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四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四成语范文1
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指精通音乐戏曲的人
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偃旗息鼓(赵云):攻取汉中时,曹操大军追击黄忠至赵云寨前,赵云匹马单枪站在门前,寨内偃旗息鼓,最终打败曹军。比喻赵云浑身是胆,形容悄无声息的做事,但孕育了很大的能量。
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子女。
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刮目相看(吕蒙):吴国的吕蒙一介武夫出身,对兵法,战略一窍不通,因此老将军程普非常看不起他。后来吕蒙开始饱读兵书,终于成为吴国数一数二的兵法家。连程普也对他赞赏有加,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比喻人进步很快,令人意想不到。
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三顾茅庐(刘备):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得陇望蜀(曹操):陇,指甘肃南部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赤壁之战里,周瑜借东风用火攻的方法想战胜曹操大军,可是什么都准备好了,只欠差东风。形容什么事都准备好的,只差最重要的。
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一身是胆(赵云):攻取汉中时,赵云偃旗息鼓大败曹操,得到刘备赞扬,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形容胆量极大。
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三四成语范文2
思如泉涌:才思像喷涌的泉水。形容才思敏捷。
出自:唐朝韩休 《苏颋文集序》:“若乃天言焕发,王命急宣,则翰动飞,思如泉涌。”
造句:文章的得意之处,必是思如泉涌时而作,而搜索枯肠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三四成语范文3
一、公司章程的设立和作用
(一)公司章程的设立
公司章程是公司设立的必备条件之一,无论是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设立股份有限公司,都要根据公司法设立公司的自治机制即公司章程,公司法是前提和依据,公司章程能够根据股东的共同意愿对公司法进行补充。章程也被称为公司宪法,规定了公司名称、住所、经营范围、经营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
(二)公司章程的作用
各国公司立法均要求设立登记公司必须首先订立公司章程。公司章程确定了三会的权利、义务和基本议事方式,是公司设立的最基本的法律文件。公司章程的作用有三方面,一是有董事会这个经营管理层的权责,使一个公司的内部管理有章可依;二是公司章程一经工商等部门批准即产生法律效力,公司的符合章程的行为受到法律保护;三是公司章程的内容不仅要对投资人公开,还要对包括债权人在内的一般社会公众公开。公司章程也是公司对政府和经济利益相关方的书面承诺,使得公司对外的经济行为有了法律约束。不符合章程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干预。
二、从公司章程看三会的权利制衡
(一)股东会和董事会的权责分工和制衡
股东会和董事会,一个是公司的决策层即权利机构,一个是公司的经营管理层即执行机构。股东是分散的,来自不同的公司,为了有一个机构能够代表各股东方来组织公司的管理运作,于是就产生了董事会。日常经营管理的有关事项应由董事会处理,董事会有职责维护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比如制定企业发展计划、投资方案、财务预算、内部管理机构设置以及总经理及其它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等;作为权利机构的股东会,其职权是与公司重大决策有关,不涉及日常管理,比如股东会是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决定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决定公司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等。
由上可见,股东会和董事会决议是两个机构意思的书面表示,董事会是制定某些工作的方案,决议多为审议通过某一项方案,而股东会是审议批准某些方案,在股东会的决议中多以审议批准来表达。
如果股东会对董事会的职权范围不满意或者对董事履行职责不满意怎么办,笔者认为至少有两个基本办法,第一修改公司章程,因为在公司法规定的范围内公司章程可以对董事会的职权是进行增加补充,第二个办法就是在股东会上重新选举公司董事,可以通过股东会的表决而取消没有尽到履职义务的董事。
(二)监事会的职权
监事会是由股东会选举产生的,作为公司的专门监督机构,职权包括:提案权,监事会有权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也可以在股东年会上提出提案;质疑权,监事可以列席董事会会议,虽然没有董事会的表决权,但是可以对董事会做出的决议事项提出质询和建议;财务监督权,发现公司经营异常,可以进行调查,而且可以由公司承担费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协助其工作;履职监督权,监事会可以监督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履职情况,当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损害公司的利益时,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予以纠正。
三、从公司章程看股东利益保护
1.细化公司章程中的议事机制,实现股东利益
公司法虽然规定了股东的权利和义务,但并没有规定实现权利的具体组织原则和细则,股东要想办法不要因为缺少具体的细则而不能很好的实现自己的权利。股东方必须考虑周全,在作为公司自治规范的公司章程中细化完善能够保障实现股东权利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等内容。还有一种更好的办法就是制定详细的议事规则,充分说明决策的程序和必备条件。
2.积极争取董事会权力比重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董事会的大部分决议经全体董事过半数投票通过。显而易见,董事会董事成员的人数等结构方面的设置至关重要,这体现在行使表决权的关键时刻,因此各个股东方在章程设立之初就要开始一场董事数量的博弈。
控股股东,是指其出资额占有限责任公司资本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或者其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股东。由于控股股东对股份或股权的多数持有,使其在董事会上能派出的董事相对数量较多,因此,则可在法定职权之外,在章程中对董事会增加有利条款,赋予董事会更多的职权来实现保护自己的利益。参股股东因为在董事会上的人数劣势,更应该在章程中注意增加参股董事的话语权,避免控股股东的权利过大。
3.监事会成员素质对股东权利的影响
三四成语范文4
1、得共三味不是成语,应该是得其三昧。得其三昧,拼音是dé qí sān mèi,解释为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熟知精义。
2、得其三昧宋·苏轼《又赠老谦》:“泻汤旧得茶三昧。”
3、成语用法:作谓语;借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
(来源:文章屋网 )
三四成语范文5
关键词:“三农”问题 政策选择 农产品价格
“三农”问题即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说白了就是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农村发展落后、农业发展困难的问题。尽管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农民人口大国的客观事实。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实现小康的发展目标,“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显得迫切。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对“三农”问题形成的历史基础、关键因素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核心问题及其政策选择。
历史基础:“三农”问题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我国“三农”问题的形成是建国50多年来逐步积累形成的,直到今天,这种积累趋势并没有得到基本的改变。造成这种状况主要因为我国国情的特殊性,而这也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做法主要是:对农产品实行消费者价格,对工业品实行生产者价格,即通过运用行政力量或手段尽量压低农产品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通过貌似平等,实际不平等的不等价交换,把农业剩余转移到工业中来,又通过工业企业的利润上交集中到国家手中,国家再用来发展工业及其相关的非农产业。与此配套的其它做法是同时通过金融、税收、甚至是收费的办法从农业或农民手中积累资金,以加速工业化建设;实行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农民进城完全根据工业化的需要由国家统一安排;在各产业中实行只记产出,不记效益的就业制度,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具体做法和资金的积累程度虽然在具体时期有所不同,但基本道路是没有变化的。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长期推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更是强化了工业畸形发展,农业更加落后的状况。我国进行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虽然情况大有好转,但并没有改变这种趋势。
这种现代化建设的办法,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单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看,就十分显著,据曾国安研究,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自1978年以来除1980年初有所缩小以外,一直处于不断扩大的态势,到2000年已达2.79∶1。除此之外,我们知道,当城市提供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公用交通、消防、绿化、图书馆等)时,一般不会要居民负担其全部费用。当城市兴建公共设施(如道路、桥梁、学校、公园等),居民根本不必承担任何费用,农村则不然,本来对农民的公共服务就十分有限,公共设施落后,这已经很不公平了,更不公平的是,即使最必要的服务和最简陋的设施也全部要农民负担。
关键因素:“三农”问题的形成及其影响
从一般经济学原理可知,在一个外向型经济很差或几乎没有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从农业方面看,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的进程要以农业发展所能提供的剩余为基础,农业要为工业提供资金、劳动力、原材料和市场,工业要为农业提供技术装备。从工业化道路看,“二战”以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大体上都是这样的道路,这条道路既有二元经济结构向工业化转化的理论支持,也有其它先期独立或解放的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证明,更有前苏联的榜样“典范”,我国的问题在于长期从农业拿钱发展工业和其它行业、长期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正是这种长期性,造就了“三农”问题。
长期从农业拿钱发展工业,使得农业、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在工业化初期,通过一定方式从农业拿钱发展工业,完成资金或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实行这种办法的长期性。虽然农业的基础性和各部门按比例发展规律使工业化的进程不得不顾及到农业的发展,但这种顾及在我国都是在万不得已的条件下进行的,即通过行政力量或手段,尽最大努力压缩农业发展,为工业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只有当通过行政力量也无法使农业发展在食品提供、工业品销售市场方面满足工业及其它行业的发展时,才促进一下农业的发展,然后又通过行政力量或手段加速发展工业及其它行业。我国的工业化或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就是在这样一种全部耗尽农业发展所提供的空间,不得已发展一下农业,反过来又发展工业的恶性循环中进行的。通过强制性行政力量,长期从农业拿钱发展工业及其它行业,自然造成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协调发展的要求相比,发展严重落后。从纵向比较,虽然农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横向比较,使得二元越发显著。直到今天,在城市化和经济现代化势头依然强劲的同时,“三农”问题也更加突出。
长期从农业拿钱发展工业及其它行业,使得农民收入水平低下。最大限度地从农业拿钱,实际上就是最大限度地拿走农民所创造的价值。农产品生产中的不变价值部分C不可能拿走,因为农业发展的最低限度是要维持其简单再生产,所以拿走的部分只能是活劳动创造的价值V+M中的一部分。这就必然使农业的扩大再生产规模受到影响,拿的部分越多,影响就越大,农业要维持规模不大的扩大再生产,必然形成对作为劳动者个人收入的V部分的挤占,这样必然使农民收入水平极大地低于其它行业的同类劳动者。
长期以工业为主导、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方针,造成了国民经济或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长期从农业拿来钱发展工业,产出的工业品销往何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绝大部分,农业除了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劳动力和原材料之外,还提供市场。随着工业化进程,工业提供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原材料、劳动力的程度在加强,但对农村市场的依赖性则不会减弱。从理论上可以推断,长期从农业拿钱发展工业化,必然使农村的工业品购买力不足,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把主要工业品销往国外,所以必须给发展较快的工业的产出找到出路,才能使其发展成为现实。我国的办法或实际的做法是通过行政力量或手段,长期实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和提高城市人的收入水平(相对于农民),最大限度地造成工业和城市地区的自我服务体系,以最大限度地维持最大限度地从农业拿钱发展工业化条件下的经济平衡系统或按比例发展要求。这种发展模式的现实意义是从产品市场方面维持了工业化的进程,在长远方面则是造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一是形成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于落后,工业和城市经济发展过于超前的经济畸形发展,即我国现在所面临的“三农”问题;二是造成了市民与农民在收入方面的畸形意识,即在各种不利约束下苦苦挣扎提高自己的收入的农民,对此并无多大怨言,而市民则认为与农民相比,自己的高收入或在各种优越条件下进行竞争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这种优越则认为是不公平;三是由于城市收入水平较高和工业没有及时反哺农业,农业现代化进程十分落后,使得文化水平较高的人都被吸引到了城市,余下的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形成了城市与农村人才素质上的畸形发展。
政策选择: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思考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或农业的收入问题,不提高农民或农业的收入,农业和农村就无法发展,农村人才流向城市的趋势就不能改变,就没有人想在农村创业,“三农”问题就无法解决。如何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呢?从理论上思考,可以有以下几种长期的宏观战略选择:
现有体制条件下靠市场化提高农产品价格显然不可能
因为我国的农产品生产已经多年出现了供过于求局面,国家虽然尽力保护农产品价格,但也只是起缓解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靠城市化解决农民或农业的收入问题
城市化可以有两方面:一是在农产品生产不减少条件下,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在现在的农村地区发展非农产业,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从理论上可以推知,这种办法可以使农村富起来,但不可以使农民富起来和农业发展起来,因为农民不是以行政规定划分,而是以所从事产业划分,吸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从事非农产业而自然脱离了农民身份,农产品生产不减少,从事农业的农民收入就不会提高,农业自然也就无法发展起来。那些企图依靠农村非农产业收入补助农业,以求农业发展的想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现实的,另外,发展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产品的销路也是问题,只能主要放在城市,例如目前我国产业工人中近2/3来自农村,只是缓解了农民收入较低的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储存、销售等所谓的农业产业化问题,这实际上是利用资源占有优势剥夺现有的农产品加工、储存、销售等产业的饭碗或争得经营这些产业增量的权力。从国民经济总体看,结果与发展非农产业无异,只不过是对农产品加工、储存、销售等产业的收入在现在的农民与市民之间的重新划分而已。从解决就业方面看,在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过剩的情况下,也只不过是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城市的剩余劳动力而已。
提高农产品质量
我国农产品总量是供过于求,很高质量的农产品供不应求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能在短期内大幅度、低成本地提高农产品质量,无疑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进而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但大幅度、低成本地提高农产品质量是一个重大的技术问题,近期内全面或普遍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在某些品种上实现。
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降低活劳动投入是在满足现有我国对农产品需求条件下,使现有的农产品收入由少量的农民所得,以提高农民收入。降低物化劳动投入是使现有农民得到更多的收入。前者显然不太现实,因为一方面是我国的土地资源2/3是山地,保证现有的农产品产出,降低活劳动投入的技术难度较大,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二是即使可以实现,必将形成更多的劳动力剩余。后者也是一个技术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有较大的突破性进展。
减少农产品产出,提高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需求的特殊性是收入需求弹性较小、需求和供给价格弹性较小,如果能利用这一特殊性,通过宏观调控,适当地减少农产品生产,利用市场机制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借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实现其它行业的收入向农业转移,改变几十年来的分配格局。具体可以控制农产品的生产总量,通过国家收购控制,造成现有价格条件下的农产品供不应求局面,提高农产品价格,然后,通过国家以提高的价格供给农产品,以弥补总量的不足部分。我国这几年实施的退耕还林的政策,实际上就具有这种效果,但力度远远不够。
三四成语范文6
摘 要 三农问题依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鉴于我国特殊国情,城市化建设也面临诸多困难。为使城市化建设健康进行,政府应关注更多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三农问题 乡镇企业 城市化
一、三农问题和农村城市化
所谓“三农”问题就是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长期以来,“三农”问题始终是影响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要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探索一条带根本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途径,这就是农村城镇化道路。农村城镇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融合,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二、城市化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的现实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主导力量。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大,整体功能逐步提升,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迫切需要正视和协调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就业和农业人口问题
要使转移出来的农民真正地进城就需要有大量长期稳定的非农就业岗位,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很不乐观。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城市的就业机会有限,城市人口失业率一直在上升。而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无法公平顺利获得同等的就业机会。城市中出现的农民工问题至今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二)粮食生产问题
如果加速城市化建设的步伐,那么非农业人口将急剧增加,那么城市非农业人口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按照我国的国情仅靠农业生产是很难保证的。由于从事农业与从事非农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很多农民已经放弃了农业。当前农民队伍萎缩的现实就已经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今后谁来从事农业生产?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农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也就没有了保证。
(三)土地问题
现在很多地方城市热衷于通过扩大规划区,征用更多农村土地来加快城市发展,致使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过多过快,损害了“三农”利益。新扩的城镇建设用地60%以上是耕地,且多为优质耕地。这种粗放式的城市化扩张不但没有解决我们的人地关系,反而使农民、农业和农村用地向城市化再一次做出让步,导致资源占有关系更加紧张,而这正是城市化所要解决的问题。
(四)城市化本身的问题
我们在学习国外城市化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注意其失败的地方。任何城市的发展都要考虑城市本身的承载力问题。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目前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一些城市为追求经济增长和扩大城市规模,不考虑当地资源环境承载条件,盲目发展,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致使城市出现了热岛效应、温室效应、污染效应和拥挤效应等。
(五)农民工问题
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当农业人口大规模地走向城市,并真正成为城市居民时,住房问题难以解决,此外,进城农民的保障制度很不完善,农民工的社会福利的不到落实。这都是在城镇化建设中应高度关注的问题。
三、推动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思路
(一)科学规划,构筑合理的城市化体系,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域流向来看,农村转移劳动力有进大城市的偏好。大城市由于工业就业比重上升的空间已较小,服务业发展趋于饱和,不足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要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充分利用小城镇资源和产业空间的优势,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促进农村工业小区建设,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就业。通过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打造层次递进的多元化道路,才能为我国当前“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
只有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才能为城市化进程提供足够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政府既要扩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补贴规模和范围,把已确定的支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同时,政府也要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并不断加大各级政府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扩大农业公共品供给范围,从而扩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三)改革体制,健全机制
进一步推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财产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降低农民进入城镇的门槛,解除农民进入城镇的后顾之忧,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人才、资金的积聚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改革,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保护耕地,科学经营土地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因城市的扩张,不可避免地会占用土地,另一方面随着农民的市民化,又会使一部分土地从农民手中空置出来。要严格保护耕地,努力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五)贯彻可持续发展观
强化生态建设和城市管理,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环保、交通及社会治安等问题。还要注重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为生态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要把推进城市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选择,作为当前一项紧迫任务。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积极探索,认真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把城市化推向新的发展阶段,把现代化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厚安,徐勇.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2]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刘明宇.分工抑制与农民的制度性贫困农业经济问题.2004.
[4]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