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防预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防预算范文1
[关键词]国际结算;风险防范;风险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5.16.138
国际结算主要包括有形与无形贸易两个主要类别。国际结算不仅可以实现国家与国家质检的贸易,还能够推动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与经济交流,使得国际金融快速发展,从而最终加快全球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国际结算中存在着众多风险,妥善应对国际阶段风险,并且主动对其进行管理对于进出口贸易企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1 国际结算中的风险因素
1.1 汇付方式
汇付方式主要就是指进出口商之间的货款的交付方式。汇付结算主要可以分为预付货款与货到付款两种。其中预付货款就是先结款,再运输商品。进口商将款项汇至出口商,出口商在接受到款项后再运输商品至进口商。这种汇付方式进口商需要担负一定的贸易风险。例如出口商违法合作条约来运输商品、运输商品不符合条件等。货到付款方式就是出口商先运输商品,进口商收到商品时再汇款给出口商。货到付款分为寄售与售定,售定也就是进出口双方首先拟定贸易合同,进口商在收到商品后再交付款项给出口商;寄售即为出口商将商品运输至国外,委托国外商人寄售,等待商品完全售出后被委托人扣除佣金后将款项完全交付。这两种货到付款的方式对于出口商来说都十分不利。
1.2 托收方式
托收方式的选择也是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之上的。对于出口商来说,托收方式是先运输商品再收款项,如果是远期托收,只有货到才能够收到款项,出口商需要担负巨大的风险。托收方式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进口商的信誉资质较差拒付。托收方式下进口商如果出现资金断裂或进口市场行情变化,就会长时间拖欠出口商货款,甚至拒绝支付款项,进口商的道德风险极高;第二,由于进口国的政策或经济援助,进口商没有获得进口许可证,使得货品到达进口地但无法进口。
1.3 信用证方式
银行信用无法彻底代替商业信用,也无法规避商业风险。虽然其能够给贸易双方提供一定的便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贸易双方的信任问题,但是其依然存在众多风险,信用证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软条款风险。软条款就是付款条件没有明确指出,银行责任不明或者难以遵从的条款。软条款信用证虽然在形式上都齐备,但是其所附带条件的生效方式就显示出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该信用证的本质就是赋予申请人单方面的优势,成为了一种可以撤销的陷阱;第二,伪造信用证。进口商使用伪造、虚假信用证,直接寄给进口商,让出口商运输商品,从而骗取商品;第三,开证行问题。如开证行无法偿付信用证款项,那么出口商只能依靠买卖合同要求进口商付清款项,需要担负较大的资金风险。
2 国际结算中的风险防范对策
2.1 汇付方式风险防范
汇付方式是一种商业信用。使用货到付款方式的出口商,能否按时收到款项,完全取决于进口商的信用。因此要防范汇付方式风险,主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强化对进口商信用的调查。出口商要彻底调查进口商的信用与资质,在确定其信誉良好的情况下再与其发生贸易关系。只有信誉优良的进口商才能够使用货到付款方式;第二,使用福费廷或银行保函等方式来转嫁风险。使用福费廷出口商可以转嫁商业风险、利率风险给包买商,同时能够获得无追索权的出口贸易融资来减轻资金压力;货到付款方式可以配合银行保函共同使用,出口商可以要求进口商出示银行保函。如果进口商到期仍未支付款项,出示由银行开具的保函可以由银行来担负责任,进而降低出口商的风险。
2.2 托付方式风险防范
托付方式的收款风险较大,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防范:第一,强化对进口企业的信誉资质调查。出口商在进行交易前需要充分调查,合理选择合作伙伴。即使是长期合作的中间商,也要定期调查其资信状态与信誉作风。对于不同的进口商要按照实际具体情况来确定其授信额度,并且以实际情况来控制授信程度;第二,了解进口国对托收的相关政策法规,熟悉进口国家商业惯例、海关等各项规定,避免违反当地进口规定。
2.3 信用证方式风险防范
要防范信用证方式风险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第一,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出口商在选择贸易合作伙伴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通过有效途径来了解进口商的信誉与资质,从而做出正确的合作伙伴选择。另外,出口商要对开证银行进行严格资质审核,对陌生的开证行或资质不齐全的开证行可以要求开证行委托资质良好的银行在信用证上增加保兑,从而最大程度规避风险;第二,仔细审核信用证。开具的信用证要与进出口双方签订的贸易合同部门内容相同。在实际的业务过程中进口商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信用证内容与合同不符。出口商如未履行信用证条件,则无法保证汇票的兑付;出口商如履行信用证条款,又会导致出口商利益受损。因此出口商在获得信用证后要反复仔细审核其与合同内容是否一致。
3 国际结算中的风险管理方法
3.1 交易前与贸易国签署协议
与贸易国家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是一种寻求官方保护的有效方式。外贸企业要积极与贸易国签订官方合作协议,最大程度降低国家风险,从而给出口贸易提供官方的法律保护与支持。
3.2 评估贸易合作国家风险
掌握贸易合作国家政策,熟悉当地经济环境,并且做出合理评估,从而降低国家风险出现的概率。同时,还可以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来对贸易合作国家进行分析,调研内容包括贸易国政府的支持态度、交易风险与收益衡量、当地消费者喜好等。
3.3 签订官方承保的信用保险
进出口贸易的信用保险是一种规避风险的科学方式。很多国家为了支持本国积极开展进出口业务,都会对外贸企业提供相应的出口贸易保险。该保险对外贸企业在贸易过程中由于风险而遭受的损失给予相应的补偿。我国外贸企业在进行进出口贸易之前也可以选择签订相关出口信用保险,从而一定程度上规避交易风险,将交易风险转嫁,降低交易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3.4 建立信用管理部门
出口商需要建立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对合作客户的信用进行专业的管理。其中包括合作进口商的资质、信誉、在当地的发展情况等。了解贸易国家信用证开具行的资质,熟悉进口国的相关政策法规,熟悉进口国家商业惯例、海关等各项规定,避免违反当地进口规定。
国防预算范文2
[关键词]物流成本;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013-04
我国的物流成本管理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对物流成本的构成认识不清,缺乏权威的统计标准和数据。我国的物流总成本与GDP之比约为美国的1.8倍,因此很多专家认为我国的物流成本比美国高。不过就此下结论显然有些草率。我国2006年12月22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修订版中将物流成本定义为:“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就是物流成本。美国对物流成本的定义是:“在计划、实施、控制内部和外部物流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具体说来,包括在采购、运输、仓储、物料和存货管理、订单处理/客户服务、预测和生产计划、相关信息系统以及其他物流支持活动等典型的物流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所以我国对物流成本的定义和美国相差无几。南非对物流成本的定义则相对简单而抽象,即完成物流任务的直接财务成本。所以就对物流成本的定义而言,不能看出三个国家对物流成本的理解存在多大的差异,故而有必要进一步了解。本文从计算方法的角度对中、美、南非三国的物流总成本的统计口径、基础数据的采集和总成本计算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找到答案。
1 三国物流总成本构成、基础数据的统计及计算
1.1 各国物流成本的构成
明确物流成本的构成以及基础数据的统计,是比较分析和计算的先决条件。根据我国的行业年度报告之物流,美国物流年度报告以及南非的物流年度报告,物流总成本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或保管成本或仓储成本和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详见表1、表2、表3:
其他(教育培训费用、车船使用费等)×注:南非物流年度报告未给出具体构成,只说明了计算方法 注:1.“×”表示成本构成有该项;
2.各国成本构成细目的具体内涵有的存在细微差别,其覆盖面也存在区别,但是不影响整体的比较。
1.2 基础数据的统计
收集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是统计分析、统计研究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也是整个统计工作质量的基础,那么数据采集的方法就尤为重要了。(采集数据的覆盖面以及代表性)
(1)中国物流总成本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方法
①统计范围和对象
统计范围为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及所属的从事交通运输产业活动单位,以及在册仓储企业和邮政业部分业务。另外,对企业的要求有:a.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b.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c.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②统计方法
我国统计调查方法以抽样调查为主要改革目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抽样调查的主体已基本建立,但是由于这些年来抽样调查方法是逐步被引进政府统计调查的各个领域的,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宏观层面的统计仍为全面统计报表制度,以运输业为例:首先运输企业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对统计报表进行填写,其次报送所在地的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处。按规定综合统计后,地方即时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再进行最后的汇总。
(2)美国物流总成本统计数据的采集
①统计范围和对象
服务业中的交通与仓储部分。
②统计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也叫类型抽样的方法,就是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分成若干层,然后在层中随机抽取样本单位。由于通过划类分层,增大了各类型中单位间的共同性,容易抽出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样本。调查中公司的随机样本是源于1997年美国经济普查中的样本,并与美国普查局的商业注册处的信息进行更新后得到的。
实施步骤:首先,普查局将有关电子商务调查的问题设计出来;其次,通过信件的方式把问卷邮寄到经过分层抽样后选中的企业,企业做出回答后该局再进行统一回收;然后该局会保留有效的数据,而由于问卷丢失、无法理解定义及问题歧义等错误引起的无效数据,该局会使用概率抽样的方法从前一次没有调查到的企业中选择与原企业从事的行业、企业性质、经营规模、员工人数基本一致的企业作为补充有效数据的调查对象。最后,设计更完善的问卷邮寄过去进行再一次的调查。
(3)南非物流总成本统计数据的采集
①统计范围和对象
a.范围:运输业(道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近海运输和管道运输)、仓储业和银行业(涉及库存的相关信息)。
b.对象:南非储备银行、从事运输、仓储的注册企业、综合交通观测站、火车中转站。
②统计方法
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并行使用来统计物流成本,两种方法相对独立。“自上而下”的方法是将国民经济核算出版的数据分解到能够影响运输和储存费用的程度。“自下而上”的方法是以特定的产品为对象,详细地对其运输和储存费用进行汇总。比如:道路上货物量的统计是通过365天的连续收集得到的,铁路的货运量是通过中转站获取的。
1.3 三国总成本计算
(1)中国物流总成本计算方法
根据中国物流行业调查报告,宏观上,我国物流总成本由运输成本、保管成本和管理成本三部分组成,即物流总成本=运输成本+保管成本+管理成本。
其中:运输成本=道路运输费用+铁路运输费用+水上运输费用+航空运输费用+装卸搬运费及其他运输费用
保管成本=利息费用+仓储费用+货物损耗费用+配送费用+包装费用+流通加工费用+保险费用
管理成本=管理人员人工费+差旅费+修理费+办公费+教育培训费+车船使用费等
(2)美国物流总成本计算方法
美国的物流总成本从宏观上也分为三大部分:物流总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运输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而:①运输成本=公路运输+其他运输方式+货主相应支出
其中:公路运输包含城市内运输费用,区域间卡车运输费用;其他运输方式费用为铁路运输费用,国际国内空运费用,货代费用和油气管道运输费用;货主相应支出=货主企业运输部门运营费用+装卸费用
②存货持有成本=仓储费用+残损费用+人力费用+保险费用+税费+存货过时或贬值的机会成本+利息
其中:保险费用为存货的相关保险所发生的费用;利息是由于存货占压资金所产生的利息费用且利息=商业汇票贴现率×库存总金额
③物流管理成本=订单处理及IT成本+市场预测、策划制定及相关财务人员的管理费用
=(库存持有成本+运输成本)×比率,其中:比率一般为4%,是一个经验值。
(3)南非物流总成本计算方法
根据南非物流年度报告,其物流总成本包含四大项: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库存机会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即物流总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库存机会成本+管理成本
其中:运输成本=公路运输费用+铁路运输费用+航空运输费用+沿海运输费用+管道运输费用
=货物量×运距×单位运输成本(不同的运输方式对应不同的单位运输成本)
仓储成本=储存费用+搬运费用
=储存时间×储存量×单位储存成本+搬运费用
库存机会成本=货币的时间价值+货物贬值
=货物价值×运输及储存的货物量×周转时间(运输时间和储存时间)+货币的时间价值(利息)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是按一定的比例乘以运输和储存的单位成本,即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百分比(数据由物流产业提供)
2 比较分析
物流总成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物流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如图4所示,中国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3%,美国为8.8%,南非为14.7%,比重超过发达国家一倍之多,而且比发展中国家南非都高出几个百分点,可见我国的物流总成本很高,物流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可以从其他两个方面看出:一是规模化、网络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二是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与跨国物流企业相比,无论是规模、品牌、赢利能力、国际市场份额,还是物流提供能力、服务创新能力、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均有相当大的差距。
2.1 从统计口径的角度比较
(1)运输成本的比较
中、美、南非运输成本占GDP的比重如图8所示,中国占GDP的9.5%,美国6.1%,南非11.03%。以美国为标杆,我国和南非的运输成本很高,主要原因是我们还处在工业化阶段,运输的主要对象是原材料和大宗工业品。
由表1可知,中、美、南非的运输成本均包含公路运输费用、铁路运输费用、水路运输费用、航空运输费用和油气管道运输费用,而中国还包括装卸搬运费,美国还包括货运相关费用和货主相应支出(货主企业运输管理部门的运营费用和货物装卸费用)。中国的运输成本具体内容跟美国基本上是相同的,覆盖较为全面,南非的涵盖面则要窄一些。
中、美、南非运输成本细分占总运输成本比重,如图5、图6、图7所示(2004年数据)。美国和南非公路运输费用占了运输成本的大部分,均达到75%及以上,中国则要少十五个百分点左右。美国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其经济结构和国家的政策所导致的。美国是发达国家,生产的产品对时效性、灵活性要求较高,所以多选用汽车运输。而且高速网络发达,燃料价格相对比较便宜。而南非则是因为国家的结构性投资缺乏远见,导致3/4的干线运输量都在道路上。虽然中国公路运输成本比重相对较低,可是我们不难发现公路运输的单位成本较其他国家高出许多。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中国的水运比较发达,美国的航空运输份额相比很高。
(2)存货持有成本(保管成本或仓储成本和库存机会成本)比较
由图8可知,中、美、南非存货持有成本各占GDP的比重为:6.3%,3.4%,1.32%,可见美国和南非库存的周转率比我国高很多。中国比美国的存货持有成本高出一倍,究其原因主要是:①我国的存货较多,存货周转较慢。②仓库利用率低,不能充分利用资源,而且现在还大规模新建仓库。③仓储设备、技术落后。而南非比美国低,主要是因为统计口径的差别很大,以及南非的主要货物为初级产品,对仓储的要求比较低。
库存持有成本细目如表2所示:仅仓储费用和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两项为三国所共有的内容,统计口径差别较大。美国的最为详尽,其存货持有成本不仅包括通常所说的仓储成本、残损、人力费用,同时也包含了存货的税费、保险费以及由于存货的过时和贬值所引起的机会成本。另一个重要的费用就是存货占压的资金所产生的利息费用,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只有这样降低物流成本和加速存货周转才能从根本利益上相统一。中国则将配送费用、包装费用和流通加工费用包含在存货持有成本中。南非除了两项共同细目外,将搬运费用算入了存货持有成本中(中国和美国计入运输成本)。
(3)物流行政管理成本比较
中、美、南非物流行政管理成本占GDP的比重如图8所示,中国和南非的物流管理成本相当,美国处于较低的水平。由表3可得,就具体的表述而言,两国的细目没有交叉点。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我国的管理成本构成主要是发生在工作人员的费用以及办公费,没有市场预测、计划制订等相关方面的支出。我国的管理信息化水平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目前还未统计在行政费用内。从占GDP的比重和细目可见,我国的物流行政管理水平还较低,与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南非物流年度报告对物流行政管理成本只给了计算的方法,而未列出细目,故此只比较中美之间的成本构成)
2.2 统计数据采集方法的比较
中国与美国相比,在统计方面显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计划经济留下的全面报表制度,不仅效率比较低,而且由于数据量巨大、复杂,统计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后的统计数据误差还会很大,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抽样调查最初就是作为一种政府统计调查方法而提出的。该方法具有调查速度快,只要组织得当,其调查效果完全可以达到全面调查的效果,理论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其科学性。尽管这些年我国朝着抽样调查方向努力,且抽样调查的主题已基本建立,然而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
南非的统计方法中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借助于城市的主要关卡来统计货物量等重要数据。但是这些工作耗时长,工作量很大,统计前期需要做相当多的准备工作,比如全国统一的标准建立,尤其是制度和操作层面的,需要整体协调合作。其最大的优点是数据直接真实,不存在虚假的情况等。
2.3 计算方法的比较
中国物流总成本的计算方法与美国和南非的主要差别在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上的计算。美国和南非均是按照一定的比率乘以运输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或仓储成本来计算的。而中国是以会计分录为基础来进行统计计算的。另外,南非对物流总成本的计算更为详细,根据对基础数据,如货物量、运输里程、单位成本等的统计和调查,对基础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再根据对应的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到物流总成本数据。
3 结 论
从比较分析看,中国的物流总成本的构成和计算是以美国的为样本。可是就统计口径下的细目而言,设置存在交叉。计算方法又没有南非做得具体,方法不明确。所以在行业不能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故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正确确定物流成本的内容,划分范围;②建立统一的计算标准;③结合会计制度,确定计算的基本原则;④建立统一的计算口径与方法。
统计方面,继续推进以抽样调查为主,全面报表制度为辅的统计制度建设,在全国实现统一规划。另外对样本企业实行动态的流动性抽样,以提高样本企业的代表性。
最后,以美国为标杆,降低物流成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运输方面:优化运输网络,推行多式联运;②存货持有成本方面:提高仓库的利用率,合理控制库存水平,加速货物的周转;③物流行政管理方面:提高管理信息水平,加强对市场的预测,做合理的任务计划。
国防预算范文3
[关键词] 财富存量;国民财富;可持续发展;核算;方法;评价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42
[中图分类号] F22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61- 03
1 国民财富的定义
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帕瑟・达斯古柏塔(Parthas Dasgupta)教授认为,如果在任意一个时间点,社会福利不下降的话,发展的道路是可持续的。这样的阐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代际公平内涵,即在谋求当代福利提高的同时,也不应损害未来人们谋求这种福利的能力。当前的国民财富存量被认为是未来消费的现值,也是未来社会福利实现的基础。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就是创造、保持和管理财富的过程。这样可持续发展与财富之间的关系就明确了: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持财富存量不减少,即要求当期的财富流量不能为负,在特定阶段,一国可持续发展应表现为其国家财富的非负增长。由于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经济、自然环境3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因此,财富不应仅限于经济学的经济资产,应全面包括自然方面、人力方面和社会方面。因此,世界银行有关专家认为,国家财富应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资产、自然资产、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的总和[1]。
国家财富隐含着这样的认识:发展的能力体现在不同层面上,自然禀赋的优劣,经济过程产出能力的高低,社会成员拥有知识的多少,社会组织运行状况的好坏,都会对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或抑制的作用。这种定义为可持续发展的测度提供了可能。既然发展的持续性体现为机会和能力,财富是衡量能力的基础,那么,如果能够找到适当的手段或方法,我们就可以把这些体现不同性质的财富加总到一起,并通过观测其财富总量的变化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进程。
1995年6月,世界银行环境部发表《监测环境进展――关于工作进展的报告》,首次提出国家财富的概念,并对测度方法作了探讨,给出了世界各国国家财富的初步测度结果。此报告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既为它的测度结果,更为国家财富这一全新的概念及其测度方法。后来,世界银行环境部专门成立了指标与环境评价小组继续开展研究,于1997年6月发表了第二份研究报告《财富测度的扩展――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2005年世界银行发表了一份重要的研究报告《国民财富在哪里:绿色财富核算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其中对千年评估项目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分析,该项目是对2000年世界125个国家的国民财富进行估算,从中发现财富、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2010年,世界银行对2005年世界152个国家的国民财富进行了估算,并发表了工作报告《财富的变化:在新千年的可持续发展测度》。两份工作报告的颁布标志着国民财富核算已经由理论探讨进入到具体实践,而且随着理论与方法的成熟,国民财富核算的影响也在日渐扩大。
2 国民财富核算的步骤与方法
国民财富核算的基本步骤是先对生产资本、自然资本进行估算,然后取得国外净资产数据,通过预测未来消费值的方式估算出总财富。总财富与前3种资本之和的差值即为无形资本的价值。
(1)总财富(Nation Wealth)是按未来25年可持续性消费的净现值来计算的,贴现率取4%。其中基期的初始消费水平取近5年的消费平均水平,例如针对2005年国民财富核算,可取2003-2007年的消费平均值。
(2)生产资本(Produced Capital),又被称为产品资本或人造资本,是机械设备、建筑物和城市土地(包括基础设施)的总和。设备、机械与建筑物的价值以永续盘存法进行评估,假设生产资本的服务寿命为20年,折旧方式为几何递减,在不同的国家取统一的折旧率5%。对于城市土地并不认为它是自然资源,所以在国民财富核算中,也将其视为生产资本。城市土地的价值以实物资本价值的固定比例(24%)进行赋值。
(3)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环境遗产。需要说明的是,在现阶段的国民财富核算中,对于自然资本价值的计算,都是基于自然资源的有用价值或使用价值,即都是基于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尚未被人们发现的并不在核算的范围之内。自然资本的价值一般是通过将各种资源在其使用年限内的“经济租金”贴现并加总的方式来估价的。
(4)国外净资产(Net Foreign Assets)是2005年国民核算引进的一个新概念。它与其他资本形式组成了国民财富。国外净资产计算方法为总资产减去总负债。使用的是由Lane 和Milesi Ferretti 开发的External Wealth of Nations Mark II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
(5)无形资本(Intangible Capital)包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的民众所具备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社会资本是指维系社会存在、运作与发展的制度关系、组织规范和信息结构等无形财富的总和,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国家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长期积淀的结果。世界银行专家对无形资本测度的基本思路是:如果将国民经济的产出或收入看作是生产资产、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共同产物,那么剔除与生产资产、自然资源和国外净资产相匹配的份额,剩余的就是核算期期末无形资本的存量价值。严格来讲这一结果应该被称为“无形资本剩余”,因为其中不仅仅包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还包括在国民财富中不属于前面那些部分的所有内容,比如海洋资源的价值。
3 对国民财富核算的评价
3.1 国民财富核算是可持续发展测度的有益创新
(1)基于存量视角的可持续发展测度。国民财富核算的研究对象是财富存量,认为财富存量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与来源,并试图通过核算的结果来说明财富存量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往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测度研究比如绿色GDP、SEEA等大都集中于流量核算,相比之下国民财富核算基于存量的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与独特性。基于流量视角的可持续发展测度是有优势的,其注重的是经济发展对于社会与环境的影响,因此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很简单,就是经济成果、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这三者的测度方法研究已经很成熟,所以目前的可持续发展测度以流量测度为主。但是基于存量的国民财富核算需要考虑的问题则要宽泛得多,除了以上三者之处,还需要考虑社会、人力资源等方面,因此它能够提供的信息也更多。
(2)扩展了财富的概念。国民财富核算将财富分成4部分,其中的无形资本、生产资本是传统核算的重点,但是它首次将自然资本作为财富的重要构成部分,并且核算结果显示,在部分国家,自然资本是国民财富最重要的构成。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经济、自然环境3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国民财富核算扩展了财富的概念,不再仅限于经济学的经济资产,而且包括自然方面、人力方面和社会方面。
(3)将资产组合投资管理的概念引入可持续发展规划。引发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自然资本,尤其是可耗竭资源的稀缺性。此时,将经济发展看作是资产组合投资管理的概念就非常有用了,国民财富中某些资产(主要是自然资本)是可耗竭的,只能通过资源租金的投资转化为其他的生产资产或人力资本。其他资产是可以再生的,能够获得持续性的收益。最优的投资边际回报为投资提供了依据。这一概念对于资源依赖型国家尤为重要。对于这些国家来说,简单地减少自然资源开发,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样会使国家经济陷入更深的困境,但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实施有效管理,增加生产资产的投资,以及紧密结合其他投资来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进行各种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构建,促进社会资本的成长,是可以做到的。这样的公共政策对保护资源存量和财富存量具有重大的意义,而这也是重要的国民财富政策建议之一。
3.2 国民财富核算的几点不足
(1)国民财富核算属于弱的可持续发展范式。国民财富核算的结果是4种资本形式的简单叠加,这也就说明它是认可不同形式的资本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因此它属于弱的可持续发展范式。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强与弱两种相对的可持续发展范式,二者争论的焦点在于:自然资本是否可以被替代。弱可持续性范式认为是可以实现替代的,而强可持续性范式则反对替代。国民财富的政策建议非常明确,财富存量不能减少,但是对于财富结构的问题却并没有做出足够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因为其认可资本之间的完全替代关系,这也就意味着在消耗自然资本的同时,只要增加足够的人造资本或无形资本,仍然可以维持财富总量不减少。所以,国民财富核算基于弱可持续性范式的理论基础是存在先天缺陷的,这种缺陷限制了其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使其在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判断上较为模糊。
(2)国民财富核算没有对无形资本进行有效的测算。国民财富核算最大的创新点在于突出了无形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在财富中的重要地位,说明了无形资本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但是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核算方法,仅仅是将总财富价值减去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之后的差值作为无形资本价值的做法是很粗糙的。对于各个国家人均无形资本的巨大差异,世界银行也没有能够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世界银行在计算无形资本的形式上,也容易让人引起误解:在生产资本与自然资本固定的同时,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增加总财富的价值来提升无形资本?而总财富又是根据可持续性消费能力来计算的,这就是说增加消费就能够增加总财富,继而增加无形资本的价值?无形资本的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些,如果在未来世界银行无法解决对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核算方法问题,国民财富核算对于无形资本的创新就只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创新而已。
(3)国民财富核算对金融资产核算重视不足。金融资产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按照目前国民财富对于资本的分类,却很难将其归为生产资本或者是其他资本形式之中。SNA(2008)的改革对于金融资产核算尤为重视,进一步完善核算方法,力图更全面地反映金融资产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而国民财富核算却未将其完全纳入核算范围,这显然使人们对其核算结果的真实性产生质疑。在2005年的财富核算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指标即国外净资产,主要就是针对金融资产的价值规模。可以说这一指标的出现是对之前财富核算忽视金融核算的一个改进与修正,但是这个指标仅仅是一个国内外金融活动的平衡项,是否可以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的金融资产规模,存在较大的疑问。
(4)国民财富核算并没有提出有效明确的增加财富的建议。进行国民财富核算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财富、福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而其最终目的是让政策制定者,制定出有效、合适的政策增加国民福利,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显然,目前的国民财富核算并没有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执行方案,换句话说就是国民财富核算还是没有告诉我们,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做什么。如果说国民财富越多,我们所拥有的国民福利就越多,那我们只需要增加财富就可以了。而在目前的财富的计算方法下,国民财富等于持续的消费,因此我们只需要增加消费就可以增加国民财富[3]。这种逻辑显然是一种悖论,而国民财富另一个政策建议就是要增加对无形资本的投资,但是在部分欠发达国家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将经济成果投入到无形资本中显然也是不现实的。总之,现阶段对于国民财富并没有提出足够的、具有切实可行性的政策建议,这也会影响到它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国民财富在哪里:绿色财富核算的理论、方法和政策[M].蒋洪强,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国防预算范文4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竞争的激烈性,使得我国进出口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国际结算是在世界贸易经济的发展中应用而生的,操作较复杂,所以,各种国际结算方式存在许多的风险。国际结算是指用货币清偿因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产生国与国之间的债权债务的经济行为。国际结算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汇款、托收和信用证。每种结算方式都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如何面对当今形势严峻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规避结算风险,是我国进出口贸易面临的具有深刻意义的重要问题。
国际结算中的风险
根据国际结算方式的划分,国际结算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可分为汇款方式风险、托收方式风险和信用证方式风险。
汇款方式风险。汇款结算方式是一种简单、快捷的结算方式,是指进口商通过银行将货款汇到出口商账户的方式。从买方汇款时间来看,可分为现货后款和先款后货。在汇款的结算方式下,银行只向进口商提供服务不提供付款担保,采用先货后款或先款后货的方式向出口方支付货款。先货后款,即出口商先发货,待进口商收到货后付款的结算方式,这种结算方式不利于出口商,因为出口商要承担进口商不付款的风险。先款后货,即进口商先将货款汇给银行,出口商收到货款后发货给进口商的结算方式,这种结算方式不利于进口商,因为进口商要承担出口商不按合同规定运送货物的风险。
托收方式风险。托收结算方式以进口商的商业信用为基础,没有银行信用的参与,即出口商在规定日期内向进口商发送货物后,才能收到货款,进口商一般只会在货款到期日才付款,所以出口商承担了较大的风险,主要有:进口商自身的各方面原因造成的拒付。进口商国家政策的调整造成的拒付。贸易术语选用不当带来的风险。信用证方式风险。
信用证结算方式是以银行的信用为基础的,出口商承担的风险也相应降低,但出口商仍要承担由于单证不符而造成的开证行拒付或无力支付的风险。具体表现为:进口商伪造信用证避过通知行直接寄给出口商,骗取出口商发货,此时出口商就要承担银行因单证不符而拒付的风险。除此之外,如果开证行因经营不善而倒闭造成无力支付信用证款项,此时,出口商只能凭借合同要求进口商付款,承担商业信用的风险。
国际结算风险的防范
汇款方式的风险防范。针对出口商在货到付款中要承担进口商的信用带来的风险,出口商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降低国际结算中的风险。开展对进口商的资信调查。出口商在与进口商签订货到付款的合同时,必须先对进口商的资信情况作详细的调查,在确定进口商具备良好资信的前提下,然后再与之进行货到付款的交易,这样就可以降低出口商因进口商信用低而带来的风险。采用银行保函或福费廷等方式转嫁出口商承担的风险。出口商与进口商进行货到付款交易时,可以要求进口商开具银行保函。如果进口商到付款日期时拒付的话,提供给进口商银行保函的开证银行就要承担付款责任,这样就将出口商的风险转嫁给银行。另外,福费廷方式,就是将出口商承担的国家风险、商业风险、外汇风险和利率风险转嫁给包买商。
托收方式的风险防范
在托收结算方式中,进口商占据优势地位,所以,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商比较倾向于愿意接受托收方式的出口商交易。为了降低在托收结算方式中的风险,保证收款安全,出口商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进口商的自信调查。在交易前,出口商必须先选择自信较好的进口商,即使是多次合作的老客户,也要经常调查其资信情况。了解进口商国家的银行对托收的习惯做法和规定。在了解进口商国家的商业习惯和正常规定的前提下,可以避免因违反进口商国家的政策规定,遭到罚款、货物没收带来的收汇风险。针对与托收惯例相悖的进口商,应该选择即期付款交单的方式进行交易,拒绝远期付款交单,从而避免进口商所处国家的银行将远期付款交单转为承兑交单的风险。尽量选用CIF或CIP贸易术语完成交易。选用CIF或CIP贸易术语后,一方面,出口商可以指定运输公司安排货物的运输,从而更好地控制货物的所有权;另一方面,出口商可以向保险公司投保,掌握保险单据,所以,一旦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损失,出口商就可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规避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风险。
国防预算范文5
科学证明,国营农场防护林的建设不仅在防洪抗旱、防风固沙、涵养水土等方面极大地改善了垦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而且在促进垦区农业的稳产高产、确保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稳定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因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制度规范,导致防护林核算不规范,管理不到位,资产流失等现象比较严重。
一、防护林管理现状
国营农场的防护林是指以发挥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林木和灌木丛,按用途分为两种,即农田防护林和护沟、护渠林、护路林等。
自农垦开发以来,农场的防护林建设已具相当规模,田间、道路防护林呈网格状分布,有的地方还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生态旅游环境。在营造农田林网化的过程中,各垦区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的为了保持原有生态环境,对成材林采取间伐、间种、间植方法,保证规模有增无减。有的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办法,实行用材林与经济林结合,注意充分利用大小围堤、道路、河堤两旁营造农田防护林网,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充分结合。对新开垦耕地防护林,很多单位是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和自筹资金,集体组织人力种植,甚至有的是义务种植。
目前对于农田防护林的种植、管理有两种形式:一是与水利设施资金一道拨付或自行筹集,由农场统一种植;二是与农户签订长期承包合同,在承包土地的同时,连同周围的防护林一并承包,由农户负责栽植,承包期满时,与农户按比例分配收益。
二、防护林会计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定义不清,无法规范其核算和管理
长期以来,由于制度缺陷,防护林资产定义不清,如有的将其作为固定资产,有的作为其他资产,致使不能按其特性进行准确的定义,正确地组织核算和管理。
(二)不作资产入账,形成账外财产
防护林大多数都是伴随水利设施建设形成,有的单位顺势将其价值列入水利设施成本,造成虚增水利设施成本,同时出现账外资产,形成极大漏洞。
(三)混淆列支渠道,会计核算随意性大
有的企业无论是拨款还是自筹资金渠道形成的防护林,均将其列入长期待摊费用,在有限的年度内摊销。林木的成材时间较长,在短期将其价值予以摊销,形成实物与价值脱离的现象。还有的从育林基金中列支,育林基金是从利润中提取的,从育林基金列支,实质是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混同起来,降低了利润,而更多的是根本就不进行核算。
(四)防护林资金管理不到位,虚报防护林面积
防护林资金管理不到位主要包括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混同于生产经营资金被挪用、不按规定进行“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专门核算”,同时虚报造林面积,骗取资金。
(五)疏于生长期的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
近几年,随着旱情加重,防护林成活率越来越低,且疏于管理,有的甚至荒芜,达不到预期效果。
(六)不能有效地进行自然灾害的防范,致使防护林常常因此而遭受损失
三、农田防护林的会计核算与管理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防护林的核算与管理:
(一)严格界定防护林的资产定义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防护林无疑符合资产定义,即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由于国营农场防护林的功能和特殊性决定了它既不具有固定资产的性质,也不属于资源性资产的范畴。从防护林的功能上看,主要是防洪抗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肥力、涵养水土、农田保护等;从其特性上看,其不属于人工开发自然生成物,因此具有生物资产的特征。所以应将其纳入生物性资产范畴进行定义,按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规定,防护林属公益性生物资产范畴,主要目的是防护和环境保护,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但实际工作中,防护林已突破了单纯防护、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概念,往往是兼有用材林与防护林、经济用林与防护用林的特征,以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
(二)规范防护林的会计核算
企业应按《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和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正确地组织防护林的会计核算。
1.防护林的确认
防护林作为公益性生物资产虽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具有服务潜能,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应同其他生物资产一样按《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规定的条件进行确认。
2.防护林的计量
防护林的成本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量。对于外购的,应按购买价格、相关税费、运输费、保险费及其他可直接归属与购买该资产的其他支出确定;对于自行营造的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郁闭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森林保护费、营林设施费、良种繁育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确定。
3.防护林的核算
防护林应根据管理的需要在“公益性生物资产”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1)对于与水利设施资金一道拨付或自筹资金并由农场统一种植形成的防护林,在郁闭前发生的各项支出,计入农业生产成本,已郁闭成林后,按其实际成本转入公益性生物资产。由于林木的成活期较长,所以,上级拨付的营造防护林的资金不能一步到位,而是分批按比例拨付,一般分三年付清。首期拨款额比例较大,第二年再拨少部分,如果成活率达到85%以上,再将剩余部分付清。
例 某农场以国家拨入的款项营造了5公顷的农田防护林,树种为杨木。建植期间发生人工费9000元,福利费1260元,原材料费18000元,其他支出500元。其会计分录为:
借:农业生产成本―杨木28760
贷:应付工资9000
应付福利费1260
原材料18000
银行存款500
郁闭成林时,会计分录为:
借:公益性生物资产―杨木 28760
贷:农业生产成本―杨木 28760
同时,借:专项应付款 28760
贷:公益林基金 28760
如果上述防护林是农场自筹资金营造的,则在郁闭成林时,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公益性生物资产―杨木 28760
贷:农业生产成本―杨木28760
同时,借:资本公积 28760
贷:公益林基金28760
(2)防护林因择伐、间伐或抚育更新而补植发生的后续支出,应计入农业生产成本,郁闭成林后再转入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其会计处理方法与营造防护林的处理相同。
(3)防护林郁闭成林后发生的管护费用,应直接计入营业费用。
例 某农场以拨款对公益林进行管护发生材料费500元,支付现金200元。会计分录为:
借:营业费用 700
贷:原材料 500
现金 200
同时,借:专项应付款 700
贷:营业费用 700
(4)实际工作中,防护林还往往兼有用材林、经济用林等特征,所以将郁闭后的防护林转为用材林、经济用林时,应按其账面余额转为消耗性林木资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同时冲减公益林基金。将用材林、经济用林转为防护林时,应按其账面价值转为公益性生物资产。
例 某农场根据需要将已郁闭成林的防护林转为用材林,其账面余额为31000元。同时,另有15公顷已郁闭成林的经济用林转为公益林,其账面余额为100000元,已计提跌价准备2500元。
防护林转为用材林时,会计分录为:
借:消耗性林木资产 31000
贷:公益性生物资产 31000
同时,借:公益林基金 31000
贷:资本公积 31000
经济用林转为公益林时,会计分录为:
借:公益性生物资产 97500
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 2500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 100000
同时,借:资本公积 97500
贷:公益林基金97500
(5)企业因毁损等原因减少防护林时,借记“公益林基金”科目,贷记“公益性生物资产”科目。
4.以承包形式形成的防护林
对于与农户签订长期承包合同形成的防护林,不列入农场资产核算范围,但应造册登记。
5.护沟林、护渠林的核算
护沟、护渠林一般与沟渠一道建成,且数量不多,可计入沟渠的成本。
(三)防护林折旧及减值准备的计算和提取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规定:公益性生物资产不计提折旧和资产减值准备。因为折旧是固定资产在使用中因损耗而减少的价值,资产减值是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而农田防护林的价值不但不会随时间推移减少,反而会增值。所以农田防护林不应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但对病虫害防治所发生的支出,因其不经常发生,可根据实际支出数在当年列支,郁闭之前发生的计入农业生产成本,郁闭之后发生的计入管护费用;年末应对公益性生物资产进行检查,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其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等造成损失的,应按其损失金额减少其账面余额。
(四)加强防护林的资金管理
国营农场营造防护林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自筹,所以应加强防护林资金的预算管理,并严格资金的使用范围,不得自行将无偿扶持的资金改变为有偿使用资金进行使用。要建立专门账户,实行“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专门核算”,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并应加强检查,接受审计、银行等部门的监督,对挪用、损失浪费和不按规定用途使用防护林建设资金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贪污建设资金的,要依法惩处。
(五)加强防护林建设和日常管理
国营农场除了要按企业会计准则和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规定,严格防护林资产的计价范围和正确地组织其核算外,还要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田防护林体系在保障粮食稳产高产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具体包括:1.对防护林要登记造册,避免与其他生物资产混为一体和出现账外财产;2.进一步加强农田防护林采伐更新管理,农田防护林采伐更新管理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管理,生态优先、科学利用,依法采伐、及时更新,功能不减、体系长存”的方针,对达到更新采伐年龄、生态功能明显衰退的农田防护林,应及时进行采伐更新,保持其长久的生态效益和服务潜能;3.加强日常管理维护,保证成活,避免损失。
(六)规范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列报和信息披露
国防预算范文6
基于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的国税系统预算会计分析
次仁央宗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摘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一个方面,现阶段各级行政单位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从集中支付开始入手的。本文
根据国税系统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情况,分析其对国税系统预算会计的影响,从而总结对策,促使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国税系统预算会计更加规范。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国税系统预算会计
一、引言
传统的国库收支制度是一种分散型的收支制度,主要存在着财政
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多头开户,转移、分散资金,国库资金结算环节多,
且在分散型收支制度下国家对国库资金的监督不力等问题。实行国库
集中收付改革对于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加强财政监督与控制、提高财政
资金运行的效率和使用效益,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腐败具有重要的意
义。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一个方面,首先在
各级行政单位进行了推广。
,国务院确定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部门进行国库集中支付
改革试点。根据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部署,国税系统自起
逐级对各预算单位推行中央财政资金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至
底已完成全部四级预算单位的推广工作。
二、国库集中支付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以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健全的
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资金缴拨以国库集
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支付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所有财政性支出均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支付。国库集中支付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内
容:
1.设立一个零余额账户。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开设一个专门用于
办理财政授权支付和清算的账户。该账户在每个营业日发生的支付在
营业终了时,通过与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清算而结平资金,使余额为零。
2.改变资金支付方式。在将财务支出分为工资支出、购买支出(含
工程采购、物品、服务采购支出)、零星支出、转移支出的基础之上,分别
对应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方式。其中,工资支出、购买支出、转
移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零星支出实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
3.保留预算执行主体和资金使用等权利。不改变预算单位的预算
执行主体,国税系统仍为四级预算单位,并享有相应的预算管理权;不
改变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权和会计核
算权。以各级国税局为会计主体,以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会计核算
对象,记录和反映各项经费收支活动,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职
能不变。
4.明确用款原则。按批复用款,预算单位按批准预算执行。预算单
位编制、上报预算,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按照预算科目类、款、项分项进
行批复、核定,按用款计划用款,按项目进度用款,按规定程序用款。
三、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对国税系统预算会计的
影响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对国税系统的预算会计有如下影响:
一是加大了科学编制预算的要求。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虽然是一项
预算执行的改革,但前提是要准确编报各预算单位基本支出和项目支
出预算,全面、明晰地反映经费需求情况和支出安排方向。它强调用款
的计划性,而用款计划是根据预算来编制的,因而对预算管理的要求更
为严格。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国税系统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甚至
日常经费的支出,都必须依据年度预算核算和管理。只有按照年度预
算编制分月用款计划,才能办理资金支付,才能支用财政拨款。因此,
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将直接关系到国税系统各级部门的正常运
转和征税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是强化了银行帐户的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各预算单位
形成的结余资金只能存放在国库单一帐户,不得从一个单位零余额账
户向另一单位原有资金账户划拨资金,两个零余额账户之间不得相互
划转资金。本单位的其他收入和往来收入等,不得进入本单位零余额
账户;同时,各科目间的用款额度不能相互调剂使用,财务人员开具支
票、汇款等银行汇款单据,除必须符合原先票据开具的一般要求外,还
必须在每张票据上按照财政预算科目注明支出的款、项、目,同时还要
注意所开科目的用款金额,不能超过账户对应科目现有用款额度。
三是规范了财务核算的内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将中央财政
拨款和其他资金等各种渠道取得的资金收入均纳入预算管理,统一公
用经费预算定额标准,严格按预算核定和批复制度进行核算。财务部
门根据批复的预算按月拨付预算经费,基层单位据此核算,定期组织 开
展财务分析,符合综合预算的管理要求,财务核算内容更加规范。
四是转变了预算会计监督的手段。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支出信
息将通过银行的结算系统和国税系统的信息传输系统,直接纳入
财政部的适时监控、预警系统。财务支出活动由过去的事后监督变为
事前或事中监督、由国税系统内部监督变为财政部直接介入的外部监
督,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四、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规范国税系统预算会
计的对策
1.细化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预算编制明细、具体而
准确,但在目前,预算编制中部分项目还无法落实到具体细项,年度预
算仍存在调整,给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增加了难度。因此,实行国
库集中支付后,预算编制作为预算会计的基础工作,必须从县级国税局
即从最基层预算单位逐级编制、汇总、上报。各级预算编制单位要组织
内部职能部门提供办公经费、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金税工程、教育培
训等与预算执行有关的支出明细,编制预算草案,并经局办公会审定后
逐级上报财政部审批,预算一经批复不得调整。
2.规范账户管理。首先必须按规定开设银行账户,杜绝多头开户。
其次,必须正确界定零余额账户和单位基本存款账户的结算业务范围
和相互之间的结算关系。本单位两个账户之间不得划拨资金,基本存
款账户的收入也不得进入零余额账户。
3.规范财务核算。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经费报账制
管理制度、支出审批管理制度。首先,要加强人员支出的管理。对实行
直接支付的人员支出标准,坚持按规定报送,非经批准、没有规定不得
自行发放津贴、补贴。其次,要加强公用支出的管理。招待费、会务费
控制在一定的额度或比例以内。再次,要加强项目经费的管理,严格执
行资金管理规定,专款专用。在基建经费、金税项目经费、稽查办案经
费和“三代”手续费等管理方面,坚持保障重点、兼顾一般,并按专款专
用原则支出。
4.完善内控体系。国库集中支付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
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国税系统各级预算单位认真贯彻执行国库集
中支付工作,应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将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纳入单位内控
制度建设中,建立和完善相关内控制度。同时,结合信息和网络系统,
以动态监控系统为手段,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资金监控体系,加强实
时动态监控,从而保证资金安全、规范和有效使用,
五、结语
国税系统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了预算会计的监督与控制,
提高了预算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规范了资金运行和使用效率,但在具体
操作过程中,还应大力培养财会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通过进一步提高
会计核算水平、信息技术和网络化手段,逐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下
的预算会计管理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丽君. .对建立与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思考[j].市
场周刊(理论研究). 5.
[2]宋楠楠. .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j].理论
界. 9.
[3]黄练.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
响[j].中国农业会计. 2.
[4]国家税务总局国库集中支付相关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