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从化中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从化中学范文1
关键词:乙醇;酒文化;情境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3-006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3.022
一、问题提出
高中化学必修《化学2》“乙醇”是一节经典的有机化合物性质教学课。很多一线教师以不同的视角,通过实践和反思的方式,诠释了他们对模块、课时教学的理解,形成了许多精彩的教学案例。笔者对近几年发表于期刊的部分乙醇教学设计进行梳理,发现不同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策略选择上各显特色外,有一个共性之处就是:教学中或多或少引入了“酒文化”内容。如高欣漫等老师“酒文化诗歌朗诵”引课(化学教与学,2013年第2期);陈加柱老师“酒的精美图片及为什么酿造的酒越放越香?”问题思考开始(化学教学,2011年第9期);姜丽红老师“说说有关酒的诗歌和常见酒的度数”开篇(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7期);还有一些教师从“酒是怎么酿造的?酒驾的危害及如何检测酒驾?”等情境进入主题等。
乙醇教学引入“酒文化”究其原因有以下:(1)从研究主体看,酒是乙醇教学最好的载体,且社会生活化显著;(2)从学习的主题看,苏教版教材将乙醇学习安排在“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背景中,引入“酒文化”非常契合;(3)“酒文化”(如诗歌、酿造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中学生来说是耳濡目染,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有丰富知识基础。因此,将贴近生活的“酒文化”作为乙醇性质教学的素材是非常合理的,也是得到师生广泛认同的。但笔者也发现,大多数作者只是汲取部分“酒文化”内容,作为引课、激趣、提问、环节过渡的局部情境使用,很少将其整合作为课时学习的线索来设计,资源的功能、价值并未得到最大优化。基于上述梳理,笔者以苏教版《化学2》乙醇为对象,尝试“酒文化”为构架的乙醇性质教学。
二、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乙醇”是苏教版《化学2》专题3第2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1课时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化石燃料为背景”烃类性质知识后,接触的第一种烃的衍生物。教材将乙醇内容置于“食品中的有机物”视角下,让学生从“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背景下认识乙醇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凸显教材设计者的STS教学理念意图。同时,本课时乙醇性质学习后形成的基本化学观念,为后继“有机化学基础”模块醇类等知识学习奠定了基础。
2. 学情分析
本课时学习前,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乙醇的化学式、俗称、物理性质、可燃性以及简单用途有所了解,但初中并未涉及乙醇的微观结构、官能团和除燃烧以外的其他化学性质,学生对乙醇的认识总体上停留在较肤浅的表观层面,因此本课时对乙醇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的认识是学生知识经验的进一步拓展。之前的原子结构及烃类知识学习,学生对碳、氧原子价键有了一定的微观认识基础,因此乙醇结构、性质学体难度不大。但以官能团为核心分类思想的“官能团决定一类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内隐认识方法,作为新知识背后的化学基本观念,在本课时学习中需教师引导、学生感悟。
三、O计思路
如何将“酒文化”贯穿于整节课的学习之中?从生活切入,提出“传统工艺是如何生产酒的?(酿酒工业蕴含化学原理)”;饮食联系,认识“有关酒的民谚中包含着乙醇怎样性质?(酒作为调味剂所包含的化学道理)”;拓展应用,了解“乙醇具有哪些新的用途?(酒精溶剂、固体酒精、乙醇汽油等)”;健康饮酒;了解“酒是如何被人体代谢的?(酒的保存,乙醇、乙醛、乙酸间转化知识)”;将有关生活事实、现象、应用合理串联,融乙醇结构、性质于生活化问题之中,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提出――实验探究――符号表征――微观解释――问题解决等教学环节整合,环环相扣,构建乙醇教学的实效与艺术。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认识乙醇的分子结构特点,了解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学习对比,分析推断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规范操作,全面培养和提高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情感价值观]
(1)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乙醇结构与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过程
1. 酿造工艺,结构认识
[问题提出]展示浙江名酒――“女儿红(手工酿米酒)”。酿酒是中国一门古老的传统工艺,你们知道米酒是如何制备的吗?米酒的酿制中又包含哪些化学知识呢?
[小组汇报]研究性学习小组汇报“米酒酿制”工艺及工作过程。
(研究性学习小组2周前任务,并且展示产品甜酒酿)。
[师生总结]米酒酿制中的物质转化知识:淀粉葡萄糖乙醇。
(学生书写相应物质转化的方程式)
[科学史话]①据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学会酿酒和蒸馏技术的国家,酿酒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酒中精华是什么?――酒精,化学名称为乙醇。
②杜康发明酒的故事。
[提出问题]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结构又是怎样的?
[学生实验]乙醇分子模型的搭建。
[提出问题]乙醇结构究竟是哪一种(CH3CH2OH、CH3OCH3)?有无简单实验验证我们的模型假设?请说说你的想法及理由。
[讨论汇报] 乙醇与钠反应;乙醇结构中存在羟基,应该有类似水的性质;另一种结构(CH3OCH3)是两个相同的甲基,应该不与钠反应,因为前面学过钠储存在煤油中,煤油主要成分烷烃(烷基),所以不反应。
[教师质疑](对学生给予肯定)质疑:中间连接了氧的甲基也许性质变了呢?
[师生总结] 可以通过定量测定氢气的方式分析乙醇的结构。
[学生实验]无水乙醇与钠反应实验。
学生书写反应方程式: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出发,切入研究主题,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初中已了解淀粉转化为酒精知识)的联系;通过问题引导,师生共同探讨认识乙醇微观结构,初步建立物质认识一般思路。)
2. 饮食视角,实验验证
[提出问题]民谚:①“酒是故乡的醇”;②“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两句话包含着乙醇什么样的性质?
[学生总结]①乙醇易溶于水;②乙醇沸点低,易挥发,有特殊的芳香味。
[学生实验]闻乙醇气味实验;乙醇溶解性实验;皮肤酒精擦拭实验。
[知识拓展]①常见酒的度数枚举:啤酒含酒精3~5%,葡萄酒含酒精6~20%,黄酒含酒精8~15%,白酒含酒精50~70%。(以上均为体积分数)
②医学上通过局部皮肤擦拭酒精降温(高烧病人)。
[提出问题]如何将低度酒转化为高度酒(方言:“酒汗”)?(蒸馏)
[问题提出]在烹饪中式菜肴(如海鲜)时,为什么往往添加少量料酒和醋?
[学生回答]增加口感(香味),去除腥味等。
[学生实验]乙醇与乙酸制备乙酸乙酯实验;闻乙酸乙酯气味。
(此处不做反应原理解释)
[提出问题]醉虾(泥螺)、呛海鲜为何在制作中要加白酒,你知道其中道理吗?
[学生总结]酒精具有消毒作用,能够杀死一些有害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知识拓展]药用酒精的制备及其作用原理。
(设计意图:从酒文化中谚语说起,联系思考生活实际中“酒作为饮食调味品”广泛应用,通过动手实验、逻辑推理等方式完善乙醇物理性质认识。)
3. 拓展视野,问题解释
[提出问题]生活常识:①在餐桌上撒些米酒可帮助去除油脂;②可以用少量白酒去除家中墙面上粘胶剂留下的痕迹;
你们知道上述两个事实的化学道理吗?
[演示实验]酒精除透明胶带黏贴留下黏胶痕迹。
[学生归纳]酒精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可以溶解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等。
[学生枚举]中药酒、碘酒、藿香正气水、用无水乙醇清洗维护电子产品等。
[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固体酒精”作为燃料,加热我们的菜肴,这又体现酒精怎样性质?固体酒精是怎么回事?(学生窃语:干锅包菜)
[知识拓展]固体酒精制备:将工业酒精(乙醇)中加入凝固剂使之成为胶冻状。
[演示实验]“固体酒精燃烧”。(学生书写酒精燃烧方程式)
[拓展视野]①变废为宝:植物秸秆的利用――制备乙醇(2003年投产的吉林6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是国内燃料乙醇生产规模之最)。
②乙醇汽油与环保知识。
③乙烯水化法工业制备乙醇方法。
(设计意图:从“酒作溶剂的生活小窍门”为联系生活起点,关注“固体酒精生活应用”,拓展“乙醇汽油与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等知识,建立、渗透研究物质的社会应用价值。)
4. 健康饮食,实验探究
[情境过渡]“饮酒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颇具人文情怀。你知道饮酒与健康的关系吗?
[知识拓展]①饮酒与人体健康小知识;
②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知识:乙醇通过血液流到肝脏后,首先被ADH(乙醇脱氢酶)氧化为乙醛,然后在其他酶的作用下,乙醛转化为乙酸,并最终被分解为CO2和H2O。
[动手书写]乙醇代谢相关化学方程式:2CH3CH2OH+O22CH3CHO+2H2O,2CH3CHO+O22CH3COOH
[实验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铜做催化剂)。
[符号表征]2Cu+O2■2CuO;CH3CH2OH+CuOCH3CHO+Cu+H2O,
[问题思考]①铜在反应中作用?氧化剂是谁?乙醇在反应中体现什么性质?
②生活问题:料酒保存不当容易变酸,你知道其中原因吗?
[联系生活] 饮酒后驾车容易引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交警可用快速酒精检测仪判断是否酒驾。(展示检测仪实物,介绍原理:乙醇在酸性下被CrO3氧化,引发试剂颜色变化。)
[提出问题]酸性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能否氧化乙醇?
[拓展实验]乙醇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设计意图:从“酒作溶剂的生活小窍门”为联系生活起点,关注“固体酒精生活应用”,拓展“乙醇汽油与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等知识,建立、渗透研究物质的社会应用价值。)
5. 学以致用,归纳总结
[问题解决]请解释谚语:“陈年老酒格外香”的化学原理,并用方程式表示。
[归纳总结]学生归纳乙醇(CH3CH2OH)性质与结构的关系,渗透官能团决定物质性质认识思想。
六、教后反思
1. 情境题,凸显价值
教学情境作为经过教师加工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切的、包含问题的特殊的教学事件,其价值在于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素材和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化学学习行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化学知识、形成化学学科能力。
在乙醇教学中,教师选择引用“酒文化”内容作为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对乙醇结构与性质这一核心知识开展探究,同时情境中蕴含的学科问题能引起学生意义学习的心向,凸显了情境教学的应有价值。在具体情境引领下,教师通过设计不同层次问题,以串联追问,过渡衔接,质疑探究等策略,让学生经历了问题产生、解决、应用的完整过程,教学情境真正发挥了作为知识产生、建构的载体的作用。
2. 情境串联,巧妙设计
教学情境并非只是给知识教学加点“味精”,也并非只是在新课教学之前利用有关的实验、故事、问题等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的事物或场景。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遵从学生的认知逻辑和知识的教学序列,科学地组织情境素材,适合时机有序地、及时地将情境呈现于课堂,让情境成为学生学习内容的组织线索,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乙醇教学中,教师将“酒的酿制原理,酒作为调味剂,生活应用小窍门,饮酒与健康等”情境内容串联,将“乙醇的制备、结构、性质、应用与转化”知识融合于情境之中,为学生搭建了认识乙醇性质的脚手架,设计流畅巧妙。
参考文献
从化中学范文2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文化;教学
一、数学文化概述
(一)数学文化内涵
数学文化指的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内容、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语言,也包含数学家、数学游戏、数学故事等.这种多样化的数学文化内容使得学生的数学文化更具丰富性与开放性,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数学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
1.数学文化的应用价值
数学从古至今绵延千年,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可以说数学的应用价值无处不在.举例来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逐渐得到普及,数学文化在计算机中的应用就是一个典型的应用案例.计算机所应用的软件就是基于数学中的某些数学方法,如,数据结构、二进制等,甚至可以说,数学方法的应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水平.此外,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伴随着数学文化,例如,我们到商场购物、买房时的房贷以及工资加薪计算等等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2.数学文化的教学价值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往往只注重理论以及习题的讲解,常常忽视了对于数学文化的渗透讲解,甚至有的教师就不存在数学文化的讲解意识.这种教学意识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数学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价值逐渐凸显,实践证明,数学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素养.此外,数学文化还可以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外界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运用逻辑思维、理性意识去认知、探索世界.
二、数学文化在教材中的相应体现
(一)数学文化在教材中的体现
数学文化在教材中的w现主要表现在当前的新编数学教材中融入了专门的数学教学文化模块,通过教师对数学模块的讲解来渗透数学文化的教学,这是一种显性的数学文化教学方式;此外,数学文化的渗透也会以一定的隐性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数学章节开始时的引言中对数学方法的介绍,以及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数学方法中都隐含了一定的数学文化.
(二)高考数学中所蕴含的数学文化
在数学教学中始终摆脱不了的一个尴尬局面就是教师常常只顾理论教学而忽视了数学文化的教学与渗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下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功利性的影响导致他们的教与学都带有功利化的思想.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数学文化在高考试卷中开始有所体现.其中,许多地市数学高考中就有对相关数学史、数学语言、数学思想的考查.
三、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数学史在高中数学中的渗透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要适当地渗透有关数学史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学史向学生们展示数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案例引入教学,进而,在引入的基础上介绍相关知识点的数学史背景,帮助学生们追根溯源.
(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数学文化“美”
数学“美”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理性之美、逻辑之美,这种数学文化之美是透过数学的精神、思想以及图形展示出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数学的统一之美,例如,几何学中尽管内容变化多端,但都可以用同一组公式进行解释;其次,数学的简洁美主要透过数学语言以及解题方法来表现;再次,就是对称美;最后,是奇异美,有些看似不该发生的事在数学公式的演变下竟然成为可能,这种奇异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寻热情与积极性.
(三)通过数学文化的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文化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专业素养,数学在高中教学中的作用绝不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是要使数学的学习真正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数学知识;其次,就是数学思想.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中,属于数学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数学中的化归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方程的思想以及分类与整合的思想等,通过这些思想意识帮助他们养成专业的数学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波.高中课程中数学文化的体现于渗透[D].苏州:苏州大学,2015.
从化中学范文3
关键词 中西医 哲学对话 文化交融 比较文化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72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rom
"Philosophical Dialogue" Perspective
LI Xiaoqi, CHEN Jun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al system is independent, from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schools, in cultural origins, ways of thinking, method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other aspects are different, with incommensurability between the two, there is no good or bad. Today, philosophical dialogue digestion monologue dedicated to the doctrine of dualism, or the other form of philosophical inquiry, from a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of dialogu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two engage in dialogue on the basis of comparison,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produce something new, also known as comparative cultur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philosophical dialogue; cultural blend; comparison culture
1 “哲学对话”的文化交融
1.1 哲学对话
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把对话纳入到哲学中,苏格拉底用一问一答的方法在真知和异见中展开的对话,展示出真理,但在之后的发展中西方哲学在哲学主题和发问方式上都发生转向,从本体论到近代的认识论再转向当代的语言学。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对语言现象逐渐重视,将语言视为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而对话则是证明语言之所以为语言的东西。西方哲学一直用独白的形式在主与客、身与心之间寻找答案,纠结于如何结合这些分裂了的东西,各类的中心主义抗拒对话,崇尚独白。胡塞尔尝试弥补这些分裂,开创了还原法,目的就是要人们迷途知返,意识自己的真面目,回到开始主客分离的原点。在当代西方哲学,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体现出“对话范式”的思想。解释学是以柏拉图的对话理论作为思想前提,以主体与客体、文本与解读、读者与作者、给予与接收之间的理解概念为核心,确立广义的对话哲学和对话范式。①解释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的解释,理解也是两个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的活动,这在本质上都意味着两者主体之间的一种对话。②而对话存在于语言之中,通过对话怀疑自己,自己改变成与过去完全不一样,就可以得到发展。
在中国,道家经典《道德经》,不管是其语言的形式,还是其阐述的内容,都体现了这种对话意识。③道家的著作中经常会提到很多对立的两极,他们都不主张一成不变的守着两极,不认为把握了其中一极就是把握了真理,而是认为一极压倒另一极是不好的。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事物都是彼此相对立而存在,只有两极互相参照,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对话就是对立的两极碰到一起相互作用,达到一种可以发展自身的和谐状态。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了两个对立面最初是由一生出来的,然后他们平等对话,从而生出三,这样的对话继续下去就会衍生出万物。所以,在道家看来,通过平等对话,“水火不容”亦可变成“水火相容”。不惟如此,在《论语》中,孔子回答弟子的问题是以对话的形式贯穿其中,对于弟子的问题,孔子的回答也是意简言赅,这体现出了他在教学和探讨中的平等对话的作风。而且,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中庸之道,体现了坚持不走向两极,主张走向边缘领域的对话思想。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认为不同思想主体在讨论与争鸣中,既不应依附别人,也不应各执一端,而是应该在彼此的交流中形成新的思想。
1.2 文化比较
自西风东渐以来,对中西医文化的关系的越来越关注,有关于西医文化优于中医文化还是中医文化优于西医文化这样的比较时常地被提起来,但无论是哪种观点,都是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中。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文化与文化之间是必然会发生关系的,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如果两者关系表现为放弃自己的立场或者坚持自己的立场,都是没有意义的。中西医文化的比较和对话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两者都不可能拥有绝对的真理,双方必须要了解另一方的不同见解,才能选择适合中医文化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两种文化的比较和对话不仅是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态度。
在哲学对话这个角度上,文化比较是一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理解和对话。两种文化之所以能够对话,是在于双方有着区别,而这差异并不是阻碍对话的绊脚石,而是对话的基础,再加上两者都处于平等的位置上,这样才能相互之间起作用,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批评自己,怀疑自己,最后在交融中发展出新文化形态。中西医的文化是平等的,并没有优劣之分,所以要在平等基础上进行对话,加深对自己文化的认识,不断发展自己,最后达到和谐相融。
2 中西医文化的分殊
中西医文化的对话是求和的思维,尽管中西医文化的差别多殊途同归,双方的对话不要求统一整合,对话中的“和”就是对话双方应该在共存中平等地彼此认同。而中西医文化的比较首先要相互了解对方的表述特点,不能用自己的概念来了解对方的。如果用自己的模式来套用和理解对方的,那么这种文化比较就会引发误解,彼此不了解又谈何对话。
2.1 中西医的文化起源、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中医学的文化植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具有医学人文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并且,以群体取向的价值观为基本要义,注重人性伦理,强调礼制,这导致重血缘、重群体、重社会的观念。中国文化力求的是一种道德完善,而且中国圣者更是以“尊德性,道问学”为情怀。这是中国儒学和道教所秉持的主要思想,中医学深受这两学说的影响,儒道之学互补,是中医学理论建构的基础。中医的思维方式是立足于自然过程与生命过程及其各种方式的相互作用,⑤注重思辨顿悟而不是逻辑论证,辩证逻辑在中医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辨证论治的原则。另外,中医比较注重实践以及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的倾向。在方法论方面,中医注重整体主义,整体主义以价值判断为预设,以境界的至高无上为诉求,以精神上的体验、感性的直觉为手段,并且侧重“主敬”、“静坐”、“慎独”、“正心诚意”、“求其放心”。⑥
希腊学术是西方医学之母,西方在对待自然方面,注重追求严密的公理化系统来认识自然,研究自然,对待自然的态度方面,是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为自然立法”,这体现出了西方人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西方文化是以个体取向的价值观为内涵的,强调个人主义,讲究天赋人权,这就导致自由平等、契约等观念的形成。而且西方文化追求的是一种理性自觉,西方智者只是为了找一个问题的因果。在思维方式方面,西医以逻辑论证为主,广泛的采用实验方法来研究各种现象。西医的方法论是分析主义,分析主义是则以事实判断为前提,以逻辑上的牢不可破为目标,以逻辑的论证、理性的演绎为方式。⑦分析主义注重还原,将整体划分成部分,再对之加以分析。
2.2 中西医的发展和走向
之后,西方文化涌入我国,冲击着我国的中医文化,西医在中国迅速传播,我国本土的中医在列强欺凌的背景下处于劣势地位,甚至危及到中医的生存。中医在这之后的发展,就只是用西医的方式来重新诠释中医,严格意义上,这并不是中医的发展,而是对中医的误解。中医和西医本来就是在不同的文化发展出来的医学体系,一般意义上,二者不可比较,但人们总是将二者分出优劣,导致中医抛掉自己原本的基础去套用西医的方法,所以中医的发展不明显。中医的发展只有在遵循自身特点的根基上修正与完善,坚持自己的理论体系,沿着自身发生、发展的固有轨迹前进。
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西医的理论在科学技术辅助下,发生重大的发展。例如,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已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到生物膜、受体、蛋白质、酶及核酸等分子水平。研究方法从实验法拓展到实证论和还原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实证论和还原论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医学技术的发展出现新局面,与现代科学紧密相随,西医的每一进步都充满时代特点,善于吸纳不断出现的新的科学成果。西医的发展更是拓展到其他学科,形成一些医学心理学、医学气象学、医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
中西医文化的分殊不是一两句能说清的,绝不能非此即彼加以看待。我们在理解和阐释西医文化时,就要如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说的那样,我们不会从一张白纸开始的,而是受到某种“前见”的制约,也就是受到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无论是理解者和被理解者,需要去理解的东西都内在镶嵌在历史中,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只承认理解者的历史性而否认被理解者的历史性,抑或相反。⑧因此,这种文化之间的对话要悬置中心、消解基础、回归双向互动、相互倾听。
3 中西医文化的对话
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存在一些差异,甚至对立的,但是这些差异并不是作为阻碍双方对话而存在的。任何文化都需要走出自己的封闭的领域,而要与其他文化形态进行对话和沟通,才能获得自身生生不息的原动力。每个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自己的封闭的领域中,是不能长期存在的,需要打开自己的内心,与其他的人进行对话和交流,来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顿悟出一些自己没想通的事情,使得自己不断成长。各种文化形态也如此,在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对话和交流中,就会突变出发展的途径。一般说来,如果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历史时期有很强的比较和对话趋势,这个国家或这个时期就会造成一种“世界文化”,并且这种文化繁荣昌盛。例如西方古希腊文化是希伯莱文化和原希腊本土文化对话的产物,我国的盛唐文化是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对话后形成的产物。
中西医文化的交流需要经历互补式的结合到融合式结合的过程,而目前中西医的互动停留在互补式结合这个阶段。中西医结合就是互补式结合阶段的表现之一,中西医结合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但是,有时中西医结合,中西医还是分开来,并没有形成一种新的途径,这样的结合是在西医地位高,中医地位低的情况进行的,这种结合并不是以双方平等地位为前提的。在临床实践中,有些西医治疗病例是利用了中医观物取象获取的信息帮助治疗,也有些中医病例利用西医实体求原的数据配合治疗,现在这种互补式的结合,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临床实践会慢慢推进两者互补,阐明机理并获得新的医学认识,中西医文化得以发展。另外,中医文化的意象思维与西医文化的抽象思维也需要互补式结合,如果双方过于强调自己的方面,就会显得很极端,双方需要走出自己的思维,到边缘领域,与对方的思维进行交流和结合,意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与结合,可以发展出新的思维,也就是融贯思维,进而推进中西医文化的发展。
实现真正的中西医对话,首先就是要平等沟通,中西医是平等的对话主体,双方都有表达自身思想、观点和愿望的权利,不能一方压制一方。中医文化在西医地位高的情况下,更是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之处,以提高自身地位而抑制西医文化,对话的双方要从原来的不平等到平等之后,才会有对话的态度,之后,谈话才会投入,有时会表现出激烈的争辩,也有时表现出沉默的体会。其次,中西医文化追求不是对立的局面,而是走出对立的局面。双方都要有着“对话意味着生命,对抗意味着死亡”⑨以及“他者并不一定就是入侵者、挑战者或竞争者。他者完全可能是朋友、伙伴、同道、合作者或咨议人”⑩等这样的共识,每一方都要学会采取对方的视角,并且考虑到从他们的视角来看什么与他们有关,目的是延伸一个人自己的视角,这有助于重新确立一个共同的世界。双方要走出自己的视域,到达边缘地带,而边缘地带就像是太极图中的阴阳鱼图像,这个边缘地带的两极不是永远对峙的,而是克服自己的极性各自回头,形成由两个密切关联的部分组成的整体。 中西医的文化比较通过对话进行,采取对方的视角,各自走出自己的极地,在边缘地带创造出新的存在差异的中医和西医,以促进中医文化的发展。
注释
① 贾英健.对话哲学与哲学对话的范式.学术研究,2006.1.
② 邱鸿钟. 医学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论.医学与哲学,2009.6.
③④ 滕守尧.文化的边缘.南京出版社,2006.
⑤ 胡军良.对话范式视域中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会通.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8.
⑥ 杨铮铮.简析中西医文化比较研究之相关问题.理论研究,2008.
⑦ 陈根旺.中西医发展的文化起源和思维方式背景比较.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4).
⑧ 胡军良.当代西方哲学的“对话范式”及其对哲学探究的启示.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28(5).
从化中学范文4
关键词 中药 用量 有效成分 临床中药学 规范
中医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非常讲究“理、法、方、药”各个环节,能否达到满意的诊疗效果,其中对中药的应用,除注意性能、配伍、禁忌外,中药的用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中药用量又称剂量,一般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也有是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剂量是否得当,是能否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主要依据所用药物的性质、临床运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中药的具体用量[1]。
1 中药的化学有效成分是中药功效的物质基础
中药之所以对疾病有防治作用,是因为它含有药理作用的化学有效成分,有效成分是中药功效的物质基础。例如麻黄具有平喘止咳作用,是因其含有L-麻黄碱、伪麻黄碱等有效成分;延胡索具有活血理气止痛之功,是因其含有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等有效成分;白头翁具有止痢作用,是因其含有白头翁原素、皂苷等有效成分。
2 中药的量效关系
“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中医在实际临床治疗中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遣药组方时,对中药的用量都是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的,以希望用最佳用量而达到与具体病情相适应的最佳药理作用;剂量不同,疗效也就各异。通常认为中药剂量的大小对其效用具有直接的关系,药量过小,则起不到治疗作用;药量过大,非但达不到预期疗效,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但从化学有效成分的角度上分析,即使某种药物使用的是最佳用量,若质量差,有效成分含率低,也达不到预期强度的药理作用和配伍目的;若药物的有效成分含率偏高,则会产生不良反应或影响其它药物有效成分作用的发挥[2]。
3 中药化学有效成分是中药质量的决定因素,产地、采收季节、炮制等的不同,则含量不同,质量有别,用量也应有别
一般情况下,医师在遣药组方时,总是根据药物的性能、配伍、禁忌、剂型和患者的病情、体质、病位、年龄、个体差异及地域不同等来确定中药的用量。有的医师则往往根据以往经验及具体病情对某种中药的常规用量作出一定的加减变化而确定某味中药的使用剂量。纵然医师未能将中药饮片的内在质量(有效成分含率)这一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影响临床疗效。当然,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各门学科越分越细,而导致了中医中药研究脱节的现象,使得“医不知药,药不医用”,尽管国内外的学者对中药的化学有效成分作了大量的研究,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中药饮片质量的衡量还停留在外观性状上,但是不同批的同种中药,由于受产地、加工、气候、采收季节、贮藏等因素的影响,其内在质量(有效成分含率)是相差很大的,有的仅凭外观性状是难以觉察和区分的,也更难作出恰当的评估[2]。例如:
3.1 中药产地不同,有效成分含量不同,质量有别。如产于新疆的甘草,甘草次酸含量为7.12%,甘草甜素为11.1%;产于内蒙古的甘草,甘草次酸含量为4.2%,甘草甜素含量为5.2%[3]。甘肃武都当归含挥发油0.65%,云南丽江当归含挥发油0.59%,四川当归含挥发油仅0.25%[4]。湖北恩施厚朴(属川朴、一级品)其有效成分厚朴酚含量是陕西紫阳厚朴(属其它厚朴品种、二级品)有效成分含量的4倍。青蒿的有效成分是青蒿素,而我国南北不同产地青蒿,其青蒿素的含量可相差3~4倍[5]。同一种广藿香,产于广州石牌的则气纯香,含挥发油虽较少,但广藿香酮的含量较高;而产于海南岛的则气较辛浊,挥发油含量虽高,但广藿香酮的含量却甚微。五味子有南北之分,北五味子有效成分木脂素的含量较高,而南五味子则次之。故历史上形成了“地道药材”之说,如吉林人参、河南山药(淮山)、云南茯苓、宁夏枸杞等。“地道药材”大多气味浓厚纯正,有效成分含量高,力大效宏,用量宜轻,反之宜重。
3.2 中药的采收季节不同有效成分含量不同。如草麻黄在春天生物碱含量很低,但到夏天含量突然增加,并在八月(赤峰)、九月(大同)达到最高点,此后生物碱含量又显著下降。番泻叶以生长90天左右的嫩叶蒽醌类有效成分逐渐下降。大青叶中靛玉红含量以9月含量最高;益母草中益母草碱含量随开花时间而变,初期仅含微量,7~8月开花中期,含量为0.01%~0.03%,高的可达0.04%。桑叶在霜前8~10月芸香苷的含量逐渐升高,经霜后含量却陡然下降[3]。
3.3 中药炮制品的不同有效成分含量不同。如当归,生当归挥发油含量0.39(ml/100g),酒炙当归0.21(ml/100g),土炒当归0.06(ml/100g),当归炭0.06(ml/100g)[6]。
还有加工、贮藏等因素均会影响中药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含量变化,用量也应随之而变。
4 积极开展临床中药学,根据中药质量即化学有效成分含量确定中药用量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横向联系,使得药用动物植物引种引育混乱无序,药材加工及炮制方法不一,标准不严,有的药贩为牟取暴利,采取各种手段以假乱真,以劣充优,出现了中药材质量混乱的局面,令医师对用药的效果更加难以掌握,调剂人员也是无法解决,苦于无奈,只好不管实际药材质量如何,而简单地按处方用量配给患者,迁就敷衍,使中药用量与所希望的效果总不相吻合。故在尽快实施一系列中药质量标准化的同时,要积极开展临床中药学,使医药结合,让药密切联系临床,让医者知其药性,品其优劣,对证选择药物的用量,使患者用适宜的药物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
综上所述,中药的用量不仅要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性、病位、年龄、个体差异等因素确定中药的用量,同时也应考虑中药有效成分的含率来决定用量。药物的有效成分含量不同,用量有别,含量低的,用量宜重,含量高的,用量宜轻。这就要求我们中药师在工作中必须熟悉药政法规对中药质量的要求,参与临床用药指导,及时向临床医师介绍中药质量情况,介绍中药新研究、新进展、新发展,以补充临床医师药学知识的不足。
5 进一步完善中药材生产、经营、使用规范
为了保证中药质量,必须对中药材的生产、经营、使用每个环节进行科学化管理,使临床医师在使用中药饮片时,对中药饮片质量心中有数,能从有效成分含量的角度考虑用量。
(1)对实施GAP种植的中药材要增加含量检测项目。种植是中药材生产的第一车间,药材化学有效成分与产地、生长环境、生长周期密切相关。增加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可以从源头把好药材质量关。
(2)中药材加工炮制要有含量测定标准。炮制方法的不同,对有效成分的影响较大。因此,中药饮片的炮制,应严格遵守炮制规范,同时也应有化学有效成分的测定标准。
(3)中药材的运输贮存条件应符合有效成分的要求。为保证中药材的质量,中药材在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的贮存及运输条件都应符合有效成分的贮存条件。
总之,中药材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所含的化学有效成分。因此,在中药材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围绕能否保证化学有效成分的存在为前提。在此基础上,给临床医师一个比较明确的中药材化学有效成分的信息,以指导临床用药,从而保证中医临床治疗的效果。当然,要对所有使用的中药材进行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必然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需要全体同仁长期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3
2 宗万龙.中药质量的评估和中药剂量的校正[J],国医论坛1990;5(2):33
3 李芳荣.试论影响中药饮片质量的主要因素[J],湖南中医杂志1990;6(4):41
4 朱成兰.临证中药用量体会[J],新中医,2005;37(6):87
5 原道昱,雒敏,周青.关于建立中药标克系统的设想及意义,山西中医,2001,17(3):50
从化中学范文5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8
正文:
高中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做好高中化学教学工作首先要做好中学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然后要注意教学方法。
一、做好中学化学教学的过度衔接工作,是成功开展高中化学教学的前提
我们开展高一新生教学往往在一开学就进行新知识的学习,高一新生在开学后也渴望学习新知识。然而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化学教学必需要花时间做好从初中到高中的衔接工作,其原因有三。其一是,与教学内容和思维方式较大改变相适应的需要。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定量分析。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其二是,学生学习行为特点改变的需要。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记忆,识记的东西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记忆也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初中阶段的学习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有力地引导,学生往往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性,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通过主动接受方式获取知识。其三是,适应新教师、新环境的需要。经问卷调查,新生步入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的教师,一般都需要二三周时间来适应。不仅要适应教师的教法、特点、要求,还要熟悉学校的情况和课外活动,教师也要了解学生、学生也要相互增进了解;从而尽快消除环境改变带来的学习障碍。那么要保证顺利实现教学过渡,可以从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研究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是成功开展高中化学教学的基础
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过度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高中教师往往对初中新版教材缺乏深入了解,有些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仍然使用旧版初中教材来进行复习,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验学生,人为地给学生增加了学习上的障碍。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要做到心中有数。此外,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来了解。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和成绩档案。对学生身上普遍反映出来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才能确立过度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二)突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成功开展高中化学教学的手段
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如果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或者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或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等等;那么这些问题,要重点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石。在过度复习中要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培养能力的需要。在复习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结方式,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实验启发等多种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适应高中教学。此外还要抓好能力培养和考试要求的关系。采用分层教学法,针对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进行深浅不同内容的教学。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将在高中进一步扩大,原概念就显得片面和狭隘,这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成功开展高中化学教学的根本途径
(一)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学生个体差异逐渐增大,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认真把握教学中的层级关系,为不同学生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教学课堂。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通过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高层次学习需要;通过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
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挖掘各自的潜能,制订各自的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满足学生层次特点的需要,科学安排各个模块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化学1、化学2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师的讲述环节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成功开展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个分工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合作至关重要。因此在平常的学习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我们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唯物主义精神和他们严谨的科学和研究态度。化学课需要注意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联系实际,通过试验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化学在实践中诞生,在实验中成长。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化学实验起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习能力,兼顾创造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学、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也可在课堂实验中引入一些有趣的实验,如燃烧条件的探索、粉尘爆炸、金属熔化温度的比较、氢氧化钠的腐蚀性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要明确试验的目的,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试验,了解到通过这个试验要掌握那些知识。在观察试验中不能让学生们只停留在看的环节上,因为在很多实验中,还需要借助学生们的手的触摸,鼻子的嗅觉,才能真正了解。在让学生们通过各种感官体会到各种试验的现象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们把观察试验的重点不停留在现象的表面而深入到本质里去。可以在学生们做试验时遇到疑惑的时候适时的讲解,这样的讲解往往比课堂上的讲解更能让学生们接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试验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学生们做完之后不等于这个试验已经结束,教师应当及时把学生从试验过程中引导到试验总结中来。在实验中要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创新,轻松,和谐的氛围。这样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在课堂实验中,以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为主,个别有一定危险或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实验则由教师演示。这些实验通过显示现象,验证或探索性质、推断结果,与内容紧密配合。将更多的实验融人课堂教学,对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兴趣会起到有效的作用,也能更好地体现出化学学科的特点。
(二)让化学走进生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回归自然,让化学走进生活,注重理论和实践相接合,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通过刊物,电视,网络等广泛地搜集这方面的信息。可以发挥活动课、化学史教育和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和家庭化学实验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又如,“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三)引导学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做好课前预习能更加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在预习中,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中要讲到的内容,划出不懂的地方。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知道在下节课中要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听课的时候就会更有针对性,学习也更有效率和收获。预习不仅对于学生学好这门课程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也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教师要为每一堂课做好充足的准备。听课是学生们学习的核心。因此只有充分的备课并吸引住学生才能保证学生们真正学到知识。课堂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因此课堂上的讲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们的学习难点和对知识接受程度。准备一堂让学生感兴趣并能学到知识的课。
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们的笔记,学生们的笔记不应当是老师教程的翻版,而是学生有选择的,有重点的去记那些自己需要的知识点,还要成为以后复习的重要资料。笔记应当简明,扼要,并记录重要的知识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复习不仅是指学完一单元或者整门课程后的复习。在上完每一节后,都要要求学生复习。因为学生们听完一节课,后只有及时的复习,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程大海;高中课堂教学中新手型教师与熟手型教师化学学习情景素材的选择和呈现的个案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曹建勋;化学教学中实践探究性学习的尝试[A];第五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论文集[C];2003年
从化中学范文6
一、化学平衡与学生发展的平衡
化学平衡是化学变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在宏观条件一定的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组成浓度不再改变。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如一个已达平衡的系统被改变,该系统会随之改变来抗衡该改变。
从哲学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可以对中职学生进行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引导。学生选择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其实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化学平衡的状态中,这个可逆反应就是自己如何来度过学习生活,你付出的多,获得的就多,达到平衡的时间就短,求学的化学平衡状态就是学生学好了专业技能,达到了社会需要人才的规格,达到了社会所需的条件。这样的学习终点就是融于社会的起点,就可以在外界条件再度发生变化的时候,化学平衡状态也发生了改变,重新建立新的化学平衡状态。所以,在这人生的勒夏特列原理中,实现着一次次从一个化学平衡被破坏到新化学平衡再建立的过程。每次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在与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抗衡的过程中,就是在对自己能力的一次检验,就是对环境进行一次重新选择。
哲学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发展的过程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也正意味着学生从学校到社会,从专业到事业上的发展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经历着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体会和感受着心理成熟与发展的过程。每一次成功或失败的经历都是学生发展在心理上进行着量的沉淀,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对自己认识事物形成从现象到本质的发展,为最后达到质的飞跃提供条件。这是从学生到社会专业技能人才转变的基础。
二、离子共存与学生交往的共存
离子共存,实质上就是看离子间是否发生反应的问题,若在溶液中发生反应,就不能共存。能否发生反应,不仅是因为有沉淀、气体、水、难电离的物质产生,还涉及到溶液酸碱性、有色、无色,能否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等。要从多角度进行问题分析,在限定的条件下给出准确的结论。
职业学校的学生,步入职业学校校门,也就进入了一个学习与新同学、老师交往的阶段,同时还要处理好对未知专业领域从不知到贯通的过程。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在学业阶段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在心理上进入了社会发展期,对自己的学业、专业与将来的事业都会逐渐地进行思考。所以,这么多影响因素的存在,就涉及到如何共存与发展,如何处理好各种问题。
同学之间相处,社会交往性增强。能否理智地、合理地处理好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矛盾的问题,就涉及学生处理全局与部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离子的共存受制约因素的影响,正如学生在班级中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交友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学生共存的反应。同学关系融洽,班级学风纯正,学生共存的和谐环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都相互促进;反之,同学之间相处不和谐,不正之风有立身之地,同学之间就不能共存。这样,不管
转贴于
是生成沉淀,还是气体,都是双方俱损之。
三、化学实验操作与学生的心理操作动态
1. 过滤操作中的哲学作用让学生分离快乐与困难。过滤是滤去不愉快的,留下愉快的,这就是过滤的意义。学生从中体会到这样一种状态,就可以对自己面临的暂时性困难做出合理的承受和接受。
2. 萃取操作中的哲学作用让学会如何释放压力。生活中的折腾是必要的,比如说在萃取的时候,但是在折腾过后要打开活塞,释放一下压力,压力大了,瓶子会炸的,人也是。
3. 反应器中的哲学作用让学生学会处事态度。生活如同一个反应器,有些人太过放纵,在瓶底就炭化了;有些人不够淡定,从上口就离开了;有些人冷冷淡淡,成了过量反应物;有些人想法独特,成了副产物;两个人牵起手来,直到反应结束还没有分解,就算是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