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教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阶梯式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阶梯式教学论文范文1

首先“,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能够根据不同的题型创造出不同的情境,并以此将问题展现出来,一改以往教师直接提出问题的方式,而是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教学方法所创造出来的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知识冲突,在诱发学生好奇心和质疑情绪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活跃性,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由于“问题解决”教学方式提倡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避免了教师直接指引其进行解答的情况,因此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多种知识的冲突,面临解答方式的多重选择。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但解决了问题,同时对以往的各类知识也进行了巩固和总结。最后,学生在完成问题的解答后会对解答的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反思和验证,继而形成将新结论运用到新问题当中的能力。“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提出问题基础上的,这就将学生带到了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当中,保证了学生在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的同时,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将得到同步提升。

二、“问题解决”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1.“问题解决”应加强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重点在于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优秀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把单调、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便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其具体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根据问题和现实对教材的深加工,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充分掌握教材中提及的各项知识点以及教学目标,同时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以及现实的生活环境都要有所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完成对教材的深加工,创造出一个能够刺激学生产生解答问题冲动的环境,并且在实际的课堂中能够将学生引入这一情境。教学中常用的几种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与学生密切相关、感兴趣的情境;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等各种先进教学工具的作用,创设一些有趣的、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利用好课外实践活动课的机会,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在问题中思考,启发学生找到能够识别的解题模式,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

2.“问题解决”的教学方式须兼顾学生差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必须做到因题制宜,因生制宜。现在都是大班教学,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迥异,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问题时具有层次性,尊重学生的个体性特征,兼顾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另外,数学问题通常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解答时的策略和方法往往多种多样,每种解答方法在难易程度上也都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对问题环境进行塑造,这有利于学生解题积极性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分类指导。

阶梯式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解释学 语文教学 本体论智慧

语文教学解释学理论的研究,是一个开创性的新课题。它主要以哲学解释学理论为基点,打破过去的概念化阐释模式,建构全新的语文教学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旨在为语文教学提供新思维、新视点、新思路和新方法。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早已触摸到的一个牵动语文教学生命的课题,它直接关系到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功效和成败,因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创新观和方法论,就离不开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解释学方法是语文课程教学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第一方法,语文教学解释学是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领域中一个有着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

深层的醒悟与思维新秩序语文教学本体论的研究,也是一个前沿性的新课题。对于“本体”与“本体论”,有很多阐释和讨论,在这里我们无意于考察形而上的概念性思辨,只是着眼于具体探讨语文教学的本体问题。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本体,即语言本体或日语文本体。毋庸置疑,语文本体的构成与存在原理――包括语文与世界、语文与文化、语文与主体、语文与生命、语文与存在、语文与意义等,是语文教学本体论要探索的基本问题。语文本体论是关于语文自身的学问,它要阐释和描述语文的构成与存在形态,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根本。因此,深入研究语文教学本体论原理,建构语文教学本体论视点和思路,可以从根本上变革语文教学的思维与秩序,消除过去我们将语文与世界、语文与文化、语文与主体、语文与生命、语文与存在、语文与意义隔离的鸿沟,把语文作为主体生命的形式来把握,视一个语言形式为一个生命形式。显然,这是一个全新的语文本体观的建构,也是一个从根本上颠覆和重建语文教学思维和秩序的重大变革。有不少专家指出,本体问题或存在问题是和语言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当代语言哲学家认为,利用现代语言分析手段,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本体问题,对古已有之的问题给出崭新的、确切的答案。语言哲学界的这种认识分歧与争论,引发了我们多方面的思考和深层的醒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语言和本体原本就是“紧密交织”而同构于一体的,本体即语言,语言即存在,谈“本体”就不可能不谈“语言”。本体和语言的这种交织同构关系决定了语文教学本体的研究方面:

1.语言的人文视界与本体论阐释,包括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的构成、语文本体世界的哲学透视等。这个方面重在探讨语言作为人之表征,是人的生命的呈现,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语言还是民族精神的外化,一个民族从诞生之日起所经历的漫漫历程都深刻在语言中。在语文教学本体论研究中,对语言与世界、语言与主体、语言与生命、语言与存在等所作的具体的探讨和哲学透视,多维化地揭示了语文本体构成的特征及其存在原理。语文教学的主体是人,人与世界不可分离。世界是人的生存居所,而语言是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充分认识语言与人和世界的同构性。一个语言形式就是一个特定的生命形式,一个语言形式就是一个特定的存在世界。学习语言也就是拥抱生命、投身世界,而非单纯的、枯燥的知识灌输和技术操练。

阶梯式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解决问题”教学模式数学自主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开篇谈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意识”是先导,“策略”是关键,“能力”是目的,因此,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和现代教育的思想,让每个孩子的学习,都能够学有所值,学有所用,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结合身边的事物,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实际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能让学生体验“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数学课的根本目的,是使所有学生获得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传统的“解决问题”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它只强调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教学环境学生难以主动去探索,会制约学生的发展,因此,它会使课堂效果和质量都不高。以往学生学习的材料局限于课本上所提供的一些例题、习题,要求过高、过偏,条件和结论基本上是封闭的,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对有差异的学生不能实施有差异性的教育,一些例题和习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很玄,感到枯燥无味,无法激起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有的甚至对数学产生厌烦。如何更新教学观念?如何突现学生主体地位?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如何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的保证?这些都是我们急需着手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保证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它的意义更多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解决问题是可以有不同的策略的,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在这种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创新精神的培养才能成为可能。

二、“解决问题”教学模式探索与策略

获取数学知识过程中的解决问题,大致包括四个环节:(一)感知问题,创境激趣;(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三)反馈信息、交流评价;(四)拓展创新,总结激励。这几个环节在不少情况下,某一步可嵌入另一步中,从而使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到简缩,或使某种特殊的解题策略得以实施。

1.感知问题,创境激趣

感知问题、创设情境,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爱因斯坦和莫乐尔德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的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就需要我们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有层次、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原有知识与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提出的问题才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新颖性、趣味性,学生才具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如果没有特定的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只是针对教材或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解答,那么学生就会失去观察、思考与猜测的机会,就会很难引起感知情景与思维创新的“共振”。如教学“面积的认识”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五一”劳动节快到了,淘气和笑笑举行一场劳动技能比赛。他们决定比试扫地的本领,于是来到校园,淘气选择了打扫篮球场,笑笑选择打扫跳高场地。比赛开始了,一会儿,笑笑扫完了,她高兴的跳起来说:“我第一,我第一”。你们同意笑笑得第一吗?为什么?这是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由此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这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结合学生提供尽可能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自动建够自己的认知结构。

数学问题的类型较多,那么解决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考虑,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学生思维灵活性、开放性的一种表现。诸如数学中的非常规问题、开放性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都值得让学生寻找其解决的办法和策略,这样能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数学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是有益的。例如:如果给你10元钱,可以买回多少千克苹果?这道缺少条件的应用题,似乎更接近生活实际,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水果店了解苹果售价再计算,把钱用完或剩余一点都可以。学生问到的单价不尽相同恰恰反映了市场经济的现实状况。要是由此引起讨论:追求量多还是质好?偏远地区价低合算吗?那么这里的收获可就更大了。

3.反馈信息,交流评价

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阐述自己得出的结论探究过程及疑难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反馈信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辨析评价,使学生的认识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同时也是对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进行总结。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低年级的儿童也存在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同时,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和别人进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拓展创新,总结激励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试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思考,大胆发现。

三、“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我们的学生几乎天天都在“解题”,但《标准》所关注的“解决问题”并不等同于这些解题活动,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其核心都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才能够解决的。这一模式的操作,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这里蕴涵着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教学观,以民主为基础的师生观,以自主为手段的方法观,以提高素质为本的质量观的模式特征。

1.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

发现和探索是儿童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在教学中依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索式学习。比如教学“年、月、日”时,我们创设问题情景,“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问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一般的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时,只过了三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都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心理,及时引导他们进入新课,这样就很自然地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了氛围。

在“解决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教学中,老师不再按传统那样先给一个例题,然后帮学生去分析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或要求什么,必须先求什么等等,而是让学生自己先根据所提供的超市水果市场的情景去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再参与到小组去与别人交流,看看别人怎么想,别人的方法与自己有什么不同,小组同学比一比,看谁做得好,之后再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学生的交流,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在自己脑海中构建起来。当学生新知构建以后,教师便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新知的巩固与应用,因此,老师出示了超市的其它商品情况表,让学生自选一些自己喜欢的商品,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去提一些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不仅将新的知识进行运用,还又一次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2.主动探索,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鲲内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被动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主动大胆地联想、推测、探索,从不同角度去验证实践寻找解决思路,引导学生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

我们都知道莫比乌斯在1858年研究“四色定理”时偶然发现一个副产品。目前,“莫比乌斯带”已被作为“了解欣赏的有趣图形”之一,写进了《数学课程标准》,编进了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我将“神奇的莫比乌斯带”的问题,用于五年级数学课外知识。首先拿一张白纸,问学生有几条边?几个方面?“老师会把它变成只有两条边、两个面、你行吗?”展开操作与尝试,通过实践,学生还没感觉神奇在哪儿。“你还能把它变成一条边、一个面吗?”学生大胆地尝试,实践出真理。如果沿中间一条线把这个神奇的圈剪开,会怎样?学生又一次大胆猜想。实践验证,体会着这其中的奥妙与神奇。如果沿三分之一线剪,是否和上面出现的结果相同呢?通过学生亲手实践,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让学生感受到了莫比乌斯的变幻莫测、神奇无比。学生在经历其出乎意料的变化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与人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主动探索。

3.拓展变化,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是一种基本观点和态度,它指的是从数学角度思考、解释、转化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种自觉意识。强调数学应用,不全是回到测量、制图、计算等数学活动,而是培养一种应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方式,把实际问题转化(抽象)为数学问题。

例如:地球地赤道是一圆角,假如赤道上紧箍着一圈钢缆,现在要把这圈钢缆放松,使它远离地面有1米高,这样,钢缆必须再接一段上去,这段增加的长度应该是多少米?

这个问题无法实际操作,如果查资料,查到地球赤道的周长或地球的半径,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就要花许多无效劳动(根本就不需要知道地球的半径或周长)。我们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有大小两个圆,它们的圆心重合,半径差是1米,求两个圆的周长差?解:设小圆半径为r得:2π(r+1)-2πr=2π=⒍28(米)。解答方法十分简便。

阶梯式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生物教学 问题解决 模式 原则

1.引言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为不同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注意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关注、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研究学生的心理,要具有捕捉课堂的各种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因为只有主体的参与,才能使教学从抽象走向具体。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生动、有效的现实性活动,它总是丰富的、具体的、富有生命力的。而长期以来,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解的时间太长,学生参与的时间太短,根本没有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失去了活力。因此,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行为结构,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只是模仿和接受教师的策略以及思维模式,他们要用现有的知识去过滤和同化来自学习环境中的新信息,整合或重建原有的知识结构,并在迁移应用中得以优化和发展。教师应建构具有生物特色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框架,进一步研究“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不同类型的问题系列的分析与运用,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传统的

单一“传递―接受”式教学,培养有创造性的实际问题解决者。

2.生物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项,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必然的,生物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其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点:

2.1目标明确性

目标明确性是指教学目标明确,并事先明确地告诉学习者,使师生双方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即先进行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基于学习心理学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教学设计技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一般不知道教学的具体目标,他们只能从教师的授课和课本中了解到;而系统的生物问题解决教学设计须按学习者的不同状况和条件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生物问题解决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主要途径。根据学生现有认知结构的特点和水平,把握生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法则,为学生的问题解决提供一定的线索,在思维方法上、认知策略上给予指导,以使学生顺利地解决生物问题,并从中体验生物的思想方法,深化知识学习,获得生物能力,使智力、身心、情感得到较好的发展。

2.2对象具体性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永远是具体的。真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客观现实的具体事物和具体过程当作一个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总和,当作一个多样性的对立统一的整体来把握的。生物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也是一个具体的过程,教师要依据具体问题,考虑班级学生的实际可能性,考虑教学环境所能提供的支持及教师自身的条件。具体地说,教师应做到:一方面,把教学设计看成是具体的,与特定条件相联系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一切情况均可套用的;另一方面,要把教学设计的运用看作是一个具体的、相对的过程,从特定条件出发来运用的教学设计。

2.3思想启发性

思想的启发性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避免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像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就是思想启发性的生动运用。思想的启发性与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等进步的现代教育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潮流和发展方句。

2.4过程发展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认为,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东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同样,教学设计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具体地说,教师一方面要把教学设计过程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要考虑到各种变化,并随时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要努力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以促进现代教学的发展。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还要不断地创造更有利条件,促进学生的发展;既要考虑现有教学条件的制约,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创造新的教学环境。而作为教师本人,为提高自身素质,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5系统完整性

1+1>2,1+l<2这样的不等式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整体功能不一定等于各部门功能之和,它有可能大于各部分之和,也可能小于各部分之和,整体功能的大小取决于组成系统诸要素的协调状况。因而,我们在处理和研究问题时,要着眼于有机整体,将整体的功能和效益看作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提高生物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效率,发挥其整体功能,教师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必须把握系统的整体性原则。一方面,要将整个教学设计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当作运用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注重教学设计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协调,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功效;另一方面,要将整个教学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当作运用教学设计的目的和归宿,考虑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和制约,以便使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能与其它要素相互协调配合,从而提高整个教学系统的功能和效益。

2.6问题解决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教学媒体是在教学过程中传递和储存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我们把教学媒体分成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类。如下列表所示:

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案搜集资料,实施研究计划分析研究,得出结论采取行动,深化理解。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首先由教师介绍活动内容,然后由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和分析,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案,并根据研究方案,通过调查、实验、查阅等方式多方面搜集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综合,得出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实际实施。

其实施过程有三个基本步骤。首先将生物知识问题化,通过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情景来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生物问题解决,学生们一起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或方案,结合现有的知识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是对结果和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反省,通过反省回归到生物知识问题化。传统的教学使大多数学生习惯“满堂灌”的教学,只能消化教师“嚼碎”了的知识,口、耳、眼以及思维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不会发现问题,也不善于解决问题,从而影响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4.小结

“问题解决”教学方式在生物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学实验证实:“问题解决”教学方式较传统教学法优越。它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裘伯川,王文辉,赵宝军.更新生物教育观念提高生物教学质量[J].生物学通报,1995,(01).

[2]刘满恩.高中生物“问题解决型活动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研究,2005,(08).

[3]王瑜.生物教学中的问题教学初探[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阶梯式教学论文范文5

一、关于回归文本问题

语文课程四大基本理念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在理解这一理念的时候,应确立“大语文”的观念,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高度出发,着眼语文课程实施的全局,使语文教学走出以往单一、闭锁、低效的困境。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也的确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力求教学形式多样化、活动化,将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更多的体验学习的机会还给学生。但这是不是说语文课可以淡化或者干脆就舍弃了文本、舍弃了品词读句和情感体验呢?回答是否定的。课标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阐述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回归文本的听说读写训练不能丢。不仅如此,课标在着重强调语文的实践性的同时,写有这样一句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那就是“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刻意追求”是针对以往“过于追求”而言的,而语感的训练和培养离不开对文本含义的准确把握。我们都知道文章是例子,而小语小语,面对的是“小”学生的最基础的“语文”学习,不抓好教材文本这个例子,又怎能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又怎能给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有力的基础呢?我看过不少教师上《詹天佑》一课,报刊也登载过不少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分析评价之类,其中不乏精到之处,但是,当我发现在教师的支持下,学生们在课前或课上不惜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把“两端开凿法”和“中间凿井法”以及“人”字型线路包括背景画面那苍翠欲滴的青山都画得栩栩如生、逼真至极的时候,尤其有的评论文章对这种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举措大加褒赏的时候,我想,这可能是教者和评论者意识上的小小误区。这就更提醒我们应该就文本而进行相应的训练,使我们的孩子能真正读懂祖国的语言,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形成“再造现象”。当然,我们不反对就文本中一些较生疏难懂的知识辅以动手做一做甚至更多的方式帮助理解,但是,若将这种动手做当成语文课的“正餐”,那就错了。还有一些课堂,用现代声像技术取代对文本的研读,甚至整节课都不看一眼课文,这也是不可取的。语文课一旦离开文本,上成了美术课、设计课、发明课和思品课(更多的是表演课)等等,便失去了语文的特点,便成了“四不像”,语文教育的目的就难以实现或说目的是残缺不全的。所以我们说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学科教育规律,我们要在开拓创新的同时注意避免走向新的极端,要回归文本,让学生在文质兼美的教材文本中发现、理解、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同时受到情感的陶冶。

二、关于阅读个性化问题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在阅读活动中,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从而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这就是所谓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正因为有千差万别的经历、处境与积淀,才有千差万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有阅读的不同价值取向和个性感受。也正因为如此,新课标从人本的角度出发,第一次提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此,我们语文教师的尝试也是很成功的。课堂上不再只是教师硬性指令学生一定要读什么、背什么,一定要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寻求整齐划一的答案,而是提供了大量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和条件,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的老师往往用这样的语气说:你想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你认为哪篇文章、哪个段落让你感动?为什么?谈一谈你自己的感受?你喜欢哪个段落或部分的描写?你想背诵哪一部分?诸如此类极其人本的交流谈话,体现了对学生多元理解和个性感受的尊重,是完全符合语文课文的文本特点和阅读主体的主动性发展要求的,无疑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尊重不等于盲从,多元的理解也应有个不违背文本原义和正确价值导向的底线。根据发现我提出如下建议: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表见解、自由积累语言的同时,一定不要忽略甚至放弃对学生的引导。首先,学生选择的读书方法很多,在本课、本篇文章的学习中到底哪种更适用,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其次,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毕竟有限,发表见解磁有时会偏离文本本义,甚至由于生活阅历以及价值观的影响使他们的理解走向片面和错误。一个孩子学完《挑山工》后,非常遗憾地谈到:挑山工啊挑山工,人生在世有七十二行,你干什么不好,却干这个苦差事?另一个女孩子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愤愤地指责小女孩的父亲是多么的不负责,而她自己的爸爸又是多么爱她。在这种时候,我们教师就要及时出手,帮助孩子从认识上得以提升,不能以尊重孩子的理解感受为由听之任之,以免误导孩子在语文学习中的价值取向,而应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并学会做人。

阶梯式教学论文范文6

摘 要 在高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民族健身操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但是现阶段高校教育对民族健身操教学不够重视,在教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高校民族健身操的发展。因此,通过对高校民族健身操教学中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提出促进高校民族健身操发展的策略,促进高校民族健身操的发展,促进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提高我国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关键词 高校 民族健身操 教学问题 解决措施

民族健身操是结合民族元素和健美操的基础动作而编排出的一项新兴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能够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展现各个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特点,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团结,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体育运动项目。由于民族健身操在高校实施的较晚,教学方面不够完善,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因此,通过对民族健身操在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提出解决策略,促进民族健身操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激发学生对民族健身操学习的积极性。

一、高效民族健身操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较少,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在现阶段高校民族健身操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一种民族健身操套路或者是全国民族健身操套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单一的进行套路的传授、基本动作要领的讲解以及基本技能的学习等。在教学中无论是新课学习还是复习课练习都是进行四个八拍的练习。教师多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学生缺少独立思考,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导致学生失去了对民族健身操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成果较低。

其次,在学习过程都中缺少错误的纠正和指导。在高校民族健身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学生进行错误动作的纠正,促进其巩固练习和提高,导致会出现同样是民族健身操的班级,对于民族健身操的掌握相差较大,有的班级能够熟练掌握动作,能够体现出民族健身操的内在美感,而有的班级动作记不清而且做得不到位。针对同一动作,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学生对于自身错误缺少认识。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在现阶段高校民族健身操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在教学中缺少课程特点。如教师对于内容的讲解不够明了,教学中动作的讲解和动作的示范结合的不够密切,对于动作只是教授动作形式,关于动作的来源以及动作中的内涵没有进行讲解,导致民族健身操的民族特色没有彰显出来。

二、高校民族健身操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

首先,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民族健身操是一项互动性强的教学科目,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和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还应当注重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例如,在民族健身操的教学过程或者能够,教师把基本套路和基本动作要领教授学生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行动作的组合或者动作的创新,教师面对学生的动作组合或者创新给予表扬和修改意见,引导学生发现自身错误,把学生的创新成果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但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民族健身操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及时纠正错误的动作,进行正确引导,不断巩固和提高。在高校民族健身操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来完成课堂学习,在进行模仿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甚至有些学生会出现一些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避免直接的指出学生的错误,尊重学生。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错误纠正和正确引导的过程中,应当采取合适的方式,对动作掌握好的学生进行鼓励,鼓励学生大胆的练习,不断的完善自身动作。在课堂动作学习之后学生应当不断的加强练习,促使自身动作要领以及动作之间的连贯性。教在教学中应当坚持贯穿巩固和提高动作技术性的原则,使学生能够高效有质量的完成民族健身操的学习。

最后,促进教师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在高校民族健身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身技能以及动作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的示范动作优美而且富有美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内容以及幼饕领的讲解能够促进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动作要求的特点,向学生展示不同方面的示范,注重动作讲解和动作示范的有机结合,使得每一个动作都能够优美,让学生能够清晰的看到,并且很快的学习和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动作的指导和练习。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动作要领、知识内容以及动作要求等各个方面进行讲解时,应当简洁明了,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能够鼓舞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提高民族健身操课堂教学的成果。

三、结语

在我国现阶段的高校教学中,开展民族健身操教学能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扬民族传统精神。因此,在高校民族健身操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学中的问题,不断的加强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巩固,促进学生能够掌握动作要领,展现出民族健身操的内涵和韵味,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