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体策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体策划范文1
一、活动日期:XX年年9月30日
二、活动日程:
㈠8:00——11:30 游动物园
㈡12:00
午餐(职工食堂)
㈢13:00——13:40 男子篮球赛
㈣14:00——16:30 游戏活动
㈤17:30
晚餐(综合楼餐厅)㈥19:30——21:30 多功能厅
三、集体活动分组情况(共分四个队)
㈠办公室队(10人)队 长:队 员:财务3人 活动营地4人
办公室3人
㈡客房队(11人)队 长:队 员:客房7人 前厅3人
㈢餐饮队(17人)队 长:队 员:餐饮服务员7人 后灶9人㈣后勤队(16人)队 长:队 员:农林9人 保安4人 工程2人
四、游戏内容
㈠喝啤酒比赛游戏规则:每队出1人,同时喝,最快者第一,次者第二,余下第三。奖品内容:一等奖 除毛器1个
二等奖 粘毛滚子1个
三等奖 力士香皂1块
㈡托球跑比赛(2轮)游戏规则:每队出1人,托球跑,最快者第一,次者第二,余下第三。奖品内容:一等奖 除毛器1个
二等奖 粘毛滚子1个
三等奖 力士香皂1块王总抽取第一名幸运奖。奖美式蒸锅一个王总或幸运者为大家演唱歌曲一首。得纪念香皂一块。
㈢填鼻子游戏规则:每队出2人,蒙眼轮流画,最准者第一,其余纪念奖。奖品内容:一等奖 澡巾1个
纪念奖 衣挂1个
㈣齐心协力游戏规则:每队出4人,同时跑,最快者第一,次者第二,余下第三。奖品内容:一等奖 粘毛滚子各1个
二等奖 透明皂各1块
三等奖 衣挂各1块王经理抽取第二名幸运奖。奖美式蒸锅一个王经理或幸运者为大家演唱歌曲一首。得纪念香皂一块。
㈤吃西瓜比赛(2轮)游戏规则:每队出1人,同时吃,最快者第一,次者第二,余下第三。奖品内容:一等奖 澡巾各1个
二等奖 香皂各1块
文体策划范文2
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赋予它太多的内涵。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涛骇浪,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浅唱低吟……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提起你手中的笔,在母亲节,为亲爱的母亲写点什么或做点什么吧。让我们来叙写成长,来描画我们心中的母亲;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女性,关注我们伟大的母亲。通过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关注女性,重温成长过程,感恩伟大母爱。
二、活动主题 :“母爱无疆”征文
三、活动时间:xx年5月4日至xx年5月22日
四、活动对象:曲阜师范大学全体在校生
五、活动内容:
主题征文:“母爱无疆”
六、活动的宗旨:
用朴实的语言、动人的细节,记录您认为生活中那些感动他人、温暖社会的平凡而闪亮地弘扬母爱的人和事
七、报名须知:
(1)作品体裁不限,必须原创,字数在1000字左右。
(2)将作品发送到邮箱,注明姓名,院系,班级,电话。
(3)投稿时间:xx年5月4日至xx年5月22日。
八、活动思路:
(1)、前期工作
以宣传公关为主,工作重心在宣传上,宣传以学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的指示为方向,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宣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宣扬社团文化;公关方面主要是联系学校领导、报社、学生社团联合会等,以及进行具体公关策划,联系赞助商。
以下是前期工作要点
1.组建策划筹备委员会;
2.资金来源:商业赞助+会费拨款;
3.赞助联系与洽谈;
4.联系各类新闻媒体、与校内广播电系、各种网络宣传联系(如:在校园网上消息等)及策划实物宣传方案(含海报、通知等实物宣传);
(2)、征文活动
下文将详细介绍活动流程,活动中工作重心以组织协调为主,各组各安其职,具体活动由具体专人负责,每位活动负责人及活动组长总结每天工作进度,每日由秘书组定时汇总并向总负责人汇报;每三天工作组全体组员进行一次短暂碰头会议,让各组了解其他小组工作进程进而了解进度,并针对将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改正。
(3)、后期工作 以完成本次活动的意义为主,与报社、赞助商和兄弟社团保持长期友好联系等。
九、评分标准:
项 目
分值
具体评分标准
主题内容
30分
主题鲜明,具有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内容符合比赛主题要求,富有启迪性和前瞻性;
感情真挚,标题醒目、新颖。
体裁结构
20分
文体明确,文眼明显,线索脉络清晰;
文章层次分明、结构合理;
布局严谨、自然、完整。
语言表达
20分
语言通顺流畅、符合逻辑;
写作技巧运用出色合理;
详略得当。
创新和亮点
30分
材料构思新鲜,见解独特;
章法架构具有独到之处;
文章文采洋溢。
十、具体活动方案:
(1)xx年5月4日---5月7日进行活动宣传。
(2)xx年5月4日---5月22日投稿。
(3)xx年5月23日截稿,由优秀评委打分,在5月28日前公布获奖名单,并颁发校级荣誉证。
十一、评委团组成:待定
十二、具体宣传方案:
(1)在各院系教学楼、宿舍宣传栏、食堂的宣传栏上张贴海报
(2)为做到全校参与,到各院系通知。
十三、奖项设置:
一等奖一名 二等奖三名 三等奖五名 优等奖若干
获奖者颁发校级荣誉证书。
十四、活动经费预算:
1、 黑色记号笔(写宣传海报)6支,每支1元,共计6元
2、 红纸(海报用纸)8张,每张0.5元,共计4元
3、 打印通知60张,每张0.1元,共计6元
4、 打印获奖名单15张,每张0.1元,共计1.5元
5、 获奖证书18张,每张0.3元,共计5.4元
费用合计:22.9元
主办单位:学生工作部
文体策划范文3
【关键词】 中学教学;话题作文;拟题
【中图分类号】G6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话题作文是近些年中考语文试卷中一直采用的作文测试形式,“自拟题目”则是话题作文的一个重要写作要求。要让学生写出具有才情和个性的文章,好的题目是很重要的,俗话说得好“题好文一半”,好题目要夺人眼目。文章的标题犹如人的眼睛,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人的精神面貌,是文章的第一道风景。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同学们把话题当题目,使所拟的文题呆板僵化,缺少生气,读之令人如同嚼蜡,这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诗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以看出文章的灵魂。中考作文,阅卷者看到一个漂亮的题目,往往会“因题而爱文”,提高你的分数。
怎样教学生拟一个好的标题呢?如下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一、修辞法
巧妙地运用比喻、对比、引用、设问、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命题,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比喻式
如《小心这把双刃剑》,把移植人的记忆比喻为“在杀伤别人时也会杀伤自己的双刃剑”,准确而形象;又如《生活不妨喝点苦酒》《生命如花》《放飞灵感的白鹤》《拾起那一枚贝壳》《人生是一张答卷》《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等,这样拟题,更加贴切、形象、新颖。《我渴望老师的“阳光”》,以“阳光”喻暖人的关爱,简洁含蓄。《请给老人一轮暖阳》,(“孝”话题),《脚印处有我的人生》(“关注生活”话题),这些题目都富于文学色彩,使读者一下子感到其内涵的分量,产生迫切追读的愿望。
2.对比式
客观事物本身都存在着好与坏、新与旧、美与丑、善与恶等对立的方面,通过多角度联想,将两种不同的事物加以对比,使读者一见便知正误,细读便明是非。如《“我要学”与“要我学”》、《律人与律己》、《扫一屋与扫天下》、《冷面孔“菩萨心”》、《天才与笨蛋》等,这些题目使人一目了然。
3.引用式
引用就是把诗词歌曲、名言警句、成语俗语等引用到标题上,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又使文章增加一定的文化底蕴,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直挂云帆济沧海》、《罚你没商量》、《知识就是力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做生活的强者》等。以“宽容”为话题――《一笑而过》――那英;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未来的主人翁》――罗大佑;以“家庭”为话题――《我要的幸福》――孙燕姿;以“心愿”为话题――《一千零一个愿望》――Four in love
4.设问式
用设问来引起读者的思索,如说明文的题目《地球是圆的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议论文的题目《老实人总是吃亏吗?》、《什么样的青春最美》、《“顺境出人才”吗?》等。又如《错?对!》,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再如《我是谁?》、《21世纪你怎样做?》、《你拒绝精彩吗》等,这些文题以其强烈的语言气势,充沛的感彩,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的警思。
5.对偶式
用工整的对偶句式做标题会给人简洁明快之感,如《朋友最真,友情最贵》、《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斩断亲情,昭显正义》等。
二、符号法
用符号拟题,形象生动,清新活泼,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例如:《1+1=?》、《金钱≠幸福》、《爸爸+妈妈
三、反常法
运用多角度思维,把一些公认的常理作反向思考构成文章题目,往往能收到奇效。逆向思维,力求出新:如《感谢你的敌人》《珍惜你的痛苦》《败了,多好》(“竞争”话题),《往事并不如烟》《以胖为荣》(“关注生活”话题),《真想做个后进生》《渴望停电》(“素质教育”话题)。又如《近墨者未必黑》《“闲书”不闲》《不知足者常乐》《好人一生平安?》、《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这些题目一反人们的思维定式,能引发人们的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巧换法
利用语言的双关或语言关系,巧换字词或其意义,能使文旨了然,产生绝妙的艺术效果,《如向“前”看与向“钱”看》、《莫让春游变“春忧”》、《谨防“打假”变“假打”》。
五、移用点染法
运用或模仿中外文学名著书(篇)名、名人、名事、名物拟题。如《道德苦旅》(模仿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诚信无价》(模仿电视剧《情义无价》)等。如此机智地移用点染,推陈出新,妙趣横生。
六、反常法
逆向思维,力求出新:如《感谢你的敌人》《珍惜你的痛苦》《败了,多好》,《往事并不如烟》《以胖为荣》,《真想做个后进生》《渴望停电》。又如《近墨者未必黑》《“闲书”不闲》《不知足者常乐》《好人一生平安?》,这些标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无情的父亲》、《说谎的老师》用形贬实褒手法,反弹琵琶式的作文标题,反而比正面选题更能吸引人。
文体策划范文4
新闻策划实质上是指一切有关新闻传播的决策活动,包括新闻媒介策划、新闻报道策划和新闻活动策划。媒介策划是指有关新闻媒体风格定位和板块栏目设置的策划活动。新闻报道策划则是媒体编辑层面的策划活动,主要指“主体受新闻触媒刺激,为满足受众传播的需要,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将要发生的客观事物所进行的合乎新闻真实性原则和媒体宣传目的的群体决策思维活动。”①
当前都市报新闻策划存在的问题
1、新闻媒介策划同质化
新闻媒介策划同质化是指新闻媒体运用相同的媒介操作手段,形成新闻信息内容处理的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然而,策划是没有专利的,在一种新型媒体类别或媒体板块成功开拓市场之后,往往有大批媒体跟进者对成功模式模仿抄袭,造成媒介市场上同类产品严重饱和。媒介同质化主要表现为:一城多份定位都市的综合新闻报,形成报业市场发展瓶颈;媒介版面设置大而全,栏目策划雷同 ;新闻信息来源与处理方式相似。同质化竞争,引发了一系列媒介生态问题。
其一,导致价格战和疯狂扩版;其二,客观上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其三,媒体媚俗化倾向加剧;其四,媒体监督出现盲点。一般报纸对大客户的依赖性增大,客观上使这些企业易于控制该地区舆论市场,媒体监督出现盲点②。同质化竞争致使媒体经济力量和媒体声音分散,报业春秋战国格局包含着潜在危险信号。
2、新闻报道策划的异化
新闻报道策划的异化是指新闻报道策划丢失了服务新闻本体的主功能,甚至干扰、制造新闻本体的现象,往往表现为新闻策划的泛化、新闻秀和假新闻。
新闻策划泛化。在策划大战中,媒体为了表明自己对热点新闻事件的关注,报道面面俱到,每事必录,热衷记者本位叙述,版面编辑华而不实,使新闻策划流于琐碎和表面化,新闻核心价值被淹没,策划也失去了本义和效力。
新闻炒作。新闻炒作实质上是媒体以“吸引眼球”为新闻价值判断标准,对新闻事实和细节人为夸大、歪曲、突出或对非新闻事件进行“议程设置”的注意力经济。
“策划”新闻。“策划”新闻是指因新闻工作者的主观谋划而促成新闻事实或新闻报道失实的行为,是为了某种经济或政治目的,采用煽情、虚构、嫁接的手段,造成新闻报道部分或整体失实。
3、新闻活动策划商业化
新闻活动商业化是指媒体隐藏了同新闻活动主体的深层经济关系,组织、参与、报道的新闻活动过多卷入商业活动,使新闻版面呈现浓重商业色彩的倾向。主要表现为:
广告新闻和新闻化广告大行其道。据调查报告显示,新闻工作者反对为企业制作广告、担任公关和策划人,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业界大量存在的事实③。出自行家手笔,广告、软广告愈来愈像新闻,媒体与商业显在的经济和潜在的私人姻亲关系都促使媒体为广告新闻和新闻化广告大开方便之门,长此以往,会降低新闻模式的“话语权威”和“公信力”。
针对目标广告主的新闻活动策划盛行。为了吸引目标广告客户,媒体会经常制造一些新闻热点,吸引该广告的客户关注,最终带动媒体目标广告客户的广告投资。这种新闻策划是一种迂回的引资策略,但如果媒体过多地制造新闻事件,就会忽视受众的广泛要求,绝非长久之计。
都市报新闻策划存在问题之对策
1、媒介策划拓展多种空间
开拓城镇和农村市场。从发展趋势来看,城乡纸质媒体市场日趋成熟。中心城市报业竞争白热化,收入增幅减缓,而部分地市报收入增加,突破报业发展瓶颈必须重视城乡市场。童兵教授预测,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对地市报来说,是一个大好的发展和推进的机会。市场成熟是一个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信息需求量,所以策划出适合不同阶段需求的报业品种,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农村报纸发行体系,开拓城镇和农村报业市场,将成为未来报业发展的一个方向。④
充分发挥党报信息公开和媒体监督职能。党报的政治地位较高,但在市场竞争中,却陷入以子报养党报,以行政促发行和被读者束之高阁的窘境,党报改革迫在眉睫。《广州日报》的市民化战略为党报改革提供了一种成功模式,它的特点在于一扫党报官僚刻板、空泛、模式化的语态,呈现亲民近民的报道风格。因此,党报的媒介策划方向,应是宣传、服务、监督三棋并举,通政令,表民意,加快我国政治民主进程,增加政府执政的透明度和权威性。
专业化报纸发展尚有余地。报纸专业化发展策略近年来呼声较高,现有行业报基本为行业主管部门所办,内容上政策性、专业性强、形式刻板,服务意识淡薄,新闻性弱。在媒体追求特色化的今天,行业报走向市场,以独特的专业视角关注社会新闻,拥有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和发展空间。目前,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法律、建筑、信息服务等行业报市场尚待进一步开拓。
2、新闻人策划专业化与策划人队伍职业化
新闻策划能力成为采编人员的重要素质,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见识力、创意力和协调力的专业策划素质。新闻策划不只对个人素质有所要求,还需要策划主体从“智多星”式的个体向“智囊团”型的群体化发展,即:媒体要建立人员结构科学的策划班子,整合媒体力量使策划本身从点子为主的经验策划,上升为统筹全局的科学策划,建立科学的报道策划机制,既要有灵感和创新,又要有对策划过程中的选题、切入点分析、报道部署、版面图文信息资料整合的科学设计。
3、新闻报道策划基于“实”而始于“新”。
新闻策划作为报道手段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北京青年报》总编张延平说:“重策划不能轻采访;读者会欣赏策划,但更看重新闻事实。”⑤对于不同的新闻,报道必须立足新闻时效要求、价值大小和报道效果,权衡是否策划、如何策划。
新闻报道策划必须立足新闻本身。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是新闻媒介的生命之源,无论新闻报道怎样策划,都必须坚持新闻事件真实与报道真实相一致,信息传递局部真实与总体真实相一致,舆论导向与新闻文本导向相一致,议程设置与新闻价值大小相一致,坚决杜绝报道中造假、煽情、浮夸、炒作、嫁接、歪曲新闻等现象。
新闻报道策划必须不断创新。策划创新就是要以创新思维打破旧有报道模式束缚,既不“削足适履”,也不“小脚穿大鞋”,报道方式依新闻事实的变化力求突破。创新活动不是一劳永逸,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创新意识常态化、日常化。但创新意识常态化并不意味着策划泛化,新闻报道策划创新的宗旨仍在“策划不惊人死不休。”
策划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虽然学界曾对“新闻能否策划”存在争议,但业界的新闻策划活动已经远远走在学术研究的前面,唯有及时解决好新闻媒介策划、新闻报道策划、新闻活动策划三个层面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新闻策划坚定前行。
参考文献:
①南长森:《新闻思维与主体运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②③喻国明:《媒介的市场定位》,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1至15页。
④童兵:《未来十年中国地市报走势展望》,《新闻战线》,2001年第10期。
文体策划范文5
关键词: 课堂提问 问题 原因 策略
关于“课堂提问”,《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是这样解释的:“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有关教育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作出应答的活动。”[1]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可以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可以实现学习目标。有关学者认为,课堂提问具有重要功能。从教育学层面而言,教师的课堂提问具有诊断检测和组织指导功能;[2]从认知层面而言,教师的课堂提问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获得新信息或者强化巩固原有知识,另一方面能够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从心理学层面而言,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4]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课堂提问这种常规的教学手段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笔者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课堂提问行为的策略。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规教学行为,即便如此,部分教师甚至一些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闫红梅(2009)指出教师课堂提问存在问题质量浅层化、提问对象不平等化和提问时机随意化三方面的问题。[5]张连慧(2008)认为教师的提问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提问随心所欲。[6]孙保华(2009)则认为教师课堂提问存在四种误区,“以师为主”式提问,“越俎代庖”式提问,“泛泛而谈”式提问,以及“掰开揉碎”式提问。[7]笔者认为,上述研究虽然指出了课堂提问行为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并没有把课堂提问行为放到一个“系统”中考察,如果从课堂提问行为发生过程的角度分析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
(一)提问前存在的问题
提问前,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提问的问题涉及许多内容,如问题是否经过精心设计,问题的表述是否准确,问题的数量是否适当,问题的目的是否符合教学目标等。
1.问题数量过多。
“1912年,心理学家史蒂文斯的研究指出:教师们每天大约提问395个问题,每分钟约2―4个问题,教师的发问时间占80%的教学时间”。[8]陈羚在《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一文中,根据对上海静安区中小学的调查发现,在小学、初中课堂教学中,每堂课教师提问次数平均都在30次以上(除了九年级的一堂语文课外)。[9]问题数量太多,不利于学生集中精力思考问题。
2.问题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
问题应该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然而,有些教师忘记了这一点,提问的随意性很大,问题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或者关系不大,看似活跃了课堂氛围,实际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浪费了教学时间。也有一些提问缺乏指向性,给学生的思考造成了困难,因此,学生也不知如何回答。正如一些学者指出:“一些教师在课堂提问时随意性较强,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没有产生任何训练的效果,只是徒增了课堂表面的热闹气氛。”[10]
3.问题缺乏应有的思维价值。
提问的问题应该体现出一定的思维价值,给不同学生一个思想驰骋的翅膀,问题中既要有低认知水平问题,又要有高认知水平的问题。正如一些研究者调查发现:“在教师所提的问题中,大约60%是要求学生记忆文章信息,20%要求学生进行思维,20%属于推进教学过程发展。”[11]有些教师为提问题而提问题,为讨论而讨论,过于形式化,所提问题缺乏思维价值,学生的思维无法产生刺激与冲突,学生回答的只是课本上的公共知识。[12]
4.问题缺乏难易层次和梯度。
邱家军在其研究中发现,教师提问的问题一个个较独立单一,问题之间缺乏联系,无问题转换、过渡,问题之间缺少层次感。一位教师在讲解四年级语文《蝴蝶王国》时,所提问题之间缺乏联系和变化,没有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变换与组合。[13]
5.问题表述不准确、不恰当,容易产生歧义。
清晰、简明的提问能够减少学生对问题的误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思维。然而,有些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缺乏足够的了解,提问的语言不够清晰,有时甚至使用一些学生无法理解的词,学生不知道老师所问何物,无法进行深入思考。
(二)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性别差异的影响。
国内学者洪松舟、卢正芝在其调查研究中指出,在国内,性别因素对教师提问的个人选择倾向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相对较小。[14]即便如此,一些教师提问时的明显的性别倾向也会给学生及教学效果带来影响。
2.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为了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完成任务,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分配及学生的期待程度明显不同,如有的教师喜欢提问优秀学生,对后进生则不予理会,甚至给后进生难堪,进行惩罚性提问。[15]而有的教师则比较注重“两头”(成绩较好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而忽视了“中间”(中等生)。
3.学生担任职务差异。
班干部与教师交流较多,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较高,在课堂上,他们常受到较多关注。洪松舟在调查中发现,班干部的人均叫答次数是普通学生的两倍。[16]由此可见一斑。
4.学生的家庭背景差异。
一般来说,学生的家庭背景也会影响到学生被提问的次数。研究表明,官方家庭背景的学生被提问的次数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没有官方家庭背景,但家庭经济收入高的学生叫答次数高于中等收入者。此外,低收入群体中学习勤奋努力、成绩优异的学生受到老师关注的概率也较高。[17]
5.学生的课堂座位差异。
教师选择的提问对象与其在教室中所处的“T”型区间位置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中前排的学生及中间几列的学生的提问次数较多。有些教师的问题分配范围像一把扇子,或者像三角形。有的教师喜欢向前面几排的学生提问,有的喜欢向中间的学生提问,有的则喜欢向后面几排的学生提问。
此外,在提问中,一些教师提问时容易忽略学生思维的疑惑点、认知的矛盾处,随意性较大。一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容易在提问后忽略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Rowe教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老师们在集中提问时,平均一分钟提二至三个问题,而给学生思考回答的时间只有一二秒钟”。[18]
(三)提问后存在的问题
“所谓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应答和反馈”。[19]在提问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不知道怎么回答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恰当地引导。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无法回答时,有些老师不置一词,或直接转问,或代为回答,这种做法无论对学生来说,还是对教师来讲,都是有弊无利,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看似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实际上却积压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另外,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反馈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没有实质性帮助,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进行反馈。一些学者对教师的反馈调查研究发现:教师的反馈反应往往是肯定的,表扬占据课堂教学时间的6%,往往是简单的,停留在重复、重述、更正层次。[20]
二、教师课堂提问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观念的偏失
1.以师为主的教学观。
一直以来,课堂都是教师活动的舞台。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在发问、候答、叫答和理答的过程中,“以我为主”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想法,设计问题时常常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根据自己喜好频频发问,但问题的思维层次较低。候答时,他们主观决定候答时间,不把问题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思考能力联系起来,导致学生的思考不充分,答问浅显。在叫答环节中,一些教师主观倾向问一些成绩较好、担任班干部或者家境较好的学生,忽视了教育的公平性。在对学生回答的理答时,往往直接抛出答案,着眼于学生是否知道而非如何知道。
2.单一标准的答案观。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心中大多会预设一个“标准答案”,成为评价学生回答的标尺。提问时,教师会无意识地引导学生指向这个“标准答案”。[21]在教学中,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有些教师常常忽视问题的类型差异,对于评价性、创造性等开放性题目,仍采用“一言堂”的方式,如此,其理答行为自然会存在很多问题,最终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3.轻率浮躁的任务观。
部分教师在授课时,把讲课看成是完成一项任务。他们根据课程目标,将讲课仅限于该讲的知识点“讲完了”。一旦这种教学观念占主导地位,教师就不再关注学生是否理解了,能否应用了,有无启发了。而且,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师提问会出现轻率浮躁的现象,如候答时间过短,叫答随机性大,理答只是直接给出答案。一堂课下来,学生如坠云雾,而教师却自认课堂严谨充实。
4.注重形式的表象观。
气氛热闹的课堂就是好课堂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年龄段较低的班级中,老师采用思维水平低,数量多且学生集体回答的提问方式,给人的感觉是整堂课气氛热烈,学生很活跃,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学到的东西并不多,这种“热闹”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情感价值观的建立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
(二)课堂提问技能不高
1.提问策略缺失。
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提问的实效优劣还与提问策略有关。策略性的提问要求教师在不同情境下提出合适类型的问题。[22]提问策略不当,使教师在候答理答时出现偏失,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亦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合适的反应和处理,导致教师理答行为不合理。
2.教学用语不当。
教学用语是一种只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特殊的交际活动所采用的有别于其他口语表达方式的话语形式。[23]教学用语的运用是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恰当合适的教学用语应有其清晰性、知识性和灵活性。如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学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的问题,更不用说思考了。再者,教学用语的灵活运用可以增强教师理答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
3.应变能力弱现。
应变能力的弱现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师的反馈或介入行为的偏失中。问题提出后,不论是老师叫答还是学生主动举手回答,他们的答案往往都是有待完善的。有些老师能够很机智妥帖地运用重复、追问等方法引导学生,但部分教师会出现反馈失当的现象,反映出应变能力方面的不足。在提问一些开放性、创造性问题的时候,学生常常给出一些“千奇百怪”的答案。这个时候,良好的应变能力可以使学生在回归教材的同时,锻炼其创造性思维,加强其学习积极性。但是应变能力弱的教师往往错过了这些教育的机会,甚至在无意中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外在教育环境的影响
1.物态环境的影响。
课堂提问有时会因为座位的原因而出现提问不公平的现象。有的老师容易忽视教室后排的学生,有的老师对中间学生的提问频率低,还有的老师的关注区域如一把辐射状的扇子。这些因为物态环境引起的提问不公平性,需要教师通过某些方法来缓解。
2.教育考核机制的不完善。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考核机制单一的局面渐渐发生变化,但是部分学校仍然把学业成绩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高的分数,常常采用知识灌输的方式,记忆性的低认知水平问题过多,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即使有一些高认知水平的问题,教师为了课堂“效率”,常常抛出答案供学生记忆。如此,课堂提问不免流于形式,学生自然又坐回了“客体”的位置。
三、课堂提问行为的优化策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24]因此,从教师课堂提问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出发,探究优化课堂提问行为的策略与方法,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教育观念
1.明确教师的自身定位。
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助者,教师应由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角色观念。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抛弃由传统观念中提倡的教师的权威性带来的教师不应犯错的观念,教师应该把自己理解为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旁观者和欣赏者[25]。
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到每个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的差异,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有效教学的课堂应该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表达不同的声音,让不同的声音都有存在的空间和权利。[26]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切忌用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他们的思维。
(二)提高提问技巧
1.提问对象要遵循整体性、平等性、针对性原则。
教师要谨慎选择提问对象,避免个人选择倾向,切忌为了赶教学进度等原因,专挑好学生提问,应避免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产生急功近利倾向。提问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该是全体师生思维平等对话的过程,回答问题的机会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兼顾好、中、差各种层次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相同的参与机会,邱家军指出可以让教师在课堂提问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向学生发问,即先按学生的水平大致分成几个层次,再将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于相应的学生群体,从这个对应群体中再有规律地提问学生。[27]
2.教师要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学会使用等待技巧,要善于利用第一等待时间和第二等待时间,即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之间的暂停时间,以及学生回答和教师反馈之间的暂停时间,也就是候答与理答时间。心理学家们经过对比试验,给提问过程增加等待时间3秒或者更多些,得出的结论是,稍长的等待时间对学生的言语行为有很大的效果,能够产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思辨性思维、增加学生问题回答长度等积极效果,对教师行为、态度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28]因此,有效使用候答时间和理答时间都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教师要提高问题质量。
首先,设计的问题数量应该适当,若问题过多,不但繁琐费时,而且容易掩盖教学重难点,若问题过少,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机会就较少。其次,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要具有启发性、目的性、针对性,教师设计问题应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中心,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等具体情况,不能盲目随意设计问题。再次,设计的问题必须蕴含思维价值,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等方面入手,不同认知水平的问题分配比例要恰当,考虑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问题要具有层次性,可以将问题层次由低到高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水平层次,避免提问只注重表面问题。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差异,让问题的难易搭配错落有致,循序渐进,让全体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此外,教师设计的问题本身的表述不能存在歧义等问题,否则容易使学生产生迷惑的心理。教师呈现问题的语言应该清晰易懂、简洁明了,教学时应避免不规范、冗长或者模棱两可的提问,注意不同类型问题术语的使用。最后,教师应该预计学生对问题的不同回答,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4.教师注意把握提问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该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进行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29]关于如何把握提问时机,卢洁莹指出可在新旧知识的过渡处提问,在重点、难点、易混处提问,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提问。[30]魏延民指出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时提问,可以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在关键处提问,也可以在教材模糊点处提问。[31]总之,教师的每一次提问都应该是精心安排的、有目的的提问,要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提出合适的问题,切不可出现提问随意化的倾向。
5.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选择合适的理答方式。
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应答和反馈,教师在提问之后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反应。当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回答不出、回答不完整或者回答错误时,教师要进行启发引导,当学生回答完整个问题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反馈要及时有效,不置一词的反馈容易使学生感到迷茫,丧失信心。新课标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反馈评价体系要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忌反馈流于形式。在反馈时,教师可以通过重复、重述、追问、更正、评论、核查、延伸和扩展这8种方式进行言语反馈,也可以通过非言语反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32]
四、结语
课堂提问作为教师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然而,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手段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应从自身出发,明确自身角色,端正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提问的专业技能,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发挥课堂提问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10]武晶晶.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提问[J].新课程学习,2001(9):23.
[2]梁志大.课堂提问的功能、原则与艺术[J].江西教育科研.
[3]何秀贤.掌握课堂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69):52-53.
[4][25][32]申继亮,李茵.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心理功能和评价[J].上海教育科研,1998(6):40-43.
[5]闫红梅.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误区及应然追求[J].教育探索,2009(10):51-52.
[6][24]张连慧.关于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160-161.
[7]孙保华.追求理想的课堂提问[J].教学与管理,2009(20):29-31.
[8]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J].外国教育研究,1998(2).
[9][11][20][28]陈羚.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06(9):17-20.
[12][29]戴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7):43-44.
[13][27]邱家军.课堂提问的类型与技巧[J].山东教育科研,2002(6):44-46.
[14][16][17]洪松舟,卢正芝.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社会学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0(30):20-24.
[15]贾红霞.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的认识[J].学周刊,2011(5):90.
[18]明轩.提问:一个仍需深入研究的领域[J].外国教育研究,1999(4):26-28.
[19]绍怀领.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J].教育科学,2009(25):38-41.
[21]张俊.课堂提问“答案多样化”现象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09(10):22-24.
[22]吴顺领,史慧颖,张庆林.对教师课堂提问策略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6(2):21-23.
[23]李媛媛.试谈教学用语的语域风格[J].语言教学研究,2006(06):81-83.
[26]杨方.论教师课堂提问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66-68.
[30]卢洁莹.什么是“有效课堂提问”[J].中学教育,2002(11):22-23.
[31]魏延民.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质量[J].经济师,2011(2):138-140.
本文系江苏省大学生2013年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分析与评价――以小学语文教师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体策划范文6
笔者在七年级上学期“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尝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仅供参考。
一、画图分析法
通过画线段图,理清条件,分析题意,由题意设出合理未知数,找出明显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这也是解答行程问题最常用的方法。
例1.一个自行车队进行训练,所有队员都以35千米/时的速度前进。突然,甲以45千米/时速度独自行进,行进10千米后掉头,仍以45千米/时速度独自往回骑,直到与其他队员会合。甲从离队开始到重新与其他队员会合,经过多长时间?
分析:此题先画出如图1的线段图,甲行进路线如图中虚线所示。
解法1:甲离队至掉头所用时间为■=■小时,掉头后至会合所用时间为(10-35×■)÷(35+45)=■小时,共经过■+■=■小时重新会合。
画图分析法成功地打破了纯文字形式,图文并茂。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列表分析法
创建表格,将速度、时间、路程的表达式填入表格,引导学生发现不变量,找出隐含的等量关系。如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复习题第13题:
例2.甲乙两人分别后,沿着铁轨反向而行。此时,一列火车匀速向甲迎面驶来,列车在甲身旁开过,用了15秒,然后在乙身旁开过,用了17秒。已知两人步行速度都是3.6千米/时。这列火车有多长?
分析:可设火车长x米,从速度、时间、路程三方面入手创建表格,可发现火车的速度是不变量,可得■-1=■+1.
■
列表分析法有助于从众多量中找出不变量,建立等量关系,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地从算术思维自然过渡到代数思维。
三、分类化归法
新课标要求强化分类的数学思想。“要使学生逐步体会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区别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初中行程问题一般是相遇和追及问题两类,解题时要提炼问题实质。特别是在两类问题交替出现时,运用分类化归法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可以将例1采用分类化归法来解,将甲行进10千米后掉转车头与其他队员会合,可看作是相遇问题。甲离队到再次会合时,车队与甲总共行的路程可看成2个10千米。
解法2:设经过x小时重新会合
35x+45x=10×2 解得:x=0.25 答:(略)
此解法2巧妙地分类化归,无疑较解法1更简单,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用方程解应用题的兴趣。
例3.点A,B是数轴上的点,点A和点B表示的数为6和-4.动点P从点A出发,以6米/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Q从点A出发,以1米/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R从点B出发,以4/3米/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R三个动点同时出发,点P追上点R后立即返回向点Q运动,遇到点Q则停止运动。则点P从开始到停止运动行驶路程是多少?
分析:此题动点较多,每个点运动速度都不同,其中还涉及运动方向的改变,隐藏的等量关系不易察觉。根据分类化归法可归为先追及再相遇的问题。若记点P在点M处追上点R,记点A关于点M的对称点为N,则先追及再相遇共两类问题。若将P点自AM的运动路程平移并转向看成是自NM如图2,再与此后相遇问题合二为一,化归为点P从点N出发与点Q的相遇问题,这无疑化难为易。
解:设P从开始到停止共运动x秒。
(6+1)x=■×6×2 得x=■
6x=■×6=■米 答:(略)
2011年新课标中,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由“双基”变为“四基”。要求学生不仅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我们应把教会学生思考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努力去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不断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其综合素质在应用题教学中得到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