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10以内的加减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10以内的加减法范文1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和是10的加法与10减几及实际问题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10题;共36分)
1.
(1分)学校买来60棵树苗,栽了56棵,又买来30棵.现在有_______棵树苗没栽。
2.
(5分)在里填数,使每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都得12。
3.
(7分)看图,填一填,算一算。
列式:_______
想:有_______个一,有_______个十。从12个一里拿出1个十,还剩_______个一;合在一起
_______个十,_______个一,即_______
4.
(1分)中华小学组织1~3年级的同学看电影《横空出世》,各年级人数如下:
_______
5.
(2分)按规律填数。30、28、26、_______、
_______、20。
6.
(6分)填上“>”“
30×40_______120
90+80_______170
4200÷6_______40×20
34×20_______480
28×49_______1500
0÷300_______0×300
7.
(3分)小明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一部分,第二天从第120页读到第300页,还剩206页没读.
(1)第一天读了_______页?
(2)第二天读了_______页?
(3)这本书共有_______页?
8.
(9分)直接写出得数。
82-35=_______ _______×8=64
4×5=_______ _______÷3=4×_______
29+31=_______ 42÷_______=7
9÷1=_______ 32元-15元=_______
9.
(1分)由小到大写,最大的一位数排在一位数的最_______。
10.
(1分)接力赛.
_______
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11.
(2分)9=4+5=3+7
12.
(2分)手工小组做了25朵红花,做的红花比黄花少27朵,做的紫花比红花多24朵。三种花中黄花最多。
13.
(2分)因为6>7,所以6050<750。
14.
(2分)
=265
15.
(2分)判断横线上填的数是否正确。
214-76=248
三、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6.
(2分)公园运来480盆花,准备摆在4个花坛里,平均每个花坛摆(
)盆。
A
.
120
B
.
130
C
.
140
17.
(2分)哪三个数相加减最接近50?
A
.
200-120+30
B
.
300-260+65
C
.
100-80+12
D
.
180+300-14
18.
(2分)15+34﹣34+15的计算结果是(
)
A
.
B
.
30
C
.
49
D
.
68
19.
(2分)
在验算582-438=144时,下列验算方法错误的是(
)。
A
.
B
.
C
.
20.
(2分)35
-
5=(
)
A
.
5
B
.
10
C
.
20
D
.
30
四、应用题
(共5题;共25分)
21.
(5分)看图列式计算
22.
(5分)书店有书8000本,第一天卖了2000本,第二天卖了400本,还剩下多少本书?
23.
(5分)花园里有45朵红花,有31朵黄花。黄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24.
(5分)小红折了30只纸鹤、小芳折了13只纸鹤,送给小英25只,还剩折多少只?
25.
(5分)车上原来有9人,到站后下来3人,上去2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共10题;共36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7-2、
7-3、
8-1、
9-1、
10-1、
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11-1、
12-1、
13-1、
14-1、
15-1、
三、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6-1、
17-1、
18-1、
19-1、
20-1、
四、应用题
(共5题;共25分)
21-1、
22-1、
23-1、
10以内的加减法范文2
一、 工作总目标
我即将开始为期一个学期的支教学习工作,在此,我计划了如下的支教计划。希望能使这段时间内的支教实习工作更有效率,计划性和目的性。
1、服从支教学校的安排,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工作之中。
2、与同期支教老师齐心协力、互相帮助。与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尽全力的帮助集体,学校。
3、温柔可亲、有耐心的对待学生,主动融入到学生当中,学会理解他们,帮助他们。
4、对待支教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希望能认真对待每一天的工作,每一天都能善于自省和进步!
二、教材简析
我将任教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对教材的分析有助于我以后的教学,所以在此列出教材简介。
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用数学实践活动。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三、教学目标熟练的数出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解决一些实问题。
3、 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5、 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6、 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7、 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 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会读写20以内的数
2、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理解20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领会“个位”和“十位”的含义。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教学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 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 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5、 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6、 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六、教学安排
单元
教学内容
课时
一单元
数一数
1课时
二单元
比一比
3课时
三单元
1至5的认识
3课时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5课时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2课时
四单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
3课时
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7课时
六单元
11-20的各数的认识
20课时
七单元
认识钟表
2课时
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5课时
九单元
10以内的加减法范文3
因为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习,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习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习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 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四、教学基本思路: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本_资_料_来_源_于_贵_州_学_习_网 gzu521.com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实践活动
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七、教学进度:
周次 时 间 内 容
1 。。。。。。。。。。。。。。。。。。。。。。。。。 数一数 比一比
2 。。。。。。。。。。。。。。。。。。。。。。。。。。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3 。。。。。。。。。。。。。。。。。。。。。。。。。。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4 。。。。。。。。。。。。。。。。。。。。。。。。。。。认识物体和图形
5 。。。。。。。。。。。。。。。。。。。。。。。。。 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
6 。。。。。。。。。。。。。。。。。。。。。。。。。。。 分类
7 。。。。。。。。。。。。。。。。。。。。。。。。。。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8 。。。。。。。。。。。。。。。。。。。。。。。。。。 期中复习
9 。。。。。。。。。。。。。。。。。。。。。。。。。 期中复习以及期中测试
10 。。。。。。。。。。。。。。。。。。。。。。。。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1 。。。。。。。。。。。。。。。。。。。。。。。。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2 。。。。。。。。。。。。。。。。。。。。。。。。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4 。。。。。。。。。。。。。。。。。。。。。。 11—20各数的认识
15 。。。。。。。。。。。。。。。。。。。。。。 认识钟表 17 。。。。。。。。。。。。。。。。。。。 期末复习
10以内的加减法范文4
关健词: 聋校 低年级 加减法教学
加减法是聋校数学教学的的基本内容之。传统的聋校算术教学集中于四则基本算术运算,较少涉及到基于多样化的生活情境和算理的深入理解。聋生更多的是机械地模仿和高强度的题海训练,不能深入理解运算的实际意义,也不能将之灵活应用。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讲清算理,才能更好的帮助聋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培养数学思维。
一、创设情境是基础
数、符号在没有与有意义的情景相联系时,儿童在理解简单的加减法时会有困难。刚入学的聋生处于知识上的真空期,数学语言更无从说起。数字、运算符号、算式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是一个图形,并没有任何意义,更不要说理解和应用了。教师可以从聋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真实的情境,帮助聋生理解。例如,教学10以内加法。课堂中老师以本班学生为例,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一共有几人?在这样的与自己切身相关的情境中,聋生更能理解算式中的数字、符号及运算的意义。
聋生的思维水平长期的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聋生思维的这一特点也要求聋校数学课堂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供给学生可操作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数量关系,掌握加减法的基本运算。例如,教学10以内减法。出示5包糖,分给同学们吃了2包,还剩下几包?通过真实的操作聋生能理解“吃了2包”可以用“-2”表示。当然,进入二、三年级后,聋生对具体情境的依赖程度会有所降低,情境呈现的形式可以稍作变化,实物可以被表征实物的符号、小棒、线段图代替。
二、讲清算理是关健
聋校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数的四则运算在分开逐一学习讲解时,聋生都掌握的较好。可是一到综合运算或是时日久了之后,运算方法就五花八门,张冠李戴了。究其原因,还是算理没搞清,而只是停留在机械模仿计算阶段。
从低年级起,笔算教学就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使聋生既要懂得怎样算,更要懂为什么要这样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低年级聋生碰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大部分学生习惯“记大数、数小数”的方法。怎样计算的又对又快,“凑十法”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例如“9+5”,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10+几”的加法,这时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从5当中移1根到9,组成10,10和余下的4根合起来就是14。像这样反复训练之后,聋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凑十法”,大大提高运算效率。
三、发展思维是核心
要聋生从“学会”到“会学”,须在教学中长期的对聋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培养和训练。尽管通过加减法活动,聋生体验到了一些数学思维策略,但是作为聋校数学教师,如何引导聋生体会多种思维策略,体验数学的一些重要思想,仍是一项不可懈怠的教学任务。
1.积累数学语言,重视“说”的训练
由于缺乏语言功能的调节,聋生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重要的属性。而聋校低年级数学中语言文字教学又普遍滞后于数学教学,因此聋生课内外数学语言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一年级聋生可以准备一本摘抄本,主要抄录教学中出常用到的字、词,如:送、给、买、卖、一共、还剩等,以此来增加聋生的识字量,提高他们读题和解题的能力。课堂上让聋生多“说”,说题意,说算法,说算式,从而培养聋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并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直观性的教具、多媒体课件等帮助聋生理解,分析,发展聋生的思维。如“连加”这一内容。通过课件动画,让学生体会,走来了几人,又走来几人,连续两次使用加法,出现了和平时不同的算式――连加。
3.探求多种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
在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聋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多种算法,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如上面所举“凑十法”,即可以将9凑成10,也可以将5凑成10。
四、加强训练是途径
俗话说:“熟能生巧”。对于低年级的聋生,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浙江舟山教育学院的钱金铎老师提出,老师在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之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与知识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数学活动以验之后,可以用“加法口诀”来练习20以内的加法运算。
对于百以内,万以内的加减法,可以以“不进位退位、进位退位、连续进位退位”的层次逐步训练。在训练之前师生要同时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若辅以游戏、竞赛等多样化的训练形式更能激发聋生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源于生活,要提升低年级聋生对于加减法的理解和应用,必须要让他们有意识地经历加减法的形成过程,并在教学中不断地思索探求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聋生克服困难,提高他们解决加减题的能力,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飞雪.《听觉障碍学生教学法》[M].天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
[2]顾定倩.《聋校课程与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10以内的加减法范文5
(一)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二)进一步认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3+22+74+53+4
7-39-46-38-2
学生回答时,要强调计数单位.如:3+2,是3个一加2个一是5个一,3+2=5.7-3,是7个一减3个一是4个一,7-3=4.
2.复习数的组成.
(1)8个十是()
5个十是()
(2)60里面有()个十
90里面有()个十
(二)学习新课
1.导入谈话.
师:今天小动物们要在森林公园举办运动会,准备的奖品是小皮球.每盒10个,一共6盒.十个十个地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皮球?(学生高兴地数出: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一共有60个小皮球)
师:对!一共有60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
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教学例1.
师:请同学们按要求摆小棒.(学生动手摆小棒.一名学生到
黑板上摆,其余学生在桌上摆)
师:左边先摆出2捆,右边再摆1捆.一共有多少根?
师:1捆是一个十,2捆是几个十?(2捆是两个十)
师: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计算?(边画集合圈,边板书)
列式:20+10=
师:计算加法时,可以这样想:2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10是由几个十组成的?“20+10”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得几个十?(按4人一组讨论,每人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然后由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板书:20+10=30.
想:2个十加1个十,是3个十.
再摆小棒图(一名学生到黑板摆,其余学生看着他摆)
师:先摆3捆小棒,去掉1捆,现在还有多少根?(学生可能拿走1捆,这时教师追问)
师:去掉1捆,怎样表示?(画虚线图)
师:现在还有多少根?怎样计算?(用减法计算)
列式:30-10=
师:计算减法时,怎样想?(这样想:3个十减去1个十,
是2个十,2个十是20)
所以:30-10=20.(学生口述时,教师板书)
齐读:20+10=30,30-10=20.
3.做一做.(出示投影片)
师:请同学们看图列出一道加法、两道减法算式.(学生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指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演示投影片)
40+20=60
60-20=40
60-40=20
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答:4个十加2个十是6个十,是60.
6个十减去2个十是4个十,是40.
6个十减去4个十是2个十,是20.
4.做一做.(出示投影片)
师: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同上)
40+3=4340+30=70
师:对比这两个算式,说一说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左图:左边有4圈珠子,每圈10个,就是4个十,即40;右边有3颗珠子.把左、右两边合起来是43棵珠子.所以:40+3=43.
右图:左边有4圈珠子,每圈10个,就是4个十,即40;右边有3圈珠子,每圈10个,就是3个十,即30.把左、右两边合起来是4个十加3个十,是7个十,即70.所以:40+30=70.
师:通过上面两道题的比较说明,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同学们在做题时一定要看清数位、认真仔细,才能使得计算正确.
(三)巩固反馈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卡)
(1)20+1030+2040+1060+30
40-2050-3090-5070-40
(开始时说:怎样想的,后面从略)
(2)30+650+270+1
30+6050+2070+10
(3)8-39-25-4
80-5090-2050-40
(一组一组地出示,进行对比练习)
2.首尾相接练习.
第一人先编一道题,第二人用前一位学生报的得数再编一道,以此往下继续进行.加减法不限定.主要培养学生反映机敏和注意力集中.如:第一人说:30+10=40,第二人说:40+20=60,第三人说:60-50=10,…
3.凑百练习.
或师生对练或两个同学对练:一人说30,另一人答:70;一人说60,另一人答:40.
4.游戏:邮递员送信.
在黑板上贴小兔、小象、小熊、小猴四个信箱,发给每生一张口算卡片,心算出得数.老师说:“请大家先给小兔家送信.”学生迅速将手中相应得数的卡片放到小兔的信箱里.做完后集体订正.
课堂设教学计说明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10以内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不同,它是以“+”为计数单位.例如30+10,计算时要想:3个十加1个十,是4个十,就是40.渗透相同数位相加减的意思.为以后学习两位数加减法打下基础.
在复习准备中,为了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减缓学生学习的坡度,安排了复习10以内加减法和复习数的组成两个内容.突出了计数单位“一”,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
新授课的内容共分三个层次,先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再通过看图列出一加两减算式,最后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由于所学知识比较容易,基本上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学,关键之处给以提示.学习过程也是先从摆小棒、看图到看见式题说“怎样想”的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10以内的加减法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3~9单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13-10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整体感知
这部分内容是数概念中基础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根据1~5各数的特点和儿童的生活经验,把1~5集中学习,使时间大大缩短。从“1~5的认识”——“1~5的加减法”——“0的认识和加减法”,分散了写字的难点,便于学生掌握数的概念,使学生在认数的时候,有比较多的时间练习写数字,更好地掌握数字的写法。把加减法计算结合,有利于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掌握5以内的加减法。
数的概念教学基本结构是:基数(数数)、数的顺序、写数字、比多少、序数(第几)、组成(合与分),在数数、认数、读数、写数的过程中,重视学具和实物操作,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含义。
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认识数的过程,不只是单纯认识数字符号,而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教师要综合考虑数、数量、数量关系等要素,结合学生学习的特征设计和组织相关内容的教学。通过数量的感知、数字的认识、数字的大小比较以及数的运算等,逐步抽象出数的概念和数的运算。这个过程是数学基本思想——数学抽象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一个从具体事物和数量抽象为数的过程。
(一)1~5的认识(基数)(在教材中没有出示名称)
第一,引导看图感知数量,说一说图中各种数量(一位老奶奶、一只狗、两只鹅、两个箩筐、三只喜鹊、三盆花、四棵向日葵、四只小鸡、五个南瓜、五个玉米),可以把看到数量尽可能地表达出,建立实物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了解实物的个数可以用数量表示出时,是用数量刻画事物,把事物的个数与相应的数量建立联系。物化出相应的小棒根数(1根小棒、两根小棒、三根小棒、四根小棒、五根小棒),同时渗透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将数和形适当联系,直观反映出某些图形的特征。通过以上由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用一句完整的话,表示一个数字。如:我有一只铅笔,我有两只手,我家有三口人,我有4个本,我有5元钱……
第二,从数量抽象为数。从一位老奶奶,一只狗,一根小棒,到数字1;从两只鹅、两个箩筐、两根小棒到数字2;……从数量到数的抽象。教学中应当把数量为1的事物放在一起,把数量为2的事物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感受这些数量可用数表示1、2、3……
(二)数的顺序
是由数字——动态演示——点子图组成。
学生认识了1~5后,在计数器动态拨珠,着重说明:1就是一颗珠子,2就是先拨1颗珠子,再添上1颗珠子就得到2,……。使学生从实际操作中逐步认识到,后面一个数是由前面一个数添上1得到的。
然后让学生摆点子图,从整体上掌握1~5各数的顺序:1后面一个数是几?2前面一个数是几?3的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各是几?5的前面有几?
(三)写数字
要重视书写,分散难点。先教学1、2、3的书写(一笔),再教学4、5的书写(两笔)。
教师示范数字的写法,从哪起笔,在哪里拐弯,在哪里停笔,并说明每个数字在格中的布局。然后让学生按着笔顺进行书写练习,或在桌子上用手指比划。接着在书上的练习格里描写,注意学生的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寸、一拳、一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最后在空格中独立书写。1~5这5个数字在一节课内大约用25~30分钟的练习时间。
(四)比多少
本单元的“比多少”,将实验教科书中的比大小和书写“>”“2、2
(五)第几(序数)
自然数有两方面的含义,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叫基数。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时,称为序数。教材通过排队购票图,引入序数的含义。实验教科书是给出第1和第3,填第2、第4、第5,新教材给出第2,充分把基数与序数结合比较,理解序数含义。有5人排队,叔叔排在第5,都用了数字5,其含义不同。还有小孩前面有人,穿裙子的阿姨排第,她后面有人。
教材还设计了从图中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用来发散教学的思想?如阿姨买了票后,小孩排第几……
自觉排队,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教学时适时向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
(六)数的组成(合与分)
在实验教科书称为“几和几”,本单元称为“分与合”。
数的组成知识是学习加减法的基础。教材从“4、5”的组成为例,通过实践活动直观了解5以内数的组成。
P21页主题图,教学“4”的组成,4个向日葵放到两个筐里,有几种情况。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用学具把4个向日葵分成两堆,说一说,把4分成几和几。然后引导学生把分的过程和结果归纳总结:4个向日葵,先往右移1个, ,说明3和1组成4(4分成3和1);接着向右再移一个, ,说明2和2组成4(4分成2和2),最后再向右移一个, ,说明1和3组成4(4分成1和3)。写出分析式,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比 4 4 ,让学生理解两种分法是一样的。
做一做:1是3的组成,2是2、3、4的组成。
P22页主题图,教学“5”的组成。把5个玉米放在两个盘子里,有几种放法?联系4的组成操作过程,动手操作,然后总结,把5分成两堆的几种不同分法,并把几种分法填在书上。然后将5的分析式进行整理,使学生明白 5 和 5 5 5 是一样
的,只要知道4和1组成5就想到1和4组成5。
做一做:通过操作和实践,以不同的方式表示5的组成,加深对5的组成的理解和记忆。
(七)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按加法、减法,分别进行初步认识和计算两部分来编排的,更加突出加减法的含义,计算中呈现不同思维水平的算法。
1.加法。
加法的含义:主题图是一手拿着3个红气球,一手拿着1个蓝气球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个气球?表示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3个气球用数字3表示,1个气球用数字1表示。把3个气球与1个气球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算式是3+1=4,“+”叫加号,算式读作3加1等于4。认识加号及加法算式的读法。然后增加了点子图,利用集合圈,更明确地表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之更抽象。然后通过做一做,在操作中逐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说出加法算式。
加法计算:根据儿童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突出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通过3个学生计算3+2=,体现不同的学生在计算上存在明显差异,尊重学生的想法,逐步体验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一是点数:1、2、3、4、5;一是接数:从3接着数4、5;一是想组成:3 2,3和2组成5,所以3+2=5。
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只要有道理就可以。
2.减法。
减法的含义:教材的编排与加法的初步认识类似。一个小朋友手中拿着4个气球,飞走了一只,手中还剩几只气球?接着出示了点子图 〇〇〇〇
〇〇〇 〇 〇 表示去掉,从4个中去掉1个,用抽象的点子图,把事理表示出来,还剩几个?去掉要用减法计算,4个气球用数字4表示,1个气球用数字1表示,从4个中去掉1个,用减法计算,算式是4-1=3,所以认识“-”减号,读算式:4减1等于3。
减法计算:通过2个小朋友计算5-3=的思考过程,尊重学生的思考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一是倒着数,从5开始,去掉3个,也就是去掉5、4、3,还剩2只;一是想分成 5 逐步体验哪一种算法更简便。
做一做的练习,通过5-1=、5-4=,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的关系。
在学习加减法时,第一要读懂图意,知道图意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会用三句话描述图意,也就是注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训练。如p25页主题图:树上有3只松鼠,又跑来了2只松鼠,一共有几只松鼠?p27页做一做1:地上有5个苹果,拿走1个,还剩几个?第二,要理解图意,也就是分析数量关系,用什么方法计算。如加法:一共有几只松鼠?就是把树上的3只与又跑来的2只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减法:地上有5个苹果,拿走1个,是从5个中去掉1个,还剩几个?用减法计算。第三,用自己理解的算法进行计算。所以在加减法计算时,要注意对学生说理的训练,不要求学生说得完整,但必须要引导学生说。
数学是很讲“道理”的科学。数学为什么是科学,就是它得结论的过程是有逻辑的。不要责怪学生能力太差,要注意从小就培养学生“讲理”。要读懂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题意(分析问题)、抽象出数字进行计算(解决问题),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八)0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部分教材与实验教材相比变化不大。
教材通过三幅画展示小猴逐次把桃吃光的过程:
盘里有2个桃 盘里有1个桃 盘里没有桃
说明“没有”用0来表示,0表示“没有”的含义。
出示直尺,左端的起点是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
然后学习0的写法。
教材通过3只小鸟全飞走,两片荷叶上青蛙和小朋友思考5-0=的图画讲述有关0的加减法,明白其含义。
(九)整理和复习
本单元比实验教科书增加了一个整理和复习。
本单元安排了“整理和复习”,是学生入学来第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数学知识。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知识的整理,使知识形成结构和网络;另一部分是供练习用的习题。
整理是将教材中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些题目,以这些题目为整理知识的线索,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这些线索再现“1~5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所有知识,另一方面根据这些线索将分散学习到的“数和加减法计算”综合起来,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整理和复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要明确整理和复习的任务。这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学习,但不是重讲。这种重新学习并不是对已学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它更多的是一个加深理解,扩大联系,进一步提高掌握水平的过程。
(1)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不同数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2)引导学生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识掌握水平。(3)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弥补知识、技能掌握上的某些缺陷,查缺补漏,全面落实知识技能掌握的教学目标。(4)经历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5)进一步学习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所学数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数学知识的复习整理过程,就是对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整理和复习”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其次,启发、激活学生头脑里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理解方式对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形成知识结构;最后,将重新组织的知识内容,应用于新的情境,进一步发展数学能力。
3.精心设计练习。整理复习离不开练习,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练习。复习课中的练习不能简单重复新课学习中的习题,避免简单机械重复的无效劳动,既要重视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又要注重综合性的练习。练习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挑战性,也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通过整理和复习的过程有很大的提高。P32页 (1)是对第一、二、三单元知识、数数、写数、比较大小的整理。(2)是对2、3、4、5的组成整理。(3)是5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系统整理。
教材按照纵、横两个维度对5以内的加减法算式进行有序的排列,要求学生探究、发现算式的排列规律。
提出了“任意指一道算式很快说出得数”的要求,表明在单元学习结束时,对加减法计算速度提出了要求:计算第一列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说明0的加减法的特殊性。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的各数,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的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认识符号“>”“
2.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组成。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3.使学生感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本单元教学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注意数和图形适当联系,一方面结合认数和加、减法计算出现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实物教具(学具);另一方面尽可能直观地反映出某些图形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符号感。
2.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统计思想,但不讲集合、统计、基数、序数等名称。
3.重视学生操作和语言表达结合,创设情境,直观教学,通过操作建立表象,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加强数学意识。
4.在计算过程中,鼓励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差异,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本单元教学时间:10课时。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整体感知
本单元是在儿童生活中有较多的关于图形感知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形成初步的几何概念,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材料等,形状是物体的一个主要特征。儿童在认识物体时,首先感知的就是物体的形状。因此,形状知觉在儿童对物体的感知发挥主导作用,它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增加而逐步发展。
本单元主要讲“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比实验教科书降低了难度。儿童生活中直接接触的大多数是立体图形,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本单元只认识立体图形。
立体图形的认识,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通过动手操作,摸一摸、摆一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和用数学思维、语言交流的能力,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悟立体图形的特征。
教材是按知识引入(创设情境)——知识的教学(探究建模)——知识的应用(解释和应用)编排的。这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由实物——实物图——几何图形,使学生由直观形象形成表象,逐步抽象出概念的认知发展过程,让学生亲自感知,丰富自己的智慧。
本单元适合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探究、相互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创新意识。
做一做1: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通过观察、操作,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圆柱、球容易滚动,球在地面上还能转动。长方体、正方体有平平的面,不易滚动,只能推动。圆柱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侧面是曲面,球的表面是曲面。搭物体时,两个平平的面搭在一起不会倒塌;感受平面和曲面的区别。做一做2,通过游戏,按指定形状摸实物,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经历在各种形体中观察、交流、活动的过程,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各种实物,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滚一滚,摆一摆,搭一搭,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3.教学中主要通过观察和操作实物(或学具),使学生对这些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建立空间观念,知道他们的名称,能辨认就可以了,不要提高要求。
4.教学中注意图形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学生的交流表述不一定规范,也可能说出暂时学不到的其它知识,教师要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其他同学都会说。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2课时。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的编排与实验教科书基本相同。
教材结构
将“6~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有机地结合。数的认识、数的概念形成和学习思路与“1~5数的认识”一样。引导学生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序数的含义——写数字——数的组成,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数的概念,形成数感。加减法计算,直接出现“一图四式”,到“10的加减法”过渡到“一图三式”。随后教学连加、连减、混合运算,充分用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及计算方法。
本单元安排解决问题,是为了巩固“加减法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46页~47页、P57页,第一次接触用加减法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材中用: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用图画形式呈现解题的三步过程。在加法和减法中学生已经学了说三句完整的话,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到:图中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要读懂题,说明题中有几个数学信息,都是什么?(发现问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数量关系,用什么方法解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列式解答并且进行检验(解决问题)。6、7题是用图画呈现故事情节,8、9题用简单的文字呈现情境。但6、7是认识大括号“ ”和问号“?”,用大括号表示总数(或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在问题情境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并用语言描述出来,让学生获得解决简单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今后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到学习了“8、9的加减”后,第二次学习了解决问题。主题图中有三幅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通过小鹿图,我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进一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根据情境所表示的数量关系,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自己是选用什么方法计算和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方法计算,选出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出算式并计算。教材还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三步过程,更深刻地感受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一) 6和7的认识与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包括“6和7的认识”,有关“6和7 的加减法”和“解决问题”三部分,与实验教材基本相同。
1. 6和7的认识。主题图是关于6、7的数数,将人物图用点子图表示并抽象出数,认识6和7,摆小棒,使每一环节对应编排,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发现6和7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通过计数器和直尺图,以及点子图直观的说明,5添上1是6,6添上1是7,抽象出6比5大1,7比6大1,直观地发现5和6、6和7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还安排了鱼缸和鱼的图,不仅安排了6、7序数意义,同时要求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第七缸和7条)这是本节的难点之一。写数字,也是先示范,然后按虚线描数字,最后独立写数字。6和7的组成,与实验教科书相同。先通过涂一涂、填一填,感知6的组成,让学生有序地填出6的组成,帮助学生掌握6的组成。7的组成只出示了三种分法,其余三种分法让学生去联想前面的分法而自己得出。教材还提出了“看到每一组,你还能想到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联想,去发现另外几种组成。教材还增加了“做一做”的练习。
2.有关6、7的加减法。先学习6的加减法,再学习7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与实验教科书比较,有很大的改变。改变了“一图二式”的过程,直接过渡到“一图四式”(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注意把数的组成和计算练习紧密结合起来。
练习九中1~4题是数的认识的练习,5~12题是加减法的练习,第12题是一道开放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P45页下图内容是生活中的数学,介绍了生活用数字的语言表述,教师要重视这方面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训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其中包括基数和序数的训练,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我在一年级四班是否是序数的训练?)
3.问题解决。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初步了解解题的一般步骤。P46页是加法,p47页是减法。每个内容都是用一幅画呈现故事的情境。在加法中,首先要看懂图意,图中说的是有两组小兔,左边有只,右边有只,这叫两个数学信息。如果有数字就直接用,如果没有数字,要从图中数一数,用数字表示出来,使学生逐渐明白,从物体个数得到数量,从数量抽象出数字。要说“ ”大括号和“?”问号的作用,用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用语言表述就是一共有几只?这样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将所学数学知识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把左边的4只兔子和右边的2只兔子合起来),分析数量关系,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把分析的过程写出来,就是4+2=,想组成,4和2组成6,所以4+2=6(只),通过分析问题而解决问题,这就是第二步,做得是否正确,数字是否写得正确,通过反思和检验,最后回答答话,学习填写答话,把计算的结果写在答话中,这是第三步。这样就把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呈现出来,久而久之,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技能。例题下面的做一做,引导学生仿照例题:理解题意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计算方法——列式计算,并检验,回答答话。
在减法中,同样呈现解题步骤。所不同的是大括号 表示已经是两部分合起来一共是多少,从7只中跳入水中2只,表示从7只去掉2只后,荷叶上还剩几只,用“?”来表示。因此,学生就能准确用语言表述图意:荷叶上一共有7只青蛙,跳走了2只,荷叶上还剩几只?明白了题意,就会找出两个数学信息和一个问题,表示从7只去掉2只用减法计算,列式为7-2=5(只)通过检验后,回答答话,填写答话。
做一做:还可仿照例题,先理解题意,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然后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计算方法,列式解答、检验,填写答话。
在初学加减法解决问题教学中,一定要启发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按照解题步骤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体现转化思想。不要求学生说得严密,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特别是让学生多说一说,启迪他们的思维。注意解决问题,先不要求学生写出单位名称和答话,可以先讲加法,再讲减法,然后再混合练习。
(二)8、9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包括“8、9的认识”,有关“8、9的加减法”和“解决问题”三部分,和实验教材基本相同。
1. 8、9的认识:主题图是关于8、9的数数,将人物图用点子图表示,并抽象出数字,认识8和9,摆学具,使每一个环节对应编排。通过计数器和直尺图,以及点子图,直观地说明7和8、8和9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然后教材安排了十二生肖中的9种动物图安排了8和9序数的意义,这与实验教科书对比,改变较大。十二生肖应是12种动物,因为现在只学到9,所以只出示了9种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同时又分别将8、9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加以区别(8只和第8只),这也是难点之一。写数是先示范——描虚线数字——独立写数字。8和9的组成也比6、7的要求高一些,编排上与实验教科书相同,要求学生去分、去摆8和9的组成,只给出了一部分,另一部分通过学生联想去推出,特别是9的组成,看到一组组成(如9 )马上想到另一组组成( 9 )。
2. 8、9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比实验教科书改变较大。先学习“8的加减法”,再学习“9的加减法”。用“一图四式”(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表示算式,注意把组成和计算练习结合起来,经历根据一图写出四个算式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一图四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练习十一中的9,是抄写算式并计算,引导学生正确、工整地抄写算式,教师要讲抄写的方法:一个数字、一个符号占一个田字格。养成书写的良好习惯。
3.解决问题:这部分教材改变较大。由于学生在6和7中已经了解了解题步骤,本节是根据图画加简单的文字呈现问题,进一步体验解题的过程;知道题中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有哪几个数字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
主题图出示三幅情境图。第一幅图中,用文字给出了一个数字信息,用图画表示出第二个数字信息(跑走了3只小鹿),给出了问题。第二幅图中,用文字表示了第一个数字信息,用图画表示出第二个数学信息(大树右边有2个蘑菇),自己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蘑菇)。第三幅图中,用图画呈现了两个数字信息,给出了问题,这部分教材主要说明:一道解决问题,必须有两个数字信息,和一个数学问题。数学信息有的用简单的文字表示,直接用;有的用图画表示,必须通过数抽象出数字再用;如果没有问题可以提出问题,使之呈现出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所以在主题图下又呈现解题的一般步骤,让学生自己看图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这部分教材包括“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比较实验教科书删去了“填未知数”这部分内容。
“10的认识”编排同“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数数——点子图——抽象数字——操作学具、摆一摆——计算器(10的产生)——直尺图(顺序)——点子图比较大小——组成——写数字。在p60页下方第一次呈现了数学背景知识——算筹,用“你知道吗”介绍数的产生。
10的加减法:由“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因为一图可以表示两个加法,而两个加法算式,只是变换了两个数的位置,和是一样的,所以写哪个加法算式都可以,因此,今后只写一个加法算式就可以了(实际渗透了加法交换律)。这样大大降低了计算的难度。
关于“解决问题”只在练习十三中10题出现,巩固解题步骤,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解决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四)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是本单元的又一难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是两步计算的初步接触,要分两步进行口算,第一步计算结果记在心里,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为加减或被减数进行计算。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到第一步的得数而想不起来,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在计算前各安排一幅插图(与实验教科书相同),用小鸡的走来和离去的过程反映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根据直观图意感受连加、连减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此,在教材中算式用连线的方法标明计算顺序(注意减法带有箭头),并注上得数,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从而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这种方法,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计算顺序而采取的特殊措施,不要求学生计算时这样注明。
教学时可把例题的情景图制成课件或图片,根据画面上的动态过程理解算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使同学思考:连加中图上的小鸡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从左到右的顺序列出算式,算出第一步算式后,提醒学生第二步应是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和第3个数相加,从而排除学生计算第二步时由于看不到第一步的得数而无法进行的障碍。同样连减也是根据动态的画面理解连减的计算顺序。
(五)加减混合
这部分教材在编排上与连加、连减基本相同,配合例题各安排了一幅情景图,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同时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和第一步算出的得数。所不同的是第二幅图中的第一步算式的得数没有标明,留给学生自己填写。第一幅图是先加后减,而第二幅图是先减后加。
(六)整理和复习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内容包括本单元所学习的“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一部分是对知识的整理,另一部分是练习题。在知识的整理中将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些题目,以这些题目为整理的线索,再现“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所学的知识,将分散学到的数和加减法计算知识综合起来,沟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这部分内容有:“基数和序数的整理”、“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整理”、“解决问题和连加连减的整理”。
练习十六,1题是组成的练习,2题是10以内的计算,3、5题是解决问题,4题是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6、7题是拓展性的练习。
P72页,以“你知道吗”的形式,介绍数学背景知识——象形数字,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P72页下方,呈现了本单元的数学评价,“你想说什么”启发学生自己总结表述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绩等。
本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数数的过程,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6~10各数。会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各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掌握6~10各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比较熟练地运算1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
4.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参与观察与操作活动的过程。注意把操作和观察与思考、语言表述结合起来。
2.引导学生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规律,解决问题,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3.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自我评价,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4.计算要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理念,尊重学生的选择,在计算中逐步掌握其它计算方法。
5.教学要把握好教学目标,不要随意增加教学难度。要关注学困生,多给他们练习和表述的机会,使之更快地进步。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20 课时(6、7 5课时;8、9 5课时;10 4课时 连加 4课时;整理2课时)。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由一位数扩展到两位数,是学生认识上的飞跃,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操作活动,使所要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单元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认识十位、个位;能正确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并能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并认识加法,减法中各部分名称,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本单元内容结构
数数数的组成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数位写数10加几和相应加减法加法;减法各部分名称;解决问题。
(一)11~20各数的认识
教材在p73页展现了一幅图画,图中有水果,一个梨,一个菠萝,一个柿子,两个桃子,两个苹果,两个香蕉,两个石榴。通过数数,复习了10以内的物体个数的数数。然后通过数11个正方形、15个球、20个小棒,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
例一:突出以数单位“10”为基础,认识11~20以内的数。
首先,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10个一就是1个十(也为满十进一做了铺垫),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直观了解到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其次,通过操作,在数的组成的基础上,用小棒摆数时,10根小棒一捆,就是一个十;几根小棒就是几与前面的小捆小棒放在一起就是十几,二捆小棒就是二个十,也就是20。使学生会读11~20各数并了解11~20各数的意义。
例二:数的顺序。把直尺上的数读出来,重点是11~20各数,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多练习一些接数。
例三:在计算器上直观地认识数位:十位和个位。利用小棒图和计算器说明计算器的十位和个位上每个珠子的数的不同,初步了解进制。写数时从十位写起,十位上有几个珠表示有几个十,用几表示,抽象出数字十位写几;个位上有几个珠,表示几个一,用几表示,抽象出数字,个位写几。
读数时只要求口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读法来。写数时,每两个数之间要适当留开一些不要连在一起,写20时不要把0丢掉。
在p76~77页练习十七中3、4题,丰富了学生数数的经验,数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地数(3题),还可以5个5个地数(4题)。7题的三幅图,每幅的左边都是“十”,第一幅图10本,再接着数2本是12本;第二幅图10支铅笔再接着数3支是13支;第三幅图中是10个球,再接着数6个球是16个球。都是加深对“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的体会。
(二)11~20的加减法
本节分两个内容:“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同时介绍加法、减法各部分名称,这部分内容与实验教科书相同,不同的是做一做中1题,不要求学生写“一图四式”,而是“一图三式”。
学习“10加几”,一方面巩固了11~20各数的认识,也为今后的进位加法做了准备。学习“相应减法”,看到了加减法的关系。
学习“十几加几”和“相应减法”,实际上是简单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但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的数,也为今后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做准备。但这不作为基本内容,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不作为考试内容。主要是认识加法、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解决问题
如例6,是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数字比较小,画图比较方便。
如: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可以数(接数)小丽10,11、12、13、14、15是小宇。中间有4人。
可以画图:小丽 小宇, ,
第 10 第15 10 11 12 13 14 15
中间有4人
如练习十八例5、6题。
例5题:今天星期一,推迟3天星期几?
3天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
例6题:从10页读到14页,读了几页?
10页、11页、12页、13页、14页
5页
P81页下方,呈现了本单元的数学评价,“你想说些什么”,启发学生自己总结表述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四)数学乐园
数学乐园是教学实践活动。
“课标”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主要途径。针对问题情境,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及其它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课标”还指出:这种类型的课程应当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教材p82~83页的“数学乐园”,是将学过的数学知识,以问题的方式串起来,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
教师可以事先做成卡片①2个②3个③4个④5个⑤4个⑥3个⑦2个,分组活动。
这种类型的课程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经历正确数出在11~20的物体各数的过程,感知这些数是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感知“十位”“个位”,初步了解进制,能正确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3.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加强表达能力,加强对数的理解。
2.增强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加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3.读数只要求口头读,不要求用汉字写出来。初步了解进制,引导学生感悟,不是讲解十进制关系。
4.写数时要求整齐均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 5 课时。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整体感知
本单元是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认、读、写整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本单元比实验教材降低了难度,只讲“认识整时”。
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认识钟面:时针、分针、12个数字;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概括认识整时的方法;练习巩固中渗透一些知识,介绍了钟表的背景资料。
P84页主题图,介绍钟表表面有12个数,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时;电子表,表面上有两个点,点的左边是几,点的右边是“00”就是几时。
P85页通过小明的一天生活,说出每幅图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时间。同时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要转两圈,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晚上等,用“小明9时在做什么?”说明有上午9时,还有晚上9时。通过一天的作息时间,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学习,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在p87页6题中快8时了,快12时了;10时过一点,8时过一点,渗透看时间不但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怎样表述。练习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弹性,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除了基本练习外,8题稍难一点,要求学生根据前4个时间排列的规律,判断第5个钟表的时刻是几时,并画出时针和分针,填写时针、分针指向几。
P85页下图介绍了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和铜漏壶的钟表背景资料。
P87页下图是本单元的教学评价,用“我会什么”?“我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自己总结表述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本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和操作过程,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概括认识整时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时间比较抽象,教学时结合操作学具,亲身经历、亲自实践,摸一摸、拨一拨,建立时间观念。
2.结合教学渗透思想教育,珍惜时间。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 2 课时。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1~20各数”的基础上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减。本单元编排与实验教科书相比有些变化。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本单元知识结构
20以内进位加法
“凑十法”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方法,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做一做”中专门安排了练习题。“凑十法”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和过程简捷等特点。在以后学习中经常会用到。“凑十法”本身包括了多种方法,如“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等,其中“拆小数,凑大数”比较简单,因此, 先教学这种方法,在掌握了此种方法的基础上,再教学其它方法。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为了使计算达到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教材中适当安排了练习题。注意变换形式,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通过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一)9加几
通过一共有多少盒的情境图,用对话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接着数”:箱内有9盒,从9起接着数,数出结果。“凑十法”:箱内有9盒,先放进1盒凑成10,10加3得13,画面上“你是怎样算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
为了强化凑十法,“做一做”1题通过摆一摆,操作学具,感悟凑十的过程,配合图在算式下面注出了凑十的过程,把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起来。这样,便于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凑十法”,也为学生脱离实物通过思考算出得数打下基础。
教材增加了一组对比练习题,“做一做”2,沟通两个算式的联系:9+1+2= ;9+3= ,进一步强化了凑十的过程。练十四的1、4题,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9加几”的数学问题。
(二)8、7、6加几
如例2,从主题图中取出一幅情境图,在上节教材的基础上学习的,计算加法的方法与上节相同。在情境图下方出现了点子图,渗透了集合的思想,从物体抽象到点子图,由物体个数抽象出数字计算,给出了算式,把凑十的过程留给了学生,学生不依靠实物,自己想一想 ,及时抽象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的方法,加深对凑十法的算理的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做一做”1,类推7加几、6加几的凑十法,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完成凑十的过程,再算出得数。“做一做”2,是8加几、7加几、6加几的对比练习,进一步沟通两个算式的联系,强化了凑十的过程。
再如例3,教材编排与实验教材相同,只是在三种算法下,加了一句“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做一做”的练习,比以前更抽象了。学生用哪种计算方法都可以。“做一做”的3题,练十八的8题,启发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练十一的6题,从图和算式都是填未知数的形式,这里不是讲填未知数,可以用数的组成填写算式,既巩固已学的“20以内进位加法”,又为学习减法做准备。
(三)5、4、3、2加几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本节“5、4、3、2加几”,都是与前两节内容相关的小数加大数的题,都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来算。教材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完成这些计算。从编排上看,与实验教科书相同。只是在练十二2题,渗透了统计思想。4题是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解决问题
本节教材注意呈现形式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情境图,为学生学习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资源。要求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数据,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得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由于寻找信息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运用数学知识,体会加法的含义。
例5,教材还是呈现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用“知道了什么”提出信息和问题;用“怎样解答”分析数量关系,用什么方法计算,列式解答;用“解答正确吗?”检验计算结果,填写答话。并启发学生“他们的解答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1)按群计数(前排7人,后排8人);(2)按性别计数(男生9人,女生6人)等等,体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使学生真正理解算理。
例6用画图的方法和对话表示领走的7个和还剩下5个,要求原来有多少个?就是把领走的7个和剩下的5个合起来,用加法计算。通过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进一步掌握解题的方法。
(五)整理和复习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掌握解题步骤。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应该把培养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计算能力要从一年级开始做起。在正确的基础上,提高计算速度。
2.教学中要创设生动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
3.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4.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效果好的练习方法,讲究实效,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
本单元教学时间建议:14 课时(9加几 3课时;8、7、6加几 4课时;5、4、3、2加几 2课时;解决问题 3课时;整理2课时)。
第九单元 总复习
整体感知
本单元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小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总复习,就是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建立知识网络。回顾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拓展。通过集中复习,使学生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概念、计算和解决问题分别集中起来复习,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
本单元重点复习“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以及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编排与实验教材有很大改变。教材以学生自我回顾为出发点,对“20以内的数”的一些基本知识,“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认识钟表”,知道整时,“认识图形”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为主线,通过一些多形式的练习题目,把复习串起来。最后又通过“学习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图形变化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P105页1题,由填写图表引发问题:数的大小比较——基数、序数、数的组成——数的顺序——数位——数的排列特点——结合认数,认识钟表。
P106页2题,“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3题认识图形。
P107页练十五中,1、2、3题是数的概念练习;4、5、6题是数的计算、比较大小练习;其中3题结合钟表对钟表整时的认识。6、7、10、11,是解决问题。11~14题是认识图形。9题以填未知数的形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也为今后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做了思维策略和思维方法的准备。如用“凑十法”计算进行加法,还可以用“接数”和数的组成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一种重要的思维策略。这种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想加算减的过程。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个数,会读写20以内各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会区分几个或第几个。掌握20以内各数的组成。
2.知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名称,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及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比较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能根据数量关系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钟表中的整时。
4.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整理与复习,以学生为主,多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不要做为新知识来讲授。
2.整理和复习,可以对教材进行加工、再创造,以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不要机械、枯燥、重复地抄写,以免加重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