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句子成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句子成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句子成分

语文句子成分范文1

1.长句分层理解法

学生阅读到长句的时候,总是不知从何入手,我们不妨将长句化为短句,用分层理解的方法来理解句意。要分层理解长句语意,必须能够理解句子的成分以及复句的关系。句子的成分包括主、谓、宾、定、状、补,主、谓、宾是句子的主干,定、状、补是句子的枝叶。 通过分析句子成分,我们可以分层理解语意。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边城》一文的第一段中,有“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者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这样一个长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层理解,可以得出以下四层语意:①中国其他地方正处在不幸的挣扎中;②边城人也会面临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者发生别的死亡大变;③边城人会为这些大变的不幸所绊倒;④但边城人还不能感受到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的情形。这个长句的语意重点在“边城人还不能感受到中国其他地方如何不幸挣扎的情形”。说明边城民风淳朴,环境安宁,没有受到外面世俗污秽之风的侵蚀,边城人不用关心或者担心生活以外的事情。

理解句子成分的语意,有时还是不能理解一些带有关联词或没带关联词但有关联意的长句。因为学生缺乏对含有关联意的长句的理解能力。这类长句我们称为复句。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熟知常见的复句类型,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通过分析内在的逻辑关系来分层理解语意的能力。《边城》一文中有“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通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这样一个长句,我们先分层理解:①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无月亮可看;②按习俗,中秋节男女整夜看月唱歌示爱;③月夜男女唱歌不能如期举行;④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在分层理解这四层语意的同时,我们还要明白这是一个双重复句,因果复句中镶嵌着因果复句,第一层因果关系是因为无月亮可看,所以凡在边城,因看月而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通不能如期举行,第二层因果关系是因为男女唱歌的故事不能如期举行,留给翠翠的印象是这两个中秋极其平淡无奇。这样条分缕析,学生对这个长句的语意就会清清楚楚。

2.短句关键理解法

阅读的过程中,有时遇到一些言简意丰的短句,学生也会望而生畏。究其原因,是学生不知这句话的语意重心。要准确理解这种短句,必须着眼于关键词。一般而言,关键词是充当谓语的动词或者充当宾语的名词。在散文《来,把手给我》中有“手用手温说话”这一句言简意丰的语句,要明确地理解这一句除了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理解之外,还应找出关键词。这一句的关键词是“手温”,它的内涵是什么,“说话”又指一种什么方式。扣住关键词,我们就不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人用手来表达感情,用手来传递温暖”,这只是理解短句的常见方法――明确关键词的内涵法。还有辩证分析法,如蒙田的《热爱生命》一文中有“生之本质在于死”,理解这一语句,并用自己的话来说清它的语意,除了找出“生”“本质”“死”这三个关键词之外,还需要从“生”与“死”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有生就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这是人人不可避免的”。

3.语句朗诵理解法

如果歌之美在于听,在于那妙不可言的旋律,那么语之美在于读,在于那平仄有致的音韵。用赏歌之心情读语句的音韵,感受到的不仅是节奏美,更有意韵美。而有些语句就是需要借助朗诵来理解它丰富的意韵。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学生看句,似懂非懂,只有要求学生用情读之,才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感。一是借冯唐、李广、贾谊、梁鸿之典来印证前一句“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普遍认识。二是冯唐因老而不得重用,李广战功显赫最终也难封侯,历史名人皆如此,我这不得志又算得了什么呢?以此语宽慰自己。三是借贾谊、梁鸿再次伤感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也不是没处在清明的时代,只是命运多舛,表达自己的悲愤。一个否定判断和一个反问论述,言之凿凿,情之切切。我们用情读之,不难体会到王勃那报国无门的悲切心情。

语文句子成分范文2

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部分也时常考查这类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是主观试题较多,难度大,得分低,考试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和直接划分节奏,分值一般为2分。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小视。

那么,如何确定文言诗文句子的朗读节奏?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常见文言诗文句子划分节奏的方法,权作引玉之砖,求教方家。

一、 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⒈故人具鸡黍。

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u具u鸡黍.

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u具鸡黍。

例⒉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 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u新燕u啄春泥。

二、句子成分之间要停顿 (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

(一)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例1、吾/视其辙乱。(主语“吾”与谓语部分要读分)

例2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划分)

例3此u庸夫之怒也。

解析:"此"是这句话的主语,"庸夫之怒"作谓语,因此,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此u庸夫之怒也。不能误读为:此庸夫u之怒也。

(二)谓语和宾语间,一般要停顿。

解析:例1、 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原句是动宾结构,

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误读了。

例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例1、2句中的动词谓语“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宾语之间也要作停顿。

(三)主语、谓语和宾语间,一般要停顿。

例⒈先帝u不以u臣卑鄙。

解析:"先帝"是主语,"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不"作"以"的状语,故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先帝u不以u臣卑鄙。如果不知道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很容易误读为:先帝u不u以臣u卑鄙。

三、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

例1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介词“缘”与中心词“溪”构成介词结构,划为状语,“缘溪”之间不能划,误划分为:缘/溪行。

例2 其一/犬坐/于前。(《狼》)

(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先划句子成分:句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坐”动词作谓语;“于前”介词结构在谓语后作补语;“犬” 译为“像狗一样”, 修饰动词谓语“坐”,在句中作状语。

要特别重视:名词作状语,不能与中心词划分开。该例名词“犬” 作状语,不能跟中心词“坐” 划分开,或误把“犬”当主语,误划为“其一犬/坐于前”

四、根据文意确定停顿。

例⒈医之好治不病u以为功。

解析:"不病",没有生病的人。"以为功",即,以之为功,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根据文意,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医之好治不病u以为功,而不能误读为:医之好治u不病以为功。

例⒉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解析: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名词,乐趣、快乐。"乐其乐"就是以其乐为乐。据此,这句话可以这样划分节奏:而u不知u太守之u乐其乐也,而不能划分为:而u不知u太守之乐u其乐也。

例⒊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

例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

五、现代汉语是单音词,古代汉语是复合词(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的,朗读时须读断(分开读)

例1、“中间”(中,中间;间jiàn,动词,夹杂)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例2、“可以”(可,可以;以,凭借) ――可/以一战。

六、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以及“夫”“盖”“若夫”“至若” “诚宜”等助词,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

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朗读时在它们之后要作停顿

例1 故u克之 (故)

故u君子有不战。(故)

例2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故)

例3 夫/环而攻之 (夫) (《孟子二章》)

例4 若夫u日出u而u林霏开。(若夫、而)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u日出u而u林霏开。

七、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的语气词:也、矣、乎、哉、为、与(欤)、耳(尔)、邪(耶)、焉,常用在句末,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例1 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若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时,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

例2 洋洋乎/与灏气俱 (《始得西山宴游记》)

“乎” 是句中语气词,是要停顿的。

八、掌握古文化知识。 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若遇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

例1、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例2、捕蛇者/说。 陋室/铭。 爱莲/说。 出师/表。 马/说。

例3、汉/丞相/诸葛/武侯祠。

例4、 虞山//叔远甫u刻。(《核舟记》)

或 虞山/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uu叔远甫u刻。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误划为“虞山u叔u远甫u刻。”

例5.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

九、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朗读中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而不能读成“再而/衰,三而/竭”

十、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停顿。

例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这是四字骈句,应该两字一顿,即:不以u物喜,不以u己悲。

十一、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例1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语文句子成分范文3

第一,直翻实词。这里所谓的“直翻”就是纯粹的类似翻译软件似的直译。根据平时掌握和积累,以及对文段的简略分析,把句子中的所有词(不包括明显的常见虚词)都直译出来。每个词译时如意思不明确也可以把本义,基本引申义和常见义都译出来放在那。译时不太用考虑语境,只要求对词进行直译。

第二,在第一步的直译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人名,地名,官职名,古代文化仪式和礼制,以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惯用语。这些词在平常的学习和复习中一定要多积累,多理解,多识记,在翻译句子时千万不要把这些专用名词拆开来进行翻译。

例如: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宋史 黄庭坚传》)一句中,“舅李常过其家”不要译成“舅舅李氏常常造访他家”,李常是个人名,如果拆开翻译就闹大笑话了。

第三,找出那些容易闹出笑话的专有名词之后,就要继续寻找句子中有没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了。先说古今异义词,中国的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千年的复杂演变,所以一些词的古义和今义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大相径庭,更有甚者是完全相反。如果这些词考生要用今义去翻译,那就会闹出很大的笑话。

例如:衡下车,治威严。(《后汉书 张衡传》)一句中,不能把“下车”翻译成“从车上下来”,“下车”一词应译为“官吏到任”。

把握古今异义词的办法除了平时的认真积累外,有的词还可以通过分析字形的方法去理解字的本义和几个常见的引申义,从而避免因古今异义的问题而产生错误。再说通假字,通假字在辨别的时候比古今异义词还有困难些。由于通假字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所以这些词往往隐藏得很深,不仅翻译句子时对于这些通假字无从下手,而且它们还对文言文理解构成了巨大障碍。

第四,把特殊的实词处理之后,下一步我们就要注意各个词的词性在文中是否合理,有没有活用的情况。尤其是要注意谓语,宾语和状语位置的词。考试中在翻译句子题中比较常出现的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活用充当状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及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查找词类活用相对比较简单,只需要铭记这个词的基本词性,然后比较它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根据文言文语法规则区别是否出现了活用。主语和宾语位置多为名词或代词,谓语位置多为动词或形容词,个别时候是介词,状语位置多为副词,这里也是名词作状语最常见的地方。使动用法最主要强调的是主语做出动作的目的性,以此区别动词是正常使用还是使动很有效。

例如: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陆游《书巢记》)这句话中的“病”和“上”就属于活用。“病水”中“水”是名词,根据句意,“病水”应为动宾关系,所以“病”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担心”。“上而为巢”,“为巢”是动宾关系,译为“建造房屋”,那么“上”一定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本文译为“在高的地方”,“而”表修饰关系。整句话就译为:“尧的百姓担心水患,所以在高处盖房,这就是避免灾害的房子。”

第五,到此为止,关于翻译词汇的问题就都已基本解决。接下来我们就需要注意那些在文言文句子中可能出现的特殊句式。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以及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倒装句。翻译时,一定要按照各种句式的特点进行翻译。判断句主要就是表判断语气的句子,翻译出来跟现代文中的说明文中的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基本相同。常见的标志主要有表肯定“者,也”和表否定的“不,否,非,莫”等,以及“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虚词。被动句就记住一条:看主语位置的词是否是承受动作发出的,看宾语位置的词是否是发出动作的。如果是,那就是被动句;如果不是,那就属于正常语气的句子。也可以参考一些常见的被动词,如:“为,所,见,于,与”等。翻译时只需要在谓语前加上一个“被”字即可。省略句判断起来就比较难了,需要把整个句子的成分分析的基本差不多才能够判断。但通常考试考查的省略句不会太难,基本都是省略宾语和介词,以及语境中省略主语。关于省略句我个人认为古人有个原则,那就是能省就省,不该说的废话或者是逻辑已经很清楚的时候,一些句子成分就会省略不说。

语文句子成分范文4

下面,我结合近几年湖南高考试题,结合实例与同学们谈谈突破“采分点”的方法:

一、注意古今异义的翻译落实

古今异义,主要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这些词,或词义扩大、缩小及转移,或感彩发生了变化或名称说法改变。翻译时不能以“今”释“古”。特别是形似今天的双音词,其实是文言文中的两个词,一定在翻译清楚,它也是命题老师考查的一个意图:看同学们能不能真正正确理解这种特殊的文言现象。

突破方法――学会识记和确认古今异义:

1.识记词的古义,确认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词的学习,要下一番记忆的工夫。一是可以自己对教材中文言文讲读篇目中的古今异义进行归纳比较记忆,以加深印象。

2.借助成语中的古义,确认古今异义

成语当中有些词语保留了古代的意义,如“久假不归”中的“假”字就保留了它在文言文中“借”的意义。解题时,利用这类保留了古义的成语,可以推知在具体的语句中某一个词的古今异义。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假”就是“借”“借助”的意思。

3.借助语境,确认古今异义

根据“词不离句”的原则,解释一个词语,必须将其放在句、段、篇中来考虑,关注要解释的词语与相关词、句、段的关系。

二、注意词类活用翻译的落实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一种很普通的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都有活用现象,除了一般的活用,要特别注意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用法。词类活用在一定的语境中是有其规律性的,根据其句法位置和上下文意,一般不难判定其用法和推断其含义。

突破方法――掌握词类活用的判定方法: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或动宾结构,其中一个名词视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出现在动词前,句子已有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近几年湖南高考还没有涉及,更要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3.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它怎么样”,即动词的使动用法。

4.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

三、注意特殊句式翻译的落实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法方面的重要区别,对特殊句式考查往往放在翻译中进行。如2005年高考湖南卷中“因乞李氏以归。”一句动词 “乞”前无主语,视为省略句,省略“吾”; “乞”后的“李氏”不能作“乞”的宾语,可以认为省略了介词“于”是状语后置,正确的语序是:“(吾)因(于)李氏乞(之)以归。”这句可译为:(我)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2004年湖南卷“饮酒于斯亭而乐之。”也是省略主语“苏轼”,也是状语后置,正确的语序是:“(苏轼)于斯亭饮酒而乐之。”这句可译为:(苏轼)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突破方法――把握特殊句式的特征,以练促理解法。

1.把握特殊句式的特征

(1)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主谓语直接相续,通常以“……者……也”为标志。句式实质是谓语对主语有所判断。

(2)被动句可分为“于”字句式、“为”字句式、“为……所……”句式、“见”字句式等类别。句式实质的主语不是施动者,而是受动者。

(3)宾语前置主要表现为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时,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之”或“是”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要前置。句式实质是谓语和宾语倒置。

(4)成分省略有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的省略。句式实质是句子成分的不全。

2.要以训练更加带动理解

对文言句式规律的掌握不应仅停留在记忆层面上,还应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相应的解题技巧,以课内知识分析课外文章,从而真正实现知识的自觉和灵活运用。

3.精选例题,触类旁通

具体作法是:对每类特殊句式选一个典型、短小、易记的,熟读牢记。以此为例,触类旁通。

例如为了让学生记住宾语前置这个特殊句式,在讲清宾语前置的几种常见类型后,只须记住“何罪之有?”“未之有也。”“唯你是问”“尔何知?”这四个句子,就可以触类旁通,去解决相似的情况了。

4.记忆固定结构的翻译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和实词(包括词组)配合,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形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我们在翻译时不要拆开理解,牢牢掌握了这些句式的变化,对快速正确翻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这些固定结构是:

(1)表判断语气:“……所以……”、“……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之谓也……”等。

(2)表委婉语气:“得无……乎”、“无乃……乎”等。

(3)表反问或疑问语气:“不亦……乎?”、“何……为?”“何以……为”、“如何……”、“何如”、“何若”、“岂……哉”、“庸……乎”等。

(4)表比较或选择的固定结构:“……孰与……”、“与其……孰若……”等。

四、重视虚词与特殊修辞的翻译落实

1.表示时间、范围、程度、频率等实际意义的虚词,要准确翻译出它的意义;表示假设、因果、条件、转折、递进等语法关系的虚词,则要准确译出分句间的语法关系。

2.注意文言文中的繁笔、比喻修辞和互文等的翻译。

突破方法――识记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落实修辞的翻译:

1.掌握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意义和用法,学会辨析虚词意义与用法的方法。

语文句子成分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法;语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76-02

语法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无论说话、写作,我们都必须要遵循这个"语言法则"。中小学语文教学是汉语规范化教学,它担负着提高全民族语文素质的神圣使命。语法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适时、适量地学习语法知识是完全必要的。语法教学的意义,大而言之,可以增强学生对母语的科学认识,使之更加热爱祖国语言,激发他们正确运用祖国语言并维护其健康和纯洁的积极性;由于语法是语文学科中抽象性、系统性最强的知识体系,学习它又可以加快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小而言之,可以使学生掌握初步的、基本的语法知识和有关技能,提高准确理解语言和规范使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在中学教语法不是为教语法而教语法,教语法完全是为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服务的。"因此,语法知识教学不应当淡化,中学阶段学点语法是完全必要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虽然说"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但并未完全否定语法教学。如果我们仔细研读课标,就会发现其正文里随处可见对语法方面的要求。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法是有关语言的组织结构的基本规律的知识,学好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能够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课标的教学总目标中强调"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有相当的语法修养。

2.有利于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在每个学段的阶段目标中都有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其中多次提到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而要正确理解词句,是离不开语法知识积累的,连课程标准也说"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阅读句子,抓住其中的重点词语,就可以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3.有利于作文教学

语法是语言运用的规律与法则,它就必定潜在于言语产品――作文之中,语法系出言语,又服务于言语生产,而作文则是语法的存在方式之一。通过语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的水平。中学生写作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具体明确p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但我们常常看到,由于不懂语法,很多学生的作文中错字p病句连篇:生造词语,用词不当,句子成分残缺,顺序不合理… …种种语病大大影响了文章意思的表达,连最基本的"文从字顺"尚且达不到,又何谈条理清晰p文笔生动呢?如一名初二学生在话题作文"榜样"中写到:我的同桌是我学习的榜样。他活泼开朗,虽然他九岁时因为车祸失去了一条腿,学习生活非常困难,可是几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地锻炼,使他增长了体质,提高了学习。今年他还被评为学校"行为规范标兵"的光荣称号呢。事实证明,当命运堵住一条道路的时候,只有努力,就会发现另一条道路。

4.有利于文言文教学

汉语语法虽然是针对现代文而言的,但文言文教学也离不开汉语语法。初中语文教材中安排的文言文虽然比较简单,但涉及的语法现象也有很多,诸如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句式及词类活用等等。而要想理解文言文中的这些语法现象,就要首先了解现代汉语中词和句子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分析比较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法差异,这样才能更好地翻译文句,进而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因此,初中语文课应当向学生传授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使学生掌握并运用它来阅读文言文,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5.有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

语法知识的教学是英语等其他学科教学的需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能否学好语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如今,全国各中小学几乎都开设了英语课。而英语和汉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尤其是在语法方面的联系更普遍。学好汉语语法也是学习、掌握、运用英语的重要一环,如果汉语语法掌握较好,英语的学习也就驾轻就熟了。相反,如果汉语语法学不好,想灵活地使用英语也是困难的。

6.有利于初中高中的教学衔接

语文知识本身是有系统序列的,语文教学的进程也是循序渐进逐渐加深的。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比初中阶段更系统、更复杂,但高初中的教材是统一的,高中的学习必须借助初中的知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4]而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语法知识的学习。学生了解一定的语法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形成一定的语法思维习惯,可以促进语感的形成。语感固然要靠经验,但更缺少不了语法层面的理性认识。

总之,近年来,"淡化语法"论颇为盛行,中学语法教学,尤其是初中语法教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许多语文教师淡化甚至取消了语法教学,导致当代中学生语法知识极为欠缺,语文水平不断下降。修改病句找不到病因,作文语言也常常文理不通,文言文学习p外语学习都受到了影响。语法产生于人们的语言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人们的语言实践,使人们的语言实践更符合规律p更科学,无论是对阅读教学p作文教学还是文言文教学p外语教学,汉语语法知识的学习都是必要的。因此,语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可独占鳌头,但也绝对不可完全退出,作为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子,语法教学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拥有合理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胡明扬.中学语法教学刍议[J].语文建设,1995(4).

[2]刘景农.汉语文言语法[M].中华书局,1994.

语文句子成分范文6

一、通过诵读感知古诗文的美

古诗文的语言是一种凝练、贴切、含蓄、优美的艺术语言。它具有节奏鲜明、富于变化、声韵和谐的特点,需要学生悉心揣摩,反复诵读、精读方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美感。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文,要从诵读开始,诵读方法主要是仿读、范读、齐读、分组读。语文老师可以先播放教材录音,再给学生范读,让学生掌握字音、分清句词,然后再让学生齐读、分组读,在读的过程中要强调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轻重、语调变化、节奏快慢。通过熟读甚至背诵,让他们读出作者的语气、情感,读出诗词的意境,感知诗词的内涵,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情感美,还可以让他们积累语言,增强语感,陶冶情感,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增添文化积淀。例如的《沁园春・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指导学生诵读时把重音读在“今朝”一词上,并反复朗读整句诗就能体会到诗的意境,“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表达诗人作为革命家坚定的信念和伟大抱负。

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对古诗文教学尤为重要,根据多年的经验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导语引入法。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能很快吸引学生,引人入胜。2.竞争法。根据初中生好强好胜、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环境,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如古诗文朗读比赛,古诗文成语比赛,通过各种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3.想象法。课堂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映入脑海,使学生觉得新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4.质疑法。在教学中,教师要诱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各个角度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学生才会主动学习,有兴趣学习。

三、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学习方法

古诗文的学习枯燥乏味,也是初中语文最难学的部分。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我据多年探究,总结为以下六个方法:1.加强对古诗文的理解。古诗文的理解包括由字词到语句的理解,由段落到全文的理解。理解要做到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词解字,因字释词,因段解句,因篇解段。2.增加词汇的积累。 “词汇”的积累是学好古诗文的关键,是文言文必须跨越的门槛。古诗文的词汇包括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等。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训练,把词汇归类让学生多读多背。3.积累特殊的文言句式。了解古诗文句式特点是学习古诗文必须攻克的难题。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学生熟练掌握句式特点,句意的理解就很容易。4.学会调整倒装的成分。古诗文的句子成分与现代文有很大差别。古诗文大多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或是数量词后置,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们学会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5.学会补充省略成分。古诗文一些语句有时会省略主语、省略宾语或是省略量词,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6.掌握一些常用的古诗文文学常识。如: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常用的表现手法,古诗文名家的生平简历,古诗文中的一些典故。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