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余秀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余秀华范文1
余秀华范文2
1、害羞敏感:含羞草的叶子如果用手触摸,浇水或者微风吹过就会将叶片收拢起来,就像一个含羞怕生的小女孩。
2、礼貌:碰触它的叶子,就会蜷缩起来,就好像在向人彬彬有礼的鞠躬。因此,它的花语是“礼貌”。
3、自我保护:只要有风吹草动,含羞草就会受到刺激,立马收起叶片,将自己保护起来,保护意识极强。
(来源:文章屋网 )
余秀华范文3
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医愚”,从养生保健方面来说,就是可使人开朗、消怒和化郁,提高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增强防病抗病的信心、决心和能力。因为读书是积极的思维方式,能使大脑产生一种叫作神经肽的高级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增强细胞免疫力,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无怪乎古往今来的许多名人,对读书健身这一问题屡有论述。“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深切体会。著名散文家秦牧总结读书的作用时说:“书中自有妙药。”戏剧电影大师说得更具体:“不爱动脑,不喜读书,不爱思考的人,很容易得‘老年痴呆症’。”
在西方国家,有人对16世纪以后欧美出现的400名杰出人物进行过寿命研究,结果表明,这400人的平均寿命为67岁,其中寿命最长的是那些大量用脑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们的平均寿命为79岁。在1940年以 后已故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80岁以上的有33人,其中90岁以上的有6人。例如,美国籍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乔治・惠普尔享年98岁。据中华医学会对老人存活率的测定表明,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和无职业者的累计存活率分别为85%、39.6%和28%。
现代科学充分证明了文化修养与延年益寿的密切关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文化程度越高的人, 因患结核病、流感、肺炎、糖尿病、脑血管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死亡率就越低。挪威学者对冠心病的研究结果证实,受教育年数少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比受教育年数多者高2.3倍。
提高文化修养为何能延年益寿? 科学家们认为,这主要是“脑运动”的结果。英国科学家柯基斯等人在分析大量资料后得出结论说,只有“脑运动”才能直接促进脑健康,通过脑协调与控制全身的功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勤于用脑的人,大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张状态,以输送充足的氧和营养物质,从而延缓中枢神经老化进程,带动血液循环,使全身各系统功能保持协调统一。此外,一般来说,文化修养高的人经济状况要比文化修养低的人较好些,他们懂得更多的保健知识,具备追求健康的物质条件。
时下,有些人在退休之后不读书、不看报、不想问题,终日无所事事,觉得时间无处打发,生活寂寞无聊,这样对健康长寿十分不利。为了延年益寿,中老年人除了要注意补充营养和进行体育锻炼之外,最重要的是坚持学习和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法国图卢兹老年大学的座右铭是:“停止学习之日,即是开始衰老之时。”读书使人进入专注状态,一切有害的心理因素均被排除在体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生机勃发的健康心态,从而十分有利于健康长寿。
余秀华范文4
关键词:休闲文化 市民精神 生活方式化 深度休闲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233-02
成都以休闲闻名,但是如今面临毁誉参半的境地,一句“少不入川、老不出川”,既可解读为成都休闲与宜居,也时常被用来批评成都人的懒散、不思进取。2000年的一场麻将诉讼官司更是将打麻将扩大到一场全民讨论之中,并形成褒贬不一的看法[1]。在此基础上,引发了人们关于成都休闲文化的思考,以及如何看待成都人的市民精神。为此,该文将以成都为例,探讨休闲文化和市民精神之关系,以及发展休闲产业的现实问题与要求。
1 休闲:以自由的视角再审视
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经济增长本身不能被看作发展的目标,发展必须使我们生活得更充实和拥有更多的自由[2]。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发展应该以服务于自由和休闲为目标,然而 “发展主义至上”的现实中我们追求的是发展本身还是发展的终极价值?如今现代性的发展虽然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却又无限度扩张了人们的欲望,幸福感降低。因此,当以发展为目标,个体“劳碌一生”的现实下,应该重新建构休闲的现实意义,休闲文化的建构应该坚持和谐、公平、有效率且有道德的休闲理念。这样一方面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具有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建构积极乐观的市民精神和市民文化也增益颇多。
首先,休闲文化可以促进消费和带动休闲产I的发展,可在无形中建构消费需求和消费环境,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在城市居民的消费欲望增长中,休闲消费的增长是最快的、最迅速的[3],而休闲消费又会转变成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休闲文化的建构对于城市社会管理意义重大。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生活空间不断被挤压已经构成主要的社会图景。与此同时,利益格局相对固定化,社会差异鲜明化,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等,使愤懑、嫉妒、怨恨等恶性情绪充斥于个体生活之中。这种失衡的社会心态,如果不谨慎加以处理,将可能演变成群体性失范,威胁社会秩序的稳定。因而,创造休闲文化,坚持和谐、公正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排解社会怨气,稳定社会秩序,较好地缓解个体的社会焦虑与压抑,实现维护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2 成都:休闲文化与市民精神
休闲文化对于市民精神和市民文化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市民精神,是城市文化和市民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的市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淀的精神财富,是市民价值观、人格和心理品质以及风俗习惯的融合和凝练[4]。对一个城市来说,市民精神集中表现了市民在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独特性格和文化特征[5]。作为天府之国的成都,自古以来物产丰饶、人民安居乐业,造就了成都所特有的市民精神。
成都茶馆的众多与廉价,使得大家都愿意去茶馆,形成了特色的茶馆文化。茶馆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公共空间的作用。作为最普遍的休闲空间,具有平等和亲民的特质,在这个空间中,没有因为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形成的准入差异,也很少有空间内部的区隔,凡进入这个空间的人,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素未蒙面的人,都可以一起娱乐或讨论,充分发挥了平等、自由的作用。成都作为“最不排外的城市”之一,在平民文化基础上形成了开放与包容的市民精神,这种精神的外在表现为对外来移民的接纳与欢迎,对创新思维和事物的接纳与认同。这种平等、开放与包容的平民意识所带来的凝聚力,才是其吸纳人才,凝聚人心,历千年而不衰的根源所在,也是推动其创新发展的根基。
这种特殊的市民精神不仅推动了成都经济产业的发展,也构建了成都特殊的文化。成都人始终保持一种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知道如何把握人生的真谛,他们清楚人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生命的圆满与和谐,这也与该文前段所指出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的核心思想一致,强调了自由才是人的最高追求。
3 成都休闲文化建构的现实与要求
当前,成都正在构建“休闲之都”,打造基于本土文化的休闲文化品牌。但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休闲文化品位不高、休闲生活过于单一的问题。
首先,成都的休闲文化以茶馆和麻将为主体,这在客观上消解了休闲的意义与多样化。此外,成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嗜麻”现象,沉迷于麻将活动也消解着人们对于多元意义的追求。个体休闲时间具有既定性,如果沉迷于麻将与茶馆,其他拓展性活动时间将受到挤压与排斥,不利于个体全面健康的发展。
其次,成都的现代休闲理念不足。目前成都较为流行的传统休闲文化都是静态的,如喝茶、闲聊等,但是这种传统的休闲理念与成都要建设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要求不相符合。“世界田园城市”要求生态之美、活力之美、健康之美、和谐之美的城市精神风貌。城市休闲的建设中,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较多,发展现代性的健身休闲设施却较少,缺少倡导读书等具有思想性和文化气息的休闲方式及其配套设施。这些都表明成都在发展休闲产业时,对于新兴的有活力的休闲方式认识不足、实践不够。
因此,如想打造现代宜居城市,实现持续发展,成都休闲产业必须要走出这些误区,在休闲文化建设中应着重处理好高雅与通俗、多元与同一、现代与传统、精英与大众这四对关系。休闲产业的发展应该以高尚化、树人化、生活方式化为原则,从理念和实践两个维度,来打造优质的休闲产业,同时也以此来推动休闲文化与市民精神的发展。从理念来讲,成都以平等、开放和包容的平民文化而著称,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应尤为保持其特色,且应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贯穿其市民文化思想。从实践而言,休闲不应仅仅重复简单无意义的喝茶打麻将,还应该提倡阅读、运动等积极休闲方式,这既符合休闲文化的道德意涵与时尚要求,又符合高尚化、树人化和生活方式化的休闲理念。同时,休闲旅游上可以开发传统民俗类的资源,实现休闲、教育等功能的结合,实现休闲时间的深度利用,达到休闲的宽度和深度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迪.成都麻将讼案引起的思考――城市日常生活中个人权利与集体利益的冲突[J].南京大学学报,2014(2):61-75.
[2]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于宙.浅析休闲文化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以成都为例[J].魅力中国,2011(17):52.
余秀华范文5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解决道德冲突的途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
(2)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3)分析:当代中国青年为什么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两则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引发广泛关注的道德冲突的视频,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能更加自觉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现实的道德冲突,并在冲突当中自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努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难点:如何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教学策略与手段】
把政治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学生通过网站自主学习为主,老师引导点评为辅。通过观看视频,层层设问,让学生在课堂中讨论、思考和领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登录网站,打开网页。
教师活动:开场白。当你看到别人遇到困难需要救援时,救还是不救?这原本不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乐于助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佛教里更是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说法。可是时至如今,“救还是不救?”已经成为全社会敏感的问题了。
组织学生观看《2011年佛山小悦悦事件》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两个问题:(1)你觉得那18个路人为什么会对倒在血泊中的小悦悦视而不见呢?(2)救还是不救?如果你当时恰好路过,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在留言板上发言、交流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交流讨论,点评各方观点,引导学生对现实道德冲突问题的积极思考,在体验中获得真知,从而推动道德认知的发展。
教师活动:点评总结。对部分学生的观点和作出的选择作点评。小悦悦事件的出现,我们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反思。这件事的发生要引起全社会每个人对自身的反思,对道德的拷问和对善良的呼唤。借用广东省委书记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
二、新课教学
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观看视频《2009年感动中国特别奖――何东旭、陈及时、方招等勇救落水儿童的大学生集体》。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通过留言板发表看法,谈谈感受。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发言,引导升华情感。即使小悦悦事件让我们心痛,我们也不应该就此坐叹“世风日下”,甚至“随波逐流”。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的热心助人、甘于奉献、坚持善良的人。我们刚刚看到的勇救落水儿童的大学生,他们展现在别人遇到危难的时候毫不犹豫出手相助的责任和勇气。还有生活中涌现出的“最美”,他们不求名利,救人于危难,有的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向我们传递着真善美。让我们记住这些平凡的善良与感动,向他们的良知善行深深致敬,同时反躬自身,心存爱心,自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正面事例的引导,使学生领悟到道德的力量,看到人性的光芒,认识到作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下面四个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1)当今社会,道德冲突存在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面对现实的道德冲突,解决的途径有哪些?(2)路人的冷漠跟自身的素质是否有关?你觉得人的素质应该包括哪些方面?(3)18名路人、拾荒阿婆陈贤妹和勇救儿童的大学生相比谁的素质更高呢?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之间有何联系?(4)作为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应该怎么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呢?
学生活动:按照以问题为线索思考并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最后完成相应的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把理论和实际相联系,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三、知识梳理
教师点评,归纳整理。
教师活动:点评归纳教材知识点,组织学生做好笔记。
学生活动:一边听点评一边通过网站里的典型事例来帮助理解消化重难点。
教学意图: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难免知识点有所遗漏和不解,通过教师适当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够帮助学生区分易混知识点。
四、课堂练习
小试牛刀,巩固成果。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网页中的习题,提交后系统会自动判断正误,给出分数。
教师活动:针对错误率较高的给予评析。
设计意图:可以较好地检验和巩固本节所学的成果。
五、课堂小结
理清思路、构建体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教学反思】
余秀华范文6
关键词:休闲;和谐文化;区域映象
一、休闲与和谐文化的一致性
休闲是一个很诱人的字眼,它不仅是人生的一种自觉,也是人生生活态度的一种自觉。休闲作为人的生命的自觉,与生命不可分割,是生命的创造,是生命的自由,也是生命的和谐,是人之所以为人,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最大价值。
从个体生命的意义上说,休闲就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精神)属性相互作用的和谐状态及其层次的提升过程和境界,“休闲就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和谐,人的社会属性的和谐,人的意识属性的和谐,以及这些和谐之境界不断提升的状态。总之,休闲是人性之自然、人性之必然,是人性之整体的、和谐的和充分展开的存在状态和境界,是人性系统演化的趋势和目标。”〔1〕休闲是人的内在生命的和谐、身心的和谐以及与大自然的和谐;和谐以及享受和提升这种和谐才是休闲的真谛。而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自觉认识和向往,代表了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2〕。可见,正确理解了的休闲,健康发展的休闲,由于符合休闲的人本特质,因而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天然的一致性。
现代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冲突,大而言之,人与自然的冲突而有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冲突而有人文危机,人与人的冲突而有道德危机,人的心灵的冲突而有精神危机,各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有价值危机。这些冲突、危机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需要依和合文化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来化解,以达到相互的融合。和谐文化的这种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小而言之,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可能面临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就业的优劣、工资的多寡、工作的压力、家庭的冲突、情感的危机等,都会引起人的焦虑、烦躁、苦闷、忧愁、悲伤等情绪,导致精神紧张、心理不平衡。而休闲可以体悟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乐,“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宁静恬淡,“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的闲情逸致,这些和谐的闲适情趣不但可使紧张的心情平静下来,也可使失衡的心理安定下来,一切的冲突、失衡、无序,在这种情境中都能获得一种心情平抚、精神和谐的生命力量,获得一种与天地自然相互沟通、互融互济的人和天和的心境。
下面,我们试以云南休闲饮食文化为例,对休闲与和谐文化建设的契合关系进行阐释和说明。
人首先是一个自然自在的生命实体(系统)。休闲就是人的生命系统的一种自然自在的和谐趋势,是人的生命实体(身体)的一种健康状态,是人的健康意识系统能够自由地调配健康身体的一种状态,是人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相互之间的谐调与促进,从而使人的四肢百骸和五脏六腑之间实现平衡并与人的整个意识系统形成和睦相处、协同作用的状态。对健康的追求是人类社会自古至今的永恒课题。在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的阶段,人们梦寐以求的是财富,而今,当城市里的人们迈进了富裕生活的门槛时,人们对健康追求的欲望愈加强烈,对健康的呼唤似乎成了时代的一个热点。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人类身体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康状态。”由此,我们可知现代人的健康不只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和性格健康。现代人表现出来的“亚健康”状态主要就由于人长期忙于工作、生活,精神压力过大,从而导致人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内分泌紊乱,肌体内各器官功能失常。这既是工业化时代的一种现代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防止各类现代病的发生,现代意义上的身心健康模式其核心是休闲,休闲是获得身心健康的主要手段,医疗仅是辅助手段。休闲是人们完成由传统的医疗健康走向现代身心健康的推进器,因为生命的潜能是需要在全面的功能发挥和正常运转中挖掘出来的。
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出多种多样的食物资源,众多的民族又有着各自的饮食习俗,两者的结合使云南的饮食文化彰显了其独有的魅力,对其色香味美的体验,实为一种美的享受、精神的陶冶。同时,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但也给人们的生存环境甚至食物带来污染。大量化肥、农药、激素的施用,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威胁。呼唤绿色食物,成为注重健康的现代人新的追求。云南绝大部分地区属山区、半山区,这些地方几乎没有污染,所出产的食物基本上是天然绿色食品。而且,云南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暖如春,五谷、六畜俱全,山珍、“海味”均有,可供烹饪的食物种类十分丰富,所以在云南饮食中有“医食同源,药膳合一”的传统。纳西族的虫草鸭、贝母鸡、天麻扣岩鸽,汉族的天麻炖子鸡,当归药膳鸡等,都是药膳合一的代表,利于强身健体,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如茶叶,茶既是不可或缺的食品,也是天然的良药,以茶为药也可治病强身:糖茶益气健胃,盐茶消炎降火,醋茶止痢活血,奶茶健脾明目,所有这些都大合中医药疗不如食疗,药补不如食补的精神。云南的饮食休闲生活,使人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轻松欢快的状态中,随心所欲地享受云南民族饮食的欣慰愉悦,从而使体内的微观生命生态系统趋于平衡与和谐,实现生命的健康。
其次,个人的本质就是他在人生实践中所创造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运动变化的总和。休闲就是一个人与他所创造的这些社会关系的一种和谐状态,是人能够自由地利用这些社会关系条件充分发挥和展现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和状态。在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类之所以能够在各种压力下成功生存,得益于这样一种生存战略,即想方设法以各种方式来缓解源自于工作和生活的重压。体力精神的疲惫是与劳动过程结伴而产生的。当人们完成相应的劳动任务以后,人们就要寻找生理和心理上放松的渠道,娱乐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其自身的客观需求和内在魅力。在云南休闲活动过程中,人是活动的主体,追求的是参与性,体验的是愉悦和满足。其所带来的娱乐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对活动的愉悦感受和审美体验产生互动回应的和谐的生活状态。从饮食休闲生活来说,当我们做客云南壮乡时,主人总要捧出自家酿制的糯米白酒或大米、玉米清酒给宾客好友敬12杯,并为宾客唱敬酒歌,以表热情、尊敬。壮家人敬酒,劝酒恳切、礼貌、有分寸,言语委婉、诙谐、幽默,令宾客兴奋开心,舒缓抑郁、焦虑、精神紧张或疲劳,在笑声中达到全身心的放松。壮乡人敬一杯酒,唱一曲歌;敬两杯,唱两曲;敬12杯,唱12曲。敬酒词根据客人的身份和不同情况即兴发挥、现编现唱,歌词优美,情感动人。在这样的休闲生活中,人们使物质因素服务于自己的内在享受和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人的思想、精神、情感、价值等层面的状况或境界,从而在休闲娱乐中实现自己生活其中的社会关系的和谐,提升自己的社会生活境界。
再次,人的意识属性是最为复杂的,它通过渗透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中而支配和主导它们的活动和变化,深刻地影响它们的运动方向和发展目标。通过对休闲与人性意识之间关系的探讨,已经能够感到意识因素的无所不在,以及休闲本身对自然、社会因素等物质层次的否定和超越。实际上,休闲也只有凝练和提升到意识的层面才能实现和体现其本质。以云南休闲饮食文化而言,当你在建水、石屏的烧豆腐摊前,在开远沿街摆置的小卷粉配烧豆腐摊前,在品尝滇味小吃时,在寒冷的乌蒙山乡围坐火塘边从沸腾的吊锅里捞出长白菜、腊肉片、青蒜苗,从火塘边刨出烧土豆时,这种“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简单生活,同样可以使人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和美,同样可以使人获得身心的愉悦,体验自己身心合一时的融融内景。可以说,只要有休闲的理念和心境,那就可以时时处处享受休闲的快乐。休闲就是人在身心和谐的条件下实现自己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享受自身自然和外界自然的一种活动、一个过程,以及这种享受的内在愉悦和幸福体验。因此,休闲使人的情感、直觉和意志等各种意识因素充分展露和表达,休闲就是对那种和谐、纯洁和向上的情感的体验,以及在身心和谐状态下直觉洞察自身生命奥秘、洞悟自然宇宙至理的过程;这时,人的生命自身的和谐性、身心的和谐性、人与外界自然及社会的和谐性才得以凸现。
二、消费语境中休闲的异化
波德里亚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定义为消费社会。在这里,人们所消费的已不是物本身,而是它所表征的符号,这些符号的意义则仅仅在于建立差异,因此,消费社会亦可被简要地定义为差异的建构。基于这样的理论,当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所有欲望和本能的变化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的这一目标逐渐退隐时,休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发生前提也就被异化为是建立于经济忧患解决了的基础之上的。
正如凯恩斯曾预言的那样,“如果我们选择致力于非经济目标的话,那么每周15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就可以满足一个社会的需求”〔3〕(P100)。消费社会正处于这样一个经济目标逐渐退隐的整体语境当中。然而,“休闲与消费必然相联系”〔4〕吗?正如卡西尔所早已洞察的那样,人是符号的动物,而消费社会刚好是一个符号泛滥的社会。休闲亦不例外地被符号化为“不受生产性劳动的约束”〔5〕(P76),身处消费社会中的人们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一符号系统,“他迫切地需要什么也不做,因为这具有社会区分价值。”〔5〕(P177)人们几乎已经不再去在乎休闲的实用价值,而是被其符号价值所左右,他们所关注的是休闲的象征意义——“我没有受到生产性劳动的约束”〔5〕(P176)。于是,休闲成为文化符号,成为消费的对象,同时亦成为责任和义务。弗洛姆早已对成为义务的消费行为做过如下描述:“在现代购物中心里,对顾客来讲,作为一个抽象的顾客他很重要,但作为一个具体的顾客则无任何重要性可言”〔6〕(P91)。休闲就这样被心安理得地异化了。
现代人对休闲的追求基本上离不开消费社会所提供的服务,他们往往把休闲质量等同于服务的质量。而现代社会各种休闲服务则“具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都市化的出现以及以物质商品生产为主要基础的经济模式的确立,为所有这些休闲服务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共同的前提环境。工业化使工作变得更有秩序,而时间便是安排这一秩序的工具。因而对大部分人来说,生活中工作之余的部分时间便成了‘自由时间’;他就像是一个空箱子,单凭典型的农民生活中的旧式游戏和礼拜活动是无法填满这个空箱子的。工业制度下的新型工作方式、资本主义的兴起以及未规划的城市环境淘汰了以往的生活和休闲方式。”〔7〕(P10)因此,现代意义上的休闲首先不是一种个体行为,不是一种精神需要和文化追求,而是一个生产力的再生产和资源再分配的问题。因此也就不是个人的教养、喜好和选择问题,而是社会的统筹规划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意味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对于前工业社会中的民众休闲同样可作如是观。“农民们喜欢随心所欲的闲荡、喝酒或劳作,而且与精神娱乐相比,他们更偏爱感官上的愉悦。在欧洲和北美的成年男子和部分妇女的休闲活动中,赌博和饮酒一直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对这种偏好不满促使人们多次尝试着改革农民的休闲方式,因为雇主和管理人员们相信,要取得工业化的成功就必须改变这种习俗。〔7〕(P11)对于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而言,这似乎是一个文明水平和文化教养问题,但对于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来说,这就是一个资源、结构、统计和规划的问题。不同的视角导致不同的社会方案。从当今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看,后者无疑更有实效,并与时代和经济发展潮流相适应,但从根本上,从劳动者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方面看,前者才是关键,因为,休闲的乐趣和享受得之于己与得之于人,其高下立判。
勿庸置疑,每个具体的个人总是处于某一具体的社会利益消费关系网络之中,休闲的物质量度当然受到这些利益关系的制约,但必须明确的是,这与休闲的质及其境界层次没有必然联系。从本质上说,休闲是非物质和非功利的,是人超越这些具体利益关系的局限和纠缠,开阔视野、广博胸怀的过程,是体验自己与整个人类和谐统一的状态,平等和博爱是这一休闲活动的核心理念。显然,整天陷入蝇头小利、斤斤计较之中的人,即使腰缠万贯,也做着类似休闲的活动,却不可能洞悟休闲的真谛,因而不能真正从中受益。对整个社会来说,休闲固然需要相当一部分人来经营相关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必然牵涉物质利益的调配,但这是外在于休闲的,不是休闲本身的固有之意,因而,即使整个社会,也不能着眼于物质利益的增进而发展休闲事业,甚至只把休闲当作产业来经营。只有淡化利益关系,休闲才有可能是现实的休闲、和谐的休闲。
三、和谐文化建设中休闲的回归与升华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和谐”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境界。而休闲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播着文化,而且更重要的是创造着文化。历史证明,没有生产劳动,就没有文化的基础;而没有休闲,则根本不可能有独立的文化方式和内容的存在。没有人民大众的充分休闲和健康休闲,就不会有文化的传播和创造,更不会有先进文化的传播及其主导作用的实现。
因而,人们对休闲的追求不能简单地约化为是对自由时间的追求,而是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不是追求获得更多的业余爱好或娱乐活动,而是追求超越繁忙的日程安排所获得的一种雅致与宁静的感觉。在这个意义上,美国著名的休闲学家凯普兰(MaxKaplan)曾指出,任何一种特殊的活动都有可能成为休闲的基础;把无意识的社会角色所承担的责任最小化;具有自由的心理感觉;通常具有玩的特征,其范围可从不合理的和无意义的活动到重要的活动之间。因此,休闲是与比人类社会生活的其它氛围更放松的层面相关的实践和空间。人们在这种时空中能够悠闲自得、顾虑最小、感觉最放松。
另一方面,相比过去诸多时代而言,消费社会最为注重日常生活的美感,它着眼于生活细节,并力图从中发掘生活的整体意义。这样一来,消费社会暗暗指向了对单个人的关怀,延续这一路径,我们是可以致力于对人的本质性的回归的。而休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每一个人得到恰如其分的自由与和谐,可以这么说,休闲从一开始就是人本主义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存在划分为“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五个等级,它们体现出由低到高的价值和意义。当休闲意味着一种创造性的自由生活的时候,它无疑体现着最后也是最高的那个价值——自我实现的价值。事实上,消费社会已然借助大量对符号的消费而使休闲的确具备了一些“自我实现”的表象,而我们所热切期盼着的真正意义上的休闲只需要比在消费社会中时更优越即可,消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应该能够使休闲具备审美性、反思性和创造性,这种生活是肯定性的。在消费社会的路途当中,人们有可能一次又一次地逼近自由与和谐,拥有“在生活规范内做决定的自由空间”〔8〕(P20),亦即逼近真正意义上的休闲。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曾经不止一次地提及,在未来的社会当中,劳动与休闲已经不再截然两分。鉴于休闲本身应是一种消费活动,我们并不可以回避它当中出现的消费成分,而在应然的休闲当中,消费不再具有任何神圣意义和特殊地位,它已成为休闲生活的一个部分,此时,消费社会及消费本身也达成了自由。也就是说,消费社会在拯救休闲的同时,也拯救了它自己。
综上所述,当我们走向休闲社会时,休闲不再是关于自由时间的消费,而是为了达到社会表现的目的来运用时间,是表现状态的活动。我们在休闲中所完成的,恰好是我们在工作中所要做的,休闲与劳动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再是休闲时间的增减或劳动时间的增减问题,而是转向关注日常生活的更基本的问题,超越为了劳动而休闲与为了休闲而劳动,或者说,超越休闲是为劳动服务与休闲是文化的最高表达这两种极端情形,从而完成休闲与劳动之间的合—分—合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吴文新.试论休闲的人性意蕴和境界[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1).
〔2〕秦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N].光明日报,2005-10-18.
〔3〕[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4〕许斗斗.消费社会之休闲异化批判——波德里亚的休闲观评析[J].东南学术,2003,(4).
〔5〕[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美]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