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记的正确格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周记的正确格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周记的正确格式

周记的正确格式范文1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方法;日记

大家都知道,写日记可以培养和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爱好,有的爱踢足球,有的爱画图画,有的爱捏泥人,有的爱下象棋..如果把这些事记下来,搞一个兴趣爱好日记,写下自己每次活动的体会和收获,那就会使你更加喜欢这些活动,加深对这些活动的感情。同时既能促使学生时时留心周围的各种事物,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又能使学生耳聪目明,思想敏锐。如何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呢?通过多年的摸索与研究,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一谈小学生写日记习惯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是培养成习惯的基础。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感的诱发剂,是学习的启动力。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在学习中,对某门功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强,学习的效果就会好,学习的创造性思维就会活跃。反之,没有兴趣学习就会被动,效果就会非常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真正地愿意去做这样一件事,吧“要我写”变为“我要写”。怎样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呢?一是引导学生认识写日记的意义,学习写作知识;二是从知识和生活两个方面去进行积累。知识、生活两方面积累越厚,兴趣积累越浓。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作文竞赛、办黑板报、手抄报,辟出作文园地展览优秀习作,指导学生从写日记到写周记,再把日记、周记编成集子等。我们班学生的日记都被学校编辑成册印成书了,学生们看到自己的日记变成了铅字,心里一个个美滋滋的,每一期我们都会选编一部分同学的日记,凡是被选上的不但能被印到书上更能得到老师的物质奖励,比如一支铅笔、一本笔记,等等,得奖事小,关键是脸上又了光彩,于是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人人争写日记,现在,几乎每个同学的日记都被选上过。也许称不上什么优秀的文章,但是,学生的兴趣在一步步得到培养,学生喜欢写就不愁写不出好的日记。

二、熟知日记的格式和内容

学生有了兴趣就要问了,我们写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日记是什么的问题了。所谓日记,顾名思义,日,日子,也就是生活;记,日记。也就是每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凡是你听过的、见过的、经历过的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景象,都可以记下来。说到这里,有些同学就说了,简单!然后开始写,“星期二,晴,早上我起床洗涮,然后去上学,在学校学了语文、数学、音乐、地方,中午放学了,我回家吃了西红柿鸡蛋和米饭,然后我就睡觉,起床后,我又来到了学校,下午放学了,妈妈来接的我,回到家吃完饭我就写作业,看了一会电视就睡觉了。”末尾还不忘来一句:“今天真开心啊!”学生说,这不就是一天的事情吗,我记下来了呀,可是为什么就不是一片好习作呢?对呀,这就是刚开始学生对日记的曲解,认为这样一记就是日记了,却不知已在不自觉间将日记变成了流水账。所以,在学生学写日记的最初阶段就要加以正确引导,一定不要让学生以为日记就是记流水账。写日记什么都可以写,一天的生活中,你的所见、所闻、所想、所为,都可以写进日记。日记的内容,没有时间、地点、大小、远近的限制。这是不是说,一天里所有发生的事都一件一件的全写下来呢?那是没有必要的。应该写你这一天的见闻中最使你有感悟的那一件。一天的生活中,一定会有使你得到某种认识、引起某种思考或受到某种启发的东西,这些就是有感受的东西,应该把它写进日记中来;相反,没有使你得到某种认识、思考和启发的东西,也就是没有感受的东西,就不应该把它写进日记中来。这过程中还要注意自己的心情变化,任何事物有了感情才能活起来,日记也一样。我们班的学生写了好多有感受的东西,我从中也体会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比如,“今天我在学校门口看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要钱,妈妈说那都是骗人的,可是我却偏让妈妈给了她一元钱,因为不管是不是骗子,这位老奶奶看起来都好可怜”,我看到了一颗善良的心;“我想去打电话让爸爸给我送书来,因为我忘了拿基础训练,可是我一出门发现外面飘起了小雪珠,我想爸爸要是来肯定会被淋湿的,于是我就没给爸爸打电话,下次我一定不再忘记拿书了”,我看到了一个体贴的好女儿……没有华丽的语言,但是我能从他们的一言一语中体会到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就足够了。

三、指导学生写优秀日记

周记的正确格式范文2

其实,品德课的教学素材无处不在,社会、学校、家庭、班级,甚至是在课堂上,只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用一颗敏感的心去体会,都能从中寻找到一些非常好的素材。一名品德教师,就要有这样的素材积累意识和合理使用素材的能力,方可使自己的课堂对话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一、火眼金睛,妙捕课堂生成

课堂,是一个时常会迸发出智慧火花的场所。作为教师,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抓住课堂中随时生成的细节,将其作为一个好素材生发、扩大,从而形成课堂中师生对话的一个“亮点”。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漫话邮政》

课中,教师让学生交流自己或家人享受过的邮政服务。

生1:我妈妈在网上购买了衣服,快递没过几天就到了,而且一件不少。

师:邮政的快递叫EMS,它不仅速度快,而且非常可靠,物品不容易丢失哦!

生2:我舅舅在日本工作,妈妈经常给他寄包裹,最近又给他寄去了一些过冬的衣服。

师:通过邮政传递给舅舅的是一份温暖啊!

生3:我妈妈为了让我多增加点课外阅读,到邮局给我订了《儿童文学》。

师:邮政,把知识也传递给我们了。

生4:去年我的文章发表了,杂志社寄来一张稿费单,我只要到指定的邮局去领就可以了。

师:祝贺你哦!那收到稿费单的心情怎么样?

生4:高兴得不得了,翻来覆去看了又看。

师:看来这张稿费单还传递了快乐,稿费领了吗?

生4:没有。

师(惊讶地):咦,怎么不去领呢?

生4:舍不得,领了这张单子就被收去了,我妈妈特地要我收集起来留作纪念。

师:哦,原来是这样!通过邮政传递过来的稿费单,替你记录着成长的足迹,珍藏着这份发表的喜悦啊!

案例中,教师适时地捕捉到了生4这一典型素材,恰当地追问她收到稿费单的心情,并询问“有没有去领稿费”,当学生回答“没有”的时候,教师顺水推舟,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不去领”。此时,学生真诚地袒露了内心的想法,教师适时地追问,将这一偶然的素材资源做实、做强。这一环节,教师不仅将课堂对话升华,更赋予了邮政人文性的内涵,达到了学生知识习得与情感和谐共生的境界。

二、改换形式,善扣学校特色

品德课的教材很多都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更是熟悉且密不可分。因而有些品德课上,我们可以将学校的一些特色作为素材,恰当地改变形式引入课堂,会使学生感到既亲切又新奇。

如,我校于2004年成立了浙北第一家“少年邮局”。几年来,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一项特色。笔者在执教《漫话邮政》一课时就大胆地将“当湖少年邮局”局长请进了课堂。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漫话邮政》

师:为了使更多的人享受到邮政服务,连我们的学校也办起了邮局呢!瞧,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当湖少年邮局。(出示邮局图片)这家当湖少年邮局,可是咱们浙北第一家哦,想进一步了解它吗?今天啊,老师特地为你们请来了一位“神秘嘉宾”。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她!(请出少年邮局局长,并作介绍)

师:那我们欢迎局长为我们介绍一下少年邮局吧!

局长(边介绍边点击ppt,介绍完毕后):我们当湖少年邮局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便利,现在的业务真是越来越繁忙了,听辅导老师说我们下学期就要招收新成员了。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啊?

生(齐声回答):想!

局长:那我可要出几道题目来考考同学们,看看你们有没有掌握一些邮政方面的知识。敢接受挑战吗?

(局长出题,分别是关于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认识邮戳和明信片的写法。每出一题,学生应答踊跃。答对者赠送一张学校的明信片。)

局长:看来难不倒咱们班的同学啊,如果愿意参加,还得有一颗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心哦!我们少年邮局热忱地欢迎大家加入!

这一环节,小局长的出场以及以“少年邮局”招聘新成员名义所进行的“闯三关”活动,使得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同时,在活动中,我们十分巧妙地将邮政的一些基本知识融入其中,如邮政编码、邮戳、明信片的格式等,以一种趣味性的方式,既宣扬了学校特色,又普及了邮政知识,更促成了融洽的课堂对话。同样的素材,以更贴近学生天性的方式呈现,精彩就在改变的一瞬间。

三、立足生活,轻触本土气息

品德学科的教参较之教材虽扩充了许多内容,但教师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就会明显地感觉到这些素材是多么的微薄,有的甚至根本用不上。尤其是像一些具有本土气息的内容,迫切需要教师从生活中去挖掘一些典型的素材,将之用于课堂,使学生可亲、可触、可感。

如我市品德名师展示课上,某名师就在课堂上精妙地以一首本地民谣《月份歌》作为主线,让学生念念、看看、说说,从而使课堂趣味浓浓。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

师:我们平湖的民风、民俗,也特别有意思。瞧,老师就收集了一首平湖民谣《月份歌》。(文字出示:正月正,挨家场老(上)调龙灯/二月二,瓜菜落苏(茄子)全落地/三月三,荠菜开花结牡丹/四月四,河蟆变癞死(蛤蟆)/五月五,买条黄鱼过端午/六月六,买把蒲扇噼哩啪/七月七,买个西瓜切一切/八月八,买个月饼掰一掰)

师:谁来给我们读一读?

一生用普通话读,听起来有些别扭。于是,老师建议学生用平湖方言来读一读,学生饶有兴致。

师:是不是挺有趣?那你们课外搜集到的平湖民风、民俗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一直结合这首民谣,以“吃”作为切入口,从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吃“五黄”,到平湖的特产――糟蛋;再从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引到平湖人中秋节爱吃“眉毛饺”的小故事……学生情绪始终兴奋。

一首充满乡土气息的民谣,巧妙地带出了本地的许多民风、民俗。一个好素材,能使课堂的各个环节相互勾连,让学生的思绪时常被牵引着,课堂对话轻松、自如、风趣。民谣的背后是浓郁的乡土文化,民风的背后是美好的生活憧憬,民俗的背后是厚重的民族情怀。

四、嗅觉敏锐,巧抓时事热点

我们身处的社会瞬息万变,每一刻都有新闻在上演。作为品德课教师,要随时随地关注这些时事热点,以特有的敏锐择取与品德课题相关的素材,运用到相应的课堂中。真实的新闻事件、时事热点必然能吸引学生眼球,激起参与的热情,点燃学生表达的欲望。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了7.1级大地震。两年前,汶川的伤痕尚未结痂,玉树的强震又如尖锐的长矛,刺痛我们的心。我校一教师在执教《让我们同行》一课时,就抓住了这一素材,展开了课堂对话。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让我们同行》

师(ppt出示多幅图片,配乐):玉树地震再次震动了大半个中国,震碎了许多人的心。家园没有了,亲人远去了,生命危在旦夕!然而,患难之中见真情,大灾无情人有情,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人们正在排着长队献血。

生2:叔叔们正在废墟中救人。

生3:我看到医生和护士正在抢救病人、照料伤员。

生4:我看到人们都慷慨解囊,不管是老人小孩,还是青年人,不管是企业老板,还是乞丐,都在献出自己的爱心。

生5:许多志愿者都在帮忙搬运救灾物资。

生6:我看到孩子们点亮蜡烛,围成一个“心”形,在为灾区祈祷。

……

师: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很多。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感受到了灾难的可怕和无情,却更多地收获了一起携手同行的温暖。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生1:我想说,在废墟中苦苦寻求生命奇迹的叔叔,为了挽救生命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为了帮助受困人员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志愿者们,你们辛苦了!

师:是的,抗震救灾,全中国人民行动起来了!

生2:我想说,灾难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就一定能度过难关。

师:拉起手来,这个坎儿我们一起过!

生3:我想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要我们互帮互助,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

师(音乐声中深情地):孩子们,你们发自肺腑的话语令我感动。因为有爱,我们不再害怕灾难;因为有爱,我们一直被温暖包围。我们坚信,玉树不会倒,青海定常青,让我们一路同行!

这一荡气回肠的对话,无不让人动容。教师选取的地震素材一一展现时,学生的情感被画面所震撼,内心被音乐所激荡,彼此被话语所感动。此时此刻,师生由爱相生的话语,课堂因心相生的情感,不正是我们品德课期望达到的境界吗?

五、注重积累,深掘个性资源

目前,学校中大部分的品德教师是兼职。就如笔者,便是任教一个班语文兼品德学科。鉴于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善于积累素材,并挖掘班内学生中的典型事例,充分发挥个性资源,用于品德课教学。

如笔者在批阅学生周记时,发现一位同学详细描述了他去参加围棋升段赛的心情与经历,其中有这样一段:国庆节,我去湖州参加围棋升段赛。去的路上,我摩拳擦掌,信心十足。比赛刚开始,我有些轻敌,走得很快,没考虑周全,被对手杀了个片甲不留。后来,我认真了些,连赢了两盘。第一天的战绩是两胜两负。第二天,我奋起直追,但最终还是因为小分不够,没有升段成功。我很伤心,要知道去年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样的升段赛,我也输了。我不明白,我每天都很努力地练习下棋,可为什么就是升不了段呢?我觉得自己很没用,老是失败。马上就要去嘉兴参加升段赛了,可是我一点儿也不想去,干脆放弃算了,我真怕自己再次失败啊!

那时恰逢笔者备战嘉兴市品德优质课比赛――《失败怕什么》,正苦于没有来自学生中的实例,而周记的作者就是遭遇了围棋升段赛的失利,再没有比这更活生生的素材了!于是,笔者便将这段文字素材运用在了课堂上。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失败怕什么》

学生在交流了名人、身边的人面对失败时的态度,正确认识了失败之后,教师话锋一转,引出了这个事例。(学生听录音)

师:你理解他的心情吗?他的心情怎样?

生1:很伤心,很难过。

师:为什么?

生1:他没有升段成功。

师:是的,一次次的失败,让他太伤心了。

生2:我觉得他失去了信心,害怕再失败。

师:他觉得自己很失败,谁来给他鼓鼓劲?

生3:你不要伤心,勇敢地面对失败,就能成功。

生4:你不能放弃,一定要去尝试,才可能会成功。

师:对啊,放弃的结果一定是失败,不放弃,才有成功的可能。

生5:你要对自己有信心,平时加强练习。

师:你不光鼓励了他,还给他出主意了,真棒!谁也来帮他出出主意?

生6:你平时可以多找些对手来练习,请老师辅导辅导。

生7:比赛的时候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能轻敌。

师:上次就输在轻敌上。

生8:比赛时要仔细思考每一步,考虑全面一些,别走得太快了。

师:谢谢大家,出了那么多的好点子帮助他,相信在你们的劝说下,他一定也能明白“失败怕什么”,也一定能勇敢地面对失败,总结教训,走向成功。

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周记素材,让学生体会同伴的心情,并给他鼓劲,出谋划策,帮助他寻找失败原因,直面失败,走出失败。学生的回答发自内心,课堂对话自然无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劝说同伴的同时,其实也就是在劝说自己面对失败时应有的心态,达到了认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