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家的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班家的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班家的教案

小班家的教案范文1

教学重点

1.认识1、2、3、4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了解1、2、3、4代表什么.

教学难点

了解1、2、3、4代表什么.

教具准备

课件、补充资料“结绳计数”,学生每人一张数字卡片,老师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你们知道古代人是怎么数数的吗?(演示课件:结绳计数)

2.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他吗?

(点评:以结绳计数的故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活动(二)

1.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座美丽的小山村去旅游(板书“1”),你们想去吗?乡村的早晨非常美,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点评: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1”的概念.)

2.(演示课件:美丽的山村)请你们仔细观察,1可以表示什么?(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学生可能说:一条狗、一棵树、一艘船、一间房、一个小孩、一座山、一个太阳、一户人家、一棵草、一个萝卜、一筐萝卜、一条小路、一条河、一群鸟……

4.平时,你还在什么时候会说到或用到“1”?

(点评:发散思维.联系生活实际学习.)

5、谁能总结一下,“1”都可以表示什么?

(1即可以表示个体,又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集合,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

活动(三)

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用到2、3、4等数字,这些又可以表示什么呢?

(点评:由“1”的学习,引申到2、3、4的学习,学生借助已知的方法自主学习.)

活动(四)

1.建小足球队:学校的操场多宽敞啊,你们想不想去活动活动?我们就来组建一支小足球队.

2.你们看,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数字,(数字朝下)谁愿意参加足球队,请你抽取一张数字纸片,把它贴在胸前.(10个同学贴好数字,按上台顺序站成一排)

3.同学们,台上有几名运动员?他们衣服上的数表示什么?

4.如果让他们排成一队,可以怎么排?(学生讨论)

方法一:

1、2、3、4、5、6、7、8、9、10

方法二:

1、3、5、7、9、2、4、6、8、10

方法三:

10、9、8、7、6、5、4、3、2、1

(学生说出其中一种,台上小队员排队)

5.老师扮演记者采访:请问,你是几号运动员?你排在第几个?

6.请同学扮演小记者,向运动员提问.

7.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别的办法帮他们排队吗?

(10人一组活动:把自己座位里的数字贴在胸前,然后大家讨论可以怎样排队,站成一队)

8.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是怎么排队的?其它小组可以当小记者提问.

(点评:组建小足球队,调动学生参与的意识与活力.在老师示范性的采访后,学生在模仿提问中,感知序数.)

活动五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打算向谁学习他的什么优点?

板书设计:

快乐的家园

1234

总评:注重体现学生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抽象性,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同时还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因此在引入新知识时,通过直观的富有意趣的画面——结绳计数来引入,并安排操作性的实践活动如:组建小足球队.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感受知识、学习新知识.在注重直观感受的同时,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例如,在认识"1"的时候,先让学生感受一棵草、一只船、一盆花……让学生联想到:2可以表示什么?3呢?4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不只停留在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

小班家的教案范文2

小班手工剪纸教案:《苹果》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会使用剪刀,提高手指的灵活性。

2、通过实践掌握苹果的剪法,并会熟练运用对称方法剪对称苹果。

3、培养幼儿对剪纸艺术的喜爱之情。

活动过程:

1、趣味导入,观察特征。

欣赏儿歌《水果歌》

小朋友们在歌中听到了什么?

各种水果(苹果、橘子、西瓜…)

水果既好吃又有营养,小朋友一定有自己最喜爱的,谁能向大家介绍下它的外形特征?

3、欣赏范作,激发幼儿剪纸兴趣。

欣赏教师范作,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4、教师演示。

教师总结并演示剪苹果,从苹果的剪裁上引出对称剪法,加以强调。

5、幼儿动手实践,分组比赛。

教师在黑板贴上4个水果篮,分小组比赛哪篮的苹果又多又漂亮。

6、欣赏作品。

每组讨论后派代表分析优劣,谈谈喜欢那个篮,为什么。

7、结束

小朋友,你们看到这么多苹果,心里感觉怎么样?(高兴)那我们一起跟着音乐体验一下喜悦的心情吧!教师和幼儿随着音乐快乐互动结束。

小班手工剪纸教案:《窗花》

活动目标:

1、学习剪窗花技能,发展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

2、学习合作组画,感受疏密、高矮、前后排列对比的美。

活动准备:

多色蜡光纸和普通纸、剪刀、胶水、蜡笔、每组一张大白纸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察桌面材料和工具,明确剪窗花的活动内容。

2、教师示范:

(1)把大方纸变成多层三角形。

(2)找准中心点,剪成花瓣形。

(3)用剪刀在三角两边剪出“小嘴”、“小洞”、“小缝”。

3、让幼儿取出白纸练习剪窗花。

4、幼儿自取蜡光纸剪花朵,提醒幼儿要拿紧中心点。

5、幼儿围在桌子自由走动粘帖纸花,然后用蜡笔或油画棒添画茎和叶。

6、展示幼儿作品,可引导幼儿互相评议,从中寻找疏密、上下、对称不对称等表现手法。

7、幼儿可根据需要修改作品,教师帮幼儿展示作品。

小班家的教案范文3

所谓的情境教学,旨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有目的性地导入或创造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环境氛围,引发学生情绪上的体会,进而使他们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并促进其之身心发展。这种情景必须以客观存在的形象为主体,且活泼生动的,其要义权在刺激学生心灵世界的情感需求,把他们原本对世界的幻想带到课堂中来,如此耳听心受,教学效果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而在针对小班幼儿的教学中,由于幼儿心志懵懂,经历尚不丰富,但对周遭的事物环境充满好奇,渐渐对生活有所了解,因此,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是语言教学的需要,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老师将富有感彩的情景置于幼儿眼前,触动他们最真实的一面,并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在情感熏陶的潜移默化中,加深对语言的学习,优化教学效果。

对于如何开展情境教学,捷克民主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曾说过:“知识始于感官”、“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所有事物应尽可能地放在感官之前,看得见的放在视官之前,听得见的放到听官之前。”当然,这仅是情境的第一个维数:“意境”,它是幼儿开展有意味学习的感知环境。情境的另一个维数则是“情感”,幼师必须晓之以情,用外在的情感触发幼儿的学习欲望,这是小班语言活动的情感前提。

如何在小班语言活动中应用情境教学?从操作看,方法有很多,既可以直观“还原”,也可以模拟情境,让幼儿轻轻松松地开展语言活动;也可以借助其他经验与技术,如通过卡通电影和投影、音像等先进技术来创造情境氛围,还可以采取换元替代法,想方设法将满足语言活动需要的情境创造出来。

一、直观演示,丰富情境

语言活动必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于还未对世界形成深刻认识的幼儿来说,单方向的语言教学往往无济于事,只有在特殊的情境中心领神会,从外在形象的感性认知升华到内在抽象的理性领悟,才能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效率。

直观演示法就能很好的达到这个要求,其中应用多媒体、展示实物与投影、集体实践、绘画美术的辅助等方法,在小班的语言教学中通常都行之有效。如在教案“小兔吃了笑哈哈”中,老师通过在电影院的每个座位上放一个字宝宝,让小朋友按照手中的字宝宝去寻找座位,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教学无形之中增加了幼儿对语言文字的乐趣,教学也就顺理成章的展开了。

我们还可以通过看木偶戏、皮影戏,在愉悦的气氛下使幼儿对其词、歌曲产生兴趣,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放几首富有活泼、愉快的音乐,并重复刚才的语言环境,慢慢指导幼儿翻书,跟随录音边划指边朗读。两三遍后,由于兴趣与条件反射使然,幼儿在音乐语言的带动下也就活动起来了。

二、想象朗诵,描绘情境

所有活动都具备主客观情境,语言活动也不例外,要想让初生的幼儿理解这些语言内容,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大脑中去描绘这些情境。这种描绘,老师是无法替学生做的,只能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它必须是幼儿自身视觉、听觉神经的合作协同活动,对所接受的语言、文字、符号所表示的音形构成十分复合条件刺激,从而形成原则意义上对语言的整合,产生二次想象。

比如在朗诵教案“古诗:咏鹅”中,装扮成鹅妈妈的老师与装扮成鹅宝宝的幼儿去游泳的路上,老师可以说:“我亲爱的鹅宝宝,今天的天气真好呀,妈妈带你们到河塘里去游泳吧!”然后伸伸脖子、整理整理羽毛,大开音乐做出划水的动作。通过这些指引动作,不光初步培养了幼儿对古诗的兴趣,而且鹅的形象也就跃然在幼儿脑海之中了。在接下来,结合音乐图像,通过模仿动作,就可以竹简引导幼儿能够感受古诗的韵律并诵读古诗了。

这种创造语言音象复合刺激条件,并促成感官神经的协调进而感知活动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在想象中去读原文。通过想象,幼儿自己的表象积蓄被调动起,并按自己的思考方式,想象出语言活动的主客观情境;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调整,使之更清楚、更妥当。在引导幼儿想象朗读的时候,老师尤其要注意对所授语言中关键词语进行解释、模仿等点拨式的指引,使之变成生动的、可想象的思维形象,使幼儿对这种语言活动有着更深刻的了解。

三、联系生活,再现情境

南朝刘勰的著作《文心雕龙》中,曾提出“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观点,意指人受外在的客观事物的影响很容易激发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动机,进而提高语言运用的技巧。在小班语言活动中制造富有情感的意境,有效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在的感性作用的驱动下,情感素养、想象能力都能得到出乎意料的发展。

生活,是语言之载体。联系生活,再现情境,就是将语言中所表现的生活与幼儿的生活通过老师创建的情境联系起来,将幼儿生活世界的大门打开,加深巩固他们的体验,增加对语言的理解。如儿歌“我们一起过家家”中,通过对幼儿日常生活中父母的模仿,老师可以问:“亲爱的小朋友,刚才‘爸爸妈妈’的表演怎么样啊?像不像你们的爸爸妈妈呢?为什么不像呢?”这样不仅能让幼儿进一步地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还能让他们主动、大方地说出自己与爸爸妈妈的生活小故事,在理解歌曲语言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生活上的理解,一举两得。

四、扮演角色,身临情境

让幼儿站扮演角色参加语言活动,并讲述自己的一些感想,也是情境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心理态度的转变,幼儿不仅能将语言活动快速构成表象,还能加深他们对语言内涵的理解。如在教案“三只小羊”里,让学生表演三只小羊和大灰狼,并组织台上台下的互动活动,老师可以说:“怎么样?刚才思维小朋友的表现好不好啊?大家喜欢那只小羊呢?为什么?”最后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组织一些简单的句子给小朋友学习。

当然,适当的扮演角色不但能发挥幼儿的想象能力,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但这样的表演也有局限,就是幼儿的不自觉性,不能运用太多,否则浪费了了幼儿真正意义上学习、思考的时间。总的来说,老师通过对语言活动的描述,让幼儿扮演成为故事中的某位角色,这样可以让幼儿站拥有一个新的立场,独立地去思索、体会。

情境教学的产生,给小班语言活动课堂带来蓬勃生机,其趣味性的内容,活泼鲜明的形象,深刻的内在情感,生动的外部意境,以及意味深长的哲学道理,使原本枯燥的语言活动变得极具魅力、趣味且意义非常。另外,情境教学还针对了幼儿既天真又任性,对世界充满好奇却又贪玩好动的心理特点,把他们到情境中来,在追求的属于自己乐趣的同时,激发他们内心中对学习蕴藏的主动性,随着情境的更替,不断地加强语言学习,并通过一步步的优化情境,引导幼儿从切身感受中掌握语言。

参考文献:

[1]王银红.新课程理念下小班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大众文艺(理论),2009,(5).

小班家的教案范文4

今天是去幼儿园见习的最后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坐公交前往,但心中全然没有分开的畅快,取而代之的是离别的伤感。

今天的中班好不热闹,来到幼儿园,见到大家都在忙着准备开联欢会,来迎接一年一度的圣诞节,这次联欢会是由我们两个实习生主持的,小朋友们的情绪都非常高涨,有的唱歌,有的诗朗诵,更有的小朋友还练起了武术,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

紧接着园长就组织召开了离园座谈会,同学们都就着这一个月来的收获每个人都谈了自己的感受,当然我的心情也非常的激动。

一个多月的见习生活,使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了一个幼儿教师的工作;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了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在保教工作方面与小班幼儿的区别;同时也认识到了作为一个幼儿教师,除了做好幼儿的教育工作外,如何做好与保育员、其他教师及家长的合作、协调工作也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我在见习初期的时候,看到小朋友椅子放得不整齐,我就会帮他们放好;他们告诉我饭菜吃不完,我就叫他们不要再吃了;他们要上厕所,不管当时在做什么活动,我都以为应该让他们去上厕所;他们不会自己脱衣服的时候,我会主动帮他们脱等等。我以为我是在帮助他们,可事实却并非如此。经过姜老师提示后我才认识到我的行为的后果就是他们永远都不能学会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的行为的出发点是关爱幼儿,但结果却是溺爱他们。所以经过反省我觉得幼儿教师心中应有一把尺,这把尺其实就是教师坚守的原则,这些原则的出发点和终点都应是发展和提高幼儿的能力。

小朋友们都非常天真可爱,我很爱他们,很喜欢和他们玩。我发觉小孩子们独立性很高,我起初被分配的是小班,我原以为那么小的年龄段孩子们一定什么都不会做,管理起来也非常棘手,可到了班级事实却和我所想的大不相同,小朋友们不但会独立的盥洗,还会主动的帮助别人。有一次吃完午饭,老师开始组织小朋友们吃香蕉,孙煦程没等老师说,就主动去洗手间拿来垃圾桶把小朋友们吃剩的果皮收好投进了垃圾桶,这个举动深深地感染了我,可以说这种做法对于我们成人都很难做到,不满三岁的小朋友却做到了。

我很庆幸能够跟小班的小朋友和老师们共同度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小朋友们给我带来的是无尽的欢乐,而两位带班老师的指导和教诲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李老师,她的音乐课让我打开眼界,受益匪浅。在实习期间,她很认真的阅读我们的教案,听取我们的想法,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们上完课后,她会主动地找我们谈话,指出我们的不足,使我们能不断地改进。

我自己总结身为幼师要具备三心,即:爱心,耐心,责任心。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既要具备对工作的热忱,还要表现出教师的身份,要树立威信,要知道小孩子是最喜欢欺负人的;再有,小孩子有不明白的事要耐心的教育和解答,不要不耐烦;更重要的一点,要具备足够的责任感,把班级的小朋友当成自己家的孩子,裤子弄脏了要给予及时的清洗,好好的呵护每一个幼儿。

小班家的教案范文5

一、精彩片段回放

【片段一】执教者扮蚂蚁妈妈,幼儿扮蚂蚁宝宝,听音乐做准备运动

师:今天。老师来做蚂蚁妈妈,那你们就是谁呀?幼:蚂蚁宝宝。

师: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出来运动运动吧!(师幼随着音乐边跳边走上舞台,突然有几个男孩被舞台上的红幕布吸引住了,他们钻进幕布里玩起了捉迷藏游戏。)

师:孩子们,这儿还有更好玩的呢,出来吧!(那几个男孩全然不顾地继续玩着。其他孩子也纷纷加入。)

师:看来,大家喜欢捉迷藏,那我们就一起来玩吧!(执教者也加入其中,玩了3分钟左右,执教者故意做出又累又饿的样子。)

师:孩子们,妈妈现在好累好饿呀!哪些乖宝宝愿意给妈妈运粮食做饭吃?

幼:我去!我去!(幼儿纷纷争着要去运粮食。)

【片段二】导入游戏“蚂蚁运粮”

师:孩子们,你们看,这边和那边的草丛(用大雪花片积木搭成)里有许多袋粮食(用红、黄蓝方便袋自制),我们把它们运回来。好不好?

幼:好!

执教者先请个别幼儿示范背小背篓(用牛奶箱子自制),并根据幼儿背的方法配以语言讲解。然后请每个幼儿选一只小背篓背着坐到圆点上。(在此过程中执教者巡回指导。)

【片段三】第一次运粮食

执教者先出示红、黄、蓝三只篓子,接着讲解玩法,强调爬着去运粮食,并将粮食送到相应颜色的篓子里。

师:谁愿意爬到那边草丛里运一袋粮食回来?(执教者引导其他幼儿为运粮者加油。)

师:哦。运回来喽!我们来看看,他粮食放得对吗?你们有没有看清楚他是怎样把粮食放到篓子里的?(请该幼儿再次示范一遍倒粮食,执教者予以讲解。)

【片段四】第二次运粮

执教者将平衡木架在高矮不同的两只米袋上,形成高矮不同的两座山,让幼儿练习爬山坡。

师:孩子们,现在我们要把这些粮食运到山坡那边的仓库(贴有红、黄、蓝标记的白色整理箱各一个)里去。可是。山坡那么高,我们怎样才能爬过去呢?谁愿意来试一试?(请个别幼儿示范,执教者和其他幼儿为示范者加油。)

二、分析与思考

从上述片段中,可以看出执教者在教学中注重了以下三个细节:

细节一:“精”

杨九俊先生说:“弹性的教学来自于精心的准备。”活动准备是组织活动的前奏,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效果。活动准备不仅包括教案的设计、教学具的准备,还包括教师对班级幼儿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生成情况进行的预测等。

就本节课而言,无论是活动材料的准备,还是整个活动过程的设计,都经过了执教者的精雕细琢。很多细节看似信手拈来,但实质上是匠心独运。比如,执教者在活动前精心自制的背篓、草丛、粮食袋等活动材料。废旧材料的出新及可爱的造型深受幼儿喜爱。并在游戏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又如,在个别幼儿示范、其他幼儿等待时,执教者引导等待者为示范者加油。从而使等待者参与到活动之中,避免了等待者“未能学习”情况的出现。再如,为了照顾个体差异,执教者为幼儿准备了两座高低不同的山坡。便于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爬坡成功的快乐。

细节二:“异”

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取决于对活动内容感兴趣的程度。一般来说,奇异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情境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活动兴趣。对于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的小班幼儿来说,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情境尤为重要。

执教者注重以新异的自制活动材料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绿绿的“草”、高低不同的“山”、五颜六色的“粮食袋”以及贴有红、黄、蓝标记的“仓库”等贯穿于整个活动情境之中,因而在每个活动环节中幼儿都能感受到新颖有趣,从而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细节三:“活”

在组织活动时,教师不要过分地受教案的约束,要善于根据幼儿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调整。特别是小班幼儿自控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活动中极易发生“意外”,这更需要教师灵活驾驭课堂。适时适度调整活动。

小班家的教案范文6

衢州新星初级中学的小班化在热热闹闹的宣传、发动、展示中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时光。在这段时间里,学校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班级小了,教室美了,学生开心了,教师在各种教学展示活动中一统天下的讲授格局被打破了,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与兴奋;对话式教学、学生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彰显着教学的活力,被更多的学校和师生所关注和模仿。但在公开课热闹背后的平常教学中,教师对小班化的理解和执行又是怎样的呢?乘着新学期开学之际的推门听课活动,笔者听了几位青年教师的课。整体来说,上课教师都很认真、很努力,但对照“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和小班化的本质要求,不难发现,教师们在深化课改方面存在着课改理念与课堂实践的巨大落差。所以有必要来回顾几个课例片段,和教师们一起再来作一番探讨。

一、课例片段回放

【课例片段一】语文C教师在讲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时,她的课堂流程是这样的:学生交流初读感受品评赏析(重点讲插叙)教师小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共提了9个问题,有11名学生作了相关回答,占班级总人数的1/3,其余内容基本是教师自己讲的,间或有几个面向全体的提问。下课铃响后,笔者与身边的学生就此现象进行了交流,学生说上个学期听课活动比较多,教师的课堂活动也相应地多一些,这个学期的课堂活动几乎没有了,课堂回答的机会也很少。而且,教师明明在上节课布置了学生预习,并要求学生写初读感受、做预习质疑,但还在本节课的开头作了这样一个开篇:“同学们,上个学期老师建议大家看《城南旧事》,看过了没有?”同学们有的喊“看――过――了――”,有的喊“没――看――过――”。教师接着说:“看来同学们还是有的看过,有的没看过,老师建议大家还是要好好去看看的!”

【课例片段二】走进七(4)班,最让笔者眼前一亮的是班级课桌的安排非常有特点,全班34人,课桌排列呈蓓蕾型(如图1),给人一种蓄势待发、生机勃勃的感觉。

社会C教师在七(4)班讲的内容是《人口与民族》,她几乎是照着书本一字不落地讲,看得出来教师对教材非常熟悉,整堂课除临下课安排的一个“拼图游戏”之外,教师几乎没有说什么书本以外的内容。在下课铃响后,笔者与身边的学生也作了一些交流,学生也觉得老师如果能多结合一下生活中的情境来讲,自己会更愿意听一些。

二、主要问题剖析

上述课例片段中所反映的课堂教学行为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在小班化的课堂组织形式下,为什么教师还是习惯自己主讲一节课?为什么学生觉得课堂可以参与的教学环节很少呢?为什么教师辛辛苦苦地付出,声嘶力竭,而学生却并不认可与接受呢?这还得多方面去寻找原因。

(一)观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很多教师认为,小班化重在“小”,只要学校实行小班化,就按小班额教,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班级人数变少,教师辅导和批改的压力变小而已。而实际上,小班化改变的不仅仅是班额,它不单单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主要是教学内涵的变革,也就是说,小班化的重点不在“小”,而在“化”!

“化”,是个会意字,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小篆(如图2),其基本形状都是“二人相倒背,一正一反”,意为互为转化,喻指人彻头彻尾的改变。武打片中有“化骨绵掌”,乃武林高手之绝学,玄妙异常。之所以会有如此彻头彻尾的改变,最主要的是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就像武打小说里面描写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然后才会有质的提升和变化。再如,我们经常说某少数民族被汉化了,或者说你被什么感化了,主要就是外界的某人或某物先影响了你,然后这种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在你的身体里扎下了根,结成了果,彻底地改变了你。从中可以推理得出,教师像大班额授课一样在从事小班化教学,就是“小班化”的教学理念、操作模式没有在教师思维方式和教学状态中生根、发芽、开花,那果就无从结起。

(二)习惯的改变还需要过程

大班授课的一个重要习惯就是“照本宣科”。上述课例片段呈现的两节课都有很多共性的地方,语文C教师是照教案读,社会C教师是照教材教。所谓照本宣科,是指“照着本子念条文。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没有发挥,不生动”。放到教学情境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教师一味追求自身教学任务的完成、练习的巩固,而忽视教材知识呈现的丰富多彩,学生知识基础、记忆力、理解力的差异等诸因素,课堂教学只停留在对教材呈现、知识解释的表面形式上。如社会C教师,她自己对《人口与民族》这一教学内容比较了解,对教材内容非常熟悉,所以就照着书本讲,使部分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晕晕欲睡;语文C教师讲解极细,看上去非常认真,但实际上她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差异,对着所有学生讲一样的东西。这种大班额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习惯有一种惯性,客观地讲,确实不可能在一两年内迅速改变。

三、如何把小班化的重点落在“化”上

“小班化教育”指的是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充分照顾其个性特长为目的,通过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实施过程、教育策略和教育方式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种优质化的班级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重在一个“化”字!那我们作一些什么样的改变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化有形为无形、化平面为立体,真正实现小班化呢?笔者曾和教师们一起围绕“小班化要力求化得开”的主题,试着将此似乎只可意会的玄妙绝学招式作一一拆分,虽有僵化、教条之嫌,但可以作一言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不尽正确,但愿能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直面个别化

小班化教学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各阶段已经普遍实行,它是社会和义务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满足了社会成员对优质教育和有效教育的进一步要求。

从小班化教学的内涵看,其最本质的特征是教学面向学生个体,而不是面向全班;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曾经讲过一段话:“小班化价值指向是什么?就是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就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让个别化教育成为可能。再从更高的角度讲,所谓教育现代化让个别化成为了可能的教育,才是现代化的教育。”所以小班化,首先要求教师直面个别化,不能再像大班额授课那样用统一的教案,由教师自己掌控45分钟,而是一定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设置相关的教学环节,适当增加一些生生互动的设计,多问问学生:“我讲清楚了吗?”“你听明白了没有?”“你读给我听听!”“你写给我看看!”……目的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情境生活化

在听《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时,教师讲到爸爸对“我”的严厉和关爱:“‘我’赖床不想上学就用藤条鞭打,打出一条条红红的鞭痕;下雨天又为‘我’送花夹袄。”此时,笔者很期待教师能设一个问题与学生进行一番交流:“你们的爸爸是怎样表达对你们的情感的?”但教师没有这样做。字词句的掌握和理解固然重要,但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情感的体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更加重要。在听完《人口与民族》一课后,笔者也建议教师先进行一番调查,然后抛出问题:“班里有没有少数民族的学生?有几位?体现了我国民族分布的什么特点?”以此引起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的关注。有“现代新儒家”之称的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在给女儿宗璞的散文小说选作的序中说:“最好的教师对这门课的知识,定须比教科书多许多倍,才能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信手拈来,皆成妙趣。如果他的知识只和教科书一样多,讲起来难免结结巴巴,好像不能畅所欲言,实际上他是没什么可言。如果他的知识少于教科书,他只好照本宣科,在学生面前唱催眠曲了。”冯先生从教师占有知识量与教材知识量的对比角度出发,把教师分为“多、一样多、少”三个层次。显然,只有第一层次的教师才具有驾驭教材、驾驭教学的知识“库存”和能量,才能在课堂上化得开。另两个层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结结巴巴”“照本宣科”,在课堂上根本化不开,学生当然就不买账了,产生的结果是师生共同遭受教学之苦。而现实生活中,后两类教师其实不在少数。所以,我们提倡教师在平时要多多阅读,让读书生活化,把自己打造成一位学识渊博的教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情境生活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妙趣横生、游刃有余。

(三)表述形象化

在平时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还在演绎着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方式:“我讲,你听;我灌输,你接受;我布置,你练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常常被一些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记忆困住,被一些作用、影响、意义的背诵束缚,知识失去了应有的鲜活和生动。要让知识鲜活生动,语言的生动必不可少。而语言的生动除了语句的优美外,还和语言的具象化、可体验有紧密的关系。很多教师上课时一般都按课本上的表述来讲授知识点,而不会对它进行消化、吸收、改造,进行一些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的再加工。如社会C教师设计的“拼图游戏”环节,笔者和学生一起参与了游戏,“东拼西凑”的,整个游戏的过程非常快乐,学生拼图的速度也很快。学生看笔者有这么高的兴致,也就乘势提了好几个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省为什么取名为‘浙江’”。笔者就和他们说:“衢州的钱江源,汇衢江,入兰江、富春江,到杭州境内称为钱塘江,出杭州湾入东海。所以江流曲折,呈‘之’字形。省以江名,所以我们省就被称为‘之江’‘浙江’,就是弯弯折折的江。”这么一说,浙江省的省名就和衢州有联系了,表述就形象化、可体验了,就变得浅显易懂了!学生连连称“噢,噢”,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四)问题驱动化

新课程提倡教学内容问题化,提倡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问题驱动化就是以问题为引擎,提出真问题,抓住问题要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这既是提升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解题模型的基本方式。问题驱动设计是否有效,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否。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尽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低龄化,如“中国有56个民族,那少数民族有几个啊”;二是大而泛的倾向,如“对不对啊”“是不是啊”等。课堂提问一定要事先科学预设,要以解决疑问、提升认识的基本路径来布局,如《人口与民族》一课,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我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有什么影响?请同学们回答。”五个学生分别从环境污染、交通堵塞、治安问题、城市病等方面讲了这种人口分布的影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点评,就紧接着指出这种人口分布还是有积极影响的,如劳动力密集、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快等,让人听了如鲠在喉。这样的问题设计,驱动不了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激发不起他们探究的兴趣。如果能作相应的改善,如“是哪些因素决定了我国人口分布的东密西疏?我国人口分布的这一特点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从中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这样的梯度设问和探究会使整个课堂的气氛随问题驱动而活泼、生动、紧张、有序。

(五)交流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