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铜仙人辞汉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铜仙人辞汉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铜仙人辞汉歌范文1

2、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4、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贺铸《金铜仙人辞汉歌》

5、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6、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别诗》

金铜仙人辞汉歌范文2

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2、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题临安邸》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9、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0、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苏麟《断句》

11、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以寄》

1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13、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李白《上李邕》

14、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15、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刘琨《重赠卢谌》

1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7、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陈亮《三都乐》

1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9、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20、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21、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22、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23、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杜甫《夏夜叹》

24、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白朴《阳春曲题情》

25、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26、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2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28、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2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赵翼《论诗》

30、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31、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3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3、9.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34、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35、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李绅《答章孝标》

3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37、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释文向《过苕溪》

3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39、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40、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41、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行》

4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4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4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4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6、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47、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48、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

49、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50、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5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5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53、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

5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55、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56、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57、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58、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59、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60、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6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62、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63、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6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6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66、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

67、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68、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金铜仙人辞汉歌范文3

李贺为什么会写出那么多“虚荒诞幻”的诗,究其原因主要有:当时的潮流对他的影响及他自身的因素,本文主要分析宗族情结对他诗风的影响

“贺,王孙也。所忧宗国也,和亲之非也,求仙之妄也,藩镇之专权也,阉宦之典兵也,朋党之衅成而戎寇之祸结也。以区区奉礼之孤中,上不能达之天子,下不能告之群臣。唯崎岖驴背,托诸幽荒险涩诸咏,庶几后之我者。而世不察,以为鬼神悠谬不可知,其言既无人为之深绎,而其心益无自明,不亦重可悲乎!”这段话概括了李贺不得志的一生,因不得志而托诸于诗,这是李贺诗风形成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

李贺,远祖显赫乃高祖李渊的叔父李光,但到他这一代,家族早已败落,他没有享受到半点贵胄的荣光,李贺的父亲不过作了“边上从事”一小官。李贺一生都没有沾上祖上的阴德,倒是祖先创下的伟业让他耗尽心力,一生都为恢复家业、复兴宗室而幻

想着!

王室之后的尊贵与出身的贫寒形成的落差让李贺天生就有不得志的感觉,但贵胄的自尊又总唤起他对姓氏的自豪,宗族情结成了他一生的支撑。在他的许多诗歌中都流露出这种宗族情结:“宗孙不调为谁怜”(《仁和里杂叙皇甫湜》),“莫忘作歌人姓李”(《唐儿歌》),“唐诸王孙李长吉”(《金铜仙人辞汉歌》),他不时地提醒别人他是王室之后,似乎想借高贵的出身为仕进寻找一个理论根据。既然为王室之后,王室的安危于他则变得十分重要,看着世风日下,他痛苦不堪,总想力挽狂澜,而能够为社稷出力的必要途径只有一条:出仕。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正在李贺为宗室的复兴摩拳擦掌的时候,王室的大门却永远地关闭了。

孔子为世代读书人立下“学而优则仕”的古训,像李贺这样的寒士贵族对因书而仕的热望更为迫切:恢复家业在它,复兴王朝也在它。科举考试倾注了他所有的热情和希望。

凭他的才气与名望,出仕理应畅通无阻,元和五年(810)冬,李贺满怀信心地赴京赶考。万事俱备,唯欠一仕。科考顺利他便能够施展他的抱负,力挽狂澜指日可待。

天意弄人,所有的信念一瞬间完全倒塌。古代十分讲究名讳,而李贺恰恰犯了此忌。他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若执意要参加进士举,便不可避免地要背上“不孝”的骂名,进而可以推知,“不仁”“不义”“不忠”等骂名会纷至沓来,人言可畏,李贺背不起“不孝”的骂名,儒家的正统教育让他望而却步,尽管韩愈为他作了《讳辩》,全力辩解并鼓励他去应试,可韩愈的热心没能留住李贺离去的脚步:在世俗面前,他的抱负被击得粉碎。

李贺失去了仕进的敲门砖,仕门永远被关闭了,光耀门庭、恢复家业的宏图伟志顿时化为泡影,他唱着:“雪下桂花稀,啼鸣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出城》)逃也似的离开了京城,“从此郁郁不得志成了他一生化不掉的心理情绪。”

经过此番打击,李贺更加地“神出鬼没”,潜心钻研鬼神诗歌。现实世界给他的打击太沉重,在鬼神世界里他还能自由呼吸,经过这番打击,李贺的诗作再也不是传唱于楼台舞榭的绮靡之音;而是变得鬼气森森、虚荒诞幻。

古代知识分子还有一条踏入仕门的道路:诗文直达王者,不能从“正门”进去,选择“旁门“也不失为良策,李贺希望自己的诗才能为王者所识,但此时的唐王朝已非昔日盛世,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南园》)天子已无暇顾及“雕虫”之技了。李贺从“旁门”入仕的希望也落空了,他绝望地写下了鬼气最浓的《秋来》:“恫风惊心状士苦,哀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金铜仙人辞汉歌范文4

一、“徐娘虽老,犹尚多情”――模仿学习之“偷势”

现代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有段写给张兆和的情话很有名,它不仅打动了张兆和,也深深打动了后世的读者,他是这样说的: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这是一个整句,由四个分句组成,前三个分句都是铺垫,最后一个分句才是他所要表达的内容,前三句为最后一句服务。这种表达比单纯地说“我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要好得多,因为前三个分句突出的是“多”,后一个分句突出的是“少”,以多衬少,突出“爱”的专一与执著。并且四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增加了文章的语势,读来韵味倍增。

其实,这种行文章法古人早就有了,沈从文是向前人模仿来的。如《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传》曰:

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明明是讲“徐娘”,然从“柏直狗”与“萧溧阳马”讲起,让这二者为“徐娘”作陪衬;前二者“虽老”,仍有用,有如“徐娘虽老”仍有其“多情”的特点。句式由单变复,有了语势,也更有意蕴。并且,前两句用“犹”,最后一句用“犹尚”,用“犹尚”承接前两个“犹”字,三者连贯在一起,显得更为郑重。

这种句法除沈从文模仿外,许多诗人也模仿,如余光中的《乡愁》。全诗四节,前三节所讲的“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为辅,最后一节“而现在”为主;前三节讲的“邮票”“船票”“坟墓”三个意象其实就是为最后一节“海峡”意象作铺垫;并且这四个意象以时间为序,逐层加深。从这个角度来说,余光中这首诗的章法也是向前人学习的结果。

这种章法,学生也可以模仿学习,也可以因此组织出好文章。如下面一段文字:

在巨大的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年级排名表下,看着自己那在数百人之后的名字,我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一个朋友走了过来,看过这巨大的年级排名后,指着理科第一名的名字,对我说:“这个人真是个天才啊!”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静静地看着那个名字。我的心里却并不平静,思绪又回到了初中时代……

初一,她坐在我前面,大家都在教室外玩耍,她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不仅是看教科书,文学、历史著作一本一本地看。那时,她考全班第二,我考第三。

初二,她坐在第一排,我坐在角落里。在晚自习前的喧闹声中,我也隐约能听到她的读书声;课内的、课外的,她都读。那时,她考全年级前十,我考全年级前二十。

初三,她坐在第二排,我坐在第五排。课间,她发出的声音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前往办公室问问题的脚步声。那时,她考全年级第一,我考全年级第三十。

从初中时代的记忆回到现实,我问那个朋友:“什么是天才?”

他吱唔半天,没有答上来。

“天才就是那些有自己的目标,并能坚持不懈、拼尽全力去努力的人!”我说。

――王宏《天才》

文章从初一、初二、初三这三个时间段,从自己与那理科第一名的学生在学习状态与学习成绩的对比中,突出了努力勤奋与成绩的关系,层层递进,这学习的就是“徐娘虽老,犹尚多情”的手法。而开头写那巨大的排名表下,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又是在学习基础上的创新。学习与创新的结合,不仅让文章结构完整,流畅自然,而且进一步强调突出了“天才就是那些有自己的目标,并能坚持不懈、拼尽全力去努力的人”,形式与内容二者完美结合起来。这就如《乡愁》诗之于“柏直狗虽老”句,可谓“偷势”之典范。“偷”而不使人觉,这是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写作的人不得不注意并努力学习的地方。

二、“你一走台北就空了”――模仿学习之“偷意”

“偷势”而不使人觉,高明的“偷意”也亦有此功效,与原创平分秋色,或者竟高于原创,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一样。余光中诗《寄给画家》,其中写道:

你一走台北就空了,吾友

长街短巷不见你回头!

那个画家是余光中在台北的好朋友,他要去香港一段时间,余光中作此诗送他。朋友一走“台北就空了”,从事理上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但从情感角度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在余光中心中,这个朋友是唯一,没有这个朋友了,余光中就是孤独的,即使在“众里”仍觉“身单”。如此表达,夸张中把内心最淳最厚的朋友之谊表现出来了。

如果我们加以追述的话,发现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余光中的首创,余光中此处立“意”“偷”自韩愈。韩愈在《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的开篇道: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韩愈分析得透彻:马群中没有良马了,称之为无马,有何不可。这就如余光中一样――台北没有知心人了,称之为没有人,又有何不可?韩愈文与余光中诗立“意”可谓一致,只不过韩愈表现的是君臣之义,余光中用以表现朋友之谊。而我们称余光中“偷”韩愈之“意”,未为不可吧。

然再细究,韩愈此文立“意”也非独创,而是从古书中来,韩愈亦“偷”古人之“意”。《诗经・叔于田》曰: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诗中讲自己的心上人“叔”(古代兄弟排行为“孟仲叔季”,“叔”为老三)骑着马去了野外打猎了,在女主人公看来,心上人一走,“巷”子里便没人了,为什么呢?因为“巷”子里的人不如“叔”,不如“叔”既“美”且“仁”!很明显,韩愈所言“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立“意”便取自这首讲男女之情的诗。

同一立“意”,《诗经》用以表现男女之情,韩愈用以表现君臣之义,余光中用以表现朋友之谊,妥妥帖帖在文章中呈现,无丝毫矫揉造作,自自然然,此真“偷意”之杰作。善于读书、读书多者,能“偷意”而不著痕迹;而不善读书、读书少者,不仅不能“偷”,即使“偷”而也将被人一眼识破。从这角度看,阅读与写作,二者关系可谓大矣。

三、“天若有情天亦老”――模仿学习之“偷句”

前面讲到“偷势”“偷意”,此处讲“偷句”。“偷句”“偷”得最成功的要属曹操《短歌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中竟有六句使用的是《诗经》中的成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诗写的是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第一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在这里引用前两句,且用“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来承接,一方面用以比喻对“贤才”的渴望,另一方面蕴含着省略掉的后两句的内容:“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责怪当中饱含着求才的真情――只要有才,你就来,不要因为我未亲自延请就不来!这样对接简直天衣无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描写的是宾主欢宴的情景,曹操在此要表达的是: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一定会以“嘉宾”之礼对待,我们定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这四句与“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相衔接,由渴望贤才到招待贤才,承接自然无痕迹。并且,“但为君故”的“君”在《诗经》中是特指,此处变为泛指,凡是读到这首诗的读书人都可以把自己想作曹操为之沉吟、招待的对象。这样一来,两处引用的《诗经》原句由“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连接起来,不仅意思完整,而且韵味无穷,不得不说曹操是“偷句”的高手、能手,“偷”而不使人觉,“偷句”却似原创!

也善于“偷句”。他1949年4月写的七律《人民占领南京》诗最后一联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对唐诗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诗突出的是送别时深沉郁愤的情绪,表达的则是蒋政权时那种兴奋自豪的心情。有人评价的这句诗时说:“严谨地说前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原出至唐朝诗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一句,但是直到为它作媒天造地设了后一句后,似乎才真正成为千古绝唱!”这句话或许有溢美的成份,然而也从另一侧面说出,此处“借”用,此处“偷句”,是很成功的。

写作中,偶尔的偷句点化,也可使文章如画龙点睛般出彩。如下面一段学生文字:

我趴在桌上闷闷不乐,倩见状便凑过来,故弄玄虚地问:“请问这位同学魂魄在否?”

我想起了网上的一句话,便转述给了她:“此人已死,有事烧纸。”

“什么?”她做出诧异的表情,“她坟墓在哪儿?风水好不好?有一句话藏在心里好久了一直没跟她说。”

“什么?”

“她还欠我五毛钱呢!”她说得郑重其事。

我不禁“扑哧”一声笑,倩也舒展了愁眉,和我相对笑着。

――成嘉琪《HELLO!OK,绷》

“请问这位同学魂魄在否?”是调侃的引用,“此人已死,有事烧纸”也是引用话语,以调侃对调侃,“她还欠我五毛钱呢”则不仅是引用,更是化用,它源自于鲁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然而情境气氛与前面一脉相承,让文章既有情趣又有余味,二者的默契与情谊全部展现出来了。这乃是高明的偷意。

四、“春风又绿江南岸”――模仿学习之“偷字”

“偷势”“偷句”“偷意”之外,还有“偷字”。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如贾岛“僧敲月下门”、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样,是修辞炼字的名句。据说王安石在草稿上改了十几次,最初是“到”字,后改为“过”字,又改为“入”字,又改为“满”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好!如果用“到”字,少了鲜明的形象感;用“过”字,形容鸟的轻盈还不错(如杜诗“身轻一鸟过”),但说春风“过”江南却词义不佳;“入”字有动态感,写春夜小雨非常生动(如杜甫“随风潜入夜”),但用于描述遍及江南的春风,却很不贴切;“满”字虽然形象鲜明,也很生动,但是却显得生硬,与春风的轻盈不相称;而用“绿”字,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王安石对此也相当满意,他在《送和甫寄女子》诗里又说:“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送汝过江时。”他对这个“绿”字太满意了,得意的话非得再说一遍不可。

金铜仙人辞汉歌范文5

【关键词】马年 《马诗》 赏析

今年是农历十二生肖中的马年。"马到成功、马上有钱"之类的祝福不绝于耳,可见马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被誉为"龙马精神"。"春风得意马蹄疾,不用扬鞭须奋蹄"。马又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而在文学上,早在《诗经》时代,马就开始出现在文学的视野中,如《小雅・车攻》的"萧萧马鸣,悠悠旌旌",雄健的良马以他一声长鸣奏响了英雄的乐章。之后,周穆王的"八王之郡"、西楚霸王的"乌雅"雄风,汉武帝的"天马吟咏"……翩翩良马以它的性灵和雄威,走进了建功伟业的英雄语境。到了魏晋时期,马的寓意更加丰富,一方面用以寄寓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一方面又用来蕴藏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悲噩痛。例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曹植《白马篇》)。""良马出兰池,连翩驱桂枝"(曹植《后图看骑马诗》)、"骢马高缠颦,遥知身是龙。谁能骑此马?唯有广平分。"《楼吹曲词・琅琊王》之类的诗句,大量活跃在魏晋诗章中。

到了唐代,良马成为一种精神图腾。唐人对良马的崇尚达到极致,这从唐代养马、驯马、画马、咏马等的盛况便可窥见一斑。养马方面,据记载:"大唐承周、隋离乱之后,贞观初,仅得牝牡三千""至麟德中,四十年至七十万六千匹,置八使以茎之,设四十八监以掌之,跨陇右、金城、平凉、天水四郡之地,幅员千里,犹为狭隘,更析八监,布于河曲,丰旷之野,乃能容之"(王滏《唐令要》)。从唐初的3000匹到唐高宗的70多万匹,短短几十年就增加了这么多匹马,可见唐朝养马数量之众;画马方面,唐代墓壁上的"出行图"和"狩猎图"标示了唐代画马技术的高超;诗文方面,从唐太宗"翻似天地里,腾波龙钟生"(《咏吟马》)、李白的"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纹龙翼骨。"(《天马歌》)、杜甫的"所向天空阔,真堪托生死"(《房兵曹胡马诗》)、李贺的"龙脊贴连线,银蹄白踏烟"(《马诗二十三首・其一》)等诗中是一个频频出现的景象。据统计,在唐代诗歌中,专门咏马的就有150多首,涉及到马的就更多了。

在唐代咏马诗人中,李贺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马诗》是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记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遏与时的感慨与憧憬,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带着幽冷、凄婉的色彩。

《马诗》每一首都与马息息相关,但细细阅读却不难发现其中寓意人生诸多的境遇。尤以其五流传甚广:"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洛脑,快走踏清秋。"表意最为明显。

在李贺的诗作中,咏马的特写,径题马诗及句中达到马的意达八十三首,占全部作品233首的三分之一左右,特别是《马诗》二十三首,尤具特色。

1.早慧多才的自恋情结

李贺出宗室郡王之后,七岁能辞章,属早慧诗人,更与大历十才子的李益齐名。韩愈对李贺赞赏有加;遂有很浓厚的自恋情结。咏马诗中以骏马自喻,非凡马可比,如其四:"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李贺出身高贵却毫无补益,少年成名却不被赏识,故常以骏马自喻,例如其二十:"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表象意义是写求良马之术,欲马目大而有光,实则是隐喻自己之才,如千里马,或如其二十二:"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螺。"万分怜惜汗血宝马,只被凡人视为青螺,实则是自惜自爱,如此俊才,竟只能被视为凡才,这种自恋情结,充斥李贺的诗歌当中,如其四:"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指出马之骏者,多瘦而不肥,且马骨坚劲,敲声若铜,用以隐喻自我。身为宗室之后,夙负奇才,自欲将一腔热血与抱负施用于世。

2.骋才奋发的求用情结

李贺一生短暂,死时只有27岁,正是对人生充满憧憬和自信之年。自无 法参加进士考试,被断绝了出仕之路后,渴望被统治者赏识渴求建功立业的心态尤其强烈。从"无人织锦?,谁为铸金鞭"(其一),"他时经搅阵,牵?借将军"(其十二),"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其十三),"只今掊白草,何日暮青山"(其十八),其渴望被赏识,到"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其二)、"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的不得之悲,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远大志向和志向不得施展的悲慨。下面以流传甚广的《其五》为例,分析李贺的出仕愿望是如何通过马意象表达出来的。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首著名的无言绝句,句短却豪迈,充满着一般言不尽意的壮志豪情。"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两句写月光倾泻,茫茫沙漠有如银白的雪海,燕山上的月亮有如一把锋利的弯月,意境雄阔壮澜,流露出诗人开阔的心胸和远大的志向。"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写出骏马迫不及待要戴上金络脑,诗人相像骏马一样,尽情地驰骋在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上。一个"快走"把内心急于建功立业的渴望表露无遗;一个"踏"字形象有力,似乎要使尽全身力气去开疆拓土。作者巧妙地借助马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十七岁进洛阳,直欲求取进路,遂与权贵往来。元和二年,李贺十八岁,结婚,并参加河南府试录取,李贺意气昂扬,入洛阳以诗拜谒韩愈,求进意图非常明显,然父亲亦于是年去世。二十岁时,再度入洛阳,就居仁和坊,韩愈、皇甫来访,作《高轩过》答谢。三次入长安,皆身怀用世之心,如(其五)"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其十五)"一朝词陇出,看取拂云飞"、(其十六)"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只今掊白草,何日暮青山"等诗句,说明了想奋进展才的心情。

3.人事困顿的不遏情结

李贺诗歌中显示非常强烈的"不遏情结",这种情结主要有两点:一是因避讳而不得应试,以父名为晋肃,不得应进士,韩愈乃为之作讳辩,贺竟不就试,造成遗憾。二是李贺的轻薄狂傲的行为造成。当时元稹年少,以明经擢第,亦工篇什,常愿结交李贺,一日执贺造门,李贺竟直呼:"明经擢第,何事来看李贺?"元稹惭愤而退,因这种狂傲的个性,容易得罪人。对应于马诗,其情更烈,如(其一):"谁为铸金鞭",为空有美材,却无人赏识,当然更无人为其织补铸鞭展才。又如(其十):"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写马临风而泣,不是英雄,是一种生命的无奈。

由求用情结到不遏情结,再翻转成更深刻的悲伤,注定了李贺生命中的悲剧情调。

4.自伤沉沦的悲悒情结

金铜仙人辞汉歌范文6

11、这次夺冠可能性很大的省队深孚众望,兵败于家门,令人嗟叹不已。

12、调解员不胜其烦地找李、王二户谈话,直到圆满解决纠纷为止。

“深孚众望”的意思很能使群众信服,而例11却把它与读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深负众望”混淆了,后者的意思是很不能使群众信服,两个成语的意思正好相反。“不胜其烦”表示烦琐得让人受不了,例12却把它与只有一字之别、其他语素完全相同的成语“不厌其烦”混为一谈了。

七、不合对象。有些成语的使用有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不能随意搬用。如:

13、三年下来了,而问题依然故我。

14、在新开张的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化妆品,美轮美奂的时装。五彩缤纷的饰物,真令人目不暇接。

“依然故我”一般用于人,不用于事和物,例13将其用于“问题”显然用错了对象。“美轮美奂”常常在报刊上用错,主要原因是不清楚它的使用对象。该成语中的“轮”是指轮困高大的样子;“奂”是指众多的样子;整个成语是指房屋高大众多的样子。而例14却用来指“时装”,这就出现了笑话。

八、褒贬颠倒。成语往往含有不同的感彩,一般说来,褒词不能贬用,贬词不能褒用,否则会影响感情的正确表达。如:

15、他是这种新文学体裁的始作俑者,应当在当代文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16、侵华日军在南京疯狂屠杀中国平民,这是有口皆碑的铁的事实。任何狡辩都改变不了。

“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做某件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贬义,例15把它用在开创新文学体裁的“他”身上,就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有口皆碑”指所有的人都是活的纪念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褒义,例16把它用在“疯狂屠杀中国平民”这件事上,就犯了“褒词贬用”的毛病。

九、谦敬错位。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用于己方,不能用于对方;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用于对方,不能用于己方。如果辨别不清,就会造成谦敬错位。如:

17、在这方面,我是当之无愧的泰山北斗。

18、就先请李校长发言,借以抛砖引玉,然后大家畅所欲言吧。

“当之无愧”指当得起某种光荣称号或荣誉,毫无愧色。这多作敬词赞语,表示对人的赞扬,只能用于对方,例17却用于己方,就犯了“敬词谦用”的毛病。“抛砖引玉”比喻用不成熟的、肤浅的意见,引出成熟的、高明的意见。这常用作谦词,只能用于己方,例18却用在他人身上,就犯了“谦词敬用”的毛病。

十、语法不通。各个成语的词性是不同的,所以其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对成语的词性把握不清,就会造成句子的语法错误。

19、想用化妆品使自己更加花容月貌,谁知脸上却长出一大片小痘痘。

20、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例19中的“化容月貌”是名词性短语,不能受副词“更加”修饰。例20中的“司空见惯”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这两个例句,都由于没有辨清成语的词性而造成语法不通。

作文素材:

主持人:舍生取义,精忠报国,一直是我国历代文人志士的普遍价值取向。而在日常的习作中,我们往往也会接触到这方面的内容。如何让自己的作文独具一格、引人注目?材料的积累至关重要,以下例子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

明月照人

王夫之为了事业和理想,从来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也矢志不渝。明朝灭亡后,他在家乡湖南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他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每日著述,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在他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清指清廷,明指明朝,王夫之借这副对子表现了自己的晚节。

分析:为了事业与理想,为了保持自己的气节与情操,有多少像王夫之这样的人啊!他们的高风亮节将光耀千古。

话题:“气节与情操”“高贵与低贱”

陆秀夫壮烈殉国

元兵南进,南宋文武官员拥着11岁的端宗皇帝退到广州海面。不久,端宗受惊而死,大家打算各奔前程。大学士陆秀夫挺身而出:“古人只有一旅一戍,还能中兴,现在百官都在,兵有数万,如果天不绝宋,岂有不能成功之理!”在他的坚持下,宋军继续与元军作战。逃亡朝廷最后以崖山作根据地,在粮食断绝多日之后,元兵发起猛攻,终于打进崖山。为了不做俘虏,陆秀夫背起幼主,毅然跳进海里,壮烈殉国。

分析:陆秀夫能做出以身殉国的举动,原因只有一个:忠贞爱国。

话题:“气节”“忠贞”

趣味语文:

中秋对联趣谈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中秋赏月的习俗,而在月下吟诗作赋、对对子更是众多文人雅士的最爱。以下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中秋的对联。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这一联是明代大学士杨廷和(1459―1529)父子的杰作。相传杨廷和8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出上句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语惊四座。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这是清代徐稚小的时候的作品,当时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旬。“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时也用来指“中秋”与“冬至”相对。

但是,很多对联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很长时间才对得出来。如: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字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相传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此有如下对联: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