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成本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税收成本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税收成本分析

税收成本分析范文1

关键词:税收征管成本;税收纳税成本;现状;降低建议

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成本包括税务机关为取得税收的各项收入所支付的行政管理费用,具体包括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所得和各项奖金所得、税务系统本身的办公支出、税务机关在具体的征税过程中而支付的费用(包括税制改革的费用、征税方法创新所支付的费用等等)。纳税人作为税款的缴纳者,也要发生各种费用,例如:纳税人在进行纳税申报的过程中所支付的时间成本、纳税人在核算税款的过程中需要雇用专业税务会计师所支付的费用等等。由于税收社会成本很难量化,因此,本文重点对我国当前的税收征管成本、纳税成本做简单的分析。

一、我国税收征管成本与纳税成本的现状

(一)就税收征管成本而言,可以采用一个具体的指标来进行衡量,目前一般采用的一个基本指标是税收征收管理费用占税收实际征收收入的比重,该比重越低越好,意味着在取得一定规模的税收收入的前提下花费的税收征收管理费用越低。现阶段,不是所有的税收成本都可以进行量化,即便是可以进行量化的部分税收成本,也是缺少统计数据作为支撑的。从理论上来讲,中国的税收成本比率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还难以界定,那么,判断我国的税收成本到底是偏高还是偏低,主要可以采用经验数据通过横向对比的手段来衡量,即可以比较同类国家税收成本率的高低来说明某国(某地)税收成本的高低。据美国国内收入局1992年年报统计,当年税收征收成本65亿美元,占税收收入总额11207亿美元的0.58%,新加坡的征收成本率为0.95%,澳大利亚为1.07%,日本为1.13%,英国为1.76%。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测算,1994年税制改革前,我国税收征收成本率为3.12%,1994年税制改革和税务机构分设后,征收成本有所上升,到1996年约为4.73%。我国现今的税收成本率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而言是偏高的。而导致我国税收征管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复杂的,例如:忽视了征税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成本开支;受到我国税收制度本身的影响,税制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就税收征管方面而言,在税源的监控、税收的管理以及税务稽查这些方面未能够很好的衔接起来,导致税收征管的难度加大从而降低征管成本的难度加大,而国税系统和地税系统分别负责征收的税种税源情况和征收难度不同,导致国、地税的税收征管成本又不同,对于同一个纳税单位而言,完全可能出现国税检查完地税又来检查的局面,这样的话,重复检查,必然导致征收成本不必要的浪费。

(二)就纳税成本而言,衡量纳税成本高低的一个基本指标是纳税成本率,即纳税费用占已交税金的比率,该比率与纳税人的经营性质密切相关,例如,在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规模相当的情况下,工业企业的纳税金额相对较高,纳税费用相对稳定,因此相对而言,工业企业的纳税成本率会相对高些,此外,纳税成本的高低与税收管理体制、税收征管模式也息息相关,例如:从1994年开始实施分税制之后,纳税人大多都要面对两个税务机关,相对于分税制之前纳税人只需要面对一个主管税务机关的情况来说,纳税人的纳税成本无疑是增加了;而随着税收征管手段的现代化,税务机关征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的程度上,纳税人为了适应税务机关的要求,增加了自身的短期的纳税成本,比如税务机关为加强增值税管理,委托有关单位开发了防伪税控开票系统,而该系统的软件成本较高,同时,税务机关又指定专门单位与计算机一起捆绑销售防伪税控机,这些机器价格高,给纳税人增加了支出。

二、降低我国税收征管成本及纳税成本的建议

从税务机关的操作层面上来讲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施行:

(一)税源集中化,将所有征管经费纳入预算内管理

税源集中,方便征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税收征管成本,因此,对于税源集中化这个问题,税务机关可以提倡税源集中化征管。另外,可以考虑将税收征管费用纳入预算内管理,这样一来,各项征管费用就可以做到统筹安排使用,有限的计划性资金便可用于征管稽查以及基层建设上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又可降低税收的征管成本。

(二)建立税收成本考核制度

税务机关要制定成本计划,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税收成本的高低纳入税务机关的工作考核机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降低税收成本,从而提高征管的效率。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建立税收成本的信息披露制度,逐步有效地实现税收成本的透明化。

参考文献:

[1]张光文.降低我国税收征纳成本[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2]彭帆.我国税收征纳成本的现状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9).

税收成本分析范文2

the second theoretical departments of nanjing institute politics of pla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摘要:成本和收益比较是决定制度变迁的关键。我国从2004年开始降低农业税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试行农业税免征,2006年后,全国将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零赋税”。从新制度 经济 学的角度来看,免征农业税将是净收益。但从短期来看,免征农业税对于政府来说可能是成本大于收益。相关制度创新主体对这一制度安排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一致赞同、支持和推动了这一制度在全国的推行。

关键词:农业税 制度创新 成本 收益

abstract: analysis of cost-profit is the key point to the system innovation. in 2004,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lowers it’s rural tax rate in economic flourishing region, the local government try to cancel farmer’s rural tax. in 2006,the central government will cancel all the farmer’s rural tax. in the eyes of the new institution economics, that the cancellation of rural tax will be a net profit in a long run, but it is a negative cost. at present. related behavior corpus adopts and promotes this system innovation in the whole country

keyword: rural tax rate rural tax system innovation cost profit

从2004年起,国家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吉林、黑龙江两个粮食主产省先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河北、内蒙古等11个粮食主产省、自治区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从2004年此项政策的实际执行看,减免农业税的步伐已经大大加快,截止到2005年1月底,全国已有26个省市区都已经宣布取消了农业税。2005年3月5日,温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郑重承诺:(2005年)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免征农业税,全部免征牧业税,2006年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3年就可以实现。那么,免征农业税是否是一种理性的市场经济行为?一些农业和经济专家认为,考虑到

二、我国农业税免征的成本-收益 分析

(一)个体成本-收益分析

就个体收益而言,首先,免征农业税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民负担过重居高不下,是多年来的老大难,连政府的吃喝招待都要摊在农民头上,最高时有的地方每人每年高达400多元,占到农民低收入的30%,农民不堪重负。近两年在中央“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下,加大了对农民的减负力度,农民负担有了较大的减轻,但有的地方又跳不出时减时增的怪圈,总在那里习惯性地时不时地打农民的主意。过重的负担,挤占了农民家庭消费,直接 影响 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农业税免征对于饱受沉重税负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2004年,中央取消了特产税,为农民减轻负担48亿元;减少农业税1个百分点,可再为农民减轻负担70亿元。截至2005年1月,已有26个省(区、市)宣布取消农业税,全国农民直接受惠300多亿元。2005年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免征农业税,全部免征牧业税。2006年全国将全部免征农业税,农民将获得更多益处。

其次,免征农业税有利于农业 发展 。

参考 文献 :

[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 经济 学 理论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a].科斯、阿尔钦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税收成本分析范文3

>>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分析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 苏北地区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分析 农村人力资本外溢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分析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分析及政策建议 土地财政、房价与城乡消费水平差距 人力资本积累与海南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实证分析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分析 再分配对居民消费水平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基于收入分配差距视角的我国内生消费水平提升路径 中国农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区域金融发展与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家庭收入影响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与旅游消费水平现状分析 财政教育支出\人力资本积累与社会生产效率动态关系实证分析 农村人均消费水平的区域对比分析 广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新疆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及其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白菊红.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民收入分配机理研究[D].2002

[4][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蒋武,张蘅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90

[5]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税收成本分析范文4

关键词:国外工程 设计供货(EP)总承包 成本要素分析

工程总承包合同的获取关键要素主要有:技术、成本、工期、质量、服务、资金、业绩等方面。根据FIDIC条款要求,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情况下,投标商以最低价格中标,表示了成本因素的重要性。近几年,关于成本要素及成本控制的讨论与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引起各方重视。

我们多年从事工程造价实践及管理工作,涉及投标及评标、项目预算、费用控制、结算、估概预算工作,参与了多项国家大中型项目及国外项目有关工程费用方面的工作。

国外工程总承包EP(设计、服务+供货)是经常出现的供货模式,本文就EP项目成本因素进行分析,清楚了成本因素就可以对项目成本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控制,可以提升我们投标项目的竞争力。国外项目的施工及安装C的成本本文不做分析。

一、成本要素分析的重要性

一个企业生存及发展目标就是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及汇报社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就是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成本,包括管理成本。

掌握了成本要素及每个要素的成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成本控制。作出成本分析,可以给领导者的决策提供依据,使领导者考虑从哪方面去着手控制成本,清楚了自己项目的成本构成所耗费用能够控制,才能够做得更好。在投标报价时,有了成本分析,清楚了投标项目的真正成本价格,报价才能够应对自如。通过对标分析,可以找到成本控制的不足及改进方向。

二、成本要素分析

国外工程总承包EP项目成本要素,根据成本的源流管理理念,成本控制方法措施的重点应该放在成本发生的源流上,成本要素的源流如下:

前期投标费

源流成本:参加投标的人员数量及等级,投标消耗的时间。即有资源的利用可以降低成本。

设计费或设计分包费

源流成本:参加设计的人员数量及等级,设计消耗的时间。即有资源的利用可以降低成本。

设备购置费(含运输费)

源流成本:设备购置数量、质量标准,生产设备消耗的人工、材料、机械,供货厂的利润,国家的税收,设备包装,设备运输及上下车,仓储等。设计方案优化及功能价值分析重要。

材料购置费(含运输费)

源流成本:材料购置数量、质量标准,制造材料消耗的人工、原材料、机械,供货厂的利润,国家的税收,材料包装,材料运输及上下车,仓储等。材料的选型、工程量的优化、采购时机重要。

总承包管理成本,如项目管理人员工资、福利、奖金、差旅、住宿;现场各种费用。

源流成本:参加管理的人员数量及等级,项目工期,差旅、住宿费用,临时设施,经营开销等。聘用有管理经验人员重要。

联合试车配合费

源流成本:配合人员数量及等级,消耗的时间等

安全文明措施

源流成本:具体措施项,人员数量等。

招标费,主要指分包招标费

源流成本:招投标公司所收取费用。

培训费,对业主人员进行培训的费用

源流成本:培训时间,参加培训的人数。

试生产

源流成本:消耗的人数、等级、时间。

工程保险费(部分项目)

源流成本:参加保险的标底物数量,保险公司收取的费用率。

一次填充油

源流成本:数量,单价。

国内各种税费;

源流成本:税种,税率。争取出口退税。

海运费及国外陆地运输费

源流成本:运输物的尺码吨,运费单价。合理运输的批次、组合,并合理分期。

海运保险费及国外陆地运输保险费

源流成本:保险标底价值,保费率。知晓当地运输标准及习惯做法。

国内集港费用

源流成本:运输物的尺码吨,集港时间,单价。

国外清关及港务费

源流成本:国外清关及港务收费率。

土建、安装、调试、试运转的指导费,即SV;(针对EP项目)

源流成本:消耗的人数、等级、时间。派遣有经验工程师。

国外各种税费

源流成本:税种,税率。聘用当地可靠的税务咨询机构或人员。

费用

源流成本:标底价值,收费率。

财务费用,如汇兑损失、银行费用等

源流成本:结汇额,汇率差,银行收费率。重视汇率风险。

各种风险损失,如技术、工期、索赔等

源流成本:技术指标、考核值不达标,工期延误,变更索赔等。

三、成本要素举例

工程建设项目具有不可重复性、时间性、个别性的特点,不同行业、同行业的不同项目、不同的建设时期、不同的国家工程建设项目都不会相同,项目成本也会不一样。

某国外高炉项目EP成本构成

四、 国外项目比国内项目成本较高原因

质量成本

工期成本

包装、运输及保险成本

税收成本分析范文5

[关键词] 纳税筹划税收成本非税成本

纳税筹划是指一切采用合法和非违法的手段,充分利用税法的各项规定,进行有利于纳税人的纳税策划,使企业本身税负得以减轻或延缓的一种活动。纳税筹划作为企业理财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和财会人员接受和运用。随着企业对纳税筹划的认识和各种筹划方式的涌现,纳税筹划已成为许多企业的必然选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纳税筹划方案理论上虽然可以少缴纳一些税金或降低部分税负,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其中很多筹划方案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是造成纳税筹划失败的重要原因。

有效纳税筹划是一种科学全面的筹划方法,必须兼顾因纳税筹划而引起的所有成本,既包括纳税筹划税收成本,也包括纳税筹划的非税成本。纳税筹划的税收成本是指由于采用筹划方案而增加的成本,按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指纳税人产生、选择、实施筹划方案所发生的直接或间接费用,包括时间成本、货币成本、心理成本和风险成本。一般情况下,因显性成本较为直观,筹划者在纳税筹划的成本效益分析中都会给予充分考虑。而隐性成本,尤其是非税成本在纳税筹划过程中相对而言则比较易被忽略。

一、纳税筹划的成本分析

1.纳税筹划的税收成本。(1)时间成本。时间成本是指纳税筹划人搜集、保存必要的资料和数据等所花费的时间。纳税筹划活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企业为进行纳税筹划活动必须预先做好资料和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这些资料包括:国家有关的税收政策和法规、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企业一段时期的经营资料以及相关企业的经营资料等。其中,对于税收法规和政策要连续收集,这样才有利于把握国家的政策意图和政策变化方向,使筹划方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此,时间成本的大小与筹划项目的复杂程度、筹划税种的多少以及筹划期的长短有密切的关系。

(2)货币成本。货币成本指纳税人为进行纳税筹划而发生的货币支出。货币成本在纳税筹划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包括对税务顾问的报酬支付或约见、拜访税务顾问所发生的交通费等。由于受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水平所限,自己有能力进行纳税筹划的企业并不多,大多数企业要想进行纳税筹划,只能求助于如注册税务师和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机构的专门人员。因此,货币成本的大小与纳税筹划的复杂程度一般成正比,越是复杂的、大的纳税筹划项目,越需要聘请知名税务顾问,货币成本也随之增大。

(3)心理成本。心理成本指纳税人因担心筹划不成功而产生的焦虑。心理成本很难测量,也很少有人对此进行深入尝试,但这并不意味着心理成本不重要。许多人在处理纳税筹划事项时都因担心筹划不当而产生焦虑或挫折等心理,这种状况将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弱的纳税人而言,严重时甚至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这将使他们付出更大的心理成本作为筹划的代价。如果他们雇佣人,于是心理成本就转变为货币成本。一般而言,心理成本的高低取决于纳税筹划的复杂程度、纳税人的心理承受力、政府对纳税违法行为处罚的严厉程度等。

(4)风险成本。税纳筹划风险指纳税人在进行纳税筹划过程中,由于利率、汇率等原因而预期的筹划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主要包括政策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债务风险、通货膨胀风险。风险成本指由于存在筹划风险而发生的成本。一个合法有效的纳税筹划得以进行的前提,一是税收政策对经济的导向性,二是各类税收政策设计本身导致的负担率的不同,三是一些政策的不严谨性。每个筹划方案所依据的前提不同,其承担的筹划风险也不同,虽然都没有违反税法,但也存在风险,而且依次递升。一个方案的实施,特别是在企业决策时,一种方案选定后企业整个经营模式就会确定下来,再进行改变不但成本高,有时会伤及企业的筋骨。相对来说,纳税政策的不严谨性国家会及时出台相应的文件加以修补,筹划方案所依存的前提最容易消失;各类政策设计本身导致的负担率不同国家会在政策环境成熟时进行税制改革来减少这类差异,所以第二个前提存在的时间相对较长;纳税政策对经济的导向是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部分,政策往往有延续性,而且一部分政策在出台时就明确其实施期限,便于在方案设计时进行衡量。利用纳税政策对经济的导向进行筹划是纳税筹划的最优考虑,风险也相对最小。

(5)隐性成本。隐性成本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指纳税人由于采用拟订的纳税筹划方案而放弃的潜在利益。即机会成本。二是筹划方案使一种纳税的税负减少而使其他税种的税负增加而增加的税负大于减少的税负,使企业整体税负成本加大。三是实施筹划方案失败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2.纳税筹划的非税成本。纳税筹划的非税成本是指企业因实施纳税筹划所产生的连带经济行为的经济后果。非税成本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有可以量化的部分也有不能够量化的内容,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不同的纳税环境下,不同筹划方案引发的非税成本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在一般情况下,纳税筹划的非税成本有成本、交易成本、机会成本、组织协调成本、隐性税收、财务报告成本、沉没成本和违规成本等。纳税筹划的非税成本主要是由于对称不确定性、隐藏行为和隐藏信息这三种形式的不确定性对纳税筹划的影响。非税成本是进行纳税筹划所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非税成本一般难以量化, 但如果纳税筹划者未充分认识到非税成本的存在, 则纳税筹划策略的有效性将大大降低。

二、纳税筹划的收益分析

1.节税金额。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目的是增加整体税后利润最大化,而纳税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过纳税筹划产生的节税金额实质上就是增加了企业收益。

2.避免行政处罚。纳税筹划行为不仅要合法,而且要合理。合法合理的纳税筹划不仅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也可以避免企业采用偷税、避税等手段而遭受税务机关的行政处罚,或构成犯罪而受到刑事处罚,从而为企业减少这方面的支出,相应的增加企业的收益总额。

3.建立企业的良好信誉。企业依法纳税不仅可以减少各种罚没支出。而且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给企业带来其他收益。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好的品牌便意味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因此,每个企业都不放过任何一个树立企业形象的机会。如,我国每年4月份的纳税宣传月,税务机关都选择部分模范纳税户进行宣传,如果企业能够依法纳税。就会在纳税宣传月被税务机关当作先进典型予以宣传,既节省了企业的广告支出,又为企业创立了品牌,形成了无形资产,使企业长期受益。

4.现金流量收益。企业在税法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对会计核算方法做适当的选择,可以把本期应纳税款递延到以后缴纳。这种收益可使企业减少借款或者将企业剩余资金用于短期放货,实质上是企业取得的一种无息贷款。

5.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核算水平的提高而使企业增加的收益。纳税筹划是一种高水平的策划活动企业为进行纳税筹划必须聘用高素质的人才,规范自己的财务会计处理,这在客观上提高了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核算水平.为企业带来收益。

三、纳税筹划的成本效益分析

企业进行纳税筹划会使股东财富实现最大化。但实际操作中,纳税筹划方案理论上虽然可以降低部分税负,但实际运作中却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其中很多筹划方案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是造成纳税筹划失败的重要原因。所以,在筹划纳税方案时不能一味考虑纳税成本的降低,而忽略因该筹划方案的实施引发的其他费用的增加和收入的减少,必须综合考虑该筹划方案是否能给企业带来绝对的收益。纳税筹划方案的选择实际上是一种财务决策,该财务决策的核心是比较收益、成本和风险,风险实际上也是一种成本。因此,决策者在选择筹划方案时,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才能保证纳税筹划目标的实现。

可以说,任何一项筹划方案都有两面性。随着某一筹划方案的实施,纳税人在取得部分纳税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为该筹划方案付出额外费用,以及因选择该筹划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损失的相应的机会收益。当新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小于取得的利益时,该方案就合理;反之,该方案就是失败的。一项成功的纳税筹划必然是多种纳税方案的优化选择,我们不能认为税负最轻的方案就是最优的,一味追求税负降低往往会导致企业总体利益下降。尽管企业后期的外购货物会减少,进项税额下降,从而企业要多纳一些税,但企业仍可以从上述推迟纳税中得到益处。无可置疑,这种筹划办法确实可以给企业带来税收上的好处,但是税法规定:工业企业未入库、商业企业未付款,购进货物进项税额不得抵扣。如此一来,企业如果想用尽早购货的办法推迟增值税纳税义务,就可能面临库房紧缺、存货占压大量资金、管理费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这种税务筹划办法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可见,税纳筹划和其他财务管理决策一样,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只有当筹划方案的所得大于支出时,该项纳税筹划才是成功的筹划。

税收成本分析范文6

关键词: 公共管理;税务行政管理;借鉴

1新公共管理理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新公共管理是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它以现代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主张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管理,打破政府对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垄断;更多地注重管理的结果,而不是只专注于过程,重视政府绩效的考核;把公众视为顾客,将顾客满意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新公共管理运动首先发端于英国,以撒切尔夫人上台为标志,随后波及到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加拿大、荷兰、法国等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这些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增强了整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新公共管理的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七个方面。首先,新公共管理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其次,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第三,新公共管理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而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第四,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第五,新公共管理强调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而应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第六,新公共管理主张对某些公营部门实行私有化。第七,新公共管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

虽然新公共管理也存在其自身的缺陷,比如无视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的根本差别,盲目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把政府与公共的关系完全等同于供方与顾客的市场关系等等。但由于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而对我们进一步深化税收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无借鉴意义。

2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成功实践

新公共管理理念是西方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公共管理改革的浪潮在传统的西方国家和新型的工业化国家中普遍展开,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需要,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国外税务管理部门对新公共管理理念的运行就可见一般。

美国国内收入局在1998年实施了重组与改革法案,其新使命被描述为“通过帮助纳税人了解和实现他们的纳税义务,并通过使税法公平适用于所有纳税人,来为美国纳税人提供最高质量的服务”。在组织形式上,收入局建立了一个类似于在私营部门中广泛应用的组织,即面向顾客需求的组织。在这里,税务机构的顾客是纳税人。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收入局同时减少了管理层次和主要单位数目,以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对顾客的培训和服务。在绩效评估方面,美国国内收入局建立了一套平衡评价体系,对收入局内部各级组织及其员工进行评估。

新加坡国家收入局提出的目标是“税务管理在国际上要居于领先地位,由受到良好培训的、专心工作的税务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新加坡国家收入局从1992年开始改革进程,将部门式的收入管理改为独立的收入局。独立的收入局有利于提高税务管理的灵活性,并能雇用到高技术的职员。同时,新加坡国家收入局把没有完整性的以税收为基础的组织结构,改为以功能为基础的为纳税人一站式服务的组织结构。这一新结构减少了以税收为基础的原有机构中存在的功能重复问题。

韩国国家税收服务局保证以1999年9月1日作为一个新起点,开始为纳税人提供公平、透明的税务管理服务。为此采用功能导向型管理制度进行根本性机构改革,并实施高效、公平的税务管理。同时,采取从外部评价国家税收服务局的绩效等措施。

新公共管理理论给西方税务机构改革带来的变化,是西方政府管理改革的缩影,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加强税务机构内部管理提供了经验。这些经验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引入企业经营管理思想,注重结果、激励和绩效评估,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二是把纳税人视为顾客,将政府的职责定位在根据纳税人(顾客)的需求向纳税人(顾客)提供服务,以顾客满意度作为衡量绩效的标准;三是重视税收管理活动的结果和产出,关心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并能够主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情况的变化做出富有成效的反应。

3借鉴新公共管理理念、完善税务行政管理的启示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的经济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中。近年来,我国也积极借鉴公共管理理念,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有益参照,并取得初步的成效。因此,作为政府公共部门的税务机构,很有必要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按照“调动人力,减少成本,优化服务”的基本方针,逐步推进我国的税务行政管理改革。

3.1 完善组织机构,进行合理布局税收组织结构是实现税收职能的组织保证,没有科学的组织结构,就会影响税收职能的实现。传统的税务机构体系纵向结构是按行政区划设立的层级制结构,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税务机构;横向结构则是下一级比照上一级,基本对称。税务部门信息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为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谓组织机构扁平化,就是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从而建立起一种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的组织机构。实现扁平化,就要对目前的组织机构进行改造重组,建立横向的信息交流机构,便于信息的沟通。要利用依托信息化的税收管理机制,减少中间环节,压缩管理层级,按照实际需要,收缩没有必要存在的税收机构,前移各项税收业务,简化工作程序。按照流程再造理论,摸清税收信息管理的内在规律,按照信息的流向和结转的方式归集税收业务,从而对机构进行合理布局,找到效率和制约的最佳平衡点。

3.2 改进工作运行机制,保证机构高效运转运行机制包括各种岗责体系、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是做好工作的可靠保证,是整个工作的基础,是实现税收职能的关键。没有机制的保证,税收职能的实现就会受阻,甚至难以实现。因此,必须按照整个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设定岗位,因事设岗,以岗定责,将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具体工作部门、具体工作环节、具体工作岗位、具体工作人员,使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有明确指标、完成时限和基本要求;根据工作实际的需要,及时调整岗责,确保每一项工作特别是新增工作有人负责,有人管理,构建专业化的岗责体系。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制度建设,理顺工作流程,对工作运行的原则、具体工作的程序、手续做出明确规定,形成从一般规则到具体规则的层级结构和依法、简约、科学、高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具体制度,搞好部门配合,加强部门间信息的传递和交接,避免错位、缺位,消除“管理空档”和“真空地带”,建立起部门职责明确、工作程序规范、运转顺畅、文明高效的政务管理体系。同时,牢固树立税收成本观念,将税收成本观念引入税收政策制定和实际征管工作中。尽快建立规范、系统、科学的税收成本核算制度,明确成本开支范围、成本核算方法、成本管理责任等内容,加强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定期对税收成本进行统计分析,对纳税成本进行测算,向社会公开,接收舆论监督,构建科学的衡量税收成本的指标体系。

3.3 优化税收服务,提高工作实绩首先,创新服务理念。牢固树立“服务就是管理”的观念,把国家赋予的税收执法权更好地体现在为纳税人服务上,实现由传统执法意义上的“执法队”、“审判长”、“检察员”向体现全方位纳税服务的“服务员”、“导航员”、“裁判员”转变,从而通过优质的纳税服务引导纳税人的自觉纳税遵从,创建良好的征纳关系和税收环境。其次,创新服务载体。对现有服务资源和服务手段进行有效整合,逐步搭建纳税人质量认证、开业登记、注销、税种划分及税款入库的纳税服务外部平台和热线咨询、税收管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划转及税务稽查统一的纳税服务内部平台,实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服务手段的新突破。再次,创新服务内容。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以纳税人的需求为总目标,进行具体细化,达到“六化”的标准,即纳税服务环境最优化、服务内容的标准化、纳税人办税成本最少化、纳税人待遇的公化平、办税效能的快捷化和服务过程的全面化。转贴于

3.4 实施人本管理,充分调动人力资源一方面,根据注重结果、灵活性和激励的原则,在公务员招聘、工资、培训、晋升和解聘等方面,设计强有力的税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使税务人员的行为与税务机构的战略目标统一协调起来。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等要素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指标,完善推荐、测评、评议制度,逐步建立上级考核、同级评比、下级评议、自我评价相结合的税收专业人才绩效考核体系,完善资格考试考核、业内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待遇与贡献相对应的分配制度,采取诸如以岗定级、竞争上岗、岗绩结合等多种方法确定报酬,逐步完善职务与能级相结合的工资、奖励制度,综合考虑工作职责、能力、业绩、年功等因素,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增强能级的激励功能。另一方面,必须充分重视行政管理环境的培育,加强税收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来培育人。有意识地培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奋发、健康向上的税务行政文化,创造良好的行政管理环境,在税务人员中形成一种共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行为标准,使这种文化意识渗透到税务机关的行政管理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制约税务人员的行政行为。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营造有特色的行政文化氛围,推动行政机关的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全体机关人员的群体性和凝聚力,从而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推动行政管理现代化建设。

3.5 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建设

绩效评估机制的设计要以税务机构的战略目标为基础。具体可分为组织绩效评估和个人绩效评估两套机制。组织绩效评估机制要设计定量指标,在内部评估的基础上引入外部力量评估机制。个人评估机制不宜采用定量指标,应在实现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的基础上,由直接上司和部门负责人来评估下属的绩效。要以目标管理考核为总抓手,充分发挥考核的评价和导向作用,突出抓好对月季工作计划及年度工作亮点完成情况的考核。逐步探索建立以工作难度系数、工作数量和质量及目标管理考核为依据,以定岗定责,按劳定绩,绩效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