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一酸小练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鼻子一酸小练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鼻子一酸小练笔

鼻子一酸小练笔范文1

所谓“随文练笔”,是指跟随阅读教学,并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的写作训练。科学选择“随文练笔”的教学策略,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关系重大。教学实践证实:准确、巧妙地选择“随文练笔”的生长点是关键。真切自然的切入,才能使学生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有话可说,水到渠成且不留痕迹。

一、于动情处写出精彩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情感脉动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情节的深入,人物的渐趋丰满,感情的冲突与转折往往形成文本的耐人寻味之处。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可以有效地使他们将语言内化、将情感积淀。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慈母情深》一文,在一次又一次的品读中,学生的情感之弦被不断拨动,表达欲望被不断激发,正是学生情动时,王老师抓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一句深情描述:“我心潮澎湃,一遍遍地对母亲说,对着那个在七、八十台缝纫机下埋头苦坐的母亲说,对着那个脊背弯曲的母亲说……同学们,‘跑出去’的后面是一串长长的省略号,拿出笔,把你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学生“沙沙”写来,此时他们笔下流淌的岂止是“我”对母亲的诉说,更是孩子们对母爱的重新认识。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被点燃、激活。“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到高峰时,随文练笔自然水到渠成,此时学生不仅收获了刻骨铭心的感悟,还积淀了扎实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语言和精神得到同步提升。

二、于空白处写出丰富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为了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许多文章的作者都讲究“留白”的艺术。课文中有些内容在描述时仅用简短的、精练的词句带过,具体情节必须由读者在读中领会、读中想象。还有的余意未尽,留给读者无限的想像空间。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文本的空白点,化空白点为练笔点,拓展文本内涵,训练学生的想像、表达能力。

(一)抓文中的省略号

教材中许多内容的省略处留有发挥的余地,存在召唤力,在言而未尽之处拓展练笔,在充实文本的同时提升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掌声》时,当讲到受到掌声鼓励后的小英,“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教师抓住省略号设计了这样的练笔题:开朗起来的小英还会做些什么呢?学生通过想象,对文本进行补白,从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帮助,用爱去温暖别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爱。

(二)抓语言的拓展点

小学生是一个最富有想象力的群体,他们的想象总是充满了灵性,只有放飞了学生的灵性,才能开发学生无穷的潜能,课堂上抓住语言拓展点进行适时的小练笔,则为学生提供了放飞灵性的天空。

如苏教版第十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结尾处作者写道:“就这样,司马迁发奋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一句话略写了司马迁第二次写《史记》的经过,执教者抓住此处拓展训练,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在这13年里司马迁是如何发奋写《史记》的,请你想一想并写下来。由于“点”选得好,学生写得很好。

如有学生写道:

生1:司马迁为了能把《史记》早点完成,这13年里,他每天笔耕不辍。到了酷暑,天气炎热,蚊虫叮咬,可他依然坚持在油灯下写书。昏黄的灯光映着他那疲惫不堪的脸,汗水湿透了他的背……

生2:寒冷的冬季,冰天雪地,没有火炉烤火,司马迁的手冻得通红,几乎握不住笔,可他使劲搓几下,又重新拿起笔……

这样着力引导学生挖掘“未尽之言”,对文本进行了有效的补充,文本的内涵逐步丰满,文本所塑造的形象更为立体地展现在学生的心里。

三、于单薄处写出厚重

在文本的单薄处进行练笔,能活化词语、句子所描绘的形象,变概括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使语言更加饱满、丰润、富有生命力。

本来静止、凝固的“坎坷”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词语被赋予了强烈的、深刻的、奇妙的生命活力,原本单薄的“坎坷”变得厚重了,阿炳这一人物形象也变得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