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夏至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夏至的诗句范文1
原文: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译文: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恶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声传天边很整齐。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焉。”
夏至的诗句范文2
自打去年小莉考进南京艺术学院设计艺术系后,她大开了眼界。今年一入夏,她便亲自动手将自己的居室重新布置和调整了一下,顿时感觉凉快了许多。小莉是这样考虑的:
(1)夏日的热源来自太阳,强烈的光照使被照处迅速升温,因此,要将火一般的阳光挡在窗外,避免强烈的阳光直射室内。除了在窗户上挂上百页窗、竹帘或布帘之外,还应在窗户外的上方装上深色的遮阳罩,这样,既可消除刺眼的眩光,又能阻挡热浪入侵室内,同时也美化了窗外的景致。
(2)利用色彩改变人心理上的“热”与“冷”。居室的色彩一般分几大块:顶棚、墙面、家具、软装饰物等。目前多数人家房间的顶棚、墙面采用白色、淡奶黄色、淡湖绿色、浅蓝色等;家具的颜色是根据个人的爱好而深浅不一,这些相对固定的色彩要随季节变化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在窗帘、床罩、沙发套等软装饰物的色彩上下点功夫,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红色、黄色、橙黄色及它们组合的颜色属于暖色,易使人联想起火、太阳的颜色。蓝色、绿色、蓝绿色等色彩属于冷色调,易使人联想起天空、湖水等颜色。盛夏如果把暖色调的软装饰物都换成冷色调的,那么居室内会显得清凉些,窗帘质地宜选用轻薄的纱、绸制作,给人清爽、透气之感。
(3)要创造条件,使空气在房间内适时地形成对流。首先,移动阻挡凉风通畅的家具及杂物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要注意窗户开启关闭的时间,清晨和傍晚当室外凉风送爽时,应打开窗户让室内通风,而中午、下午是室外温度最高的时间,这时应紧闭窗户,拉严窗帘,低垂遮阳罩,防止热浪侵来。
(4)在室内墙壁上安放以森林或大海为题材的装饰画,配上绿色、蓝色的灯具,形成一种森林或海洋景致的色调,用以调节人的情绪,使人精神放松,心定自凉。
夏至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具身认知;认知语言学;语言;认知
1 引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分支科学,以第二代认知科学即具身认知科学,以及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了,并对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提出了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观点。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约翰逊最先从认知语言学的视野讨论具身认知。1999年,他们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合作出版了《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提出了体验哲学,并论述了语言的具身性。本文旨在从具身认知视域来探讨语言认知。
2 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中一个新的方向。具身也可以称之为“涉身”,是指概念的形成是以身体体验为基础的。简单来讲就是人对世界的理解、认知等是基于身体在不同的环境下而产生的,强调人的身体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具身认知的哲学基础和具身认知的主要观点是具身认知理论的主要部分。前者主要是以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和莱考夫、约翰逊的体验哲学作为哲学基础。后者主要是对莱考夫、约翰逊、卡拉克以及威尔逊所提出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
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了体验哲学的三个基本原则:认知是具身的;思维是无意识的;抽象概念大都是隐喻的。威尔逊(2002)提出了评价具身认知的六个主张:①认知是情境的。认知活动发生在一个真实世界环境的情境中,并且内在地涉及知觉和活动。②认知是具有时间压力的。我们是“活着的心智”,而认知必须依据它在与环境实时相互作用的压力下如何活动来理解。③我们把认知工作放到环境中。由于我们处理信息能力的限度,在实际的认知中我们本然地利用环境来减少我们的认知负担, 环境自然地为我们持有甚至操作信息, 而我们只是在需要知道的时候才收获那些信息。④环境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心智和世界之间的信息流是紧密连续的,对于那些探索认知的本质的语言学家们而言,仅研究大脑并不是一项有意义的分析单元。⑤认知是为行动的。心智的功能是为了指导行动的,而诸如知觉和记忆这样的认知机制必须根据它们有益于情境的适当行为来评价。⑥离线的认知是基于身体的。即便是离开环境,心智的活动也是基于适合环境相互作用的进化机制,即感觉处理和运动调节的适应机制。
3 语言认知
认知语言学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领域,与其他认知领域密切相关,并且本身也是心理、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反映。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又以我们自身的经验为基础。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基本观点是:经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经验观主张语言研究不仅要建立逻辑规则和客观定义,还应该重对实际经验的研究,认为知识源自人的身体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作用,从人的真实感知经验中推测人类思维中概念内容的特点。王寅将狭义语言学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 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 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 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 并通过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语言与认知是密不可分的,自然语言是人的智能活动的结果,又是人类认知的一个组成部分。认知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认知的窗口。语言的产生对认知能力的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语言是巩固和记载认知成果的工具。认知发展先于语言,并决定语言的发展,语言是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只有认识了的事物才能用语言表达。语言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思维和认知新事物。有了语言,人们便可以交流思想,交换信息,增加经验,从而互相沟通认识,互相调整、适应、趋同,从而促进认知的发展。人们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认识客观世界。间接经验其实也是他人或前人的直接经验。人的直接经验和认识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表达、交流、记载、保存,代代相传,成为后人间接的认知的成果。
我国学者刘正光、王寅等较早引介莱考夫和约翰逊等人的作品,并从具身认知视角论证了语言的具身性。语言天生地具有体验性,语言是在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体验认知过程中形成的, 根源于人的感官对于外部世界的体验。王寅(2005)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出发, 从语言本身及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对语言的体验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论证, 从语言体验性与体验哲学、身体―空间基础论、体验性与社会性、体验性与人文性、体验性与劳动创造语言、隐喻的体验性、如何分析语言的本质特征。社会文化层面的研究则主要透过语言世界观的多元化阐述了现实、认知、语言、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关系, 从一个更加综合和开阔的视角来论证语言的体验性。许先文(2009)在具身认知原理的指导下提出了语言认知和英语理解的心理模型, 认为有效的英语记忆应当遵循具身认知, 通过对特定语境之下的具体语句的多元化感性体验来建构生动丰富的语词经验和语句结构模式, 包括生活化、操作性的听说读写和身体动作模拟、移情投射等具身化的信息内容。
具身认知的核心之在于大脑、身体同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通过身体对周围环境的体验来感知这个世界。而人类的心理活动,包括感觉、思维、表象等不同层级,人们称之为心智。是人类通过身体感受环境之后,通过心智的归整,形成了人的整个概念系统,再通过词汇化过程,使其产生人类彼此之间可以理解的运用在现实中的语言。约翰逊(1987)指出:“可能在语言发展的早期,人们就开始命名了自己的身体部位和直接的生存环境,并且在这基础之上,很多意义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宽。”语言认知是一种高度具身的、情景化的认知活动。语言为理解者提供可根据其自身经验构建一个类似描述中的情景的一系列线索。在这个概念化的过程中,语言理解者基于自身经验在描述的情境中,理解过程本身是一种对描述情景的经验上的替代。通过身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语言认知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源自于有着感觉运动能力的人的身体。然而感觉、运动能力又与记忆的形成、情感、言语以及生命肌体各个方面的特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借助于语言,人们能够轻松地联想到当前并没有在场的人、物、事件及可能或将要发生的行为,从而使人们置身于非现实世界之中,这一过程与具身认知是密切相关的。
4 结语
具身认知为认知语言学提供了理论支持,打破了传统的语言研究模式,为语言的研究带了全新的视角。用具身认知的基本原理诠释人类语言的认知特征,有利于语言研究朝着更为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方向发展。具身化的语言理解方式能够为语言认知提供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
参考文献:
[1]Wilson, M., Six views of embodied cognition [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and Review. 2002, 9(4): 625-636.
[2]刘正光.《体验哲学――体验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述介[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6):465-469.
[3]王寅.再论语言的体验――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体验观[J]. 山东外语教学,2005(2):3-8.
[4]王寅.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许先文.语言具身认知原理及英语理解的心理模型[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14-116.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夏至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 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坚定的职业信念、师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团结协作精神、教师的言表风度等六个方面的品质。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在这以上六个方面做好了,才能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
一、教师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坚定的职业信念,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教师坚定的职业信念确立的过程,发挥促进作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个人主观的职业认识、工作态度和实际表现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职业信念,应当鼓励每一位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升思想修养。引导教师通过积极投入教育事业,体验到自身工作不只是艰辛的事业,而且是充满了无限乐趣和幸福的事业,矢志不渝为其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
二、教师要怀揣一颗爱心干工作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它包含了对全体学生中每一个人的热爱、尊重、理解和期待,这是教师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师生之间的感情关系,把师爱视为自己的美德。孔子主张对学生施为“仁爱”;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师爱之重要。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弘扬师爱的意义更加重要。主要有如下作用:
第一,师爱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力量。师爱越深,责任感就越强,教育的办法就越多。
第二,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深处的桥梁。如果教师对学生怀有一颗赤诚之心,那么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亲近感,就会敞开自己的心扉,乐意听从教师的教诲。
第三,师爱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待人、热爱集体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热爱、同情、关怀学生,能起示范作用,有助于培养激发学生热爱同学、热爱集体、积极参与学校和班级集体生活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他们良好的情感和性格的形成。
三、教师要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典范
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以模范的品行,以具体行动教育和影响学生。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它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上,教师的“为人师表”从哪些方面做起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突出教师的行为表现。教师应从自身的行为规范做起,处处严以律已,当学生的表率。我国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得好:“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是很有影响的。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储存起来,然后指导他的行动。所以,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言行要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心灵来影响教育孩子。”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
其次,教师为人师表,要从自己的外部表现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文化修养诸方面真正成为青少年儿童的表率,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孔子说得好:“言必信,行必果”。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诚实、正直、富有正义感的学生。
四、教师要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楷模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道德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品质之一,它作为一种教师美德,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并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如今正处在知识科技信息日益发展的时期,出现了所谓“知识激增”的现象,同时随着现代的大众传播手段的普及,学生的信息来源不断扩大,他们的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汲取新知识的营养,不断丰富更新自身知识,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教学需要。
第二,由于教育学生是一个长期的点滴积累的过程,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其间还会出现各种曲折和反复。因此,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具有执着的精神,怀着对学生的一片赤诚之心,孜孜不倦,循循善诱,方可达到预定的效果。
第三,教师要具有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觉悟,热爱学生、任劳任怨的崇高精神,掌握教育艺术,善于将自己的知识、思想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财富,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五、教师要有团结协作精神
教师之间、教师和上级领导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首先,学生的成长,有赖于各学科、各年级教师集体之间作长期的共同努力。因此,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处理好这些矛盾,求大同,存小异,注意互相尊重,虚心学习对方的长处,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工作中互相支持,相互配合,做到在学生面前保持教育要求的一致,从大局出发,共同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协调好上下级关系。在学校环境中,任何教师,无论是领导还是同仁之间,有不满的意见,决不能不顾场合地随便议论。尤其严格禁止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面前不负责任地议论,指责别的教师或者轻率地顶撞领导,给学生带来严重影响。
第三,教师还应主动争取家长的配合,与家长建立密切的关系,真诚地爱护、关怀学生的成长,主动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观点,向家长提出各种切实可行的教育建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培养学生。
夏至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最近几年,大数据的发展使得生物、环境、金融以及军事等领域都进行了一场革命,教育事业也不例外。如何充分抓住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1高职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下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职教育过程中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前,我国很多高职在设置教育课程时侧重于对教材基本知识的课堂教学,无法与实际相结合,这样就导致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程中的某些核心技术无法形成正确的理解,以及无法真正把握教育技术的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而不能将所学习到教育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相结合,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第二,高职教育的实践力度小,约束了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大部分高职特别强调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教学,但是,还有一部分高职仅仅安排理论教育,没有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这就容易导致高职偏重教育理论往往忽略了教育的实践模式。更有甚者,有些高职的高职教育仅仅存在于教学计划中,并没有开设相关的高职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高职学生学习教育课程的积极性较弱,无法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导致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薄弱。
第三,高职教育采取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加课堂讲解的教学手段,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的积极性。传统的高职教育采取多媒体教学与教师课堂讲解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核心,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教学课程的演示讲解重点知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特点。高职学生学习知识仅仅通过老师讲解以及笔记来进行教育课程的学习,这导致高职学生无法培养独自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第四,高职教育的相关机制不完善。相关机制的不完善,使得我国大部分高职在开展高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内心活动趋势,也同样为高职高职教学的工作者开展工作带来了很多难度。我国高职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课程考试以及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察机制,教学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仅仅偏重于学生的过程化,这无法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高职开展高职教学的初衷,同时也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第五,高职的高职教学对学生的个性化缺乏重视。社会的复杂性使得每个个体也具有各自的特性,这就导致了内心精神层面也存在差异化。在开展高职教学时,我国高职应该要求教学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化,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2高职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改进措施
2.1建立健全相关教学机制。完善的教学机制,使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把握学生精神思维的动态,真实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等都有很大帮助。基于此,高职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目标,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优化传统高职教学模式、推动人性化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等等。
2.2强化高职人才培养环境建设,重视高职教学工作。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潜移默化的,对于加强高职教学尤其重要。加强高职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除了景观环境的建设外,还需要注重高职精神文化的建设,这具有更高一层的意境,也是高职校园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也应该完善高职的制度文化建设。
2.3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性发展。系统全面的知识理论对践行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时要重视创新性。除此之外,高职教育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性。
2.4提升高职教育队伍的整体质量。高职教育中的工作者对高职教育的质量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需要培养一批高质量、高品质的教职工队伍。首先,高职教育中的工作者要具备强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高职教育中的工作者要具有较高的人才培养意识;再次,高职教育中的工作者应当树立平等的教育理念。
2.5改善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优良的技术能力,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创新高职教育的模式,这样可以呈现更好的效果,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3总结
我国在进行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大数据时代的背景,这样不仅有利于巩固我国高职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我国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大数据时代下,我国高职院校应该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为社会各界培养综合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引用:
[1]田其英.大数据时代对高职教育教学影响及变革研究[J].现代交际,2016,(16):229-230.
[2]吴地花.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6,(04):120-123.
[3]裴浪.浅析高职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发展趋势[J].无线互联科技,2015,(15):99-100.
夏至的诗句范文6
夏日绝句的主旨句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人是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
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