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夏至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夏至的诗句

夏至的诗句范文1

原文: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译文: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恶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声传天边很整齐。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焉。”

夏至的诗句范文2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夏至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具身认知;认知语言学;语言;认知

1 引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分支科学,以第二代认知科学即具身认知科学,以及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了,并对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提出了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观点。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约翰逊最先从认知语言学的视野讨论具身认知。1999年,他们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合作出版了《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提出了体验哲学,并论述了语言的具身性。本文旨在从具身认知视域来探讨语言认知。

2 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中一个新的方向。具身也可以称之为“涉身”,是指概念的形成是以身体体验为基础的。简单来讲就是人对世界的理解、认知等是基于身体在不同的环境下而产生的,强调人的身体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具身认知的哲学基础和具身认知的主要观点是具身认知理论的主要部分。前者主要是以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和莱考夫、约翰逊的体验哲学作为哲学基础。后者主要是对莱考夫、约翰逊、卡拉克以及威尔逊所提出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

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了体验哲学的三个基本原则:认知是具身的;思维是无意识的;抽象概念大都是隐喻的。威尔逊(2002)提出了评价具身认知的六个主张:①认知是情境的。认知活动发生在一个真实世界环境的情境中,并且内在地涉及知觉和活动。②认知是具有时间压力的。我们是“活着的心智”,而认知必须依据它在与环境实时相互作用的压力下如何活动来理解。③我们把认知工作放到环境中。由于我们处理信息能力的限度,在实际的认知中我们本然地利用环境来减少我们的认知负担, 环境自然地为我们持有甚至操作信息, 而我们只是在需要知道的时候才收获那些信息。④环境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心智和世界之间的信息流是紧密连续的,对于那些探索认知的本质的语言学家们而言,仅研究大脑并不是一项有意义的分析单元。⑤认知是为行动的。心智的功能是为了指导行动的,而诸如知觉和记忆这样的认知机制必须根据它们有益于情境的适当行为来评价。⑥离线的认知是基于身体的。即便是离开环境,心智的活动也是基于适合环境相互作用的进化机制,即感觉处理和运动调节的适应机制。

3 语言认知

认知语言学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领域,与其他认知领域密切相关,并且本身也是心理、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反映。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又以我们自身的经验为基础。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基本观点是:经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经验观主张语言研究不仅要建立逻辑规则和客观定义,还应该重对实际经验的研究,认为知识源自人的身体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作用,从人的真实感知经验中推测人类思维中概念内容的特点。王寅将狭义语言学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 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 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 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 并通过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语言与认知是密不可分的,自然语言是人的智能活动的结果,又是人类认知的一个组成部分。认知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认知的窗口。语言的产生对认知能力的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语言是巩固和记载认知成果的工具。认知发展先于语言,并决定语言的发展,语言是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只有认识了的事物才能用语言表达。语言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思维和认知新事物。有了语言,人们便可以交流思想,交换信息,增加经验,从而互相沟通认识,互相调整、适应、趋同,从而促进认知的发展。人们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认识客观世界。间接经验其实也是他人或前人的直接经验。人的直接经验和认识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表达、交流、记载、保存,代代相传,成为后人间接的认知的成果。

我国学者刘正光、王寅等较早引介莱考夫和约翰逊等人的作品,并从具身认知视角论证了语言的具身性。语言天生地具有体验性,语言是在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体验认知过程中形成的, 根源于人的感官对于外部世界的体验。王寅(2005)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出发, 从语言本身及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对语言的体验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论证, 从语言体验性与体验哲学、身体―空间基础论、体验性与社会性、体验性与人文性、体验性与劳动创造语言、隐喻的体验性、如何分析语言的本质特征。社会文化层面的研究则主要透过语言世界观的多元化阐述了现实、认知、语言、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关系, 从一个更加综合和开阔的视角来论证语言的体验性。许先文(2009)在具身认知原理的指导下提出了语言认知和英语理解的心理模型, 认为有效的英语记忆应当遵循具身认知, 通过对特定语境之下的具体语句的多元化感性体验来建构生动丰富的语词经验和语句结构模式, 包括生活化、操作性的听说读写和身体动作模拟、移情投射等具身化的信息内容。

具身认知的核心之在于大脑、身体同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通过身体对周围环境的体验来感知这个世界。而人类的心理活动,包括感觉、思维、表象等不同层级,人们称之为心智。是人类通过身体感受环境之后,通过心智的归整,形成了人的整个概念系统,再通过词汇化过程,使其产生人类彼此之间可以理解的运用在现实中的语言。约翰逊(1987)指出:“可能在语言发展的早期,人们就开始命名了自己的身体部位和直接的生存环境,并且在这基础之上,很多意义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宽。”语言认知是一种高度具身的、情景化的认知活动。语言为理解者提供可根据其自身经验构建一个类似描述中的情景的一系列线索。在这个概念化的过程中,语言理解者基于自身经验在描述的情境中,理解过程本身是一种对描述情景的经验上的替代。通过身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语言认知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源自于有着感觉运动能力的人的身体。然而感觉、运动能力又与记忆的形成、情感、言语以及生命肌体各个方面的特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借助于语言,人们能够轻松地联想到当前并没有在场的人、物、事件及可能或将要发生的行为,从而使人们置身于非现实世界之中,这一过程与具身认知是密切相关的。

4 结语

具身认知为认知语言学提供了理论支持,打破了传统的语言研究模式,为语言的研究带了全新的视角。用具身认知的基本原理诠释人类语言的认知特征,有利于语言研究朝着更为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方向发展。具身化的语言理解方式能够为语言认知提供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

参考文献:

[1]Wilson, M., Six views of embodied cognition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and Review. 2002, 9(4): 625-636.

[2]刘正光.《体验哲学――体验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述介[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6):465-469.

[3]王寅.再论语言的体验――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体验观[J]. 山东外语教学,2005(2):3-8.

[4]王寅.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许先文.语言具身认知原理及英语理解的心理模型[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14-116.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夏至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实质重于形式;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盈余管理

一、相关概念释意

实质重于形式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仅以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这就体现了对经济实质的尊重。比如或有负债的确认问题。根据“潜在的义务”可知,法律形式上这种负债并没有产生。若因此武断的认为这种事项一律不该予以确认,那么无疑没有做到谨慎性和相关性这一要求。现实生活中会计准则编订者根据或有负债的经济实质对它们划分了不同的类别:1、certain 2、probable 3、possible but not probable 4、re-mote.对于不同类别的或有负债,会计处理各不相同。

债务融资是指企业为了筹集资金向各经济主体出具债权债务凭证,保证到期偿还本金并且以一定的利率定期支付利息的一种融资手段。而股权融资实质股份公司为了筹集资金而向出资人公开或私下发行能证明出资人身份的凭证,并且保证持有人能根据所持有股数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一种筹资手段。

二、经济实质确认差异产生的问题

可是实质重于形式这一要求也会增加会计处理的弹性,给了信息提供者一个伸缩的可能,给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机会。

根据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定义,似乎可以很轻松的对企业筹资的经济实质作出判断,并对于这些筹资方式予以披露。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经济实质的确认,尤其是在金融工具不断被开发应用推广,金融衍生品不断被创造的年代。

(一)会计处理的举例研究

2008年1月1日A公司通过发行一种金融工具筹资1百万人民币,这种金融工具规定:A企业向持有该金融工具的投资者支付6%的年息。但在2009年12月31日,A公司在公开市场上回购了此金融工具,共支付1095000元人民币。问题就产生了,A公司应怎么划分这种金融工具呢,是划为股权融资还是债务融资呢?

1、发行时:若划为A企业对投资者的负债,那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负债”会多出1百万。反之,后者使企业的净资产增加1百万。

2、对于每年6%的利息的处理:当划为负债时,A企业支付的利息将被看作是“利息费用”记在利润表上,从而净利润减少,在现金流量表上,此款项被归入经营活动一栏:若最初被处理为净资产,那此款项会被看做是一种分红,从而不会对利润表照成影响,而在现金流量表上,它会被归为融资活动一栏。

3、对于企业支付的95000元人民币的处理:当被处理为负债时,这多付的95000元会被处理为“损失”,减少净利润。但后者则会被直接当做净资产即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不会影响净利润。

显然,若企业管理者想美化当年的净利润,并存在降低debt-to-equity指标的压力时,那CEO有把这种经济活动处理成一种股权融资的动力。要是公司面临债务契约限制其发放股利的困境,A公司就会试图将其划为债务融资。

(二)几种典型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讨论

1、收益债券

收益债券指无论是利息的支付还是本金的偿还都须从企业的利润所得中产生的债券。换言之,如果企业存在净利润,那它实质上就等同于普通的还本付息债券。其会计处理与普通债券无异。但当企业不存在利润所得,甚至出现亏损时,企业就有权拒绝支付利息。

它的特殊性增加了会计处理的度。本金易判断:作为企业的负债处理。那么利息呢,是否也具有债务的实质呢?这一问题很回答。有人认为这种争论没有意义。其实不然,不同的会计处理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报表。若确认为负债,那利息就会被费用化,企业利润减少。而资产负债表上负债就会被增加。若将此看做分红,那就不会增加费用,企业的利润相比之下会增加。换言之,在此问题上出现的争论,增加了会计准则的弹性,给管理者一盈余管理,利润操作的可能。

2、可转换债券

可转换债券是一种在一定的时间以一定的比价由持有者选择的,可以转换成企业股权的债券。以法律形式上讲,就是一种债券。但是其实质上是在普通债券上加了一种期权,允许投资者选择在规定时日内将所持债权转换成发行公司的股权。这种附加的期权使会计处理度加大。怎么记录呢?都划为负债作为“应付债券”,还是根据其实质对此债券进行划分。一部分记为企业“应付债券”,而附加的期权作为企业权益的增加呢?

FASB倾向于前种方法。而IASB更倾向于第二种方法。其中,在企业发行时,IASB的操作是:借记“现金”,贷记“应付债券”和“盈余公积”。而FASB却贷记“应付债券”和“债券折价”。在我看来,FASB也许更恰当。因为在接下来对支付利息时,IASB和FASB都借记“利息费用”和“折价摊销”,贷记“应付利息”。它们都又用了“折价摊销”账户,FASB前后一致,而IASB未免显得突兀了些。

参考文献:

[1]朱新蓉,金融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FASB,FASl 33 Acounting for derivative instruments and Hedging activities.1998

[3]IASB,IAS32 financial instruments:disclosure and pre sentation.1995

[4]王咏梅,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1.4

[5]朱林海,金融工具会计论(第一版),中国财经出版社

夏至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最近几年,大数据的发展使得生物、环境、金融以及军事等领域都进行了一场革命,教育事业也不例外。如何充分抓住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1高职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下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职教育过程中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前,我国很多高职在设置教育课程时侧重于对教材基本知识的课堂教学,无法与实际相结合,这样就导致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程中的某些核心技术无法形成正确的理解,以及无法真正把握教育技术的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而不能将所学习到教育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相结合,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第二,高职教育的实践力度小,约束了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大部分高职特别强调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教学,但是,还有一部分高职仅仅安排理论教育,没有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这就容易导致高职偏重教育理论往往忽略了教育的实践模式。更有甚者,有些高职的高职教育仅仅存在于教学计划中,并没有开设相关的高职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高职学生学习教育课程的积极性较弱,无法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导致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薄弱。

第三,高职教育采取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加课堂讲解的教学手段,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的积极性。传统的高职教育采取多媒体教学与教师课堂讲解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核心,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教学课程的演示讲解重点知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特点。高职学生学习知识仅仅通过老师讲解以及笔记来进行教育课程的学习,这导致高职学生无法培养独自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第四,高职教育的相关机制不完善。相关机制的不完善,使得我国大部分高职在开展高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内心活动趋势,也同样为高职高职教学的工作者开展工作带来了很多难度。我国高职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课程考试以及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察机制,教学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仅仅偏重于学生的过程化,这无法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高职开展高职教学的初衷,同时也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第五,高职的高职教学对学生的个性化缺乏重视。社会的复杂性使得每个个体也具有各自的特性,这就导致了内心精神层面也存在差异化。在开展高职教学时,我国高职应该要求教学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化,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2高职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改进措施

2.1建立健全相关教学机制。完善的教学机制,使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把握学生精神思维的动态,真实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等都有很大帮助。基于此,高职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目标,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优化传统高职教学模式、推动人性化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等等。

2.2强化高职人才培养环境建设,重视高职教学工作。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潜移默化的,对于加强高职教学尤其重要。加强高职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除了景观环境的建设外,还需要注重高职精神文化的建设,这具有更高一层的意境,也是高职校园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也应该完善高职的制度文化建设。

2.3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性发展。系统全面的知识理论对践行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时要重视创新性。除此之外,高职教育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性。

2.4提升高职教育队伍的整体质量。高职教育中的工作者对高职教育的质量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需要培养一批高质量、高品质的教职工队伍。首先,高职教育中的工作者要具备强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高职教育中的工作者要具有较高的人才培养意识;再次,高职教育中的工作者应当树立平等的教育理念。

2.5改善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优良的技术能力,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创新高职教育的模式,这样可以呈现更好的效果,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3总结

我国在进行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大数据时代的背景,这样不仅有利于巩固我国高职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我国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大数据时代下,我国高职院校应该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为社会各界培养综合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引用:

[1]田其英.大数据时代对高职教育教学影响及变革研究[J].现代交际,2016,(16):229-230.

[2]吴地花.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6,(04):120-123.

[3]裴浪.浅析高职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发展趋势[J].无线互联科技,2015,(15):99-100.

夏至的诗句范文6

夏日绝句的主旨句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人是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

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