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桃花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桃花的诗句范文1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周南·桃夭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唐·宋之问《有所思》:“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幽闺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唐·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唐·王维《辋川别业》
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唐·王维《田园乐》:“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唐·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唐·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桃蹊李径年虽古,栀子红椒艳复殊 唐·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唐·贾至《春思二首》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珍珑 唐·韩愈《题百叶桃花》
桃花乱落如红雨 唐·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 唐·刘禹锡《寄朗州温右史曹长》
蕙兰有恨枝尤绿,桃李无言花自红 宋·欧阳修《舞春风》
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宋·苏轼《送别诗》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宋·苏轼《新城道中》
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 宋·秦观《江城子》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桃蹊:桃树下的小路。《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宋·秦观《望海潮》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宋·曾巩《城南》
梅花落尽桃花小,春事余多少。 宋·叶梦得《虞美人》
桃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 宋·李弥逊《诉衷情》
东风着意,先上小桃枝 宋·韩元吉《六州歌头·桃花》
夹岸桃花蘸水开 宋·徐俯《春游湖》
桃花初也笑春风,及到离披将谢日,颜色逾红 元·姚燧《浪淘沙》
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路烟 清·吴伟业《鸳湖曲》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唐·高蟾《上高侍郎》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宋·秦观《虞美人》
描写樱桃的名句
一树樱桃带雨红 南唐·冯延已《罗敷艳歌》:“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
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 宋·赵彦端《豆叶黄》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宋·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描写杏花的诗句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唐·白居易《南湖早春》
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 唐·杜牧《杏园》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李商隐《日日》
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 唐·温庭筠《经李徵君故居》(又作王建诗)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唐·温庭筠《菩萨蛮》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
风吹梅蕊闹,雨红杏花香 宋·晏殊《临江仙》
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 宋·苏轼《蝶恋花》
疏疏晴雨弄斜阳,凭栏久,墙外杏花香 宋·曹组《小重山》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 宋·张良臣《偶题》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释志南《绝句》
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 宋·刘彤《临江仙》
描写梨花的诗句
岸苇新花白,山梨晚叶丹 唐·郑帧侗峤等曛莨愠擎洹
带叶梨花独送春
唐·杜牧《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唐·岑参《送杨子》
月胧胧,一树梨花细雨中 宋·陈克《豆叶黄》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宋·范成大《棠梨》
描写兰花的诗句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战国楚·屈原《九歌 礼魂》
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 宋·洪兴祖《楚辞·九歌·礼魂》补注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怕端普唇
唐·
刘禹锡《和乐天白居易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宋·曹组的《卜算子·兰》
描写蔷薇的诗句
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 南朝梁·柳恽《咏蔷薇》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唐·李白《忆东山二首(其一)》:“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 明月落谁家。”
不用镜前空有泪,蔷薇花谢即归来 唐·杜牧《留赠》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宋·秦观《春日》
描写海棠花的诗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宋·苏轼《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红妆,满意留宾住 宋·葛胜仲《蝶恋花》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
春似酒杯浓,醉得海棠无力 宋·周紫芝《好事近》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宋·陈与义《春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宋·李清照《如梦令》
海棠开后春谁主,日日催花雨 宋·李弥逊《虞美人》
描写桃花的诗句范文2
描写春天的对联10副落花满地春光晚;
芳草连云暮色深。
【赏析】北宋徽宗赵佶,在位时荒腐朽,却又是颇负盛名的书画家,书法“瘦金体”,自成一家;工花鸟,能诗词,又善对联。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初,徽宗被金人俘虏北去,在失去人身自由的情况下,仍然雅好赋诗做对联。这副对联的上联就是徽宗所出,下联是莘王赵植所对。
千条嫩柳垂青琐;
百啭流莺入建章。
【赏析】北京颐和园的宜芸馆对联。这里“青琐”“建章”都是借指宫殿。
芳堤十里新晴,春态苗条先到柳;
翠叠万山如绣,点缀风流却欠梅。
【赏析】此联是明朝进士邵锐所题。上联用细长柔美、婀娜多姿,最早变绿的柳丝,来描绘明媚宜人的春光。
下联“翠叠万山如绣”,更进一步美化了上联描绘的锦绣般春光,同时又急转,“点缀风流却欠梅”,一下子便把意境推向了另一境界:指出春景虽美,但却无梅。
燕入桃花,犹如铁剪裁红锦;
莺穿柳树,恰似金梭织翠丝。
【赏析】上联以“铁剪”比喻“燕子”,以“红锦”比喻“桃花”;下联以“金梭”比喻“黄莺”,以“翠丝”比喻“柳树”,生动贴切。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旁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赏析】解缙是明代大学士,这副对联的上联是解缙的朋友所出,下联是解缙所对。联语表达了清净悠闲的情趣。
东风吹开花千树;
占断春光唯此花。
【赏析】这是著名的咏桃花对联,下联源自唐代白敏中写桃花的诗句:“千朵秾芳绮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
云淡枝头春意闹;
风轻墙外杂花红。
【赏析】这是咏杏花的对联。杏花有变色的特点,含苞时纯红色,开花后颜色逐渐变淡,所以说“杂花红”;花落时变成纯白色,所以说“云淡枝头”。
绿树青山,斜阳古道;
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赏析】这是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源对联。桃源县的桃花源相传为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所记载的地方,也是我国最负盛名的桃花胜地,这里桃花满山遍坡。
桃花飞绿水;
野竹占青霄。
【赏析】“青霄”指青天、天空。这是江苏扬州瘦西湖的蒸霞堂对联。扬州历来都是江南繁华形胜之地,瘦西湖更是胜景中的胜境。在瘦西湖畔植有不少桃花。
水滴花溪,洗净一穷二白;
描写桃花的诗句范文3
一、创设情境,品味意境
古诗词鉴赏一般都从诗词语句的情景描述入手,很多古诗词也都包含着情景描述的语句,但情景描述一般都较为生涩难懂,学生不懂具体情景描写,就难以理解诗词想要表达的真正情感。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类似的情形,引导学生们品味诗词蕴含的意境之美。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初中语文《水调歌头 》一课时,让学生们诵读全文并举手回答:苏轼想要通过这篇词表达怎样的情感时,学生们迟迟不能做出回答。原因就是部分学生无法根据词中的语句去体会词人当时的思想感情,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月亮”是浪漫的代名词,能够让人想到中秋节全家人团圆在一起,也能够代表一个人光明磊落的人格。那么到底是怎样的呢?我引导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诗人手里拿着酒杯,举头遥望明月,想要飞到宫阙,又恐惊天上人”的情景,再为同学们讲解了当时“苏轼外放到外地当官,但又想要为国出力”的实际背景,学生们很快就体会出了苏轼当时“即使外放当官,但仍时时刻刻挂念朝廷、想念家人”的心境。
通过创设相应的情景,引导学生们去想象诗人所处的场景以及当时的心境,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们很快就能体会出诗人的心情以及诗词中描写的意境之美。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们代入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自主感悟,尊重个性
在创设出情景模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们自主思考,进而使学生们产生对学习古诗词浓厚的兴趣。在这样创设情境和自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不仅能够充分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欣赏诗词描写的意境之美,而且对于提升学生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将有很大的作用。
比如,我在讲解苏教版初中语文《十五夜望月》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们诵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诗中的情形。有的学生回答全诗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时节,但我们可以从“地白”、“冷露”、“湿桂花”等词语,看出诗人描写的时节偏冷,也用“地白”一词点明了题目中“十五夜”,十五的月亮映白了庭院中的地面;也有的学生回答说诗的后两句直接点明了时间与气候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月明”就表现出今天晚上的月光皎洁,是月圆之夜的象征,而“秋思”一词,又点明了此时的时节正是秋天无疑。综合以上的描述,我鼓励学生们进一步思考此情此景下诗人的思想感情。虽然学生们对于情景的描述不同,但都较为贴切诗人此时的心境,正是“独自一人在外,月圆之夜思念家乡”这一感情。
虽然学生们对于诗中描写的情景解释的不同,但是他们对于诗词大意的理解没有偏差,由此可见,鼓励学生们自主感悟,尊重学生们个性的体现,对于实际学习不仅提升兴趣,而且对诗词大意理解也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链接生活,学用结合
想要进一步理解诗词大意、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学生们还要有相同的生活体验,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去体会,与此同时,也要试着运用自己学过的古诗词去描述不同的心境。而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们链接生活,并将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边学边用、学用结合,这样才会将所学知识记牢,并能够融会贯通。
比如,我在带领学生们鉴赏苏教版初中语文《卜算子・咏梅》一课后,学生们学会了用诗词表达对梅花的敬爱,如用“俏也不争春”表现梅花不爱争抢、淡然处世的高雅姿态。接着,我带领学生们去公园观赏各种各样的花,要求学生们用学过的诗词来表达自己喜欢的花的不凡之处。有的学生喜欢的是桃花,便引用王维的诗句“桃红富含细雨,柳绿更带春烟”来表达“桃花”与“细雨”结合的那种似说还羞的妩媚姿态;也有的学生说最能表现思念之情,若是思念自己的亲人好友,那么就要应景的说上一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知识只有在熟练的运用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诗词本来就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们只有结合实际生活去体会诗词的描述之美,才能熟悉诗词表达之法,也才能更进一步的了解诗词的意境之美。
描写桃花的诗句范文4
一、巧引诗词活开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局,常常能很快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积极情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在科学课堂中适当引用诗词,既可导出本课的教学主题,又能在新课的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思维。
如在“碳的性质”的教学中,我一进教室就诵出“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诵完诗,学生就会很惊讶。科学老师怎么上起语文课来了,立即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把注意力集中到这节课的学习中,达到了引入的目的。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伐薪烧炭”说明什么?“十指黑”表示了什么含义?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薪”可以烧成“炭”,碳的物理性质:“黑色固体”等。又如在教学“动物的个体发育”时,我在该多媒体课件的首页,插入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西江月》的朗诵音频、蛙鸣的音频和江南田野风光视频,在上课伊始把学生们带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样优美的意境,然后设疑:“蛙声――稻花香――丰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以“丰年――蛙声――繁殖――个体发育”为思路导入教学。在教学“种子的结构”知识时,我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引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到植物体产生大量种子所体现出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种子繁育新的生命的意义,从而不自觉地产生了解种子结构的好奇,这种好奇又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巧引诗词激兴趣
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能否激起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而不在于传授学生多少具体知识。只有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他才会主动的去学习、去钻研,才会有追求科学的动力。否则,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勉强去死记硬背,这是彻底的失败。在科学教学中应引发学生的好奇与疑问,激发他们积极思索与探讨,从而激发钻研的兴趣。同时还要使学生知道,这门学科是敞开的,还存有无数未解决的问题,留待后人去钻研、解决,让学生明白科学里还大有其用武之地,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这就成功了。诗词短小精悍,语言优美,科学课堂中出现与科学知识相结合的优美的诗歌,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如在教学“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时,我引用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问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春蚕丝尽即死吗?”老师的质疑,特别对千古名句的质疑,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而事实上不难发现“春蚕丝尽没有死”,这只是它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蛹期,这会让学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使知识的迁移和深化。又如在学习分子的运动论时,可运用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来启发学生。为什么“花气袭人”时气温会“骤暖”?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寻找答案,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如同电视连续剧的“悬念”效果。
三、巧引诗词助理解
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有许多优美的诗、词、歌、赋,其中又有相当的一部分是赞美大自然美好,描写生物与环境、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的。科学课堂中采用这些讴歌自然的艺术声韵,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和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如说明非生物因素如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我就引用了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名句。我多方位转化事例,转化情形如下:
转化1:人间三月正芳菲,山寺桃花却不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转化2:平地三月正芳菲,山里桃花却不开;平地四月芳菲尽,山里桃花始盛开。
转化3:山脚三月正芳菲,山顶桃花却不开;山脚四月芳菲尽,山顶桃花始盛开。
转化4:长乐江三月正芳菲,瞻山桃花却不开;长乐江四月芳菲尽,瞻山桃花始盛开。
我做过这样转化后,学生就会明白“不同海拔高度气温不同”、“不同的地方气候不同”、“山上因海拔高而温度比山下低,植物的生长期迟”等科学知识,这样就非常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植物的生活和温度的关系,同时赞赏了古人的生动细致的观察。又如为引出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我引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来说明青蛙生殖的时节为黄梅时节,地点是水域环境。为后文中讲述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作了铺垫,这种引用贴切而自然,不生搬硬套,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再如学习参照物概念时,学生对本身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来判断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较难理解,我就引用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让学生思考:这句话描写的是什么景象?“描写的是一艘帆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驶来,两岸青山不断向后退”。接着问:“这山怎么会走?那太阳会不会走?”学生一时反应不过来,因为他们在读这首诗时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只要给他们一点时间,他们就会知道前半句是以船为参照物,后半句是以太阳为参照物的缘故。我再适时地念一句“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同学们很快就会用所学习的知识来解释,参照物概念就这样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何乐而不为呢?
四、巧引诗词熏情操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功能,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引入以古诗词深厚的文化底蕴创设生动深刻的人文情境,为课堂教学渲染了一种浓郁的人文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在“生态系统”的多媒体的首页,我插入龚自珍的《已亥杂诗》的朗诵音频“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及“落红化春泥”的Flash视频,在学生感受“落红”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的同时,设疑“落红为什么能化作春泥?谁在起作用?”以“落红――微生物(分解者)――春泥”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生态系统”。
情感陶冶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情感和环境的因素,以情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感化的一种德育方法。古诗词都是当时作者有感而发写下的,有描写祖国河山壮丽景色的,有借景抒情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的。这些诗对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学生品德修养,陶冶情操十分有用。在二氧化碳的有关教学中,我引用于谦的“石灰吟”和学生一起悲壮地朗诵:“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学生从中就能体会到作者那种崇高的献身和爱国精神。我再指出诗句中的关键词:出深山、焚烧、粉骨碎身、留清白。让学生由这些关键词联系学过的知识,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CaCO3 CaO+CO2
CaO+H2=Ca(OH)2
CO2+Ca(OH)2=CaCO3+H2O
五、巧引诗词育爱心
爱生物、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是现代教育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方面,但是热爱生物、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不是通过说教就能达到的,而是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去潜移默化,而科学课堂中的一些与科学知识紧密结合的诗歌,则是很好的载体。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时,要很好地启发和引导,尽量做到“润物细无声”。
如教师满腔豪情的朗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能让学生领会到“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色,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教师应紧接着提出问题,把学生引到科学学习上。“水为什么飞流直下而不飞流直上呢?”这样就自然的引到了“势能和动能转化”及“重力概念”的教学上。
描写桃花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 “诗中有画” 诗意 画意 表达
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有一句话是“诗画相通”。自从苏轼说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之后,“诗中有画”成了某些诗评家笔下包评百诗的“万灵丹”。的确,许多诗与画在形象和意境上是相通的,而且有许多奇思佳构。中国古代画院常以诗句为题试画,相传有一次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许多画师绞尽脑汁难以绘出“香”字,有位画师只画一匹马,再在马蹄旁添上几只飞舞的蜜蜂。此画在比赛中夺魁。又有位画家,画“深山藏古寺”诗意,并不从古寺着笔,只画深山、涧水和一个在涧边挑水的和尚。也有说是画“十里蛙声出深山”诗意,只画深山、涧水和水中的一群蝌蚪。又有传说,几位画师同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作画,有一位画师画几只野鸟栖立船头,以此表现“无人”的意境,此画深得众人赞赏。
以上传说,很能证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北宋张舜民《画墁集》)的说法。
诚然,诗与画有相通之处。比如说,二者都不满足于“形似”,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神似”。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开头就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是对画的“神似”的最浅近的表达。而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也多次提出诗须“神似”的观点,如“返虚入浑”,是说艺术创作不能局限于个别现象的描绘,必须依据一般的抽象原则(虚),通过艺术的概括(虚),揭示事物的本质(虚),而塑造浑然天成的艺术形象(浑)。又如:“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指诗歌必须具有超越形象的艺术效果,才能更好地表达感情。如就诗画二者神似相近而言,当以咏物诗为最。
诗与画都讲究“虚实相生”的技巧,也就是绘画术语中的“留白”,或者说是诗歌欣赏中所说的“留有想象的余地”,亦即含蓄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画都可以用“实”表现“虚”,但二者又不尽相同。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在日寇入侵我国时,有许多画只画了螃蟹,这是“实”,而要表现的“虚”,只有看了老先生在画纸上自题的两句诗才能准确领悟,那两句是:冷眼向洋观世界,看你横行得几时。宋人王安石《登飞来峰》诗:“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前两句似为写“实”,其“闻说”二字已明白告诉我们是假托而已,后两句借登塔来表达自己“高瞻远瞩”的胸怀。同为以实写虚,画中之虚较隐晦,诗中之虚较明朗,甚至可以直截了当地说出来。
另外,还有繁简,寄情于物等,都是诗画相通的。
诗歌要缘物寄情,以景寓情,以求达到情景交融和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起到引人入胜、浮想联翩的作用。绘画创作要以形写神,以形传情,描述所凭借的手段不同,诗歌靠语言文字,绘画靠线条与色彩。只有当二者表达的对象能够用语言文字和线条色彩同步描述出来时才有可能“诗画相通”。当然,这里面有艺术构思和表达方式转换的技巧。诗中有画的“画”必定含有画家的艺术再创造。但是,是否所有的诗都可以再创造为画呢?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有人能每诗作一画,那也只能是表达不出“诗情”的“画意”,或者是对诗的“断章取义”。当代有许多古诗词选本以画配诗,其中不乏肢解诗意之画,即使古人的《唐诗画谱》《名家画谱》也多有臆断之作。
诗意难用画意表达的情况,常见的有哪些呢?其一,诗中写的事情有较大时间跨度,亦即有动作的连续性;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极小限度的时间跨度,亦即只能表现一刹那的物态和景象。比如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画面只能表现“一声”,绝不能表达出“三声”。因为“三声”有时间上的后继,而绘画只能表达空间的平列。
其二,有些诗将同一时间中不同空间的景物有机地组合,互相映衬烘托,交相辉映。而绘画只可平铺并列,无法表达诗句中分合关系。例如,“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渭北池边树,江东日暮云”、“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如此等等,都难以用一幅画面表达出来。
其三,诗句中有些修辞,在画中也难以表达。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管画出多么繁茂的杏花,也体现不出“闹”的意境;“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这里的通感体现在“香”字上,画面上总不至在大雪纷飞之中画几只蜜蜂吧。
最后,有些咏史诗,特别是史论,或者是引用典故的诗,也不能冠以“诗中有画”。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前两句是写实,引发后两句的联想,可以说,前两句和后两句绝不能在一幅画面中表现出来。再如杜牧的《题桃花夫人庙》:“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其中典故颇多。细腰宫即楚宫,楚王爱息国国君的夫人(即息夫人,因貌美又称桃花夫人)的美貌而灭掉息国,息夫人被掳入楚宫,与楚王生二子,但她始终不说话,楚王问其故,她答道:“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她的无言抗议被传为美谈。最后一句,晋代豪富石崇的乐妓绿珠十分娇美,权贵孙秀向石崇求之不得,遂捏造罪名逮捕石崇,绿珠坠楼而死以表抗议。诗的主旨通过对比显现出来:软弱的受害者固然可悯,但比不上以死抗争者令人钦佩。这首诗,恐怕再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用空间艺术的画表现出来。
什么样的诗中才有画意呢?一般来说,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凭借线条和色彩,描绘那些同时并列于空间的物体”。而诗是时间的艺术,通过语言文字,“叙述那些持续于时间上的动作”,但诗更可以表现空间,亦即瞬时或短时并列于空间的物体。浅近些说,如果一首诗用描写的手法去表现空间、场面,那便与画完全相通。相对来说,如果一首诗是用叙述的手法去表现时间过程中的连续动作,那么,再高明的画师也难画出诗意。
比如说,唐代祖永的《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诗中写了南望终南,云中积雪,夕阳给山林顶端涂上色彩,远望终南山积雪,顿觉寒意大增。这里,时间定位在一场大雪后的傍晚,描绘的是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这首诗可当之无愧地称之为“诗中有画”。而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首句言初醒,次句写啼鸟声喧,继而写梦醒对夜间情景的回忆,并由此引发惜花的心情。全诗表现了一个时间进程和心理活动。相对而言,空间显现虚化了。整首诗很难用一幅画来表达。
描写桃花的诗句范文6
一、意境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2、前人评论这首诗的意象(意境)图的优或劣,你同意吗?为什么?请就全诗某一联赏析。
3、诗中某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或关系。
(二)答题步骤
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表达作者诗情。
解答提示:描摹诗歌图景。即用自己的优美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象、意境描摹出来。这里应注意几点:①用自己的语言而非翻译。②描摹主要景物而非面面俱到。③语言应优美形象而非平铺直叙。概括意境特点。即用一句简炼的话准确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氛围特点。这里应注意的是:①一句简炼的话。②概括意境特点时用一两个双音节的形容词即可。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生机勃勃等。马致远《秋思》的意境特点就是萧瑟凄清。因此,意境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意”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境”和谐的统一。
表达作者诗情。即根据这首诗情景氛围的特点,谈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根据不同类别的诗确定作者诗情的倾向。如:①送别诗:A离愁别绪,依依不舍;B情深意长,互为勉励;C别后思念,坦陈心志。②怀古诗:A抒物是人非,盛衰无常之感慨;B是古非今,借以劝谏当朝统治者。C赞古人业绩,表缅怀之情,抒英雄迟暮之感慨;D渴望建功立业,悲叹壮志难酬。③战争诗:A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B统者的穷兵黩武,百姓的和平向往;C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D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④思乡怀人诗:A征人厌战,向往团聚安宁的生活;B贬滴时,思乡怀人;C闺中怀人。⑤咏物诗:咏物言志,表赞美、仰慕、怜悯、哀伤之情。⑥写景诗:一切景语皆情语。抒已忧愁哀思、远大抱负、伤春悲秋、田园归隐等。这些诗的归类都可以看出诗情倾向,也是答主旨题的依据。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答题时只注意了“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的正衬思维方式,而忽略了王夫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反衬的思维方式。
(三)答题示例1
阅读宋林景熙的诗《溪亭》,然后回答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表现其情感?(07广东卷)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答案参考:(描摹图景)诗人以清秋、落叶表明季节已入深秋,万物凋零,一片萧索;以日暮月初白、孤灯表明一天之中的时间变化,(概括意境特点)构成了冷情幽寂的氛围,(表达诗情)表现诗人心绪不宁、孤独寂寞之感。
二、形象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
2、运用什么手法刻画形象的?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二)答题步骤
塑造的什么形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意义
解答提示:塑造的什么形象。可用一句话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形象是由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它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翁(包括作者)。如: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林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等。形象更多的也指即兴即景中的景和物。这些景和物已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而成为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如:梅花的傲霜斗雪、不畏权贵,大雁的春秋迁徙、游子怀乡,杨柳的缠绵悱恻、惜别怀远,流水的时光易逝、怀古思念等。
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时应注意:①分析景物形象要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的物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可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借助诗歌中人物的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作品主人翁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②一定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里特别区分一下意象、意境和形象:意象侧重于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意境侧重由一个或一个以上意象组成的环境氛围;形象可以由一个意象承担,如诗人笔下最先开放、傲霜斗雪的梅花常用来比喻敢为人先、不畏权贵的君子形象;形象也可由人物直接出场,如白居易《卖炭翁》;形象也可是从意境氛围中感觉出来,如王维《山居秋暝》,我们通过山村月夜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窥见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也可以通过诗中的抒情或议论分析出形象意义,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塑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形象。
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一里合答。
(三)答题示例2
阅读宋刘一止①《小斋即事》一诗回答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07全国卷III)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者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释:①刘一止:宋微宋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水会”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答案参考:(什么形象)托琴棋二物言志。(形象具体特征或个性特征)诗人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方正、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学的兴亡了。(总结形象意义)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三、“诗眼”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释该字表面义和句中义――还原析句,描摹图景――烘托意境,表达诗情
解答提示:释该字表面义和句中义有时可合一起答,也可融入到第二步骤里答。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力争一字传神,为全诗增色甚至成为诗眼,关键在几类词上极下功夫。①炼动词或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如“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②炼形容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③炼数量词。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④炼虚词。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⑤词类活用。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抓住了这些词,就抓住了诗的关键。
还原析句,描摹图景。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动词,抓住它的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形容词,抓住它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身临其境。数量词,抓住它意蕴深刻,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词类活用,化腐朽为神奇,增强表现力、感染力。再如叠韵词,可增强韵律感和起强调作用;颜色词,既可表心情,也可增强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还应注意某个炼字使用的修辞手法。诗中用的较多的是拟人、夸张和通感。从稍大点的角度入手,应注意,该字处于写景句中,应抓住形象性、生动性;处在抒情句中,应从给定词上强化感情上入手;处在起始句、结尾句,应从结构上领起下文或总结上文入手。有的题目说某字词是全诗关键,为什么?应特别注意从该字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和结构上的作用两方面考虑。
烘托意境,表达情感。用一句简炼的话总述即可。
(三)答题示例3
阅读王安石《葛溪驿》,回答问题。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07四川卷)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答案参考:(1、2点合答)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的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烘托意境、表达诗情)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四、语言特色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二)答题步骤
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具体分析语言特色――表达怎样的诗情
解答提示:这类题不重在炼字运用的巧妙,也不是对某一两句采用何种手法做分析;而是重在对整首诗的语言风格的鉴赏。语言风格类的词语有: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悲慨、洗练、沉郁、清新等等;语言特色类的词语有: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如话、平淡无奇、词藻华丽、雄健雄浑、低沉、苍劲、舒缓、悲凉、淋漓尽致等等;前者侧重对整首诗的语言评价,后者侧重对语言运用时特色上的整体评价。
准确点明语言特色。一般选择一两个词即可。所以必须牢记一些语言风格特色的术语。
具体分析语言特色。要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注意即使在描摹图景,组织语言答案时也尽量要体现出这种特色。
表达怎样诗情,诗情也一定要体现分析的这种特色。
(三)答题示例4
读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答案参考:(点特色)该诗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析特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问,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析诗情)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肠人”抒离情又不在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五、技巧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艺术表现手法(表现技巧),来抒发作者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2、前人说该诗中的某句某联有如何如何的效果,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试结合全诗分析。
(二)答题步骤
指出何种手法――怎样使用该手法――该手法表达怎样诗情、主旨或艺术效果
解答提示:指出何种手法。首先应准确,其次应熟悉掌握一些表现方法。如:①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手法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后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哲理诗)三类。②表现手法分A衬托:正衬、反衬,后者又分动静相衬,声寂相衬,乐哀相衬三种。B象征 C烘托 D白描 E虚实结合 F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E点面、抑扬 正侧面结合G起兴H色彩渲染I观察角度变化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夸张、双关、用典、反问,顶针、互文等。
怎样使用该手法,一定要结合诗句赏析。要特别注意:勿对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如果具体分析到某诗句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一般应从整体上谈诗的某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第3点无须繁述。
(三)答题示例5
阅读清代徐兰《出关》一诗回答问题。“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07山东卷)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ei):旌旗。
答案参考:(何种手法)描写、对比、象征(借代),(怎样使用该手法,也可两点合起来答)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指代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该手法表达怎样诗情、主旨或艺术效果)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六、主旨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提问方式
1、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或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你的看法怎样?试简要说明理由。
2、这首诗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试结合有关诗句加以赏析。
(二)答题步骤:
析具体诗句写什么――说表达什么情感或暗寓什么(答时可调换,也可融在一起答)。
解答提示:
该类题型侧重的通过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以得到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它应对的是考纲中“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答题示例6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比作简要分析。(07江西卷)
金陵晚望(高蟾) 金陵图(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 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 君看六幅南朝事,
一片伤心画不成。 老木寒云满古城。
答案参考:两着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沉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七、句意型题目的鉴赏评价
(一) 提问方式:
1、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未联或未句的理解或赏析
(二)答题步骤
阐明句表义(可挖掘深层义)――指出描写作用或诗情意趣
解答题示:解释诗句时一定注意分两层:句表义和句里义,然后结合全诗指出其作用或表达何种情感、意趣和观点。应特别注意句意型题里一般侧重的未联未句中的分析鉴赏。
(三)答题示例7
阅读王维《新晴野望》一诗回答问题。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07全国卷II)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答案参考:(句表义,句里义)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指出作用或诗情意趣、观点)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①再一次突出表现了“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