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技术与工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气象技术与工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气象技术与工程

气象技术与工程范文1

【关键词】供应链 输气管道 评价指标

一、绪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和天然气需求日益增长。根据《2012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全球待发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分别增长7%和18%。就中国而言,随着炼油能力布局进一步优化,油品质量继续升级,海外油气田合作取得明显进展,能源公司国际化程度稳步提升,天然气消费量增速超过20%。中国国土资源部2012年数据称,中国石油年产量2011年达2.03亿吨,由世界第5位上升到第4位;天然气年产量则由世界第17位上升到第6位。天然气将成为未来新的能源热点,鉴于此种形式,日后在进一步加快石油产业发展的同时,天然气也将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能源之一。

然而,我国油气田企业在面对发展机遇的同时,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物资管理问题比较突出。输气管道项目作为油气田企业的重点项目,担负着天然气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艰巨任务,针对其进行有效的物资管理是改善现阶段油气田企业物资管理现状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研究综述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越来越注重供应链研究。曹吉鸣等运用模糊隶属度理论和层次分析方法,提出了基于模糊数学的房地产供应链合作伙伴综合评价模型。物资供应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田军等根据应急条件下物资配送与调度面临的需求信息不准确、需求紧急程度差异和运输路网动态变化的复杂环境,建立针对性的应急物资配送松台调度的多吗数学模型,通过设计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分析。王红卫等对大型工程物资供应组织中的合作伙伴选择进行了研究。

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对供应链条件下的输气管道物资进行研究。本文结合输气管道项目及其物资的特点,旨在构建基于供应链的输气管道项目物资管理体系,希望通过该体系有效解决目前天然气行业面临的输气物资管理问题,从而提高整个油气田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

三、供应链条件下物资采购管理

(一)物资需求计划

在供应链管理中,对于物资需求预测多数采用定量预测方法。定量预测方法主要有:时间序列法、因果关系法、线性回归法等。在输气管道工程项目中,采用回归分析预测方法对物资需求进行预测。回归分析预测方法是在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并将回归方程最为预测模型。

(二)物资采购措施

物资采购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专人的管理和专门机构的运营,虽然会增加成本,但可提高采购的成功率和效率,较之于因无专人管理而导致采购失败的情况所产生的成本低。专业化的高素质采购队伍对企业成功采购至关重要。

(三)供应商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是很重要的问题,作为供应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链上任何一个节点的双方都可以视为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同样,在输气管道项目中也是如此。因此,为了实现输气管道项目整个供应链的集成、高效运作并降低成本,与物资供应商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则显得至关重要。

根据与物资供应商合作程度的不同,本文将与物资供应商的关系分为普通关系,优先关系,合作关系和战略关系四种,这四种关系是依据双方合作程度的加强以及双方关系紧密程度的提高而从普通型向战略型逐级递升的。

对于供应链条件下战略供应商的选择,可以采取以下步骤进行考虑。分析市场竞争环境;建立供应商选择目标;建立供应商评价标准;成立评价小组;供应商参与;评价供应商;实施供应商合作关系。

(四)物资供应商的评价指标

要基于供应链对输气管道项目的物资供应商做出系统全面的评价,就必须有一套完整、科学、全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输气管道项目资源配置的要求,我们主要考虑用四个因素来评价与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柔性。供应商选择还有其他影响因素,例如供应商技术水平、人员配备等等。评价指标各因素重要性因企业而异,与企业自身发展目标相关。

(五)评价方法

评价选择供应商的模型比较多,本文选取了影响输气管道工程物资供应商选择的各项指标,利用AHP方法计算出相应的权值,并充分利用信息的灰色特性,最后将该问题转化为最底层相对于最高层的比较优劣的排序问题,借助这些排序,以期为最优供应商的选择提供参考和建议。

四、结论

传统采购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不同。供应链思想下的物资采购管理更加注重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以前企业大都是从定性角度对供应商进行挑选,但是本文提出的定量方法能更好的帮助企业更加客观的选择供应商。企业需要收集相关数据,通过这些方法对供应商选择提供一定依据。

参考文献:

[1]曹吉鸣,高翔.房地产供应链合作伙伴的模糊综合评价[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

气象技术与工程范文2

气象参数是影响建筑热环境和供暖空调能耗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成都地区1971―2000年共30 a的历史观测数据,生成了建筑能耗模拟软件EnergyPlus所需要的逐时气象数据文件。比较分析了该地区30 a干球温度、太阳辐射等各气象参数月均值的变化,模拟分析了该地区建筑的采暖、制冷及总能耗,利用多元回归建立了建筑能耗与气象参数之间的关系式,并检验了该关系式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成都地区办公建筑能耗变化与各气象参数没有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建筑月总能耗与各气象参数呈纯二次多项式关系,月采暖能耗、月制冷能耗与各气象参数呈交叉二项式关系;建筑月能耗回归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建筑月能耗与各气象参数的关系,且月采暖能耗和月制冷能耗回归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优于月总能耗模型。

关键词:

气象参数;建筑能耗;能耗模拟;多元回归

Abstract: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is a major factor affecting building thermal environment and he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limate chang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Based on 30 years historical observations of Chengdu from 1971 to 2000, the hourly meteorological data file is generated which is required by the building energy simulation software EnergyPlus. The changes of 30year monthly mean dry bulb temperature, monthly mean solar radiation in the area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nd the heating, cooling and building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s simulated and analyzed. At last the building energy relationship with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by using multiple regression is established,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relationship is tested. Th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regular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isn’t significant. the building monthly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show a pure quadratic relationship, and a cross binom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thly heating energy consumption, monthly cool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is found. Building monthly energy regression model can predi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ilding monthly energy consumption and various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accurately, and the monthly heat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monthly cooling energy consumption regression model predicts better than monthly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model.

Keywords: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simu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建筑能耗在能耗中所占比重较大,截止2013年,建筑能耗已超过总能耗的1/3[1]。影响建筑能耗的因素较多,包括室外气候、围护结构、室内环境及设备,其中,气象状况起着独特和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建筑负荷及暖通空调能耗、照明能耗(受采光控制的建筑)和太阳能、风能系统的发电等。因此,研究气象参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IPCC报告指出,建筑能耗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气象状况与建筑能耗间存在显著关系[23]。目前,大多数研究采用室外平均干球温度或度日数来研究其对建筑能耗的影响[47]。Vipul等[8]采用干球温度分析法预测了建筑的年能耗。Mason等[9]利用澳大利亚78个地方的逐时气象数据建立了采暖能耗与采暖度日数的关系及制冷能耗与制冷设定温度的关系。Day[10]利用制冷度日数分析了澳大利亚珀斯的制冷能耗。Rosa等[11]考虑太阳辐射的影响,采用修正的度日数研究了采暖及制冷能耗。Dombayci等[12]采用度日数方法预测了土耳其代尼兹利的总能耗及耗煤量。这些方法虽然显示了建筑能耗与气象状况较好的关系,但绝大多数只是考虑单一要素,而建筑能耗受多个气象要素的综合影响。笔者采用多项式回归的方法综合分析了月均干球温度、干球较差、露点温度、风速和太阳辐射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1气象参数与建筑能耗的关系

气象参数对空调及建筑能耗有重大影响,与建筑热环境分析直接相关的参数包括:干球温度、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强度、风速、风向。其中,湿球温度与露点温度相关性较强,可以选取其一作为主要分析对象。风向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取决于建筑物的朝向。太阳辐射是最基本的要素,室外气温、湿度等都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且产生围护结构的日射得热[13]。室外气温和湿度主要决定围护结构的传热以及新风负荷,也是影响建筑能耗的主要因素。干球较差(最大干球温度和最小干球温度差值)则体现了极端气候对能耗的影响。气象参数相互耦合,共同综合作用影响建筑负荷。笔者在研究气象参数对能耗的影响时,为了保证原有气象要素信息的完整性,没有选择单一气象要素,而是选取干球温度、干球较差、露点温度、风速和太阳辐射5项参数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图1为模拟软件中各气象参数与空调动态负荷间的关系。

2成都地区公共建筑建模

建筑能耗的动态模拟已成为建筑节能研究与实践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工具,进行建筑能耗模拟分析,需要能耗模拟软件所需的气象数据文件。气象数据文件通常包含干球温度、大气压、露点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云量等气象参数的逐时数据。首先利用中国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网成都地区1971―2000年的太阳辐射日值数据及其他气象参数的4次定时数据生成了逐时数据,并转化为动态能耗模拟软件EnergyPlus所需的气象数据文件格式[14],然后采用EnergyPlus软件进行建筑能耗模拟。

选取一典型空调办公建筑作为基准建筑,基准建筑为一栋20层的办公建筑,北轴夹角为0°。标准层为37.8 m×31.5 m平面,层高3.8 m,总建筑面积为23 814 m2,其中空调区域面积为21 609 m2,分布在建筑周围的4个区。建筑的基本概况如表1所示,内部负荷、室内设计工况及暖通空调系统设置如表2所示。

成都为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夏季制冷的需求,又有冬季采暖的需要,且采暖和制冷能耗相当。气候变化时,采暖和制冷能耗均发生变化,为了探究气象参数对于全年能耗、夏季制冷能耗及冬季采暖能耗的关系,选取成都作为典型城市。以成都1971―2000年共30 a的气象数据为基础,并将其分为1971―1980年、1981―1990年和1991―2000年共3个不同阶段,研究分析了3个阶段干球温度、干球较差、露点温度、风速和太阳辐射的变化规律。成都地区1971―2000年月均干球温度、干球较差、露点温度、风速和太阳辐射变化规律如图2所示。

MBE反映了1981―1990年和1991―2000年各气象参数相对于1971―1980〖HJ1.8mm〗年的变化程度,MBE为正表示相对于1971―1980年偏大。一个月值的增大能够抵消另一个月的减小,因而引入了RMSE。RMSE反映了1981―1990年和1991―2000年各气象参数与1971―1980年的绝对差异。NMBE(normalied mean bias error)和CVRMSE(coefcient of variation of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则为对应的MBE和RMSE与1971―1980年各气象参数月均值的比值。成都各气象参数1981―1990年和1991―2000年相比于1971―1980年的比较分析如表3所示。

成都1971―2000年各气象参数变化规律不同。干球温度先减小后增大,整体增大;干球较差逐渐减小;露点温度逐渐增大;风速逐渐增大;辐射逐渐减小。成都1981―1990年干球温度、干球较差、露点温度、风速和辐射的NMBE分别为-1.29%、-3.5%、0.53%、23.89%和-13.19%,1991―2000年干球温度、干球较差、露点温度、风速和辐射的NMBE分别为2.47%、-5.12%、0.1%、28.90%和-17.69%,各气象参数变化量大小依次为风速、辐射、干球较差、干球温度和露点温度。

成都1971―2000年建筑总能耗逐渐增大,制冷能耗先减小后增大,整体减小;采暖能耗先增大后减小,整体增大。1981―1990年建筑总能耗增大是由于采暖能耗增大量大于制冷能耗减小量,1991―2000年建筑总能耗增大是由于制冷能耗的增大量大于采暖能耗的减小量。各气象参数变化均对采暖、制冷及总能耗有影响。制冷、采暖能耗变化与干球温度的变化相一致,干球温度减小,制冷能耗减小,采暖能耗增加;而与干球较差、露点温度、风速和太阳辐射变化不一致。各气象参数对建筑制冷、采暖和总能耗的影响程度不同,干球温度影响较大,其他气象参数影响较小,尤其风速、太阳辐射和干球较差变化量较大,但建筑制冷、采暖和总能耗变化不大。

3建筑能耗与气象参数的多元回归

研究一个因变量与一个或多个自变量间的多项式关系的回归分析方法,称为多项式回归(polynomial regression),自变量有多个时,称为多元多项式回归[15]。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如果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为非线性的,但是又找不到适当的函数曲线拟合,则可以采用多元多项式回归。多项式回归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通过增加自变量的高次项对实测点进行逼近,直至满意为止,可以处理相当一类非线性问题。任意函数都可以分段用多项式来逼近,因此,不论因变量与其他自变量关系如何,总可以用多项式回归来进行分析。

建筑能耗与5个气象参数呈非线性关系,可采用多项式回归分析的方法,这里采用较为简单的五元二次多项式来探究其关系。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一般分为4种模型:线性二次多项式、纯二次多项式、交叉二次多项式以及完全二次多项式,对应的建筑能耗与气象参数模型分别为

为了探究建筑能耗与气象参数的关系,建立并检验其关系式的准确性,利用成都地区1971―2000年气象数据进行了30次能耗模拟,从360个月能耗中随机选取340个,从1、2、12月共90个月采暖能耗中随机选取70个,从5、6、7、8月共120个月制冷能耗中随机选取100个来分别建立月总能耗、月采暖能耗及月制冷能耗与气象参数的回归模型。利用Matlab软件[16]进行五元二次多项式回归,分别建立月总能耗、月采暖能耗、月制冷能耗分别与月均干球温度、干球较差、露点温度、风速、太阳辐射的关系模型。理论上,完全二次多项式的精度最高,但其形式也最为复杂。在精度较高时,选用较为复杂的二次式形式时精度提高有限。因此,在达到一定精度(R2≥0.8)时选择形式较为简单的二次多项式形式。月总能耗、月采暖能耗和月制冷能耗c气象参数关系模型回归系数及剩余标准差如表5所示。

二次多项式能够较好地表现建筑月能耗与各气象参数的关系,其中月总能耗与气象参数近似呈纯二次多项式关系,而月采暖能耗和月制冷能耗与气象参数近似呈交叉二次多项式关系。月总能耗、采暖能耗及制冷能耗回归模型的R2分别为0804、0962和0.873,剩余标准差分别为1.275、0.429、0237 kWh/m2,表明成都月总能耗、月采暖能耗和月制冷能耗与各气象参数预测回归模型较为准确。

4模型评价

为了评估建筑能耗与气象参数关系模型的准确性,针对影响建筑能耗的5项气象参数进行了建筑能耗模拟。对成都办公建筑月总能耗、月采暖能耗和月制冷能耗分别选取了剩余20组进行了能耗模拟,并与建筑能耗回归模型的预测值进行了比较。模拟建筑能耗与回归模型预测能耗比较如图4所示。

成都地区办公建筑回归模型预测的月总能耗、月采暖能耗和月制冷能耗与模拟建筑能耗相比存在偏大和偏小,但总体两者较一致。图中的实线表示误差为0所对应的参考线。由图4可知,回归模型预测的月总能耗值绝大部分落在±13%的误差带以内,最大误差为-13.02%,平均误差为-4.06%;回归模型预测的月采暖能耗值绝大部分落在±10%的误差带以内,最大误差为-10.07%,平均误差为-1.27%;回归模型预测的月制冷能耗值绝大部分落在±5%的误差带以内,最大误差为-5.07%,平均误差为-0.12%。以上结果表明:成都地区空调办公建筑回归模型预测的月总能耗、月采暖能耗和月制冷能耗具有较高精度,月采暖能耗、月制冷能耗回归模型优于月总能耗的回归模型,月制冷能耗精度最高。该模型对于预测成都地区采用变风量再热空调系统的办公建筑能耗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同时说明建筑能耗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由于月平均干球温度、月平均太阳辐射等5项主要气象参数的改变而产生的建筑能耗,从而为预测气候变化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提供了便捷的方法。

5结论

对成都地区1971―2000年的气象参数进行了数据分析,模拟和分析了该地区典型空调办公建筑的能耗,建立并评价了该地区空调办公建筑月总能耗、月采暖能耗和月制冷能耗与月均干球温度、干球较差、露点温度、风速和太阳辐射5气象参数的回归模型,分析表明:

1)建筑能耗变化不与任一气象参数呈现明显的规律性,是各项气象参数综合作用的结果。

2)建筑月总能耗与各气象参数的回归模型呈纯二次多项式关系,R2为0.804;月采暖能耗、月制冷能耗与各气象参数的回归模型呈交叉二项式关系,R2分别为0.962和0.873。

3)建筑月能耗回归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建筑月能耗与各气象参数的关系,且月采暖能耗和月制冷能耗回归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优于月总能耗模型,月总能耗、月采暖能耗和月制冷能耗回归模型预测值的平均误差分别为-4.06%、-1.27%和-0.12%。

参考文献:

[1] HONG T Z, CHANG W K, LIN H W. A fresh look at weather impact on peak electricity demand and energy using of buildings using 30 year actual weather data [J]. Applied Energy, 2013,111: 333350.

[2] SOLOMON S, QIN D, MANNING M, et al.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the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3] LEVINE M, URGEVORSATZ D, BLOK K, et al.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buildings. Climate change 2007: mitigation.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4] STRAM D O, FELS M F. The applicability of PRISM to electric heating and cooling [J]. Energy and Buildings, 1986, 9(1/2): 101110.

[5] ZMEUREANU R. Assessment of the energy savings due to the building retrofit [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1990, 25(2): 95103.

[6] KISSOCK J K, REDDY T A, CLARIDGE D E. Ambienttemperature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estimating retrofit savings in commercial building [J]. Journal of Solar Energy Engineering, 1998, 120(2): 168176.

[7] KISSOCK K, JOSEPH H B, MCBRIDE J. The effects of varying indoor air temperature and heat gain on the measurement of retrofit savings [J]. ASHRAE Transactions, 1998,104 (2): 895900.

[8] VIPUL S, AGAMI R T, BASS A. Predicting annual energy use in buildings using shortterm monitoring: the drybulb temperature analysis (DBTA) method [J]. ASHRAE Transactions, 2014, 120(1): 397.

[9] MASON M D, KINGSTON T M. Let's talk about weather [C]//Proceedings of the Building Simulation 93: 487494.

[10] DAY A R. An improved use of cooling degreedays for analysing chiller energy consumption in buildings [J]. 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 Research & Technology, 2005, 26(2): 115.

[11] ROSA M D, BIANCO V, SCARPA F, et al. Heating and cooling building energy demand evaluation; a simplified model and a modified degree days approach [J]. Applied Energy, 2014, 128: 217229.

[12] DOMBAYCI A, OZTURK H K. The prediction of fuel and energy consumption by using degreedays method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Denizli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2016, 5(6): 610.

[13] 沈昭A,谭洪卫,吕思强,等. 上海地区建筑能耗计算用典型年气象数据的研究[J]. 暖通空调,2010,40(1):8994.

SHEN Z H, TAN H W, LV S Q, et al. Research on the typical meteorological year data of Shanghai for th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calculation [J]. HV&AC, 2010, 40(1): 8994. (in Chinese)

[14] EnergyPlus supplement, version 8.1 [M].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13.

[15] 袁志发,宋世德.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YUAN Z F, SONG S 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in Chinese)

气象技术与工程范文3

关键词:工作过程;仪器分析;项目化;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080-02

“仪器分析”课程是食品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专业开设的一门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具有技术密集、内容抽象、知识更新周期短、实训所需仪器精密贵重、操作复杂等特点,导致该课程实际教学偏理论,技能实训表面化,“教学做”一体化实现难度较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为克服这一突出问题,课题组尝试以现代高职教育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分析岗位工作过程所必需的能力,分析工作过程,进行项目化课程开发。

明确课程定位

本课程针对食品加工企业和食品流通企业的食品分析检验员、质量与安全管理员、食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检测公司的食品分析检验员、相关行业从事实验室管理、分析仪器设备维护和科研辅工作,通过学习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分析检测能力,最终为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利用现代仪器设备分析检测和常规技术管理打下基础。

确定设计思路

分析就业岗位和职业范围 专业调研显示,本专业学生初次就业岗位主要为:微生物指标操作工、理化指标检验工、食品检验工、基层管理人员等工种。

滨州职业学院邀请相关企业的专家针对以上各工作岗位和职业工种的工作性质、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们提出了详尽的职业行动能力要求。另外,在这个岗位上,企业专家还对毕业生从一名实验操作员经过努力成长为项目课题组长,最后成为项目负责人的职业成长历程提出了各阶段应具备的工作能力。这样便勾勒出毕业生从新手成长为熟手、能手、技术骨干最后到技术专家的职业成长轨迹。为此,我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各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考虑到应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成长预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

确定课程目标

能力目标 (1)能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制定出合理的分析检测方案;(2)能利用仪器分析的原理分析常见检测的影响因素,进而寻求适宜的样品处理工艺条件;(3)能进行信息迁移,根据仪器说明书实现对该仪器的认知、操作,会仪器日常维护和常规故障排除,能进行数据处理及填写实验报告,能解释所得信息和结果,分析检验误差产生的原因;(4)能规范使用分析检测实验室的常规仪器和设备,采取适当的劳动保护措施进行操作。(5)能对实验产生的废弃物按环保要求进行预处理;(6)能正确收集、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做出科学评价;(7)对已完成的工作能进行规范记录和资料归档。

知识目标 掌握实验室环境管理和工作管理知识;掌握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理解影响测定反应的因素和测试误差产生的原因;掌握分析数据的数学统计及数据处理方法;掌握谱图分析方法;掌握仪器保养知识;掌握复杂试样的采集、富集、分离方法。

素质目标 具备安全、环保、节约的检验理念;具有法制意识、责任意识,遵守职业道德;牢固树立细节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

项目设计 本课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并转化为相应的项目,既涵盖传统课程体系的知识点,又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而且兼顾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性和认知规律,以具体典型的检测为载体,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现由工作过程向教学过程的转化。每个工作项目按工作过程统一提炼为认识基本结构、样品处理、基本操作、定性与定量、仪器日常维护与保养5个具体工作任务(见表1),增强了课程的系统性,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对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单元的划分。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六步教学法”,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每个单元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大步骤实施教学,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会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为更好地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笔者设计了课堂教学设计表(见表2)。通过完整的项目训练,学生不仅建构了职业知识,提高了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了与人合作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

采用多形式的考核评价模式

改革以考核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的考试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整个课程评价具有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课程、教学与评价三者整体化的特点。理论知识考核采用课堂提问、课堂练习、作业、研究性习题,辅助以学习态度考核、阶段性考核、期末综合性考核等多种形式组合,其中研究性习题可采用分组、分层次、学生自行制作相关报告上讲台讲解、小组讨论等形式;阶段性考核和期末综合性考核可以是闭卷、开卷、半开卷等形式,考核内容以应用为主,着力避免“死记硬背才能得高分”的局面出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仪器分析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以来,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该课程的教改,积累了课程改革经验,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4).

[2]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突破[J].职教论坛,2004(24).

[4]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4).

气象技术与工程范文4

Abstract: the NC programming and processing of the main task of the course is to train students to NC programming and machining ability, train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occupation. Th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enables the student to study more pertinence and practicability.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 教学案例

Key words: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in NC turning programming and processing of teaching case

一、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

1、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

3、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

4、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5、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6、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7、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二、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原因

1.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知识分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主要体现在理论方面,相应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另一种知识,是我们通常说的技能。这种知识也会解决两类问题,第一类解决做什么,第二类解决怎么做。当前在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下,做什么、怎么做比是什么,为什么来得更重要。另外,技能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掌握和提高。

2.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人才观。人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7个范畴: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流交往智能、自智自省智能和音乐节奏智能。中职学生的形象思维相对较强,而抽象思维相对较弱,这些学生更适合在做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3.是由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主要培养生产一线的数控加工和数控设备操作人员。

三、项目教学法在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中的实现

(一)明确项目 创设情景

项目的设计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既要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又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又可以自主创新,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教师先期实施完成项目,通过展示案例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参与到项目活动中来的热情。学生根据实际加工的工件可以自行进行分组,由小组长进行分工,具体可以分为模拟仿真人员,操作工,检验员,填表总结人员等。

(二)项目分析 问题探究

在本阶段教师需要让学生懂得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在本行业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应给予及时的提出、准确的指导,严格把关,对学生的工作计划做出准确的修改意见,另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家共同讨论如何快速有效的加工。

1、图样分析

制定加工工艺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对零件图进行分析,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对工件图样分析的内容、方法和目的。

2、工艺确定

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填写一些工艺文件,让学生从全局掌握课题实施的细节和过程。

3、程序编制

数控加工程序是数控加工工艺分析结果的体现,也是实现数控加工必备条件。

学生的项目分析方案必须在教师的认可下方可转为项目实施阶段。

(三)项目实施 动手操作

教师要强调安全规范操作,同时兼顾团队协作精神,用以保证实施结果和实施效率。

1、模拟仿真

用宇龙软件对所编制程序进行输入、校验,并进行模拟和仿真。

2、实际加工

模拟仿真轨迹正确,就可以转为实际操作阶段。学生必须在老师的安全控制下进行操作。

(四)检查评估 学结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提示学生在进行检查时注意操作要点,并及时总结原因。应多采用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和竞赛的方法。对主观性较强的内容采用等级评分制、模糊评分制、激励评分制;对客观性较强的内容采用准确评分法、量化评分法。

(五)项目拓展 实践探究

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每个项目的拓展作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1、对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与运用要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特点,结合我校的现有条件和生源情况,设计开发出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数控实训“项目教学法”。

2、美国项目管理专家约翰・宾认为:“项目是要在一定时间里,在预算规定范围内需达到预定质量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项目具有确定的目标,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要完成的是以前从未做过的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3、项目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教师在讲解项目涉及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学生的讨论,指导学生实施项目,并在必要时给予帮助,引导学生按照工作计划的进度实施项目。

4、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当中的项目需要多个学科、多门专业课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整合各门知识。学生参与项目的实施过程,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及创造性;同时项目的实施需要整个小组成员的相互协作和沟通,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为实现零距离与企业接轨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气象技术与工程范文5

[关键词]全液压钢模台车倒虹吸斜管段稳定性侧向变型控制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Study on Stability of Steel-mould Stair Vehicle in Slope Sec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s of Lateral Deform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Inverted Siphon in Qi River, South-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ZHOU DUN

SINOHYDRO BUREAU 12 CO.,LTD, Hangzhou, Zhejiang 321000

[Abstract]Box-culvert of inverted siphon in Qi River (Ⅲ bid section, Hebi, South-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is consist of entrance slope section, horizontal section and exit slope section, the horizontal body part of which is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 with a 3-hole header. By using steel-mould stair vehicle in hydraulic sliding mode to construct the body of inverted siphon, both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intensity of labor can be lowered. Thus stability of steel-mould stair vehicle in slope sec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s of lateral deformation must be solved.

1、引言

国内钢模台车在箱涵斜管段也有运用的先例,但在坡比为1:5倒虹吸箱涵的斜管段上应用不多,施工过程中钢模台车在斜管段的稳定性及侧向变形控制技术是主要的研究课题。

1.1钢模台车的特点

[台车桁架的整体性较好,且各部件具有可拆性,部件间采用连接钢板及螺栓进行连接,且在桁架下部装设行走装臵,在实际施工时可利用其下部行走装置整体移动]1。简易性强。箱涵内部用定型钢桁架做支撑系统,前期投入较大,但在后期运行过程中,不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机动设备来搬运钢架管和模板,大量减少人工费用。机动性强。采用钢模台车在相邻箱涵之间甚至短距离之间的移动都较为方便快捷,省去了大量安装和拆卸时间,对工程成本和工期控制有利

1.2、淇河倒虹吸工程概况

淇河渠道倒虹吸工程由倒虹吸、节制闸和退水闸组成,其中倒虹吸总长506m。倒虹吸进口起点桩号为总干渠Ⅳ169+778.3,出口终点桩号为总干渠Ⅳ170+284.3。倒虹吸设计流量245m3/s,加大流量280m3/s,设计水头0.19m。

管身段水平投影长330m,由进口斜管段、水平管段和出口斜管段组成。倒虹吸管身段横向为3孔一联箱形预应力钢筋砼结构,单孔孔径尺寸为7.0m×7.1m(宽×高)。河堤段管身顶板厚1.3m,底板厚1.3m,侧墙厚1.3m,中隔墙厚0.9m;河槽段管身顶板厚0.9m,底板厚1.1m,侧墙厚1.1m,中隔墙厚0.9m,倒虹吸斜管身段坡比1:5。

箱涵需穿越淇河,而淇河常年有水,水位在91m高程,箱涵底部高程在72.6m高程,因此倒虹吸箱涵须利用枯水期分二期施工,故工期较紧。

倒虹吸每一节箱涵混凝土立模主要采用3台钢模台车为主,顶部以定型钢模板为辅的形式进行施工。

2、全液压钢模台车组织结构

钢模台车由模板系统、台车架系统、行走机构、液压系统、螺旋支撑系统、轨道、液压控制站、枕木等组成。

其主要主要技术参数:

1、台车衬砌长度:L=15476mm(15220mm可调);

2、台车最大外型尺寸:7.1m×7m;

3、竖直最大脱模移动量:400mm;

4、水平最大脱模移动量:300mm;

5、系统允许工作压力:P=16MPa,

6、轨中心距:3500mm,

7、台车行走速度:5-6m/min。

钢模台车构件构成表

3、台车在斜管段承载力计算依据

1、《钢结构设计手册》;

2、GB5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3、DL\T5110-2000《水电水利工程模板施工规范》;

4、JGJ74-2003《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

5、JGJ74-2003《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

4、钢模台车承压力计算

本工程钢模台车由华宝模板制造公司制作,我部将台车满载作业时所有承压部位的承载力以及斜管段施工现场工况提供华宝公司,由该公司会同协作院校计算设计台车结构承重支撑系统,并由该厂协作院校科研组进行复核。斜管段的钢模台车经过协作院校科研组进行计算复核,满足施工需要。

以下为钢模台车在斜管段管身施工时的承压力计算:

假定条件及有关参数取值

γc:混凝土的重力密度(kN/m3)γc=25

T:混凝土入仓温度T=15℃

t0:新浇筑混凝土的初凝时间(h)t0=200/(T+25) =5

H:混凝土浇筑总高度(m)H=0.9

β1:外加剂影响修正系数β1=1.1

β2:混凝土坍落度影响修正系数β2=1

[f] :钢材抗拉、抗压、抗弯强度设计值210N/mm2

E:钢材弹性模量取2.1×105 N/mm2

4.1、钢模板台车抗滑力计算

每洞顶板悬空段尺寸:7.2m×15.22m×0.9m(跨度7.1m,考虑两端倒角,计算时按7.2m)

混凝土重力G砼=γcS=25×7.2×0.9=162kN/m

钢筋重力G钢=1S=1×7.2×0.9=6.48kN/m

振动荷载F动=6kN/m2×7.2m=43.2kN/m(人工荷载、机具荷载等)

竖向承压总线荷载F线=162+6.48+43.2=211.68kN/m

则竖向承压总面荷载F面=211.68kN/m÷7.2m=61.43kN/m2

则钢模板台车顶板混凝土承压力F=211.68kN/m×15.22m=3221.77kN

1孔混混凝土为F1=3221.77÷3=1073.92kN

1孔钢模台车自重为60t

则台车下滑力为F滑=sin (11)×(F1+f自)=0.19×(107.39+60)=31.8t;

则分配到每个拉杆的拉力为31.8÷16=1.99t

每个拉杆有钢板预埋件及螺栓连接组成,M20的高强螺栓设计拉力P=110kN=11t×0.6的钢板与混凝土的摩擦系数=6.6 t >分配到每个拉杆的拉力1.99t。满足钢模台车抗下滑力的要求。

4.2、钢模板台车竖梁剪力计算

假定条件及有关参数取值与顶板底模板相同。

每洞顶板悬空段尺寸:7.2m×15.22m×0.9m(跨度7.1m,考虑两端倒角,计算时按7.2m)

混凝土重力G砼=γcS=25×7.2×0.9=162kN/m

钢筋重力G钢=1S=1×7.2×0.9=6.48kN/m

振动荷载F动=6kN/m2×7.2m=43.2kN/m(人工荷载、振捣棒荷载等)

竖向承压总线荷载F线=162+6.48+43.2=211.68kN/m

则竖向承压总面荷载F面=211.68kN/m×2m=423.36kN

则竖梁剪力为F剪=sin (11)×Fn÷2 =0.19×423.36÷2=40.22 kN

钢板与钢板的摩擦系数为0.15

M20的高强螺栓设计拉力P=110kN

螺杆的抗剪力为4×110×0.15=66kN大于竖梁剪力F剪=40.22 kN,满足钢模台车拉杆固定螺栓的抗剪切力要求。

综合上述计算结果,钢模台车在倒虹吸斜管段需设置16根拉杆,每一根拉杆由4个M20高强螺栓与预埋件相连,确保钢模台车在倒虹吸斜管段施工时的稳定要求。

全液压钢模台车在斜管段固定的结构件见下图:

1钢模台车斜管段固定图

2钢模台车在斜管段固定剖面图

3预埋件及铰座结构图

4台车底部纵梁铰座结构图

短拉杆的中间杆件为1100mm,长拉杆的中间杆件为6960mm

5 拉杆件(丝杆)结构图

钢模台车侧向变型控制措施

1、二台钢模台车之间的侧模升顶到位后,由纵横向间距为800mm的φ16是拉筋兼定位筋控制侧模间距以及台车之间的距离。

2、最外侧定型钢模板由[10槽钢支撑,钢管脚手架固定,竖向钢管间距1200mm,竖向钢管之间每隔1200mm设置剪刀撑,竖向钢管外侧设置三道斜撑。

5.1、外刚楞及对拉螺栓强度计算

1、侧压力计算

V:混凝土的浇筑速度(m/h)V=60m3/h÷46.5m2=1.29m/h

H:混凝土侧压力计算位置处至新浇筑混凝土顶面的总高度(m)H=5.6m

①静荷载

F1=0.22γctoβ1β2v1/2=41.67kN/m2,故最大侧压力为F静=41.67kN/m2。

②活荷载

混凝土倾泻荷载F活=4kN/m2

混凝土振捣荷载F振=4kN/m2。

得出:总荷载F=F静+F活=49.67kN/m2

2、对拉杆及螺栓强度计算

对拉杆及螺栓采用:M16。

ft:钢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t=210N/mm2

d:对拉杆在螺纹处的有效直径取d=14.93mm

l:对拉杆及螺栓间距:600mm×800mm

P1:对拉杆允许拉力P1=N=πd2 ft/2=73491.75N=73.49KN

P2:M16的螺栓设计容许拉力P2=24.5KN

取两者最小值,则对拉杆及螺栓的最大允许拉力为P=24.5KN

模板拉杆分担的受荷载面积(m2)其值为A=a×b=0.6×0.8=0.48m2

单个对拉螺栓能承受模板上的最大面荷载q螺=N/A=24.5KN÷0.48m2=51.04KN/m2>侧压力总荷载F=49.67KN/m2,则对拉杆及螺栓的配置符合施工要求!

3、定型钢模的刚度验算

定型钢模面板采用5mm钢板,50mm的方钢间距500m×500mm做模板内楞,外楞采用[10槽钢间距800mm(对拉螺栓支撑楞)。

按强度要求计算

侧压力化为线荷载q内=Fl内=49.67×0.6=29.80kN/m

则计算最大弯矩Mmax=0.1q内l内2=0.1×29.80×0.62=1.073kN·m

所需截面抵抗矩Wn=Mmax/[fm]= 1.073×106÷13=82538.46mm3

已知:侧模板厚度为55mm,内楞间距为l内=800mm。则内楞之间模板截面尺寸为55mm×800mm。

则:模板截面抵抗矩W=bh2/6=800×552÷6=403333.3mm3>Wn

模板厚度符合要求。

按刚度要求计算

模板截面惯性矩I=bh3/12=800×553÷12=1109166.7mm4

扰度w1=q内l内4/150EI= q内l内4/150EI=1.68<w2=l内/400=2,模板厚度符合要求。

3、外钢楞强度计算

外钢楞为横向,选用两根[8的槽钢,间距为800mm。外钢楞在本模板工程中除了保持定型钢模板的连接整体性的作用以外,还承受固定其上的对拉螺栓的拉力。因此需进行强度计算。

已知外钢楞受螺栓拉力荷载为q =49.67kN/m2

对拉杆间距:600mm×800mm,则W=2×25300=50600mm3;I=2×1010000=2020000mm4

外钢楞计算最大弯矩M=0.125ql2=0.125×49.67kN/m2×(0.8m)2 =3.9736kN·m=3973600N·mm

外楞槽钢受弯强度σ=M÷W= M÷W=78.53N/mm2<[f],外楞槽钢强度符合要求。

外楞不容许超过值w1= l/250=3.2,外楞槽钢实际扰度值w2=5q l外4/384EI= 5q l外4/384EI=0.62<w1,外楞槽钢扰度符合要求。

经计算,倒虹吸斜管段外侧模板工程采用以上配置,其外墙模板整体承压稳定性、外楞刚度及扰度等都能满足施工要求。

6侧向变型控制支撑图

6、钢模台车使用及混凝土施工的注意事项

1、检查台车的构件是否按照设计加工制作,数量是否和设计相一致。

2、检查钢轨是否符合要求。

3、台车拼装完成,应进行各项相关尺寸检查,符合要求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进洞施工作业。

4、先期成型的衬砌接茬处需要打磨平整,以利于模板准确就位,成型接茬平顺。

5、全液压钢模台车固定与支撑,台车行走至每一节确定位置后进行测量复核,无误后安装下部拉杆,拉杆旋紧后行走轮下垫碶型块并用夹轨器固定,然后安装上部拉杆并旋紧。

6.1、立模

钢模板台车行走至衬砌对应位置后便可立模,立模前钢模板台车处于脱模状态。立模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台车走行至每一节确定位置后,启动液压电机,操作电动换向阀门手柄,[先利用竖向油缸千斤顶调整其标高,再利用横向油缸千斤顶调整其平面位置,确保模板中心线与斜坡道中心线重合后,检查无误后采用竖向、横向、侧向丝杠支撑牢固]2,将顶部螺旋支撑旋紧,将侧向螺旋支撑旋紧。

2、将底部螺旋支撑支撑于行走轨道上,并旋紧。

3、符合中线和高程,准确无误后,安装堵头模,涂刷脱模剂。

6.2、浇筑

1、在每次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丝杠、千斤顶是否松动,防止在混凝土浇筑时台车变形。

2、采用输送泵管浇筑混凝土时,泵管需要支撑在马凳上,不可以直接坐落于堵头模和钢筋面上。

3、混凝土浇筑,行走机构下的滚轮须要加塞楔形块限制走行,实行强制约束。

4、[混凝土浇筑工程中必须采用分层,左右侧交替对称浇注,每层浇筑厚度不宜大于100cm,两侧高差控制在50cm以内]3。

6.3脱模

1、脱模时先拆掉侧向和顶部螺旋支撑和堵头模板。

2、启动液压电源先将侧向下部液压支撑收回,其次收侧向上部液压支撑,最后收顶部液压支撑。

3、油缸收缩时,必须两侧同时均匀收缩。

7、结论

通过在淇河倒虹吸斜管段中的实际运用与检验,证明上述研究课题已经解决了存在的技术问题,最终取得了预期效果,同时也解决了混凝土接缝错台、漏浆、跑模等等的质量问题,并且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提高了施工功效,节约了施工成本,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8、参考文献

[1]马林 钢模板台车配合混凝土输送泵在斜井浇筑混凝土施工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气象技术与工程范文6

[关键词]电子信息专业类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JNO-4;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53-0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以大气科学为核心,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重点,以多学科协调发展为学科体系。我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现有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四个专业,通过十余年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明显的学科、行业和区域优势,毕业生已成为区域经济和气象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和气象行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分配相互独立,难以避免重复建设现象,造成资源浪费,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校所培养的人才不具有集成优势和个性特质,难以更好地适应气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了充分发挥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所积累的经验和成效,借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类为江苏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的契机,在建设过程中,以高素养、高技能和复合型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资源整合、优化与共享,以学生为本,按工程型、创新型、创业型进行分类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质;按气象特色发展,培养具有气象特色的电子信息专业类人才,以满足气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具有集成优势、个性特质人才的需求。

一、电子信息专业类协同建设构想

(一)确定核心专业,以核心专业建设为龙头,实现专业间融合互补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四个专业,按原专业目录同属电气信息类,按现行修订稿(201205)同属电子信息类。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类中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中国气象局与我校共建品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改革专业及我校国际化办学专业,具有明显的学科特色、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已具备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因此,将其确定为核心专业,通过重点建设核心专业,带动其他三个专业的协同发展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从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类现有各专业方向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侧重培养电子工程与信息处理方面的人才,通信工程专业侧重培养无线通信与网络通信方面的人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侧重培养光电子技术及微电子技术方面的人才,信息工程专业侧重培养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方面的人才。这四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虽然宏观上满足了从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到应用各阶段的人才需求,但不同专业的人才知识结构融合性较差,培养的人才集成优势较弱,人才的个性特质没有得到提升。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我校需调整专业方向,实现专业方向间的融合与互补,通过重点建设核心专业,带动其他三个专业的协同发展。这一构想,如图1所示:

图1核心专业与其他专业间的关系

图1表明,核心专业设置智能信息系统、电路与系统、信息传输与处理三个专业方向,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与核心专业在电路与系统方向上融合,信息工程专业与核心专业在智能信息系统方向上融合,通信工程专业与核心专业在信息传输与处理方向上融合。这样,可通过核心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带动其他三个专业协同建设。

(二)电子信息专业类建设模式

根据气象行业和地方对电子信息专业类人才的需求及人才培养目标,我校以电子信息工程核心专业为龙头,通过四个专业协同建设,培养集成优势强、个性特质明显的人才。拟围绕核心专业,优化与其他三个专业的协同关系,构建两大体系(知识体系、实践体系)、三大实验平台(公共实验平台、专业实验与开放创新实践平台、气象特色实践平台)、四个教学团队(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团队、电路与系统教学团队、信息传输与处理教学团队、气象特色课程教学团队),形成“工程型、创新型、创业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分类培养模式。

二、电子信息专业类协同建设措施

(一) 优化核心专业与其他三个专业的协同关系,构建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

我校根据气象事业和电子信息行业对电子信息专业类人才的需求,结合图1所示的核心专业与其他三个专业间的关系,构建“宽口径、厚基层、重能力、强创新、显特色”,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提高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集成优势、个性特质为发展主线,构建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

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教育部编)中的规定,设置公共基础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主干课程群、专业方向课程群、专业选修课程群、气象特色课程群。其中,四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中的课程完全相同;专业方向课程群中有部分课程相同,其余的不同课程均为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不同专业相融合的专业方向课程完全相同;在气象特色课程群中,列入与气象信息相关的气象课程,通过气象特色课程,实现专业类主线延伸;根据专业融合与互补,专业类在对应系统知识层面和与气象信息系统知识要求的对应关系确定专业类气象特色内容。这样既能合理地融入气象业务对电子信息专业类所期望的气象特色内容,又能与本专业类的知识体系有机融合,有利实现电子信息专业类气象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的教学安排上,相同课程名称相同、学分相同、教学大纲相同、开设学期相同、教学进度相同。

在培养方案中,以课程实验、独立实验、集中性实践环节构成实践体系。实践环节教学的教学形式多层次、教学方式个性化、实践时间全程化、实践内容综合化,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以自主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对不同实践类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考核办法灵活多样。

(二)整合与共享优势资源,构建三大实验平台体系

建立统一的专业类教学资源平台,根据专业类中核心专业与其他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现有电工电子、通信与信息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中央与地方共建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心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高校“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优势学科、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三位一体”建设,构建公共实验平台、专业实验与开放创新实践平台、气象特色实践平台。经重组的三大实验平台,具有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应用等多重实验功能,能有效实现基础实验与应用实验相结合、指导性实验与自主实验相结合、实验与科研相结合,实行全天候开放。其中,公共实验平台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实验和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与开放创新实践平台能满足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等的教学需要;气象特色实践平台主要是为简易气象电子仪器的设计与制作、常用气象电子仪器的使用与维护提供平台。利用这些平台,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展自主设计性实验活动和自主设计性实验竞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独立开展创新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使电子信息专业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三)加强师资建设,组建四个教学团队

坚持围绕“建重点学科、创品牌专业、升科研层次、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以师资队伍国际化为导向,以“引进、培养、使用、转岗”为抓手,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留学回国博士和博士后等高端人才,引进在国外极具影响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大师;加强师资队伍的工程化水平,引进生产、研究和开发第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和专门人才;加强专业类师资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形成以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为主导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团队、电路与系统教学团队、信息传输与处理教学团队、气象特色课程教学团队,每支教学团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学缘结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教学团队负责人的教学科研和协调能力强,能充分利用教学共享资源,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带动,能形成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四)实行人才分类培养

在优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实行资源融合与共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突出深化基础、重视实践、强化工程创新的理念,引导学生向“工程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分流,实行人才分类培养。工程型人才应具有工程研究、设计、实施、管理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人可以根据需要和个人才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在不同方面有所侧重;创新型人才除了要具有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广博而扎实的知识、较高的专业水平、良好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之外,还要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身体素质、勇于攻坚克难的吃苦精神;创业型人才不仅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具有创业态度、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及市场管理能力。对这三类人才的分类培养,能更好地满足气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工程型人才培养: 按照“通识为基,工程为本”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以工程实践技能提高为重点,通过在课程群中增强工程技能型课程模块,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落实本科生参与工程实践活动,进项目、进开放工程实践实验室、进电子信息企业和气象业务单位锻炼, 在气象电子信息仪器与设备的使用、维护等方向对学生进行培训,培养出“踏实、肯干、会干”的工程人才。

创新型人才培养: 按照“通识为基,创新为本”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在课程群中增强工程创新能力课程模块,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紧跟电子信息学科发展前沿,落实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为学生配备专业教授担任指导教师,让学生融入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导师全程指导,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创业型人才培养:按照“通识为基,创业为本”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创业拓展课程,通过创业课程,提升学生自主创业素养、自主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落实本科生参与自主创业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创业实践平台,聘请自主创业成功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策划、自主创业尝试、自主创业经验积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五)完善保障机制,确保人才分类培养目标的实现

除了有学校政策、制度、队伍、条件等方面的支持,还需加强人才分类培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体制、学生管理与考核、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等研究与建设,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培养条件保障和质量监控机制,保证人才的培养水平和培养质量。为此,我校通过建立以电子信息专业类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核心的多专业协同管理模式,制定和完善与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相适应的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海内外招聘和内部强化培养(教师博士化、教师双师化、教师国际化)等举措,加强团队建设;通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实现资源优化与共享,为人才分类培养提供实践创新平台。这些配套保障措施的建立,必将有利于人才分类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结束语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它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在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大背景下,从气象行业与电子信息行业对电子信息专业类人才的需要出发,我校提出以核心专业建设为龙头,实现专业间融合互补,带动电子信息专业类其他专业协同发展,实现人才分类培养,培养集成优势强、个性特质明显的气象特色电子信息专业类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并采取优化专业融合、建立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等措施,保证人才分类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一方案的实施必将对我校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气象特色多层次分类人才产生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张洪田,孟上九,秦进平,郭秀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86-88.

[3]曾尔雷.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1(6):26-29.

[4]周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