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范文1
一、考什么
《考试大纲》对文学常识的考点是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著名作家,且中外有别:中国作家要记住其生活时代及代表作,外国作家要记住的是其国别及代表作。对文学体裁而言,重点应是高中毕业生应该了解的一般常识。
历年高考的文学常识题和这一要求是相吻合的:试题中涉及的都是不同时期(或国别)的著名作家和作品,以教材中出现的文学常识为主,并适当向课外延伸,其衡量标准就是“重要”与否。
二、怎么考
文学常识题的考查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常常把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多种文体常识放在一起综合考查。从题型来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题型:
1 表述性单项选择题
即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中国古代、现代、当代作家,外国作家等相关的文学常识合理组合为四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表述正确的或表述错误的一项。
例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的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 《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c 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 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镑》和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答案】b《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家,而桐城派是清代的一个散文流派,其代表作家是方苞、姚鼐等。
2 连线型单项选择题
即把作家、作品、作品的时代、作品的体裁(或主人公)等用横线搭配连接,构成单项选择题,要求选出对应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例,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秋浦歌》——杜牧——唐代——诗歌
b 《北京人》————现代——话剧
c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英国——小说
d 《欧根·奥涅金》——歌德——德国——诗体小说
[答案]b a中《秋浦歌》的作者是李白,c中《哈姆莱特》是戏剧作品,d中《欧根-奥涅金》的作者是诗人普希金。
3 填空题
例,按要求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它运用了
的创作手法。
(2)雨果,_____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它的著名作品有_____、_____等。
[答案](1)《诗经》赋、比、兴(2)法《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这种填空题是单一的文学常识填空题,也有可能和名句名篇的考查相结合。
此外还有判断题等题型,近年来一些新的题型也在层出不穷地出现。
三、怎么办
文学常识浩如烟海,考生不应茫然无措,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备考:
1 粗读原著,加深记忆。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在备考时考生往往只凭一些简单的复习资料来识记,其结果往往是基础薄弱,识记模糊,答题时会“关公战秦琼”,张冠李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珍惜时间的原则下,粗略读读原著,或读读作品梗概,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及主要内容稍作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
2 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作为恢复该考点的第一年,想必不会太难,肯定会以课本内容为主。因此,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对单元知识短文及课本后的附录绝不能等闲视之。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后以“重要”为标准,适当向课外拓展。
3 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或国度)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构建网络。如我国古代小说可构建如下知识网络:
上古先秦两汉:神话传说,它是我国古代小说的起源。主要保存在《山海经》中,“精卫填海”“夸父逐
转贴于
日”“大禹治水”都是其中耳熟能详的名篇。
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分别以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
唐:主要是传奇,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的成熟。代表作品有陈鸿的《长恨歌传》、白行简的《女娃传》、元稹的《莺莺传》等。
宋:话本小说,它的出现标着我国白话小说的成型。代表作有《错崭崔宁》《碾玉观音》等。
明清:有拟话本小说和章回小说。拟话本小说代表作是“三言”“二拍”,“三言”指冯梦龙编的《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指凌蒙初写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长篇章回小说又分演义小说和世情小说。演义小说有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等。这些演义小说基本上是由文人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世情小说有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等。《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长篇世情小说,也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辉煌顶点。此外。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李汝珍的《镜花缘》等均是清代小说精品。
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范文2
诗歌鉴赏失分的根本原因在于:1.知识不够系统化,对古代文化常识、表达技巧、语言风格、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诗歌分类等知识,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2.学生没有读懂诗歌而急于做题;3.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没有形成,无法从形象、意象、意境、风格、情感等多个维度去把握诗歌;4.学生缺乏起码的应试能力,不会利用好诗歌后面的注释;5.学生根本不审题,不会规范答题。
针对学生的失误和失分的原因,我们怎样提高诗歌鉴赏题分数呢?我要求学生在“读”上下功夫,善“读”才能提高做题的效果。可尝试如下“读”法。
一、读好课本,熟记课本中的典例
历年的高考诗歌阅读鉴赏题都与课本联系密切。如2009年广东高考诗歌鉴赏题杜甫《月》,对诗中“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的理解,如果能够联系课文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寓意,这就能很好地理解杜甫诗中的思想感情。
由此看来,重视课文的阅读,重视与学过的课本知识相结合,是学会诗歌的关键,那种丢开课本学习和复习诗歌的想法和做法,仍是不可取的;而且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回归课本,多读课本,读好课本。
二、读熟诗歌的基本常识
(1)熟读诗、词、曲的体裁常识。如诗、词、曲的发展过程、具体分类、文体特点、文学流派等。
(2)熟读各类诗歌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包括作家所处的时代、生平经历、文学主张、文学风格、主要作品及其特点等。
(3)熟读古诗中常见的形象和塑造形象的方法知识。
(4)了解一点古代诗歌涉及的语法知识(如倒装句、互文句等),
(5)熟记一些诗歌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如清新自然、委婉含蓄、平实质朴等;意境氛围方面常用的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等。
(6)熟记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知识。如白描、细描、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常见的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拟人、象征、夸张、双关、用典比兴等)及其作用,诗歌的结构手法(层层渲染、铺垫、抑扬法、问答法、对比法)。
三、读全诗歌信息,领会诗歌内涵
1.读懂诗歌
(1)读诗歌标题
诗歌标题常常是我们鉴赏诗歌切入点,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用意等。
如2005年广东卷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
(2)“读”作者
诗人所处的生平遭遇、思想主张、创作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读诗歌内容
①找意象,析意境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的复合体,是作者的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凝聚的表现,是作者精神和外在物质的统一,它是由情和景这两个因素组成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就是意境。我们在阅读诗歌时,首先找出意象,结合具体语言和境界,分析意境,就能深入的理解诗歌内容,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如2004年广东卷杜甫的《江汉》,阅读时抓住意象“片云”“孤月”,体味出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根据意象“落日”“秋风”,体味出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②寻诗眼,悟手法
诗眼,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诗作体现主旨的精彩诗句。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可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2012年广东卷白的《余杭四月》,我们阅读时只要抓住诗眼“一晴生意繁”这句,明白它总领全诗,颔联中用“朱、青,绿,白”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③读清注释
在古诗鉴赏考题中,经常会出现简短的注释,这些注释看起来只是对诗歌中的生僻奥涩处加以注解,其实它不仅能帮助你了解作品创作背景,达到更好地理解诗歌,有时还能暗示题目的答案。
2.读明白试题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个考点在命题中往往有所侧重。因此,我们一定读明白题目问什么,再答什么。
(1)“读”
只有明白题干指向,我们做题时针对性才强,也避免答很多无关的内容,浪费考场上的时间。
(2)读懂答题规范
每道题型都有一定的答题模式步骤,我们读完题目后,头脑中应马上想一想这题型的答题模式及步骤是什么,从而节约答题时间,提高得分率。
例2010年广东卷诗歌鉴赏题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我们读完题后立刻应知道这题型的答题模式及步骤是:①联系诗句确认改字及其含义(比喻义或象征意义),②联系整诗展开联想,确定改字在写景或抒情方面所使用的手法,③联系作品主旨点出该字在意境烘托或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
四、细读往年高考试题
我们知道高考试卷是经过专家们精心雕刻,对往年高考试题我们不能简单化,要做到细细品读。我们借助往年高考试题,学习规范作答,比对参考答案,分析评卷细则,找准自己平时答题的缺陷和失分原因,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制定行之有效的抢分策略。
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范文3
你认为酒后驾驶屡禁不止的原因有哪些?请你提几条杜绝酒后驾驶的意见或建议。
掩“卷”而思,这是语文试题还是交通法规的问卷调查?翻一翻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类似的题目并不在少数。笔者从2011、2012、2013年部分城市中考语文卷中选取部分试题,依其不同倾向分三类予以简要评析。
倾向一:不符合考生生活实际与体验。
例题1(2011河北・承德):6.阅读下面有关某县土地沙化状况的统计资料,回答后面问题。某县土地沙化面积变化表(单位:亩)
(2)我据此向土地主管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
例题2(2011湖北・恩施):24.(3)2011年暑假即将来临,你打算怎样“背起行囊走四方”?
例题3(2012黑龙江・牡丹江):7.(2)龙有三停九似之说,其“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你知道它还有哪个部位像其它的动物吗?
例题4(2013贵州・贵阳):10.下面有两幅图,请选择其中一幅,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后,说说自己从图中读出了什么。
图一:知音 图二:希望
评析:拿例题1测试学生时,笔者得到了这样的反馈信息:学生对材料与题干存有两个阅读障碍:土地沙化的原因有哪些?土地主管部门的职能是什么?联系这一小题的参考答案“通过造林种草涵养水源”,笔者也产生了困惑:这样的建议是给土地主管部门的还是给林业部门的?连命题者都没有搞清楚的问题,为什么要设计成中考试题?这是命题者杜撰的一道没有效度与信度的“假语文”试题。
例题2这一小题的参考提示是“开放题,只要谈出自己的暑假旅游设想即可”,笔者以为命题者在命制这一小题时根本没有考虑考生的实际情形与面向全体考生的公平、合理原则。试想一下,中考结束、暑假来临时,考取与未考取的、城区与农村的、家境好与家境不好的,“背起行囊走四方”的究竟能有多少?这道题对相当多的考生而言明显缺少真实、可行的体验,是命题者臆造的、不切实际的一道“非语文”试题。
例题3这一小题看似颇有文化味,其实远离考生知识背景。尽管我们是“龙”的传人,然而对“龙”的认识与了解大多数人还是肤浅的,“龙有角还是无角?有足还是无足?有麟还是无麟?有翼还是无翼?有爪还是无爪?青色还是黄色?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即使是民俗专家、学术权威,至今仍在唇枪舌剑,争鸣不已”。题干中“龙有三停九似之说”一句,笔者查阅资料方知:“三停九似”是画龙的理论,所谓“三停”,据说是在画龙时,龙首至前肢、前肢至腰、腰至尾三部分长度相等……后来,“三停九似”之说在绘画理论上还有了演变。如此艰深且无定论的话语置于题干表述中,却让知之甚少的中考考生来作答,这样的“大语文”试题不要也罢。
例题4是一道读图题,也叫图文转述题。查阅这一题的答题提示后,笔者对“只要紧扣图文内容,言之成理,重点突出,内容具体,表达好即可”这样的模糊要求感到啼笑皆非。以“图一”为例,我们从中读出的可能并不像命题者所言的“这就是人间仙境,这就是天人合一,这就是童真童趣”,我们读出的可能更多的是贫困、无奈与辛酸――本该读书的年龄,孩子却要去放牛――没有社会的温暖,没有亲人的相伴,却只有老牛和孩子互为知音!我们不否认有图片中的情形发生,然而中考语文试卷里拟出这样的题目,毕竟不符合绝大多数考生的生活实际与体验,也与当下的时代背景相悖。
倾向二:偏向于考查生活常识与技能。
例题5(2013湖南・湘潭):6.(2)中小学生该不该带手机进校园?请谈谈你的看法。
例题6(2012黑龙江・绥化):临近中考,学校准备在九年级学生中举行生活技能比赛……7.请你根据比赛宗旨,为此比赛设计几个题目。
例题7(2013云南・曲靖):8.(3)针对“中国式过马路”的违规行为,请你向交管部门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评析:例题5至例题7的几道题目都属于典型的生活常识考查,没有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略略懂得一些生活常识,比如交通安全常识及简单的家庭生活常识都可以完成。这些试题因话题过于生活化,问题指向过于表面化而难以有效度与信度,使得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考查成了一种流于形式的命题行为和考试行为。究其原因,应该是命题者曲解了“综合”二字,以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殊不知,“综合性学习”的前提是“语文”,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考“语文”就必然使得这样的试题成为一个幌子或空架子,使考查的内容知识化、常识化,终至空泛而肤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依照这样的阐释不难看出,即使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它也必须姓“语”,必须落实在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根本上。从这样的认识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就应该准确把握“综合”的内涵:“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回头来看这几道题的命制,有些试题其实是可以改作,可以使之姓“语”并有区分度的。比如,例题5的这一小题可以设计为一道对话型的情境口语交际题;例题6的第7小题可以将题目改为“海报”内容,让考生对“海报”中的某一病句或样式进行修改;例题7的第(3)小题不妨可以将题干设计为:“晓文同学向交管部门提出了两条建议,你觉得他的表述生硬,不易被采纳,于是这样改动……”这是在语言的连贯与得体上设定的考查。笔者对这几道题的重新设计也许并不新颖,但是考查学生对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用意,应该算是明确而清晰的。
倾向三:不注重考查语文能力与素养。
例题8(2012湖北・襄阳):9.为推进“文化襄阳”建设,我市从2012年开始,每年四月集中开展“书香溢襄阳”读书活动……语文老师已设计好了两种活动形式,请你帮他再设计两个。
例题9(2012江苏・徐州):请你根据提供的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下面的问题展开探究。(材料略)问题:如何改变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请你提出几条建议。
评析:“书香溢襄阳”,例题8的导语营造了很不错的语文氛围:古城,书香。可惜的是这一小题没有了香气四溢的“语文味”。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这一小题仅让考生设计两种活动形式而没有提出语言表达的要求,未免显得过于宽泛;初中三年语文活动若干,答案过于多样化也使得该题的语文能力考点难以规范而明确。其实,命题者在这一小题的“运用语言”方面是可以大显身手的。比如不改动题目,从动宾短语的句式结构上提出要求,让考生写出活动内容;比如重新拟制题目,让考生品读“书香溢襄阳”中“溢”字的妙用;再比如,在“好读书,读好书”上做文章,将该题与某部名著的阅读巧妙关联……
例题9的本意应是着眼于探究的,然而题目的设计却不具有探究性,反倒有大而无当之感。依笔者之陋见,这一道题目同样可以在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上做足文章。比如根据提供的材料要求考生筛选信息、拟定标题等;比如针对材料中“现在阅读物和阅读形式空前多样”一句,设计关于读书还是读图、读原著还是读简本、网络阅读还是纸质阅读等辩论,要求考生写出观点并简要陈述理由;比如为自己的书房或公众读书场所拟一个有文化气息的名称并作解说……
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范文4
笔者通过钻研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发现一般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变化不大。中考试卷一般分为“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试题内容一般也保持相对的稳定,测试目的明确:从课内外名言名句的积累运用,到课外现代文的阅读,再到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最后是话题作文的写作。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尤其是要重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中考语文复习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积累运用”和“综合性学习”部分是学生中考得高分的关键,所以复习时要特别重视。如语音、字形类,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形近字的读音和字形,避免误读误写。语法知识的考查将会渗透到病句修改中进行。词语的理解运用,尤其是成语要求学生能依据原文理解写出解释。诗词默写考试的范围基本是考纲规定的必考篇目,复习时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我们可以尝试把全部诗词默写在一个本子上,批改后针对错别字专门识记。
名著导读的复习,一般根据考纲规定的必考篇目,让学生对每篇名著内容有总体了解,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专题复习。然后老师搜集相关材料和练习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点滴时间进行记忆,这种方式效果比较显著。
综合性学习是学生易失分的部分,考查方向是学生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概括分析能力。而命题的素材一般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及社会热点问题。题型无外乎读图表、写宣传语、主题语、对联、祝福语、拟短信等形式。在复习中一定要有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积累,从命题来看,不会过于难,宗旨仍是考查语文能力。一旦学生掌握技巧,应试也不会是过难的问题。
二、强化现代文专题复习训练
老师在复习现代文阅读时不能简单地给学生一个固定答案,要像人们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授予学生终身受益的方法。
教师可以进行各种文体的专题复习,依照各种文体的阅读问题的基本知识点,发现规律,总结考点,以考点为基准来落实复习的成效。教师在具体的复习时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分为记叙文和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专题,因此教师备课至关重要。
三、重视文言文阅读的训练
文言文考试的范围一般是中考考纲规定的必考篇目或一些简单课外文言文。根据考纲的考查范围和要求对必考篇目全面复习,例如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含义和用法等。实词则常常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一般标准答案以课本为准,所以要求学生熟记字词的意思。对句子的考查则侧重于关键句子的句式和句意,这要求学生一定要背熟每个句子的意思。对于内容的其他方面考查就大致应该与现代文相似。所以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以及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都要识记要点,分析理解,总结规律。同时,教师可选取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用多媒体展示,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复习就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坚持作文训练
作文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所以,在语文复习过程中不能把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寄托在一两周的专项复习上,应在每周、每学期、每次阅读训练的同时训练写作。“话题作文”仍然是近几年考试的主流。在最后阶段要多读书看报,开拓自己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我每年总是搜集近两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印发给学生,让他们考试时能用上一些有说服力的事例,后来中考中作文总是拿高分。同时让学生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写法技巧,好的开头结尾,排比句及名言警句等,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每年我总是喜欢买《中考满分作文》,让我的学生学习里面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初三学生虽然学习比较紧张,但每天必须“挤”出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书读报或练习书法。
在写作中,我们应该提醒学生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学会“一滴水里见阳光”、“半瓣花上说人情”;善于联想,张扬个性。让文章体现出你真挚的感情,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同时还要求学生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抓住关键词句,再作答。另外,书写也应重视,若平时书写潦草,则会在积累中出现错别字,在写作中丢掉书写分。我教的学生我总是从初一到初三天天练习书法,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若平时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的习惯,考试时也就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丢分。
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范文5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读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大意;(2)寻找具体信息;(3)识别不同文体特征;(4)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5)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6)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7)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态度;(8)理解文章的文化信息。
二、高考能力要求
(1)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2)能通过分析句子理解难句和长句;(3)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4)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多种媒体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5)能在教师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6)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
三、高考命题的特点
阅读理解是高考试卷的重头戏。“得阅读者得天下”一点都不假。江苏省阅读理解为四篇,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1)阅读理解题的文章体裁多样化
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选材广泛,越来越强调材料的真实性和时代性,越来越强调材料的真实性和时代性,接近生活:如科普知识、政治经济、人物传记、科技教育、风土人情、广告宣传、新闻报道、体育赛事、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名人轶事等。
(2)阅读理解的考查题型
a.事实细节题
要求考生根据文章所提供的直接信息选择正确答案,此类题型较小,属于浅层次理解题。但做题时一定要细心,能迅速找到相对应的信息并作出选择。
b.主旨大意题
此题型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后归纳文章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考生需要分析文章结构,抓住文章开头的主题句或文章最后的结论,从而找出能概括文章主题的题目和中心思想的选项。
c.推理判断题
此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全文所提供的事实及自己的一些常识为依据,进行合理的逻辑推测,判断作者的意图、人物的动机和目的,以及性格特征、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d.猜测词义题
此题型要求通过阅读上下文,根据已知信息或常识来推断尚不熟悉的词或词组的语义。
四、解题步骤及方法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快速阅读全文,抓住文章信息,称为skim
(2)仔细审题,重点再读
观察试题题干,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带着特定的信息有目的地重点再读,称之为scan。
(3)分析验证,确定答案。综观全文,验证答案是最后一步
带着每个小题已初步确立的答案内容反复读全文,逐一核实各题的答案,看看上下文是否一致,是否合乎情理、合乎逻辑,是否前后照应。
五、江苏省考卷分析
阅读理解所选语篇的体裁呈现高度的多样化,阅读量大,全面、综合的考查了考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四篇短文分别涉及了“女性的沟通能力”(论说文)、“孩童的恶作剧”(故事)、“交通指南”(应用文)和“土壤研究”(科普说明文)。这四篇文章中属于主旨大意题有第58和59两小题;细节理解题有第56、60、65、66、67、68、70小题。属于推理判断题有第57、61、62、63、64、69这几小题。其中58小题要通读全文可知,文中主要讲述了女士在语言和交流方面的天赋,所以A项是正确的。细节判断题62小题中,前三次已经在文章中明确地提到。因为小女孩的手套在鞋子里,所以老师必须要给她穿第四次鞋。
细节理解题70题。因为有机物和矿物质要随着水一起渗透,所以它们要溶于水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所以选D。
六、对策
(1)注意平时阅读的广度、难度、深度和密度
平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注意选择各类体裁和题材的文章,在阅读面上要有一定的宽度和广度,因为江苏省今年高考试题明显加大了字数和难度,所以在训练上要适当加大难度,如推理判断题方面,要在训练逻辑推理,思维判断方面进行强化训练。特别要加强比如:所给的文章下一段要表述的是什么等的训练。
(2)选择贴近生活的时代性强的材料
要经过学校中心组或有经验老师的筛选然后再让学生做。特别要选择贴近中学生生活学习的文章,像团队精神,合作与协作,成功与失败,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等。另外,经济类文章是比较难的,也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平时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如原版小说,科幻推理小说等。特别近年来环保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对象,科技方面的突破等,要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
(3)老师平时要加强对阅读难点的指导
比如对长难句的分析,重点语法项目的指导。
如There is no convincing evidence that social conditioning, the fact that girls’ mothers talked for them more,is the reason why girls talk more than boys.本句中that 后面的整个句子都做evidence的同位语。在这个同位语中social conditioning ,the fact that girls’mother talked for them more 做主语,the reason why girls talk more than boys 做表语和is一起构成谓语动词。语法项目重点有非谓语动词,各种复合句等。也要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和讲解。
(4)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的训练
分配好时间,每周要强化训练,做到每做必改,重点讲评。
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范文6
随后,“探究题”逐渐成为了江苏高考语文卷中的老面孔。
2009年江苏的语文试题所选用的文学类文本——张笑天的《上善若水》——所拟第4题如下: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2010年江苏的语文试题所选用的文学类文本——阿城的《溜索》——所拟第4题如下:本文写了驼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2011年、2012年也都有这类考题。
2013年也不例外,老舍的《何容何许人也》一文所拟第4题如下:“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考试说明》这样阐释这个考点:
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考试的实践看,第(1)点亮相频率比较高。所谓“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往往通过写群体的人来呈现,多体现在写人记事的散文或内蕴丰厚的小说中,因为个体不足以代表民族,也不能体现广阔的人文精神。通常会联系作品的主旨,探究作品的社会意义。所谓“意蕴”,既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考试时注意的不是“思考的深度”,而是“思考的广度”,所以答题时要发散思维,多方思考,不能只抓一点,无限生发,造成要点遗漏。我们的原则是“宁‘滥’勿缺”。至于第(2)点,“创作背景”的考查牵涉“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作品本身一般不会提供,试卷一般也不会提供相关资料,所以考查可能性很小。“创作意图”的探讨,可以从文章结构、作品主旨、表现手法等角度展开。第(3)点难度不大,关键的是言之有据、支撑有力。
从考生的应试心理看,这样的试题开放程度大,考生有比较大的发挥空间;但是,有的时候又可能无从下手,或者“所答”与“当答”是“两股道上跑车”。
那么,此类试题应该如何应对呢?
我们认为,只要掌握正确的思维规范,还是可以化“忧”为“喜”的。
首先,要审读清楚答案类型。通常,此类试题有三种情形:只能作肯定回答的;只能作否定回答的;既可以作肯定回答,也可以作否定回答的。看准了命题倾向,才能正确把握答题方向,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
其次,要熟悉答题全部流程。一般说来,全程由四步构成:读通文本,审清题干,亮明观点,申述理由。它们分别回答的是文本“写什么”,命题者“考什么”,我认为“是什么”,我“为什么”这样认为几个问题。
应该明确,虽然是开放性试题,但是既然是现代文,就要认真阅读,文本的主题、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是探究的根本依据。虽然是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多层理解,但是还是“有边探究”,不是漫无边际的。借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你无论怎么说,首先必须说的是哈姆雷特;如果你说桑迪亚哥,哪怕你天花乱坠,也是徒劳无益的。因为那样回答是“风马牛不相及”。一言以蔽之,“一切从文本生发”。
再次,要遵循普世价值观念。所谓普世价值观念,也就是社会、民族所公认的伦理道德标准和常识。你可以从自己的认知出发作答,你的观点可以和作者迥异,但是你的持论必须符合普世价值观念。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中,如下的一些普世价值观念都是必须恪守的:热爱祖国,集体主义,敬岗爱业,尊老敬长,尊重女性,爱护儿童,珍爱生命,悲悯情怀,团队精神,遵守法纪,信守承诺,崇尚礼仪,严守秩序,见义勇为,等等。
我们不妨以《溜索》为例,具体感受一下。
阿城的这篇小说旨在赞美人类挑战自然的勇气,弘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歌颂原始而阳刚的美。明乎此,得其“深刻意蕴”如此:(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一样飞翔、像骏马一样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得其“情感取向”如此:(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文中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
最后,明确一下解答此类试题的忌讳。
其一,不尊重文本。表现为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弃关键材料、表现力强的细节于不顾。
其二,无个性解读。答题缺少独特认知,泛化解题,堕入人云亦云的泥坑。古人云:“见鄙无佳文。”其理一也。
其三,角度单一。不能运用发散思维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进行富有创意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