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的培养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的培养目标范文1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职生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09-02
自党的十以来,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框架已初步形成,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逐渐占领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出人意料的是,高职毕业生仍遭受着文凭含金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就业薪酬低等问题的困扰,高职生的发展现状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目标的高职生不仅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也有利于满足市场对劳动力的多样化需求,更是保障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此本文将针对高职生的培养目标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力图为高职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2006年11月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提高国民素质和为市场提供新型劳动力的双重目标,其未来的发展将取决于育人性和应用性的发挥。
1、高职教育的地位
2011年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ISCED )指出:“高等教育包括通常所理解的学术教育,还包括高级职业或专业教育,比学术教育更广泛”。 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同等地位。早在2000年,我国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就曾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同等地位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认可。
2、高职教育的育人性
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承担着育人的职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更新,仅仅拥有职业技能的纯粹劳动力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对受教育者进行学习力的培养、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是市场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教育的育人性应体现在重视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
3、高职教育的应用性
在我国7000多万技工中,高级技工仅占5%,与发达国家1/3的比例相距甚远, 而在产业结构升级的今天,市场对工程师、高级技工等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却在与日俱增。因此,培养与市场接轨的具有超强动手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既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的来说,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既遵循了国际发展潮流,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目标。
二、高职生培养目标的实施情况
从我国高职生的发展现状来看,现实状态中的高职生与培养目标之间出现了偏差,高职生培养目标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
1、社会认可度低
这主要体现在文凭贬值、择业空间小等方面。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中,学历是求职者最直接的敲门砖,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和教育层次的高移,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数与日俱增,相比之下,高职生的专科文凭在这场文凭“大比拼”中日益缩水。不仅如此,高职生的就业空间也逐渐被日益膨胀的本科生挤占,生存空间日益狭窄。
2、就业质量低
虽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在逐年提高,但高的离职率依然反映着高职生就业质量低的现状。据调查,我国2009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5%,远高于“211” 院校和非“211”本科院校的22%与3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更加强调应聘者的学习能力、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单纯拥有职业技术的高职生们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职生的择业优势在不断削弱
超强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高职生明显的择业优势。但从目前的一些研究中发现,高职毕业生最引以为傲的“动手能力”与普通本科毕业生相比,已无明显优势; 另外,择业的功利色彩也在不断凸显。据王冉(2009)对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生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都选择留在北京,不愿回到生源地或到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的中西部地区。
三、现实与目标冲突的原因分析
目标状态中的高职生是奔赴祖国各行各业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而现实中的高职生并没有得到市场的青睐,这种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受传统人才观、学校和学生个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思想观念障碍
受“学而优则仕”“君子不器”等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工匠艺人的精湛技艺一直被认为是“奇技巧”,无法与读书人的求仕之路相提并论。直至今天,“学历至上”依然是企业信奉的用人准则,可以说传统观念是影响高职生获得社会支持的一大因素。
2、高职院校自身的障碍
(1)生源基础差。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职院校为了缓解生源危机不得不降低录取标准,生源质量不断下降,高职生基本素质参差不齐,加剧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实施的难度。
高中生的培养目标范文2
一、STS教育理念及其目标
STS是由科学、技术和社会这三个词所对应的英文词汇的首个字母组合而成的,其含义是在既有社会和技术条件下,合理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而其主要的教育理念是将学生对自然界的理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明白科学、社会和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换言之,STS教育理念强调对学生科技价值观和参与意识的培养。
STS教学理念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总方向,也就是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的总趋势,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重视。和应试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比,STS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其主要探讨的是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的今天,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生物教学中STS教育理念的渗透策略
1.从实际出发,丰富生物教学的内容
在现行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增加有关生物科技和社会热点问题内容,采用综合的方式开展高中生物教学,结合相关内容,在教学中穿插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生物科学发展史教学。众所周知,生物科学的发展史较长,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生物科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为生物科学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学者,以及其学术成就等。
(2)注重理论教学,介绍生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在生物教学中,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问题思考和探究能力。
(3)强化与生产生活的联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应用,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生物科技的教育,提高学生果树、食用植物等方面的知识水平等。
2.把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实践课
(1)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必修课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渠道,由于其是全体学生均必须学习的课程,因此在必修课上进行STS教育理念的渗透,收到的效果会更好。按照必修课的教学大纲,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让学生更好地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为主要目的,把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内,从而更好地开展STS教学。
(2)开展选修课,提升STS教学的层次性。选修课以课堂教学为主,可辅助以实习、参观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因此,开设选修课有助于更好地开展STS教学。由此,也可以看出,选修课有着较好的层次性,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教学的时间和地点等合理开展STS理念的渗透。
(3)增加实践技术课,体现STS教学的多样性。生物科学活动课是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有效补充,因此其是开展STS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也是夯实学生生物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关键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高中生的培养目标范文3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泛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088-01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高中阶段进行的英语泛读训练是灌输英语语法和知识的过程,不能完全体现泛读教学的目的,本文中笔者对英语泛读训练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希望能够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促进高中生阅读量的积累。
1 开展高中英语课堂开展泛读教学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是按照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制定的,新课程标准中对高中英语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中对高中生的英语阅读的词汇量掌握、阅读量积累、语速、英语口语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阶段要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开展高中英语泛读教学。高中生的心理和心智都逐渐成熟,对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层理的理解,因此高中生开始要求了解时事,关注社会热点,因此开展有课外阅读能够满足高中生的这一要求,还能帮助高中生了解社会,对高中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就满足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要求,丰富高中生的见解,还能对英语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另外,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中,高中英语学习的目标就是了解英语语法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高考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近年来新课程标准的推进,高考也不再只是简单的考察语法和词汇,高考英语中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察也在逐年上升,这就要求高中生有丰富的阅读量。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理念提出之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这种理念不仅体现在高考命题上还体现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这就要求高中阶段进行泛读教学。
2 高中阶段开展英语泛读教学的策略
2.1 注意泛读教学的课时安排。
高中阶段对学生开展泛读教学应该注意泛读学习内容与教材的联系性,泛读教学选用的课外读物应该适用于高中生的认识水平和阅读水平。泛读教学应该能够按照每周一节或者按照课前15分钟进行泛读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安排自己的阅读内容。高中阶段开展泛读教学还应该注意按照阅读内容和教材教学的实际内容,安排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英语泛读学习。另外应该注意利用教材选用的阅读内容,帮助开展泛读教学。
2.2 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
开展泛读教学是英语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开展泛读教学时,应该注意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英语泛读教学应该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兴趣教学。兴趣教学要求我们在开展泛读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开展泛读教学中,应该明确泛读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所以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快速进行阅读之后,了解文章大致内容,从而做到更快地获得信息,并不是对文章进行细致的学习和了解,最后根据学生的兴趣,选取适当的内容进行英语泛读教学。
2.3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泛读教学的内容。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信息。高中生开展泛读教学,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进行选择泛读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搜索、翻阅报纸等各种途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泛读学习,这种方法既能够锻炼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更好的教学。学生自主选择泛读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生更好的理解阅读内容,促进泛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自主选择泛读教学内容能够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能接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和课外阅读,这将会大大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更多的词汇。而且学生自主选择泛读能容还能够解决教师选用阅读内容,学生理解困难的现象,更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样也能够达到新课标中对高中生阅读量的要求。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哈利o波特》就可以从网上搜集哈利波特小说的片段进行阅读,这种较为纯正的英文对学生的英语提高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且故事性较强能够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阅读。
2.4 注意泛读教学内容多样性。
在现有的教材中收录了大量涉及文、史、地、艺术等门类的阅读,从教材中于都的收录就可以看出各学科之间的渗透性很强,所以教师在进行泛读教学的内容选择上,也应该根据这一特点,注意内容选择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扩展性思维,能够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注意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样性的泛读内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也有很多的促进作用。在进行英语泛读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进行泛读学习。
3 结语
高中阶段开展泛读教育可以积累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养成英语阅读的习惯,有利于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小情,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十分有利。在高中阶段开展英语泛读教学要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阅读内容的融合,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这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包学娟.对高中英语泛读教学重要性与实际操作的几点思考[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2, (1).
[2] 凌茜,朱艳丽.高中英语泛读教学中引导自主学习的探索[J].考试周刊. 2011, (6).
高中生的培养目标范文4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文化根基;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探讨
“核心素养”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也是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施行的时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主体应该必备并较好适应发展和社会要求的品格和能力,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表现,包括了知识、技能、情感等方方面面,归根结底就是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专家指出,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改革步入了“3.0时代”,必将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的方向,提供的遵循。课堂是贯彻落实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场和主阵地。近年来,我校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主线进行了教研实践,笔者有幸参与,在其实践进程中获得些许感悟和体会。现将本人在此方面的教研所得进行初步U述。
一、注重数学知识素养讲解,让高中生积淀丰厚知识根基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贯彻和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首要任务就是要增长学生群体的文化素养和学习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进程中,高中数学教师要将文化根基培养和增强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任务,强调高中生的人文、科学等多方面、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锤炼和培养。在其实际教学时,将核心素养培养渗透融入到平时的点滴教学活动之中,抓住高中生主体能动特性,组织好、开展好数学新知、数学问题、数学事例的讲解、传授等教学实践活动,让高中生深度参与其中,亲身进入其中,成为课堂教学重要一员,对所学、所探知识点、问题等深刻认知和有效探析,掌握其核心要义和关键,不断提升和增强高中生对数学知识架构的理解和掌握,积淀深厚文化根基。如“等比数列”一节课教学中,教师根据该节课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将“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等知识点讲解作为其基础性工作、根本性任务,通过设置师生交谈式、生生探讨式以及合作探析式等多样融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和推动高中生由浅入深,对该节课所呈设的定义、性质、定理等进行深入探析、理解,从而全面感知和深刻理解知识要义和使用方法,“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形成完备、丰富的数学知识体系,建立深厚的数学文化素养根基。
二、注重自主探究活动开展,让高中生获得更大自主发展
核心素养体系明确指出,“自主发展”相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强调学生具备和树立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和素养。众所周知,现代社会,各种思想潮流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侵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高中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思想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需要“管好自己”、“自主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明确正确的人生方向,发挥自己的潜力,用辛勤努力成就人生。笔者教研实践认为,要实现“自主发展”目标,就必须让高中生获取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和时间,注重他们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既“放手”让高中生自行其是,进行自主独立的学习实践活动,完成教师交付的数学探知和解析任务,锤炼自己的学习技能和学习品质。又“收手”做好他们探析过程的监控,第一时间走进其中,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探究实情,及时做好过程指导,保证高中生解析思维活动有序、深入推进,取得实效。如“已知tanθ=2。求:(Ⅰ)tan(θ-■)的值;(Ⅱ)sin2θ+sinθcosθ-2cos2θ的值”案例解答中,教师采用生探师点的方式,高中生自主探析认识其案例设计意图及其解题涉及知识点分别为:“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值,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及三角恒等变换等考点的理解。”并开展案例解析思路的探析活动,教师走进高中生合作探析过程之中,发现存在“对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值的步骤应用不够灵活”的不足。教师及时予以课堂指导,明确指出:“要正确运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以及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值的步骤”。高中生根据指点重新认知和归纳解题思路,获得其正确解题路径。这一教学过程,为高中生自主探析数学案例提供了丰富舞台,同时借助于教师有效指点,保证其自主探析的顺利深入开展,有效培养和提升了高中生的自主发展技能和素养。
三、注重实施互动协作教学,让高中生深入参与集体活动
学生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个体,所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离不开班级其他学生个体的合作和协作,特别是即将进入社会大熔炉的高中生群体,更加需要树立互助协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科学处置好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遵守相应的规则和准则,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要实现“社会参与”这一要求,教师必须重视课堂集体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无论是教师数学课堂讲解活动,还是学生实践探知活动,都要摒弃以往“背对背”、“相互割裂”的单个活动,而应该组织开展具有交流互动性、合作探讨式的集体活动、协作活动,处理好个人自学和集体协作二者之间的关系,增强学习责任感,提升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的协作意识和集体思想,以个人力量和集体力量双重叠加,推动学教活动进程,提升高中生的参与和担当意识。
总之,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高中数学教师在其具体践行过程中,要创新教学理念,活化教学形式,紧扣核心素养体系内涵,科学施教,以期达到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全面发展进步”的目标。
【参考文献】
高中生的培养目标范文5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中生物实验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1.引言
提高每个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实施中的核心任务,而实验探究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促进他们在观察、动手操作、科学思维、识图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课标》中提出11项具体要求,其中的许多方面只有通过实验探究才能实现。本文通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与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了课堂教学阶段实施生物实验有效性的若干措施,旨在促进学生在课堂实验中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设计、动手操作、交流探讨,以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教学的质量,落实《课标》中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目标。
2.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特点及现存的问题
2.1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课标》建议开设的实验内容在必修模块增加到了27个,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验教学具有哪些特征呢?第一,倡导探究实验,强调实验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教师要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具体环节,让他们在真实的实验情境中形成学习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新课程的生物实验教学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不是讲授生物实验现象及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具体的实验设计和探究来解决问题,从而主动构建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体系。第三,新课程的生物实验教学倡导多元评价,注重生物实验技能的训练。生物实验课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生物实验基本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需要教师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客观地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熟练地进行生物实验操作,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2.2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在我省实施了5年,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实验课堂效率低的现象还客观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不能合理分配实验课堂中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探究的时间。有的生物实验课堂,教师受传统思想的限制,以教师为中心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实践时间;有的实验课堂教师放弃应有的主导地位,什么问题都交给学生自主探究,造成教学目标流于形式;二是实验课上还存在着不少学生对实验目的、内容、操作步骤不明确,课堂纪律涣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三是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对实验最后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间现象的记录;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只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分析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在近年的生物实验会考中,仍然有相当部分学生由于实验课学习效率低,而表现出对实验考察的畏惧心理,甚至认为抽到考显微镜操作就是倒霉的事。可见低效的实验教学,连最起码的显微镜操作都没能让学生充分掌握,更不用说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了。
3.生物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3.1多途径反馈评价机制是实验有效教学的保证
实验课上授课教师要及时完整地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是不现实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自我评价和组内互评。自评是促进学生自我监控,对本节实验课操作过程性反思和进一步规范实验操作的有效途径;互评能够让他们互相学习交流,有所分析和借鉴启发。同时可以委任学习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让他们组织评价并成为小组实验的“顾问”。这样既提高了小组长的学习热情,又能通过组内的同伴互助学习促进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帮助教师把握课堂实验状态,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多途径的评价方式能帮助学生重新审视实验思维和实验操作。而有效的形成性评价的关键是“把目标和评价标准告诉学生”,在实验过程和结束时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即实验开始前明确告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有哪些行为结果,实验结束时应该呈现哪些实验结果。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针对性地设计实验课堂评价表,对课前准备、实验设计、仪器药品使用、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结果记录等环节进行过程性评价,把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落到实处。
教师在实验课的巡视过程,应积极参与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交流、支持与辅导;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观察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行为和实验结果。多元评价能激活实验教学过程,让学生能集中精力去获取所要求的行为结果和实验结果。实践证明,实验课堂上实施具体的评价标准,进行及时的多元评价能够有效提升实验完成效果。课堂多元评价比教师扯着嗓子维持纪律,强迫学生认真实验的效果要好得多。在评价制度下,学生在实验课结束时呈递的有效实验结果的数量明显增加。
3.2多起点提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验设计和实验现象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学生实验,不单是通过实验结果来证实课堂知识,也不单单是为了学会某种仪器、器具的使用方法,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培养研究生物学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用课本中的实验步骤生搬硬套,教师应该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个处理的意义,以及各实验步骤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因此,在实验中,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不同,精心设计一些新颖独特、多起点、多层次的问题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努力解决实验问题。要让学生既要知道实验方法怎么做,也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如:观察植物细胞的DNA与RNA的分布这一实验中,可以针对实验原理、实验的选材和实验步骤提出一系列的问题:(1)甲基绿和砒罗红的作用是什么?(2)为什么要用一定浓度盐酸处理样品?(3)为什么口腔上皮细胞要浸润在0.9%的氯化钠溶液中,而不能用清水?这样让学生边动脑边动手,做到手脑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同时课堂提问与个别实验辅导要顾及实验室内每一个位置的学生,正视实验课堂中学生的情感需求,绝不能有“被遗忘的角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关注到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在实验课中受到任课教师的辅导与交流而失去实验兴趣,学习动机减弱,实验效率不高甚至无法提交实验结果,导致无效学习。另外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是否善于进行正确、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是生物学实验能力的重要表现。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和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是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质壁分离实验中,有的学生虽然在步骤、方法上按要求做了,却没有看到质壁分离现象。教师应该引导这些学生寻找原因:引流方法是否正确,洋葱表皮细胞是否浸润在30%蔗糖溶液中?是否蔗糖液被原清水稀释而造成浓度不够?取材时是否把洋葱表皮细胞扯破?是否由于视野太亮、反差过小而未能看清?是否取到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等等。经过教师的启发,促进学生不断查找产生误差的原因,纠正改进操作方法,直至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3.3注重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实验思维是实验课培养的重要目标,而探究实验就是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创设条件把教材中较为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在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训练的同时实现了探究方法和探究思维的训练。例如,在“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一节中,如果按照教材设置为验证性实验,很多能力较强的学生实验速度很快,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得到实验结果。转换成探究性实验后,我没有事先告诉学生桌面上样品的成分,而是告诉他们在三份液体样品中分别有稀蛋清、葡萄汁、淀粉溶液,要求他们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实验思维,先用双缩脲试剂把稀蛋清与其他两种糖类分开,再用斐林试剂把葡萄汁和淀粉溶液区分开。这对于刚开始高中生物实验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事实证明,把验证性实验转换为探究性实验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4.结语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生命科学的基本方法。高效的实验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将手、眼、脑有机地结合起来,获得了感性认识,深化了理论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生物实验获得生物知识、认识生物规律、形成生物概念,提高各种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涉及的因素很多,如教师实验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学生实验预习的引导与监督,充分的实验器材准备及学校的实验室配置,等等。本文仅从课堂教学的管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等方面对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探析。教师在实验课准备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才能把握好课堂实验教学,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生物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陈伙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原理[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8]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北京:教育研究,2007,(6).
高中生的培养目标范文6
关键字:高中阶段生物教学模式生本化教学理念
1. 生本理念简介
在教学中谈到“生本理念”就是指以教育对象为本。学生是教育的对象。生物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之“本”即根本原则、根本出发点、根本标准之意。以学生为本应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生物教学课改应考虑学生的社会性特点;满足学生受教育的社会性需要;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和自由自觉活动的充分实现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生物教学工作的始终,在教学的每一个活动中,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的是增强生物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高中生物常规教学面临的困境
2.1课时数少而教学任务重。总体来说,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课程任务重,内容多,课时少,一般每周2课时。而高中生物涵盖了动植物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生物工程学、细胞生物学等多方面知识。因此,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
2.2学生的生活经验越来越欠缺。生物课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的培养。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生活经验逐年下降,生物学常识不足,由观察生命现象,生产实践得来的知识不能理解。
2.3应用能力要求的提高。从近年来高中生物考试试题变化来看,试题的能力要求,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自主探索的要求越来越高。很明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培养。
3、高中生物教学生本化的尝试
3.1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以生本化的理念指导生物教学,必须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与目标,使学生由被动获取生物知识向主动研究生物问题转变。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强调的以学生为本,既要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全面发展,还要促进教育科学有效的发展,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生物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发展生物学科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生物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实现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目标。
3.2改革教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已知出发。在常规教学中,会碰到这样的现象:老师精心设计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展示了许多与新课相关的图片或实物,满怀激情地启发学生知道其中的奥妙。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新课要讲什么。其原因在于设计课堂时,不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追求的是形式,是课堂“八股文”。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教学,强调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来设计教学。因此,实践生本化的教学理念,就必须从改革教案做起,从而从最基本的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质量。
3.3课堂的革命。传统的常规生活教学,体现出注重于知识的灌输。因此,实践生本化的教学理念,就必须在生物教学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局面,坚持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使学生在训练和实践中获得生物知识、生物技能、生物学科意识、生物学科的情感等。
3.3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建设。正确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实践生本化教学理念中,有必要引入激励和评价机制,它是学生奋斗的不竭动力。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以激励和评价来吸引学生,减轻学生们的疲劳,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并在活动中引导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鼓励他们取得优异成绩。
4.反馈效果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在高中生物教学生本化与传统教学的比较体现出其巨大的优势,也存在着一些有待改善的方面。具体来说:
4.1优点。通过生本化的教学实践,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度、关注度、注意力提高。同时学生们在学习兴趣、积极性、学习任务完成率有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从近期的考试情况来看,考纲中能力要求较高的考题得分率也有所突破。
4.2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生本化的教学理念,也表现出一些不足与阻碍因素,比如:课程进度减慢,课堂有效时间减少;学生课前准备工作加大,占时多;由于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部分能力稍弱的学生不易或不能达到课标和考试要求;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容易题、基础题常丢分等现象。
5.高中生物教学生本化的反思
5.1生本化理念应贯彻到整个教学中去。教学是一个连贯的过程,每一堂课都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成单元。因此我们实践生本化的教学理念,不是示范课、公开课作秀。而是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5.2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调整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在生物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不妨采取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实践生本化教学理念的体现。,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5.3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调整不同的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永恒课题。在实践生本化的教学理念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调整不同的教学方法。
5.4课堂上要精心组织,提高课堂效率并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课堂的尽心组织,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求我们生物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原则下,提高知识的扩展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新课程改革才能获得成功,素质教育才能继续深入地向前发展。我们广大教师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探索,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