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题破山寺后禅院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范文1

关键词: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张力

常建的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被宋代的欧阳修称赞不已,尤其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欧公一直想要模仿超越,却难以达到其境界,最后l现在这些寻常字的背后是“造意者为难工也”。纪昀评这首诗“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侯,‘自然’二字不足以尽之。”殷[更是把常建捧得相当之高,《河岳英灵集》中描述常建地位与左思、鲍照并列。众人的评价都很高,那么常建的这首诗歌的魅力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是因为这首诗歌本身饱含了无限的张力。《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诗中物象颇多,如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等。那么,在这些物象的背后,诗人的情感又是怎么流动的呢?

首联,清晨,正是一天的早晨,一个人静静地走进古寺。心里可以说是宁静,即使是满满烦忧,也会受到古寺的静穆氛围而逐渐消散。古寺,给人的感觉是悠久,是寂静,是肃穆,是庄严的,是让人敬畏的,是可以涤荡心胸的。所以有些人有了烦恼就会到寺庙里呆一段时间来沉淀自己,使自己更冷静地看待问题。来到古寺,周遭的一切都是宁静的,受到了刚升起的太阳的照射。扫去昨夜的黑暗,扫去昨天的过去,光辉万丈洒满整个古寺,自然也不会遗漏高高的树林。正因为是古寺,所以必然会有高林,这不仅是古寺古老的原因,更是因为寺院需要高林。高林在佛法中有着庄严之意。也正因为有了高林,使得光辉普照,佛光万丈,使古寺更加庄严。

颔联,走进古寺,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发现了一处幽僻之处。这处地方,幽静,弯弯曲曲,必然是一处清静之地,也肯定会是一处礼禅的好地方。于是,怎么也停不下脚步,走着走着,发现弯曲的小路确实别具风格,原来通向了禅房。而正因为是清晨,人必然不多,所以诗人才能一个人静静地欣赏幽处的风光。古代寺庙本就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所以禅房的地理位置必然是相对隐蔽幽寂的。走在幽径上,看到了禅房。禅房的周围是花木相互隐映。花木有着佛法高深的含义。而禅房自然要在高深的地方,一来可以显现佛法高深,二来也是礼禅需要的寂静之处,可以助于礼禅之人。因为幽径的相称,使作者心里必然是静的。

颈联,在这样一片区域,本就宁静。忽然听到鸟鸣声,这清晨本就有许多小鸟的叫声,但在这样一个清寂的环境中,这样一个肃穆的氛围里,听到了鸟鸣,怎么能不让人想到,这是因为鸟的欢悦才会鸣叫。好的山水,好的景象,加上古寺的清静,此情此景,鸟儿怎么能不欢欣鼓舞呢?寺庙一般都需要傍山而建,选址必然是远离人家的山域,没有嘈杂的人群,鸟儿自然是安全的。古寺里的潭也是静的,因为清晨的缘故,更是因为古寺的原因,一个外在的安静,加上内在古寺的幽寂,让人的心也不得不停下来,暂时抛弃烦恼与忧愁,使人心里空澈明净。诗人一路走来,看到的人不多,这份安静也足以使内心归于宁静。

尾联,一切都变得静悄悄的,没有了鸟鸣,没有了声响,归于寂静。此时,内心是宁静的,而传来的钟磬音,似乎打破了这份宁静,却又把这份宁静推向极致。只能听到杳杳钟声,不正是周遭静寂所致吗?从清晨踏入古寺,到听到渺渺钟声,使得内心得到了涤荡,忘却了尘嚣。

诗人没有在诗中提到早课诵经声,却在末尾提到钟磬音,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僧人们该起来诵经了。晨钟暮鼓,早晨的钟声是提醒僧人们要起来做功课了。到了末尾钟声响起,诗人这么一路走来,都没有听到钟声,说明诗人到寺院的时间特别早,在僧人早课之前就在寺院里了。所以,诗人在寺院见到的一切,心里的感受都是在几乎无人或者人特别少,环境又特别清幽的情况下所看所感的。

诗人的心境是宁静的,在这个环境中,诗歌里呈现了一个大世界与一个小世界,也呈现了一个丰富的世界和一个单纯的世界。

所谓的大世界,又是小世界,所谓的小世界,也是大世界。外在的世界,自然界的一切,寺院的一切都是外在的世界。这里花草树木呈现了许多的元素。然而它相对于人心而言又是小世界。人心包罗万象,承载了许多东西,好的、坏的,都包罗进来,这样人心相对于古寺又是大的了。而从形状上看,心远远小于古寺。这里就出现了大世界与小世界的冲突与融合。是大世界吞没了小世界,小世界也消融了大世界,相互补充,相互弥补。

同样的道理,古寺外面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形形的东西可以说是无所不有的复杂世界,却让人们相互争夺,相互计较,让人们变得复杂。而古寺则相对单纯,只有涤荡人心的钟声、寺庙、佛像等。古寺里的一切,目的都是让人消除烦恼,忘却贪欲,达到静心养性的目的。因此,古寺相对寺外而言就是一个单纯的世界。同时,古寺相对人心也是这样的。人心因看得太多,想得太多又吞噬了单纯,变得复杂起来。古寺相对于人心的复杂,单纯与复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古寺的单纯让诗人的内心澄澈明净起来,单纯的世界帮助复杂的世界变得更加透彻明净。

诗人,走了一圈下来,心也静了,道也悟了,可以说是明心见性,更加明了禅的深透含义了。所以,这首诗歌既是一首情思饱满的诗,又是一首哲理性极强的诗歌。这就是这首诗歌的张力!而这一点正是使它能够脱颖而出,人们争相模仿超越却难以复制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陶文鹏.论常建诗歌的境界[J].社会科学战线,1990(2):251.

[2]杨霖.唐宋诗学转关视野下的常建诗歌论[J].安徽文学,2015(5):2.

[3]徐磊.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禅意解[J].教研天地,2015(1).

[4]王薇.《题破山寺后禅院》文化解读探微[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1(12).

题破山寺后禅院范文2

清晨入古寺出自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古诗即中国古代的诗歌,在时间上指1840年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其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从广义上说,中国古代诗歌包括古代人所作的诗、词、散曲等;从狭义上说,古诗仅指古代人所作的古体诗、近体诗。

(来源:文章屋网 )

题破山寺后禅院范文3

对应的褒义词有:

1、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安静。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四:“公曰:‘鸦去无声,又何言闻?’”

2、万籁俱静: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出处: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万赖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3、狗吠不惊:狗偶尔的叫声不会引起惊慌。形容社会太平安定。

题破山寺后禅院范文4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3、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元·马致远《秋思》

7、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唐·刘长卿《送上人》

8、独立衡门春雨细,白鸡飞上树枝啼。--宋·叶绍翁《西溪》

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10、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11、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12、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13、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14、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

1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16、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唐·韦庄《台城》

17、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题破山寺后禅院范文5

先看这首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实际上首先是写实。早晨太阳初升,林深幽暗,这就给了曲径、禅房一个深色的背景。那条通向禅房的小路于是在晨曦中明明灭灭,而禅房即在那明灭小径的尽头,在早晨的阳光下,花木茂盛,意蕴悠然。花木自在,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它总是那样宁静而从容地在那里生生灭灭。那种兀自绽放的气度,让人既觉得温暖,又觉得凛然。

佛理有时候就是如此,它像花开一样的温暖,但是同时它又有一种凛然于世的庄严。我们平时会说“法相庄严”,其实,佛的真谛不过是借着法相传递给我们,但并不是完全借助于法相,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其中同样有着那种凛然的庄严。你看,禅房深处的那一丛花木不随人的心意而绽放而萎谢,这是佛最伟大的地方。佛的温暖,不是为某个人而存在的,佛的温暖是因为佛本身就有着一颗温暖的心。懂得这一点,才真正能够通过思想的幽径直达本真的灵区。

也许有人要问,常建真的想得那么深透吗?我说一定不是的,只是那一天的早晨,当他在晨辉之中真真切切地面对那条小径,望着小径深处的花木,被感动、被眼角的泪水濡湿的时候,从他心灵的深处流淌而出的。――你们难道没有发现,作为一首律诗,这个颔联没有对仗吗?――而我要说的是,有时候我们就是这样接受那种类似于“天启”的东西,一些景物没来由的,甚至是强硬地闯入,就在一瞬间直达你的心灵,然后,那些几乎让自己都觉得匪夷所思的句子,就这样从你的心间流淌而出了。

所以这首诗的首颔两联是好得不得了的诗。好就好在自然本色,又意蕴充沛。

题破山寺后禅院范文6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