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诊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诊治

中医诊治范文1

【关键词】 水肿 病因 治疗

一 探求病因

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 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水肿。

2.湿毒浸,内归脾肺 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透,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亦成水肿。

3.水湿浸渍,脾气受困 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多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泛于肌肤,而成水肿。

4.湿热内盛,三焦壅滞 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

5.饮食劳倦,伤及脾胃 饮食不节,劳倦太过,脾气亏虚,运化失司,水湿停聚不行,横溢肌肤,而成水肿。

6.房劳过度,内伤肾元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上述各种病因有单一发病者.亦有兼杂为病者,临床宜加分辨。

二 拟定治疗原则

1.重视湿邪的治疗 湿邪贯穿于水肿的整个病程中,在外可与风邪、热毒夹杂,而成风湿、湿毒之证;在内可以水湿、湿热、湿瘀的形式存在;或与肺、脾、肾虚并存,而成本虚标实之证。根据证情应选用不同治法,如疏风利湿、清热解毒利湿、渗湿利水、清热利湿、渗湿化瘀、健脾渗湿、补肾利湿、润肺利水等。

2.重视肺脾肾三脏功能的调理 无论是外邪侵袭,还是肺、脾、肾亏虚,均可致气化功能失常,因此,肺、脾、肾调治在水肿治疗中十分重要。治肺有宣肺、清肺、降肺之不同。外感而兼肺卫证者宜宣肺;肺经热盛者宜清肺;水气上逆,肺气不利者宜降肺气。治脾需分清湿邪困脾、脾虚湿盛之不同而分别采用化湿醒脾,健脾化湿治法。治肾多重于补气、养阴、温阳,需根据气阴亏虚之侧重采取不同治法。此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遇有气滞而气化功能失司者当疏肝理气,于化湿同时加理气之品。如肾阴亏虚累及于肝致阴不敛阳、肝阳上亢者当滋阴潜阳,肝肾共补。

3.久病重视祛痰化瘀 痰、瘀为水肿的病理产物,也是导致水肿迁延不愈的病因。唐容川《血证论》就有“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的论断。现代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的关系研究也表明,临床辨证痰、瘀内积的病人,肾脏病理多有增生性病变,如系膜基质增生,基底膜增厚的表现。化痰有清化热痰、温化寒痰之不同。

三 分证论治

1.风寒束肺,风水相搏证

(1)治法:散寒祛湿,宣肺利水。

本证是肺之布达、通调为风寒之邪受阻,致水之上源壅闭,故用疏风宣肺以促肺之宣降、水道通调之恢复,俾通调正常则水自下趋,尿自外排,水肿自消矣,正如《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及后世“提壶揭盖”之谓。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麻黄加术汤或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前两方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来,适用于风寒夹湿证,其中麻黄加术汤发汗之力强,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渗湿之功甚。五苓散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健脾化气之力,与前两方合用可达散寒解表,祛湿利水之功。常用药物:麻黄、桂枝、白术、杏仁、薏苡仁、茯苓、泽泻等。

2.风热犯肺,水邪内停证

(1)治法:疏风清热,利水消肿。

本证同为上焦不得布达通调,唯壅阻之邪为风热,故拟疏散风热,待风热之邪得散,而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得复而水肿自消。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越婢加术汤或银翘散加减。前方疏风清热,兼能除湿,适用于急性肾炎初起,风水搏击,起病急骤者;后方解表清热之力强,适用于水肿而表热之证重者。常用药物:麻黄、石膏、白术、生姜、大枣、甘草、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等。

3.热毒内归,湿热蕴结证

(1)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本证为热毒内归,影响脾之运化,湿浊内生,湿热蕴结。病性属实,当清热解毒、清利湿热祛邪泻实,配合宣肃肺气、理脾除湿之法。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前方解表泻肺,清热利湿;后方清热解毒,消肿散痈,两方合用,共达利湿消肿,清热解毒之功。主要药物有麻黄、连翘、杏仁、桑白皮、金银花、野、蒲公英等。

4.脾运不健,水湿浸渍证

(1)治法:健脾化湿,利水消肿。

本证为脾失健运,水湿浸渍。证属因虚致实,当扶正祛邪、调理脏腑功能;“虚者补其不足,实者泻其有余”,予健脾益气法补虚扶正,利水渗湿法祛邪泻实。

(2)选方用药思路:五皮饮合胃苓汤。两方合用具有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之功,适用于水湿之邪,浸渍肌肤,肢体浮肿不退之证。主要药物有桑白皮、大腹皮、茯苓皮、苍术、厚朴、泽泻等。

5.脾肾阳虚,水湿内阻证

(1)治法:健脾温肾,利水渗湿。

本证为脾肾阳虚,水湿内阻。以温补脾肾之阳“补其不足”而扶其正,温肾、健脾二者相辅相成,火生土,温肾可温脾,而健脾可以后天充养先天;以利水渗湿“泻其有余”而祛其邪,邪去正安,有助脾肾功能恢复。

(2)选方用药思路:实脾饮或附子理中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实脾饮偏于温暖脾肾,行气利水;附子理中汤偏于温阳祛寒,益气健脾,而利水之力弱;济生肾气丸偏于温补肾阳,兼有利水消肿之功。常用药物:炮附子、干姜、桂枝、白术、茯苓、泽泻、厚朴、木香、草果、槟榔、木瓜、山药、山茱萸、牛膝、生姜、甘草、大枣等。

6.肺肾气虚,水湿内蕴证

(1)治法:补肺益肾,利水消肿。

本证为肺肾气虚,水湿内蕴,证属因虚致实,治当以扶正祛邪、调理脏腑功能为原则;“虚者补其不足”,以补肺益肾法治肺肾之气虚而固其本,“实者泻其有余”,以利水渗湿法治水湿之内蕴而图其标。

(2)选方用药思路:可选用无比山药丸合补肺汤加减。无比山药丸偏于补益肾气,方中具补益肾精,温肾助阳之品;补肺汤侧重于补肺固表。两方合用加减治疗,共达肺肾同补,金水相生之功。常用药物:山药、肉苁蓉、熟地、山茱萸、茯神、菟丝子、五味子、赤石脂、巴戟天、泽泻、杜仲、牛膝、人参、黄芪等。

7.肝肾阴虚,水湿内停证

(1)治法:滋补肝肾,利水渗湿。

本证肝肾阴虚,水湿内停,滋阴常易助湿,利湿常致伤阴,治疗两难。唯以滋、利并投,方不至掣肘,故一以滋补肝肾扶其正;一以利水渗湿祛其邪。

(2)选方用药思路:方选杞菊地黄丸或猪苓汤合二至丸加减。前方滋补有余而淡渗不足,故需增入甘淡渗利之品;后二方相配一以淡渗,一以滋养,较为合拍。常用山萸肉、山药、熟地、女贞子、墨旱莲、猪苓、丹皮、茯苓、泽泻、枸杞子、等。

参 考 文 献

[1]梁杰试论中医治疗水肿.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11(14).

中医诊治范文2

关键词:疑难急危症;中医内科;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110-02

1 历代中医学家对急危症的认识与治疗

远至两千多年以前,我国最早的经典著作《内经》中就有阐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灵枢通天:“(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都指出亡阴亡阳为垂危之候。《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记述:“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等有关急腹症的记载。《史记》记载名医扁鹊能把患尸厥病虢太子救活,反映了当时已有很好的急救医疗技术。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许多急危症作了较为精辟的论述。唐孙思邈所写的《备急千金要方》将解毒与急救专立两卷。唐王焘的《外台秘要》收集了东汉以来许多救急医方。宋宋慈的法医专著《洗冤录》被公认为是一部对治急性中毒有价值的医书。该书沿用了600多年,被翻译成7种外国文字,流传世界,影响巨大。金元时代,医学流派的产生促进了各种学术的争论。明清以后,温热疾病研究有了新进展,创立了病原学说,形成了温病学派,时方得以广泛应用。

总之,历代医学家对急危症,如高热、喘咳、关格、蛔厥、心痛、血证、积聚、昏迷、中风、厥证、脱证等,从理论认识到临床证治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反复实践,对病因、证候、治疗、方药的阐述已形成系统。流传至今仍有许多急救法和方药是行之有效的。如“急下存阴”,“清热解毒”,“清心开窍 ”,“理气行滞”,“活血化瘀”,“益气复脉”,“回阳救逆”等治法;方剂中的大承气汤,安宫牛黄丸,犀角地黄汤,苏合香丸,生脉散,参附汤,四逆汤等急救,猛峻之剂;还有针灸、推拿、按摩及止痛止血法等均施治有效。

2 辨证论治抢救急危症中医具独到之处

急症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的特点。如急性疼痛所表现的急是疼痛急剧发作。解除疼痛是当务之急,治疗以“通”为总则,根据不同病因,采用攻下、理气、散寒、清热、补益而达到以通为用的目的,从而起着祛除病邪、恢复脏腑机能的作用。

病例1 急性肠梗阻

患者,李某,因患剧烈腹痛急诊住院,用胃肠减压、输液、抗菌等治疗3日,症状未见缓解,后改服中药。根据病者腹胀痛拒按、大便不通、舌红、苔燥黄、脉弦滑的症状表现,辨证为肠腑气机阻滞,瘀结不通,不通则痛。治以行滞开结,通腑攻下,用大承气汤加活血化瘀的赤芍、延胡索、桃仁,理气消导的木香、莱菔子等,服药后腹中肠鸣、矢气频作,当日排稀便3次,拉蛔数条。肠道气滞得通,腹胀痛大减,此例运用攻下兼活血以达“通则不痛”。

3 精选古方治疗危重疑难病

中医能治急症也可治危重疑难病。许多被视为不治或难治的顽症往往被中医治愈了。对危重疑难病的治疗应在辨证立法基础上,从历代医家的传统用方中去找“因为这些方药是经过数百年,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的。熟练而准确地精选古方,特别是经方疗效是十分显著的。

病例1 漏汗不止症

产妇,白某,因产后表虚自汗,不慎感受风寒,而用辛温解之,遂致大汗淋漓,渗透草席,一夜更衣3件,盖厚被不敢露出手足,身关节酸痛,肢端冷,手足拘急,脉濡细。其病因病机是误汗伤阳,阳虚液脱、遵张仲景之法,用《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加味,1剂汗止复正。

病例2 癃闭证

西医诊断为前列腺肥大,病者赵某因少腹胀急难忍,溺不能出,插导尿管已10余天,仍不通。因年老体弱无法接受手术,故要求用中药治疗。中医审其为肾气虚损,膀胱气化失司,日久成瘀。拟通阳利水,兼消肿化瘀,取《兰室秘藏》的滋肾通关丸加赤芍、赤小豆、穿山甲,2剂后拔管排尿。

4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求真

病例1 阴阳俱虚型哮喘证

病者,钱某,有咳嗽气喘史,经常发作,因外感调治不当,病情加重。西医诊断为哮喘合并肺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症见形体消瘦,面色晦暗,心悸胸闷,气短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尤甚,咳痰无力,烦燥不安,唇紫肢冷,舌暗少苔,脉沉细不规。初从肺肾虚衰入手,治以益气纳肾,用生脉散加菟丝子、山茱萸、胡桃等,疗效不显著、细究病机,证已从阴虚损及心阳,气血虚滞,阴阳俱损,以益气复脉”回阳救逆同用,佐以活血祛瘀,守原方加附子、枳壳、白芍、葶苈子、桃仁、丹参,服两剂显效,病情稳定再用补肾益气、降肺祛痰调治获得好转。

病例2 急性传染性肝炎

患者,孙某,治疗3个月未见好转,查所服方药多为清热利湿之剂。根据患者身目发黄,发热口渴,心烦不眠,脘腹胀闷,厌食体倦,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燥,脉弦细数等症状表现。诊断其为机体抗病功能低下,邪毒乘虚而入,湿热蕴郁不解,失于疏泄,热毒化火,灼伤气阴。因此,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用石斛、生地、太子参、黄芪、黄精、蒲公英、板兰根、郁金等清补兼用的基础方治疗,病情日渐好转,肝功复查正常,达到了正复邪除的目的。

5 吸取应用现代科技成果

继承传统医学既要发扬古义,又要融汇新知。近代许多急危症,如休克、败血症、急腹症、心血管疾患、肺炎、肾盂肾炎、肿瘤和“三衰”等均是在坚持中医理、法、方、药辨证诊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

病例1 胆囊炎合并金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败血症

中医诊治范文3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是指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等部位,直接或间接刺激咳嗽感受器,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1]。由于目前无法明确上呼吸道相关的咳嗽是否全由鼻后滴流直接刺激或炎症刺激上呼吸道咳嗽感受器引起的,因此,2006年美国咳嗽诊治指南建议用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替代原称“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1-2],已受到呼吸学界的高度关注。兹结合临床对UACS中医诊治近况作一评述。

1 中医病证归属

UACS多有慢性鼻炎史,临床除有咳嗽、咳痰表现外,常有鼻塞、流涕、咽痒、咽喉部有黏液附着感、鼻后滴流感,或有频繁清嗓动作等症状[2]。中医古籍虽无UACS的记载,但其相关临床特征在中医学中“咳嗽”、“鼻窒”、“鼻渊”、“鼻鼽”、“喉痹”中有所记载。因此,有关UACS的论治方法大多散在上述中医学病症中,但进一步分析和验证临床,这些病症的论治方法尚不能准确反映UACS的证治规律。由于本征除咳嗽外,还有鼻塞、鼻涕、喷嚏等鼻症,以及同时表现的咽部症状,一般没有明显的外感寒热表证,也并非能单纯用痰湿、痰热、肝火所能清楚解释。因此,传统的咳嗽病尚不能体现UACS的确切内涵。而“鼻窒”、“鼻渊”、“鼻鼽”、“慢喉痹”只能反映鼻、咽(喉)局部的特征,也不能体现UACS全貌。而“喉源性咳嗽”系因咽喉疾病所致,其主要症状是以咽痒如蚁行及异物痰阻咽喉之不适感而干咳为主,其特点是:①咽喉作痒之后即作咳,咳时很不爽快,而且连续阵发性地咳嗽,除非饮水,否则咳无休止,并且无痰;②病程漫长,有数月之久,甚则数年;③咳时患者也感咳的起点在声门之上;④每日常发作数次,严重者可在1 h内咳多次[3]。从解剖结构来说,本病似属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范畴,但其临床特征并不等同UACS。

至于现代有称“鼻源性咳嗽”[4-5]者,因鼻部疾病种类繁多,由其所致合并症并不一致,如有因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鼻腔疾病鼻后滴流所引起[5],验之临床,该提法似较符合UACS的临床表现,但临床上也常见过敏性鼻炎合并过敏性哮喘的病例[4,6],故“鼻源性咳嗽”提法较为笼统,内涵界定欠清,并不能确切反映UACS的临床特点。因此,笔者认为确立新的中医病症名并无必要,可以沿用现代医学之病名,目前应紧紧围绕UACS的临床特征,以循证医学方法,界定其具有明显病位(鼻、咽喉)特征的确切内涵和病症规律才是当务之急,以防误诊误治和认

识上的偏差。

2 病因病机

目前,中医针对UACS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关研究多散在“鼻后滴流综合征”和“鼻源性咳嗽”之中。如林氏[5]认为,“鼻源性咳嗽”多因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鼻腔疾病所引起,其病因为风、湿、虚,病位在肺、脾、胃,病机为风邪犯肺,肺失清肃,结滞鼻窍;或脾胃湿热,湿热邪毒循经上蒸,聚于鼻窍;或肺脾气虚,肺脾丧失肃降和运化功能,致湿浊停聚鼻窍,浊涕不断。晁氏[7]则重视风邪致咳,认为“风咳”不同于风寒、风热或风燥,一些临床表现比较平和,具有风证的独特表现,乃以咳嗽为主,但多无痰或少痰,常伴有鼻塞、流涕、鼻痒,有时咽与气管部位痒感,痒即引发咳嗽不断。何氏[8]也认为,鼻居头面中央,为阳中之阳,是清阳交会之处,易为风邪所伤,鼻后滴漏型慢性咳嗽应重视风邪致病。刘氏[9]认为,过敏性鼻窦炎性久咳多有内为正气虚弱,外为风寒束肺,导致肺气失宣,鼻窍不利的病变特点。而吴氏等[10]认为,PNDS乃邪客肺卫,留而不去,或内外合邪,郁积生热,阻(炼)津为痰,壅遏鼻窍,阻碍经气,或兼气滞瘀生,痰瘀结聚,留于鼻咽。郑氏等[11]认为,UACS本由咳嗽迁延日久不愈而成,属风燥外感或内伤,热毒壅积,邪热伤阴,阴虚内热,加之日久不愈,心情不畅,长期郁积,最终致气机失畅,形成有形之痰或瘀而病成。陈氏等[12]认为,PNDS多病程迁延,久咳伤气,临床以肺虚邪滞证为多见。邵氏[4]认为,由鼻炎引起的咳嗽其证多属脾虚失于运化,痰湿内聚上扰,日久化热,郁结于内。史氏[13]认为,本征有明显的病位(鼻、咽喉)特征。本病虽有鼻源性、咽喉源性不同病因,却有风痰留伏、咽喉不利、肺气上逆的共性病机,则可出现化热、瘀阻、损津化燥的演变。病因于鼻者,多风邪犯肺,可兼现风寒、风热、湿热之证;病因于咽喉者,多风痰蕴结,易于燥化,也有风痰、郁热、阴伤、瘀阻之象。由于病变涉及外窍之鼻和少阴门户(咽喉),故本征也易形成寒热错杂(外寒里热)之证,反复久延,易于伤津耗气,也可出现虚实夹杂之机,这既是本征反复难愈之因,也是与传统外感咳嗽相异之处。

3 治疗方法

3.1 辨证论治

林氏[5]分3型论治:①风邪犯肺证,治拟疏风通窍,方用苍耳子散加减。②脾胃湿热证,治拟清脾利湿通窍,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鼻塞严重、咳嗽脓痰多者加用杏仁、枇杷叶,脓涕而臭、湿热证明显者用鹿衔草、薏苡仁。③肺脾气虚证,治拟益气健脾、化浊通窍,用玉屏风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脓涕多、痰湿重者加用薏苡仁、败酱草,纳差者加谷麦芽、山楂。邵氏[4]诊治鼻源性咳嗽分为:①表卫不固、风邪袭肺。治以祛风开窍,药用黄荆子、射干、蝉蜕、辛夷、苍耳子、胡颓叶、麻黄根、炙紫菀、黄芩、路路通、炙款冬花、细辛等;②痰热蕴肺。治拟清肺开窍,药用辛夷、路路通、藿香、川芎等开窍通络,与清肺热之鹿衔草、黄芩、连翘、开金锁、江剪刀草等配合,同时以青皮、陈皮、姜半夏、芡实、山药等健脾,结合海浮石、昆布咸寒化痰;③脾虚痰蕴。先以清肺化痰、通利鼻窍治其标,后以健脾化痰、行气通窍治其本,药用莱菔子、路路通、紫苏子、紫苏梗、甘草、黄芩、赤芍、白芍、海浮石、海蛤壳、败酱草、夏枯草、矮地茶、金荞麦、蔊菜、全瓜蒌、射干、辛夷等清肺通窍,后予黄芪、苍术、白术、防风、防己、猪苓、茯苓、青皮、陈皮、姜半夏、毕澄茄等。

3.2 专方专药

史氏[13]认为,UCAS包括鼻源性和喉源性两大类,而分别又有变应性和非变应性之因;并提出应根据“异病同治”原则,抓住风痰留伏、咽喉不利、肺气上逆的共性病机,遵循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化繁为简,异病同治,采用疏风宣肺、化痰利咽之基本治法,临床根据鼻、咽喉病位的浅深及风(寒)、痰湿、热(燥)、瘀结的不同,灵活予以变法化裁,做到鼻咽兼顾、重视治风,尤重痰瘀、病证结合的整体化治疗。刘氏[14]予纯中药制剂鼻渊舒治疗慢性鼻窦炎所致顽固性咳嗽64例,效果满意。何氏[8]运用祛风通窍汤治疗鼻后滴漏型慢性咳嗽112例,总有效率为96.0%。吴氏等[10]运用清窦利咽汤治疗PNDS 56例,总有效率为91.1%。刘氏[9]以止咳鼻敏散(由吴鞠通《瘟病条辨》之桑杏汤与《世医得效方》之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为基础化裁而成)治疗过敏性鼻炎致久咳不愈患者36例,取得较好疗效。郑氏等[11]以《医林改错》中“会厌逐瘀汤”为基础方治疗UACS患者38例,临床治愈率78.9%,总有效率94.7%。陈氏等[12]运用益气清鼻散治疗鼻源性咳嗽40例,总有效率达90.0%。

3.3 中西医结合

李氏[15]认为,治疗变应性鼻炎引起的咳嗽用药以温宣为主,兼补肺脾之气,予自拟方并配合0.5%呋喃西林麻黄素,混合强的松龙混悬液、扑尔敏滴鼻,每日3~4次,口服酮替酚,1个月为1个疗程,疗效显著。马氏等[16]根据多涕症亦是引起PNDS的原理,采用名老中医干祖望所用方剂“缩泉丸”加味,配合麻黄素、雷诺考特喷鼻,开瑞坦、吉诺通口服,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81.6%,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

4 问题和展望

现代医学已确立了UACS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1-2],其核心是对因治疗,改善症状,虽有一定疗效,但因其鼻炎类型较多,排除性的鉴别诊断程序复杂,难以在基层推广应用;且长期应用抗组胺剂、减充血剂会出现症状反跳、纤毛功能受损,致药物性鼻炎[17];而针对变应性鼻炎的鼻腔吸入激素疗法依从性较差,抗生素治疗感染性鼻炎近期疗效较好,但易于复发。

中医根据“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原则,不管何种病因,只要抓住其共性临床特征,鼻咽(喉)肺同治,既体现整体观,又有择简驭繁的优势;同时,根据不同体质和鼻咽(喉)见症,对其采取个体化的辨证治疗,特色明显。

但是,综观目前中医药的研究现状,发现还存在如下问题:①中医对于UACS的病因病机已有认识,但不够全面系统、客观准确;②对于UACS的证型治法已有探索,但多为各家之言和经验性总结,未能形成共识和规范;③诊断辨证评价标准不够统一,结果尚不能真实反映临床实际,难以推广应用。因此,今后首先应进行多学科(呼吸科、五官科、影像学、检验科)联合、多中心协作,采用病证结合的研究思路,界定其临床特征和病变规律,确定其病症辨证标准。还可以分别病因,分步研究。如针对变应性鼻炎引起的咽喉不适、咳嗽和非变应性鼻炎引起的咽喉不适、咳嗽,深入研究其病因病机特征、证型分布规律等,为确立对应治法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其次,在系统阐明UACS病机证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其有效治法,筛选有效方药,整合优化治疗方案,以形成可以推广应用的诊治规范,如此方能充分显示中医药在该领域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陆月明,钮善福.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31.

[2] 赖克方.慢性咳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7-168.

[3] 干祖望.中医喉科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127.

[4] 李 欣,郑敏宇.邵长荣治疗鼻源性咳嗽的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 2002,37(8):323-325.

[5] 林蔚达.鼻源性咳嗽的诊治经验[J].四川中医,2001,19(5):8.

[6] 杨树华.过敏性鼻炎与哮喘的相关性[J].综述,2007,4(2):153-154.

[7] 晁恩祥.风咳证治探要[J].江苏中医药,2008,40(7):8-9.

[8] 何胜恬.祛风通窍汤治疗鼻后滴漏型慢性咳嗽11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7):410.

[9] 刘爱华.止咳鼻敏散治疗过敏性鼻窦炎性久咳36例[J].陕西中医, 2003,24(10):869-870.

[10] 吴随记,梁靠山.清窦利咽汤治疗鼻后滴漏综合征56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4):245-246.

[11] 郑葆红,谭大刚.加味会厌逐瘀汤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7,23(21):37.

[12] 陈四文,高树彬.益气清鼻散治疗鼻源性咳嗽40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3):163-164.

[13] 史锁芳.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中医证治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25(3):164-166.

[14] 刘茂辉.鼻渊舒治疗慢性鼻窦炎所致顽固性咳嗽64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9(6):297-298.

[15] 李 华.综合治疗变应性鼻炎致久咳不愈11例[J].新中医,2004,36(1):59-60.

中医诊治范文4

方法:将治疗组107例宫颈糜烂患者采用中医治疗与对照组113例宫颈糜烂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进行疗效比较。

结果:治疗组107例患者,痊愈58例,显效4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60%。

结论:中药与微波配合治疗宫颈糜烂是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及身体状况,辨证治疗,有针对性的选择用药。既能改善症状。又不伤正气.无毒副作用,愈后不易复发。该方法应是治疗宫颈糜烂的首选。

关键词:宫颈糜烂 中医 疗效 观察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20-02

宫颈糜烂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慢性宫颈炎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宫颈糜烂实际上并不属于真正的糜烂当宫颈外口表皮的脱落被宫颈口另外一种上皮组织所代替后由于覆盖面的新生上皮菲薄甚至可以看到下方的血管和红色的组织看上去就像真正的糜烂所以才称之为宫颈糜烂而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的糜烂。本文总结我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220例宫颈糜烂患者使用中医辅助西医诊治宫颈糜烂疗效探讨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本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研究使用的220例患者作为诊治的患者,都是经产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22~49岁,平均34.6±3.2岁;病程2~22个月,平均9.2±2.7个月。平均愈合时间17.2±3.1天。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07例,年龄23~6l岁,平均42岁;治疗方法:治疗组的患者在使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辅以利湿、止血、止带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临床使用方剂的组成及用法,治疗内服药组成:党参15g,黄芪20g,苍白术各9g,山药12g,金樱子9g,川断9g,芡实12g,陈皮10g,薏苡12g,龙牡各15g,车前子15g,白果10g,云苓9g,柴胡6g,炙甘草6g。姜枣为引。

对照组:113例,年龄25―65岁,平均45岁。治疗方法:①10%~20%硝酸银溶液涂于宫颈的糜烂面和官颈口,涂药后用生理盐水棉签涂抹。以免灼伤局部黏膜,每周1次,2―4次为1个疗程。②上药治疗:药物组成为新诺明3片,西咪替丁3片,甲硝唑3片,阿莫西林2粒,研细,外渗伤13,糜烂处。隔天上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1.2 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子宫颈光滑,糜烂面消失;(显效:糜烂面缩小的面积超过50%或Ⅱ度转为Ⅰ度,Ⅲ度转为Ⅱ度);③有效:糜烂面缩小的面积超过50%;④无效:糜烂面积无变化或有发展。

1.2.1 中药治疗内服药及中药汤剂水煎服,1日1剂,兑匀,分2次温水送服服。时间为7天作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4个疗程见效。

1.2.2 熏洗:①方法1:蛇床子30g,枯矾15g,黄柏10g,苦参30g,水煎,先熏洗后坐浴。适用于白带黏稠,色黄者。②方法2:倍子、蒲公英20g,黄柏、侧柏叶30g,水煎熏洗外阴,效果很好,平和无副作用,对于两药过敏的女性更加适合。隔日熏洗1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左右见效。本组所有CYP2I微波综合治疗设备,所有的患者在治疗前,做宫颈涂片和阴道分泌物的检查,测试复杂的子宫颈癌,淋病,滴虫,真菌及其他感染的症状,进行有针对性地治疗。7天治疗后的患者停止月经。同时排尿的患者,使用1‰首新的清洁外阴,阴道和宫颈消毒,用无菌纱布阴道和宫颈的分泌物擦拭干净。根据患者选择CYP2I治疗探头,病人选择治疗设定为60W功率条件,筛选复方沙棘籽油栓药物,复合重铬酸钾溶液,氧氟沙星栓,重组人干扰素α-2,基本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胶原海绵,栓剂,和其他药物治疗抗生素微波的综合治疗[2,3]。

1.3 统计学方法:将研究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12.5软件系统分析,采用X2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分析,P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根据研究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分析的数据支持,有效率在对照组治疗效果为83.34%,在治疗组有效率为93.45%,有效率比较对于两种疗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中药认为由于宫颈糜烂是损伤肝脾,湿瘀互结,损害胞宫,胞脉受损,外感邪毒使疏泄运化失常,气滞血瘀而成。运输外感邪毒宣泄失常,气血瘀滞。传统宫颈糜烂的医疗治疗应清热利湿,解毒化瘀,再利用独特的非热微波和身体内的热效应的影响感到热的情况下,与局部病灶的微波电极接触。瞬时热问效果(41-61℃),以达到组织凝固的目的,发生血栓几率增大。

总之,如果没有积极的治疗宫颈糜烂,后来与癌症相关的机会也会增加。因此,发现宫颈糜烂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治疗。综上所述,无论是熏蒸,内服中药,或是微波治疗宫颈糜烂。治疗时应保持外阴清洁,应禁止性生活,洗澡,游泳,阴道冲洗等影响伤口愈合的动作。经过治疗,定期复查。如果发现有分泌物的气味,应立即就医,防止宫颈粘连,以改善治疗宫颈糜烂的效果,探索一种理想的治疗,以尽量减少宫颈糜烂的并发症。患者需要是医生的职责和义务,而且临床研究也是未来的方向和重点。

参考文献

[1] 王有吉,沈铿.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3-274

[2] 孙惠霞.宫糜散外用治疗宫颈糜烂50例.陕西中医,2007,28(7):20-22

中医诊治范文5

由于当今社会生活压力较大及在饮食方面进食辛辣肥甘之品过多,致使萎缩性胃炎发病率急剧增多,笔者在多年临床工作中,通过对此病的诊治,总结经验如下。

一、滋养脾胃、不忘健脾: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器质损害病变,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痞满”“纳呆”“泄泻”“嗳气”等范畴,系胃阴不足,津液少敷,胃失濡养而致胃黏膜变薄,因腺体部分或完全萎缩,胃酸、胃蛋白酶、粘液及内因子分泌减少,故胃脘疼痛、胀满、胃中灼热、纳呆、嗳气等症相继而生。此犹如天旱无雨,阳光暴晒,田地龟裂,禾苗枯萎而是也。治疗本病时应首选沙参、麦冬、石斛、百合、生地等药以养胃阴。津液来复胃体得养,使变薄的胃黏膜及萎缩的腺体能够再生和修复,胃酸、胃蛋白酶、粘液及内因子分泌增多,胃之泌化功能如常,则胃热退,胃痛止,胃胀消,胃纳增。本病的病位虽在胃,但脾与胃除经脉络属外,且以膜相连,故胃病意累及脾,导致脾胃同病,脾病则不能行胃津液,磨胃中之谷,致使肢骸脏腑失养周身乏力,面色少华等症出焉,所以在滋养胃阴的同时,还要选用茯苓、山药、白术、薏仁等药以健脾气。

二、胃痛加重、不忘利咽: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虽尚未完全阐明但可能导致病因之一是咽喉部位慢性感染病灶的细菌或其毒素吞入胃内,长期刺激而引起萎缩性胃炎,这与祖国医学所指出的“胃号大仓,上透咽门,而受其所吞不洁之物入胃则胃病”是相吻合的。也与我们观察到有些萎缩性胃炎是的患者病情乍轻乍重,胃病反复发作,仔细观察发现某些病人有咽部红肿的表现是一致的。此为病情不稳定的原因之一。因而我们在辩证用药的基础上加入板蓝根、山豆根等清热利咽之品,这样一来临床效果就明显改善而见稳定

三、天冷胃胀,不尽属寒:一般认为病胃胀者,若因天气变冷胃胀加重,应诊为胃寒,此时病人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在萎缩性胃炎中,若病人胃胀,舌质紫暗、苔黄腻、脉滑,适逢天冷,胃胀加剧,复加衣被胃胀有减,当不得诊为胃寒,是因天气寒冷,皮毛郁闭,气机雍塞,浊气不得从皮毛外泄,易至胃气不降,胃气、浊气同居胃中,故胃胀有加,病人自家衣被,皮毛得温而少闭,浊气始得外泄,胃中浊气有退,胃胀可减,医者如病人自加衣被胃胀得减,诊为胃寒,再用附子、干姜、肉桂等温阳散寒,实为误矣。当取生石膏辛通解肌之功,以解肌泄浊,浊气外泄不居胃中,脘胀自消。

四、久病入络,以通为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病程较长的顽固性疾病,病久则入络,脉络瘀阻,其表现为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舌质紫暗,在治疗时除威灵仙、姜黄通络外,尚需加入血分药,常用当归、川芎、元胡、三七等药。活血化瘀,通络止通。

中医诊治范文6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本虚标实

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可归入“痰饮”“水肿”“喘证”“心悸”“怔忡”等病证中。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了“心水”的概念,并认为“心水”的主证为短气、喘促、下肢或全身浮肿、不能平卧、烦躁等症状,这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相似。

1 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对慢性心力衰竭病机的认识虽然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本虚标实。正如《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可知正虚是形成本病的基础,而正虚在本病表现为心气虚、心阳虚,并涉及肺脾肾等与水液输布相关的脏腑;标实则为瘀血水停。

心气虚是形成心力衰竭的始因,心气虚则心主血脉的功能障碍,导致气血瘀阻,而中医讲“血不利则为水”,气血瘀阻致人体形成水湿、痰浊等病理产物。以上病理产物进一步损伤心阳,致心阳虚,心阳有温煦、推动的作用,心阳虚则气血津液不能布散全身,故心阳虚衰是心力衰竭的根本病机。气虚阳虚为本,血瘀水湿为标,气血水互相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心衰加重[1]。心衰的病位在心,而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可出现心脾同病,心肺同病及心肾同病的病症。气虚血瘀是贯穿心衰的始终,其中气虚是心衰发生的基本病机;水饮则是在气虚血瘀日久的情况下出现,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在心气虚的前提下,影响人体阴阳平衡,致阴阳失和。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今阴阳失衡,故而出现心力衰竭[2]。“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代谢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也必须以三焦这个人体气、水升降出入的枢纽为通道才能实现。由此心衰的病机可概括为心气心阳虚,三焦失利,气水代谢障碍,水不循常道而形成痰饮水湿,痰饮水湿继续影响心气心阳,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3]。

总的来说,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心气、心阳虚,标实为瘀血水停,病位在心而不独在心,关乎肺脾肾等脏。

2 辨证分型

各医家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了很多辩证分型。其中段艳锋等[4]通过对151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辩证分析得出本病可分为4型,其中以气虚痰瘀、气虚证、心阳虚衰的证型为主,而气阴两虚型占的比例相对较小。蔡辉等[5]对近20年的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总结了心衰的证候类型及分布规律。证候类型共计24种,其中所占比例大于10%的有阳虚、气阴两虚、阳虚水泛、和气虚血瘀证。张艳等[6]将心衰分为早期辩证和中晚期辩证,其中早期以正气虚为主,辩证分为心气亏虚证和气阴两虚证;而中晚期则本虚与标实并见,辩证包括气虚血瘀水停证、水气凌心证、心阳虚衰、阴竭阳脱证。

临床的辩证虽然不同,但基本与心衰的病机相符,主要是心气虚、心阳虚、瘀血、水停为病因,导致的临床症候。

3 辨证施治

临床医生根据辩证分型及自己的临证经验治疗,在心衰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林凯旋等[7]通过对125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进行中医和西医对照治疗,其采用自拟方心衰Ⅰ号(组成:党参15g,三七10g,丹参20g,车前子10g,葶苈子10g,麦冬15g,黄芪20g)加减,通过观察心衰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判断疗效,其中中医组心功能显著提高的占32.4%,有效的占61.8%,高于西医治疗组的31.6%和59.6%。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中医组有显著疗效的占36.7%,有效的占61.8%,仍然明显高于西医组的33.3%和54.4%。由此得出结论益气活血利水法对治疗心衰有明显疗效。肖艳等[8]将扶阳法应用于心衰,中药汤剂以破格救心汤(附子30-200克,最大用至3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山萸净肉60-120克,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为基础方,并根据辩证酌加小青龙汤、真武汤、五苓散等汤方,结果患者的尿量明显增多,气促肢肿明显减轻,心衰症状明显减轻。郭维琴教授[9]根据临床经验认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心衰的主要病机,并总结出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方(党参15g,生黄芪20g,泽兰15g,车前子15-30g,猪苓15-30g,茯苓15-30g,葶苈子15g,丹参20g,红花10g),在此方的基础上辩证分析进行药物加减,如咳嗽喘息不能卧者家紫苏子,白果炙麻黄等,弱碱阳虚明显、畏寒肢冷,则加菟丝子、补骨脂、仙茅等。典型病例分析示患者原喘息不能平卧,心悸,上下肢浮肿,口唇发绀,纳差,经过上述心衰基础方加减治疗后,患者喘憋明显缓解,胸闷气短心悸明显减轻,双下肢浮肿减轻。症状改善明显,由此可见在辩证的基础上应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法对心衰治疗确实有效。李静君等[10]将临床符合心衰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余为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苓桂术甘汤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达83%,远远高于对照组的50%;中药汤剂组治疗前LVEF%为35.2±10.0,治疗后为57.1±8.0,西医组治疗前LVEF%为36.1±9.0,治疗后为46.5±9.6,中药组也高于西医组,且经统计学处理P

分析上述文献可以发现,益气、活血、利水等方法均对慢性心衰有良好的治疗左右,但正如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论》中所谈到的关于诊治疾病的要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心衰的治疗也应无论应用何种方剂治疗必须是在辩证明确的基础上,根据其本虚标实的病机施治。

4 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且各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基本一致,本虚标实是其基本病机,临床基本也是根据此病机进行分型治疗。但应清楚中医治疗是个性化的治疗,不应拘泥于上述分型,更不应将患者病症强归于某一型。所以如何把慢性心衰的证型更加细化,治疗更加因人而异是我们医生将要面临的问题。此外,单纯中医治疗疗效确实可以肯定,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必将是治疗慢性心衰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赵小明,张健,马向丽.浅谈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3):5-6.

[2] 李晓娜,徐厚谦.心力衰竭病机探讨[J].光明中医,2009,24(4):637-638.

[3] 华新宇.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机的三焦观[J].光明中医,2010,25(11):1963-1964.

[4] 段艳锋,吴晓新.151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演变规律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6):963-964.

[5] 蔡辉,毛静远,王强,崔小磊,王恒和,王贤良,刘洪伟,李国政,张富亮.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辩证规律的文献分析[J].四川中医,2011,29(7):22-25.

[6] 张艳,宫丽鸿,于睿,刘晓蕾,王辰.浅谈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康复治疗体会[J].天津中医药,2011,28(2):131-132.

[7] 林凯旋,缪灿铭,麦美琪,李雪山,安辉.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09,24(11):2132-2133.

[8] 肖艳,梁海龙,张敏州.扶阳法治疗心衰的临床体会[J].新中医,2010,42(12):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