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现状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220-01
90后大学生是指1990年到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进入大学的中国公民。目前,在校大学生几乎都是90年后出生的,他们中不少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并不明确,没有很强的学习动力。笔者带领研究团队就当前大学生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别调查了北方工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地质大学等七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780份,旨在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可行的建议。
1 调查问卷展示了真实的大学学习生活现状
大学整体生活状态。选择自主自理占32%,选择丰富多彩占24%,选择宽松、自由、轻松占25%,选择压力、紧张、繁忙占9%,选择简单、乏味占10%。
大学发展能力。选择社会实践(如兼职等)占21%,选择专业学习占26%,选择结交朋友占18%,选择拓宽知识面占18%,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占10%,选择社会工作(如学生会工作)占7%。
大学学习专业了解程度。选择非常了解占7%,选择了解占23%,选择较了解占48%,选择不太了解占21%,选择非常不了解占1%。
大学的学习方式。选择以教师讲和做题为主占8%,选择以课堂听讲为主占27%,选择以自己看书自学为主占65%。
大学的人际关系状态。选择非常融洽占29%,选择融洽占60%,选择人与人交往很平淡占9%,选择人与人较难相处占1%,选择人与人很难相处占1%。
大学时间支配问题。选择学习占59%,选择工作占4%,选择交友占21%,选择游戏占13%,选择健身占3%。
大学的生活目标。选择丰富知识、拓宽见识占32%,选择提高社交能力、形成自己的交际网占30%,选择锻炼设计活动的能力、为就业作准备占26%,选择获得真爱占7%,选择目前没有明确的目标占2%,选择其他占3%。
大学生活心理压力源。选择学习压力占20%,选择就业压力占33%,选择情感受挫占4%,选择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占5%,选择自我认识不足占14%,选择和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相处占24%。
了解大学的主要途径。认为从老师那里了解的占27%,从学长学姐那里了解的占16%,从大学的宣传单上了解的占5%,从网络上了解的占30%,从大学的招生老师处了解的占2%,从同学家长之间的的交流了解的占16%,其它途经了解的占4%。
大学期间什么最重要。认为成绩重要的占15%,友谊重要的占30%,社会工作重要的占13%,实习经验重要的占30%,爱情重要的占8%,娱乐重要的占4%。
大学成绩的重要性。认为分数就是命根占39%,60分万岁占57%,挂科无所谓占4%。
从调查问卷统计出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活需要同学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休息时间,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活都是老师或者家长早已经安排好的,面对自主性要求很高的大学生活,就会显得无所适从,这些同学有的会感觉大学简单乏味,有的会感觉繁忙紧张,这就需要同学们对大学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
大学课程的安排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都与高中大不相同,在没有了成堆的课后作业,买不到辅导书时,很多同学都感到了恐慌和无助,发现自己突然变的不知道怎么学习了。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觉得大学就是天堂,学习已经不是主要任务的同学而言,这样的想法往往使他们在进入大学后会被学习搞得焦头烂额,更严重的还会无法毕业。需要同学们转变观念,变“要我学”的“被动学习”为“我要学”的“自主学习”。
2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2.1 客观地了解大学:高期待势必降低大学学习生活满意度
对大学以及专业的盲目认知,会导致部分同学感觉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会引起同学们内心的矛盾、冲突和纠葛,从而会使部分同学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通过大学的学习,客观的了解大学生活以及自己所学的专业,对于自身展开正确的评估,将有利于90后大学生更好的开展大学学业规划。
2.2 正确处理人际交往:消除地域交往顾虑
大学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在北京的部分高校中,北京同学占据很大的比重,在这种情况下,北京与外地同学不能很好地交流,甚至不怎么交流,外地同学只和同类地区的同学聊天,慢慢就出现了地域差别。要发挥大学生的同辈影响作用,就需要大家相处融洽,这就要打破地域限制,借助大学平台,帮助大学生们建立起良性的人际交往关系。
2.3 提高学习专注度:专注于学习,管理好自己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大学里,老师主要传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推导,帮助同学们培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从而带领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学会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还包括查阅各种资料、参加专业竞赛、聆听各类讲座、开展社会调查等,多渠道的进行知识的扩充和学习。
2.4 学会规划大学生活:制定学习目标
如果不能对自身的现状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明确的定位,就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该向哪里发展。虽然会表现出很强的学习愿望和学习需要,但是没有目标的大学,注定会收获很少。对大学生活进行规划,不仅可以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帮助同学们实现理想。
参考文献
大学生现状范文2
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建议。要加大大学生创业宣传力度,弱化传统“铁饭碗”观念;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实践,为大学生走向创业奠定基础;国家应从根本上对大学生创业者予以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现状;创业困境;对策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难点和公众热议话题之一。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民生之源,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引导大学生走出就业“死胡同”,减轻社会负担的重要渠道。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导致大学生创业意识和思维淡薄、创业成功率较低。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在国家政策的宣传和支持下,产生过创业的想法,但由于缺乏创业所需的经验、资金、技术、资源及所需能力的欠缺,致使大学生创业底气、勇气不足,最终坚定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少之又少。纵观近几年大学生创业所涉及的行业,以服务型的行业和项目为主,涉及高新技术行业的较少,这也正是大学生自身的能力、经验状况所决定的。
二、当前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境
1、传统家庭观念与大学生择业密切相关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毕业后能够进入国企、政府机关等机构工作才是正儿八经的“铁饭碗”。创业是在没有能力或者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才被迫选择的道路,并且创业风险大,稍不留神就会满盘皆输。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都会听从家里的意见和安排,乖乖的就业,纵是独木桥容不下,也会挤破头选择跟随就业大军涌入人才招聘市场。
2、创业知识能力欠缺是大学生抗拒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但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与传授却较欠缺。大学课堂重在传授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忽视对大学生创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更是缺乏实践的机会。以至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观念较弱,实践技能匮乏。
3、社会经验欠缺是挡在大学生自主创业面前的一座大山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和乡村的经济水平都大有提高,加之90后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家长宠着疼着,许多大学生虽已成年,但社会经验极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害怕步入社会。在家庭的宠爱、学校安逸环境影响下,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不仅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认知能力,而且对市场化的信息运作不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在创业上的竞争力。
4、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创业的软肋可以肯定的是大学生创业者思维活跃,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年轻有活力。但同时,其创业的劣势也是明显的。大学生们安逸惯了,面对“凶险”的商海易心生畏惧,常常会不敢跨步向前。大学生们容易眼高手低,在创业的过程中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目标选择、经营策略等缺乏一定的经验。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和定位不准确、对创业复杂性认识不清、创业前期准备不足、抗挫折能力及吃苦耐劳意识不强的情况下贸然创业,将会很难适应预期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三、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建议
1、加大大学生创业宣传力度,弱化传统“铁饭碗”观念21世纪是迎接创业的新时代,是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时代。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尤其需要家庭的帮助,家长要对孩子的创业行为表示支持,积极扶持和鼓励自己的孩子创业。政府和学校要通过多种媒介大力宣传创新创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创业不仅是大学生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社会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
2、加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应顺应趋势,以培养“创新、创业、创优”三创精神的人才为核心,将培育敢于引领社会前沿发展、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优秀创业人才的思维纳入高校办学教学方针中去,巩固创业教育的重要位置。[1]根据创业教育的特点和相关理论经验,建设具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准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邀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业者以兼职外聘、培训、交流的形式给学生授课,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优化教学效果,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活力。除此之外,学校应积极搭建创业教育信息和实践平台,大力发展创业社团和创业协会,并依托学校和社会资源建立大学生创业见习、实习基地,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培养并鼓励大学生在保证学业的基础上积极投入到创业的实践中去。
3、加强实践,为大学生走向创业奠定基础学校和政府应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高校应加大力度推进大学生众创基地、众创空间的建设,免费向学生开放,配备齐全的实验仪器、教学仪器和教具,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空间和机会。举行各类营销实践比赛,课堂模拟等各类真枪实战的活动。学生自己也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中,利用业余时间做兼职,摸索市场,积累自己的创业经验。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各种各样的创业计划大赛,在参加、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增强自身创新意识,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实践操作能力。[2]
4、国家应从根本上对大学生创业者予以支持,不仅是政策,还有资金2014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各大高校应本着创业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构建一个完善的创业管理机制,如高校通过将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鼓励大学生参加创业竞赛实践活动、积极与成功的创业企业家及专家学者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热情、指导并锻炼他们的“实战”能力。国家对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和部分免税支持,多渠道融资筹集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实施大学生创业计划,进一步将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提上日程,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功能,提供项目对接、政策解读和在线咨询等服务。[3]大学生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创业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时代的强音符。倘若国家落实创业政策,社会支持大学生创业,学校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家庭给予理解和支持,大学生个人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水平,积极主动的进行创业尝试,那么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问题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韦志江.大学生创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4.
[2]时正杰.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4(12).
大学生现状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学习拖延;现状;成因分析
前言: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各行各业的精英代表,其理论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大学生都存在比较严重的学习拖延现象,这种不良习惯对其学业以及未来职业生涯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所有高校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一、 大学生学习拖延现状
调查研究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存在学习拖延问题,其中有95%在执行学习任务时会找到各种原因向后推迟,70%左右存在经常性学习拖延行为,其中有30%非常严重。在撰写论文时,有45%左右的学生会拖延;在考试复习中,有28%左右的学生存在拖延行为;在完成阅读任务时,有32%左右的学生会拖延。在对研究生进行调查时,会发现同样的学习任务,拖延行为的比例更高,撰写论文、考试复习以及完成阅读任务是存在拖延行为的比例分别是42%、37%和61%。
二、 大学生学习拖延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学习拖延问题的成因有很多,相关理论也很多,每一位研究者都会提出自己的理论对拖延行为进行解释。但是无论是哪种理论,最终都表明拖延行为主要来源与大学生的主观意识,现分析如下:
(一) 从个人特征的视角分析
调查研究表明,有拖延行为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为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者。一般情况下完美主义者会希望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能够井井有条,因此其在行动之前往往都会提前制定一个完美的计划,所有学习行为都按照计划开展,这就属于适应性完美主义者,拖延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不大。而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者则表现出对消极评价过分担心,容易自我责备,学习开始之前会花大量时间去准备,导致拖延行为。
还有一种就是成就动机,如果大学生成绩趋近目标高,学习上会表现出喜欢竞争,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即便是遇到困难也能够积极应对,因此其不容易出现学习拖延行为。而成绩规避目标高的大学生则正好相反,这类学生往往意志力不够坚定,面对学习的时候往往表现出消极态度,会在不觉中避免消极结果,因此容易出现学习拖延行为 [1 ]。
(二) 从个体认知的视角分析
首先是自我效能感,其与学习拖延行为之间表现出负相关,并在拖延行为与学习倦怠中间起到一种中介作用。如果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高,面对学习时往往表现的比较积极,能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自我效能低的大学生则正好相反,学习态度不积极,拖延行为严重。
其次是时间管理倾向,这也是学习拖延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对有拖延行为和无拖延行为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进行研究会发现,两类学生在时间知觉上表现出很大差异,前者会将时间焦点放在眼前,后者则会将时间焦点从现在延伸到未来。同时,前者还很难把握速度和正确率之间的关系,如果给学习任务加上时间限制,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压力感,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开始回避学习任务,出现拖延行为 [2 ]。
三、 对策
首先,高校教务处管理人员以及辅导员都要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加强对大学生拖延行为的认识。一是要明确其危害性,二是要对本校学生学习拖延现状进行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并评价这些措施是否取得成效,然后根据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发挥学校管理的积极作用。
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自我发展教育,使其认识到拖延行为对自身发展的不良影响,提高其自我管控能力。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向那些没有拖延行为的同学学习,改正自己的拖延习惯。要根据自身拖延学习特征制定时间管理策略以及认知学习策略等,改掉拖延习惯。
最后高校教务处教师、辅导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督促,个别特殊情况要特殊对待管理。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让学生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并不代表放任不管,而是为了使学生灵活安排时间,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面对学习时表现出严重的拖延行为,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学业的完成和心理健康。因此,教务处教师以及辅导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其拖延行为进行适当干预,帮助其明确学习目标,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3 ]。
四、 总结
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大学生面对学习时都存在拖延行为,这种行为不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这类学生比较容易产生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拖延行为主要取决与学生的个人特征以及个体认识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自我发展教育,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简介:
左丹婷(1995.2) 女, 江苏省苏州市,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
参考文献:
[1] 徐晓青, 华成玲.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生学业拖延干预研究[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5, 15(10)11:24-27.
大学生现状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高等教育;思考
职业生涯教育的前身是职业指导,随着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长马伦(MarLand)博士提出“生涯教育”观念,现代职业生涯教育运动正式开始。关于职业生涯教育,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界定,但业界普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大学生是特殊的人力资源,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质量。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是较早在学校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国家,20世纪中后期,这些国家就把职业生涯教育渗透到基础教育的整个阶段,并且制定相应的法案保障职业生涯教育的顺利实施。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2003年以后每年有大量应届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说明在学校活动中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的缺乏。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和体系,对于充分开发利用大学生这种优势人力资源,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现状分析
职业生涯教育所诠释的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理念。在大学阶段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已成为全球教育界的共识。据美国职业辅导协会下的青年发展委员会资助的调查显示,美国49个州的百来所大学机构中,几乎所有都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生涯课程,有关职业生涯教育从中学到大学已成体系,且非常成熟。香港、台湾地区的大学,也都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辅导课程。进入新世纪,内地各高校也已经逐步开始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探讨和摸索。
(一)高校方面
1、职业生涯教育在各高校普遍受到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未能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目前,内地高校因为政府的相关政策引导、学校服务职能的增强,也陆续开设了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教育和辅导课程,并部分计入学分。但由于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和课程体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应有的固定机构、相应的设施设备、专门的活动或教育场地等,在很多高校并未能获得落实。
2、职业/就业指导较多沿袭传统,还只停留在就业这个具体问题指导的层面上,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就业指导以就业推荐、就业派遣、外联企业、举办招聘会等传统形式为主,就业(职业)辅导课程和咨询仅作为“点缀”,并未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培训和个体咨询。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也各自成一体,并未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来规范。
3、专业人员配备和相应软环境配套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不具备相应的专门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人员,大多数是由各高校辅导员兼任。相应的软环境的要求,大部分高校也无法满足。
4、职业生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活动之前要制订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并紧紧围绕最终目的而规划、组织和实施,但由于职业生涯教育的体系正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各高校开展的情况参差不齐。有部分院校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并计入学分,但绝大部分也仅是停留在选修课,甚至只是几次讲座的水平,并没有系统地设置课程体系。更重要的是,几乎大部分院校目前更多关注的是毕业生,而较少能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的引导和教育。
(二)指导教师方面
1、参与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大部分对这项工作具有饱满的热情,但由于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完全,不知该从何做起,这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效果。并且很多指导老师自身的职业经验不多,自我的职业规划都不够清晰,因此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说服力并不强。
2、指导教师中专业人员少,大多数是从高校的专职学生工作岗位转岗或身兼二职,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识和活动开展基本依靠经验和个人悟性,缺乏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困惑大多难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3、多数担任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教师仍停留在“单向式”的教育形式,没能根据学生真正的需求来安排课程,课程设置比较盲目,课堂效果不佳,开设的课程受欢迎程度不高。学生对学校安排的职业生涯课程产生不信任,长此以往将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
4、多数教师工作时间长、负荷大,但待遇未体现出相应较高水平,很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员参与其中,且在职业生涯教育岗位上提升较难,主要在于专业技能上的培训和岗位职务上的提拔较难。较多人“找不到职业发展方向”,时间长了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影响指导教师对职业生涯教育行业的热情和信心。
(三)学生方面
1、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概念认识粗浅,仅停留在“考证”、“职业热门”“行业收入”等问题上。
2、长期以来,大部分学生仅作为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受众存在,被动地接收学校和指导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需求仅停留在潜意识阶段,需求意识尚未被唤醒,更没有把意识提升为行为或实践,因此,学生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漠不关心”,缺乏社会竞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3、由于课程设置和指导教师的原因,部分学生对学校的课程不够信任,很多时候仅仅是应付学分而修读,并未能真正把接受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大学生涯的一门重要课程来对待。
(四)社会支持等其他方面
1、社会考评有倾向。政府和社会在对学校的就业进行考评时,更多关注的是就业率的数据,而忽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很多高校中各专业的就业率高低,对该专业的招生指标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下,社会对学生多鼓励和引导“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却与职业生涯教育的宗旨相背离,间接导致高校及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忽视。
2、社会支持不够,且高校对校外资源的使用有诸多顾虑。目前社会资源比较零散,缺乏有效整合,未能对高校的专业指导起到支持和帮助作用。通常校外相关专业人士进校没能起到实质作用,且高校以培养教育为目标,校外机构以盈利为目标,二者的最终目标不一,使得高校对校外资源的使用顾虑较多。
3、高校的“准入”门槛较高,校外有经验人士有意愿也“难以”全职进入学校事业编制。这就极大影响了部分校外专业人士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参与热情。
二、对策思考
(一)高校管理方面
1、应提升职业生涯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地位,加大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人员、软硬件配置的投入。建议组建“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职能包含职业辅导与咨询,职业信息收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社团,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及辅导等,功能替代之前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发展提供帮助。提倡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之切实做到就业率、就业质量与就业服务的同步提高。
2、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列入教学计划,使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日常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分阶段在大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的职业生涯教育,并计入学分。对低年级学生着重制定“自我认识、树立目标”及“增强素质、制定计划”,而高年级着重“树立信心、抓住机会”和“知己知彼、人才匹配”的分类教育目标。除理论课程外,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拓展计划,全方位、分级开展各类校内活动。
3、改善从业教师所需的工作环境和软硬件工作条件。给予相应的薪资待遇,对超负荷,超时间部分工作给予合理的回报;提供从业教师参与培训和提升的机会,对有志于长期服务的老师和仅仅是有兴趣的参与者区别对待,给予不同档次的培训机会;设计从业教师发展空间,开设适当的发展通道,鼓励长期的指导教师往纵深专业化方向发展。
4、适当借助校外资源,弥补校内职业指导人员数量、质量上的不足。可邀请各行业、企业HR人士(人力资源管理专员)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对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解;利用专业机构/专业人士的优势,考虑合理的高校和社会的资源置换,给予指导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充分开发校友资源,提供学生生涯访谈或求职机会;开辟校外有经验人士全职进入高校,或者作为志愿者参与和指导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活动的通道。
(二)指导教师方面
1、多参加相应专业培训。经过系统训练并获得资格证书,有助于支撑指导教师的从业信心。可以通过筛选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参加外地专业发达地区的培训,更多数人员可以在当地寻求相关机构就地培训。
2、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及“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的思路设置课程内容,尽量以小团体教学为主。摒除“单向式”教学,课前课后通过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课程教学效果,将学生纳入职业生涯教育的主体中来,帮助学生树立在校期间就是“准职业人”的概念。
3、在进行个人咨询时,要充分引导学生意识上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告知设计的方法,以学生的决定为中心,帮助分析和澄清错误,坚决避免给予式、命令式、替代式、超越式等咨询方式。对于不明晰的结论,不能轻易给出。
(三)学生方面
1、引导学生自发建立职业生涯教育规划的专业社团,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促进”为主,指导教师辅导为辅。鼓励高年级学生协助指导低年级学生,实现“传帮带”。
2、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充分利用闲时、寒暑假接触岗位,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坚定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增强竞争意识。有意识开设“第三学期”,实际参与社会岗位锻炼,更可作为选择职业方向的参考依据。
3、条件允许的,可以有选择地参加校外专业机构的相关活动,例如就业训练营、校友职业沙龙、机构的职业工作坊等。可考虑选择一些资质合格,属公益性质或费用较低的专业机构活动参加,强化个人职业生涯教育效果。
(四)社会支持及其他方面
1、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全社会要共同关注的问题,社会相关机构或相关人士的责任不可推卸。目前社会资源比较零散,缺乏有效整合。建议人事主管部门应尽快对社会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形成高校、学生及家长、社会相关合格机构共同构建的服务网络。
2、社会相关机构开设的专业培训,应主动邀请吸引高校的指导教师参加,并参与实践活动。
3、倡议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调整资源,主导建立“职业生涯中心”,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设置相关课程,按照“不以当前盈利”,重在“建立长期的品牌”为思路,待学生成为职业人后再挖掘相应的商业价值。
4、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应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教育多给予指导,并联络各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其中,为学生的各种社会性实践多提供指导、帮助和支持。
职业生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质量。它是一个系统,“种子、环境、农民”三者缺一不可。“种子”是指想发展的学生,“环境”是指学校的一整套适合学生发展的文化、制度和教学设置,“农民”是学校的指导教师,只有在三者形成系统时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它同样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指导任务,这需要系统的整体规划,从一年级开始进行指导,在功能上既包括职业指导也包括就业指导。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还需要整合高校、专业机构、社会单位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提高“个体的自我认识”是学校需要关注的,介绍“职业世界”是专业机构需要关注的,而社会单位侧重介绍不同岗位需要的能力,并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职业生涯教育的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变迁趋势,体会职业工作意义,认识职业素质要求和有关职业发展的个人兴趣及潜能,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创业的思想准备,提高升学与就业选择的主动意识和科学态度,为未来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大学生现状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调查与策略
收录日期:2013年2月24日
早在美国文艺家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观点中,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反观自身与改造社会的重要作用就已经得到强调。兴起于西方20世纪的接受美学批评与读者反映批评更是从接受论的角度详尽论证了读者在整个阅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带给文学的现实意义。中国文论中也有“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之说,意为读者与文章的关系历来合则聚,不合则析,由此可见读者在阅读中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形成了文学的“第二文本”。所以,以文学阅读主体为研究对象,综合考察其趣味和心理,联系以时代背景的经线、社会环境的纬线,便能结成读者接受论的大网,从而对文学活动的良性发展起到补察之效。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下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是文学教育效果评测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人文教育改革的优化对象,有必要对大学生的文学阅读进行具有时效性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明确取舍态度并进行合理有效的干预,唯此才能使语文教育在大学生的文学活动中尽到股肱之力。对此,笔者对河北联合大学学生的文学阅读情况展开调查,调查方式采取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横跨文理工医多个专业,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7份,回收率为95.7%,全部为有效问卷。
一、现状调查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情况如下:
1、阅读主体的主观认识与实际阅读活动相背离。据调查结果显示,约有80%的学生对参加文学社或读书会的活动抱有兴趣,但是真正参与过活动的却只占被调查者的38%,很多人苦于课业或受到其他业余活动的吸引而无暇顾及。在对大学生文学阅读动机的调查中,最大的文学阅读驱动力分别是:兴趣、修养提升和知识储备,上述在调查对象中都占有多于半数的比重,并且53.8%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的文学课设置过少。这说明大学生对文学的美学价值有很大的认同感,对文学修养在个人知识结构中的重要作用都有端正的认识,从事文学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但是,从每日文学阅读时长上看,有35.5%的学生日平均阅读时间在半小时以下,占了最大比重,而文学阅读时间在两小时以上的仅有11.8%,是最少的。有固定喜爱的作家并对其作品保持着固定阅读习惯的仅30%,约有76.4%的被调查者表示,并不能把所有已开始阅读的作品坚持读完。这说明阅读主体对文学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有较高程度的认可,但这种认可只停留在观念中,因为诸多原因而并未将较高的阅读期待付诸践行。
2、阅读主体的文学阅读行为呈现出非研究性、非学院派的特点。在文学阅读内容的调查方面,约占80%的被调查者表示,小说是最主要的阅读文体,而在阅读过程中仅有17%的被调查者对严肃与通俗小说有辨别意识,大部分人对这一分野并不关注,更有14.1%的被调查者认为文学不应有高雅通俗之分。尽管经典文学的权威性在大学生阅读者中受到普遍认可(53.2%),半数人认为有阅读经典文学的必要(49.6%),但他们也指出由于其艰深的主旨与抽象的艺术手法,在大众读者中造成了理解障碍(16.2%)。对于通俗文学作品,调查对象普遍承认其更符合时代特征、可读性强(55.8%),并认为好的通俗作品经过岁月的打磨会受到肯定(49.3%),而认为其思想性与创作水平不及经典文学的却仅占15.6%。通俗流行文学在受众的喜爱程度超过了古典名著(33.9%)和现当代严肃文学(17.0%),占有最大的比重(53.1%)。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尽管在观念上给予文学经典以应有的尊重,但显然对通俗文学表现出了更大的偏爱。他们的观念中没有更多理论的羁框,只有感性的好坏之分,而无绝对的雅俗之辨。这对高校语文教育无疑有着巨大的启示。
3、一方面新媒体在冲击着传统阅读方式,给文学阅读造成新的挑战;另一方面新媒体在语文教育中的良性应用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统计中,大学生的活动时间比重由长到短依次是:上网、看影视剧和现实社交,而文学阅读则被排在其后。这说明传统的案头阅读时间在网络、影视等新媒体日趋大众化的同时受到了挤压。有7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影视是比文学更具吸引力的叙事手段,在文学与影视改编的权衡上,仅有4.7%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无法接受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而绝大部分人都表示在与文学有关的影视剧中获益。值得注意的是,67.1%的学生希望在语文教学中加入相关影视作品欣赏和评价的内容,可见直观感性的影像在对文学阅读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另一条崭新的思路。与此同时,网络阅读已经在阅读方式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例,有超过50%的学生有网络阅读的经历,并且这类群体都尝试过以跟帖转载等方式与创作者或书友进行互动,约有30%的被调查者表示曾经参与或打算投入网络的行列。然而,新媒体的强劲势头并非对传统的文学传播方式形成取代之势,图书馆借阅的传统方式依然是大学生接触文学作品的主要途径(43.5%),而电子书阅读也成为了颇具生命力的一种新兴形式(34.6%),再次是自费购买(24.4%),阅读途径呈现了传统与革新并存的状态。并且大学生受众群体文学阅读兴趣的培养,最主要的途径是依靠同学间的推荐(31.8%),而影视、网络和语文课堂并不是培养阅读兴趣的主要土壤。虽然多媒体更多地参与到当代高等教育中,但作为基础人文素质教育的语文,无论是教育方式或教育对象,却还在传统学习方式与新媒体方式间徘徊,所以在抑制新媒体对传统文学阅读的冲击的同时,加强新媒体教学手段还有较大的开拓空间。
4、语文课“庙堂之高”的教育与学生“江湖之远”的文学兴趣相脱节,其主导作用并未得到体现。由第二点论述可见,当代大学生心理中存在着解构经典的倾向,他们喜欢对已建立或试图建立起的任何权威性进行瓦解和否定,而张扬平民化的“屌丝”式价值定位和话语体系,文学阅读心理也是如此。在模糊了经典与非经典、雅与俗界限的文学接受观的衡量下,语文课是很难在建立权威性的劝说中进行的。学生面对语文课积极性差、课外阅读作品与文学课关注点相脱节、学生无法认同语文课的价值观等问题的出现,与之不无关系。但即便面对这样的实际问题,学生仍旧对语文课抱有期待,而这种期待也恰恰显示出当代高校语文教育的软肋所在。据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学生认为文学课设置过少(53.8%)。在语文课的规划中,受众期待更多的文学作品批评,并使之与影视欣赏结合。
二、解决策略
1、改革语文课树立权威的授课模式,建立雅俗共论的开放性文学教育理念。对于学生对文学阅读有较高的主观评价却欠缺实际行动的现象,有研究者论之为:“当代大学生不事阅读乃是一种因讯息模式的差别所造成的文化现象”,所谓讯息模式的差别,是影像文化与书写文化的断层,新世纪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偏好通俗性强、情节生动、语言浅白的文学,语文教育所标榜的经典化、高雅化的严肃文学显然并不在学生的兴趣范围之列,虽然他们对高雅文学在观念上的向往从未消失。语文教育的问题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俗入雅,在通俗文学的内容中找到合适的通向经典文学的入口,而又能让人看清二者的血脉联系,这种雅俗文学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一直存在而且可以为教育所用的利器。
2、增加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授课比重,增强学生文学作品分析的能力。语文课堂如果只注重对课文内容、语言上的分析,而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学理论的提升,其效果无异于授人以鱼,而大学生处于国家语文教育体制的最后阶段,如何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建立起个人的自修机制,让其成为他们终生文学阅读的永恒动力,是值得探讨的。现在的语文教育可提供丰富的文本素材,而没有理论升华的文本分析教学充其量只能为学生提供“阅读履历”罢了,这种教学并不可循环再生,当学子远离校园,会对语文课的记忆模糊淡化,即使记忆犹新,也不过是一些优美的文字和生动的情节,既不可以为继续阅读提供成熟的经验和参照,也不足以对既往的阅读做出独到的阐释和评价,而只有注重文学理论的启发,才真正有益于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当他们有章可循,才能保持对文学不懈的兴趣。
3、改良语文课程模式,利用新媒体手段以加强语文教育的互动性优势。当今的语文教育研究早已对教师单向讲授的一言堂授课方式的弊端详加论述,笔者曾在《语文教育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发展》中提倡利用戏剧情境、文学影视比较、严肃通俗文学比较等方式丰富教学,并在主课时之外设置适量的读书会、研讨课、影视欣赏等辅修性课程以构筑语文课的互动性,为大学语文教育注入活力。当影像对文字的侵略性冲击无可避免时,那么彰显文字的特点,并令接受者明了其无以取代的优势,是培养新媒体时代文学读者的有效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大学生现状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文学经典 阅读
文学经典是指那些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并被大众认同的具有原创性、典范性的优秀著作,是迅速了解人类智慧结晶的最佳途径。中外文学经典蕴含的生活经验、社会内容、客观真理以及道德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等更是历经时空的考验,使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给我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采用《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状况调查》自编问卷。2013年3-6月,我们以西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为对象,就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69份,其中有效问卷865份。涉及的专业有文科、理科、工科,其中文科359人,理科348人,工科158人;大一93人,大二287人,大三253人,大四232人。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阅读的态度、时间、数量、方法等。问卷以选择题为主,开放性题目2题,共有37题,其中涉及程度的题目全部采用正向记分。所有问卷的数据结果采用软件SPSS 19.0分析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现状
1.阅读态度较好。所读文学经典的来源,自己购买的占26.3%,向图书馆借阅占56.8%,向他人借阅占9.9%,不借也不买的占5.9%,与他人合看的占1.1%。阅读文学经典的必要性情况,认为根本没有必要的占2.8%,没必要的占2.3%,可有可无的占6.8%,有必要的占54.7%,十分必要的占33.4%。阅读文学经典的目的,满足兴趣爱好占17.5%,提高自身修养的有35.6%,专业学习需要的占23.4%,为了考试需要的占23.5%。在没有要求下,购买并阅读文学经典还是比较多,文学经典还是得到了重视。
2.文学经典阅读时间、数量偏少。在课内,除了文科生的专业要求,仅有11.6%的人在课堂上阅读,也仅是因为选修课的需要。在课外,78.5%的学生会去阅读文学经典,其中65.3%的人每周平均阅读时间为低于4.6个小时。关于“阅读效果最好的地方”,选择教室的占22.6%,图书馆的占46.3%,自习室占19.4%,宿舍占9.3%,其他地方占2.4%。阅读地点丰富,但选择图书馆的每周进图书馆的时间不定、次数较少。一学期阅读10本以下文学经典著作的占67.3%,可见,大学生阅读时间、数量总体偏少,且文学经典阅读的时间没有保障。
3.阅读内容丰富,网络阅读较多。大学生会进行与专业、社会、生活、个人相关的阅读,经典著作类、武侠言情类、励志成长类、生活百科类等五花八门,平时翻阅多选择杂志且重在娱乐、科普、时事新闻。网络阅读中女生偏向言情穿越类、男生偏向武侠修真类,有网络阅读的占95.6%,阅读文学经典的仅占5.9%。
(二)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大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不够重视,教材利用度较低。具体表现为:第一,从花费在文学经典阅读的时间上看,关于“课余时间是否阅读文学经典”:基本不阅读占13.0%,偶尔阅读占56.7%,经常阅读占24.7%,每天都看占5.6%。其中68.5%是没有目标的阅读。即使文科生拥有与文学经典相关的教材,60%以上的人没有有效地利用教材。大学生花在文学经典阅读上的精力很少,而且阅读没有目标,缺乏计划性,积极主动性不高。
二是从文学经典阅读的范围看,大多数学生会选择文学类,即使理科生,攻读工科类经典外也涉及文学类。86.1%的人愿意先选择文学类来阅读。可见,大多数同学仍然愿意阅读文学经典。他们认为文学经典是历史的锤炼、文化的积淀,能够完善人格、提高审美境界,促使他们热爱生活。
第三,从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利用程度来看,大多数对文学经典著作内容的熟悉程度不高,经常翻阅的人很少,阅读缺乏深度。他们更愿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绝大多数文科生是为了考试而阅读,读书功利性和实用性的心理更强些。 第四,大学生的阅读方式有待改进。关于“阅读文学经典时是否做笔记”:选择从不的占28.6%,很少的占35.6%,有时的占23.9%,经常的占11.9%。可见,大学生在文学经典阅读方法上缺乏专业指导,经常做笔记的约占十分之一,大多数人阅读只是走马观花,对文学经典中的重点内容难以进行深刻消化,体悟较浅。 网络阅读中,11.5%的认真阅读,73.2%的大致浏览,65.4%选择的读,8.1%仅读标题。调查表明大多选择大体浏览,缺乏筛选,人们普遍认为网络阅读影响视力和身体健康,有的人沉溺网络小说,作息时间不规律,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改善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对策
(一)选好教材
教材是学生阅读的起点,是学习的依据,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阅读的方向,尤其是文科生,阅读的同时也是专业学习。学校应精心选择教材,注重教材的系统性、前瞻性、贴近性、创新性。
(二)教师加强阅读指导
首先,教师要对大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进行思想辅导。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读书报告会等向学生强调阅读文学经典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重视,提高其阅读文学著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校各学院各专业组成读书小组,交流阅读经验,促进文学经典的阅读。
其次,教师要给予文学经典阅读的方法论指导。尤其在网络阅读大为流行的趋势下,更要提供优秀的文学著作和读书网站,教学生使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进行各种期刊和电子资料的阅览。教师可对相关问题解疑答惑,促进有效阅读和文学创作。
(三)大学生要转变阅读观念,改善阅读方法
好的阅读方法会大大提高阅读的质量,大学生必须转变阅读观念,树立正确的阅读动机,提高阅读的深度。首先,大学生应重新认识文学经典阅读,将专业书籍、文学经典等纳入自己的阅读范围。其次,大学生以周、月、学期等为时间单位制定阅读目标并达成目标。第三,掌握精读、略读、浏览、朗读、默读、速读等阅读方法,整体把握,并适当做些笔记。第四,大学生应互相监督,作自我评价,主动总结,写下个人体会、感想等。
(四)回归传统文本阅读,打造网络平台
大学生对网络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更习惯用网络解决问题,疏忽甚至遗忘了传统的文本阅读。网络阅读方便、快捷、内容丰富,但其内容良莠不齐,还有待开发,不利于大学生知识的拓展。而传统阅读让人细细品味作品的内涵。因此,要提倡传统阅读,也要打造文学经典的网络平台。
在阅读低俗化、庸俗化、快餐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应重试文学经典的阅读,主动投入到文学经典阅读中去,以研读经典作品为突破口,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分析。在人文精神中汲取营养,锻炼思维,启迪智慧,最终形成能力。
项目来源:西华大学“西华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项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