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向日葵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向日葵教案

向日葵教案范文1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术教学;审美能力;能力培养

一、构建气氛活跃的美术课堂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其实和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学科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案给学生上课,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很少主动思考,学习兴趣不浓。但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美感,美术课堂带给学生的应该是美的感受。要想美术课堂区别于其他文化课,教师就应该构建一个活跃的课堂。为了能让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不扰乱课堂秩序的前提下,随意摆放自己桌椅的位置,教师也不再站在讲台上,而是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例如,“闪光的烟花”一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自己画烟花。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局限,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见过烟花吗、烟花是什么形状的、烟花都有哪些颜色呢”。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另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限定类型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创作。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将自己脑海中想象的事物画出来。例如,大多数学生认为草一定是绿色的,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画出自己心中不一样的颜色,让学生知道艺术是没有界限的。只要是用心思考出来的结果,都应算是一种艺术创造。

二、注重美术作品的赏析

美术教材中有很多比较知名的作品,部分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觉得学生不懂得欣赏,往往只是一句话就带过,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多看,知道每件作品有什么不同是审美的基础。教师应该为学生进行详细的解析,可以是画作的具体内容,也可以是画作的表现手法。虽然部分学生可能听不懂,但经过这样的熏陶,至少能让学生知道一些美术基础知识,这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教学“走进大自然”的时候,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完课本中的知识以后,可以为学生讲解凡高的《向日葵》。《向日葵》主要由绚丽的黄系构成,花瓣富有张力,动人心弦,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师可以从作品的色调及色彩的对比关系、笔触技法等方面,为学生详细讲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举手发言,说一说自己认为这幅画到底好在哪里。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就能基本上了解学生的艺术敏感程度。不管学生的回答如何,教师都应该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为了能带给学生更多的启发,教师在学生依照指定题目进行创作之后,还可以选取一些较好的作品分享给其他同学,同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向日葵教案范文2

【关键词】植物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Brief talk abou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plant teaching of the vocational school

Mou Xiaoling

【Abstract】If we want to cultivate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 we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call for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cultivate student’ learning attitude of participating actively, taking delight in research and cooperating and them make the achieve the demand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has made a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who study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Keywords】Plant teaching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爱学、乐学是任课教师职责。这就要求课堂教学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欲望,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这就要求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

1.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的理想气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1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问题,使学生清晰地知道这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作用,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1.2 问题需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相呼应。教师应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境界。如:为什么果树开了许多花而结果不是很多?(传粉,授精知识探索)

1.3 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中专生有好奇心、爱听表扬、争强好胜的心态。因此,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引发学生的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有些植物的花特别美丽,而有些一般,有些不好看?又如:怎样使向日葵多结籽?(人工授粉知识)

2.体验问题,独立自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汲取知识的主体,就必须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增强自我意识,提高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2.1 亲自体验过的知识要比听到的深刻。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学习的乐趣。记忆的强度,要比教师说出答案的效果好得多。

2.2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解决问题的根源。预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鞭策。对于好学生来讲,预习可引导他们做好课后练习或知识归纳总结。

2.3 充分利用课堂间歇时间。教师在黑板上写好板书要点,并巡回于学生之间,有问即到,送教到人,主动启发引导。

3.师生相互切磋,把课堂互动引入。

3.1 共同讨论。通过学生自学、思考、体验、探索,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讨论,相互补充纠正,教师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要点。

3.2 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力。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其发言,消除胆怯心理。同时应要求学生把教材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

3.3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小结能力。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他们只归纳自己知道的知识点,而对不理解的知识点就难以归纳。因此,教师要在知识中起指导作用,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处理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他们留有发挥的余地,不要把学生的思路拘禁在教师设计的教案框框内,问题讲到关键处有意卡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4.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4.1 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使之主动积极地运用知识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具体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样能使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力,训练思维能力,使教学民主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4.2 体现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发教师,不但循环往复,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自己解答,教师要运用点化的教学艺术,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向日葵教案范文3

关键词:创设情境 自主学习 创新思维 能力培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要求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学

习欲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度的理想气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 根据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生物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积极思维。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 问题须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相呼应。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的境界,如:为什么桔树花开了许多而结出的桔子数不是很多?(传粉、受精知识探索)。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并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问题,如:被子植物的生殖方式是什么?(新旧知识衔接)。经过学生自学找到问题的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3. 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有好新奇、盼肯定、爱表扬、争好胜的心态,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学生能直接推理得到,是动态思维、贴近生活实践以及思维转折次数多少等因素,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有些被子植物的花很美丽,而有些则很“难看”?(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要使向日葵多结瓜子怎么办?

4.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我们吃的西瓜有些有籽有些无籽为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

二、体验问题,独立自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摄取知识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让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对照问题和学习任务,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深刻,而且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1. 亲身体验过的知识要比从他人处听到的要深刻。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学习的乐趣性。就记忆强度而言,这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原因要强得多。

2.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解决问题的根源。预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特别对于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很好的鞭策机会。对于好的学生或课前预习过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做好课后练习或知识归纳小结。

三、师生相互切磋,把课堂互动引入

1. 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不能任其自流,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必须适可而止。

2. 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发言,消除其胆怯心理。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按教材的语言来表达时,教师逐渐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答案。

3.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小结能力。学生预习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只归纳自己知道的知识点,而不理解的知识点就难以归纳。因此,教师在知识归纳中起指导作用,让学生起主体作用。要处理好“空白”教学,即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处理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他们留有发挥的余地,不把学生的思路拘禁在教师设置的教案框框内,问题讲到关键处有意卡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四、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智力活动处在积极状态中,为传授和巩固知识奠定基础。这样有利于:

1. 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使之主动积极地运用知识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具体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力,训练思维力,热烈讨论可使教学民主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2. 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发教师,不断循环往复,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双边提高”和“双向交流”的效果。

3.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自己解答,教师运用“点化”的教学艺术,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较简单的问题,让其他学生回答;对于不同观点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答题中不断渗透各种学习方法和解题技能,如查阅资料,关注文化传媒,提出假设,实践调查,亲身实验论证,多观察周围的事物等。学生在参与中悟道,以参与中悟法。

向日葵教案范文4

关键词:科学课;培养;学生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300-01

我们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培养和促进学生创新呢?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创新

兴趣始终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动机之一,兴趣本身具有生动、新奇、鲜明的特征,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刺激力,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这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锻炼。在科学课中,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比如:《磁铁的力量》一课,观察磁铁吸引曲别针的数量,发现磁力的大小随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不易操作,需要材料多,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物体的距离有无关系”,结果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最简单的就是将直尺放平,在直尺的起点处放一颗小铁钉,然后用条形磁铁靠近小铁钉,这样通过用“距离远近比较同距离吸引几个铁钉”来观察磁铁吸引几个铁钉的能力随距离的变化而变化更简单、直观、科学,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执行了教案,体现了教改,更丰富了课堂过程,充分地诱导了学生的在科学学习中创新。

二 给学生创设创新的课堂学习情境

科学课的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充分调动自身与情景相关的已有认识,努力就各种解释不清的现象提出问题,经集体努力逐步明确待研究的问题。

对于教师来说,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发展水平,创设一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造成学生的思维冲突的教学情景。

如《蜗牛》一课教学。在上这一节课时需对蜗牛进行观察,可是蜗牛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想观察它了,它就会自觉的从壳里爬出来。上课时学生也发出了感叹:“蜗牛不出来怎么观察呀?”看着他们焦急而无奈的表情,我灵机一动:何不让他们对怎样让“蜗牛出壳进行”探究?于是我就面带微笑对同学们说:“你们不要着急蜗牛不是不出来吗?那我们就想办法让它出来,怎么样?“行”学生异口同声。我又抓住时机,说:“现在小组就讨论:用什么方法有可能让蜗牛爬出来?”学生们积极的投入到小组讨论中,想出了许多可能让小蜗牛出壳的方法。有的小组认为:用食物引诱;有的小组认为:把蜗牛放出来;还有的小组竟认为“用力往里吹气它就会出来”;也有认为“用火烤”、“在地上磨它的壳”——想法真可谓五花八门。“那同学们认为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当学生明确了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后,我又指出:“下面各组就把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验证,有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找老师,开始吧!”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取水的取水,找火柴的找火柴,切苹果的切苹果——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当一个兴奋的声音传来“蜗牛出来了!”同学们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只听这位同学接着说:“我们是把蜗牛放在瓶盖上,然后往上洒水,就象下雨一样,但水不能没过蜗牛,过一会儿它就爬出来了。因为我家的墙上总是在下完雨之后才会有蜗牛爬出来。”瞧,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进行科学探究了,这不正是我们科学课所希望的吗?看着那张兴奋的小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我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三 加强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的核心

动手操作是智力结构的五大要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动、喜动的特点,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在参与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发现和创造。如前面阐述的关于激发兴趣、鼓励思维和创设情境环节等,其实都离不开实践活动,都要以实践活动为前提展开。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去搞科学,去探索,去创新。这正如,不经历简单电路的安装过程,学生就不了解小电珠发光的原因;没有亲自做一做物体沉浮的实验,学生也就找不到物体沉浮的规律。 在科学教学中,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实践活动。教师要想方设法多让学生进行分组观察和实验,尽量指导学生独立观察、独立实验、独立思考,使学生获得最清晰、印象最深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此外,还要多开展自然课外实践活动,如制作指南针、种向日葵,布置生物角等,还要多辅导学生进行各种科技类活动,如进行气象观测、能源开发、航模制作等专项辅导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做,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科学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科学素质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四 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学的课的学习中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也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的一环。创新能力的形成不是依靠教师简单地讲授给学生的,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所以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实验,给予他们这种机会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如能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自主评价,对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很有帮助。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可以促进,不仅能真正确立起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也能确立他们的评价产体地位,使他们能摆脱传统的习惯于接受教师指导、评价的方式的束缚,树立起实验的信心,获得我能行的体验,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自我创新的形成。

向日葵教案范文5

关键字:生物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Abstract: Class teaching structure, under certain educational thought, is a kind of steady and simple combing formation and activity process for time and space teaching design. It is very vital to how to imporve the teaching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it wil be discussed from this point for references.

Key Words: biology class; teaching structure; design

结构是指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课堂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因素在时间、空间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评价的不同而变化的。在此笔者谈谈在讲授新知识教学中的教学结构设计思路的体会。

一、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刊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气氛。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了解和解决他们在独立自学时无法明确的问题。问题必须有助于对全课问题情境的解决,有助于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问题须与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相呼应。

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境界。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并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问题,经过学生自学找到问题的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3、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初中生有好新奇、盼肯定、爱表扬、争好胜的心态,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学生能否直接推理得到,是否是动态思维、是否贴近生活实践以及思维转折次数多少等因素,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讲授《人的发育》一节中,创设青春期的男、女同学的生理现象上有何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

5、向学生提出学习和认识任务,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知道知识的重点、难点和预习的指向性,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预习时的积极思维。

二、体验问题,独立自学,寻找解题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摄取知识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让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对照问题的学习任务,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深刻,而且能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1、亲身体验过的知识要比从他人处听到的要深刻。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学习的乐趣性。就记忆强度而言,这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原因的要强得多2、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解决问题的根源。预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特别对于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很好的鞭策机会。对于好的学生或课前预习过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做好课后练习或知识归纳小结。

3、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学时的空白时间。教师在黑板上写好本节课的板书要点,并巡回于学生之间,“有请”即赴,有问即到,送教到人,当好咨询,同时搜集探索“情报”,主动去启发引导。

三、明确问题,交流点拨,知识归纳

1、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不能任其自流,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必须适可而止。

2、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发言,消除其胆怯心理。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按教材的语言来表达时教师逐渐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答案。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小结能力。学生预习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只归纳自己知识的知识点,而不理解的知识点就难以归纳。因此,教师在知识归纳中起指导作用,让学生起主体作用。要处理好“空白”教学,即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处理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自己留有发挥的余地,不把学生的思路拘禁在教师设置的教案框框内,问题讲到关键处有意卡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四、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智力活动处在积极状态中,为传授和巩固知识奠定基础。这样有利于:

1、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使之主动积极地运用知识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具体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力,训练思维力,热烈讲座可使教学民主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2、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发教师,不断循环往复,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双边提高”和“双向交流”的效果。3、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自己解答,教师运用“点化”的教学艺术,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学生较简单的问题,让其他学生回答;对于不同观点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答题中不断渗透各种学习方法和解题技能,如:查阅资料,关注文化传媒,提出假设,实践调查,亲身实验谁,多观察周围的事物等。学生在参与中悟道,以参与中悟法。

4、可以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在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可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为教师讲授知识时,适应学生的学习思路提供依据。

五、范例:

《被子植物的生殖》一节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1、设疑:

教师用幻灯机(多媒体)显示下列问题:

(1)被子植物的生殖方式是什么?(新旧知识衔接)

(2)为什么桔树花开了许多而结出的桔子数不是很多?(传粉,受精知识运用)

(3)有些被子植物的花很美丽,而有些则很“难看”?(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

(4)要使向日葵多结瓜怎么办?(人工授粉,知识综合应用,导入下节课《种子》的知识)

(5)本节课的认知目标显示:

了解:开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

理解:被子植物受精过程

介绍:人工授粉

2、体验问题,自学解疑

请学生自学本节教材十分钟(教师根据学生自学的进度灵活调节)并提醒要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空白”时间列出板书:(一)开花和传粉:1、花开的顺利;2、传粉的过程及方式;3、花的类型(按传粉的方式分);(二)受精:1、的产生部位;2、种子中的胚是由什么发育而成的;3、种子数与胚珠数、子房数与果实数的关系;(三)人工授粉

3、交流点拨,知识归纳

学生自学完毕后,一边让学生回答问题,一边作知识点的传授与归纳,教师填写板书的具体内容。

4、学生出题,师生共同解题

利用15分钟的时间(根据学生问题数的多少和课堂讨论气氛而定)让学生发问,教师解答,进入现场质疑的阶段,经过师生的热烈出题、答题,来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现选出学生的部分问题以嗜各位:(1)含羞草用扦插法繁殖是否可以?

(2)无籽西瓜是怎样繁殖的?

(3)香蕉没有种子,怎么繁殖?

向日葵教案范文6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对数学课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当摄影从专业走向大众,当汽车驾驶从手动档到自动档,人们惊叹于科技的进步与实用,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信息技术也为有效教学提供了可能:教师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获得在没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下难以达到的效果。一个很简单的软件(例如PowerPoint),把它用好、发挥它功能的极致,就能做出一个好的课件用于课堂教学。例如:《圆的周长》,用PowerPoint也能做出用绳子绕圆一周的动画,《圆柱的认识》,用PowerPoint也能做出上下两个面重合的动画。下面举两个教学实例,以说明信息技术(而且是简单的技术)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纵观我们的数学课堂,使用最多的便是PowerPoint,最起码它节省了我们的抄题时间。而笔者还要说的是,能用PowerPoint做到的,就不要用Flash,节省的时间可以做很多事。例如:笔者在教学一道求阴影面积的习题时(如图1,长度单位:厘米),很多学生都会这样解答:(1)6×6÷2=18(平方厘米);(2)9-6=3(厘米),3×6÷2=9(平方厘米);(3)18+9=27(平方厘米)。这样做错了吗?也没完全错。但这样做对吗?也不全对,因为这样做,只是图形的一种特例(上面部分是正方形),而图中并没有给出上面是正方形,所以,不能这样做。这时教师应该怎样评讲此题呢?可能很多教师就讲出本题的标准解题方法就完了(把阴影部分看成两部分,每部分都是各自所占矩形的一半)。而笔者却不仅限于此,笔者把PPT“结束放映”,使其处于编辑状态,上下两个图形都可以拉大或拉小(如图2-图4),而不管你拉成什么状况,阴影部分合起来的面积都是占整个长方形面积的一半(如图5)。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此方法还被笔者用来讲“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PPT在编辑状态下拉动三角形上方的黄色框使其改变成不同的形状,如图6、图7),以及讲“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如图8、图9),并进一步说明,不管拉到哪种状态,空白部分与阴影部分面积均相等。

图6 图7  图8 图9

不同的软件有其不同的功能,例如:“几何画板”又有其独到的功用,作为数学教师,掌握必要的技术是必须的,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中更是必要的。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整合的策略

信息技术使用得当,教师如鱼得水,媒体与师生人机合一,各种手段相得益彰,课堂就会高效。反之,如果使用不当,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弄巧成拙。那么,在数学课程中,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呢?又该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进行整合呢?

1.恰当使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是直观教学的一种工具,但一些教师把它当作了全部。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以课件]示代替实物观察与操作,它有自身优势,也有其不足。如:认识长方体,对实物的观察是课件]示不能替代的。再如:讲轴对称,学生不拿出纸亲自折一折,又怎能体会其含义呢?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不同的内容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呈现。比如:题目的呈现、简单的动画用PPT就足够了,公式推导等需要化静为动的用Flash,概念图工具在知识整理中有着突出的特点,而纠正学生的错误用实物投影却是最好的选择,几何画板、网络教学、电子白板等各有优势,各种技术要灵活选用,“为我所用”。

2.合理利用已有技术

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在新的技术还没有掌握之前,把已经掌握的技术用好、用透、用精。多琢磨,让现有的技术发挥更大的效能。很多时候,从教师会不会利用简单的技术(如PPT)制作出高质量的课件,可以看出其是不是一个“爱思考的人”。PPT是数学教师最常用、好用的技术。作为数学课堂,除非在比较难理解的地方使用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信息技术外,其余多是为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的“呈现”式的课件,这时,PPT就有很大的使用价值了。加上新版的PowerPoint软件功能不断强大,新增了很多功能,只要动动脑筋,一些Flash的功能用它也能实现。例如:“圆的周长”,用PPT也能做出圆在直尺上滚动的效果。再如:讲角的大小,用PPT同样能做出角的一边不动,另一边逐步张开的效果。“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有时还真是如此。

再比如:Word文档,我们很多人都已经对其技术掌握很好了,这已经不是一项新的技术了,但是Word可以当做“课件”来使用。现在,大多数学校都要求教师备课电子化,教师们用Word编写教案,然后把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部分制作成PPT]示文稿或其他形式的课件,用于课堂教学。这样肯定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其实,教师设计的文稿,有时也可当“课件”使用。Word的“阅读版式”视图,具有较好的]示功能。或者调整纸张和字号大小,使屏幕显示和PowerPoint]示文稿接近,就可以代替PowerPoint]示文稿直接用于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时甚至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笔者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训练学生根据题目的关键句写关系式,“甲数是乙数的”,只要把“是”字改为“=”,“的”字改为“×”,关系式立即就出来了,学生“从此会写关系式”。

3.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新”的技术与“传统”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就像现代人不能完全否定原始人一样。要从数学学科的需求出发来使用信息技术,而不是为了用技术而使用。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技术就行。不用技术,一样有好课,用了技术,未必是好课。

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任何事情,人都是第一要素,教学也不例外。如果没有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一步步展开思考,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失去了灵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首先考虑的是一节课的整体设计,技术的使用只是整个链条中的一环。一堂课,如何开篇、如何结尾,中间的探究、讲解、练习如何安排,什么时候]示,什么时候让学生静静地思考……这些都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信息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教师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中要做:“有意义问题的设计者、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情境观察的指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整合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是在已有的教学与学习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把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下面笔者将结合以上所提出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策略,通过三个课例来证实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策略的有效性。

1.“恰当使用多媒体课件”策略

下面将结合《圆的认识》(名师课例,张齐华执教)这节课来证实“恰当使用多媒体课件”策略,在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的时候,使用不同的多媒体课件呈现形式,使教师能够有效地传授所讲的知识点。

很多教师都观摩过这节课,在课堂中,张老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圆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课件出示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画面,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圆的世界。在学生认识完圆以后,教师用动画]示“割圆术”。然后又引导学生欣赏圆的艺术: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一一展现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结、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整节课让学生和所有的听课老师沉浸在美仑美奂的艺术享受之中。

2.“合理利用已有技术”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很多学者们也致力于探索如何将这些新的技术应用到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去。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能应用到具体的课堂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是依据课程内容来选择合理的技术的。

例如:《圆的面积》这节课,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对于其推导过程——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学生对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个“化圆为方”的道理难以理解。这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示,先是2等份,再是8等份、16等份和32等份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通过移动]示,使学生建立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个过程中从“分的份数越来越多”到“这样一直分下去”的过程就是“无限”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有限到无限到极限的过程,感悟了极限思想的巨大价值。如果没有计算机,这个过程对小学生来说还真是难以想象。

制作这一课件,Flash就有它的优势,而PowerPoint就达不到这个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选用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策略

笔者曾执教一节跨越式课题的研讨课——《神奇的运算》(五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由于这节课中计算的数目都很大,需要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如果让每个学生自己带一个计算器回学校上课,课堂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小插曲”。但老师设计时巧妙地把计算器整合到课件中,学生随时可以调出来使用,不用时又可以隐藏。整节课中,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室的特点,在大屏幕上广播班里一个学生的计算机信息,而教师被“解放”了出来,不用整节课在讲台操作计算机,更多的时间是在引导学生探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或指导、或板书、或巡视,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助学者”。这节课中,教师的作用与计算机的作用相益得彰,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从上面的课例中我们看到,信息技术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多种感官;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增加教学容量;可以优化课堂练习,深化学生思维。可以说,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精彩纷呈。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改变着我们的数学课堂,尤其在激发兴趣、提高效率、直观]示等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但最终决定教学效果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在数学课中,只有充分地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教育教学规律有机、合理的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信息技术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

http://toyusq.blog.hexun.com/35984133_d.html.

[2] 孙众,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误区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

[3] 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J].浙江教学研究,2000,(2).

[4]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5] 谢幼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

http://blog.shbbs.cn/user1/1561/archives/2007/19007.html

[6] 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与方法.http://wenku.baidu.

com/view/17b2c720192e45361066f59d.html.

上一篇纸大班教案

下一篇小蜗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