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德两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德两难范文1
龙年的最后一天,带着婆婆和女儿参观中国馆后回家,碰上一位绕道的司机,我说了几句。司机却很不服气,认为他比我更懂上海的路,又加上上海人是不会欺负外地人的评论,令我十分不满,于是就措辞激烈地回了几句,还指出了正确的走法。司机大约没想到我虽不会说上海话,路线却比他熟,态度立刻转变,说是大过年的,请不要计较了。
事情本可以这样结束了,可是,女儿在后座说话了:“是呀,妈妈你太计较了,走错了也没什么关系。”我那刚刚熄灭的火又窜了出来,忍不住说她:“不要瞎掺和。难道没有对错之分了?”女儿说:“可是,条条大道通罗马。”
看到司机憋不住地一脸得意,我的火苗窜得更高了。
这时,婆婆说话了:“小孩子要有规矩,要听大人的话。”女儿极其清晰地回答:“不,我们家从来没有小孩子要听大人话的规矩。”
看到婆婆瞠目结舌的样子,我百口无言,只好说等回家仔细辩论。
其实即使回家我亦可能无法再胜辩。因为接下去的论题肯定是:只要提小孩子要听大人的话的要求,女儿的问题马上就跟来:难道大人错了也听大人的吗?
可是婆婆不了解我们母女的规则,她认为孩子的做法极其不敬,认为我的教育方式极其错误。她不知道,我们家向来鼓励独立思考,大人与小孩平等,对与错的判断根据在于是否有道理,不在于年龄。
“小孩子难道可以这样对待大人?”婆婆很是不悦,这不是一点规矩都没有了吗?是的,当我遇到麻烦的时候,女儿竟然不帮我说话,很失颜面呐。
2
我不怕丧失颜面,所以回家还是要当着婆婆的面和女儿谈刚才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当然不在于女儿是否要听大人的话,也不在于她是否给妈妈帮腔,而在于,她为什么会认为司机绕道这件事我们可以不计较?她做出这个判断的推理方式是什么?
仔细交流后得知,首先女儿认为司机可能没有绕道,因为之前爸爸也带她走过这条路线。其次,女儿认为司机态度平和,而妈妈语气生硬,按照她的经验,无理取闹的人才会这样以势压人。她说:“妈妈,你不是一直教育我对人态度要和蔼吗?即使和人家争论的时候,也要有理有据,有理不在声高。你刚才的声音比司机高,我得出来的结论就是司机对,而你错。所以我不会帮你的。”
关于是否真的绕道,答案已有,女儿已知司机确实错了,因为他主动提出少收我们的车费。关于态度问题,我也有意识,确实不好。所以按照女儿的推论方式,不帮妈妈说话倒也应该。
虽然女儿这样做我很不爽,可是,我认了。既然我从小就教育她不要人云亦云,要独立思考,自己为自己的事情负责。所以,我得尊重她的选择。
3
可是女儿的做法真的让我在婆婆面前没有脸面,我感觉自己像是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傻瓜,口口声声鼓励女儿独立思考,到头来却是这样的结果。
这样的尴尬时刻,你遇到过吗?
我自己经常陷进这种教育泥沼。在道德教育上有一个专门名词,称之为道德两难。最著名的就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海因兹偷药的实验。
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药。购买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是成本的10倍,200元成本的药,售价高达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讲完故事后,主试者向被试者提出下述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通过实验发现,大约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的孩子,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孩子会选择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主要满足社会期望。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遵从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
4
我曾给女儿讲过这个实验,并问她:“假若你的好朋友犯了罪,逃到你家求你收留,警察来追查时,你怎么做?跟警察说实话还是替朋友遮掩?”
女儿说:“当然是说实话了。”
我再问:“如果犯罪的那个人是妈妈呢,你怎么办?”
她说:“我还是会把你交给警察的,我会陪你去自首,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帮你。”
这是一个12岁孩子的答案。面对这样的回答,虽然我心中有些失落,似乎隐隐作痛,却也十分欣然。因为,在个性发展上,她已开始学会听从心中的良知,她已不再需要别人的监督,自律会时刻审视她的行为。将来无论她走到哪里,我无需担心她在这方面犯错。
亲爱的家长,面对这些尴尬时刻,你们准备好了吗?
如果,你知道,总有一天孩子会飞走,你何不在飞走之前就训练他们独自觅食呢?
当然,这很难。更难的是,你如何辨识寻找和放手的时刻。
其实,这些时刻就在每天,当你和孩子面对纷繁世界,面对学校同学,面对亲朋好友,甚至只是一次出租车上的争论,这样的时刻一定会出现。
一路走来,有时感觉家庭教育就是不断地和孩子斗智斗勇,没有休止。
道德两难范文2
【关键词】“道德两难法”;思想政治教学;新课改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科尔伯格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开创性的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及通过道德两难故事启发儿童对故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此判断儿童处在道德认知发展的那个阶段,研究出促进其道德认知发展的具体方法,以便引导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今天本人结合“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法”谈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设计的一些启示。
例如,笔者在讲授《经济生活》“1.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时会涉及到“商品”这一概念,就会陷入两难:盗版、劣质产品是不是商品,对时下特别火的“山寨”又如何认知?如果按照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教师就会给学生灌输一个标准答案:假冒伪劣产品不是商品,它没有相应的使用价值。然而问题是即便你再怎么解释,学生也不能真正的理解,反而会结合自身的某些生活认知认为买盗版,山寨货便宜也能满足我们的某些需求,这就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为何不改变一下教学设计,应用“道德两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进而发现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在授课前笔者在全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便编写道德两难故事,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并结合时政资料我编写了如下一个道德两难故事:
非洲某国,埃博拉疫情肆虐,很多人因此早逝。国际上有一种特效药能够控制疾病的蔓延。这种药每剂成本只要2美元,而专利持有者却要价50美元。该国的总统老曼,他想尽一切办法和药商谈判,希望以低廉的价格购买,但终究没能达成协议。恰巧这时印度的某个药品制造商经过研究成功仿制了这种药,然而仿制药药效只有原药的80%,价格却不到10美元,老曼陷入了两难:如果购买特效药分发给本国居民,对这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国家来说完全不现实;如果购买仿制药国家能负担得起并且疾病的蔓延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很有可能这个国家连带老曼本人会被特效药的药商告上国际法庭,因为这一行为违反了国际上有关知识产权的相关规定,可能给这个国家带来重大的损失。
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学生们之后,我让学生接着回答与故事有关的下述问题:
(1)你认为仿制药是“山寨”产品吗?为什么?
(2)老曼应该购买仿制药吗?为什么?
(3)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别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4)老曼购买仿制药是违法的。他购买仿制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
(5)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如果人人都去购买山寨(仿制)产品,那么还有厂商会化大力气开发新产品吗?为什么?
针对这几个问题,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对学生的个别不同观点教师要合理的加以引导切不可妄下定论,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中心加以讨论,防止学生们偏离题目,教师在碰到部分学生的观点明显有问题是,要注意教学的艺术切不能给予学生暗示,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注意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最后教师的总结非常重要,它既是对学生不同观点的点评,也是对学生表现的肯定,这样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主动,于此同时,教师的总结是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的产物,也是我们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比如我们对盗版、劣质产品产品、山寨的认知不妨这样点评:
任何人传播、购买或生产假冒伪劣产品都是违法行为。的确购买或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可以带来一些好处,比如上述故事中的仿制药,它价格便宜,有一定疗效,但如果广泛使用也可能带来未知的风险,它是仿制药可能没有进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它的疗效也不及原药,成分的细微差异可能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再比如我们使用的盗版软件,虽然价格比正版便宜了很多,但其中可能包含病毒、木马等恶意程序,有可能会盗取我们的个人资料,如果是在企业或政府部门使用的话,可能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正版软件的价值,正是由于这些假冒伪劣产品不完全具有原品应有的使用价值,因而它不是商品,不仅如此,如果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任由假冒伪劣产品泛滥,这个国家的企业就不能从创新中获利也就失去了创新的动力,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也就失去了发展的不竭动力……
总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采用“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法”正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课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要求,也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贯彻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树立“学生为本”,打造“生本课堂”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上)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于2004年3月印发
[3]洪俊.《教师学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道德两难范文3
关键词:建模; 杜威; 柯尔伯格; 道德教育方法; 探析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129-04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在道德教育领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他们的道德教育方法进行研究,极具借鉴意义,而用模式的方法研究,更能体现这一目的。
一、杜威的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建模
杜威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主张按照社会的实际生活进行道德教育,反对知行脱节、与社会脱离的传统灌输。他认为,道德教育应该遵循儿童自身德行发展规律、结合各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进行。按照杜威道德教育方法的传统提法,赋予对应的模型名称,见表1。
1.探究式讨论提高法和探究讨论型
下面我们对探究式讨论提高法进行结构性模式化描述,以便确立模型。
(1)结构性模式化描述 探究式讨论提高法是主张以对道德问题的“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和灌输”的道德教育方法。杜威反对教师把自己的观念和某种道德原则强加给学生,他认为,“外部强制的禁止和通过个人本身的反省和判断的禁止是互不相容的”。
对此强调三点。一是,从教育目的上,探究式讨论并不是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答案或知道去做什么,而是使学生“如何决定去做什么”,这是答案无正误化;二是,从问题设计上,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使新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地带来的疑难,足以使学生得到一些富于启发性的立足点,从此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这是问题难度精细化;三是,从教育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把道德原则直接提供给学生,也不能保持沉默,要作为一名学习者参与其中,这是教育者参与化。
通过以上探究式讨论提高法结构性模式化描述如下,见表2。
(2)通过结构性模式化描述进行建模 对于教师设计的疑难问题或道德两难问题,建立模型如下:
Q=Qs+?驻q
说明:
Q是疑难问题或道德两难问题;Qs是标准化的基本故事;?驻q是增加的故事成份。
且a≤?驻q≤b;a为新奇因素自然地带来的疑难;b为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
如此,探究式讨论型模型建立如下:
设计两难问题探究商量讨论如何决定去做
2.活动式训练教学法和活动训练型
下面我们对活动式训练教学法进行结构性模式化描述,以便确立模型。
(1)结构性模式化描述 活动式训练教学法是一种以精心设计的情景活动方式代替让学生静听学习的训练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从具体实践中学、从经验中学。杜威认为,从根本上说道德源于经验,只有在经验中获得并检验的知识才具有道德意义。传统的灌输方法没能使学生从经验中获得道德,给予学生的是从课程中学来的或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这种知识没有道德价值。他说:“在一个有目的、而且需要和别人合作的作业中所学到的和应用的知识,乃是道德知识,不管有意把它视为道德知识还是无意把它视为道德知识。”
对此强调六点。一是经验原则性,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应符合经验的原则性,并不是所有的活动经验都有教育意义,那些任性活动和不具有开拓性的活动就没有教育意义;二是发展连续性,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需要投入智慧和情感,要具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连续性;三是参与主动性,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由经验成熟的教育者引领,参与者具有积极主动性;四是设计情景性,教育者应懂得利用自然和社会环境包括设备、书籍、仪器、玩具和游戏等去创设有利于经验成长的情景;五是管理宽容性,教师不能对学生管得太严太细,允许学生犯错,不限制学生首创精神,不把兴趣局限在直接活动上;六是“三位一体”性,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是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教材和教法的任务在于使特定的个人在特定的时间产生出有教育价值的经验”。
通过以上,活动式训练教学法结构性模式化描述如下,见表3。
(2)通过结构性模式化描述进行建模 通过以上结构性描述,活动训练型模型建立如下:情景活动设计参与活动训练获得道德经验
3.社会式学校育人法和社会育人型
下面我们对社会式学校育人法进行结构性模式化描述,以便确立模型。
(1)结构性模式化描述 社会式学校育人法是通过具有社会性的学校生活,对参与活动性课程教学的学生进行道德训练的方法,或是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活动而进行道德训练的方法。杜威认为社会生活及环境具有明显的教育作用,在人们道德习惯的养成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他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认为,“不能有两套伦理学原则,一套为校内生活,另一套为校外生活。因为行为是一个,因此行为的原则也只是一个。”他强调,“道德教育集中在把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方式这个概念上,最好的和最深到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得来的”。
对此强调两点。一是社会式学校育人法对病态教育的规避,二是社会式学校育人法对形式教育的规避。杜威认为,没有把重心放在品格的积极培养上,而是放在对犯规行为的处罚和不道德行为的矫正上,这种道德训练是病态的;只为维护校纪校规,便于学校管理,而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毫无关联,这种道德训练是形式的。所以他强调学校应是雏形的、典型的社会生活。
通过以上,社会式学校育人法的结构性模式化描述如下,见表4。
(2)通过结构性模式化描述进行建模 通过以上结构性模式化描述,社会育人型模型建立如下:学校环境社会化设计活动课程进行道德训练或直接参加社会活动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建模
柯尔伯格对个体道德发展进行研究,创建了完整的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他重视学校管理体制、学生间伙伴关系以及整个道德环境对儿童道德成长的影响,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主要是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和公正团体行为培养法。
按照柯尔伯格道德教育方法的传统提法,赋予对应的模型名称,见表5。
1.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和道德两难型
下面我们对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进行结构性模式化描述,以便确立模型。
(1)结构性模式化描述 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又称“新苏格拉底法”,是以道德两难故事为基本材料,让儿童对故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围绕故事提出的相关问题,以此判断儿童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并引导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方法。柯尔伯格把促进道德判断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定为道德教育的目的,他认为,“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作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人的道德判断能力”,在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中,年龄不是决定因素,发展阶段不可跳跃,方向不可逆转,但发展速度快慢有个体差异。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也可称为“三级六段”论,见表6。
对此强调以下七点。一是,教师一定要使学生能真正明确道德两难问题中矛盾冲突;二是,教师一定要提出相关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三是,可先分小组然后集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四是,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就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辩论,引起道德认知上的冲突,并引发更深的思考和逻辑推理;五是,教师要让道德发展阶段相邻的同学进行相互交流,才能使较低水平的同学学到较高阶段的道德推理;六是,讨论不要追求意见一致,提高道德推理能力和认知水平才是目的;七是,讨论结束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继续对该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通过以上,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结构性模式化描述如下,见表7。
(2)通过结构性模式化描述进行建模 如此,道德两难型模型建立如下:测量阶段分组选择两难故事进行分组讨论诱发认知冲突促进能力发展
2.公正团体行为培养法和公正团体型
下面我们对公正团体行为培养法进行结构性模式化描述,以便确立模型。
(1)结构性模式化描述 公正团体行为培养法是指将一个能体现民主、平等、团结、协作精神的“公正团体”作为教育单位,使其中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参与民主决策和管理,共同制定、共同执行并共同遵守各种行为规范,使其成员在这种生活方式和道德气氛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道德教育的方法称为公正团体培养法。柯尔伯格的这种方法注重社会环境和道德氛围对个体道德行为的影响,他认为通过改变传统的学校领导及管理方式,营造具有民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气氛,形成公正团体,能更好地改变学生的个体行为,以适应民主社会的需要。
对此强调两点。一是,该方法要求学校要有民主管理的结构、环境和气氛,要使民主成为学校的生活方式;二是,该方法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既作为“公正团体”中的普通成员,又“必须是一个社会教化者”。
通过以上,公正团体行为培养法结构性模式化描述如下,见表8。
(2)通过结构性模式化描述进行建模 通过以上结构性描述,公正团体型模型建立如下:组建公正团体参与决策管理认知转化行为
三、杜威和柯尔伯格道德教育方法的借鉴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国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柯尔伯格被称为“现代道德教育复兴运动中最著名的人物”。通过对杜威和柯尔伯格道德教育方法的剖析,不难发现,杜威和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方法既有相似又有差异。
在师生关系上,杜威基于传统中过度强调“教师中心”的观点,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目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柯尔伯格则通过实验发现,有教师指导的学生道德发展幅度远大于没有指导的道德发展,强调在“公正团体”中,教师即是成员又是社会教化者。在道德教育方法效度上,杜威侧重宏观的教育方法描述,侧重理论研究,重视道德行为训练;柯尔伯格则侧重微观的教育方法描述,侧重实证研究,重视道德认知转化。
撇开以上不同点,下面仅就杜威和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教育方法的共同点探讨可供借鉴之处。
1.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关于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杜威和柯尔伯格都认为,教师应具备道德能力与专业素养,他们肯定教师指导的地位与作用,并反对教师绝对权威的地位。这里有两点值得借鉴。
一是加强教师的道德能力和专业素养。我国一直强调加强教师的道德品质修养,把师德建设放在一定的高度。然而,教师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教师的道德能力是两个概念,道德能力是指道德主体具有合理的价值观,具有社会认可的品质,具有自主意识和较强的道德责任感,能独立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活动、道德行为,由此形成复杂的道德关系。道德能力是因,品质修养是果。目前我们道德教育教师的道德能力亟需加强,这是真正形成教师的道德品质修养的基石。
二是反对教师的绝对权威的地位。教师的绝对权威体现在课堂教育的各个过程中,要弱化这种权威,使教师以平等主体的身份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2.道德教育方法的效度
关于道德教育方法的效度,杜威和柯尔伯格都反对灌输,重视“道德两难问题”,重视集体作用,重视学生道德接受水平,重视隐蔽课程作用。这里有四点值得借鉴。一是改变教育方式。由于受列宁的灌输理论的影响,我国道德教育中一直以灌输法为主,而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要注重教育对象对灌输的抵触,加大“非灌输”的成份。二是重视道德两难教育法。这一点在我国道德教育学界研究比较弱,目前还没有比较成体系的中国化的道德两难故事。三是重视学生道德接受水平。从儿童到中学生再到大学生,我们还没有明确地划分学生的道德接受阶段,开展教育时,“摸石头过河”的现象经常出现。需要郑重提出的是,在我国,儿童期间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由家长进行的,这一阶段的道德教育尚未形成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仅这一点的提升就需要相当漫长的过程。四是重视隐蔽课程作用。在道德教育方面我国一直比较重视显性教育,而实际上隐蔽课程更具有实践性。
参考文献
[1] 吴红慧,叶志锋.杜威与柯尔伯格的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思想比较[J].学理论,2009(29):204-205.
[2] 邱 燕.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9(11):288-289.
[3] 王玄武.比较道德教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 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5] 杜 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闽,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83.
[6] 杜 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7]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8]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道德两难范文4
《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及《北京市住宅区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试行)》规定了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对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相关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但“指导”和“监督”却困扰着相当多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业主和业委会。近日,北京市丰台区鸿业兴园小区业委会准备组织召开第三次业主大会会议,业委会将大会会议内容报送了当地新村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对此出具了书面监督意见,指出了五个问题,其中两个主要问题如下:一是会议议题二“就小区共有物权及公共事务(包括但不限于:物业服务、公共收益、公共秩序、公共环境、公共交通、重大生活问题等),授权业主委员会可以代表全体业主进行如下工作:1、聘请工作人员或咨询机构进行财务审查、提供咨询服务、协助日常管理、协助处理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2、组织重大事项的洽选或招标活动;3、投诉、、谈判协商、提起仲裁;4、提起行政复议;5、提起法律诉讼。”该议题中“包括但不限于”事项部分内容已超出物业管理范畴;“组织重大事项的洽选、投诉、、谈判协商、提起仲裁、提起法律诉讼。”等项内容已超出了业委会的法定权限,因此,应当撤销此内容,重新拟订议题。二是关于如何统计投票结果的问题,街道办认为“已被告知的业主未表示反对、弃权意见的视为赞同”不妥,应当修正。最后,街道办事处提出,业委会如无异议则应纠正相应行为,如既不提出异议又拒不纠正,街道办事处将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撤销业委会作出的相关决定,并通告全体业主。几天后,街道办事处在小区张贴了《关于暂停召开鸿业兴园小区第三次业主大会的通告》。对于街道办事处的五点监督意见,业委会均未接受,仍按其预定的计划召开了业主大会,同时请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继续指导监督。
上述案例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其中有三个问题需要思考:1、如何认识街道办事处的书面监督意见?它是否具有行政强制力?是否具有可诉性?2、业委会的做法是否正确?3、指导监督应如何行使又应当如何被接受?
监督意见的性质
本案例中,街道办事处对业委会出具了书面监督意见,并提出了相关要求。一般而言,行政指导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为谋求相对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以实现一定行政管理目的而在其职责范围内实施的倡导、示范、劝告、建议、咨询等行为。行政指导行为具有自愿性、灵活性、简便性和经济性的特点,不具有国家强制力且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真正意义上的行政指导行为不具可诉性。但是,我们不能表面地形式地理解“行政指导行为”。换句话说,存在着名为“行政指导行为”但实质上并非“行政指导行为”而是“行政行为”的情况,此种“行政指导行为”则具有可诉性。《行政诉讼法》及最高院司法解释规定了此种情形。按照《行政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以及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本案例中,街道办事处提出,业委会如无异议应纠正相应行为,如既不提出异议又拒不纠正,街道办事处将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撤销业委会作出的相关决定,并通告全体业主。可见,街道办事处的监督指导意见已经涉及到给相对人附加义务了,具有行政强制力,具有可诉性。
此外,《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不得作出与物业管理无关的决定,不得从事与物业管理无关的活动。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违反法律、法规的,物业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撤销其决定,并通告全体业主。本案例中,街道办事处依据国家法规行使行政管理权,张贴通告暂停鸿业兴园小区召开第三次业主大会,待相对人修正相应内容后再行召开业主大会,属于责令业委会限期改正其决定的行为。
因此,从本质上看,街道办事处出具的书面监督意见并非行政指导行为,而属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强制执行力,具有可诉性。
业委会做法存在的问题
对于街道办事处的五点监督意见,业委会均未接受,仍按其预定的计划召开了业主大会。通过以上分析,街道办事处出具的监督意见属于具有强制力的具体行政行为。因此,行政相对人如有异议,应当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如不提起行政复议又不提起行政诉讼,则应当按照行政机关的监督意见修正相应行为。业委会置若罔闻视而不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论街道办事处监督意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如何,业委会的做法在程序上已经违反了相关法规。
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第二十条,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应当积极配合相关居民委员会依法履行自治管理职责,支持居民委员会开展工作,并接受其指导和监督。住宅小区的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应当告知相关的居民委员会,并认真听取居民委员会的建议。可见,业委会本就具有配合街道、社区等部门做好管理职责的法定义务,本应当认真听取相关部门建议。而业委会非但不履行其职责和义务,反而一意孤行,冒着损害全体业主利益的风险,抵制具有强制力的行政行为。
“指导”和“监督”如何得以行使又应如何被接受
“指导”和“监督”似乎令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等部门陷入了两难境地。指导和监督比较抽象,缺乏量化的标准,而现实生活却是多样的。因此,“指导”和“监督”如果介入太深,可能面临着行政乱作为的指控;如果介入太浅,可能面临着行政不作为的指控。应当怎样避免这种尴尬呢?
一是应依法行政,依据法律法规行使行政管理权。就对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相关活动的管理而言,行政法规明确规定“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违反法律、法规的,物业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撤销其决定,并通告全体业主”。因此,只要是出现了法定情形,街道办事处等部门则应大胆作为,卸除被指行政乱作为的思想负担,行使法定行政职权。二是积极恰当地运用行政指导。对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相关活动的管理,除了上面提到的法定职权外,街道办事处等部门拥有的职责权限限于行政指导。相关部门首先应认清行政指导行为的性质,其不具有强制力,属于示范引导性、方法多样性、选择接受性的行为。但不能因为行政指导行为的此种性质而不作为。相反地,应当站在地区管理的角度,积极地指导和监督业主大会和业委会活动。既要做到尊重业主的自我管理,“业主的事由业主决定”,又要做到积极指导监督,既避免假行政指导之名,行行政命令之实,又避免消极不作为。
道德两难范文5
一.格物致知:树立道德意识
中西方德育理是高中作文教学的理论依据。儒学经典《大学》比较强调德育,并且阐明怎样提高人的道德,即要“格物致知”,“知”就是指道德意识。就是要求人们在读书与实践中求知,而后能明辩是非、善恶。这与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强调在学习和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要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大学》中的“慎独”思想,在布置作文“我心有主”时可以灵活运用,可以阐发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做到心中始终有至高的道德标准”。这样对学生道德意识的提升有辅助作用。有学生在作文中有这样的感悟:我心有主可贵的是你能否坚持,就是无论遇到任何情况,不管是否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不管是众目睽睽,也不管是无人察觉,都能始终如一;我心有主,才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真正忘却追逐蝇头小利的痛楚;才能始终把握自己做人的“度”,坚守自己的原则,保持自己的气节。这样就达到德育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的效果。
二.榜样力量:抒发感恩情感
美国教育家杜威将德育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德育不能脱离社会实际泛泛而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从徐本禹的名言切入:我愿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愿意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这朴实而又极具感染力的话语一下子将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的人格魅力放大,然后引导学生搜索有关徐本禹的先进事迹。当面对“生命”、“奉献”、“感恩”等话题作文时,学生可以带着感恩的心抒发自己反哺社会的情感。
三.前景教育:营造诗意栖居
马卡连科遵循“前景教育原则”,即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语文教师要将“诗意的栖居”的未来呈现在朝气蓬勃的学生面前。讲评作文《疏》时,有学生这样写道:有人曾说过“我要踏遍山峰谷壑,看英雄留下的豪情万种;我要倚立在水天的尽头,笑看芸芸众生起起落落。”我想,说这话的人肯定是幸福的,因为他有如此崇高的理想。但是理想不应该太过崇高,“疏”教会我们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否则,将牺牲身边的美好去追求那场“水中月,镜中花”罢了,使我们天天愁眉苦脸,这样只会放弃更多的幸福。面对这样的词句,教师除赞赏该学生多变的抒情方式外,还应在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上作辨证的引导,让学生明白追求美好的理想不应牺牲当下的幸福。告诉学生理想不是冰冷的,是有激情的,有情感温度的,这就与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道德信念的形成和情感的培养有机融合”的理论契合。
四.道德两难:探讨人性光辉
柯尔伯格倡导的“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题讨论法。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可结合该理论让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课堂辩论。如2009年“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舍身救人值不值”的问题,让学生对见义勇为行为畅所欲言,最后得出结论: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见义勇为仍然是善良与勇气的基本价值观,是人性光辉的体现,是永存的道德底线。再比如2011江苏卷现代文阅读宗璞《这是你的战争》就是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通过四年级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的丑恶灵魂,与三年级澹台玮要求入伍的高尚的人格进行对比,提出报效祖国与珍爱生命的道德两难矛盾,让学生写心得:在面对生与死时,探讨生命的价值。这样学生既进行了写作训练,又接受了爱国主义的精神洗礼。
道德两难范文6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皮亚杰提出,后由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认知模式是:(1)理论假设:①道德发展论;②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①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②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③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①认知模式的缺陷;②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2.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体谅模式是:(1)理论假设: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②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④教育即学会关心。(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①设身处地。②证明规则。③付诸行动。(3)简要评论:①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②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3.在中小学德育中如何奖惩教育法?
(1)奖惩教育法,即奖励与惩罚法,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愉快和痛苦的体验进而强化或纠正学生某些行为的方法。奖惩教育法包括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等方式。
(2)运用奖惩教育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
第二,目的明确,具体有度。
第三,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
第四,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4.在中小学德育中如何运用榜样(示范)法?
(1)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
(2)运用榜样示范法的基本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