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愿祖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祝愿祖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祝愿祖国范文1

朱桥收费站青年团员国庆节升国旗向祖国表白

 

总有那么一瞬间,当国歌响起当国旗升起,满满的爱国情怀在心中激荡,国庆节除了有长长的假期,还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在你计划举家出游时,在你打算补个懒觉时,荣乌高速朱桥收费站的收费员除了坚守在岗位,还用特别的方式向祖国表白。

十月一日上午,荣乌高速朱桥收费站的收费员们早早地来到收费站,从护旗手、升旗手到支部书记国旗下的讲话,在收费广场上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开始啦,大家唱国歌、升国旗、与国旗合影,在工作岗位上向伟大祖国表白,祝愿亲爱的祖国,生日快乐!

祝愿祖国范文2

一、资源民族主义与国际能源安全的关系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生产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人类认识和利用能源的历史密切相关。在当代,能源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引发的能源安全问题对世界经济安全和国际政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能源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占据着突出重要的地位。

尹晓亮在《资源民族主义语境下日本能源外交的新策略》指出:随着资源民族主义日益膨胀,日本在能源外交之路上推出的新措施:一是快速提升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关系,以期进一步拓宽能源进口源;二是在保持与中东传统友好关系基础上,通过合作方式和合作项目等方面的策略创新,寄希望于深度强化双方关系;三是积极与中印等能源消费大国合作,以求提升国家形象。

关于资源民族主义与国际能源安全的关系方面,就我所能收集到的资料看,国内学者在这一方面研究出的成果是非常有限的。其中,王冠九在《资源民族主义与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指出:资源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资源民族主义影响国际能源安全的途径和方式。探究对近年来国内资源民族主义,同时,指出资源民族主义影响着国际能源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

二、近年来资源民族主义发展趋势

国内关于近年来资源民族主义发展趋势的研究性文章涉及较少,大多以时事报道为主。其中,在2012年7月4日的《世界金属导报》第F02版指出了资源民族主义的三个趋势:一是澳大利亚2010年提出的对采矿业征收资源超额利润导致世界上出现一连串连锁反应;二是许多新兴国家政府现在寻求首先在本国进行选矿而不是出口;三是许多新兴国家政府现在寻求确保拥有本国矿山的所有权。另外,2012年5月12日的《中国经济导报》第B03版中也提出资源民族主义扩散的趋势:“以往资源民族主义多出现在非洲国家,然而目前这一趋势正在向发达国家扩散。”

祝愿祖国范文3

关键词: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挑战;对策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244-02

在民族院校开展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是民族院校的重要任务。多年来,各民族院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及等方面的挑战。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外部挑战

1.民族院校自身面临的挑战。首先,民族院校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的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民族发展与团结,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如何与时俱进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断创新是摆在民族院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其次,民族院校的学生具有多民族、多信仰、多文化性等特点,加之其生长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民族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都为民族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加了难度。再次,如今国内外的某些势力也利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和宗教等问题对我国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政治分化,这也使民族院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面临复杂矛盾和特殊困难,这些都给民族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加一定的挑战。

2.全球化浪潮的挑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使某些学生在广泛接触西方文化的同时让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加上我国某些高校教育体系中原本就存在的薄弱环节,这些都使各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展开带来新的挑战。

3.市场经济的挑战。在社会的改革和建设过程当中,有新情况和新问题出现,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而目前,我们的大学生在各方面素质都不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之风的影响,有部分同学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尤其是随着市场化的导向,社会逐步转型,带来的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和个人主义思想、拜金主义思想等冲击着社会的原有价值观。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情感已经成为所有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的迫切任务。

二、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部问题

1.教育内容问题。我国自古以来就保持着良好的爱国主义传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我们特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目前,一些高校学生反映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就开始接触爱国主义教育,到了中学和高中也会继续通过学习加强爱国主义修养,到了大学,我们还是在简单地重复从小到大所学的内容。理论导向过于单一、授课内容缺乏吸引力、教授内容重复等,这些问题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同度降低,从而影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

2.教育方式问题。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多通过思想政治课讲授的形式,多以灌输教学为主,学生一直是被动“填鸭式”地接受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容易对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思考,不利于学生养成主观能动性,也不容易培养学生的自主爱国主义意识。一些高校通过带领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阅读爱国主义方面的书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高校中学生对专题讲座等形式也不是特别认同,往往都是被动听的多,主动学的少。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民族和语言等的差异,造成了民族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与其他高校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不能一味灌输,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寻求适合不同民族、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做好日常的爱国主义教育。

3.教育时效性问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富有时代特征,而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多停留在历史时期或者战争年代的人物故事,离目前较近的也就是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到改革开放之间的阶段。学生在学习时认为这些题材缺乏时代感,从而对爱国主义有距离感,他们认为爱国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大学生是社会发展感受最为敏锐、行动最为积极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地开展教育,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民族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充分发挥课堂作用,增加教育内容。民族院校在开展两课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形势与政策、民族理论与政策等方面的教育时,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展开课堂教学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同学发言的形式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同学们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加深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理解。除此之外,高校的各门学科和各种课程中都或多或少有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及内容,我们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渗透、相结合,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热情,进而深度挖掘专业课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从全方面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水平和理解程度。

2.重视校园文化载体功能,拓展教育新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丰富有效的校园文化,因此,各高校应顺应形势,把握规律和时代特征,富有创造性和时效性地开展校园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才多艺,求知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知识,愿意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因此,各高校更要重视校园文化主的阵地。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文艺演出、党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时政热点讲座、参观教育基地等活动,让他们从多渠道、多途径了解爱国主义,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党校培训班、团日活动等形式,这些让平时表现积极的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爱国主义理论。他们的表现可以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感染周围的同学,同时能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实现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3.顺应时展,努力开辟教育的新途径。民族院校在继续传统教育方式的同时应积极探索新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寒假社会实践、大学生学科学术竞赛等都是很好的教育方法。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应该从室内走向室外,从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学生的生活。过去那种脱离实际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已经不满足看看书、听听讲座的单纯形式,因此,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外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自己感受参与、切身体会往往比填鸭式教学效果要好得多。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学生亲身了解国情,感受生活,在实践中培养民族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使爱国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并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民族院校更应牢记使命,认清形势,做好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维护好祖国的和平和民族地区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刘树宏.当代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基本要求的层次性[J].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2008,(4).

[2]吴永刚.何晓东: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鸡西大学学报,2013,(1).

[3]杨琼.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考与实践[J].青年论坛,2013,(10).

祝愿祖国范文4

听朋友说__一号线快速公交通车了, 为了尽早感受__建设发展的变化,我与几位邻居,于去年七月下旬 ,去乘了一次公交一号快线车。那天,我们特地来到高新区公交一号快线起点站上车。开车后汽车迅速通过了高新区,在劳动路口上了高架道,经过西环高架、南环高架,汽车驶入了穿越独墅湖的湖底隧道,再经独墅湖高教区,来到现代化气息浓厚、高楼林立、环境优美的工业园区,再在园区绕行后,最后到达终点站星塘公交中心。我看了一下表还不到一个小时,据说从新区到园区整个线路28公里路程要比原先乘普通公交车快50多分钟。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我又一次感受到__城市规模的飞速变化、交通建设的发展,它不仅极大的节约出行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大大地方便了群众,真是一件大好实事。

不由得使我想起:解放初期,__还是一个小城市,没有公共交通车,当时我上初中,上学、回家全靠步行,从三元坊到草桥最快也要走半个多小时。有一次学校组织同学参加治螟活动,我们步行到胥门外的乡下,住在三香庙,周围是一片田野,人烟稀少,(其实这地方就是现在的采香新村一带)。我到外地工作后,__虽然有了公共汽车,但线路少,晚上收得也早,每当我从外地回来,遇到火车晚点,稍晚一点就无公共汽车可乘,只得背着行李步行回家,累得满头大汗。上世纪八十年代,如果要到斜塘、车坊等地去看望亲戚或办事,必须乘坐长途汽车花近半天时间才成,而经过的是乡村公路,周围是大片的河塘和洼地……。那时侯 ,也能从报纸上 、电影里看到发达国家优美的城市环境、众多的高楼大厦、纵横交错的道路以及繁忙穿梭的车辆,心中无限向往,但又觉得遥不可及。然而几十年过去,偏僻的乡野已扩大为城市,成片的田地或烂泥塘已建成了花园式的高新区和工业园区,美好的梦想已成现实。

回望六十年__的发展变化,我市已建设了从城区到六县市交通道路网,在城区已从无发展到如今一百多条公交线路,公交2号快线也已通车,现在我们已有了地面道路 、高架道路、 快速干线, 我们还建设了太湖大桥、金鸡湖大桥和阳澄湖大桥等。__快速公交、湖底隧道等成就只是初步,我们还在建造轻轨、城际铁路和高铁。与此同时随着几座跨江大桥、跨海大桥的建成,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使城际交通得到极大改观,今后交通将更加便捷。

__的发展,高新区、工业园区的建设虽已取得初步成绩,被李光耀赞为“青出于蓝”,但我们不能满足,要看到差距继续努力。科学发展无穷无尽,建设事业日新月异,任重道远,在六十年成就鼓舞下,我们要充满信心,排除各种干扰、 防止和战胜天灾 、克服当前经济危机,团结一致发挥老年人作用,宣传过去所走过的艰苦历程,珍惜来自不易的幸福生活,保护发展成果,竭尽全力为建设祖国多做贡献。

愿祖国在高速道上展翅高飞,愿祖国繁荣富强!

祝愿祖国范文5

我们不仅要热爱伟大祖国,还要致力于建设美好家园。通过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爱祖国,就要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报国之行。

作为消防部队中的一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消防部队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一个警种,是公安机关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它担负着公安消防保卫和社会抢险救援的双重职能,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是一支同火灾作斗争的军事化、专业化队伍,它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严格消防监督管理,防止火灾的发生,减少火灾的损失,积极参加社会抢险救援,保卫国家经济建设,保护公共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各民族有着共同利益,谁也离不开谁,特别在新疆“三个离不开”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处在祖国的边疆、时刻守卫着祖国边疆的每一寸土地;新疆是祖国大家庭里的一个成员,从以前是一穷二白,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几十年的建设发展等于在白纸上画画。如果离开了祖国大家庭和兄弟省区市的支持,就没有今天大发展的新疆。新疆发生的重大变化,取得的重大成绩,无不饱含着国家和兄弟省区市的大力支援和全情投入。

5月17日至19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央又将出台举全国之力支援新疆的新举措,新疆面临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好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让支援发挥最大效益,对消防部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是责任、也很光荣。

祝愿祖国范文6

【关键词】民族主义;多元一体性;地域主义

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各国的文化遗产与现代的科技成果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建筑创作领域也达到了一定高度的趋同。同时,全球化冲击了传统的建筑理论与思维方式,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正面临着消失的危机。因此,我们应当正确认识民族性和地域性与国际性的关系,未来的建筑领域应是一个建筑趋同与多元化共生的新格局。

一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主义萌发

当前,全球文明正在日益变本加厉地瓦解各种形式的、传统的、原地生成的文化。保罗?里柯在《普世文明与民族文化》中论述道:普世化现象虽然是人类的一种进步,同时也构成一种微妙的破坏,……,我们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同一部蹩脚电影,同类的塑料或铝制灾难,同样的被宣传所扭曲的语言,等等。”在应对全球化对本土建筑文化侵蚀的实践中,地域主义建筑在各地应运而生。阿尔瓦罗?西扎的作品通常紧密的反映地方材料、地方手工艺和当地阳光的微妙特征;瑞士的提契诺学派提倡根据场地情况和具体任务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实践;安腾忠雄在《从自我封闭的现代建筑走向普世性》一文中写道:“……把开放的普世的现代主义所发展的语汇和技术,应用到一个有个性的生活方式及地域差别的封闭领域去。”以此作为其建筑创作的原则。

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建筑发展的结果应是文化的多元化和地域主义建筑的盛行。

二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探析

社会学家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从民族方面说,汉族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自秦汉至今的两千多年来,汉族在族群互动中表现出了特有的凝聚力,使得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大多“汉化”而成了汉民族的新鲜血液。

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均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因此,跨文化交流是建筑得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手段。历史上,各种方式的跨文化交流促进了建筑的丰富与发展。今天,更有必要发展各种方式的跨文化的交流。现实也表明,外来文化只有与本民族生活习惯相符,与本土加强文化的“交流”而不是“取代”,促进“多元化”,而不是“全球文化”、“均一化”,这样才能促进人类文化的进步,未来的建筑文化必然是跨文化交流的产物。

由此看来,中华民族由于自身特有的民族特征和民族观念,在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融合的实践中是具有优势的。摆脱现代主义建筑全球化的桎梏,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材料、建造技术加以现代改造,充分回应自然、历史、人文等环境条件,创作充满想象力与浓郁地方色彩的建筑作品,使民族危机转化为探索地域建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理论的契机。

三 中国地域建筑特色创造的实践

所有文化,其内在的发展似乎都依赖于与其他文化的交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独树一帜,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早在几十年前,中国建筑界的有识之士就开始进行中国现代地域主义建筑的创新研究。借鉴当代全球化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国传统的智慧,取得成功的作品并不少见,笔者总结了几种具有发展前景的实践方向:

1 与地方性气候相适应的生态设计

气候条件是不同地域因纬度或海拔不同而呈现出的最显著的自然因素。传统建筑“以可得的技术措施来合理利用当地阳光、空气、水、土壤以及植物中的能量”,以达到节能和创造宜人微气候的目标。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充分回应这些自然条件,而非单纯依靠空调、机械通风等现代技术手段。吴良镛将北京四合院布局特色融入现代居住区菊儿胡同,四合院是我国传统民居最基本的群体组合模式,院落使四周的房间获得自然通风和采光,包含了一种质朴的生态观念。

2 创新使用传统材料与建筑技术的建构设计

我国拥有宝贵的木构传统技艺,将“木的文化”加入现代的工业技术,使木结构超越传统技术,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代技术交融。如我们的邻邦日本将传统木建筑发展出适应当代的“集成材”技术,奠定了木结构现代化的基础。日本建筑源于中国,也拥有很长的木造建筑史,但他们使这种文化延至今日,并且加入了现代的工业技术,木建筑取得了长足的继承和发展。日本建筑师创造性的发展了一种应用广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和结构技术——集成材技术,它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木结构现代的基础,使木结构完全跨越了传统技术的界限,发展出曲线、大跨度等多种新型木质结构,木造空间形象也为之改变。在建筑造型上,集成材空间往往以现代风格为主,但由于其木质特征,又透出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有别于钢结构等现代结构,成为一种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交汇的独特空间。

3 继承传统建筑“自然观”的设计

在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和道家的阴阳相生理论从来没有使建筑与自然产生过二元的分化。中国古代的建筑一直与自然保持着和谐,这种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中充分体现出来。冯纪忠先生设计的方塔园是现代园林的经典,“与古为新”的设计、空间序列的组织和“空间的画面经营”,无不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统一。 “园林手法”在居住建筑设计中同样得到了创造性使用,万科第五园通过引入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组织手法,获得与环境共生的居住建筑群落。

在适应地域自然条件这方面,当代印度建筑师的成就值得注意。在印度一些气候干热、风沙弥漫的地区,自古以来造就了处理阳光和阴影的有效经验:充满天井的城市肌理和层层出挑的沿街建筑令活动场所充满了阴影和风凉;狭窄曲折的道路,使风沙无法畅通;建筑上的凉亭和“邦加罗”的空廊,大大减少了太阳的直射和辐射热。如印度著名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很重视气候条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通过研究,他提出“形式追随气候”的设计思想,认为建筑师要研究“生活模式”,研究当地的文化、地理条件,以创造出适合于当地条件、使用者所需要的、对气候有“调节能力”的建筑形式。他将此思想应用于实践,设计的博帕尔议会大厦在考虑气候条件、适应地形地貌、配合自然环境方面均很出色。

并且在适应自然条件的同时,又自然而然的挖掘出传统形式背后的深层结构,创造出一种基于适应性和连续性的当代建筑。

四 结语

我们的民族同化能力强,包容性强,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才得丰富灿烂的文化。当前,我们应当树立信心,在当代全球文明的侵蚀下,建筑形式和风格趋同的形势下,继承本土文化所沉淀得来的巨大魅力,我们相信,汲取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必将创造出当代性与民族性并存的新建筑。

【参考文献】

[1]迟成勇. 试析民族与中华民族概念[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6):36-40

[2]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北京:三联出版社,2004.

[3]刘芳. 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主义建筑创作[J].山西建筑,2009(9):21-22

[4]陈晓扬 仲德崑. 地方性建筑与适宜技术[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63.