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材解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材解析

教材解析范文1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材;形态;风格;定位

近十年高校应用文科教材不断地适应时代和专业要求进行更新,更多的国外成熟或经典的新闻传播学教材被引进。根据2005年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数字,全国共有新闻传播类专业661个,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超常规发展”学科。对于这样一个学科来说,深入探究学科的共性,促进学科教学的成熟,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就成了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要事,而规范和提高教材编写水平对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的作用也不言而喻。

近年来,国内各个出版社都纷纷推出权威的新闻传播学国外教材,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华夏出版社的“影视传播主流教材译丛”、新华出版社的“欧美广播电视高级教程”等都在高校受到欢迎,还有北京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等都出版了许多有特点的译著。对这些教材特有的新闻传播类教材编写体例和思路系统分析,总体特色非常明显,对国内高校“十一五”精品教材规划和编写借鉴价值凸显。

一、守正创新齐举,知识智慧并重

国内外同学科教材形态框架并不同,这既有观念上的不同,也受科研管理中考核教师成果的标准影响。

国内占据教材功能主导观念的是知识观的教材观,“这种观念视教材本身呈现的知识为目的,教学即以教材所负载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为宗旨,它也重视智慧的或发展的功能,但终究是把这种功能视为知识的从属和附庸”。国外的的教材功能观念是知识智慧并重,是对知识教材观的超越,“希望强调在知识的吸收过程中,态度、才能和本领的形成实际上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另一方面,国内高校在评鉴科研成果时,教材和专著是分开的,这似乎在做着一种鉴定:大学教材,首先是一本面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书籍,是基本的,已经成为定论的知识,求扎实,求准确,求谨严,求稳妥,与重视研究创造的学术专著不同。这就使得以往教材编写者更多地关注“守正”,框架稳定成为教材写作的出发点,于是后来者总是在前人打好的框架中修补裁剪,规范性高于开放性和启发性。就新闻传播学而言,经常忽视教材出版“进行时”的传播生态环境和媒体特征,这就使得教材出现了明显的脱离实际“自说自话”特性。比如从来我们的新闻实务教材从来采访和写作都是分开的,但在实践中,采写永远是一个整一的思维场域,这就使教材天生就带有滞后性。

国外教材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是:教材是教师物化自己教学科研成果的完整集中的体现。对大学教材的双重性体现突出: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书,是基本的,已成定论的知识,但同时教材明显也在整合研究成果,将学生带入前沿学习,专著的特性明显。编写者既推崇传授基础知识,同时善于吸取和整合最新研究成果,这使得教材带有明显的学术专著研究启思特性,教材的个性和较为长久的生命周期就有了前提。

另一个特点是内容丰富,教材厚度明显超过国内教材,重印再版率高。蓝鸿文先生将美国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大学教授卡罗尔・里奇所著《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课程》誉为“一部经典新闻教材”,其中认为“丰厚”是其最明显特点,其内容包括了国内教材采访写作,打通了报刊和电子媒体,涉及专题报道,强调写作中涉及到的新闻伦理,而且“高度关注新技术给新闻采写带来的变革和影响”。”权威的《美国新闻史》一书,曾获得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全国研究成果奖的最高奖,翻译过来的是第九版,初版是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的《创造性的采访》是第三版,已经在美国作为教材使用了25年。梅尔文・门砌著、展江主泽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初版是1977年,美国300多所大学选用此书作为教材,到2000年第八版时累计印刷295・635册,2003年推出第九版时又加进了“9・11事件”等内容。《大众传播动力学》是第七版,此版的书名副标题是“数字时代的媒体”,中文版序中,说明“在过去几年中,全世界的大众媒体经历了几波惊人的转变,他们永久性地改变了媒体景观”,成为内容变化和修订再版的由头,也是保持畅销的原因。“多次修订、再版,不断更新,滋养了几代学人”,也“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新闻与传播学教育的权威性、全面性、时代性和前沿性”。

所以,教材中的“变与不变”在历次修订版的体例上目录中都有清晰的显示。既守正,注意把握专业的特点但非因循守旧,也是创新,创新依据的是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态折射,而且越来越重视教材在体现经典知识的同时,对学生扎实功底、广阔视野、文化素养等的规定性强调。

二、案例先于概念,强化专业精神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呼唤,其实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学者都在不断出版新教材,旨在建立学科完善的理论建构和学科体系,这本来无可厚非。但一个明显的不同在于对构建“学科理论”的理解,也在于对具体写作结构和体系操作的思路。

如大凡属于学科前沿和科技含量较高的教材如网络传播和媒介经营管理等,国内教材习惯于先出版“概论”和“学”,但国外在先期更集中于对案例的解析。国内教材强调体系,“伊始就是关于某个‘学’的基本定义、基本结构、意义等等,占了很大的篇幅”,逻辑严谨,按部就班,结合实践尤其是最新实践尤缺。究竟应该用怎样的写作起点和思维链条搭建教材的整体布局乃至学科理论?

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的职业发展路径一般有三步:首先是强调专业的实务价值取向,强调掌握专业技能和规范;其次是通过技能训练确立专业理想,如为公众服务、讽喻社会现实,当然也要熟悉各国不同的传媒功能属性;最终是建立一套特有的学术理论体系,为实务做好理论支撑。而国内外无论是专业理论教材还是实务教材,都必须分别致力于对此三个层面的专业感知、理解、掌握或运用。如果基于此前提,结合国内新闻传播学科教育发展阶段,其实是应该遵从新闻传播学科本身性质特点,善于从具体实务或案例出发,渗透专业理想,确定一个整体写作思想或贯穿线索的。这一点,很多国外教材无一例外强调实践中的问题,专业精神也贯穿始终。虽然看上去似乎少了中国学者的严谨,有时还显得有相当的跳跃性,但“实用”功能突出,从而对专业特质和学科理论也有了准确的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的美国卡罗尔・里奇著的《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课程》,一以贯之的线索是“获奖记者的秘诀”,(我们的教材是忌讳这种提法的),然后从四个方面掌握基本采写理念、方法、模式和规范;感悟采写之精髓:赏析优秀作品;练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再练习。以从构思到结构报道为顺序展开,先是新闻报道基础,后采集信息,再组织报道结构,思考报道带来的相关社会问题,掌握技巧。

而新华出版社“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文库”的《新闻采写教程》则立意通过采写确立“公共新闻学”,着眼于理解“新闻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功能的哲学观念”,强调传统新闻学和公共新闻学的对比。是一本强调解决“怎么办”的同时思考“为什么”的教材,所以顺应逻辑,强调“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角色思考”,其研究起点和落脚点更多着眼于地区性新闻。这部著作的副标题是“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成为全书的框架支撑。

这种框架和主题其实是我们多年缺失的新闻实务的研究起点,国内教材特别强调的似乎是“思维训练”,强调理论的严谨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是围绕教学内容组织教材,特别看重概念的理解,先有理论,再建框架,后装材料。但新闻传播的应用特性决定了其出发点应该是“引例”,实践最新的实践永远是学科的出发点。

三、学生先于教师,重视启发引导

有学者将教材观分为知识教材观和智慧教材观。“知识教材观认为教材是教学的蓝本、规范,控制着教师的教学”;“智慧教材观视教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素材,教材的价值不在于控制教学,而是为教学提供基础性文本,教材的结构具有开放性和创生性”。对于新闻传播学科来说,合作――问题――实践是构成教育范式的三个维度,具体到教材使用的层面上,便是师生作为共同的“探索者”进行合作,继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行实践,最后解决问题。

虽然古代教育家早有“教为不教”训导,但传统教材更具教师强势,是比较典型的“知识型教材”和“教师用教材”,典型如章节思考题,“对于观念性的东西要求记住的过多,而这些观念大多是作者编织的套话,并无价值”。

国外教材的出发点和“诉求对象”一般都是学生。前文所提的《新闻采写教程》在前言致学生中以身说法,极言新闻职业的神圣,强调无论作为记者还是公民,都有了解事实和了解新闻领域的重要性。教材在编写时显然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尽量融入学生的认知世界,尤其在文字表述和内容编排上很注重人性化,术语概念自然引入,讲解详尽清晰。几乎每一本的教材每一章后都有结构、要点、复习题、评论性思考题、关键术语,进一步阅读的建议,互联网冲浪导引,方便的是自学。所以国内的教材更多是“讲授用教材”,而国外则主要是“阅读用教材”。

对教师,则强调对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服务性。《新闻采写教程》在“致教师”中,开门见山推销“此书”不同于同类教材的优势:强调新闻工作者对支撑民主方式中的关键作用理解。另外,还有一些教材后面附有教师反馈表,近年随着数字出版发展在纸质教材出版后便开发了教师手册、习题解答等教学课件以及网上资源。承诺“如果你用做教材,出版公司将免费提供英文原版的教师手册和教学课件”,服务性、针对性以及品牌拓展提升是普遍特征。当然这一点在近年国内出版教材的过程中也在强力突破。

在注重“启发性”和激发兴趣上,国外的同类教材更是形式多样,甚至追求新奇而不拘形式。《新闻采写教程》中,特地虚拟了两位人物:杰克・卡特和姬尔・阿普莱特,犯一些记者因为经验不足的常犯的错误,然后有针对性进行解释分析。其实注重浓郁的人文特性不仅激发学生阅读和学习以及从业的兴趣,更是潜移默化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知识的记忆也就成为没有强制和负担的内容了。兴趣成为导引,也为非专业学生入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潜移默化扩大了专业影响和魅力。这些方法,初看浅显,但“溶解”和“催化”作用强劲,学生参与――感受――发现――研究――创造,在主动与自觉状态下自主完成了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

综言之,写作过程中考虑学生和老师的“实用”,善于引导,方便阅读,而且不断创新,这使得教材定位清晰,并有良好的感染力,同时推崇启发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激发思考兴趣。这和国内教材“适合东方人思维模式,演绎式,条理性强,但不利于创新”形成明显对比。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教师和学生分列两极――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便是连接器,是教的依据学的对象,教材编写的高度和特点实际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学科的学术高度。对国外教材编写方法和思路以及编写体例,一味接受或排斥皆有不妥,须有取有舍,但何取何舍?取舍之间分寸如何把握?旧的专业教材无论是宏观策划还是每本书的撰写思路如何调整?本科生教材和研究生教材区别何在?等等,皆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其实国内出版社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早在2002年就推出了“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重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既传授知识又引导能力的提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作为本学科的权威阵地也在数十年里筚路蓝缕,竭精殚力,但飞速发展的专业教育呼唤更高水平和更具专业特质的精品教材。毕竟国外新闻学教育历史较中国大规模开展专业教育早了近一个世纪,所以其教材无论是内在机理还是外在形态,都提供了一个批阅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模板和标准,值得不断提炼吸纳。

教材解析范文2

关键词:实验化学;教材;选修模块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9-0026-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与传统教材比较,新高中化学课程6大选修模块之一的中学实验化学教材的出现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实质上,都是一次重大的变化。苏教版《实验化学》教材在教材结构、实验课题编排和内容选择等方面都作了精心设计。深入解析教材的编写思路、实验课题和内容设置等问题,能帮助化学教师深刻理解该课程目标,准确把握教材,并能在教学实践中开发符合实际的实验课程资源,使实验的教学功能在教学中得到更好地体现。

1苏教版《实验化学》的编写思路浅析

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规定,苏教版《实验化学》教材的内容划分为“化学实验基础”和“化学实验探究”两个主题,即在“重探究”的大环境下,不忽视对基础实验的教学,将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学习与探究性实验的研究进行有机地整合。纵观苏教版《实验化学》教材,在两大主题的框架体系中,其编写思路基于化学实验学习要求的梯度变化、化学实验方法的渗透方式和化学实验思维的逐步形成这三个方面来安排教材内容。

1.1基础实验课题和拓展实验课题嵌套设计,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目的

为了实现基础实验和探究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目标,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目的。教材以课题中嵌套拓展课题的形式,试图通过一个或一组精选的基础实验的教学,促使学生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验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进行类型相近的实验的探究学习,包括该类实验的操作流程、常用操作技能及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学习和应用。

1.2渗透化学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论

教材编写中十分注重在不同类型实验中渗透各种化学实验研究方法的学习,如在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专题,通过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实验,让学生学会物质分离及提纯的方法,形成方法优选的观念;在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专题,通过对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及认识对比、归纳等方法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基础实验的演练,系统全面地学习了各种化学实验研究方法,并能举一反三,思考实验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进行个别实验向类型相近的实验迁移,顺利完成拓展课题中的实验任务。

1.3突出实验设计内容比例,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实验化学》教材根据实验设计的特点和一般要求,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的基础上,加大了实验设计的比例,并在突出其思维训练价值上,分别从实验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三个方面作了精妙的问题设计。例如实验反应原理的思维训练主要从变化实质、定量关系、反应条件着手;装置原理的思维训练则从仪器选用、配套组合、连接顺序切入;操作原理的思维训练按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安全措施着眼。学生从典型的实验设计入手,逐步扩大思维的深广度,提高思维品质的层次。

2苏教版《实验化学》的内容体系分析

苏教版《实验化学》教材的内容体系可以分为宏观内容体系和微观内容体系。

2.1教材宏观内容体系

《实验化学》共分七个专题,专题内容按照科学家开发和研究物质世界的逻辑顺序来编排的。从获得物质的手段和方法(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性质研究(物质性质的探究)物质性质的应用及反应规律研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电化学问题研究、物质的定量分析)物质的合成(物质的制备与合成)这一线索来选取内容。每个专题围绕设置目的,又分别设有2~3个课题,全书共16个课题;每个课题下还设置1~2个相关的拓展课题。另外,在每个专题的结尾处设有“整理与归纳”和“专题作业”栏目,以便学生对所学专题知识进行系统地总结。教材的宏观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2.2教材微观内容体系

教材的微观内容体系即教材的纵向内容体系,主要体现在课题内容的设计方面。《实验化学》中每一课题由“知识预备”、“课题方案设计”、“记录与结论”和“拓展课题”四部分组成,各部分中穿插有一定数量具有针对性的支持性栏目。

2.2.1“知识预备”

“知识预备”主要是将课题涉及的知识点以概念、定律、原理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概念、定律或原理都与课题的实验原理、方案设计及实验步骤密切相关。“知识预备”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和理解实验原理的知识基础。这为学生能深刻领会实验设计意图、理解和熟悉每一个实验操作步骤,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并通过讨论得出实验结果做好知识准备。

2.2.2“课题方案设计”

“课题方案设计”主要以流程图、文字或流程图加文字的形式出现。

每个课题中,操作步骤较多和操作技术性较强的实验,如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阿司匹林的合成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分离和合成实验,均以文字配流程图的形式来描述实验方案;对于操作步骤简单,尤其是学生较熟悉的课题方案就直接用流程图来表示,如牙膏中主要成分的检验;操作细节较多的实验则以文字叙述为主;而一些重点考察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课题如“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则只对实验的注意事项进行说明和提示。

2.2.3“记录与结论”

实验的“记录与结论”主要是表格的形式,表格的项目名称取决于课题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要求。“记录与结论”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释”或“结论”等项目的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2.4“拓展课题”

“拓展课题”是实验课题的后续学习,是基础实验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迁移训练,是对基础实验课题的学习的一种“评价”、“总结”和“反思”,而且这种“评价”、“总结”和“反思”是通过完成另一个实验来实现的。拓展实验课题的问题解决反映了学生在基础实验课题中的学习成效,这既是知识的考察,又是能力的考察。可以说,拓展课题的完成是对学生能力提升的一种肯定。

2.2.5栏目介绍

与必修教材和其他五个选修模块的教材类似,《实验化学》也设置了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正确进行实验操作以及开阔视野所需的与课题相关的知识性栏目。主要有“检索咨询”、“信息提示”、“交流与讨论”、“提示与建议”、“操作向导”、“安全须知”、“拓展视野”等,但各栏目的功能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又有了进一步的延展。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苏教版《实验化学》在课题内容的编排上摒弃了传统教材中“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实验记录问题与讨论”的实验编排模式,而是以“知识预备课题方案设计记录与结论”的形式展开,并将各知识性栏目穿插在课题的各部分内容中,使学生的知识目标和实验技能目标有机地整合在每一个课题中。可以说,实验已非纯粹的实验,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课题,通过对该课题的学习,学生将会在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实验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

3苏教版《实验化学》教材特色分析

苏教版《实验化学》教材在专题线索引导下,教材编写具有鲜明特点。

3.1教材注重实验的精选和设计,关注生活化、绿色化和探究性主题

3.1.1实验选题注重生活化

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来源于生活,如“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食醋总酸含量的测定”、“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阿司匹林的合成”,这些实验课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一改以往化学实验过于学科化的特点,避免了一些性质实验的程序化和机械化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学生通过亲身实验了解到身边物质发生作用的原因、学会鉴别常见物质、揭开原本神秘现象的面纱,充分体会到化学实验的实用价值,并体验到通过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知识学习的欲望。

3.1.2 实验设计关注绿色化和可行性

教材中的实验所选择的实验仪器和药品都是在充分考虑中学化学教学的现实实验条件的基础上,从经济、绿色环保的角度出发作出选择的。其中定量和定性实验仪器都是中学阶段的常用仪器,简单易得;实验药品和试剂的选择一般以经济、无毒为主;实验原理中包含的化学知识以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为前提,尽量避免拔高知识的出现;实验方案设计遵循简单、可行和绿色的原则。

3.1.3 拓展课题创设思维空间

在课题的选取过程中,编者还特别关注实验趣味性、启发性和探究性的融合,如“用粉笔进行层析分离”、“干电池模拟实验”、“蓝瓶子”实验、“蔗糖的燃烧”、“淀粉与碘显色现象的探究”等,这些实验内容大多属于拓展课题,在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的驱动下,学生探究欲望得到了激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反应原理是什么?”、“若改变反应条件,又会呈现怎样的趣味现象?”,问题不断出现并得以解决,学生也在释疑解惑的过程中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3.2教材突出实验的教学功能,关注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

3.2.1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迁移

《实验化学》十分重视给学生提供基本的化学概念、原理,以及基本的实验操作知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实现知识的迁移,如:预备知识、课题方案设计或其他支持性栏目的设置,为实验完成打下了坚实的知识铺垫。在知识和原理指导下的实验研究也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表现得更加积极和自信。

3.2.2注重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应用

在专题的设置上,《实验化学》选取的大多是对实验操作技能有一定要求的研究课题,如“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物质的定量分析”,“物质的制备与合成”,这些专题中都包含着许多具体的基本实验操作程序,如溶解、过滤、萃取、分液、鉴别、检验、滴定、倾析、称量等。这些操作的反复演练,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趋于熟练,并能深入领会各项实验操作的应用范围、注意事项和要领。

3.2.3注重实验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

《实验化学》中有关实验设计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实验方案设计:粗盐提纯;

*物质性质实验设计:比较盐酸、碳酸、苯酚的酸性强弱,铜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中橙黄色物质组成探究;

*物质的检验实验设计:牙膏中钙离子的检验;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检验;

*物质的鉴别实验设计:食盐和亚硝酸钠的鉴别;

*反应条件探究实验设计: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速率实验的最佳实验条件;“蓝瓶子”实验反应条件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不同的实验因素对蔗糖燃烧实验结果的影响;温度对碘―淀粉溶液显色的影响。

教材中几乎每个课题都有涉及实验方案设计的内容,根据以上的归纳整理,可以发现每个课题中实验方案设计的要求各不相同,覆盖面广,在突出这部分内容相当的课时比例的同时,也体现了对学生实验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求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3.2.4注重实验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教材中的每个实验活动都十分注重以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在拓展课题中为学生创设了使用习得的实验研究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应用情境,促使学生在方法学习之后很快能找到情境相近的“用武之地”来检验学习的成果和进一步加强方法使用的熟练程度。如通过“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提纯”实验,学生学会了从植物中分离提纯某些元素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茶叶中某些元素的鉴定”中得到迁移和巩固;“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速率影响”中利用实验比较法来探究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该方法在教材其他有关反应条件控制的实验中又多次应用,学生在多次参与对反应条件控制实验的探究的过程中,因素控制的思维方法逐渐形成,科学研究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教材解析范文3

“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主要阐述内容包含: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技术原理与特点,重点分析全球定位系统在国民经济生产中的应用;了解世界各国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发展现状(拓展知识)。

1.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技术原理与特点

GPS是Global Position System的缩写,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最早是美国于1973年开始研制、供陆海空三军共同使用的一种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是在“子午仪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全球性、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与航天)、全天候性优势的导航定位、定时、测速系统。GPS是一项高科技成果,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有效地应用了这一技术,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军和多国部队在轰炸机、战斗机、直升机远程陆地攻击导弹、战车、坦克上装备了7 000台GPS接收机。海湾战争以后,GPS系统普遍被各国所重视,并已开始由单一的军事用途转向商业开发与应用。

GPS系统由空间星座、用户接收设备、无线数据通讯设备及地面监视控制设备四部分组成。空间星座是由美国发射的、运行在2.2万千米上空6条准同步轨道上的24颗卫星,它可以覆盖全球,由这24颗卫星发出可供全球、全天候、三维立体和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信号。用户接收设备只需要接到24颗卫星中的其中3颗卫星信号,就能够确定接收机所处位置的准确数据,这些数据信息通过无线数据传输系统传送到控制指挥中心,由控制指挥中心的设备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并通过中心系统配置的地理信息系统和高分辨率电子显示器,将用户接收机的实时位置显示在电子地图上。

2.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

(1)特点:全天候、高精度(民用码:利用差分技术,可以得到小于5米的精度)、自动测量、实时性。

(2)功能:近年来GPS在国内外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已成为信息时代不可缺少的部分,被誉为二十世纪以来继计算机之后又一项对人类进步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和发明,它为解决人类在地球上的定位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那么,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3)定位:可比较准确地确定某地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

(4)导航:是一个技术门类的总称,它是引导飞机、船舶以及个人安全、准确地沿着选定的路线,准时到达目的地的一种手段。导航的基本功能是回答三个问题:“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去哪里?如何去?”

(5)应用:军事、交通、娱乐、测量、救援、工程建设、野外救援、农业、渔业生产等方面。

3.世界各国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发展现状

当前,世界上正在运行的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主要有两大系统:一是美国的GPS系统;二是俄罗斯的GLONASS(格鲁纳斯)系统。近年来,欧盟也提出了有自己特色的“伽利略”全球卫星定位计划。因此,未来密布在太空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将形成美、俄、欧操纵的GPS、“格鲁纳斯”、“伽利略”三大系统相互竞争的局面。而我国的“北斗一代”导航系统则是世界上第一个区域性卫星导航系统。

二、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读GPS定位示意图,说出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定位依据与特点;依据材料,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军事、交通、娱乐、测量、救援等方面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农业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之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结合本章节内容,加强对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等的培养。全球定位系统是新型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成果,大多数同学对它的特点与应用并不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以案例、图片、视频等材料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锻炼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结合课本提到的应用案例帮助学生加强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通过促使学生学习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最新地理技术发展成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观点,报效祖国的热情,以及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重难疑点

1.教学重点

掌握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基本原理,要求学生理解对地球表面上的点定位需要三颗卫星,了解地球表面上点的运动状态则至少需要四颗卫星。在教学安排中应重点突出对全球定位系统(GPS)广泛应用的分析与理解,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测量、军事、农业、交通、救援等方面的应用原理与注意事项等。尤其注意提醒学生分析清楚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及遥感系统(RS)间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难点

主要集中在对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军事、农业、交通、救援等方面的应用原理与注意事项等内容的分析。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考虑采取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与交流。学生由于自身认识方面的局限,容易对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及遥感系统(RS)间的原理与应用产生混淆。例如,由于汽车电子导航产品的广泛使用,学生容易将汽车电子导航产品与GPS定位仪混为一谈。其实汽车电子导航产品的设计与原理应属于地理信息系统,定位导航只是其中的一项功能,其功能的范畴远大于单纯的定位。

3.教学疑点

在中图版必修三中,本节案例研究中选取的几个实例,如精准农业、电子导航等并不完全只是GPS功能的体现,其中也结合了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方面的知识,容易对还未学习相关知识的学生的理解与掌握造成一定困扰。

四、不同版本教材内容对比分析(见表1)

五、教学建议

1.方法参考

(1)分组合作探究学习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合作小组,课前安排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预习。本章节重在掌握全球定位系统的原理与应用,在汽车电子导航大发展的今天。大多数学生对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并不陌生,可以采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法,设计一些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

【探究问题】

*当你外出旅游或者野外探险的时候,通常用哪些方法辨别方向或确定你所在位置? (可以利用太阳、月亮、北极星、植物、指南针、手表、GPS定位仪等)

*的士运输公司如何才能有效对车辆进行监控? (安装GPS定位系统)

*运用所学知识,想一想怎样才可以精确测量出珠穆朗玛峰的准确高度?

*在野外如何救助失踪人员?

*农业耕种应用系统:为什么美国农民选择在夜晚耕种作物……

在问题设计方面应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层层递进,同时配合直观的图片、视频等现代媒体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法。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全球定位系统在各领域的应用实例。学生介绍全球定位系统在军事、测量、交通、娱乐、救援等方面的应用案例。

【应用案例】

以色列气候干旱,降水较少。但在农业方面获得很大成功。具体做法:通过技术手段获取农田水分状况的信息。计算机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做出决策。精确地给农田施加适量的水,从而既节约水资源,又获得较大产出。以色列从而成为欧洲的厨房和花园。

根据案例提问:采用何种手段,获知哪块区域农田需水?采用GPS等手段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你是否还能举出其它有关GPS 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2.图表使用

(1)全球定位系统空间卫星分布图(中图版)。空间星座是由美国发射的、运行在2.2万千米上空6条准同步轨道上的24颗卫星,它可以覆盖全球,由这24颗卫星发出可供全球、全天候、三维立体和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信号(可引导学生了解卫星轨道分布情况)。

(2)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示意图。在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固定位置,要对其进行精确定位至少需要3颗空间卫星,如果要对一运动物体进行精确定位至少需要4颗空间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可以进行四维座标的准确测量。

(3)全球定位系统终端设备数据图(图3)。图3中“三维卫星位置”反映的是测量地点准确的经纬度位置;高度指的是测量地点准确的海拔高度;右侧部分圆圈表示地平圈与地平高度45°的范围;出现的数字代码表示目前能接受到信号的卫星代号;下方表示各卫星的信号强度。

六、思考与练习

为了规划鸟类自然保护区,在获取了不同鸟类的觅食半径等资料后,准确划定保护区范围可以采用的效率最高的技术手段是:

教材解析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插图;有效利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08-02

插图是各级教育机构各学科教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好的插图是一节课精华部分的体现,不仅可装饰书籍,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能够补充文字的不足之处,增强课堂教学的全面性与完整性。故当前环境下,任课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需积极发挥自身创造力,有效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各种插图辅助教学,以增强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笔者收集并整理了多项相关文献报道,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合理利用插图的有效策略,现简要论述如下。

1.利用插图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一般来讲,语文教材插图是该学科教材内容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要以画面为载体,为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且大部分插图均是课文中关键内容的再现,许多学生经过插图"点拨",立马可豁然开朗。故现阶段,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需注重插图的课前应用,利用插图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为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的实践课堂教学中,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从题材上来说属于明清白话小说,且其教材中配有小说主要情节的插图。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先指导班级学生认真观看插图进行课前预习,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其学习主动性,使其在预习过程中能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对于部分学生来讲,其从未听过"水浒传"或"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对教材内容比较陌生,此种情况下,教材插图可起到示意的作用。通过教材插图辅助学生课前预习,能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便利,降低学生课堂学习难度,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2.利用插图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对于初中语文教材来讲,其所配备的人物插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文章中的人物性格,漫画式或情景式插图可凸显出文章的故事情节,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于脑海中形成一幅生动、完整的画面。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依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效果与整体教学质量。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本节课中的教学重点主要为"如何抓住文章中所描绘的人物特点",其教材中的插图里共有5个人,每个人均神态不一,风采各异,学生自学起来难度较大。此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学习文章时,找出文章中描述人物的神态、肖像与动作的语句并将其明确标示出来,之后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一插图,鼓励学生自主地将标识出的语句内容对照插图中的人物进行"对号入座",以便学生能够快速明确插图中的5个人分别是谁及其各自的人物特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3.利用插图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学习经验较少,生活阅历浅,故其在学习语文文章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疑问,影响其课堂理解,严重阻碍其学习进程。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观察和利用插图,鼓励其自主探究,并结合文章语言描述来理解作者意图,增强其课堂学习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此时教师可引导班级学生认真观察和对比教材中的插图,很快学生会发现插图中的人物没有毡帽,易产生"他的毡帽去哪儿了"这样的疑问。针对学生的课堂质疑,教师可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重新阅读课文,鼓励其自主探究,以便使其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同时体会"闰土"当时窘迫的生活,理解作者写作文章时的悲哀之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总之,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行业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各级教育机构中的课堂教学活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其中尤以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的利用教学较为明显。故当前环境下,笔者建议教师在初中语文实践课堂教学中可利用插图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及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等,以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及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春华.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科学化建设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4,(05):35.

教材解析范文5

1.课标要求

本节课标要求: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首先,分析课标可以归纳三个面的具体要求:了解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比较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会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由于资源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域间的物质和信息要进行交流,实现互补,因此地域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交通运输和通信都是实现地域联系的主要手段。交通运输是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最主要方式,它不仅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对地区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被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其次,注意案例的运用,在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时要结合案例来归纳总结。这样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讲清讲活。

2.教材内容

教材主要以交通运输为案例来探讨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未探讨其它地域联系方式(如商业贸易、通信等),可以适当补充,仅做了解。本节内容主要阐述了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以及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和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因素。学生对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多联系实际,让学生根据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是本节的重难点。先分析南昆铁路的影响因素,然后让学生完成青藏铁路的影响因素,再通过教师引导其它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并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强化分析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训练,能够举一反三,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认识构成交通网的基本要素,能举例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因素及交通运输布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结合实例了解交通线的发展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影响和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运输方式选择的模拟练习,进一步理解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收集我国铁路提速等有关资料和图片,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熟悉自己所在区域的交通运输网,了解其中一些线、点的建设情况,理解影响其建设的主要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客观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利弊,掌握一分为二评价事物的方法和态度;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未来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用运动、发展的眼光分析地理事物;正确理解交通运输与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对科技促进交通和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激发刻苦学习的热情。

二、人教版“交通运输的布局方式及其影响”图像系统分析(表1)

三、其它版本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对比(表2)

通过对四个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的对比,可以理解课程标准最低要求是:通过各种实例,理解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四、本章图表例析

1.现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比较(表3)

2.西南地区交通平面图(图1)

大西南是我国腹地深广、资源丰富、潜力巨大的地区。过去由于交通的制约,大西南的资源优势未能转变为经济优势。南昆铁路将资源丰富但无出海口的西南内陆同有绵长海岸、便捷通道的华南地区连成一体,使资源优势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有利于将大西南的物产输往世界市场,建设这一条现代化铁路,对西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看出社会经济因素对南昆铁路区位起决定作用。加之该线路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铁路的通车为当地脱贫致富,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修建该铁路要经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若没有高科技作保证,则难以办到。

教材解析范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教材;内容编排;结构;比较分析

中国的教育改革正在持续推进中,成果显著。对学生影响颇大的高中数学教材在改变过去的重视理论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适合高中生拓展数学综合能力的内容。通过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对高中数学知识的了解,对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以及高中数学教师新的教学方法研究,编排出了创新的高中数学教材。本文将从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具体应用中分析新的内容编排结构情况。

一、教材比较

传统教材主要包括理论知识+例题+习题的结构。新教材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观察与思考,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与应用等等拓展数学能力的项目。从细节上来看,新教材使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习题增多,图表增多,函数知识的比重增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多。教材的丰富度增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有很显著的提升。

二、教材分析

1.内容安排

(1)图表增多

由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新教材中重视数学图表的应用,在编排上增加了许多图表分析。比如,在讲函数的解析方法部分,每一个方法都会紧跟函数图象,并对函数图象类比分析。

图表的作用就是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更加便于理解,减少学习阻力。

(2)函数比重变大

由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新教材中,对函数的学习比重最大。新教材中强调函数的学习,通过函数的学习可以间接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影响深远。函数学习作为数学基础教学的重点,新教材将函数学习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2.习题变化

(1)引发思考

思考能力需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对高中生逐渐培养,教材的相关内容设定起到辅助作用。通过初步的理论灌输加例题引导,随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逐渐养成自己探索问题并思考问题的习惯。

比如,在新教材中讲集合的章节中,一共出现了八个例子。新版教材只分析前面几个,当学生对集合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后,在后面一页的“探究与思考”中,给学生提出了剩下的例子是不是集合,如何论述他们的元素分别是什么以及要求学生将这八个例子进行归纳总结,找出例子之间的相同点等问题。

一步一步,由浅入深,不是一味地灌输理论,而是让学生随着教材的深入,自己思考问题,归纳知识点。在促进高中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

(2)知识联系

高中数学新教材更加注重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完一章节后,在以后的章节学习中,教材上会出现对前面知识的回顾内容。

比如,在新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教师在讲“函数”的章节时,函数有多种解析方法,当学生在学习完所有的解析方法后,教材的“探究与思考”会举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解答,这几个例子是不是都可以用学过的解析方法解答,如果可以,写出所有的解析方法。

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同时巩固之前的知识,对掌握不足的内容及时进行复习。这样做可以增强高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

(3)发散思维

新版高中数学教材在对学生提出检验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问题的同时,注重提出引申问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运用多个方法继续学习。

比如,典型的题目是我们已经得知函数的图象有多种表示方法,可以是直线、曲线等等,那么我们怎样来证明一个图形是不是函数图象?

通过这种问题,让高中生从正反两种角度对函低枷蠼行探讨研究。此方法是在间接地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否且行之有效。

3.情感与知识并重

比如,高中数学新教材中,在例子和习题中我们知道出现了很多“感受”“体会”“树立”等词语,可以看出新教材看重对高中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以及养成高中生探索钻研的习惯。这也是贴合教育改革中提倡素质教育的表现。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有关教育部门对高中数学教材进行了非常大的改动。高中数学对学生的思维养成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如何根据新版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学生如何适应新教材的改变等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本文对新版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论述,对新版教材的改动做出了分析。在新形势下,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为取得优异的数学教学成果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彭上观.高中数学新课标实验教材内容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若干比较[D].华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