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红帽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红帽教案范文1
学生:远离羞涩,欢乐相伴
伊始,学生们很乖但很羞涩,与我们很陌生,一道鸿沟架在我们之间。初上课,他们会很认真地听讲,但是很少主动地去发言,课堂上安静得如大针丢在地上的声响,都清晰地在耳边响起。但通过拓展培训、趣味运动会、游园活动、文娱汇演等一系列活动,慢慢地,与孩子们熟悉起来,一种无形的暖流在心中流动,荡漾着点点的芬芳与动情。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孩子们能够敞开心扉,真诚地和这群大哥哥大姐姐交流和沟通。我更愿意与“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们交流,陪伴他们,用心去关爱他们。
让我记忆最深——几个学生为了演好小品中的人物,甚至在上课前到学校的“秘密基地”自己反反复复练习。这个小品讲述了一个因木偶争夺导致友谊破裂的故事,反映朋友之间应互相信任,互相理解,才能化解误会。剧终,当旁白深情地念到小盆日志—— “如果我们之间能多一点理解,我们或许就不会在人潮中擦肩而过,形同陌路。友谊像一列末班车,错过了就不再来。”那些年,深藏记忆;那些人,一生难以忘怀。于角色,他们演的是友谊破裂的陌生人,可是他们本身却是彼此很要好的朋友。于情感,他们很好地演绎了青春叛逆的色彩,侧面地诠释了一种关爱友人,且行且珍惜的情意。于评价,尽管表演的时候有些许笑场,声音也有点小,但他们不断地追求进步,严格要求自我,执着地做到最好的精神深深触动我的心灵。
离开之际,孩子们一大早就帮我们准备好了早餐,眼睛荡漾着泪水,依依不舍地送别我们,还不忘说:“以我们为榜样,将来和我们在华师大相遇。”七天,这最美丽的时光,也许不能给他们带来许多知识,但是这一次,让他们成熟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期待和他们的重逢!
队友:患难真情,真爱一生
七天前,二十几个人认识但不熟悉,没有多少的交集;七天后,渐渐熟悉了彼此的存在,习惯了和队友一起并肩携手的日子,习惯了互相陪伴的日子。一起的欢声笑语在脑海里历历在目,犹如一股暖流温暖干枯的心灵。
一起给学生讲课、玩游戏、进行师生友谊赛。支教之路,与孩子,共度开心的日子,感觉快乐的时间瞬间度过;一起戴上小红帽,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走街串巷去派问卷、做访谈。调研之路,虽艰辛但快乐,虽困难但硕果累累;一起前往市场买菜,煮大锅饭,做大锅菜。后勤之路,趣味无穷,与你们一起快乐;一起排练,尽管被自己的不规范姿势笑到抽;一起酣睡在桌子拼成的大床铺上,笑言挤挤更健康;一起相约早起,然后开始忙忙碌碌的一天······
每当翻起内心的记忆,我又想起那一幕——去年,我带着稚气去下帅下乡,但是我身体不适,嗓音沙哑,有点儿感冒,而队友则热情地帮助,让我能够完成任务。可是我心中有许多的遗憾,不能为孩子上一堂展现自我魅力的课程,不能用悦耳的声音深情歌唱。
今年,为了弥补遗憾,也为了圆最后一次下乡梦想,我踏上远赴潮汕的旅途。作为支教版块的负责人,任务艰巨,可是不能阻挡释放热情与传播爱心的行动。刚开始,面对挑选支教版块的人员,我觉得很头疼和繁琐,既然要不同专业的同学参与,才能设定多种类型的课程,让孩子可以体验大城市的创新教学模式,领悟多元化的知识。但是不同专业,相聚讨论的时间难以协调。最后,与队长商量,确定了两名政治专业、一名数学专业、一名英语专业、一名药剂专业的队员。与这几个娃娃相处,发现他们都尽心尽力,乐意分担版块任务。紧接着,在学习最忙碌的时候,申报书的撰写拉开帷幕了。我与五个队友一起负责支教版块的方案撰写,每天熬夜在设计具备队伍特色、结合当地学校实际的课程,思考新颖的支教主题和课程名称,不断琢磨写下的每个字,用得是否妥当,这样写是不是正确等,修改图文排版,由于申报书是一个表格和有字数限制,所以文字需要精炼,图表需要规范与创新。经过多次讨论与交流,申报书确定最终稿,泪水在眼睛游荡,真心的付出获取美好的硕果是一种快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按照支教方案,与队友在三下乡支教学校进行教学。起初,面对孩子,压力上大,害怕让孩子错失美好的时光。但队长的鼓励、各个版块的协助,尤其是四位班主任每天早上准时到达课室,点名,确认学生的到来;白天认真地上课,还要维持学生的上课秩序;晚上细心地将学生的上课反馈一张一张撕下来,给每位当天授课老师。七天,心牵挂学生;七天,携手相助;七天,伦研团队造就了溪中的一个支教特色。
经历患难,队友之间的默契增进了;真心相处,队友之间的感情更深了,欢乐更多了!
自我:坚定信念,一直前行
这一路走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下乡前的准备到如今下乡结束,中间有曲折有故事,但很庆幸,我坚持下来了。仅仅的七天的经历,却用四个月来准备,但给予一个成长的机会,收获匪浅。
在筹备下乡工作期间,最曲折的故事莫过于写教案、催教案。我虽是一个师范生,但发现一节课程设计要呕心沥血,才能有比较显着的效果。例如:在写“我是一个天气播报员”教案的时候,不断去理解一些关于天气知识,选择一些趣味性而不枯燥的知识;也要去想想哪些教学方法更能够将知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是引导式、讨论式,还是导学案式呢?最后,制作ppt,不仅考验计算机技术,而且考察排版的能力。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课堂,不是四十五钟就能随便备课完成,则需要几个小时的写教案,几个小时的试讲,但这也难以解决课堂上的意外事件。渐渐地,坚定信念,迎刃而上,完成三份教案。而另一个优点烦躁的任务——催队友的教案。由于每个队友会有自己的安排,上交教案会有点拖拉,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基本上每天微信、qq一个通告,四五天后,一个短信或者电话提示。最后,还是有惊无险地收齐教案。这些经历看似很简单,但做起来却有很多的麻烦和困难,考验一个人的耐心。一种下乡信念,激励着我无怨无悔地付出;一种敬业精神,支撑着我一路前行。
小红帽教案范文2
〔关键词〕心理课;幼儿;辅导理念;辅导目标;素材;形式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9-0023-03
2012年,由钟志农老师主编的《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丛书》出版,在丛书中钟老师带领我们解构了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不同阶段孩子适合的活动主题,也让我们的心理活动课有了整体框架与方案。但多数孩子的上学时代是从幼儿园开始,那么幼儿园的孩子适合上心理活动课吗?
当我们去翻开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后心中就会有答案:幼儿园的孩子也适合上心理课。《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健康领域中的两个维度目标(情绪安定愉快、具有一定适应能力)以及社会领域中的六个维度目标(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表现、关心尊重他人、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具有初步的归属感)和我们的心理活动课的内容框架是相符合的。所以,如果能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和孩子们来聊这些话题,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帮助的。
最近的一次幼儿心理活动课评比中发现,若要在幼儿园更好地落实心理活动课,我们还要做好以下若干方面的准备。
一、辅导理念的把握
理念就是对于一个问题我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认识的,怎么思考的。理念统领着设计,统领着方法。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念,简单地说,就是在设计心理辅导课之前我们要思考三个问题:我要上什么?我要上的内容学生需要吗?我要上的内容和我接触的这个学生群体相适宜吗?
面对第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知道答案,就到学生那里去寻找。去观察学生都会遇到什么问题或者事情,如果学生们遇到的这些事情给他们带来了困扰或者以他们自身能力不能很好应对,那么这些问题就可以成为我们设计心理课的出发点。
在此次评比中,一节以“第一次”为主题的活动课,通过讲述小女孩第一次独自上街买东西而让学生有所思考。但这节课听下来,我不清楚老师是想把上课重心放在情绪体验上还是独立做事的成功体验、增强自我效能上。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频繁提及各类情绪,但上课内容更多是放在成功体验上,这很明显的就是上课之前主题范围的把握不清,不知道到底要上什么。
“看得见的情绪”课上,教师的整体主题思路是清晰的,但是在具体的概念操作上还有待商榷。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告诉学生什么是嫉妒:“嫉妒是指别人拥有的东西而你没有,这时候你就会非常的生气、难过、郁闷。”而如果我们认真思考的话,其实会发现,当看到别人拥有的东西自己没有时,还有可能产生另外一种情绪体验,即“羡慕”,而非一定是“嫉妒”。羡慕和嫉妒之间的心理成分是不一样的,而且处理方式也会不同。心理课我们强调体验,但也有一部分重要功能是认知,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认识要恰当,不要误导。
“第一次”和“看得见的情绪”这两节课还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第三个问题。在“第一次”这节课上,老师在上课一开始便询问学生第一次做一件事时是否害怕和紧张,之后又玩了一个活动“挑战十厘米宽独木桥”,询问学生感受,而大班孩子们的回答都是“不害怕很开心”,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个很尴尬的事情:老师的预设和孩子们的现场生成答案是不一致的。在“看得见的情绪”课上,老师请学生把各类情绪的表情画出来,包括嫉妒。但当老师刚说出口时孩子们马上的反应就是“老师,嫉妒我画不来”,而且在画的过程中孩子们又再次提到不会画,而老师都没有给予指导。所以,当我们去呈现上课内容时,我们一定要思考这个阶段孩子的理解能力是在哪个层次上。同样的心理主题在不同阶段都可以上,但不同阶段的内容层次、内容难易、内容范围是不同的。
在此次上课中,很多老师都把主题放在了情绪上,有害怕、有开心、有生气、有嫉妒。在情绪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把情绪分成初级情绪(存在于人和其他动物身上共有的)和次级情绪(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而后期形成的)。初级情绪包括喜、怒、哀、惧、惊(快乐、愤怒、悲哀、恐惧、惊奇),我们可以在面部表情或者肢体语言上明显传达出来,而次级情绪更多体现在内心层面上,所以学生很难直接表达出来。另外,虽然我们的很多老师把上课主题放在情绪上,但在生活中我们对孩子们内心情绪感受的关注很少,更多在乎的是成效,孩子们即使有情绪也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进行情绪表达。所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何在上课的过程中孩子们会说“我不知道怎么画嫉妒”。
二、辅导目标的澄清
上课之前,明确该阶段孩子的上课需要,确保上课的内容和这个阶段孩子相符,那么上课的主题也就确定下来了。之后我们要思考的就是辅导目标。辅导目标简单说就是希望这节课结束后达到什么效果。在这次评比过程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要求老师上课之前上交一份教案,但是教案中没有一个人描述辅导目标,上来就是辅导设计,我们需要通过他们的辅导设计来推测他们上课的辅导目标。
一个好的辅导目标有三个原则:辅导目标明确且清晰,辅导目标集中,辅导目标可操作。在此次评比中,让人对辅导目标有深刻印象的是这两节课:一节是“想变勇敢吗?”,一节是“我不怕”。兩节课题目不一样,但上课主题与内容完全一致,讲述的是学生生活中害怕的内容。“想变勇敢吗?”一课上,教师询问学生生活中害怕的事情,并想出变勇敢的方法;而“我不怕”一课则把害怕的情景直接聚焦在孩子们害怕晚上独自一个人睡觉上,而且通过情景设置加上音效配合,学生有很直接的感受,之后教师和学生交流有哪些办法可以让自己能一个人睡觉,更加勇敢。
比较发现,“想变勇敢吗?”对辅导目标的操作是广而宽、泛而浅,而“我不怕”对辅导目标的操作是小而深、精而炼,后者的辅导目标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同样是以“害怕”为主题,不同阶段害怕的情景会不一样,幼儿阶段怕黑、怕鬼,到了高中阶段怕考试、怕演讲,而且不同阶段我们教授学生的应对方法不一,在高中阶段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懂得害怕背后隐藏的积极意义。
此外,一个好的辅导课要实现以下三个目标中的一个或多个:“这节课我想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什么”“这节课我想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什么”“这节课我想让学生学会和尝试什么”。一節“小熊笑了”让孩子们体验到开心所带来的愉悦心情,并教会孩子们如何能够开心地欢笑;一节“小兔别害羞”让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样的表现是害羞,并引导孩子们如何从害羞变得在交往中更加主动;一节“我不怕”让孩子们感受害怕后的身体反应,并学会如何克服自己的害怕。所以,这三节课都完成了一定的辅导目标。
三、辅导素材和辅导形式的选择
在一个完整的辅导课程中,我们经常引用很多素材来帮助我们呈现问题情境,而素材选用过程一定要慎重。在一节“消气商店”的课上,老师引用了“鹅小姐嫌自己肥而生气”,邀请孩子们一起商量减肥的办法。如果老师上课之前对这个素材有所思考的话,就会发现这个素材放在大班孩子们身上是不适宜的。且在这节课中老师不间断同时使用三个素材“鹅小姐嫌自己肥而生气”“熊大哥拳击比赛失败而生气”“小红帽和朋友吵架而生气”,三个素材案例相似,让人感觉课堂过于累赘,问题多而又没有解决情境中主人公的根本问题。如果可以深度解决一个适合这个阶段孩子们的问题情境,其效果将会更好。
在上辅导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选用一定的活动形式让课堂更加有效,例如经典AB剧,让学生做出两种答案中的一种选择。在“第一次”的课上,老师就使用了这个活动形式。AB剧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但它需要孩子们有足够的自我思考能力并做出独立判断而非盲从,我们需要思考这样的形式是否适合幼儿阶段。
不同阶段的孩子适合的心理活动形式是不同的:小学阶段以游戏为主,初中阶段是游戏讨论结合,高中阶段以讨论为主。按照这个的逻辑,在幼儿阶段,应用更多的活动形式应该是游戏辅导。比如“在看得见的情绪”一课上,老师一开始教孩子们玩类似抢位置的鳄鱼岛游戏,让孩子们直接体验情绪,这样的环节设计比“想变勇敢”和“我不怕”的直接询问效果会更好,因为孩子们直接在互动中增强了感受。
在“小兔别害羞”中,老师让孩子们自己随机挑选一个手指玩偶贴贴在手指上,并在配乐下玩“找个朋友碰一碰”的游戏,孩子们很开心,因为游戏的设置和孩子们的年龄段是相符的,既暖心又可爱。所以,活动形式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年龄阶段特点。
还有一点要注意,如果活动形式给孩子们带来误解,那还不如干脆不要选择使用。一节“猜猜我有多爱你”课中,老师请孩子们伸开双手比谁的爱更多,告诉学生“谁的手伸得长谁的爱就更多”。但是孩子的身体条件本身就不同,有人手长有人手短,是不能拿来比较的。活动不只是为了活动,活动一定是为了活动目标而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