 王梅.药性预测平台的建立[D].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11] 张启明,殷晓建,严克冬,等.高效液相色谱法直接测定熊胆粉中牛磺熊去氧胆酸和牛磺鹅去氧胆酸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1993,13(5):321.

[12] 董文茜,张贵君.熊胆与引流熊胆比较研究概况[C].长沙:中国商品学会中药商品专业委员会,2012: 324.

[13] 吴革林,吴修红,董阗伟.熊胆(粉)非胆汁酸类成分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1,39(3):90.

[14] 徐愚聪,王野.熊胆粉的研究进展[J].华西药学杂志,2000,15(3):200.

[15] 刘娓娓,沈锡中.熊去氧胆酸临床应用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03,24(4):213.

[16] 相龙云,张敏,王素珍,等.熊去氧胆酸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J].中国药师,2001,1(4): 51.

[17] 刘春光,张天宏.胆红素和各种胆酸同系物抗炎作用研究[J].药学学报,2008,24(6):479.

[18] 郑盛,刘海.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J].医学综述,2009,15(2):266.

[19] 刘直,李瑜.简述熊去氧胆酸的药理作用[J].中成药,1990,12(1):33.

[20] 李继珩,刘士忠,姚文庄.牛磺熊去氧胆酸镇静与镇痛作用的动物实验[J].医药导报,2002,21(1):11.

[21] 徐静,杨大明,沈琴,等.熊去氧胆酸对结肠癌细胞株Caco-2增殖及凋亡的影响[J].江苏医药,2008,34(6):614.

[22] 李刚峰.熊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2,14(1):3.

[23] 沈肠,林少坚.熊胆研究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4):46.

[24] 徐惠波,孙晓波,温富春,等.熊胆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2(5): 18.

[25] 杨敬格,袁惠南.牛黄的药理研究概况[J].赣南医学院学报,1989,3(9):123.

[26] 骆助林,陈理国,苗建国,等.保胆取石术后口服牛磺熊去氧胆酸预防结石复发的临床观察[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6):644.

[27] 黄文方,康格非,涂植光,等.甘氨、牛磺熊脱氧胆酸对肝细胞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华西医学,1999,14(4):408.

[28] 李沙,石朝周.牛磺胆汁酸钠的合成及其镇咳、祛痰作用比较[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9,28(2): 114.

[29] 玉顺子.熊胆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3):707.

[30] 李继琦,许东,牟晓虹,等.牛磺熊去氧胆酸对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3,24(5):302.

[31] 闫彦芳,张壮,王硕仁,等.猪、熊胆粉主要成分对ECV304细胞缺氧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1):33.

[32] 李杰,茅晓东,刘翠萍,等.牛磺熊脱氧胆酸在棕榈酸诱导的INS-1细胞凋亡中的作用[J].生态毒理学报,2010,3(5): 407.

[33] 官滨斌,王丽静,刘小莺,等.内质网应激可介导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2,46(3):165.

[34] 李培锋,关红,哈斯苏荣,等.鸡胆汁有效成分CDCA和TCDCA的抗炎作用研究[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2,21(1): 7.

[35] 赵红霞.鹅去氧胆酸的提纯及其免疫镇咳、化痰、平喘作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2:14.

[36] 关红,李培锋,赵红霞.鹅去氧胆酸的镇咳、平喘及祛痰作用研究[J].中药材,2004,27(3): 206.

[37] 李培锋,哈斯苏荣,关红,等.鸡胆汁有效成份CDCA和TCDCA的提取及其抗菌作用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0,21(4):68.

[38] 刘成德,刘洋,旺建伟.牛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概况[J]. 中医药信息,2006,23(6): 14.

[39] 郑兴.熊去氧胆酸与鹅去氧胆酸的对比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28.

[40] 李琼,陈文生,罗东林,等.鹅去氧胆酸和苯巴比妥对HepG2细胞MRP3与核受体RXRα蛋白表达的影响[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3):148.

[41] 杨继凡,王亦兵.熊脱氧胆酸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新药与临床,1985,4(3):23.

[42] 张文忠,钱之玉,薛惟建.熊去氧胆酸的药理活性研究[J].生化药物杂志,1987(1):11.

[43] 李培锋,何秀玲,关红,等.牛磺鹅去氧胆酸的抗炎作用机理[J].中国兽医学报,2008,28(11):1317.

[44] 何秀玲,李培锋,关红,等.牛磺酸鹅去氧胆酸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药材,2005,28(12):1089.

[45] 公瑞煜,都丽萍,吕志良,等.TCDCANa的合成及与CDCANa的药效对比[J].功能材料,2007,38(8):1348.

[46] 张法仁,曾忠良.中药抗炎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兽药杂志,2009,43(11):49.

[47] 公瑞煜,张立冬,何佳奇,等.TCDCANa的合成及抗菌抗炎作用研究[J].精细化工,2007,24(11):1087.

[48] 何秀玲,关红,李培锋.牛磺鹅去氧胆酸研究进展[J].畜牧与饲料学,2008,3:57.

[49] 金少琳,关红,何秀玲,等.牛磺鹅去氧胆酸对小鼠不同免疫细胞凋亡的影[J].动物医学进展,2007,28(6):27.

[50] 王凯平,石朝周.动物胆汁药用研究的概况与展望[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5(7):350.

[51] 李泽浩.猪胆汁酸组份的药理作用研究(I)――猪胆汁酸的抑菌作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11:78.

[52] 刘直.猪胆汁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J].生化药物杂志,1989(2):64.

[53] 胡嵘,张辉,徐凤英,等.抗病毒动物药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03,23(12):56.

[54] 蔡顺彬.胆汁酸的镇咳机制及药理研究[J].药物研究,2013(1):37.

[55] 何姣.猪胆粉中结核性胆甾酸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6.

[56] 王文花,祝丽丽,单泽松,等.猪去氧胆酸对体外培养肝癌细胞HepG2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27.

[57] 邓文龙.开窍方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J].中成药研究,1985(3):33.

[58] 金恩源,张能荣.天然牛黄及其主要成分的制剂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实验感染的影响[J].中草药,1983,14(12): 20.

[59] 刘成德,刘洋,旺建伟,等.牛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概况[J].中医药信息,2006,23(6):14.

[60] 张壮,闫彦芳,孙塑伦,等.比较猪去氧胆酸与牛磺熊去氧胆抗神经细胞缺氧缺糖再给氧损伤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7):134.

[61] 刘涛,耿健.猪胆汁的药理与临床应用[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3(8):188.

[62] 胡霞敏,石朝周.牛磺结合及其游离胆汁酸在小鼠镇咳祛痰抗炎模型上的作用比较[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1,2(10):85.

[63] 戚凤春,王敏文,薄洪,等.去氧胆酸钠裂解流感病毒的效果研究[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3,16(2):97.

[64] 白山岭.牛黄的药理作用及其用于抗肝损伤作用的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5): 65.

[65] 姜跃龙,许乐.熊去氧胆酸与结肠癌研究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8(1):49.

Analysis on replac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ar bile with

bile acids based on drug properties

YUAN Bin, REN Ying-long, MA Li, GU Hao, WANG Yun*, QIAO Yan-jiang*

(Research Cen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ationality of the clinical replac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bear bile with bile acid constituents,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constituents and bear bile in drug properties. Method: Summarizing the drug properties of bear bile by reference to medical literatures for drug properties of TCM bear bile and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P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7).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main bile acid constituents according to relevant literatures for studies 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main bile acid constituents in CNKI database. Predicating the drug properties of these bile acid constituents by using the drug property predication model established by the study group according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main bile acid constituents in the paper, and compare the prediction results with the drug properties of bear bile. Result: Bile acid constituents in bear bile were mostly cold in property, bitter in tast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ir drug properties could reflect the combined drug properties of bear bile. Conclusion: All of these bile acid constituents in bear bile could show part of effects of bear bile. Attention shall be given to regulate the medication schem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according to actual condi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