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再富也要穷孩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再富也要穷孩子范文1
2004年6月7日
今天儿子高考,我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因为家里突然小房换大房,没钱变有钱,他妈妈一出手就给他好几百元零花钱。这还不算,儿子刚上高三那会儿,他妈妈还怕他精神压力大,在他耳边吹风说:“儿子,就是你考不上大学也别怕,老爸老妈养你一辈子。”结果,孩子居然越来越讲究吃穿,小小年纪就交女朋友,没事就抱着电脑打游戏。就这德性,能考上吗?事后诸葛亮:家庭环境突变给孩子造成的影响最大了,一夜暴富的后果连成年人都承担不了,更何况一个孩子?这个时候,当妈妈的再“锦上添花”,娇惯纵容,就更不是好事。孩子这样“有恃无恐”,我能预料,他的高考成绩不会太好。
2004年9月20日
孩子考上了大专――是花两万块买进去的半自费生。不管怎么说,三年的大学生活应该会还给我一个懂事、上进的好儿子。想不到他越来越让我担忧。昨天,他打电话说学校组织学生给一个贫困大学生捐款,他们班最多的捐了两百元钱。
“你捐了多少?”“十块。”
我有些恼火:“这么少?”他不耐烦:“唉呀老爸!这些人真是的,穷干吗还要来上大学,他们就是想着‘劫富济贫’,我可不能助长这股歪风……”
我无语。当年我也是个穷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我没想到儿子这么早就丢掉了同情心。年前,儿子有一次看见街上的乞丐,居然说:“影响市容,真该把他们赶走!”我心里打了个寒噤。这么冷漠的儿子,将来会孝顺父母吗?
事后诸葛亮:贫富差距和盲目的优越感会导致富孩子自以为“高人一等”。父母要告诉孩子:他的想法是错的,冷漠会使他走上歧途。家长还应经常捐资助教,但是不要把救贫济苦当作一场“秀”来宣传,这样不仅会使贫苦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而且使自己的孩子变得虚伪。
2005年11月20日
儿子上大学一年多了,昨天给他一算账,吓了我一跳:一年的功夫,他花了三万元!我从穷孩子发家到现在,每一分钱都挣得不容易。当年我喝稀粥吃咸菜,现在他倒好,根本不在学校吃饭,天天下馆子。他嫌宿舍太吵,跑外边租房子。两个月换一手机,半年换一女友。
我屡次教育他要刻苦耐劳、勤俭节约,他却反过来教训我:“爸,你那一套早就过时了。勤俭节约最没出息,最大的本事不光是要能挣进来,而且还要能花出去!”我的天,你倒给我挣一个大子儿看看!
事后诸葛亮:就算孩子的话有些道理,能挣能花才算本事,他也是站在“替”老爸花钱的位置上。家长一定要指出:孩子,你自己既能挣又能花才叫能干!如果他实在不听,那你就来个狠招吧,断掉他一部分经济来源,逼他打工养自己看看。有的时候,对待口出狂言的孩子最有效的教训方式就是把他扔进现实的海洋。
2007年9月30日
儿子毕业了,我的磨难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工作不好找,我给他本钱做生意,但给一次他蚀一次,每次都是蚀光拉倒。我不信他就这么草包,就把他安排在我的公司。刚开始让他学着跑业务,嘴勤腿懒,把业务经理气得要死;让他跟着装修工人蹲工地,他坐一边抽烟喝茶,跷着二郎腿吆三喝四充大爷……到最后我只好把他赶回家去。他也真行,就这么整天在家里缩着,磨着他妈妈要了两套房子的收租权,打打牌、喝喝酒优哉游哉。看样子,他就打算这么终老。
事后诸葛亮:有一个妈妈很能干,挣下千万资产,后来得了乳腺癌,担心独子守不住家业,便狠心让儿子自谋生路,而且谋一个给他砸一个。儿子历练两年后,她又派人给他小本钱做生意,终于扶持出一个合格的家族企业的继任总裁。我不是鼓励“小富爸爸”都玩这一手,但是,总要想办法让儿子吃得起苦中苦,才能指望他成栋梁。
专家支招
8月31日,《第一财经日报》上有一组数据:那些20岁~27岁的富孩子,每10个中有2个“还不错”,帮父母打理家业;有5个“不让人讨厌”;有3个除了吃喝玩乐,啥也不会,认为“整天干活,没意思”。老李这个“小富爸爸”的“富孩子”,不幸列入那十分之八里。慧泉中国国际教育集团总裁苏建诚说:“人的出生如跳降落伞,90%的人跳在沙坑,使把劲就可脱困;8%的人跳在泥淖,使尽吃奶力才勉强爬出;1%的人跳在悬崖,不粉身碎骨算是幸运了;另有1%的人会跳在钱堆上,这是上天特别眷顾的幸运儿,但他(她)也要‘把钱堆做大,避免跌出钱堆’。”
想要富孩子把钱堆做大,避免跌出钱堆,家长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首先,把财富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穷爸爸不能教育孩子“贪财乃万恶之源”,“小富爸爸”也不能教育孩子“贫穷乃万恶之本”。告诉孩子,金钱是维持一个社会良性运转的油,既要合理挣钱,又要适当花钱。
第二,教会孩子“做人”,让孩子正确区别“穷”与“富”。在他学会残酷的商业竞争之前,先拥有一颗“仁”心,学会善待社会、善待父母、善待别人,也善待金钱。还要教育孩子不是谁有钱谁就富,而是谁作风正派,为人正直仁慈,才是真正的富。
第三,做一个“小富爸爸”的同时,也要当一个好爸爸,千万不能冠冕堂皇地教导孩子好好做人,背转身来自己花天酒地。要以身作则,积极参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用实际行动抹平穷与富之间的鸿沟。
链接
国外如何教育富孩子
日本中小学明文规定,禁止学生穿名牌服装或名牌运动鞋来学校,此举得到大多数富裕家庭的欢迎。
美国绝大多数州的中小学实行“校服制”,这样“千人一面”的校服尽管从表面上看似乎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却有效避免了贫富生在服装上的优劣之别,从而避免了对穷孩子自尊心的可能损伤,也避免了富孩子虚荣心的盲目滋生。
加拿大大多数中小学都向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孩子无论贫富,饮食一律相同。老师不会对有钱的孩子青眼相加,却赏给穷孩子白眼仁。
再富也要穷孩子范文2
日子转啊转,那天所有的孩子可以懂得,父母辛劳……
---------题记。
你可记得时间是滴答滴答永不停的?
你可记得岁月是忽闪忽闪永不止的?
你可知道哪天父母不在这个世间了?
你可知道哪天你便没有父母照顾了?
这些,零零散散的不是句号,可都是问号啊。可我们,有没有在乎?
岁月的痕迹不会驻足,父母的怀抱一天天减少。小时候的你还是个娃娃, 妈妈把你一把屎一把尿养大,天天搂着你,陪你哭,陪你笑。到现在的年龄,你的父母偶尔会在取得好成绩抱抱你,做了好事情抱抱你。再到往后,恐怕是在一起吃顿饭,说说话都能使年迈的父母高兴好几倍呢……
我相信,大家都会有一个父母为你牺牲的小事吧?穷孩子的妈妈,在冬日的寒冷中,不合眼地为你缝缝补补,手是红的、肿的,眼睛却是花的。而你,睡着好觉呢!富孩子的爸爸,在为你疯耍的游戏中,犯次次错误的痛恨中,费心过多少?心疼过多少?而你,甚至在对天发誓恨他们一辈子呢!为了你,他们愿意牺牲,不为了什么,就因为你是他们的孩子,你是他们的心肝啊。
当你犯错误的时候,你害怕爸爸严厉的脸色,妈妈严肃的眼神,可是,当他们打你骂你的时候,疼的不是你,是他们啊。心肝,怎舍得打?但,他们知道,不打不骂便会让你成为一个没出息的人啊。甚至,打你的时候,我们会顶嘴,耍脾气。嗯,我以前是这样。后来觉得,父母哪不是为你好?哪不知道让你偷个蛋后成为江洋大盗呢?我们就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好好想想,忍住,让世间断绝父子之类关系的话语少一些吧!
曾见过有一句话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就是母亲把你生下来,然后你自己好好活下去的。也许,你是在父母的教育中成长,他们可以不把你养大,但是偏偏要顶一个在你心中罪恶的形象来把你拉扯成人呢?因为,他们真的爱你,无私的爱啊。也许,你会说:“等我以后长大了,父母还不是能沾光!”对,能是能,你也应有这个义务,可是呢。他们真正能沾多大光?活得好是你自己的事情,管不了别人啊。他们可以把养你的钱积蓄,然后老了清闲,这样不是轻松快乐的逍遥一辈子啊。可是,能有哪些父母这样呢?含辛茹苦地把你拉扯大,你却觉得他们欠你多少,如果这样,谁看的下去?
如果有一天,你在家里洗几件衣服,再累的妈妈也会给你个会心的微笑,如果你少玩游戏几个小时,再严厉的爸爸也会说你长大了。泡杯茶,盛碗饭,说几句话……他们会说多少你懂事了的话。而他们日日夜夜做的事,你有没有说几句幸苦了的话?也许,他们会错怪你几分,但,可以不一个人闷在枕头里哭哭嚷嚷么?解释一下试试,他们会觉得翻了滔天大罪,给你道歉说你好啊。所以,给个开阔的胸怀,对待每件事都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再富也要穷孩子范文3
还原“压岁钱”的本真
从民俗学上来说,“岁”与“祟”谐音,古时给孩子压岁钱,是希望吓跑邪恶的祟,让孩子能够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因此,压岁钱的真正意义在于长辈对晚辈平安快乐的美好祝福,重在表达长辈的心意,而不在于数目的多少。孩子们在接受压岁钱的同时,也是在接受长辈的祝福。
教育的责任在于让孩子正确认识压岁钱,让他们明白“压岁”的真正含义,不能简单地将压岁钱等同于“额外收入”或是“飞来横财”而不懂得珍惜,并学会对长辈的这份祝福保持一种尊敬和感激。
由压岁钱所引发的种种争端,多是由于孩子甚至大人未能正确认识压岁钱的意义,把它与“金钱”混为一谈。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我们的消费都需要金钱。但是,金钱不是万能的,长辈的关爱不能用压岁钱的多少来衡量。有的孩子因为长辈给的压岁钱多就显得亲厚,长辈给的压岁钱少就冷淡。有的孩子甚至因为父母“代管”压岁钱而产生逆反、怨恨的心理。如媒体报道的11岁的孩子为避免数千元压岁钱被“没收”,竟然找来警察控告妈妈抢钱。压岁钱本不应成为孩子与长辈之间亲疏关系的标准,亲情岂能用金钱来度量?无论压岁钱多与少,都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良好祝福。
压岁钱也不应该成为孩子相互攀比的标准和炫耀的资本。把钱作为炫耀的资本,这本是成人世界的一种病态现象,然而这种现象也逐渐蔓延到孩子的世界中。在巨额压岁钱的诱惑下,很多孩子形成了一种成人式的金钱观,把压岁钱作为一种用以炫富摆阔的资本。所以,跟着父母到邢台姥姥家拜年的10岁孩子小军,在面对4000多元的压岁钱就有些忘乎所以,四处向同龄孩子炫耀。这种成人化的金钱观会造成孩子消费心理的畸形发展,很容易使他们养成互相攀比、爱慕虚荣、炫富与仇富等不良习气。小军“炫富”的不良言行点燃了同龄孩子的“仇富”的怒火。虽然只是招来一顿拳脚,但若放任不理,“炫富”的不良言行导致“仇富”报复,也同样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压岁钱,必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避免攀比和炫富心理产生。
用“压岁钱”启蒙孩子的
消费观和理财经
最近一项针对城市孩子“如何支配压岁钱”的调查发现,90%的孩子表示会购买,80%的孩子表示会用压岁钱请客、买零食,仅有10%的孩子表示会把压岁钱留着交学费或者购买书籍和文具。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要让压岁钱释放正能量,必须要指导孩子合理支配压岁钱,真正做到用之有“度”。
首先,要树立“有度”的消费观。孩子每年都有压岁钱,并不意味着每年都应该把这些压岁钱花光。很多时候孩子的压岁钱花光了,但买回来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正需要的。因为孩子的消费观念还未成熟,用压岁钱买东西仅仅是因为跟风攀比,是“想要”,而不是“需要”。孩子生活在信息化社会之中,对于五花八门的消费信息很容易相信,时尚和流行往往成为孩子支配压岁钱的指南针,导致孩子因为“攀比”而盲目消费。有的孩子花上几百甚至上千压岁钱买一个MP4,仅仅是因为“同学们都有,我也要有”。因此,帮助孩子分清“想要”和“需要”的本质区别,用压岁钱购买真正“需要”的东西尤为重要。
其次,要树立“有益”的消费观。消费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压岁钱的消费,也是为了孩子自身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但有些孩子用压岁钱请人代做寒假作业或过度上网。请人代做作业是一种典型的投机取巧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用压岁钱来过度上网,更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当压岁钱的消费不能促进孩子的良好发展时,压岁钱只能成为一种遭人诟病的负能量。因此,要引导孩子将压岁钱用在“正途”,帮助他们树立“有益”的消费观。
再次,要培养理财技能。很早以前,长辈给压岁钱,一般都是十块钱、二十块钱,最多也就一百块,现在不一样了,这压岁钱的数目也打着滚地往上翻,经常是一个人好几百块,甚至上千块。随着压岁钱数额的增加,除了指导孩子用以购买必需品之外,该如何处理多余的钱呢?放任孩子自收自支,有可能会导致盲目消费;家长代为“保管”,又对孩子的自主能力有所压抑,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候不妨指导孩子进行“投资理财”,既帮助他们了解储蓄知识,又培养他们的理财技能。
许多孩子在最初可能没有储蓄的概念,不知道储蓄有什么用。学校可以向学生介绍储蓄的基本常识,或者组织学生到银行参观。家长可以亲自带孩子到银行开户,以孩子的名字办一张储蓄卡,鼓励孩子将压岁钱存进银行,需要时再取出来用。通过“亲身体验”,孩子能更好地了解储蓄的相关知识。西方儿童在12岁以后,就完全可以参与成人社会的商业活动和理财、交易等活动。所以当孩子到一定年龄时,可以适当引导他们到理财市场上瞧一瞧,比如教他们购买国债等。但孩子的参与要“适度”,要避免他们“钻到钱眼里”,不能因理财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培养孩子的理财技能不仅限于保险、基金和股票等相关的投资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学会将压岁钱用在“刀刃”上。俗话说,“当家才知柴米贵”,孩子首先要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花销有哪些。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要了解自身的花销,比如学费、文具、服装、书籍、日用品等;对于初中及以上的孩子,还应了解家庭的日常花销,如水电费、电话费等。在了解基本花销的基础上,指导孩子根据不同用品的重要性等级,制订压岁钱的消费计划。比如,压岁钱首要支出对象应该是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而不是玩具等一些非必需品。此外,在孩子用压岁钱购买必需品时,还可以教孩子一些基本的消费技巧,比如利用优惠券,货比三家,力争“花小钱办大事”等。让孩子当好压岁钱的小管家,既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支配压岁钱,又可以培养孩子的理财技能和节约意识,按需支出,将钱花在“刀刃”上。
借压岁钱培养孩子对长辈的感恩之情
对于孩子来说,压岁钱虽然“取之有道”,是长辈所赠,但也是长辈们的辛勤劳动所得。所以,孩子应对长辈抱有感恩之心。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家庭的中心,要什么给什么,导致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拿到压岁钱时过度关注钱的多少,而忽略对赠予长辈的感恩之心。以压岁钱为契机,让孩子更好地感受到长辈的关心,学会感谢长辈的关爱,这种行为上的暗示,可以让孩子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用压岁钱补贴家庭的日常开支,给长辈或者孤寡老人赠送小礼物,或者鼓励孩子用压岁钱捐助贫困学生。这种分享压岁钱的方式,不仅能让孩子的压岁钱用之有益,帮助他人,更能让孩子对他人的善行表示尊重和感激,并能力所能及地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家庭、学校、社会合力形成
“正能量圈”
让压岁钱释放正能量,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正能量圈”。
其一,家长要以身作则。如果父母本身就爱铺张浪费,那么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养成这种坏习惯。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勤俭节约、不浪费、不乱花钱。尤其要注意的是,家长要警惕“再穷不能穷孩子”的片面做法,不能出于疼爱“独苗苗”的原因,自己省吃俭用而迁就孩子随意花钱,导致孩子盲目花光压岁钱。
其二,学校要发挥主阵地作用。孩子消费行为是由被动逐步走向主动的。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学校就有责任进行勤俭、朴素、节俭、奉献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育孩子正确认识、支配压岁钱。既要教学生如何用钱,购买物有所值的商品,又要教学生注意把钱保管好,防止丢失、被窃。随着年级升高,要让学生养成“三思而后花”的习惯,避免盲目消费。
其三,社会舆论要积极引导。“压岁钱该不该瘦身”“压岁钱的真正意义”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压岁钱”,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社会大讨论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引导孩子理性看待和使用压岁钱。
再富也要穷孩子范文4
她解释说:“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会对他/她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决定你来到清华北大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你的家庭环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金钱,你的眼界和视野,你能接触到的一些资源的机会。”
张小林发在知乎提问下的回答帖被广泛转发。在围绕“努力能否上清北”的讨论中,“家庭环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再次引起网友对“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关注。有人称这是“贵子”的优越,也有人称这是“寒门式努力”的无奈。不少网友发问:光靠个人努力,“穷孩子”还能挤进名校吗?
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
张小林是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大一学生,她的观点来自其老师晋军博士多年来的一项调查研究。
在晋军所教授的《社会学概论》课上,每年都会对入学新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问题包括“你父母的职业”、“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最喜欢的电影”,等等。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晋军发现,相比全国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构成,清华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呈现“倒金字塔型”。
有意思的是,关于学生“入学前活动半径”的统计数据发现,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2014级学生里,入学之前曾经到过境外的学生占43.9%,没有出过省的学生为0。相比之下,西部一所211大学的数据则是,到过境外的学生只有2.3%,没有出过省的学生有22.7%。
这一项数据统计结果“非常稳定”: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和经管学院,2013级和2014级学生到过境外的比例都在40%左右,过去的调查结果也是类似的数据。
“询问入学前活动半径,其实是在调查家庭经济状况,直接询问学生家庭收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调查方式。”张小林认为,是否出国出省和家庭经济状况有很大的相关性。
因此,这项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是:相对于全国而言,清华大学里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学生更多,并且这一现象多年来一直持续。
然而,对于这个结果也有质疑的声音:不足200人样本的调查能说明问题吗?事实上,早在2010年,晋军就指导他的学生对清华大学生源状况进行抽样调查:2010级清华大学农村生源占总人数17%。而当年的高考全国农村考生是62%。
晋军还通过多年的课堂随机调查描绘出一名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用晋军告诉学生的话来说,“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即使上了“清北”,但努力程度仍有差别
张小林的帖子在网上被广泛转发和讨论。令她意外的是,有媒体“断章取义”地理解为“家里有钱就能上清华北大”,甚至冠以《只有富二代才能上清华?》的标题。
张小林认为,这是对她观点的误读,家庭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指物质条件。而这在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中得到了许多学生的认可。正如张小林所写,在求学过程中,个人努力和家庭环境是两个互补的因素,父母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会相应减少,反之亦然。
虽然其中存在着一种极端情况――因为资源实在太少,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没有机会上清华北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有许多出身“寒门”的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名校。
此外,对于处于教育发展滞后的贫困地区,国家也要求高校为寒门学子开辟了专门通道。比如,清华大学去年扩大了“自强计划”的实施范围,面向83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的中学招生。
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圆了“名校梦”。但另一个事实是,如张小林所说,即使在上了清华的学生里,每个人为了上清华付出的努力程度也不一样。
去年,李力在复读第二年后考入了清华大学。这个从西部小县城走到省城读高中,再来到北京读大学的“农村娃”在家人眼里着实是“光宗耀祖”。
回想高中4年,李力几乎没有外出娱乐、参加社团活动的经历。除了寒暑假回家,几乎所有时间都留在学校里啃书本、做练习题。可相比之下,同样考入清华的其高中同学王达就“轻松太多”。
王达的父亲是私营企业老板,母亲是英语教师。对于王达的高中来说,没有令李力“崩溃到极点的英语”,也没有控制生活费的苦恼。不仅如此,王达在高中就担任了学生会主要负责人,外出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机器人比赛,暑假到北京学习英语,寒假去国外度假……最终还因学科竞赛表现出色成了保送生。
在李力看来,“家庭”所给予的条件让王达实现“清华梦”省力不少。“同样考入清华,但其实我觉得他各方面比我能力强很多,而且他学得轻松、快乐。”李力说。
和李力一样,付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寒门学子”。以晋军的问卷调查来看,他出生于中原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上大学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离家50公里的地级市,上大学前未看过电影,很少有时间看电视。
通过自身的努力,他在乡镇念了小学和初中后,考入一所县城高中。成绩优异的他在高考失利的情况下进入一所985大学,最终在研究生阶段考入北京大学。
回想一路求学的经历,他发现:自己小学和初中同学都来自农村,寒门学子占98%以上;高中同学中,寒门学子占50%左右;家庭条件的差距在本科期间尤为明显,“优越者每月有上万元的生活费,贫困者只能靠几十元的助学金勉强维持”,在他就读的985院校里,真正出身寒门的学生只占到5%左右。
进入北大读研后,他发现,自己身边很多同学都从未参加过中考、高考、考研,“一路保送而来,某某省状元比比皆是”。“身边可能有富可敌国的巨贾之子,也可能有手握大权的官员之子,还有可能是电视上看到的明星之子,当然也有农民的孩子、下岗工人的孩子”,但他推测小于1%。
从98%到50%,再到5%、1%,付林在这些数字的变化中意识到“寒门式努力”的难处:随着学校层级的升高,“寒门贵子”比例越来越小,而最后的1%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还会有所削减,“如果人生是一次长跑,寒门学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太多,起跑后动力不足、补给不足、身体素质差,能够咬牙坚持下来的实在屈指可数”。
“现在看来,我们都站到同样一个平台上。但如果往前看,你会发现我们走得很艰难,并且还有许多付出一样努力的‘穷孩子’已经‘累’倒在终点前了。”李力说。
名校可以为“寒门子弟”带来什么
在北大读研究生时,一个班级20多个人,但真正的“寒门学子”只有付林一个。
与同学的交往中,付林感到差距最大的是自己的阅历――没去过几个城市、没旅游过、没有唱过KTV、没有去过健身房、也不知道红酒还能分很多种类……“当别人聊天的时候,我只能听,无法参与其中”。
对此,“心态还算积极”的付林也曾试图多看书,与朋友交流,多参加他们的活动。可他发现,有些阅历需要资金支持。比如,他的意识里,最贵的相机也就几千元,但一次郊游中,他看到一个玩单反的朋友带了好几个镜头,“听说每个镜头都几万元的时候,我惊呆了”。
正如付林的感受,进入清华后的李力为了弥补与王达之间的差距,报名参加了好几个社团的招新面试,可结果却很不理想:想加入艺术团,却没有音乐或乐器特长;想加入学生会外联部,却在面试中因表达不好被刷掉;想加入文学社,却发现自己并未看过几本文学名著,面试时连问题都很陌生……
最无奈的是,最终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参加社团活动――除了学习时间,他的课余时间几乎全花在勤工助学岗位上,“不要说赶超别人,就连弥补都很难。”
“他们不能无忧无虑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兼职、考虑现实性的东西。”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大二学生张看来,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在大学里的表现是有差别的。
她记得,大一时需要进行PPT展示,对于从小学就开始制作PPT的她来说“一点儿不费劲”,可班里来自农村的学生“连PPT是什么都不知道。”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皇甫亚楠曾撰文指出,教育内容是一种“文化屏障”,文化屏障是一个阶层的文化符号,现在的教育体系并没有照顾到寒门学子的认知程度,比如纳入正规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寒门学子由于受经济限制,很多人到大学才接触电脑,偏远山区的孩子甚至连基本的网络概念都没有。至于英语,家境殷实的孩子即使学校英文成绩不佳,完全可以通过课外辅导、外教的方式弥补,口语能力比寒门学子好得多。即使教科书一样,他们的文化背景都不会相同。
在晋军老师关于学生“最喜欢的电影”调查中,清华大学社科2014级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分别是《肖申克的救赎》、《盗梦空间》和《哈利・波特》。可对于李力来说,在大学之前,他从未在电影院看过电影,“老实说,大二之前,我连《肖申克的救赎》都没看过,平常大家提起这些国外电影,我只能保持沉默”。
一位社会学研究者告诉记者,1999年大学扩招以后,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例降低已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如此,好大学中的“精英”来自城市的居多,因为“城市的孩子、父母职业好的孩子,从小见多识广、阅历丰富,比农村孩子拥有更多的优质资源”。
看完郑也夫的《科场现形记》,就读于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大二学生曾杰对“寒门贵子”的讨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用马克思・韦伯关于经济、文化和声望的社会分层标准来解释,“一个学生家庭的经济地位、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资源决定了你能不能上名校”。但同时,他相信,教育能够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来了清华之后,只要你有心,什么都可以补上。”曾杰认为,“大学”是一个催化剂,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让“寒门学子”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一个不错的社会地位,“但不能保证你能获得最高的社会资源,保证最高的社会地位”。
晋军老师的一段话,张小林记得很清楚。晋军说,“大学第一年后,大家会变得越来越像,那些没有出过国的,可以慢慢获得机会,那些在超级中学没有社团和课余活动的,也可以弥补,所以教育对个人的成长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再富也要穷孩子范文5
摘要:什么是情商?情商对孩子的成才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引导孩子成为一个情商高的人?本文试从情商的概念、情商对成功的重要意义、如何提高情商三个方面来探讨情商对孩子成才的影响。
关键词:情商;智商;感恩;挫折教育;独立能力
一、什么是情商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即一种了解和控制自身和他人情感情绪的方式。总的来讲,人的情商没有明显的先天差别,而是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有了情商我们就可以把握说话做事的分寸,从而促成想看到的结果。
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研究表明,哈佛大学里聚集了全世界的精英,个个才华出众,成绩非凡,他们个个都是高智商的人,然而,走出哈佛校门,而后又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却是那些情商高于智商的学生。高情商者不仅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易于为自己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从而更容易取得成就。
那么,到底什么是情商呢?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你今天情绪特别好,你会影响别人;如果情绪低落,你会发现今天做事很不顺利,为什么会不顺利?因为你心情太差了,从而影响了别人,所以,高情商的人,会掌握别人的情绪,知道自己的情绪,尊重别人的情绪,调控自己的情绪。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一认识自身的情绪,认识自己,成为生活的主宰。二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自我激励,能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四认知他人的情绪,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五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情商高的人还具有如下的特点:社交能力强,乐观向上,不易伤感,对事业投入,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情感生活较丰富,能怡然自得。
二、情商成为成才的重要因素
与智商做比较,情商在孩子成才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高情商的人更受欢迎,原因在于他能及时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作出准确的判断,并见机行事,调整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易于为自己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更容易在职业生涯和私人生活中取得成就;低情商的人无法认知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很容易陷入心灵的困境中而不能自拔,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碰壁。有的人在学校时成绩很好,毕业后却碌碌无为,生活中处处碰壁。有的人在校时成绩平平,甚至认为“低能儿”的学生,毕业后却如鱼得水,称为独占鳌头的领导者。原因在于他们能适应周围环境,抓住机遇,善于把握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善于把握和适应领导者的愿望和要求,善于处理周围的人事关系,理所当然他们才能成功。例如从哈佛校门走出比尔q盖茨,他的情商可打80分而智商却只能打20分,由此可看出他的情商远远高于智商。如今我们处于机会均等的社会,大家都有足够的学习机会,都处于同一起跑线,所以学历并不能保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大量的研究表明,成功者的智商并没有高出人类平均值。决定成功与失败,关键在情商的高低。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小对孩子进行情商培养,对于孩子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
1.帮助孩子辨识自己的情绪
家长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例如孩子放学回家后告诉爸爸妈妈:“今天有同学欺负我!”这时重视孩子情商的父母会说:“怎么样?还好吗?是不是很委屈?”因为情商高手的基本功,就是察觉自己的情绪状态,也就是要能很快了解自己的当时的情绪。因此父母这时候应先帮助孩子辨识出现有的情绪状态。帮助孩子辨认自己的情绪状态,有两大好处:第一、孩子可以从中明白,接下来要处理的是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那个“对方”。也就是说,目前真正该做,不是因自己感到委屈而找对方理论,而应该意识到真正的困扰其实是自己的情绪反应,那么该做的,就是如何调试自己的情绪,做出合适反应。第二、孩子从中学会换位思考的能力。这次挨打,自己心理很难受,以后就不会去打别人;若去打别人,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感受。所以从情商教育的角度而言,这是一举两得的做法。在协助孩子辨识情绪之后,接下来,爸爸妈妈还应和孩子进行亲子沟通,问问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父母学会发问及倾听时,孩子就会愿意开口说话,就会使彼此的沟通畅行无阻。
2.帮助孩子发展负面情绪的管理技巧
静坐冥想有助降低一个人的焦虑感,能够强化注意力的集中,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一些设计得当,适合孩子的放松技巧,早早学会,对他们未来的抗压能力就会有所帮助。一位学生上中学后,性子变得非常急噪,他的妈妈每周末都会会带去上瑜珈课,孩子渐渐地学会静心,放松的技巧,脾气也温和多了。另外,父母还可以培养孩子健康的兴趣和嗜好,来帮助他们排解压力,周末带孩子一起唱歌、画画、体育锻炼等。研究表明:运动是最好的疏压方法,连续做有氧运动20分钟,会促进大脑中脑内啡的分泌,在生理上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
3.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自信是情商能力的基石,也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自信的孩子,在面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时能沉稳以对,并拥有良好的抗挫及抗压能力,在人际关系上也会得心应手。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处处表现得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即使成功就在眼前,也不敢相信是自己的。自信心的建立,需要自我激励,也需要别人的肯定和认可。事实上,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对其自信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平时只是批评而极少给予表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孩子心目中不佳的自我形象。 所以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孩子值得欣赏的优点,当然这些优点不该是孩子和别人比较的成果,而是孩子他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多鼓励和肯定孩子,让他对自己有着合适的自信,会让他的情商能力大幅度提高。另外,在上课或聚会时,可以引导孩子坐到前面;给别人交流时,养成盯住对方眼睛的习惯;走路时提高速度;主动和别人说话;要放声地笑,不要笑而不露;多给孩子读一些经过时间检验的谚语来增强自信心等等。
4.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孩子的自理能力与责任心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家长在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时,没有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训练,那么他就会丧失做人的一种基本技能,无法站在已有的经验高度上体会对他人的责任心,包括对父母。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后,便有了独立完成事情的愿望,如自己洗衣、做饭等,这时的孩子往往由于骨骼发育并不强壮,由于没有经验,动作会缓慢而不怎么协调,或想做好事反而成了坏事一桩。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凡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也许第一次、第二次会失败,但总有一天他们会做的很好。家长对孩子做的事应予以鼓励。由于孩子年龄小,认识水平不高,考虑问题不周全,力气小,在做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大人不应指责孩子,更不能体罚孩子,应首先鼓励孩子做的对的地方。对有失误的地方,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以提高操作的技能水平。这样,既能保护孩子自理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能帮助孩子逐步走向成熟,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自理能力。再富也要穷孩子。在国外,父母不会看见孩子摔倒,或因互相的碰撞而大惊小怪,抱在怀中心疼的受不了,最多只是安慰几句。这就是所谓的“穷”待孩子的现象。父母应明白自己无法照顾孩子一辈子,他们最终是要离开父母,过自己的生活。如果等到将来他们无法面对挫折与困难的时候再急,岂不是为时已晚,与其这样,还不如让他们早点经历磨难,在风雨中逐渐成长起来。
5.教会孩子心怀感恩
在中国自古就有不图回报的美德,也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也是一个人的起码修养.懂得感恩分享,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社会进步的充分体现.在日本一些学校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他们的感恩教育主要是讲父母养育了自己,自己应该感谢父母,如何感谢父母;老师给予了自己知识,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应该感谢老师,如何去感谢老师等.如果他人帮助了自己,自己就应该感谢他人,这是无可辩驳的道理.这些看似朴素的感恩教育当中蕴藏着深刻的人文关怀。
6.培养孩子应对挫折时的态度和能力
挫折可以说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必修课,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有的人却越挫越勇,面对逆境,有的像胡萝卜,轻而易举的被击倒,有的人则像鸡蛋,在困难的磨砺中变得坚刚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生活中,我们总是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这时,是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它,还是毫无反抗的被它战胜?当然这取决于我们拥有怎样的人生态度,而怎样的人生态度决定能够拥有怎样的人生,也只有具有意志坚强的人,化腐朽为神奇,化挫折为力量,才能获得成功。人生在世,都会遇到挫折,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驱走惰性,使人不断奋进。哲学家培根说:“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最关键是要有“最后一跃”的奋斗精神。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对孩子来说,比起一帆风顺,错误更是一种机会。如何让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从中受到教育,则是父母的任务。这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勇敢无谓、自信自强的精神,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必须具备的品质和素养。所以,在孩子幼年阶段,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挫折感教育,让孩子提前介入社会的复杂多样化中,进行必要的心理预警。这就如同一条船,需要有压舱的重石才可以经受风浪的颠簸。从小处着眼训练孩子的承受力,是让孩子在今后人生波澜里勇往直前所必须的准备。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让孩子经受一次挫折,能使孩子从中吸取一次经验教训,学会分析和处理问题,让孩子逐渐长大。做父母的不可能庇护孩子一辈子。父母要有意识的对孩子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让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一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永远都使风平浪静的,不可能永远都是顺风顺水,不可能不遭遇失败。让孩子从小就有面对失败的勇气,长大以后,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时,他才不会手足无措,才能够从容应对。
面对孩子受到打击,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学会坚强地接受现实,调节自己的情绪,找到替代的事情从而很快淡忘心中的不快。对孩子加以正面的影响,就可以使孩子学会接受失望,迎接希望。不要把孩子想的那么脆弱,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坚强的,不要因为家长的溺爱剥夺了孩子失败的经历。从小培养孩子积极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态度,教育孩子遇到任何困难都要保持乐观。遇到失败、挫折时要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它,帮助他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他在失败后只有通过加倍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制造一些挫折,让他经受一些锻炼,并引导和帮助他去积极面对、正确处理。
7.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态度
乐观会给生命注入一份活力与生机,使人从痛苦、贫困、难堪的处境中超,乐观是生命保鲜的最佳良药。对孩子来说,父母可以给他们的最佳的礼物就是:一份无可救药的乐观心态。研究发现,只要孩子对自己持正面的看法,对未来有乐观的态度,这孩子不会离幸福太远。乐观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面对事情做正面的思考。有的孩子,老师或父母批评他,想不开,大多数孩子都会因此而觉得有失颜面而耿耿于怀;还有离家出走的;甚至有自杀的。有的孩子老师当众批评,然而他做了心态上的调整,认为老师批评我是为我好,是对我负责任。有这样的正面思维能力,就是乐观特质的精彩展现。因为他知道在任何环境中都要看到事情的优点面,就避免了负面情绪的不当干扰,从而找到激励自己的动力。为了帮助孩子学会看到事情的优点面,应经常用正向发问的方式启发孩子的思考,比如“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在遇到挫折时,例如孩子这次上台表演不太理想,不该说:“你今天怎么回事,真令我失望。”应该说:“这次表演我动作很娴熟,如果胆子再大点就会更好了,这次我们学到了重要的经验,为下次上台做了更充分的准备。”如此一来,孩子就会有能力去思考正面的答案,只要用心,就能帮助孩子培养出乐观的正向思考习惯。正向思维能力在日积月累中逐步形成的。
8.培养孩子的人际互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应该要多安排些机会,让孩子和玩伴一起玩耍,学习,共同度过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如生日等)。同时,也别忘了鼓励孩子主动向他人提供协助,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特质。父母多鼓励孩子观察别人的需求,而主动提供帮助。重视情商教育的父母在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时,关注的焦点不是孩子与他人的比较结果,而是孩子在和别人的互动中,是主动和他人说话?当别人跟他说话的时候,他是什么反应?与他人发生矛盾,又是如何回应的?孩子是否能主动帮助别人?别人帮助他时,是如何回应的?而在孩子给他人提供协助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如此一来,孩子就能够培养出团队意识及协作能力,日后无论对工作还是生活,皆会大有助益。
9.鼓励孩子学会分享
分享是一种大智慧。懂得与人分享的人,需要有豁达的心胸、坦诚的态度。你肯将自己的幸福和别人分享,那么幸福就会越分越多。分享不应该带任何的功利色彩,真正的分享是一种滤尽一切利欲渣滓的透明情怀,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真诚交流。一位妈妈在孩子的生日聚会上做了一个特别的安排,送每位在场同学一人一张孩子们共同偶像的最新歌曲专辑,现场顿时一片欢呼,这位聪明的妈妈意思是,每个好友一份,这样在孩子们念书累的时候可以听到同样的音乐,有同样的心情,这样孩子们的感情更加亲密。这位聪明的妈妈不但让孩子永远记注这个特别的聚会,更重要的是,她教导了孩子如何分享快乐。一些父母在这种场合中,只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的焦点人物,却错失了培养孩子人际关系能力的良机。高情商的家长,则会鼓励孩子去招呼大家,和朋友分享自己的东西和快乐。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够有所成就。而大多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他们的情商。15岁之前,是情商能力培养及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要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情商能力,使其心理免疫力大大增强,从而应付学习和生活中的低潮与挑战,使孩子有能力和信心抵达成功辉煌的人生彼岸!
参考文献:
[1]克里斯・韦尔丁著,尧俊芳译:《情商》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2]玛希雅・休斯 (美)L・博尼塔・特森詹姆斯・布拉德福特・特勒尔著:赵雪,赵嘉星译.《情商培养与训练》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8
[3]金鑫著:《情商决定命运》海潮出版社,2006年11月,北京
[4]夏擎荷著:《北大状元的家庭教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11月,北京
[5]张华清p裴达著:《比分数更重要》,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上海
[6]徐林著:《我要像他一样成功》,华语教学出版社,2010年5月,北京
[7]王星凡著:《孩子一定要注意50个细节》,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1月,北京
[8] 卢勤著:《写给世纪父母》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1月, 北京:
[9] 刘正荣著:《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10] 安娜.China翻译:《美国优秀教师对家长的8条的建议》,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