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桃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棵小桃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棵小桃树范文1

关键词:数学;课堂讨论;组织;数形结合

一、数学课堂讨论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常常把学生放在被动地位,教师独占课堂,从导入新课、讲授、 启发、引导到测试,一讲了之。学生虽然一听就懂,但效果很不理想。所以必须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局面,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更广阔的范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做到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局面这一点,除了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外,还必须在教法上注重课内和课外、教与学相结合,在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讨论作为数学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营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良好氛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它对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尤其是启发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探究和获取知识,真正提高学习能力,发挥着毋庸置疑的关键作用。

组织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问题,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而且数学教学中就可以当堂测试效果,不管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课堂讨论。因为,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得以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一旦把课堂讨论当作学习活动的主阵地,真正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其求知热情及展现自己的愿望才会不断加强,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也就必然大大提高。组织课堂讨论是适应考试改革和落实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注重课堂讨论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1.明确问题的目的 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明确的研究任务,使讨论有方向,有价值,切忌讨论问题太大、太空、太简单。

例如,一轮船在港口A 测得小岛S 在北偏东75°方向,向正东航行至灯塔B,在B 处发现小岛S 在东北方向,若港口A 距离小岛S 为200 海里,求港口A 与灯塔B 的距离。

在教学这道例题时,问题一出,学生纷纷根据方为角画图,画完图,却不知该如何解问题,此题的解决方法由于有悖于以前常用的方法,学生感到有难度,此时笔者抓住时机出了下面4 个小问题让他们讨论,再全班学生进一步交流: (1)图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三角形?(2)解斜三角形的方法是什么?(3)在这个斜三角形中总共可作几条高?(4)作哪条高构造的直角三角形可顺利准确地求出AB的长? 一出现上面四个问题,学生兴奋异常,思维活跃,画的画,算的算,议的议,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讨论、交流,教师作为参与者,也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最后学生终于惊喜地发现:过点B 向AS 作垂线和过点S 向AB 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都因为无法准确地求解而宣告失败,只有过点A 向SB 所在的直线作垂线才能顺利求解,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数形结合容易使学生找到问题的的根本,且能使问题得以简化,比如行程问题画图就能很好的解决相遇问题,学生看到图形就能很快地列出方程。

2.问题难易适当 要讨论的问题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无从下手,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太易,三言两语就可解决,便失去了讨论价值,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讨论的问题应注意难易适中,采取“跳一跳摘得到”的原则,这既有助于唤起学生讨论的欲望,也有助于鼓励学生奇思妙想。

三、有效地科学组织课堂讨论

1、科学地分组讨论讨论 从理论上来看一般是以四人为一小组最佳,因为四人小组可变成两人一对,能最大范围实现学生的互动,一对学生讨论完后可以及时与组内的另一对学生交流结果;一旦小组人数超过四个学生们就难以应付,而且小组规模越大,个别学生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但在实际教学中班级规模、教室大小和设备多少等等都会影响分组情况,所以一般以6人为一小组。此外,小组形成后最好保持一段时间,有很多教师曾很成功地让小组持续了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这使学生有时间去学习怎样与他人共同工作,有利于培养成员间的默契,经过探索建立更积极的相互依赖,进而研究更深入的项目,并让他们在学习中结下深厚的友谊。。但若在合作期间出现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及时协调,为每次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2、小组讨论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教师要有有高度的责任心,无责任心就会出现:仅让学生讨论,对讨论时的情况不闻不问;对不讨论的学生不积极予以引导;对捣乱学生不加以及时制止,课堂讨论效果就会低下。另一方面,教师自己对讨论的问题都似懂非懂,难以自圆其说,遇到伶牙俐齿的学生便乱了阵脚,应付两句便匆匆收场。教师要在讨论中做引导者评判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教师评判学生讨论时要多鼓励 学生只要张口讲出一个观点,无论对错,老师都要首先赞许。讨论不同于考试,讨论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学生能讲出一个自己的观点,说明他独立思考了,这是我们要组织讨论的首要目的,当然要赞许。当然,这也是组织好讨论的难点,明明答错了还要赞许,很难为老师,要提炼出学生思路中的可嘉之处也不容易,更需要使劲儿动脑。语言上也要委婉,如:“你的思路很独特”,“你的回答让我们想到了另外一些问题”,等等。

4、对小组讨论的点评要言简意赅 每个学生发言之后老师都要点评,要抓住学生发言的主要内容展开,要是再与之前的学生发言内容联系起来就更好了,这是老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方面的基本功。但是切忌点评的时间别太长,要抓住要点,简明扼要。

一棵小桃树范文2

我家门前种着几株桃树。几年前,它们还是一棵棵枝细叶少的小桃树,现在已经长成了一棵棵高大粗壮、枝叶繁茂的大桃树了。

春天来了,桃树上开出了一朵朵桃花。桃花像喝醉了酒似的,满脸绯红,远看像一片朝霞飘落人间。满枝的桃花散发出一阵阵扑鼻的香味,招来许多的蜜蜂。这一只只辛勤而快乐的蜜蜂一边采蜜,一边舞蹈,流连花间久久不肯离去。

桃花轰轰烈烈地开放过后,枝条上抽出一片片绿色的叶子,嫩嫩的,细细的。叶子越长越大,越长越绿,铺满了整个枝头,仿佛给桃树披上了一件碧绿色的外衣。不知什么时候,桃树上结出一个个青色的小果子,它们像一个个害羞的娃娃,藏在密密的叶子间不易被人发现。

秋天来了,桃树上沉甸甸的桃子压弯了枝条,一个个圆滚滚的,红通通的,引来了小鸟争相啄食,也引来了路人驻足观赏。每天,爷爷从树上采下一部分熟透了的桃子,分发给邻居和过往的行人。我看着鲜艳红润的桃子早已经垂涎三尺,迫不及待地摘下一个,洗净,去皮,咬上一口。啊,绵软的果肉爽口,甜甜的汁水充溢嘴角,味道真是美极了!

家门前的桃树,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惊喜和快乐!

一棵小桃树范文3

我家有一棵小桃树,它只有我的腿那样高,很是小巧可爱。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可可”。为什么叫“可可”呢?因为它上面的叶子是嫩绿的,下面的叶子是黑绿的,上面的叶子小,下面的叶子大,所以我叫它“可可”。

看到它那样可爱,我喜欢用手去摸它,每当这时,它就会点头,好像在说:“真舒服啊!‘

我真喜欢我家的小桃树。

一棵小桃树范文4

我恍然大悟,急忙望向窗外。果然,不远处,草坪一角那片平时不起眼的小小桃园,已然繁花似锦。

下课的铃声好像陶醉在这花香中,忘了鸣响似的,让人觉得比平时晚了许多。终于等到放学,我急匆匆地走出教室,奔向桃园。其实,桃树并不多,只有矮矮的三株,但枝杈很多,树冠很大,每根枝条上都花团锦簇,景象可观,仿佛在发表着春天的宣言。

走近桃园,那淡淡的幽香一下子变得浓烈了!我小心翼翼地探身花丛,细细观赏这些相挽于枝头的花仙子。她们的笑脸静静绽放,如夜空中无声的群星,洋洋洒洒,快乐地闪烁着。

花仙子,你们到底有多少甜蜜的心声要吐露呢?我轻轻闭上眼睛,专注地嗅着,听着。不知不觉,这些小巧的花朵,犹如柔柔的香脂,为我慢慢翻开那飘着桃花香的记忆。

那时的我,刚刚记事,记得我最喜爱的水果就是:桃子。

姥姥说从外面买的桃子总让人吃着不放心,残留农药害人的事已经发生好多起了,还是自己种桃树吧,可靠。于是,姥姥家宽大的院落里,就有了一片小小的桃树林。而且,当年就开花、结果了。邻居们直夸姥姥是果树专家。

此后,我每年三月都会去姥姥家,去那片桃林,为的不是吃桃子,而是去陶醉于桃林中那沁人心脾的花香中。我知道,桃林是姥姥精心为我栽种的。姥姥怕小小的我在密密的桃林里迷路,还专门设了路标。在我的印象里,桃树长得格外茂盛,桃花开得特别灿烂。

一次,我和妈妈去姥姥家,到那儿时已过了晌午。进了院子,我们没有看到姥姥,屋里也没人,等了一会儿仍不见姥姥回来。我们有些着急,就到处去找。到了桃林里,才发现姥姥坐在桃树间的石板上,倚着一棵桃树睡着了,脸上还带着微笑,手里握着除草松土的小锄头。我和妈妈的动静吵醒了姥姥,我欢叫着扑进姥姥怀里。在醉人的桃花海中,祖孙三人说说笑笑地转了很久,最后才手挽手走出桃林……

春夜静谧,只有月光穿过树梢来到大地的声音,与柔和的春风融汇在一起。这会儿,姥姥正在病床上,安静地睡着呢。

那天,姥姥在桃林中忙活,一个人扛着一大袋土肥料――姥姥说施肥可是侍弄果树不可缺少的课目――不料脚下一滑,摔倒了,幸好有桃树撑住,没磕着,可还是把一条肋骨给闪得轻微骨折了。这事还掀起了一场“家庭风波”。

姥姥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窗台上摆着一束盛开的嫩粉的桃花,那是我放学后特意到花店为姥姥买的。为了让姥姥休息,我关了房间里的大灯。一股清新的桃花香持续弥漫着,柔和的月光透过桃花映在姥姥脸上,姥姥是那样的安静慈祥。不一会儿,小舅、大舅、小姨、二姨姥、妈妈都赶了过来,大家悄悄聚在病房门边。特意从苏州回来的小舅开口了:“我是大夫,妈应该去我那儿。”话音未落,大舅说:“我不是大夫,可和你们比起来,我那里医疗条件好多了。”小姨争辩道:“你们都一直对妈好,这回该我尽点儿孝心了!”妈妈抢着说:“妈需要静养一阵子,我们家周围很安静,树木多,也有桃花、桃林……”二姨姥插不上话,急出一头汗,不等别人说完就斩钉截铁地说:“你们总要上班,我已经退休了,可以一直陪着姐说说话,省得孤单。”……大家在桃花的幽香中轻声地争执着,生怕吵到姥姥。

在我和妈妈的坚持下,最终大家同意姥姥来我家休养。

周末,我在家里临窗的草坪边上也栽了一棵小桃树。姥姥指点说:“这个节气栽桃树稍稍有点儿晚,需要格外留心侍弄。”于是,全家都把这棵桃树的事放在心上。小桃树不负众望,正常地吐叶、抽条了,而且一天比一天繁茂,好像随时都会结出果实来。

又是桃花飘香时。如今,在这校园一角的小小桃林中,恍惚间,我竟迷失于一片温馨的回忆中……

一棵小桃树范文5

一、创造巧、妙、趣的艺术方法,对孩子进行收心移情

要让孩子的心、孩子的情转移到课堂上来,直接的说:孩子们上课了,这节课我们研究什么什么,大家要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等等,肯定是得不到教师所希望的目的的。笔者认为,使用如下这些艺术方法,可以得到教师所希望的目的。

1.用巧、妙、趣的教具,抓住孩子的视觉 运用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道具和表演手法,引导孩子进入数学课堂,抓住孩子的视觉,给孩子以新、奇、乐的感觉,如教学《方程》《千克(公斤)的认识》《圆的认识》……时,教师拿着天平、手称、两端栓着粉笔的绳子(代圆规)……进入课堂,就很巧、妙、趣的抓住了孩子的视觉,使孩子的心、孩子的情很快地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课堂情景中来了。

2.用巧、妙、趣的声音,抓住孩子的听觉 运用相声、口技、音乐、生活故事、童话故事、幽默风趣的语言等艺术方法,抓住孩子的听觉,给孩子以新、奇、乐的感觉,使孩子很快淡忘课外活动中,那些“得意”或“失意”的情景,从而把心和情都不知不觉地转移到课堂情景中来。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一上课就讲《八戒分瓜》的故事;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上课就讲《猴子摘桃与分桃》的故事;教学《乘法分配律》,一上课就讲《老人与青年卖葱与买葱》的故事……这些是孩子感到新鲜和奇怪的,一下就抓住了孩子的听觉,使孩子在新、奇、乐中,很快地不知不觉地,就淡忘了课外活动中的那些“得意”与“失意”,从而把心和情都转移到课堂情景中来了。

二、创造奇、绝、悬、疑的艺术方法,引发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奇

奇、绝、悬、疑的艺术方法,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蕴涵于某一艺术方法的过程之中。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开课时教师对孩子们说:“今天我要请孩子们考考我。”这话孩子们就感到“奇”和“悬”,平常都是老师考我们,哪有我们考老师的呢?这又是“疑”。接下去老师告诉孩子们:“你们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它两个内角的和告诉我,看我能否说出另一个角的度数。”于是孩子们兴趣盎然,踊跃考老师,结果老师都一一回答正确了。孩子们想:“老师没有看见我们画和量,这么多人画和量的第三个角的度数都不一样,都没有告诉老师,老师怎么就都能一一回答出来呢?”这便是奇、绝、悬、疑都融为一体了。用奇、绝、悬、疑的艺术方法开课,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归属游戏激趣型。此外,还有表演激趣型,故事激趣型,比赛激趣型,直观操作激趣型,谈话激趣型,审美激趣型,成功体验激趣型,等等。

三、运用顺水推舟的艺术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

一棵小桃树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设计;有效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强烈的问题意识,强烈地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其思维品质才能真正达到较高程度的活跃性和深刻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技巧的高低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提问呢?

一、新颖设疑,别具一格

正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经验少,所以,他们才表现出对一切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心。而这好奇心,恰恰能增强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敏感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以《苏州园林》的教学为例。在导入新课时,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于课文的阅读充满期待,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有园林之美,桂林有山水之阔,那么,苏州园林到底有什么特点,如此美,竟堪比天堂?下面,同学们就翻开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看一看,读一读,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不仅为问题的提出设置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而且还为学生的阅读指出了方向,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指明了方向,避免学生走弯路。

二、适时设疑,抓住契机

培根曾经说过:“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课堂提问教学中也是一样,一个优秀的问题,需要在一个恰当的时机中抛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深入研究课文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心理“冲突”,让学生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的学习和探索,那么对于课文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以《死海不死》的教学为例。首先文章的题目中就有“死”与“不死”的矛盾,于是,开课伊始,我便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题目中“死海不死”,前后的“死”字分别是什么意思,一会儿“死”,一会儿“不死”,这不是矛盾吗?你们怎么看?通过抓住标题矛盾,设置问题,既能激发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文章,解决疑惑,又能为学生的阅读确定主线,提高效率。学生阅读之后,再设置问题:“课文最后提到的,死海真的要死了,其中的死又和题目中的两个死是否一样,又有何差别?”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中三个“死”的不同含义。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说明文被学生读得饶有兴致。

三、适当设疑,引人入胜

无论是简简单单的是非题,“是”或“不是”,还是自问自答的设问题,“是什么呢?是……”前者容易导致学生不动脑思考,随口回答,没有丝毫的思维活动,后者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过分依赖老师。传统直来直去的问题,不仅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缺乏兴趣,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设疑方式,采用“曲问”的方式,在学生的就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从而“跳一跳,够到桃”。

以《小橘灯》的教学为例。文本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写道:我低声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小姑娘为什么欲言又止,文章又问什么要这样写?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我设置了一些层次递进的问题:(1)小姑娘没有说完,她是不是不知道她的爸爸去了哪里?学生纷纷给予了否定的回答;(2)她既然知道自己的爸爸去了哪里,为什么又没说呢?学生有的说,是因为怕别人知道,也有的说可能她年纪小,说不清楚等等;(3)文本中这样写,能表现出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呢?通过这样的一系列问题的逐渐引导,学生就不难发现,小姑娘在此处表现出的机警和乐观的性格特点。

四、分层设疑,化难为易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何况是一个班级里四十多名学生,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教学中,也不可能单纯依靠一个或几个问题就将一堂语文课上好,要全面照顾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设置分层次的递进问题,这样不仅能让处在每一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有所得,有所获,实现学生的全面进步,而且这样层层递进的问题,能够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入发展,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